書評》盜木的兩難:《盜木賊》VS《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

近現代的森林保護熱潮始終未減,從早期的美國國家公園運動,保留無人荒野的主張,近期蘇珊.希瑪爾膾炙人口的科普傳記《尋找母樹》,講述樹木透過菌根溝通,形成廣袤地表的樹聯網,影響更多藝術家、作家、電影工作者,創造出電影《阿凡達》靈魂樹,闡述樹與人類生命的連結,甚至理查.鮑爾斯的普立茲得獎小說《樹冠上》以結構恢弘的樹木故事,啟發更多讀者,同一時期,林業背景的德國作家彼得.渥雷本一系列書寫森林生理生態的書籍,反省現代的林業政策與制度,也喚起讀者反思人樹關係。

在台灣,禁伐檜木林的林業政策,伴隨著護樹運動的覺醒,成為主流論述,區域性的森林開發問題,近年仍一再發生,例如環評爭議的數個關鍵區域、台灣東南區殼斗科森林的砍伐問題,身處後2020年的我們,又再度被這些森林破壞的事證提醒,只要人類利用樹木與土地開發的需求存在,盜伐森林只是反映出真實世界的貪婪與供需失衡。


《報導者事件簿002:神木下的罪行》漫畫 / 森森

➤盜伐的逼不得已

《盜木賊》、《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這兩本奠基於現場採訪的報導,恰恰填補我們對於理解森林保護現況的缺口。我們首先會驚訝,時至今日,林業先進國家竟然仍有盜木案件,北美與台灣的盜伐,竟有許多驚人的相似。或許歸因於地質年代的古大陸連結,扁柏屬在東亞與北美間呈現間斷分布,兩地的檜木森林在自然科學上有親緣的關聯,北美洲的巨木樹瘤,與台灣的幾種根瘤木塊,成為最受青睞的標的物,盜木賊多為現場受到土地與自然資源利用限制的在地弱勢居民。

與美國案例更類似的,台灣版本的盜木案件中,將近一半是偏鄉的原住民。這兩本書討論了究竟是哪些原因,讓身處擁有森林資源的在地居民淪為山老鼠?

在台灣的林木盜伐案件中,紅檜、扁柏、肖楠、以及牛樟是主要的盜採樹種,市場端的木材產品需求驅動犯行,例如從嘉義流行起來的聚寶盆、號稱治療癌症的牛樟芝、開運的木雕,隨著兩岸交流、醫療需求、乃至現代人擁有木藝的心靈渴望,在合法市場無法滿足的情形下,都成為盜採誘因。


雲霧環繞中,「嘎拉賀神木A區」通往「把家灣」的原始路徑,一棵「重複被切割」的樹頭,是持續30年來此地被不斷盜伐下,殘存的見證。攝影/余志偉;報導者提供

巨木分布有其熱點,盜伐者進入原始森林中挑選樹木,經過支解後從林道步行分批運出木塊,最易查獲的是揹工,他們需要熟悉地形,是身強體壯者的體力活,但也是風險最高最易被捕的現行犯,盜伐初期由漢人與原住民勾結,演變為新住民移工受雇、甚至也曾有檢察官破獲工廠產業鏈下的藥物控制集團犯案。

勤跑台灣山區部落的研究人員或是山林管理者,大概都有機會聽到耳語,某某受訪者或是協作者曾是山老鼠,甚至有些部落朋友無奈地表示,因村莊青壯年男性紛紛入獄,形同寡婦村。時間來到1995年前後,也有部分部落青年擔任國家公園或林務局的巡山員,自然面對一些部落內外的矛盾,在《盜木賊》與《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也有類似的事件報導,社會希冀轉變盜採者為守護者,但這種教科書級別的典型轉移,畢竟得來不易,若是盜木誘因無法消除,弱勢者仍置身受害場域,恐仍難以從經濟壓力下翻身。要保護巨木,仍需理解真正的盜木動機與結構,才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


在返回司馬庫斯舊部老家的路上,涉入盜伐案即將入監的在地居民北互依看著路旁樹上的樹瘤。攝影/余志偉;報導者提供

➤見樹也見林的盜伐防治

事實上,公部門也很積極地面對與改變,掌管全台主要林地的林務局,在2017年後,選擇公布盜伐熱點,這是非常大的政策轉變,由於登山族群日增,在全台開放山林政策的前提下,原本巨木分布區經常需要隱匿點位避免盜伐,老實說也是欲蓋彌彰,不如讓全國登山客成為共同守護者,資訊透明是邀請權益關係人守護的第一步,在政策上路後,的確平息了部分保守思維的疑慮。

也因巡山人手經費的不足,需要更好的執行工具,台灣在盜伐的科技執法上,林務局與法務部已經進行合作,包括檜木的DNA資料庫,建置重要老樹的分子圖譜,讓未來司法單位能靠盜採林木和贓物的檢體,核對證實木材來源,我們在《盜木賊》書中可以讀到這些檢調的辛苦,過去犯案證據都必須利用贓物樹瘤與現場老樹的紋路作為比對依據,現今建立分子指紋資料庫,透過科技證據可以產生更多嚇阻作用。事後防範之外,現場紅外線攝影則建立了更好的防線,在巨木生長的人煙罕至的區域,監測技術的預警作用以及影像紀錄,能增加作案難度,消弭一些犯案動機。

更務實討論,呈現犯案動機與分析案件,才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關鍵,因此《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訪談整理林務局委託台北大學陳湘繁教授「盜伐歷史資料統計分析項目應用於竊取森林主副產物犯罪問題與防治研究計畫」,對於盜木熱點、動機、犯案者分析的整理呈現,本書故事漫畫,便來自這些血有肉真實案例的訪談資料再創作。

《盜木賊》意圖則更宏大,在理解市場供需對原生地居民的脅迫後,作者將鏡頭轉向亞馬遜熱帶雨林,那裏是全球更大的盜木試煉場,我們赫然發現林業管理剝削在地居民,造就家園內盜伐者的普世性。

➤還林於民,讓盜木賊回歸守木人

全球化的今日,國與國間的貿易來往密切,已開發國家的林產品需求,經常造成森林資源供應國的盜伐壓力。山林是在地原住民的家,當國家擁有公有林地,掌握了開發權力,商業經濟體通常不屬於在地族群,經濟市場產生強烈的社會剝削,在林業制度不保障原住民的現實下,遠離森林家鄉的原住民,也失去與山林共存的管理能力,消失的傳統生態智慧,被大規模林業技術所取代,商業獲利的同時,究竟有多少回饋能回歸到在地社群以及環境?

《盜木賊》批判了美國國家公園的無人公園乃至以樹木為主的保育運動概念,但是,公眾意識覺醒曠日廢時,如果沒有當年環保倡議者阻止水庫開發或是經濟開發,難道居民就不會因為城鄉生活差距而離鄉背井?沒有了護樹的社會共識,山林權益同樣不會掌握在在地居民手中,部落消滅恐怕更早發生。但一切都只是事後諸葛,在苛責懲罰盜木者的同時,我們必須誠實面對,每一筆森林的消費,我們呼吸的每一口空氣、喝的每一口水都來自森林,對於盜伐案的發生,身在地球村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別稱地球之肺的亞馬遜雨林每少一些都會影響穩定地球氣候的能力。© European Wilderness Society CC (Image by European Wilderness Society via vociglobali.it)

人類世正在面對物種大滅絕,肇因於人類的族群數量,壓迫到自然環境的平衡,開發導致棲地消失與生態系崩潰,如果要終止人類自毀生境,必須要大刀闊斧的做出改變,生態系的破壞牽扯更多權益關係人,除了在地族群,甚至必須考量時間軸上的後代子孫。我們在保護森林上能做的,是資訊與資源的共享,在地社區的尊重與讓利,回歸強取豪奪而來的原住民權益。

無論在全球林業端倡議的小規模社區林業、環境責任林業、甚至台灣近年推動的林下經濟,都應該釐清權益關係人,優先讓在地社群主導參與,避免只是引入外來業者造成在地經濟難以永續,在各種小規模林業活動上,更應落實自治與在地參與。在台灣也有為數不多的人工林,推動合法國產材的使用,可以讓林業產銷更透明,消費者獲得選擇權,降低對其他國家熱帶雨林的盜採。而企業界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反省與檢核更是重要,不應僅追求碳權數據的漂綠,不要只是口號種樹,優質企業可以發揮正面實質的社會力量。

《盜木賊》、《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以真實案例滿足我們對盜木現場的好奇,並提醒我們身為木材市場的使用者,沒有人是局外人,我們的行為可能加成盜伐的動機,但也可能透過反省,復育因過度利用,已經不再理所當然的森林生態系。


《報導者事件簿002:神木下的罪行》漫畫 / 森森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盜木賊:直擊森林犯罪現場,揭露底層居民的困境與社會問題
Tree Thieves: Crime and Survival in North America’s Woods
作者:琳希.布爾岡(Lyndsie Bourgon)
譯者:何修瑜
出版:臺灣商務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琳希.布爾岡

作家與口述歷史學者,也曾是二○一八年的國家地理學會探險家(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她致力撰寫環境以及環境和歷史、文化與認同交會的議題,專欄文章曾刊登於《大西洋》(The Atlantic)、《史密森尼》(Smithsonian)、《衛報》(The Guardian)、《牛津美國人》(Oxford American)、《永世》(Aeon)、《海象》(Walrus)、《赫茲利特》(Hazlitt)以及其他報章雜誌上。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報導者事件簿002:神木下的罪行
作者: 報導者、張子午、林慧貞、森森、余志偉
出版:蓋亞出版
定價:2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報導者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的深度及調查報導。非營利營運模式使我們得以不受商業廣告、政治人物與財團左右,保持新聞獨立與自由。所有營運經費仰賴社會大眾贊助,竭誠歡迎認同《報導者》理念的你,以實際行動贊助支持。

「從盜伐到買賣──圍繞千年神木的罪行與交易」
《報導者》深度報導團隊
策劃˙主編/張子午
文字/張子午、林慧貞
漫畫/森森
攝影/余志偉
專案管理/洪琴宣
編輯/張詩芸、陳思樺
圖表設計/江世民、林珍娜、黃禹禛
行銷/陳星穎


《Openbook閱讀誌》是台灣少數以非營利方式運營的專業閱讀媒體。我們正在準備改版網站,希望它能更符合您的使用習慣,也更貼近閱讀本身的節奏與思考。我們誠摯邀請您填寫這份問卷,花 5 分鐘跟我們分享您的感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董景生(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森林生態組研究員)
2023-06-14 11:00
現場》在記憶迷宮,爬梳性、愛慾與革命的日常沉積:崔舜華X逆彌談《蓋層紀》

陰雨綿綿的5月初,天色灰暗如《蓋層紀》封面。那是斑駁油漆、雪景、斷壁與人體肌理的抽象綜合,靠近似能聞到灰燼的氣息。推門進入對談現場有河書店,削瘦高䠷、一身深藍與黑的香港作家逆彌,與對談作家崔舜華的鮮豔衣著恰成對比。

逆彌出生於1997年,大學主修電影剪接,從中學時期開始在香港《聲韻詩刊》、《字花》、《虛詞.無形》等文學期刊發表新詩與評論。《蓋層紀》是他第一本出版的小說作品。Openbook選書小組從本書聯想到《傾城之戀》:「書中的『愛.戀』並非時代中的爆裂物,而是生活中的軟墊,吸震抗壓,以承受信仰、親情、革命理想、極權、疾病、性與身體的暴力。」

逆彌說起原先小說取名《那些我們無以承載的》,考量到書名太長、也無涉及意象,因此定名時重新改為《蓋層紀》。蓋層紀是蓋亞大陸分崩的起源,作家崔舜華在推薦序提到,小說內「分裂」的裝置無所不在:「性,瘟疫,革命,神。每一次內或外部的爆裂,都讓人陷入茫茫黑暗。」

逆彌表示:「我用這個很久以前陸地發生過的分裂,去說明一種關係的分裂。它實際歷經的時間,可以代表心理狀態的時間。2014到2021年其實也不到10年,但是主角內心情緒的時間感彷彿過了千百年。」黑暗、迂迴而矛盾的書寫,也跟逆彌設定的主角性格有關:「他沒辦法成為自己覺得很有用、很強的抗爭者,這種挫敗感,讓他不停地質疑自己。」

崔舜華談起當初收到《蓋層紀》推薦序邀約時並不抱預設,一讀書稿卻驚艷不已。她說:「這本書是黑色的,一切都在黑暗裡進行著,沒有白晝。彷彿作者的生命跟香港生活完全是一團黑暗的混沌。」逆彌說明:「這本書是我梳理自己的一個過程。香港有很多很多事情,還沒結束、還沒梳理,就開始另一件。」

書內黑暗矛盾的情緒,來自2019年香港集體經驗與私我回憶。逆彌意圖跳脫宏觀敘事、偉大理想,藉由《蓋層紀》進行的內在探索,以2019年反送中運動為錨點往前回溯:2016年魚蛋革命(又稱旺角騷亂)、2014年雨傘運動。崔舜華回顧香港這幾年的變動,形容「像一場精神官能症的熱病」。她從《蓋層紀》感受到,逆彌書寫了香港城近5、6年來游移的狀態,「什麼都來不及結束,也什麼都來不及開始。」

大學主修剪接的逆彌,用文學技法拼接街頭與家庭。逆彌筆下主角在雨傘運動期間是血氣方剛的17歲,向基督徒父母出櫃男同志身分時掀起家庭革命,與街頭抗爭即景並陳:

第一顆催淚彈射出時,我抓住聖經毆向父親的臉,他一巴掌摑在我眼角上。我忍著淚拾起跌到地上的電話,把鐵閘撞開,衝出去,母親在家門嚎叫我的名字。我走了十八層樓梯到地面,銀包鎖匙也沒帶,死也不回頭。九二八,星期日。......二O一四年,在這家的四百呎裡,我的吶喊,抵抗,佔領,革命。

——《蓋層紀》

讓主角走向狂亂反抗的,並不是母親處心積慮帶主角去醫院身體檢查有無異常、勸戒向天父禱告懺悔,而是偶然看見父親用螢光筆標出聖經《啟示錄》的句子:「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汙穢的,叫他仍舊汙穢;為義的,叫他仍舊為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

順著主角同志性向不被父母接受的話題,崔舜華問起逆彌書中的香港同志桑拿場景,其「陷入黑暗的迷惑與背光性」是否就如同近年香港社會氛圍?崔舜華認為,兩者都「充滿了液體,充滿了氣味,讓人迷路」。

小說裡,逆彌以「H」指稱桑拿。主角第一次前往桑拿,時值19歲,是2016年魚蛋革命發生後某一日。主角隨交友軟體上認識的網友,走過複雜小路,抵達牆上黏貼著「百無禁忌」春聯的H入口。逆彌認為,桑拿的確很像城市:「很大的迷宮,看不到裡面是什麼。只看到一條光很微弱的路。整個空間的黑暗感,跟我對香港這個地方的黑暗有很大的連結。在城市裡,空間決定了人怎麼去生活、怎麼去工作、怎麼去行動,桑拿也是同樣的狀態。」

現場逆彌也強調「迷宮裡的死路」這個譬喻:「死路這個意象很重要,像走到盡頭只能回去,沒辦法再去前。有一個人,沒有動,只是待在盡頭裡面,好像在等待另個人的出現。這是主角在桑拿裡面看到的一些畫面,我覺得這個畫面好像代表了很多人在香港也等待著一些東西,也同樣在盡頭裡面等待。」

崔舜華接著銳利追問:「在苦難的現實之中,面對死亡、傷害,面對整座城市都與你走反路,你沒辦法抗拒整個時代的危難的時候,愛的位置,究竟在哪裡?」

逆彌用《蓋層紀》的告白性質回答:「本書像對情人的告白,也是對自己的告白,其實是一種要不停去質疑自己的過程,其中有很多矛盾、很多不同元素的糾纏,譬如愛跟性的糾纏;黑暗、壓抑的社會氛圍跟主角的糾纏,無法簡單形容。」在逆彌稱為「跳動的心理描寫」的意識流文字裡,讀者來回往返於黑暗與惶惑的迷宮,直到讀到〈跋〉裡作者隱約吐露虛構與真實的邊界:「這段關係,這種愛,以及牽連著這些的那些,之記憶,我都不允許消失。」

在所有回憶化作灰燼前,逆彌已透過小說結尾的文字,回應自己:「也許,時間並不辜負誰的心,世界也不虧欠誰的靈魂。因沒有一個神可以拯救世人,沒有一個人可以挽回自己。在所有的黑暗中,我祈求,即使再微小的光,即使再微小的聲,終究,也會被看到,也會被聽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蓋層紀
作者:逆彌
出版社:松鼠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逆彌

生於1997,香港。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主修剪接。影像作品《庇里牛斯山的城堡》入圍2015年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2018年《離境》入選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並獲IFVA評審推薦。自中學時期開始在《聲韻詩刊》、《字花》與網刊《別字》、《虛詞.無形》、《SAMPLE樣本》等平臺發表不同形式的詩和評論。《蓋層紀》為第一本出版作品。


《Openbook閱讀誌》是台灣少數以非營利方式運營的專業閱讀媒體。我們正在準備改版網站,希望它能更符合您的使用習慣,也更貼近閱讀本身的節奏與思考。我們誠摯邀請您填寫這份問卷,花 5 分鐘跟我們分享您的感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6-13 12:05
閱讀隨身聽S8EP5》Openbook理事長莫昭平+故事創辦人涂豐恩/作家導覽,用走讀建立與土地的關係

近年文化部藉由世界閱讀日推廣「走讀臺灣」活動,邀請讀者從書籍認識臺灣的多元與豐富,累積了不少豐富的精彩走讀路線。《Openbook閱讀誌》今年為此企劃了「一本書就出發!」的書單;《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也精心規劃了8條經典路線。閱讀隨身聽特別邀請這兩個策展單位的代表莫昭平與涂豐恩,一起聊聊如何用走讀建立與土地的關係。還沒選好參加哪場走讀活動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本集節目。

【精彩內容摘錄】

閱讀的速度與走讀的速度

莫昭平:用走讀來認識一個地方,是最理想的。我最近剛辦了兩次走讀活動,由《探路台北》的作者老貓來領騎,兩次都是騎自行車走讀。走路太慢,開車太快,騎自行車的速度剛剛好。

《探路台北》有150條路線,我參加的是其中一條「山水臺北城」,一趟大概有10幾20個點,都是老貓規劃好的。每停駐一個點,老貓會開始系統性地講解,讓參與者認識被山跟水環繞的臺北。第1站是北門,認識清領時期的建城與日本時期的拆城。第2站到龍山寺,了解其豐富的儒道融合的宗教文化。接著行經重翠橋,右轉不久後抵達忠孝碼頭,再從關渡宮、靈山公園鳥瞰整個臺北。也可以騎到北投的天乙路,會更辛苦,但視野更好了,就是《探路台北》這本書封面那張視野遼闊的風景,山水盡收眼底。

小說家李昂帶讀者認識鹿港

涂豐恩:今年「走讀臺灣」的經典路線,以「閱讀風土,以書帶路」策劃了8條路線。每條路線都以一本書為核心發想。很多核心書籍是小說,並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以一個地方的背景,作為整個故事的發想。

比如,路線4在彰化的鹿港。鹿港最知名的小說、大多數人最快浮現腦中的,應該就是《殺夫》了。這條路線以《殺夫》作為發想的主題,並非完全帶讀者走《殺夫》裡的路線與故事,而是讓書與走讀結合,有興趣的讀者能以書更深入。

今年9月16日的場次,很幸運地邀請到小說家李昂,她很樂意親自帶一趟活動,我覺得滿難得的。如果可以引起大家對書籍,或對於文學創作者、寫作者的興趣,在這樣的走讀中,我們就算功德圓滿了。

【彰化—女人的鹿港】走讀路徑:彰化客運 鹿港乘車處→丁家古厝→鹿港茉莉人文環境教育中心→第一市場→甕牆→同德發香燈舖→意樓→龍山寺→書集喜室

時間:09/16(六)、10/14(六)|導覽人:李昂、黃雅君|報名連結:請點我

➤閱讀風土,認識母語,臺語、客語和原住民語

涂豐恩:這次的走讀有個特別之處,也是文化部這幾年來很重視的面向,就是母語。經典路線策劃了臺語、客語還有原住民語路線,不是完全用該語言去帶領讀者,而是將文化、知識融入在路線中。

以臺語為例,我們策劃了高雄的路線。胡長松老師這幾年用臺語文創作了很多作品,而且是長篇小說。比如最近的《幻影號奇航》,是一部架空的奇幻小說,背景是一座港口城。他自己也住在高雄,我們猜測是以高雄為發想,所以邀請他用臺語帶高雄的導覽,親近文學 ,認識臺語,走讀高雄。

【高雄—大港的傳說】走讀路徑:舊打狗驛故事館→打狗文史再興會社→鼓山渡輪站→旗後礮臺→高雄燈塔→旗津tha̍k冊

時間:07/01(六)、07/30(日)、08/27(日)|導覽人:胡長松|報名連結:請點我

每個地方都有一些現當代的優秀作家。花蓮我們邀請到廖鴻基老師走海洋,他長年在花蓮耕耘,也推廣海洋文化,寫海洋相關的文學。我聯經的同事、《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對廖鴻基《最後的海上獵人》愛不釋手。書中提到討海人到海上獵魚,那技術已經失傳了,如果不是透過廖鴻基的文筆,就沒有人記錄下來了。

【花蓮—海與討海人】走讀路徑:向日廣場→舊賞鯨碼頭→東洋造船工廠→港口順天宮→花蓮製冰冷凍廠→漁會大樓→花蓮觀光魚港

時間:06/24(六)、08/12(六)、09/29(五)|導覽人:廖鴻基|報名連結:請點我

客語的路線鎖定在北埔這個非常有趣的客家小鎮。我們請了很優秀的小說家朱和之,他的作品《南光》寫鄧南光的故事,這裡也是龍瑛宗的故鄉,人文薈萃,他會從客家文化帶讀者認識北埔。

【新竹—南光照北埔】走讀路徑:藍鵲書店→鄧南光紀念館→姜阿新洋樓→金廣福公館→天水堂→龍瑛宗文學館

時間:07/02(日)、09/02(六)|導覽人:朱和之|報名連結:請點我

➤一本書就出發,深度認識臺灣的100本書

莫昭平:《OpenBook閱讀誌》今年特別策劃了「一本書就出發」,成立了選書小組 ,從浩大的書海當中,精心選出「走讀臺灣」100本書的書單,分為12大主題和3大視野供讀者參考和挑選。讀者可以不用透過專人的導覽,而是帶著你自己喜愛的一本書隨時出發,藉由作家的文字和漫畫家的圖像,深度認識臺灣。活動沒有門檻,主動權在讀者,希望能讓「走讀」發展成為全民走讀運動。

完整書單可點擊圖片瀏覽

3種視野,分成「特寫」、「中景」和「鳥瞰」。「特寫」書籍適用於一日遊,深度認識單一的建築、人物、動物和植物等。像作家李桐豪的《紅房子》,深度記錄圓山飯店。「中景」書籍可以作為2日遊或3日遊的依據,縱覽單一的城市、主題或者社群。譬如林君安的《台北步登公寓》,記錄臺北不同形式的公寓。「鳥瞰」則讓讀者長期關注特定的主題,涉及了跨地域、跨主題、跨世代的事件,像李易安與何欣潔合著的《斷裂的海》,是探索金門、馬祖與臺灣的命運交織。

以主題來說,有12大主題,每一類各有7到10本,分別是在地路線、飲食、山林地理、動物植物、人文風景、建築、職人、原民、臺語、客語、鐵路、影視改編,其中也有不少的文學作品和漫畫作品。


走讀臺灣,在地路線推薦書單,上排3本書為特寫,中排3本為中景,下排三本書為鳥瞰

莫昭平:臺灣一年出版了近4萬本書當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到很多作家一次一次的走訪臺灣,用他們的生命經驗、文史素材和學術視野記錄下臺灣的豐富與多元。所以我們這100本書的書單,特別適合「走讀臺灣」。「走」是指這些書都具有踏查意義,知識性強,而且很好讀。「讀」強調書的優良製作,它們曾得過金鼎獎、金漫獎,或深受學者、專家肯定。「臺灣」則是指這些書都是出自臺灣創作者之手,內容聚焦臺灣人文、歷史與地理的獨特樣貌。 

跟著導讀人,重新認識一個地方

涂豐恩:我們推薦的書籍,很多地方是我沒去過的,或者即使去過,也只是住了一晚而已。所以在策劃過程中,我發現每個地方不會只有一種理解的方式,閱讀是其中一種。透過走讀,跟著導讀人,用他們的眼光重新認識這個地方。

8個路線不是只有8位講師,有時候,有些地點會有兩位以上的老師,不同的時間,他們策劃的路線會有些不同。

我們也特別做了手冊,如果沒辦法報名上,可以帶著手冊,自己走這些路線。之後我們也會有文字跟圖像的紀錄。這次有點可惜,未來也許可以加入聲音的紀錄,讓大家不只看文字,這是未來希望努力的方向。

我自己很想要參加這次在臺中的經典路線。我們邀請了小說家楊双子,她家住成功嶺,她在小說《臺灣漫遊錄》之後又出版了《開動了!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內容與飲食很有關係。她會負責室內演講,室外由另一位講師蔡承允帶領大家走訪。臺中路線也邀請到這幾年非常有討論度的新銳作家林楷倫,他是一位魚販,同樣帶大家由吃來認識臺中。

【臺中—臺中漫遊路】走讀路徑(一):精武圖書館→臺中公園與泡沫紅茶文化→一中街→第二市場與周邊小吃(06/11(日),導覽人:楊双子+蔡承允)

走讀路徑(二):臺中火車站→綠川→臺中市役所→臺中州廳→府後街→臺中第二市場→中央書局(09/03(日)、10/08(日),導覽人:林楷倫,報名連結:請點我

探訪被深埋的社群、故事與遺跡

涂豐恩:我特別想提一本書,很可惜後來沒辦法放進書單中,是原住民小說家尤巴斯・瓦旦的作品《魂魄》。這本書講在大甲溪上游日本時代泰雅族的抗日戰爭,當時泰雅族在抗日戰爭當中犧牲了這麼多,是個完全被忘記的故事。為什麼沒有辦法呢? 主要是走讀時間上的考量,不管從哪個城市出發,到大甲溪上游,乃至中橫,單程大約都要4個鐘頭,無論如何都一定需要一整天,甚至一天還是不夠的,所以沒有安排進經典路線,很可惜。

莫昭平:雪霸國家公園有三個遊憩區,一個是武陵,一個觀霧,一個雪見。雪見有濃濃原住民特色,往這個雪見的路上,都是泰雅族的社區。另外,雪見也有非常多泰雅族跟日本人對抗的遺跡。我們擔任解說員時,解說的重點就是跟遊客說這些故事,真的非常慘烈。泰雅族跟電影《賽德克‧巴萊》的賽德克族一樣,他們非常非常強悍,民族性堅韌,所以跟日本人對抗是非常激烈的。

我覺得走讀非常有意思,我自己就是會參加、愛參加走讀的人。我帶讀者走讀,我也辦走讀,走讀其實沒有那麼難。

如同剛剛豐恩說的,如果我們能把聲音記錄下來,也把整個過程留下來 ,比如製作影片,是不是能夠把這些東西,讓更多的人接觸到?

我也特別想推薦國父紀念館策劃的「回到未來臺灣戰後現代建築巡禮」走讀系列,總共有2場講座、8條走讀路徑。我看了非常感動,很有誠意、很認真。

點擊圖片,閱讀完整活動內容

從走讀,慢慢建立跟土地的關係

主持人:我們跟土地的關係就是這樣慢慢建立起來。

莫昭平:我現在變走讀迷了。

主持人:我覺得走讀會讓人上癮,而且路是人走出來,書也是人去寫出來跟讀出來的。

莫昭平:書寫出來的背後,花了無數的時間,10年、20年。比如柯金源《我們的島》花了30年。我常在想,我們對臺灣到底了解多少?對居住的地方了解多少?我們拼命出國,但臺灣的美好、豐富、深邃與多元,真的非常值得我們用走讀的方式親近與了解。

主持人:透過這樣的方式,像剛剛莫姊所說的,走一趟之後,才會對一本書重新了解。實地走訪,感受會不一樣。

➤閱讀風土,以書帶路,8場活動深入說明

點擊照片,閱讀更多8場活動的簡介與報名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Openbook閱讀誌》是台灣少數以非營利方式運營的專業閱讀媒體。我們正在準備改版網站,希望它能更符合您的使用習慣,也更貼近閱讀本身的節奏與思考。我們誠摯邀請您填寫這份問卷,花 5 分鐘跟我們分享您的感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