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評》性格有異,卻包容到底的祕密:讀《褐砂石屋的新房客》

假設你得選擇一位即將與你住在同一空間的人,你會開出怎樣的「室友條件」?

  • 「要會幫忙做事,最好我不想做的事他全包辦。」(徵求工具人。)
  • 「安安靜靜就好,不要打擾到我。」(就是空氣人嘛。)
  • 「要氣味相投,要跟我有相同的興趣,要聊得來。」(複製一個你?)
  • 「喔不,最好不要有這一天,我只喜歡一個人住。」(抱歉,沒這個選項!)

哇,挑選室友可不簡單啊!故事中的主角、岩石科學家獾,正面臨了這樣的苦惱,更慘的是,他不能列出室友條件,因為這位不速之客已在門口;他也不能拒絕,因為房子的主人已經答應;他更無法抱怨,因為屋主多次來信徵求他的意見,他卻忘了看信。

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之下,這位近乎孤僻的岩石科學家,該怎麼和不請自來的室友臭鼬相處呢?


Text copyright © 2020 by Amy Timberlake
Illustrations copyright © 2020 by Jon Klassen

給你一張比較表:請列出這兩位室友十個不同的特質。相信你一定能輕而易舉的列出:「獾——冷靜、理性、科學、隨便吃、專注、神經質、宅、住石頭房間……」、「臭鼬——熱情、浪漫、藝術、美食家、好奇、大剌剌、好客、住月亮房間……」。

兩位個性迥然不同的室友相處,會擦撞出怎樣的火花呢?這是全篇故事精采之處。獾因為臭鼬的到來,被搞得心神不寧,重要的岩石研究也幾乎停擺;臭鼬一廂情願的創造驚喜,讓原本這間褐砂石屋研究室多了各式各樣的聲音,還有各式各樣的顏色,這對獾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何況臭鼬在那次情況下還噴了獾一身臭液!


Text copyright © 2020 by Amy Timberlake
Illustrations copyright © 2020 by Jon Klassen

然而,磁場不合的他們,最終竟然和好了,這當中的轉折最值得細細品味。

是臭鼬的美食打動了獾的胃?是月亮房間的氣氛柔軟了獾的心?是臭鼬到處被排擠的故事悲情奏效?是因為臭鼬對硬石頭的話題感興趣?還是獾對說出傷害臭鼬的話感到內疚?……故事慢慢醞釀、推升,從抗拒到衝突,從閉門到傾聽,從排斥到理解,獾和臭鼬的互動有許多有趣、幽默好笑又能引發思考的地方。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藏在童話故事裡的科普知識呢!像是獾第一眼見到臭鼬時覺得對方真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傢伙」,這是符合生物性的,因為獾體重可達十至十二公斤,而臭鼬不過三至六公斤。而獾在和臭鼬劃清界線時說「我們才不是一家人」,還說「科學上已經得到證明」,此話也不假,魯拉阿姨是松貂,如果你查科學分類,會發現獾、貂、黃鼠狼等都是「鼬科」,而臭鼬則在一九九七年被兩位科學家透過基因序列的比對,把臭鼬從鼬科獨立出來,成立了「臭鼬科」呢!

讀好看的故事,又能自然而然認識主角的「真面目」,真是太有意思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褐砂石屋的新房客(臭鼬和獾的故事1)
Skunk and Badger
作者:艾米.汀柏蕾 (Amy Timberlake)
繪者:雍.卡拉森(Jon Klassen)
譯者:趙永芬
出版:小麥田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艾米.汀柏蕾

作品曾榮獲紐伯瑞銀獎、愛倫坡文學獎、金風箏獎,以及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她在威斯康辛州的哈德森(Hudson)長大,目前定居在芝加哥。她以身為霍利奧克山學院(Mount Holyoke College)的校友為榮,在學校時主修歷史,並且曾在伊利諾大學的創意寫作系研讀,獲頒英語碩士學位。在涼爽清新的秋日,你會看到她在芝加哥的湖濱步道上散步。

相關著作:《琥珀牆裡的蛋(臭鼬和獾的故事2)》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林玫伶(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前臺北市國語實小校長)
2022-12-25 10:30
OB短評》#407 癲狂想像佐以安穩實踐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育兒百景 Slice of Life

育児百景 Slice of Life
窪彩子著,林宜柔譯,遠流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樂  
以母親為主體,記錄育兒生活的切片,同時呈現的是母親與育兒緊密相連、卻又經常拒斥母職的複雜狀態,也凸顯了母職與育兒的性別分工、育兒與照護工作的私有化問題。例如背著幼兒的女性去到各種消費場所,或許已能發現設立在女廁的哺乳、照護空間,但回到女裝部門時,卻因為身上的孩子而無法試穿衣物。這本圖文小書掌握了種種生活中俯拾即是、也即瞬消逝的片刻,讓母職育兒的難言之隱,以圖像為媒介透出紙頁。【內容簡介

半農理想國

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賴青松、楊文全著,遠流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當社會轉型變遷遇上生態危機與食安威脅,農?或不農?是個大問題。但這本務農實驗記錄,給出了「半農」這樣的實踐身分與可能,以順應時勢(技術、網路媒介、消費)的方式提出生活實踐的激進性。全書文字質樸而簡明,以「社群」為發言位置,而非個人道德倫理辯證,為讀者提出一種生活的參照與想像。【內容簡介

跟生命時鐘一起跑

活到老跑到老的生物學家對時間節律與老化的自然觀察和省思
Racing the Clock: Running Across a Lifetime
伯恩.韓瑞希(Bernd Heinrich)著,陳岳辰譯,商周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曾經的超級馬拉松紀錄保持人、打算80歲時再跑超馬締造新紀錄(但未果)的作者,本業其實是生物學家。結合這兩種身分與知識經驗,作者透過跑步的身體觀,討論「老化」、「生物時鐘」、「環境倫理」等議題,精彩融合運動、人類學、森林學、生物學等領域知識,將「老化」議題的討論推向另一個高度與深度。【內容簡介

潛水艇河童族

増訂版 はたらくカッパ
Children of Paradise: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Iran
逆柱意味裂(逆柱いみり)著,高彩雯譯,鯨嶼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繼《紅色褲襪男》(2004)的移動搞怪,作者隨即於次年出版這部奇幻羅曼史,吾道一以貫之,卻又噴了大量的粉紅泡泡,怪物也有浪漫少女心。故事裡對各種經典的指涉,癲狂又微妙,好事者完全可以寫一本小紅帽級的心理分析,然而逆柱的世界觀卻遠遠大於理性的邏輯,像潛意識,更像超意識。【內容簡介

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

李志銘著,蔚藍文化,6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從書籍、唱片、報章雜誌這些文化表層的波動,細探台灣精神面貌的演化,駁雜而精準,清淺而入骨,四兩撥千斤,頗能挑逗讀者的腦補慾望,讓人想知道得更多更多。文明的積累,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細節的製造與再發現,這本文集不只是大觀園,還把一草一木都化為穿越的門戶。【內容簡介

F的故事

張紋瑄、廖海廷著,獨立印製出版,20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獨 
這本小書對「性別化的賦格」提出不同解釋,原搭配展覽製作,可以藝術家小說獨立閱讀,但與作品音檔一同閱聽更完整。聲音與聲線、音頻可以單純是物理問題,卻被性別化為聽聲辨人、指認性別的元素。F在成長過程中受女聲、男聲的分類感到困擾,想辦法以聲音的赫茲理解性別規範卻仍不解,在發現一首「古怪的巴哈」後,領域賦格的逃走意涵,F猶疑抵抗非規範性的人生,就是一首賦格。【內容簡介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龔卓軍、許遠達、陳水財著,李俊賢繪,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888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獨   益  

跟著俊賢去旅行

龔卓軍、許遠達著,我己文創公司,888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樂   獨   益  
已故藝術家李俊賢的創作充滿獨特的地方感,他為島嶼重新命名、創造群島連結,為方言造字、重構文化地理,這些創作觀雖然在其藝術作品《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中保留,但其人、其聞還有更豐厚的記憶與創造力。《跟著俊賢去旅行》則跟隨藝術家生前的腳步,在其身後重訪各個鄉鎮村落、山林與港口,並搭配與藝術家相交、或與在地連結緊密的引路人之語,成就一本超越文字的記憶居所與地方學。【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內容簡介】【跟著俊賢去旅行 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梁莉姿》那些借來的書

離開香港時,因著行李考量,最終攜隨於身的書只有十本左右,彼時我篤信自己會在機上讀,或在隔離的十四天內讀,要不在被禁止進入校園的七天自主管理中,時間那麼長那麼多,總會讀完罷。結果彈指間,來台一年,伴隨家人往後陸續寄來的幾箱書,一同擱放於我其後網購來自行搭成的層架上,乏人問津,如一群不被待見的妻室,我則像一個彆扭的花心大蘿蔔,此間汲汲於課堂讀本、在友人家瞥見的藏書、逛書店或文創市集時偶遇的作品——以及課後躲在圖書館無人的樓層中細細摸讀的書。

儼如小小的癖與欲望,我對已收入囊中,篤定屬我的書冷冷且疏於理會;卻往往著迷於那些緊繃、倒數、限定而趕促如篩縫裡逃掉的漏網時光,越被限制,越肯定手中紙頁並不屬於我,終究要歸還出去的——越多不確定因素,竟教我讀得越快越加刻印於腦海,彷彿一種本能記憶。

我想這是因為,自小滋養我閱讀養份的場所,從來是那麼不安定,零散,碎片化,好像穿著鞋子睡覺,或立著吃飯一樣,總是必須隨時做好放下並離開的準備。

唸小學時,因父母雙薪關係,沒空來接我放學,又擔心我獨自走回家的路太長,怕生危險。父親遂生一計,讓我每天自行到學校鄰近的商場店家待著,直至二人下班再來接我。又因父深受「孟母三遷」的故事影響,認為要選一個可落腳長待的地方,必得能同時滋養良好品德,從小培訓,於是毫無懸念,我被鎖定於商場內惟一一家連鎖書店內。

尚無手提電話(或孩子不被允許配有)的年代,約定與等待尚是絕對且不可動搖之事,我不敢耍任何滑頭,不敢溜到哪裡逛,畢竟父母來的時間總是不定。我時有好多焦慮的想法——要等多久?他們會忘了我在這裡嗎?抑或這是故意的,他們正在練習把我棄掉的路徑和方式?若他們來遲,會是出了什麼事嗎?

(事實上,確實有幾次父親下班後太累,直接倒頭睡了忘記來接我,留我一人在書店留了一個多小時,覺得不對勁,亡命般跑回家按門鈴時,他才揉著眼睛,跚跚開門連說抱歉。)

這段被動於書店等待的時光,如今想來,往後影響我的大概有三點,一是教我自此成為厭怕等待而必得直接爭取,慣於掌握事情的主動者;二則是使我在關係裡往往缺乏安全感,哪怕對方如何拚命允諾,我總戰戰兢兢,難以信任。前兩者是後話,第三點,則終如我父所願:無處可去的等待促使我只能開始閱讀。

那時候,香港本地的連鎖書店已不怎麼專營賣書了,書架像被逼得節節敗退的堤岸,任精品的浪潮幾近覆沒。甫進來,首排是影音產品,特價CD、VCD、DVD,次排是電腦週邊,滑鼠、鍵盤卡通貼紙、外置麥克風、軟體光碟,再後列是學生文儀用品,好玩而帶機關的筆盒、散溢香氣的彩色橡皮擦、頂端繫著吊飾的筆、斑斕的貼紙……只到了最後列,才立滿幾道如牆密擠的書架,在補充練習、益智填色畫本和勞作色紙的中間,有這麼兩個書架。左邊是兒童讀物,右邊是流行及現代小說。書很舊,確實如牆,似裝飾品,經年無人碰觸,連那小角落也少有人停駐。我還記得從架上嘗試抽出一冊書時,滑光鍍膠的封面與它緊鄰的書黏在一起,塵屑自縫與書頁間蔓出,像細細的砂霧。

我開始閱讀,從童書繪本,中國古代神話,希臘神話,偵探小說,到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伊索寓言……起初我讀短促的故事,約兩到三頁即完結,時間易掌控,待爸媽來時也能馬上乖乖離開;但慢慢地,半個書架的小短篇都被我讀光了,於是我開始看長一點的故事——也就是兒童版本的經典作品,因為一次讀不完,但又不能折書角或留下書簽,我便開始默記頁數,待翌日再來時馬上能接著讀。有時讀到一些驚人的轉折點,卻碰上星期五,我便耐不住等那假日兩天,週末時央求媽媽帶我去書店把書看完。

(那時自然不知道兒童版跟原著的分別,還很驕傲地在班上炫耀:「我把四大名著、福爾摩斯全集都讀完了!」還確實引來同樣純真的同學們崇拜的目光。)

我是後來才意識到,故事之於我,正是在一無所待的漫長時光中,我惟一被允許攫獲,收於囊中,且能時反覆悄悄咀嚼的物事。彷如隱喻的現實,那些教我羨煞的,富饒,精緻,多樣而琳瑯滿目的商品——以至連書本,在那時家裡的經濟環境,皆是我無法擁有的。它們穿過我,正如我越過它們,抵達故事的牆邊,翻起一頁頁籓籬,貪婪而獨獨不會被責備下,肆意收納所有光怪陸離、愛恨交織、教人目炫神迷的世界。

當然,開始手癢,開始生起自己也來講故事的衝動,則是再後來的事了。

到了高小,父母信任我能自行回家,遂撤去在書店等待接送的規條,更為我打了家裡鑰匙,並允我參加一些課外活動,或與同學蹓躂,只要求我每天最晚要幾點抵家。我則大多數時間待在學校圖書館,讀著一列列書架上的故事書,如骨牌般風捲殘雲,一本挨著一本讀,接續,連綿,直至整個書架的書被刨光。回想起,這種蠻牛勁般的大量閱讀,正體現了我那時沒建立出什麼閱讀品味,我甚至不知道讀書應該挑自己「喜歡」的書。因著不懂判斷,哪怕有不怎麼喜歡的故事,也常困惑於他人的讚頌和推薦,而納悶必是自己見識少,讀不懂,因而更使勁要把書讀完。

這芸芸而帶點囫圇吞棗式啃過的書堆,大多都被往後生命中更多繁瑣擾神的事蓋過了,卻有兩列叢書如定格膠卷,一直凝在記憶裡。兩列內容相若,皆是世界文學名著,只是出版社不一,一列是東方出版社,一列是企鵝圖書。

起初源自我媽一句隨便的搭話,建議我去讀讀《傲慢與偏見》,我還以為是什麼心靈雞湯正向書籍,跟《禮物》、《秘密》等書類近。幾天後,我首先遇見東方出版社版本,書脊泛沙灰色,封面為手繪油畫, 橙色邊框,紙質較薄而偏黯黃,風吹起來紙頁會有點飄,但微微泛有杏仁混糅果實的味道。書名統一以藍色直印:《傲慢與偏見》、《茶花女》、《野性的呼喚》……後來遇見的企鵝圖書則以紫色為主調,書脊和封面皆以灰紫襯底,再印上書名及名畫,紙質厚一點,較淡白,翻起來有韌度,不過也因而易弄髒,留有痕跡。

這些世界名著,彼時讀得何其入迷,毫無包袱。一本就是一個世界,寫流浪的孤兒,被欺壓的工人,幾個群角異地歷險,命運般的悲劇戀人,幽默的身份錯亂,竭力克服陰影與自卑的紳士,教人唏噓的平靜結局。若是現在重讀,自然免不了先來一番作家生平,大仲馬、小仲馬、狄更斯、馬克吐溫、珍奧絲汀等人的出身時代背景,繼而配合國族、戰爭創傷、身份性別階級等來分析一下,什麼都是意象、脈絡、指涉,再難以讀得輕鬆純粹。

不過童稚也有童稚的殘忍,我確實攫取了滿滿的情節和故事,而棄所有背後鮮明的議題如敝屣,女性主義、解放黑奴、戰爭傷痕、諷刺權貴、抨擊階級不均等主題,彼時我未有太多理解。

東方出版社的書都顯薄,我起初以為是省略過多,有時讀完了會很惘然,覺得有些地方讀不順或不解,於是翻來企鵝圖書版本再讀。有一段時期同一本書我會讀兩遍甚至幾個出版社版本,有時是為了比對,有時是譯名不一而影響,譬如《飄》與《亂世佳人》;《苦海孤雛》與《孤雛淚》;《苔絲》與《黛絲姑娘》;《鐘樓怪人》與《巴黎聖母院》等。另一些時候我會被類近的故事情節混淆,譬如把基度山伯爵跟《咆哮山莊》裡的希斯克里夫的復仇歸來記錯;又會把《苦兒流浪記》和《孤雛淚》中流浪孩子的經歷弄混;或是分不清《湯姆歷險記》和《金銀島》尋到的寶藏,之類之類。

慢慢發現,即使比對版本,也無法釋除困惑,而企鵝圖書版本好像較厚也並非更多字的緣故,而是紙質輕重與排版、字體大小的關係。後來才知道,原來寫給兒童讀的改寫版本,總得符合道德尺規,屏蔽修訂一些情節。許多名著中原有的腥羶色,對孩子而言或不太合適,然也因其改編,讓通篇敘事有點突兀。如《茶花女》的主角本是風塵女子,然兒童版本則改成純情少女,致使後段的被拋棄、病重、催債等悲劇交織在讀來時有點不明所以;最讓我讀得迷惘的莫過於《黛絲姑娘》(或譯為《德伯家的苔絲》),原著中寫及少女苔絲未婚失身於無賴男子,意外懷孕,更於尾段殺死男子並被警察抓捕,最後需處以絞刑,悲劇收場,以點出當時農村婦女的壓抑處境。原著於十九世紀在英國出版時已遭多家出版社拒絕發行,批評為「不道德」、「墮落」之書。如此情節在兒童版本改寫中(即我當年讀到的版本),即含糊輕輕帶過,甚至讓當時的我驚疑於怎麼女主角睡個覺醒來,哭一哭,就懷孕了。

然而終究是這些故事豢養我,讓我充盈柔軟。我時想念那些可肆意且毫無芥蒂,不分好壞地閱讀的日子。在每個等待而惘惘的時刻,惟一可以茲確認的只有手上借來的書,逐字逐行讀進去,在限制和緊繃中拚命地讀,在爸媽的腳步踱至身旁前,在閉館的鐘聲響徹室內前,在書必須脫離手上前,倒數般的亡命感,讓我必須、馬上、當刻,趕快閱讀,讓故事統統養於腦內。

只是那時不知道,可以囫圇吞棗地讀,那些同是借來的時間,原是何其奢侈。


作者簡介:梁莉姿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寫詩、散文及小說,著有小說集《住在安全島上的人》、《明媚如是》、《日常運動》及詩集《雜音標本》。獲第23屆「臺北文學年金」獎助計畫入圍及台積電文學賞評審團特別獎。

現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研究所(創作組)。願想繼續書寫香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12-22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