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書展》7大吸睛點搶先曝光!OB帶你逛法國主題館、烏克蘭館及其他必去展區

2022年台北國際書展參展國共31國、國內外參展出版社364家,匯聚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作家43位,加上本土作家及專業論壇,計有超過250場閱讀活動。

為達到全面防疫效果,世貿一館6個出入口皆增設防疫門,提供入場者全身消毒,現場設有自動手套機,零接觸即可配戴上手套,並提供3種尺寸的口罩。為了避免人潮擁擠,動線設置及展位間的走道也較往年拓寬,主題館及活動區麥克風、桌椅將定時消毒,每日閉館後加強公共區域清潔,邀請讀者在良好的防疫保護下,一起安心閱讀趣。




本屆國際書展展場空間及走道較往年寬敞

【法國館】

文學與兒童書制霸!書量豐富的法國主題館


法國主題館除了適合成人閱讀的文字書,兒童繪本與圖像漫畫也非常豐富。


安古蘭漫畫大獎得主勒帕吉的原稿,不必飛到法國就能親自看到啦(書展基金會提供)






追憶.普魯斯特主題展品

【Hello!30特展】

哪裡冒出來的如果電話亭?一起穿越時空去


如同遠洋貨櫃的木箱空間,精選書展30周年以來相關關鍵字、物件,以及創作者訪談。


穿越時空到解嚴時期,台北國際書展第一年相關報導。

【公民書區】

懷舊創意滿分!滿足各種奇妙民生需求的公民書區


遇上人生疑難雜症?快來拿閱讀處方


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可愛的藥局~


童叟無欺的社運雜貨店,懷舊氛圍五告讚。


讀字便利店又來囉


令所有人驚豔的親筆簽名提領機!(這個設計是要逼作者沒簽完不能出去嗎XD)(書展基金會提供)

【文學書區】

以文學力衝擊你的眼與心!經典與前衛並行的文學展區


引用自詩人瘂弦的金句:「在這麼多文學作品中,只做文學的莊稼」


一起來回顧50年前就在耕耘台灣純文學,三大經典出版社的歷史吧。


文訊總編輯封德屏,正在為大家詳細介紹台灣文學代表作。


聯合文學書區,與星光熠熠的各大作家。(剛出新書的春明爺爺太亮眼啦)


星光熠熠的大作家們與新星小說家李琴峰,都在注視我們。(監督買書?)

【聯合文學雜誌】

密雨或密語,以互動創意打造一片獨特風景


從上空垂掛下來的聯合文學雜誌各期封面


聯合文學雜誌展位無人服務,卻展現巧思。


參展讀者將紙條投入密語箱,即有機會被刊出。

【不容錯過的角落】

仔細觀察,驚喜隱身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九歌出版社今年走白色極簡風


九歌展場溫馨舒適,讓人好想駐足閱讀


小地方呈現的幽默感也是一百分(九歌出版)


CCC創作集展牆聚集了必讀台漫作品,你認得出立牌是哪些漫畫角色嗎?


自然氣息十足,讓孩子們認識動物與植物的森出沒兒童主題館。


國家人權博物館在本屆書展也不缺席!想了解不義遺址與人權議題的讀者,一定要來看看。

【烏克蘭館】—OB獨家人物專訪

以閱讀裝備心智,以理念抵抗獨裁的烏克蘭館


展架上的烏克蘭書籍,文字書與兒童書都有。

年方19歲的華倫堤娜.布坦可(Valentina Butenko)是烏克蘭最大圖書銷售平台Yakaboo的國際事務主任。她對於能夠來到台灣感到不可思議,尤其幾個月前仍在防空洞中避難,現在卻能到現場和大家見面,她特別感謝讓這一切能成真的工作人員。書展期間布坦可將在會場介紹展場內來自當地的童話、圖書,以及台灣翻譯的烏克蘭文學作品。

烏克蘭館現場設置了「與烏克蘭同在」圖畫創作展,展示烏克蘭創作者的系列插畫,作品中除了彰顯自身認同,也揭示了來自俄羅斯的壓迫。布坦可表示,儘管目前烏克蘭仍受到俄羅斯的侵犯,但他們仍然持續堅持自由、民主以及人權,這點烏克蘭和台灣十分相似,尤其烏克蘭已經獨立30年,早已形成自己的國家認同。她也對台灣人的支持獻上感謝,並希望能和台灣出版界有更多交流。


圖書銷售平台Yakaboo國際事務主任布坦可

OB:為什麼年僅19歲就決定進入出版業工作?

布坦可:我居住在基輔,11歲時,就遇到2014年戰爭(按:應指頓巴斯戰爭)。書是一個很重要的媒介,藉由每本書,作者能夠說出自己的故事、互相溝通,不管是透過語言或是非語言的方式。而且在書籍當中,你可以展現各種不同的價值與認同。

烏克蘭是一個相對比較年輕的國家,雖然文化與歷史很悠久,但這個國家獨立才30年。這個國家要進步、大家要進步,要透過書籍來發聲,透過創作與出版書籍的機會,讓作者說出自己的身分認同。所以出版業還有書籍內容所傳達的知識,就是摸索與找到自己身分認同的重要管道。

OB:剛才您提到Yakaboo是烏克蘭出版業界的領頭羊,它跟其他出版社有哪些不同?有什麼讓你自豪的地方?

布坦可:烏克蘭出版市場只有30年的歷史,而Yakaboo在市場上就已經有18年歷史了,是烏克蘭歷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也是第一個有電子購書平台的出版社。我們一直以來的使命都是讓所有人取得、接觸書籍與知識。我們也透過數位平台來與300多萬的夥伴達到更好的合作方式。

Yakaboo出版品項多樣,種類多元,希望可以豐富大家的知識。此外我們也有引進其他國家書籍,翻譯成烏克蘭版本。Yakaboo的信念是希望烏克蘭變成全歐洲閱讀人口最多的國家,因為透過閱讀,才能探索自己的價值並不斷進步,也影響到未來烏克蘭何去何從,是非常重要的。

Yakaboo發行部成立於2016年,重要與暢銷的國際作家或烏克蘭當地作家,都是委託Yakaboo出版其作品。因為希望藉由這個平台與社群來推動閱讀,我們出版多樣化的書籍,讓知識普及,並把高品質的書帶給烏克蘭的人民。

**

布坦可將於6/3(五)11:45在主題廣場演講「烏克蘭文化與國家認同」,以下是她給Openbook閱讀誌讀者的問候。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6-01 22:25
閱讀隨身聽S6EP6》設計師何佳興/不只設計,文化的斷裂,使不同世代重複耗盡心力嘗試與重啟

待在相同行業多年後,工作心態可能會發生怎樣的轉變?設計師何佳興近年與夥伴一起開啟了「文化造型工作」的計畫,有系統地走訪台灣宮廟,提煉在地元素發展設計,融於商案中。雖然已是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lliance Graphique Internationale, AGI)的成員,位居全球頂尖設計師之列,不過,何佳興認為台灣設計師無論資深或資淺,面對的狀況都一樣。「我們好像一直在做重複的事情」,這裡的「我們」,指的是不同世代的台灣視覺工作者。

在本集節目中,何佳興將從台灣文化能量的斷裂,一路談到他與夥伴的文化造型工作理念,也分享為何這與每一位台灣人相關,以及我們如何開始屬於自己的文化工作。精采內容,請別錯過。

【精彩內容摘錄】

讓它適合

何佳興:書籍背後比較重要的意義是:它需要被流傳,傳遞某些訊息知識,這是書籍定位上很重要的部分。面對書籍的設計與裝幀,我們討論、思考的,是它將會「一直持續被使用的」,這是與廣告或DM最大的差別,時效上是不同的,背後的思考也不太一樣。

一本書從封面、內頁到整體的設計,包含閱讀、傳達等各方面的表現,都應該讓它「適合」。

早期做設計工作時,我希望有比較多的表現;但慢慢的執行多了以後,也一邊學習如何讓書籍「適合閱讀」。這兩件事情在執行上,看似完全一樣,但光是處理「適合閱讀」,我覺得彷彿永遠磨不完,可以一直磨下去。當然,這也是持續設計書籍的樂趣。

主持人:出版社、作者與設計師對於「適當」的定義或許不盡相同,以你的經驗來說,這很難達到共識嗎?

何佳興:這中間應該是「溝通」。邏輯上,永遠沒有「最適當」的方案。對一本書籍的設計來說,不同的組成,包含編輯、設計師、作者,結果都會不同。「適當」其實就是溝通,怎樣在過程中溝通出的結果。

可是,「結果」並不是書出版之後立刻見真章的,可能當它被使用個幾年,甚至再刷之後,如果跟出版社再聯繫、再溝通的話,就會知道當初設計運行的成果。包含這些過程,我都認為還是在「溝通」。

當然,也會帶著這些經驗到下一本書,讓各方面持續地往適當的方面調整。所以其實沒有絕對最適當的方案,比較好的是,過程中持續地溝通,能開放地溝通是很好的。


《荒木經惟 寫真=愛》書封,何佳興設計(攝影:楊雅淳)


《金剛經、心經-弘一大師手書》書封,何佳興設計(攝影:楊雅淳)


《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書封,何佳興設計(攝影:楊雅淳)

不分時代,似乎都處在某種「開端」的階段,不停嘗試與找尋

何佳興:日本的資深設計師是這樣,整個國家的文化組織會傾向在某些設計師做到一定程度時,將國家的資源挹注在他們身上,那些設計師在業界會慢慢往金字塔上面走,擁有比較大的、各種操作上的空間——當然權力都是正反兩面的,也因此世代較難流動。

對比台灣,有些人在專業領域表現得很好,我們會給予獎項之類的認同。但在認同之後,不代表資源就會挹注,所以就是說,台灣的設計師不管出不出名,大家面對的應該都還是一樣的事情。講來簡單,可是我最近對理解這背後的結構滿有感觸的。

近期在關渡美術館講座中和設計師黃子欽、黃建宏館長對談,子欽以大量搜集的書封為例,從1930年代的平面造型設計,一直談到1970年代,同時包括日本、中國與台灣等等亞洲設計師。我很認真地看了這些書籍使用的造型語言,最後提出一個稍微跳tone的問題:

為何日本設計師做到後來,他們的平面會有一種豐富的「餘裕感」,像杉浦康平;但台灣的設計師無論風格類型和資歷,卻似乎永遠處在「開端」的狀態,一直「用力」的進行各種嘗試?

每個年代階段給我的感覺都相似,都彷彿在尋找什麼樣的設計語言。這個問題,不分年齡與世代。為什麼同樣在亞洲做設計,日本設計師到一定年齡後,他的平面會出現一種有餘裕的穩定空間感,相比之下,台灣比較沒有這一塊。甚至我認為子欽的資料若再延續到現時,那個感覺應該還是一樣,和日本對比滿明顯的。

繁體漢字,與文化造型工作

何佳興:這絕對跟文化造型有關係,我先延續之前的題目,再談回文化造型。我們很大量地模仿學習歐美國際和日本和洋風格,這些較成熟的現代化形式。但最大差別仍在使用的「文字」,歐美日本並非主要使用繁體漢字來執行設計,台灣以繁體漢字表現平面,所以設計師會持續轉譯發展,讓現代化的養分成為繁體漢字的排版。

但為何會沒發展出「餘裕感」,籠統地說是殖民政權不斷輪替的文化斷裂,四百年來台灣經歷不同階段的殖民,即使是這些政權裡執政最長的時間,也並不算久(主持人:清朝應該是最長,兩百多年)。我們的文化廣義來說就是生活──生活裡各個面向的累績。在不同的殖民階段,社會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也意味著,生活裡面累積的文化是無法延續的。


「2012臺灣月琴民謠祭」視覺,何佳興設計(攝影:楊雅淳)


「2015臺灣月琴民謠祭」視覺,何佳興設計

因為殖民,不同世代的文化能量,是取代與消亡,而非延續與累積

何佳興:隨著1920、30年代台灣文化協會或風車詩社...等史料的重新爬疏,大抵都會意識到當時藝文發展相當蓬勃前衛。但這卻是在幾近百年的完全沉寂,我們通過田調或史料,才慢慢喚醒理解。接著觀察近代國民政府的文化發展至今,也是約每10年一潮流,不斷消亡沉寂。

比對歐美日本的現代化路徑,所累積的文化能量能在世代延續形成脈絡。亞洲台灣則是累積的能量消退沉寂了,新的世代再重新爭取、探尋新的形式,文化是一波波的潮流。

我們好像一直重複同樣的事情

主持人:書籍設計也有這樣的情況嗎?

何佳興:我們觀察這十幾年的書籍設計,也類似這個狀況。一則是設計表現豐富但難以媒合出版建立品牌,一則是我的觀察比較偏現代風格的設計差不多要功成身退了。

主持人:那你覺得接下來的潮流會是什麼?

何佳興:一部分是意識「台」的台灣風格的時代再現。另一部分因為網路文化,將不同的路徑媒合起來的新媒體表現形式,那這又算是開端了。可是這中間,就是滿沒有經驗過渡的,新舊形式迅即消長。

無論從1920年至今,透過子欽的史料梳理或黃建宏「潜殖」論述,或從近代剖面來檢視書籍設計的發展,都讓我有相當的感觸:台灣真的是非常多元,而且能量非常豐厚,但不易形成文化共識。形式走到極致後就準備消退,一直重複循環,這最大影響是文化價值體系難以溝通建立,書籍設計的發展也是這樣結構的縮影 。

每個世代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到底「台灣」是什麼?

何佳興:不管是個人、群體或歷史上的脈絡,我們都很努力地累積某種形式,可是這個節奏是斷裂的,或者說,它一直是處於開端。意識到這個問題才知影響島國甚巨,在島上生活都須面對,可是太龐大了,設計師也不僅僅是耕耘好設計領域就能面對這結構性問題。

一開始和黃建宏在聊這些事情的時候,他提到了1970年代的文化造型工作,那是我從來沒有聽過的。簡單陳述,因為中美斷交,當時的知識份子、各個領域的文化工作者,大多開始思辯:在「台灣」的文化自由中國要如何發展?一些比較著名的文化事件,如鄉土文學論戰、民歌運動,都與之相關。都開始意識到:我們在這個地方生活,如何以地方生活的養分創造自己的文化?

以現在留下來的,較為人知的案例,如漢聲出版社、雲門舞集的現身,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迄今。稍微理解這段歷史,我這才意識到:原來我現在在執行的設計的心態,可能跟1970年代有關,從那邊延續過來的。雖然時代不同了,可是我確實自然地繼承了那個時代的養分。譬如漢聲的出版樣貌,提供文化中國的視覺想像。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僅這一、兩例,還有非常多。

我是1975年出生,在求學過程接受的設計與藝術的訓練,完全不會提及1970年代的潮流,教育上是斷裂的,現時也仍隨著社會脈動重新學習理解「台灣」是什麼。


蕭壠文化園區臺南藝陣館形象(宮廟文字排版的造型工作轉譯),何佳興設計

文化中國到多元的台灣

何佳興:「文化造型工作」這個名詞來自1976年7月《雄獅美術》王淳義先生的〈談文化造型工作〉,他把文化造型定義得非常清楚:怎樣面對我們的生活?怎樣讓文化從傳統延續到現在?可是1970年代跟現代有個明顯的差別,當時知識分子想像的是「文化中國」、「自由中國」。當時的政治,或說民間氣氛都是以此定位為主,至於如何發展自由中國形式的思潮,也在那個時候達到高峰,之後就消退了。

現在,當我們提到文化造型工作,不太會往自由中國的方向去思考,我們開始思考的是:台灣自身的生活到底是什麼?當然現在還有很多需要釐清的,籠統地談可能是「多元」。台灣是多族群,既然希望理解「生活的組成」,文化造型工作就會是一種建立在當代如何梳理、理解生活所接觸面向的基礎工作,它不只是藝術、設計。稍微了解腳下土地的歷史即會意識到:原來文化脈絡裡延續的是如此多樣豐富,超越已知的想像。

視覺體系:西方的點線面VS東方的線條

主持人:你曾經說過「我們可以從『線條』找到文化視覺的內在關聯」,這句話提到「線條」,讓我想到,在你的訓練中,書法、篆刻都是占了相當重要的部分,這跟你提的文化造型工作有什麼關聯嗎?

何佳興:感謝這個提問,這滿重要的。對我而言,可以從「線條」來反思現代化。

全世界的現代化可以說是西方脈絡發展的結果,從文藝復興提振希臘羅馬精神、一路歷經巨大的社會轉變與文化融合而定調,即使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文化」這個詞彙,某種程度上,它都是文藝復興時期定調的,透過殖民到東方。亞洲文化裡其實沒有明確定義過「文化」究竟是什麼。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我們所理解的「文化」,本身就是舶來品。

主持人:這個說法滿讓人意外的,我們很習慣把地理名詞跟文化連在一起,比如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但沒想到它是一個舶來品。你怎樣定義「文化」這個概念?

何佳興:東方對文化的認知比較偏人文教化,西方比較像廣義的生活,定義是「培養靈魂」。東、西方對文化的解讀,本質是不太一樣的。亞洲自身沒有現代化的過程,是透過殖民間接的接收西方的現代化。

東、西方的「視覺結構」是不太一樣的,就如「文化」概念上的歧異。西方從「點、線、面」,寫實、測量的邏輯,延伸出整體的視覺體系,也幾乎已是現今全球的視覺體系應用的模型。「線條」之於東方,背後也有一套視覺體系邏輯,但它沒有經歷現代化的過程,只是留存至今。

每間台灣宮廟的造型,都是一套不同線條視覺的集合體

何佳興:我試著挖掘對「線條」的思考,透過它發展文化造型工作,我們能夠擷取的最大樣本就是「宮廟」。在一間廟宇中,它所有的樣貌都是線條視覺延伸出來的形式。

主持人:你指的不只是廟裡諸如匾額、對聯之類的文字?

何佳興:一間廟宇可以說就是一個線條視覺的集合體,每種工藝的表現,都俱線條邏輯。

我們如果用西方「點線面」或「少即是多」工業化的邏輯來思考一間廟宇,怎麼看都會覺得廟宇太複雜了;可是如果用「線條」來看廟宇每一種裝飾、文字細節時,會發現線條表現相當精彩。基於這樣的思考,然後我們也初步經歷一些廟宇的走讀,真的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的造型語言,甚至感到驚訝,一間廟本身,它展示了不同線條的形式,非常豐富。台灣廟宇風格看起來似乎一致,可其實很少重複。

宮廟的風格雖然相近,但若仔細推敲其中各種裝飾語彙,可以發現它們幾乎完全不同。主要是因為,過去的廟宇仰重匠師的手作,一間廟宇的構成就是整個基體的重新設計,並不是套用版式。所以從線條來看廟宇,會看不完,它存有各種線條表現的可能性。


臺南北區鄭仔寮福安宮(圖片出處:台灣廟宇裝飾文化研習會)


蕭壠文化園區臺南藝陣館形象交陪海報,何佳興設計


蕭壠文化園區臺南藝陣館形象交陪海報,何佳興設計

台灣風格,可以開始有脈絡的發展

從歷史脈絡、東西方的對比、現代化,我們可以再慢慢收束到文化造型工作。越多文化工作的發動,社會就能建構文化工程面對這些龐大的問題,因為現代化脈絡不在亞洲,所以亞洲比較需要去執行文化工作。西方現代化過程發展出各種成熟的形式,學習西方雖然好,可若我們只是把這些形式轉譯到自己身上,且一直沿用,會落入模仿的迴圈。在這樣的過程中,會造成持續的斷裂而難以溝通價值。所以模索出俱脈絡的方法,從生活裡累積文化工作(培養土壤),所謂的「台灣設計」、「台灣風格」會自然衍生。

把宮廟的文化造型,整理成可被活用的商業設計素材資料庫

主持人:透過實際的走訪、研究,你認識到線條的豐富性,不過你怎樣將這些素材實際應用到設計上呢?

何佳興:我們現在其實還滿初階的,有一個小團隊,盡量分工,依據不同的項目,顏色、編織材質,盡量做比較小型的資料庫。然後,我們試著在各自的設計工作中,開始使用這個資料庫。

比如我最近跟服裝設計師陳劭彥合作,他想出版自己的品牌書,討論過程中,我們到他位於羅東的工作室,一起做造型工作,讓他先了解我們造型工作的方式,他也一起執行一些項目。他生出來的造型,我再試著把它應用到書中。現在的做法都還滿初階的,並不是成熟的方式,除了我們自己走讀之外,也開始透過案子跟不同的對象討論:有沒有可能把造型工作的方式導入,最後反饋到設計上?它能有什麼結果?目前還須累積各方面的嘗試。

➤文化造型工作者可以做的兩部分

何佳興:從學校教育就可以做文化造型工作,當然這是有點理想的想像。比如美術課可以帶學生到宮廟或自然生態,依學生的興趣進行觀察。

我覺得可以分兩個部分工作:一是盡量精準地拍照或發展臨摹技術,理解脈絡建立調研資料;二是憑感覺記錄,即使記錄出來的東西,並不相似觀察的對象,但也應該將感受記錄下來,也對應建立表現感受的資料。詳實精準與表現感受這兩個部分的資料交叉比對,就能兼顧論述溝通和創造性的激發,每個人都有能力轉譯,依其視角、觀點不同,便會轉譯出不同的事物。我認為文化造型工作比較偏後者,它需要適當的創造力來表達感受。

商業落實,如何可能?

何佳興:我認為商業有它的必要性。

以南管、北管音樂為例,幾十年前,每個縣市可能都有幾十團、甚至上百團軒社,可是現在每個地方頂多只留下一、兩團。現在地方至多留下一、兩團成為維護文化的單位。主因是商業結構的變化而消退:民間有大量的宮廟活動、傳統婚喪喜慶的需求時,地方可以蓬勃發展出上百團。這樣的問題,出現在各種傳統藝術領域。

商業當然不是指刻意的操作,商業是一種最直接的跟大眾溝通的方式。所以,發展文化造型,我們也會討論:是否可能結合商業?我有個觀察,宮廟的形式都保存得很好,但就我們理解到宮廟中的各種材質的工藝發展,其實是斷裂的,匠師和工藝大部分慢慢凋零。民間公司發展出以模組的新方式,可以很快速地蓋出一間廟,這是典型的商業整合。也應該要有另外一種折衷,照理說,每個時代都有工藝,工藝性應該要回到像廟宇的現場;這件事情也是斷裂的,新的工藝回不到廟宇,留存的廟宇只能保存傳統的事物,無法在既有的基礎上延續與創新。

我想這中間有一個縫隙,可以讓現有的工藝可以回到宮廟,這已有很多可能,但卻乏媒合。我在造型工作轉譯每間廟都有的雲紋、福紋線條,打樣出磁磚、壁紙、玻璃烤花等材質,也是預設在廟裡面的呈現。


左為雲紋,右為福(蝠)紋,皆為廟宇視覺中常見的紋路(視覺提供:何佳興)


何佳興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賀年卡、信封與附件所做的設計,大量使用了雲紋與福紋的元素(視覺提供:何佳興、攝影:楊雅淳)


將福紋融入磁磚設計中,何佳興設計(攝影:楊雅淳)

每個人都能做的文化工作

何佳興:有興趣的一般個人或讀者,該如何思考或實踐自己的文化造型工作呢?在今天的討論中,以「文化造型工作」為主軸,聽起來比較接近是面對視覺。其實,最根本的應該是「文化工作」。

只要認識自己居住成長的地方、理解自己腳下的這塊土地(土壤),認識它背後有什麼故事,從100年、200年、300年前慢慢開始理解。如果面對視覺,它就是文化造型工作;面對聲音,它就是文化音樂工作......每個人在生活中,如果有意識的話,都可以發動文化工作,這樣的認識是美感的養成。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台北國際書展》法國主題館魅力來襲!「我閱讀,故我在」的閱讀靈光現場

2022台北國際書展主題國為法國,主題館由法國在台協會、法國國際出版協會及信鴿法國書店共同策畫,以「我閱讀,故我在」為精神標語,推出三大特展及專屬沙龍,展示來自80家法國出版社約2,000本書,完整呈現法國藝文風貌。

法國在台協會學術合作與文化處處長柯柏睿(David Kibler)表示,面對嚴峻疫情,各參與單位都極盡全力協助書展成形,使台灣與法國出版界、國際專業人士、參展讀者有共同交流的機會

本屆法國主題活動規畫以「混種」方式呈現,包括現場展示、線上活動與展覽場外的延伸特別活動(館內專屬沙龍、講座與工作坊,及旅法閱讀記憶等,數量達50多場)。有聲步道更是今年的驚喜設計,參觀者能聽到經典法文詩、法國小金塊童書獎得獎作品的有聲版,一飽耳福。


法國在台協會學術合作與文化處處長柯柏睿

法國主題焦點活動

為呼應主題國的文化精華,開幕典禮特別邀請法國女高音羅安娜(Anne Rodier)擔任演出嘉賓,由台灣音樂家張士能擔任琵琶伴奏,將與書展來賓以音樂語言交流。

法國主題國館的焦點活動,還包括「即興漫畫音樂會」與「法國之夜」。即興漫畫音樂會由法國漫畫家Bastien Vivès與台北MAFIA跨域藝術合作,透過即時連線展開遠端漫畫即興創作並進行座談。法國之夜的上半場將由法國漫畫家Stéphane Levallois搭配台北打擊樂團PartnerS Duet雲端共同演出。下半場則由法國音樂家Eric Bijon手風琴表演,為法國默片配音。此外,輔仁大學法文系師生也將搬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蒙迪安諾(Patrick Modiano)作品《我們人生的最初》。

有聲內容是台灣出版界近年高度關注的趨勢,本屆書展邀請到法國知名出版集團馬德里格爾《聽閱讀》總策畫洛爾.薩潔(Laure Saget)、法國有聲書重要推手孔雀羽有聲書協會會長賽西兒.帕盧辛斯基(Cécile Palusinski)、致力女性書寫與觀點的女性出版社社長克莉絲汀.維倫紐夫(Christine Villeneuve),與台灣資深講者共同探究:聲音美學如何走入讀者生活?產業創新策略如何將有聲內容轉化為實質收益?


左起:洛爾.薩潔、克莉絲汀.維倫紐夫、賽西兒.帕盧辛斯基

跨媒體數位出版方面,法國館邀請到Small Bang創意工作室負責人皮耶・卡東(Pierre Cattan),分享將在6月安錫國際動畫影展發表的「多媒體互動式橫向卷軸漫畫」《風行者》(La Horde)。本作改編自阿蘭.達馬吉歐(Alain Damasio)知名小說《逆風部落》(La Horde du contrevent),結合輕巧而有應用性的數位形式,除了圖像,還加入聲音敘事,打造獨特的聯覺閱讀體驗,將書中的哲學思維與史詩敘事以新面貌呈現在讀者眼前。


作家達馬吉歐2012年出版科幻代表作《逆風部落》(圖片分別取自wiki commons, noosfere


《風行者》頁面之一(取自 Small bang

法國館也將展示全世界僅此一本的跨媒體創作繪本《世界之樹》,由孔雀羽會長帕盧辛斯基負責介紹。這本近2公尺高的作品,結合圖畫、詩、音樂、動畫等多媒材,加入擴增實境(AR)與立體書的概念,讀者可透過App與之互動,將現場塗繪的筆跡以平面圖動態呈現。這部作品改變既有的閱讀體驗,也讓與會者親自了解內容出版在科技輔助下,未來所能展現的新穎型態。

➤三大特展:從經典到當代,橫跨文字與圖像

本屆法國館策畫了三大特展:「追憶.普魯斯特」、「探索世界的靈光乍裂」,以及「法國經典作家珍稀手稿展」,從經典到當代,讓讀者不必遠渡重洋即可一睹大師創作菁萃。

2022年適逢法國文豪普魯斯特百年冥誕,為表敬意,法國主題館精心策畫「追憶.普魯斯特」特展。其中有來自法國圖書館與私人收藏家提供的普魯斯特手稿、塗鴉、照片,同時邀請改編普魯斯特作品的法國漫畫家史蒂芬.黑雨(Stephane Heuet)線上座談,樂評家焦元溥和《追憶似水年華》譯者群,也將親臨書展現場,與讀者分享普魯斯特的魅力。


「追憶.普魯斯特」特展展品(取自台北國際書展官網

現場設置的「普魯斯特有聲步道」,節錄《追憶似水年華》12則精華片段,中文版將由導演戴立忍朗讀,法文版則由Thélème與Frémeaux兩家出版社提供,讓台灣讀者透過聲音沉浸、欣賞普魯斯特作品之美。


左為普魯斯特,有聲步道中文版由戴立忍詮釋(取自戴立忍臉書

「探索世界的靈光乍裂:艾曼紐.勒帕吉漫畫原稿展」則以圖像為主。法國安古蘭漫畫大獎ACBD得主勒帕吉(Emmanuel Lepage)精選20幅代表作原稿供台灣讀者觀賞,其中包含已在台出版的《那年春天,在車諾比》、《Ar-Men地獄中的地獄:照亮布列塔尼死亡海域,阿曼燈塔的故事》的精彩內頁。


《那年春天,在車諾比》原稿(取自台北國際書展官網

由法國在台協會與國家圖書館共同策畫,來自臺灣收藏家澄定堂特別出借的「法國經典作家珍稀手稿展」,讀者可見到法國浪漫主義女性代表作家喬治・桑(George Sand)、《鐘樓怪人》作者維克多・雨果(Victor-Marie Hugo),以及《基度山恩仇記》作者大仲馬(Alexandre Dumas)等大師的手稿。

➤17位來自法國的專業人士

本屆書展將有17位法國專業人士以雲端連線現身或親自訪台,包括小說家、漫畫家、繪本作家、史學家、人文研究者、有聲出版推廣者與數位工作者,背景豐富。其中台灣讀者較為熟悉的除了曾獲龔固爾文學獎及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蒙迪安諾,還有以《天上再見》三部曲獲龔固爾文學獎的作家皮耶・勒梅特(Pierre Lemaitre);小說《再見吾后》獲費米娜文學獎,同名作品改編為電影《情慾凡爾賽》的法蘭西斯院士香塔勒・托瑪(Chantal Thomas),以及曾任路透社記者,以《長崎》獲得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的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

跨域創作者代表,則有深研藝術、電影與設計的斜槓漫畫家巴斯提昂.維衛斯(Bastien Vivès);曾參與《X戰警:未來昔日》電影角色設定的漫畫家史蒂芬・拉維瓦(Stéphane Levallois);同時進行插畫、音樂創作的漫畫家大衛・普魯東(David Prudhomme)。

現任法國參議員卻熱愛文學的葛利歐(Joël Guerriau)同時也是個繪本作家,公餘之暇寫作不輟,創作了數本青少年與兒童故事,最著名的作品為《女巫費姬的祕密》。改編普魯斯特百萬鉅作為漫畫的史蒂芬.黑雨則出身廣告界,2001年起專注於這項艱鉅工作,預定出版全12冊。

今年的法國主題館透過紙本、有聲書及跨域互動的多元形態,呈現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參展讀者可藉此加深對法國經典或當代作品的認識,享受超越想像的閱讀樂趣。


法國專業人士(取自台北國際書展官網


2022TiBE台北國際書展 Taipei International Book Exhibition

➤日期:2022.6.2(四) - 6.7(二)
➤地點:台北世貿中心展覽一館一樓展場
(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展覽時間:
6.2-6.7(週四~週二)10:00-18:00
6.3-6.4(週五~週六)10:00-22:00
Tibe台北國際書展官方網站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5-30 22:05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