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喜歡,讓你在對的狀態,做出好玩不過時的東西:唱作漫畫家奇哥╳音樂人馬念先
今年夏天,資深音樂人奇哥全手工完成並出版第一本商業漫畫《身心靈大全集》,書末並附有同名唱片專輯。盛夏的尾巴,我們邀請奇哥和相識20多年、同屬理念優先的瀟灑風象音樂人馬念先,一起到西門町重溫往日情懷,談談彼此擇善固執、未曾妥協的音樂創作價值觀,也聊聊奇哥身為唱作人與漫畫家的斜槓生涯,以及對於身心靈保健的良心建議。
日正當中,曾經有一頭雄獅鬃毛般自然鬈中長髮的奇哥,以讓人耳目一新的造型俐落現身。編輯團隊請教他,該如何稱呼馬念先才能避免生疏又不失敬重:「馬老師?馬先生?」總之不能跟著奇哥喊「馬尿」!奇哥淡定回答:「馬哥。」話剛說完,高䠷的馬念先就友善揮手出現。兩人不約而同身穿牛仔褲,毫無違和地融入青春氣息飽滿的西門町。從見面那刻起,奇哥與馬哥談笑風生,一路上走到哪說到哪,有如踏進雙人駕駛艙,用旁若無人的熱絡談話與外部世界保持距離。
馬念先熟門熟路,向眾人介紹年少時常去用餐的萬年大樓美食街小店(奇哥:「你不覺得我們可以去那邊演台版《孤獨的美食家》嗎?」),又帶大家直往據說最好逛的4樓。接著,走到中華路佳佳唱片行,穿梭2樓與3樓,愜意翻看專輯。行至雪王冰淇淋歇腳時,馬念先忽然想起,十多年前奇哥宣告要重新提筆畫漫畫時,送了他一幅馬哥奇哥版「王哥柳哥遊台灣」聖誕節慶圖,現在還在他家小心珍藏。馬念先讚許說:「那張圖跟現在差非常多,(奇哥)現在是真正投入了。」
➤漫畫,是用紙筆給世界的一記Punch
本名蔡坤奇的奇哥,退伍後投身音樂圈,彈貝斯、刷吉他、當主唱都在行,後來更上一階,當錄音師和製作人都做出口碑。在個人網站上,奇哥的自介並列著兩種身分:唱作人/漫畫家。《身心靈大全集》濃縮了他在音樂和圖像創作長路上的沿途收穫,抽取過往與他人交會的深刻回憶,以及他研讀《道德經》後腦內孵化的奇思怪想與個人詮釋,以輕鬆逗趣又有點ㄎㄧㄤ的敘事風格化為寓言漫畫。

近兩年奇哥持續研讀《道德經》,不抱任何目的,反而讀出興味來。他給《道德經》的評語是:「有時廢廢的,帶點hater酸民的口吻,有時又正向超脫到不行。」打從一開始,奇哥就希望將兩年來的想法,轉化成龜兔賽跑般沒有太高門檻的簡單故事。「漫畫是最簡單的,內容也不能太硬,因為經文其實滿深奧的。」
〈眼境.眼鏡〉就是一則對應到「大象無形」的短篇。男主角撿到一副眼鏡戴上後,整個世界頓時天真可愛了起來,「不論走到哪,看到的人都變成嬉鬧的孩童,偶爾摘下眼鏡反而會有點暈。」直到眼鏡被打碎後,他才赫然發現鏡框底下的一行警語。
為什麼最宏觀的現象彷若不存?一如奧坎的剃刀揭示「假設最少的解釋,往往最接近真理」,越是深遠的智慧與道理,越是難以形容與估量。這樣看似矛盾的觀點,卻帶來安慰,讓奇哥達成與自己的和解。當我們能認知到拋向外界的眼光與投射,內心所認定的真實未必如是,或許並不是對這個世界有什麼天大的誤會,而可能只是大智若愚。
《身心靈大全集》結合漫畫與音樂,定位為「一本可以聽的漫畫書」。這並不是奇哥第一次發表漫畫作品,早在2011年,他就揪了5位業餘漫畫愛好者,獨立出版kuso感撲面的《儂民曆》;2014年推出記錄學運,情節懸疑富有哲思的漫畫小誌《奇點》。翻開慢工文化以「亞洲紀實漫畫刊物」為主旨的《熱帶季風Vol.1》,也能瞧見奇哥融合獨自走跳各地巡演的移動經驗,繪製的奇想短篇漫畫〈掀開後車廂〉。
我們問奇哥,畫漫畫和做音樂有什麼不同?其中的樂趣是可以比較的嗎?他說:「兩種創作對我而言都是很快樂的過程,但畫圖的快樂更單純。」做音樂是根據個人聽覺美感,與多方討論協調的成果,最後呈現未必是自己喜歡的。反之,「漫畫是一種自我表達,別人認定的美醜對我來說不重要。我畫出來就是存在,如果找到一種比較自在的創作方式,就會繼續維持。」
不過,奇哥坦承自己還是比較老派,認為故事鋪陳得要有「起承轉合」、明確的Ending,避免讓讀者似懂非懂。說到這,他關切地問《身心靈大全集》的故事會不會很難理解?看到我們搖頭,奇哥露出放心的神情。
幾年前,奇哥曾在臉書寫下心聲:「我承認這半輩子以來,大多是靠著取悅別人而存活下來。想想,如果能再一次選擇職業的話,我想要當一個拳擊手,想要感覺臉骨在拳頭關節爆開的滋味。老子可不是來取悅你的喔~」
畫畫對他來說,就是用紙筆來練拳擊,自私但愉快,「就像一個punch。」說這句話時奇哥眼神堅毅,彷彿可看見他氣喘吁吁、全力畫出「創作修羅道上汗水與淚水的結晶」,微笑痛擊全世界,同時卻展現極力守護內心價值的勇氣與溫柔(彷如2008年自然捲《破捲而出》專輯封面)。
➤好玩,還可以更好玩
大學玩團、退伍後對音樂熱愛不減的奇哥,進入魔岩唱片擔任製作助理,開啟了與糯米糰主唱馬念先認識的起點。不過,奇哥在此之前就是糯米糰的歌迷,還曾在表演現場主動上前擁抱。「糯米糰整個可以涵蓋90年代的精神,」說起糯米糰,奇哥眼中仍煥發光采:「超有特色——是人的特色,不是打扮出來的。」
在錄音設備正要邁向全面數位化的時代,馬念先跟打理錄音室的奇哥聊音樂,兩人發現彼此對創作的思維與價值觀一拍即合。除了製作音樂的摸索、對器材載體的不預設、不抗拒,更關鍵的是,他們同樣追求純粹、有趣的音樂性,也具備想做就做的行動派精神。
馬念先跟奇哥都不太追求名牌光環加持,「我覺得不需要什麼都做到很大、很複雜或很厲害,只要做到你自己喜歡、覺得對的狀態就足夠。」奇哥認為,比起為了達到流量目標而迎合大眾包裝形象,或為了高利潤而妥協、失去挑戰世界的尖牙利齒,「好玩,想做這件事,以及行動過程帶來的爽快感」,才是他們渴求的。
忠於自我的原則,也貫徹在兩人合作的「Project Early」之中。

2005年開跑的「三十而立」( Project Early ) ,是年近30歲的馬念先與奇哥以「而立之年/Early」諧音哏命名的10年限定音樂特別企畫,馬念先負責發想和對外找贊助資源,奇哥評估可行性、進行音樂製作。
第一輯《Project Early》以外觀有如小型望遠鏡的包裝發售(令歌迷收到時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拆封是好),內容除了3首歌,還加上側邊有手把的迷你幻燈機,能看到馬念先跟奇哥的兒時相片。2006年推出的《Project Early 2》,更帶來層層驚奇:EP外盒是仿 iPod 造型的煙盒,裡面卻是一張卡帶,有如健達出奇蛋廣告詞「三個願望一次滿足」。卡帶A面同樣有三首歌,B面彩蛋是馬念先與奇哥二人的廣播劇。

2017年,奇哥在臉書表示:「Project Early應該是最有創意,但賣最差、做最爽的一次組合。不按牌理出牌的我們都幹了那些好玩、有點蠢的事。」如今奇哥回過頭來看:「其實我們做得滿成功的,但還是比人家早了一點。」即便結果不如預想,至少好好玩過一場,沒有後悔。
16年前奇哥與馬念先撰寫的《Project Early 2》介紹文,幾乎像是一份聲明,即便現在讀來也毫不過時、引人深省︰
「在取得容易與酷炫的包裝宣傳下,人們似乎忘記了音樂本身才是這些科技產品誕生的主要原因。我們並不是反對科技的老古板,只是希望大家在享受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不要忘記這些工具的角色。時代進步,這些科技產品的替換速度會比以往更快,而真正無法取代的還是音樂本身……裝在全世界ipod裡的重要元件有一半以上來自台灣,那裝在ipod裡的音樂及想法呢?」
《身心靈大全集》裡的〈我的S.G.〉,奇哥藉著爆炸頭主角韓吉米抒發對流行音樂的看法:「技術很好,但對我來說好像少了點原生趣味。」他強調那種原生是指Raw的狀態,就像80年代的獨立樂團,往往是一群沒受過太多正統訓練的人組成:「過去有些東西都拐瓜劣棗,不像現在這麼乾淨整齊,但很有味道。」
演算法風行的當代,網路使用者的消費習慣、關注對象與喜歡內容無不被記錄到大數據資料庫中。樂團若順應市場潮流迎合聽眾、制訂行銷策略,曲風難免會受影響。馬念先說,音樂數位化有它實用的好處,不必抗拒,但是,當取得素材變得方便,反而會讓音樂的風格同質性越來越高。
奇哥也補充,數位化音樂製作起來效率快,加上參照大數據的結果,當然都很漂亮、不會出錯,但也不容易做出特色。反觀還沒從類比跨到數位的年代,資訊分享的管道不多、比較封閉,音樂創作人大都從自己的內心出發,「那個美感聽起來就會不太一樣。」
我們忍不住問:那麼,做音樂最重要的究竟是什麼?奇哥與馬哥對看一眼,馬念先率先開口:「一開始好玩嘛,你做下去之後就發現——」
「還可以更好玩!」奇哥一臉頑皮卻真誠地無縫秒接話。
➤喜歡醜東西、相信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老派浪漫
不願譁眾取寵、堅持自我風格的性格,同樣表現在奇哥的圖像創作方法上:整本《身心靈大全集》都用色鉛筆、水彩手繪,對白和書末附錄的歌詞,也是一筆一畫親手寫上的。「我也可以畫得很精緻,但沒有太大意義。我希望還是有犯錯的空間,醜東西後勁會比較強一點。」奇哥想起什麼般連忙補充:「其實不是真的醜,只是一種比較。」
他翻開《身心靈大全集》,帶我們細看漫畫內頁:保留粗糙感的線條、無論黑白或多彩都自成一格,散發濃濃80年代感、老派卻和諧的用色。在看到〈我的S.G.〉首頁時,我們詢問牆上五官清秀的女子,是奇哥年少時的戀愛對象嗎?他搖頭莞爾一笑,隆重介紹:這是昔日被稱作「擋泥板女神」的日本女星中森明菜。

〈我的S.G.〉除了音樂人阿米哥首尾相銜的感情發展,最吸睛的就是居住在都市邊陲臥虎藏龍的人們:堅持只彈唱葉啟田的大叔、傳聞中輕功了得的太極老人、逢人就看手相算命的老伯、燒一手好菜的阿姨,都在樸實的畫風下栩栩如生。自陳從小生長環境並不太富裕的奇哥表示,社會新聞常用窺探、憐憫的視角看待相對弱勢、邊緣的群體,然而奇哥認為「裡面的人都超有趣!」在互助精神下,表現出強韌的生命力。

《身心靈大全集》的封面與封底圖,是阿米哥穿著澳洲搖滾樂團AC/DC團T,穿越斑馬線走向對街的日本潮衣品牌Scoop Boys,還有旁邊的淘兒唱片(Tower Records)。奇哥透過阿米哥的故事,綜合了記憶與想像中的西門町,也「埋針」般留下個人生命經驗裡,重要性無可取代的人物與紀錄。
問奇哥新書中最喜歡的作品是哪篇?他毫不猶豫喊出〈Poo Man〉。雖然同樣以守護世界和平為己任,〈Poo Man〉的主角卻與其他超級英雄截然不同——他必須讓自己被動物吞食,經過消化系統後排泄出來,才能獲得與該動物相符的能力;被不同動物吃掉排遺出來,就會多一種超能力。奇哥笑著指向展翅高飛的Poo Man說:「他很陽光啊!但眼神死。」創作這篇漫畫時,奇哥水彩與色鉛筆並用,提高色彩飽和度,讓這篇格外五彩繽紛,最後也迎來出人意表的結局。

高中時期,熱愛漫畫的奇哥曾投稿過短篇漫畫比賽,「18頁那種。」結果,回信上寫著:請多多努力,多多加油。「我其實也知道自己畫得很爛,但還是會想要投稿試看看。」當年的投稿少年面對制式回絕信,失落的心情可以想見。那麼,是什麼讓奇哥重拾畫筆呢?
令人意外的,使他重燃動力的竟然是一本翻譯小說《殘酷天才》。小說主角失蹤了,生死成謎,卻留下滿滿一房間的畫。奇哥邊說邊用手比畫:「一箱又一箱的畫,就像那個保姆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把拍過的底片都藏在皮箱,有人拍賣發現幾萬張底片,才知道生前她其實一直在攝影。」奇哥當時為《殘酷天才》留下作品的情節所感動,於是提筆迎向創作欲,為自己而畫。
漫畫出版過程中,奇哥和慢工總編輯黃珮珊進行過不少交流討論。來自編輯角度的建議,奇哥多半都會接納,除了一點——對應到《道德經》中心思想「上善若水」的〈球〉這篇,必須放在最前。
〈球〉描繪臺北盆地半空出現巨大的不明水球,引起全世界瘋狂關注,不但成為打卡景點、名嘴節目的話題,甚至NASA都派出太空人來臺潛入試探成分,一番喧騰後水球再度消失,也被人們淡忘……本篇始於題字「上善若水」,終於結語「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具現了《道德經》的核心宗旨。

➤用最簡單的狀態活下去,享受那個過程
「今年我也滿50歲了,《身心靈全集》算是一個回顧、一個註腳吧。」
奇哥透過音樂與漫畫,完成了身心靈三部曲:一開頭《身心靈不全》憤慨批判虛偽浮華的世態,接著是刻畫中年失婚命題的《身心靈不全之鬼打牆》,最後以《身心靈大全集》回顧不同生命階段。時間浪潮來回拍打,人們逐步收整與縫合身心靈,練習返璞歸真,一如《道德經》蘊含「無」跟「鬆」的核心概念。
聊到身心靈保健,馬念先說身邊很多人都對養生很講究,各有派別。身體不舒服,就會想要藉由理論、依靠外物的進補來調養,但他傾向自然派:「用外在的東西去撐,不是又多了負擔?」好好吃飯、睡覺、運動,身體或許就能自然調節、恢復平衡。「自在一點簡單就好。」
奇哥則提到自己嚮往《神奇大隊長》電影裡的生活狀態:一對夫婦帶著6個孩子,在荒野裡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他們徹底脫離資本主義運作的社會,身體力行地教導、訓練孩子在山裡自力更生的種種技能,與自然共存。「這大概是現在的我所認為的烏托邦生活。活下去就是那樣,用最簡單的狀態活下去。」
奇哥曾經著迷騎單車、跟車隊,但那已經過去了。「最近喜歡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做超屌。」無並不意味著什麼都沒有,在不過度追求、適度保留的原則下,反而隱含無窮潛力。奇哥說:「其實我做這些,都是在享受那個過程。」
如果有人覺得不夠好,那就坦然接受現在自己程度不好,但奇哥相信持續努力,結果會越來越好,終將水到渠成。比如睽違多年後,他再次自我挑戰逐格動畫,以每天推進成品幾秒鐘的速度,完成4分鐘半的〈我是老皮〉MV,手作創客精神表露無疑。
最後,有什麼想對讀者們說的嗎?奇哥拋出犀利六字小帖:「多讀書,少放話。」他感受到現在台灣社會有一股急於表態、互相筆戰的網路風潮。「凡事不用急於一時,不一定要急著馬上就發表意見。」他誠心呼籲,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比起你來我往的攻擊,不如靜下心來,好好讀完一本書。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身心靈系列告一段落之後,我們期待未來還有更好玩的創作(許願馬哥奇哥攜手合作,再造經典)。
➤後記:奇哥馬哥眼中的彼此
編輯團隊私下追問,這麼有默契的兩人,認識到現在曾吵過架嗎?我們預期聽到衝突後重修舊好的故事,卻被馬念先與奇哥潑了一大桶冷水:「沒有。」
那最欣賞彼此什麼地方呢?
奇哥欣賞馬念先「對人很誠實,不會太市儈。」身為音樂製作人,奇哥養成了讀空氣的技能與柔軟身段,然而,他很敬佩馬念先直言不諱的個性:「只要他不喜歡,或覺得有問題,就會直接講出來。即使在台上也會講出來喔,真的是滿猛的,可是我很欣賞。」
馬念先則最欽慕奇哥不管迷上什麼,都會一頭栽進去研究的決心與毅力,「他投入之後很hardcore,就是拚命向前鑽鑽鑽。」
奇哥補充說,馬念先心態比較開放隨性,自己則對知道事物背後的構造與功用有超乎常人的執迷:「當我喜歡一個東西的時候,我會想知道它的奧妙,任何東西我都想試試看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把這件事推展到多遠。投入的話,連我自己也會怕。」奇哥說完,我們都笑了。●
|
作者簡介:奇哥 除了玩音樂,奇哥也熱愛畫漫畫。多年來持續發表圖文創作,跟音樂一樣也採獨立發行的方式,有自傳式漫畫「我的BASS之路」,和幾個同樣愛畫畫的樂團朋友共同創作短篇漫畫「儂民曆」合集,獵奇漫畫「奇點」。2022年發表最新作品「身心靈大全集」;揉合了漫畫,音樂,太極拳,老子道德經於一集。也是奇哥在他多年來創作修羅道上的汗水與淚水的結晶。|「奇哥 aka 踩騎歌」官網|臉書粉專| |
報導》「我們並不輸國外」,從同好社團到文學基地:笑中帶淚的台灣推理作家協會20年
「徵文獎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篇是什麼味道。」這是冬陽為推協20年徵文獎所下的註腳,意表作品是累積的結果,完全不是一個協會所能控制。他提起生前推動推理小說不遺餘力的影評人景翔,曾不斷提醒協會成員及參賽者:推理小說就像車輪,想要前進,就必須推理(邏輯性謎團)與小說(文學性故事)達成平衡。冬陽說,這點在徵文獎開辦後的前幾年就已做到,可惜早年作品多元性較為不足,以致有段時間,打開投獎的稿件,都好像在看文字版的名偵探柯南。
但最近7、8年來,作品多元性已慢慢浮現,今年更可看出創作者借推理小說說自己故事的明顯意圖,主體的表述更強,且兼具推理的趣味與小說的流暢。因此即便參賽者競爭激烈,評審團卻評得心滿意足,咸認近年推理創作水準越來越高,已具備走進國際的能耐,一點都不輸國外檯面上的作品。
例如時空的多元,本屆入圍作品就有民國初期以香港九龍城寨為背景的〈冰室〉、古裝武俠題材的〈救風塵〉,也有貼合時下日常街頭風景的外送員〈FoodCat:您的餐點已在路上〉。置入個人關懷主題的,則有描寫女性婚姻與情感困境的〈冰涼的殺意〉,還有借宗教隱喻的作品〈不要相信保羅的話〉。
在評審團方面,推協也刻意多元化。冬陽說,台灣雖有各類徵文獎項,但不僅偏文學,也習慣從文學領域去挑選評審,「但推協的徵文獎不是評給圈內人看的,能從創作的『未來性』著眼的評審,才有助於台灣推理小說的往外擴延。」
例如本屆最年輕的評審是剛拿到博士學位的路那,是新一代研究者;推理小說看最多的杜鵑窩人,有將近40年的閱讀經驗;最了解國際版圖的譚光磊,引薦國內外推理小說無數;張亦絢不是標榜推理的作家,但她的文字中有推理;代表出版界的陳蕙慧,與推理小說一直有很深的淵源。
評審的觀點也隨著時代在改變。除了市場觀察與創作趨勢之外,近年越來越強調「新人獎的意義在哪裡?」冬陽認為辦獎不應只是造就「一書作家」,評審團必須看見作者是否有延續的潛力,因此每年頒獎典禮過後,推協都會安排評審跟入圍決選者進行交流。
「我見過很多不同的參賽者,有自我懷疑的,也有霸氣十足的,還有那種一開始覺得投稿不難、得獎後才驚慌失措(一臉『我出道了該怎麼辦?』)的新人。無論何種參賽者,我們發現最大共通點是他們(包括首獎得主)都想知道對手到底寫了什麼?自己為何能脫穎而出?相當在意其他作品。」
通常冬陽會對他們說:「你們是同一代的創作者,繼續往下寫,在文壇就會彼此見到對方,不會是敵人。」得了推理獎之後,能否「走到最後」才是重點。因為在台灣,更大的競爭者是「推理小說本身」,尤其在歐美日作品長期的強勢壓境下,如何卯足全力證明自己的創作是讀者心中很棒的推理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從徵文獎走到世界
如今20年過去,許多從徵文獎出道的推協成員,已陸續在海內外跨域交出漂亮成績。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天地無限《第四名被害者》改編影集《誰是被害者》,創下Netflix亞洲地區華語原創劇最佳紀錄,其作品並有多部已售出影視版權。而以《13.67》創下空前紀錄的陳浩基,已超越幾米,有望追上吳明益,成為授權最多語文譯本的華文作家,目前已知至少有3部作品在等待改拍。
同樣受推理創作者關注的「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也是獲得海外出版機會的一條路徑。該獎創辦時,推協成員發下毒誓:若無人入圍就集體剃光頭。事後果然連年皆捷,包括寵物先生、陳浩基、文善、胡杰先後摘下第一至三屆首獎,去年也由王元奪魁,至今推協成員已入袋島田莊司獎一半以上的獎項,並已有多部台日中泰等語的作品出版。
冬陽並提到:「繼陳浩基打頭陣之後,韓國幾乎簽了他所有作品,後來臥斧的《FIX》也去到韓國(由茁劇場改編為影視作品),今年李柏青《歡迎光臨康堤紐斯大飯店》在韓上市,寵物先生也有一本台灣尚未付梓的小說在韓國居然搶先出版了。」
來到近期,寵物先生得獎作《虛擬街頭漂流記》除將改拍電影,最近也滲入非推理領域,出現在台北文學館「尋人:西門少女」特展中,以作品承載時代紀錄、標示跟城市的關係。冷言近日以《上帝禁區》參與國立臺灣文學館與日本松本清張紀念館的交流活動,並和薛西斯《K.I.N.G.:天災對策室》獲選台灣十部原創IP,將隨文策院赴釜山參加「韓國亞洲內容暨電影市場展」。
➤推理是聖杯,推理作家協會就是圓桌騎士
台灣能辦到20屆的小說獎屈指可數,推協可說已成推理界傳統跟文化的一環,但回首來時路,冬陽仍不得不說當年實在有點太瘋狂。
「那是個單純而美好的年代,一個晚上會讀兩到三本推理小說,然後興沖沖到網上貼文、掛MSN跟其他同好閒聊。在還沒有同溫層這個詞的年代,只因大家都是推理迷,感覺好像凝聚起來,就可以『幹大事』、為推理小說做點什麼,靠的全是自嗨與傻勁。」
推協草創初期十分克難,僅稱得上是一堆大學窮小子「用愛發電」的跨校社團,就像台灣寫推理小說幾乎沒有人是專職作家一樣,推協幹部成員也全都是無給職。
「忘記是哪一年了,協會運作起來後,大家在討論台灣推理小說接下來要如何發展,踏入社會我們還能燃燒這樣的熱情多久?最後在毫無指定下,我們有人會寫作,就決定去當作家,有人對閱讀有興趣,就去當編輯,而我就是跑去接編輯這個位子的人。」
寵物先生、洪宏嘉、林斯諺、冬陽(後)、知言(前)、冷言(後)、杜鵑窩人(中)、既晴(前)、秀霖(後)、哲儀(前)、陳嘉振。(圖片提供:冬陽)
如果推理是聖杯,那麼這群人就是圓桌騎士,為追尋推理小說的未來,各自奔赴漫長的旅途。冬陽其實是個理工男,大學所受訓練跟出版八竿子打不著一起,如今卻成為資深編輯、評論家、專欄作者、講師、活動策畫、節目主持人,已經「把斜槓玩成本業」,還要為協會忙進忙出、搭橋造飯。但20年一路走來,冬陽認為自己自始至終堅持固守的,就是推理小說。
「協會當年還只是個小學生,現在說的國際交流,那時只能算是出國開眼界——原來人家辦了50年的日本推理作家協會長這樣,我們的未來也會這麼美好嗎?他們有大作家江戶川亂步,台灣也能出現這種等級的作家嗎?對未來大家都難以想像。」
推協長期經營華文推理,包括臺、港、中國、馬來西亞、旅居西方的華文作者,但相較日本67年歷史的江戶川亂步獎,仍大巫見小巫。「日本推理作家協會人數超過500人,台灣70人上下;他們每年收件400篇,我們約70篇。台灣類型小說創作就是個『後來者』,但沒關係,我們就接受這些,繼續往前走。」
推協成立10年時,成員開始思忖下一個10年,不能再像社團交接似的,年復一年做同樣的事,必須啟動外部的合作,包括產業與政府。「那時有些徬徨,當初跟我年紀相仿的人,可能因為閱讀『謀殺專門店』而有共通話題,但現在的新讀者在哪裡?他們長怎樣?他們都還在讀嗎?如今推協年輕一輩的話題是追劇,更年輕的一代可能看的是《屁屁偵探》繪本。」
冬陽說,未來的推理有許多改弦易轍的事正在發生:許多創作裡都包含推理元素,比如日本面向大眾的娛樂小說、比如近年直木賞的評審,也幾乎都寫過推理小說。推理也不只發生在小說裡,更發生在影劇、動漫及各式各樣的創作之中,它不再是單一的小說類型,而是更廣泛成為一種說故事的方法。
江戶川亂步在其破案筆記中曾提到,早在偵探小說型式出現後的百年間,所有人類能想得出來的詭計就已開發殆盡。它最初的語言,就是包裹引人入勝的糖衣,想方設法勾起人們的好奇。冬陽認為,推理元素如今甚至已溢出創作領域,被外擴到成為各種資訊散佈的策略,當大卡司、大製作也不再是保證時,它能讓串流平台app一經打開,話題就被迅速傳誦。
「推理對我有什麼好處?既不能減肥,也不能抗癌,只是打發時間很棒而已。」冬陽過去常聽人這麼說,但如今推理可以應用在身邊很多事物上,人們想活在變化快速的世界裡,就要懂推理,且要讀得懂推理,感覺更像一種生活技能,「而且是個很不錯的技能。」
曾有影劇業人士坦言,不是他們主動要去找推理劇,而是被大數據的演算結果推著不得不去找推理。連劇組(包括燈光道具)都在看推理小說,以打磨擴充自己的本事。
推協篳路藍縷、笑中帶淚地走過20年。冬陽說:「現在協會光是要去快速回應外部的各種變化,可能也沒時間哭了。」尤其串流平台突然興起,內容產業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創作也比過去更辛苦。為了因應,徵文獎承辦人也從不固定轉為專任,原先不少首獎得主都曾擔任承辦人,例如寵物先生、陳浩基、天地無限、四維宗、餅乾怪獸等等,現在則落在小云、小K肩上。不管成員處於什麼位置,都盡心盡力為推理創作貢獻。「如何讓創作者長長久久走下去,是協會一直放在心上的課題,或許10年20年後,這段歷程也將成為讓未來的我們津津樂道的事。」
➤推理能走到哪?跨界沒問題
為協助新人面對自己的關卡、支撐他們後續的創作,推協在2014至19年間,和金車文教基金會合辦多屆推理創作課程,可惜這幾年因疫情因素停辦,目前正斟酌是否改為線上。
推協舉辦的課程,報名者一次可達上百人,其中三成未必是為創作目的而來,而只是試圖透過寫作課程增進閱讀樂趣的讀者;其他人也不純然是想寫小說的創作者,還有不少想當編劇、做遊戲(密室逃脫、桌遊、手遊等)的人。課程方面,則包括有作家或編劇的寫作經驗分享,警察、鑑識人員、律師、法官等的專業知識,也有編輯談出版市場。
「今年幼獅寫作營找我去講推理小說,我發現需求好像又不太一樣了。過去推理可能講法則、講套路,講人物怎麼塑造、詭計怎麼設定,現在反而大家比較想知道如何從生活中取材,除了天馬行空的故事外,還要能回到主題、呼應現實。我在廣播節目中,也遇過來賓說他很想談生與死、罪與罰,只是這麼嚴肅的主題要怎麼轉換,才能給讀者不是啃哲學書的感覺?」
冬陽還舉9月甫出版《初心村的偵探事務所:那天,他失去了心》的新秀作家會拍動為另例。由於會拍動當初獲得第18屆徵文獎的作品較接近輕小說,因此他對推理小說讀者如何看待自己的新作不太有自信。冬陽對這件事也很好奇,「輕小說其實包容了我們所知的各種小說類型,歷史、武俠、間諜、科幻、奇幻都在裡面,我認為推理故事發展下去,也可以是輕小說化的情節,因此我對他說,你作品裡的無厘頭會吸引到輕小說讀者,是很跨界的,只要是好故事,就無需遮遮掩掩,而是繼續把它發展出來。」
以上種種,都是推協下個階段辦理課程時必須思考的。冬陽認為,未來不再是學生式、套路式的提供新手練功祕笈的推理補習班,也許應該化整為零,依各自目的的不同,為卡到瓶頸或有疑問需要解答的創作者,客製化地單獨上一門課,藉由互動引導來取得自己所需的技能。
➤這本超好推──台灣推理可以更有自信
除了以作品頻繁與國際交流之外,近年推協跟產官學界也有密切的合作,包括文化部、文策院、地方文化局、台文館等,都陸續想將台灣推理發展做一番整理。此外,自去年起,推協和Readmoo合辦「推理跑讀事件簿」,每個月利用Google Meet舉行線上主題活動,分享閱讀、創作與專業知識。今年起,推協則在復興電台開設「偵探推理俱樂部」節目,每週一晚上9-10點介紹推理情報、邀請來賓談書聊劇。
值得一提的是,推協將在10月仿效日本「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與Readmoo合作「2022這本超好推」,此「推」語帶雙關,一是推理、二是推薦。與日本最大差別是,選書人並非作家或編輯等專業人士,而是由讀者票選過去一年出版的推理類電子書TOP 20,含5本中文創作和15本翻譯書。
「這麼做有幾個目的,首先是為了協助海外版權銷售。因為台灣市場太小了,書賣得再好,所得數字對外譯推廣也起不了太大作用,有了年度TOP 20,未來就可以理直氣壯說『這5本中文創作與國外作品並駕齊驅,是台灣讀者最喜歡的小說』。其次是提供一個讓讀者參與的機會,並藉此在電子書平台慢慢形成閱讀社群,這是目前傳統推廣通路較欠缺的部份。」
回到推協對未來的布局,冬陽說,疫情打亂了許多的計畫,但也培養了一些韌性。眼見串流平台崛起、突破區域界線,為創作者帶來許多機會,台灣想打開門趕上世界,需要很多橋接轉譯的工作,推協的角色在未來將越發重要。
而從推協歷年徵文獎可發現,創作者能量持續在向前滾動,雖然規模不大,但質量已經達到,出版社編輯大可勇敢大聲講出來:「我們並不輸國外。」
有些事情,應該更有自信地往前推動。「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編輯,那時我的主管對我說,你一年做多少本書,就有多少嘗試成功的機會。」冬陽認為,出版非常薄利,但門檻相對低,應該要有更多資源跟努力放在這一塊,讓打出去的子彈變多。當擁有足夠的能量可以正向循環的時候,就有基礎、底氣,朝向未來繼續積攢與延續。●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第二十屆徵文獎頒獎典禮暨 第二十一屆年會
➤時間:2022/9/24(六)14:30(14:10開放入場)
➤地點:兆基商務中心和平大講堂(台北市中正區和平西路一段15號)
➤活動資訊:FB活動頁
➤年會主題:小說原創和影視改編的跨界轉生
➤主持人:陳國偉
➤來賓:李柏青、薛西斯、蕭瑋萱
作者: 青奈、馬丹尼、鍾岳、光卿、唐墨
出版:博識圖書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青奈,十三歲時因一本《福爾摩斯探案集》開始對偵探推理類小說產生興趣,大學修新聞傳播專業,接受了初步的寫作訓練。於二○○八年起在《歲月推理》、《推理世界》等雜誌發表〈不會說話的證人〉、〈穿裙子的男人〉、〈充滿疑惑的本命年〉等短篇小說,二○一九年十月以《杯水婚姻》入圍第二屆「華斯比推理小說獎」決選,並刊發於「超好看故事」APP。希望以後能創作更多貼近日常生活的推理作品。
馬丹尼,香港人,八十後,正踏入人生的「初中年」階段,渾渾噩噩,努力生存,沉迷電影,尤愛黑色與恐怖電影,喜讀推理小說。
鍾岳,以PTT的ID tecscan寫作BL小說,喜歡去郊外爬爬小山,為了參加徵文比賽所以取了個中文筆名鍾岳,後來順利入圍第十八屆的台推徵文獎。很高興這個筆名兩年後再次派上用場。
光卿,居住於台灣北部,經常聲稱自己寫的是奇幻,實際上三不五時就會歪到別的地方去。從學生時代寫到社畜,一概使用相同筆名,網路上總是掛著青蛙的頭像,因為任何事情都是單純最好。
唐墨,本名林恕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畢業。世新大學兼任講師。喜劇演員。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