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從學院到面向公眾的社會書:藍佩嘉評《萬能店員》、《失去青春的孩子》與《我的黑手父親》

被譽為「最會說故事的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於2021年底過世,臉書上的悼念文字中,有人提到曾有台灣學者批評他中文不好、著作過於市場取向,暗批有損學術價值。姑且不論上述對話的脈絡與確切性,台灣學界對於學術貢獻與公眾影響力之間的關係,實有不少人視之為零和遊戲,而非相輔相成。這樣的評價模式,隨著學術評鑑的新自由主義化,重論文、集點數,而更為強化。

長期以來,所謂「人社科普」或「非虛構寫作」的文類在台灣並不發達。近年來因為有部落格等網路平台,年輕世代學者撐開了一些公共書寫的舞台,例如,巷仔口社會學、芭樂人類學、菜市場政治學、歷史學柑仔店、白經濟、STS多重奏等網站,其中也有不少作品後來出版成書,引發更大迴響。然而,要如何雅俗共賞,文字淺白但內容深刻?對於習慣披戴術語盔甲的學者來說,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年來書市出現一些將碩士論文改寫為面對公眾的社會書,嘗試切入這個知識市場的空缺。相對於英美世界,台灣的人社碩士論文其實滿特殊:由於成果會在網上公開流傳,研究生往往花費更長時間進行論文研究,主題規模與資料深度有時甚至快接近一本博士論文。

再者,由於學生的研究動機經常來自個人生命經驗,或植基於身邊人群的親密觀察,有時能比建制學者取得更有利的研究位置、更貼近社會的快速脈動。碩士論文因此成為累積在地學術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有少數人能妙筆生花、成功改寫為得獎專書,如蘇致亨的《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魏明毅的《靜寂工人:碼頭工人的日與夜》。

游擊文化出版的作品雖然不多,但都性格鮮明、面貌獨特。該公司對於協助年輕作者改寫碩士論文尤其不餘遺力,2021年便一口氣出版了三本社會學碩士論文改編的作品。這三本書都從作者的個人經驗與近身觀察出發,衍伸為重要的社會現象關注。

張立祥的《萬能店員:我的便利、你的過勞,超商的社會代價》根據他在超商長期打工的經驗,呈現勞動現場的各種綿密細節。他把超商勞動的特點稱之為「組合勞動」,包括店員需要在高度時間壓縮下執行多重任務、必須操作眾多標準化的機器,即便服務與情緒勞動也有SOP。這本書不僅揭露了台灣便利生活背後經常被忽略的萬能勞動,結論也點出整體社會都面臨過勞、時間碎片化、速成文化、生活能力短缺等隱形危機。


《萬能店員》以短篇漫畫描繪超商店員常需同時執行多重任務的窘境(別家門市插畫,游擊文化提供)

涂曉蝶的《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夢》,源自於作者對15歲就成為美髮建教生的表妹的不捨之情。她決心踏入這個平行世界,透過訪談17位建教生,探究他們為何進入建教合作,同時也探討這個教育計畫究竟是帶給他們半工半讀的機會、晉身設計師的流動階梯,還是促使他們交換了青春,卻深陷勞動剝削的陷阱。全書大致分為4個區塊,首先描繪8個建教生的生命故事,其次進入建教合作的招生現場、教育現場、勞動現場,再來討論建教計畫的歷史制度,最後從建教生的視角出發,呈現他們如何因應制度、奮力生存。

謝嘉心的《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可以說是一封工人之女寫給父親的情書。在高雄工業城裡,擁有一身絕活的拖車師傅,卻全心希望子女好好唸書、遠離藍領勞動。女兒在北台灣讀到了社會學碩士,才回過頭來凝視父親的勞動技術與家庭的階級經驗。本書的分析主軸之一是從技術社會學的角度來檢視台灣拖車產業的發展,像作者父親這樣的製造、維修師傅,如何養成技術、如何與同事老闆互動,並理解「好工作」的意義。另一個分析軸線則是家族的代間關係與階級斷裂,為何工作上對勞動技術充滿自信,卻矛盾地對子女複頌學歷至上的價值。


《我的黑手父親》中,拖車師傅的工作場景紀錄(Chih-Hsuan Wu 攝影,游擊文化提供)

這三本書共同呈現了當代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重要場景,不論是光鮮亮麗的服務業,或是傳統製造業的黑手師傅,也觸及教育不平等、階級文化等更大的議題。這些研究不僅著重產業、制度等結構面分析,也呈現勞動者的能動性,並點出一些有悖於「想當然爾」的謎題,例如師傅為何不想做頭家?建教生為何不後悔?

三本書對於關心勞動人權、改革建教合作制度、省思階級不平等的讀者都可以提供深切的啟發。出版社在製作這三本書的用心也值得肯定,透過照片、漫畫的輔助,增加了文字的可讀性。雖然瑕不掩瑜,但我想藉此指出社科論文改寫成書時面臨的一些難題。

首先,論文主要是透過理論框架來架構經驗材料,改寫成社會書時,為免讀者心生距離,作者往往選擇把理論概念與分析框架撤到後面,經驗資料反而顯得瑣碎。

改寫成社會書時,要讓讀者感興趣,需要強化敘事性,例如找出訪談或觀察裡關鍵的故事,深描其中場景細節、人物表情互動等等,帶讀者進入田野現場。敘事線不限於個人生命敘事,也可以是產業、制度的敘事,例如點出勞動控制在什麼狀況出現裂口、萬能店員何時面對顧客情緒勞動失敗,這些經驗轉折、內在矛盾與非預期後果,不僅增加書的可讀性,也呈現更動態的現象。

其次,我覺得改寫社會書時,未必需要撤退理論概念或分析框架。依我自己的經驗,讀者其實很喜歡研究者從經驗資料提煉出的概念,或是分析性的地圖。社科作者的長處畢竟不是報導文學,從理論角度提供詮釋、以結構視野鳥瞰分析才是我們的專長,若只是鋪陳故事,也讓讀者困惑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然而,核心概念需要生動有趣,以「組合勞動」來說,就太一般性也過於冷冰冰,未能突顯超商店員矛盾的勞動特性,既要按照標準化腳本多能多工,又要維持高度彈性以成就「有如你家」的便利服務。

接下來的挑戰便在於整合大敘事(社科分析)與小敘事(生命故事)。《失去青春的孩子》與《我的黑手父親》都花了不少篇幅呈現建教生或家族的生命故事,但源自先前論文的主體與後來加入的故事,還是呈現比較平行的關係。建議可以更大刀闊斧地打掉重練,以營造更融合的分析。


《失去青春的孩子》內頁圖像,圖中人物非書中受訪建教生。(張國順攝影,游擊文化提供)

舉個例子來說,《我的黑手父親》書中有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作者的弟弟,一位唸到博士的工程師,因監工需要也抱著說明書來學開拖車,讓爸爸的心情五味雜陳。我會用更多篇幅來描繪這個故事、甚或作為開場,具體而微呈現跨越階級藩籬的代間關係、技術與文憑的拉扯等核心主題。

最後,碩士論文的研究規模比較有限,改寫成書時或可納入不同行動者的觀點,呈現更立體的面貌,例如,建教計畫中的老師、設計師(也曾經是建教生?)的觀點,可以搭建該制度與產業的其他側面;超商雇主、顧客的聲音,可以豐富勞動場景的對話;我也很想知道嘉心的弟弟、工程師兒子在開拖車時的心情。

如何兼顧學術貢獻與公眾影響力、如何讓概念分析與說故事相輔相成、如何脫下術語盔甲面對公眾,這些都是深具挑戰但非常重要的任務。期許有更多的學者、研究生投入公眾寫作,讓我們共勉之。


左起:《我的黑手父親》作者謝嘉心、《失去青春的孩子》作者涂曉蝶,《萬能店員》作者張立祥(游擊文化提供)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萬能店員:我的便利、你的過勞,超商的社會代價
作者:張立祥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夢Lost Youth: Cooperative Education Students in Beauty Salon
作者:涂曉蝶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
作者:謝嘉心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主任)
2022-02-28 10:00
OB短評》#353 在圖文中妙想聯翩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再見的練習

林小杯著,是路故事,543元
推薦原因: 樂  
奴才們該如何面對主人的離去?這個輕輕的繪本,處理了一個重重的主題,運鏡流暢,層次鮮明,飄忽的空氣感有效帶出不可承受的失落,迎向不動聲色的驚喜。作者淺淡的慧心是療癒,更是祝福。【內容簡介

去遠方

聖塔菲印象
On the Road to Santa Fe
文、圖:阿力金吉兒(Ali Ginger),大塊文化,68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在創作與身心困頓之時,藝術家前往美國新墨西哥州駐村,帶回這本結合旅行文字、異文化觀察、移動的身體性等多元文類的圖集,以其獨特具高度辨識性的畫風留住了聖塔菲的記憶。翻閱過程不時能感受到畫作中的溫度與味道,即使是失真的比例與線條,更能增添對於異文化的奇想,是一本充滿身體感與想像力的繪本佳作。【內容簡介

繪本的夢想與實際

幾米分享創作心得
幾米著,大塊文化,850元
推薦原因: 實   樂   益  
幾米身為台灣最重要的繪本大家,以獨特的畫風與世界觀深植人心,但讀者大多時候僅能與創作成品相遇,少見這些獨特創作的形成原理與背後故事,此書因補充了創作者的心理與靈魂的樣貌,為作品注以不同層次的觀看經驗而彌足珍貴。書中不堆積創作技法的知識,而是從作者的眼光提出對於繪畫的解讀,更有面對創作與心靈困境時的經驗分享,對於台灣繪本領域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部作品。【內容簡介

變化球

編劇:張國立,漫畫:曾正忠,大辣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從當下的出版意義來看,這本漫畫作品的珍貴之處,在於其強大的歷史容器功能。此作同時記錄、呈現了1980-90年代台灣棒球與漫畫兩個領域的豐沛能量與流行熱潮。當時棒球明星的球速與週刊連載漫畫的熱銷速度可以比媲,對於成長在彼時的讀者來說,想必充滿記憶的召喚與鄉愁。【內容簡介

蒐藏全世界

史隆先生和大英博物館的誕生    
Collecting the World: Hans Sloan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詹姆士.德爾柏戈(James Delbourgo)著,王品元譯,左岸文化,8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故事聚焦於漢斯.史隆這位18世紀醫師出身的收藏家,問史隆何以能有機緣獲得大量的全球個人收藏,這些收藏如何「收藏」,又如何周周轉轉成為世界級公共博物館、圖書館的基底。作者流暢地說了一個收集控的生平故事,還從藏品本身著手,呈現出物品背後由大旅行而來的浩大網絡以及帝國主義框架。另外,藏品的整理也提供了有趣的事例,引領讀者走向認識論的層次,讓我們見到四散的各種物質如何透過歸納、標籤、編排,組成了今日潛藏於人們意識中習以為常的世界。【內容簡介

一位年輕博物學家的日記

Diary of a Young Naturalist
達拉.麥克阿納蒂(Dara McAnulty)著,楊雅婷譯,春山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益  
這本年輕的自然觀察日記靈光閃爍,讓人瞬間置身於某種童話般的田園山林,不必3C卻可以更VR,更AR。這似乎也點出了人類進化的方向,只要敞開你的感官,即可與萬物溝通,遨遊於大自然的無盡藏。作者的出身也頗為迷人,一家子幾乎都有所謂的自閉症,卻在各自的世界裡風生水起。自閉這般自以為是的醫學標籤,也未免太自閉了。【內容簡介

生之奧義

Manières d’être vivant
巴諦斯特.莫席左(Baptiste Morizot)著,林佑軒譯,衛城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文   獨   益  
作者寫下且行且相處的自然,帶著溼度的野氣彷彿就在鼻尖。但這不只是一部親近或回歸自然的美妙經驗談,而是穿透了生態鏈失衡的表面現象,點出已然停滯的「感受力」才是如同爐心的存在,並融鑄哲學、語言學、人類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元素,陶冶出一套理解地球/世界秩序的框架。在嶄新的時空視野中,人類被賦予協調各物種彼此與地球關係「外交」的新任務。在既有知識與當下困局間,架構出了背向末日前行的新氣象和新格局。【內容簡介

香港字

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
董啟章著,新經典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以1850年代完成的第一套中文活字鉛字「香港字」為小說軸心,輻射出〈活字降靈會〉、〈復生六記〉、〈晨輝遺書〉三部跨越150年時空的嫌疑故事,充分展現作者一直以來在創作中處理「物質史」的能力,以及觀照香港邊緣、被遺忘的歷史記憶。雖然是以過去的物件為引,故事主角的心靈則深深鑲嵌在當代香港社會共感的處境中,讀來既脆弱又堅毅。【內容簡介

夜深人靜的小說家

王定國著,印刻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此書集結作者2003-2021年短篇小說創作,收入作品以曾入選年度選集與評價的作品為主,呈現作者階段性的文學累積與成果。未讀過作者創作的讀者,可以從中拾及〈櫻花〉、〈那麼熱,那麼冷〉、〈妖精〉等精彩作品,也能在書末的〈厭世半小時〉感受創作的熱切與恐懼。【內容簡介

夏的故事

川上未映子著,陳嫻若譯,時報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此書結構十分特別,前半為作者獲芥川獎肯定的舊作《乳與卵》重寫,後半為續作,無論是寫作計畫或小說本身,呈現的不只是故事中人的後續境遇,也同時延續了創作者的寫作精神與作品本身的生命。《乳與卵》最受稱頌的女性與身體書寫依舊凸顯,更在新作中結合了演變轉型中的婚姻愛情觀、生育科技與家庭構造,讀來依舊犀利而強大。【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香港》自由與反抗的意義:《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與13部香港議題著作

紀錄片《時代革命》以線性敘事的方式,帶領讀者再次回到香港抗爭的重要現場;結集成書的同名電影訪談錄則聚焦個別人物,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揭開不同身分的參與視角,內容述及15位不同年齡與職業受訪者,有身為人父的業務經理、已為人母的行政人員、急救員、社工、大學生、中學生等等。內容詳實,其可觀性不仰賴電影而自立,打開理解香港本土能量的遼闊視野,是相當重要的時代紀錄。

2019年4月24日,前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因「煽惑他人犯公眾妨擾罪」及「串謀犯公眾妨擾罪」被判入獄。在獄中的326日,陳健民寫下了《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即將於3月2日出版),相較於獄外未曾止息的抗爭浪潮,他隔著鐵網,爬梳香港、台灣、越南等世界各地不同民主烈士的精神歷程,調度各種思想資源回應時代鉅變,展現了香港知識分子的風骨。

在文學出版品中,韓麗珠《黑日》寫暴政與權力的操作,人的無力癱軟,以及絕望中零散的恐懼如何匯聚,茁生蔓延出新的力量。面對香港的劇變,若《黑日》是冷靜的凝視,《半蝕》則是對形上的詰問。看似大勢已去,卻正是了悟時機,書中一再出現的中陰,是失望,是絕望,卻也是峰迴路轉的希望,一切不過是輪迴的遊戲。身在象中,看著身邊善與惡的鬥爭,超脫並不容易,然而也就因為虔信更大的遠景,再怎麼困頓的當下,自有曖曖內含的微光。

詩人廖偉棠的詩集《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在憤怒中並未失去詩該有的高度,充分展現作者面對香港現今困局的憤怒與思索。本書除了切合時局,無論文字和意象的經營都有可觀之處,充分展現社會議題介入與美學品味兼顧的良好範例。作為記錄的詩與詩的紀錄,本書都不會讓人失望。漫畫家柳廣成的《被消失的香港》則畫下一格格的抗爭。讓發不出聲音,化為速寫的線條,以圖像見證香港的時代樣貌。

由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我香港,我街道1》,選文廣,聚集老少中青重要作家,讓人想起港片的黃金時代,總能在那些背景裡看到令人心折的細節。那種既陌生又熟悉的異質感,道盡了香港的複雜性。《我香港,我街道2》,除了收錄職業作家以外、來自各社會階層的文章,更將「我」的主體延伸至香港人以外的華人社群,加入台灣、澳門、旅美港人作家的香港城市記憶。因此本書的主題空間雖有界線,卻擾動書寫語言的邊界,以「華文」為載體的各篇作品,來自各階層、城市各個角落的文字則充滿嗅覺、聽覺、視覺等感官書寫,亦呈現香港與寫作的精神內裡。

運動領袖鍾耀華的編年散文《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展現作者初入世的少年熱血與迷惘,在內心質疑和時勢驅使之下,如何一步步涉入洪流,捲入漩渦,無從抽身。於是讀書、思索、論辯,往深處去,希望勾勒出自身輪廓。未料輪廓後的背景愈漸模糊,筆觸微顫間,失去了根。這是屬於香港年輕一代的心境紀實,在渴望和掙扎中追尋自我,也尋索肉身歸屬——香港的一段過程。

在學者專著中,馬嶽《反抗的共同體》以理性的筆觸,紮實的材料,身處暴風中心的作者為近年香港的風起雲湧譜出結構穩重,層次井然的敍事。擱置下學院中理論、量化等複雜的分析工具,為大眾、來者所寫的香港社會運動史,涉及了發展的導火線、轉捩點、次級運動,影響事態認識的觀看角度、媒體力量,以及隨著事件發展而愈顯重要的身分、權力拉扯、政治概念等問題。也許因為作者強調的是責任而非立場,熾熱的氣血並未一下子湧上喉頭,反而給了讀者冷靜地檢視、觀察、了解的珍貴機會。

台灣學者何明修的《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從台灣太陽花運動開始醞釀,歷經香港佔中以及反送中的運動。雖然處理的是當下發生的現象,但本書提供的思想深度以及歷史源流,有著非常紮實的分析。原書雖為英文學術作品,改寫相當成功,作為一般讀物也毫不遜色。

集結性質的著作中,傘下的人的《我們的最後進化》以「一群人」「集體」「抗爭」為名,也沒有忘了追問「我們」是誰,努力呈現集體中的差異與個人,更呈現了抗爭的各種精神與形式。在網路社交媒體、雲端檔案定義個人存在與記憶的時代,一個社群集體記憶的呈現與記錄,註定是要非常破碎、零散而暫時。但總令人不安地揣想,如果有一天,這些平台(被迫或自動)關站、檔案一秒間消失了,這本書或許就會是這些記憶與證言僅存的物質基礎。續作《香港現形記》記錄了雨傘運動以來香港人的抗爭行動,此書是新一階段的沉澱與反省。將編輯主軸拉向自由的「表達」、「記錄」與「傳承」,以各方人士的文字篇章討論了《國安法》對於自由的箝制與人們的應對之道。對於街頭之外的事件(如醫護、六四紀念、蘋果日報)也有深刻討論與時代迴響。

《傘下存志:香港反送中社會運動文宣作品集》則是眾志成城、眾籌成書的見證。這本書以清楚的時間和事件,透過強烈的運動視覺,協助我們活化記憶,讓讀者與同代人永誌不忘,歷史長流其實是以每一分一秒的驚濤駭浪構成的。書中收錄的每一幀海報、插圖都代表著事件當下的一次次情感與理智的衝擊波動,每一句標語也都是歷史證言。

【閱讀香港.更多一點】

國安法公告後
企盼,自由之夏:在國安法與疫情之間夾縫求生的香港書業
人物》是時代把你實現了:訪《我香港,我街道》系列主編鄧小樺

為香港朗讀:港、台詩人聲援反送中運動
宋尚緯陸穎魚廖偉棠德尉蔡琳森鴻鴻蘇苑姍
【現場故事】香港火焰之夏:沒有面容的Be Water抗爭

以圖像文學重返抗爭現場
現場》遺忘,不是圖像創作者擅長的事:反抗的畫筆─香港反送中運動週年圖像展
現場》用畫筆反抗,圖像創作照映當代議題:政治漫畫家Stellina Chen VS.小路映画負責人黃米露

香港作家一起聊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反抗的共同體:二〇一九香港反送中運動
詩人淮遠與策展人鴻鴻:用催淚彈的剩餘建立詩歌,保衛城市
作家鄧小樺,香港書店的空中之旅,兼談《我香港,我街道》
詩人廖偉棠:所有身分中,我最願意被稱為詩人
作家馬家輝與李桐豪:亂世也好,盛世也罷,把小說寫好
作家鄧小樺與楊佳嫻,香港、文字、書與抗爭,談《恍惚書》
作詞人周耀輝:就怕和你一樣——活在一齣恐怖片中

走進香港書展
現場》該是香港書展轉型的時候了
現場》十張照片看香港書展:總編輯的私家書展景點
現場》走進香港書店:你不知道的港台大不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2-25 15:5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