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書迷戰改編,電影《尼羅河謀殺案》引起討論,原著vs改編爭論再現

上週2/11上映的電影《尼羅河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是推理名家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同名作品改編,也是2017年《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續作。電影上映不久,即出現正反兩極的評價,來自書迷的評論大多滿滿負評,在社群上引起諸多討論,而從未讀過原著的影片觀眾,則大讚驚豔好看,兩種觀影心情大相逕庭。

由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自導自演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與《尼羅河謀殺案》,維持1974年由名導薛尼.盧梅(Sidney Lumet)的版本先例,含金量超高的巨星演員陣容,讓電影在上映前就先引起熱議。

《尼羅河謀殺案》如同前作請到不少知名影星:《神力女超人》蓋兒.加朵(Gal Gadot);《黑豹》莉蒂西亞.萊特(Letitia Wright)、《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艾米.漢默(Armie Hammer)、《驚奇隊長》傳奇女星安妮特.班寧(Annette Bening)、英國喜劇演員羅素.布蘭德(Russell Brand)、飾演Netflix《性愛自修室》梅芙的艾瑪.麥姬(Emma MacKey),以及《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的蘿絲.萊絲莉。


以色列演員蓋兒.加朵於電影《尼羅河謀殺案》中飾演琳奈.瑞吉威-道爾一角(取自IMDb

雖然蓋兒.加朵對以巴衝突的評論、艾米.漢默的性醜聞都為《尼羅河謀殺案》達到某種負面行銷,但電影上映後,截至2/18為止,《尼羅河謀殺案》在IMDB爛番茄的評價都略高於前作。然而近日在社群上的討論幾則負面評論引起眾多回應。負評多半來自原著書迷對改編的不滿,包含導演對角色設定及劇情的改動、白羅身世的擴充等等。電影標榜的燒腦也並未滿足推理迷所期待的懸疑,導演將心力用在呈現角色們的愛恨情仇,卻又無法真正讓觀眾沉浸其中。

正面的好評則包括電影的運鏡與美術風格令人賞心悅目,埃及大漠的風光引人入勝,蓋兒.加朵擔綱的女主角美到令人屏息。對第一次接觸《尼羅河謀殺案》的影迷來說,故事的鋪陳與反轉仍屬平均之上,是值回票價的娛樂片。

撇除原著改編作品通常會有的改動,《尼羅河謀殺案》引出的正反討論可以看出影迷與書迷的評論角度。對影迷來說,電影充分讓他們感受到尼羅河的異國風光與神祕感,角色性格也足夠鮮明,劇情上作為推理電影該有的人物關係糾葛和內心動機通通具備,稱得上是合格的推理片。然而對書迷而言,電影並沒有像小說般讓讀者沉浸在與偵探抽絲剝繭的辦案過程,礙於電影長度,角色背景與動機的立體度也遜色於原著。

原著VS改編已是萬年議題,同樣的故事在不同媒介上該如何呈現,一直都是難題。名作改編雖在曝光度上有加乘的效應,但也必須接受來自書迷的嚴格審視。克莉絲蒂的《尼羅河謀殺案》自問世後,歷經多次影視改編,本次改編新作雖在書迷間慘遇滑鐵盧,但對未讀過原作的讀者,卻也是開啟閱讀原著的契機,只不過依據各方評價,建議先看過電影,再看原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我們有可能不悲傷嗎?讀漫畫《彩虹公寓》〈如果妳不是真的〉與李屏瑤原作〈百年百合〉

在大辣出版的這本漫畫合集《彩虹公寓》中,有LGBTQ群體成員的各種樣貌,而透過設定這一間「未來的七層公寓」的範圍,將故事安插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中,使故事的發展似乎是有連續相關的(不過在這故事中,是缺乏特地安插這樣的安排,讓我感到有些可惜)。

在6篇故事中,我尤其想觀察陳沛珛繪師,以及作家李屏瑤的「合作」改編漫畫〈如果妳不是真的 If you are…〉。在這篇改編漫畫中,與其說是改編了李屏瑤的〈百年百合〉,不如說是一個正反面的故事,甚至可以用非異性戀文本時常面臨的遭遇來解讀。

改編漫畫〈如果妳不是真的 If you are……〉,情深款款,動之以情,儘管有輕挑之處,亦是性格彆扭難以跨出第一步的防衛機制。如同大多數講述非異性戀們的愛戀故事,非異性戀們總是要不是哭在大街奔跑,不然就是死在路上,或者罹患重病(而且總是同一種病),不然就是要經驗被家長趕出家門,斷絕親屬關係——非異性戀的孩子們的生活,好像總是天會塌下來,要他們從此以後自己扛著自己的日子。「不敢說出口的愛戀」作為非異性戀的故事,似乎總是與性向有關,也不斷提醒著我們:或許我們應該要有新的想法。

這則漫畫的改編原作,是李屏瑤所寫的〈百年百合〉,一篇讓我笑到肚子痛到不行的短篇小說。先說,我是很討厭閱讀短篇小說的,我認為短篇小說精緻過份設技巧妙,讓我閱讀的時間永遠都太快就結束,我也甚至來不及跟角色更熟悉一些——我個人需要更長的東西來讓我逃避自我人生的苦悶。不過李屏瑤的〈百年百合〉,實在是很值得所有非異性戀族群,如果還是在痛苦中尋找自己的愛戀,如果總是在電影文本中看到兩個帥哥最後變成兩個老北北還牽腸掛肚感傷時間回不去了愛也已經不能動,搞不懂為什麼屬於「我們」的文本就非得要痛這哀那被全世界阻止只有我一個人能勇敢向前衝嗎——就看看這篇小說吧。

李屏瑤的短篇小說〈百年百合〉

我們有可能不痛苦嗎?作為非異性戀文本,在〈如果妳不是真的〉這篇改編漫畫中,林雅婷的角色或許沒有知道「實情」,她的「線上愛戀」比較接近對於一個想像聚合體的戀愛,故事並非聚焦於她與她的線上愛戀,而是聚焦於線上愛戀可能的掙扎——但在〈百年百合〉中,線上愛戀的掙扎不過是個瞬間,轉念了便沒有了,困難真的也就只是在這篇小說的開頭那一句「第一步總是最困難」,就好像稍微緩解了。當然也不是都沒有困難,故事中仍然是講述了女同志的社會困境——不過鏡頭並未聚焦於此。

什麼時候鏡頭能停止聚焦並且拉近再拉近於非異性戀族群的生活困苦?什麼時候非異性戀族群的生活才能夠不像是什麼痛苦情色片,非得要對於自身的存在感到這麼徬徨掙扎?


《彩虹公寓》〈如果妳不是真的 If you are…〉內頁

當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上映時,許多從未看過原作小說的觀眾,在美國網民們間似乎有些爭執,其中一項爭執是為什麼在這電影中從未提到愛滋(AIDS)?為什麼他們不痛苦?雖然電影故事的時間點設定於1980年代,然而事實是,當美國愛滋疾病在1980年代開始嚴重被記錄時,歐洲尚未愛滋大爆發,歐洲有案例的時間點約在電影故事時間點的下一年。

當然並不是說在還未被醫療體系登記之前愛滋在歐洲並不存在,然而當時歐洲看待愛滋的氛圍或許本來就不應該像是美國那樣緊張,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應該跟美國一樣。其次,並非生處於傳染疾病嚴重蔓延的時代,人們就不能享受人生,或者不應該享受人生,我相信這一兩年的日子也讓大家可以認同這一點。

那也就回應到我上述的提問:難道非異性戀族群,就必須被非異性戀族群存在於異性戀社會的痛苦所定義嗎?在李屏瑤的〈百年百合〉中,雖寫冥婚,卻是以自然到不行的網路交友模式呈現,裡頭當然還是有家人內心自我修羅般掙扎,也有自我對性向的懷疑,對身體的懷疑,對一個人,究竟值不值得被愛的探問——不過故事很輕描淡寫地飄過了那些我們這些非異性戀群體的人多半都經驗過的痛苦,而是轉化痛苦為一種坦然理解,而在那樣的理解中,或許「幸福」(框起來是因為這需要看過〈百年百合〉才能讀懂我的意思,但我不願意在此爆雷)才有可能發生。


《彩虹公寓》〈如果妳不是真的 If you are…〉內頁

在大辣出版的《彩虹公寓》中,雖然〈如果妳不是真的 If you are……〉以憂鬱悲傷作為敘述基調,我也非常喜歡陳沛珛繪師所改編取樣的走向,確實轉折讓人有耳目一心之感。不過,我多慶幸這個文本,我們仍然有李屏瑤的原作〈百年百合〉——在這兩篇文本的悲/喜對照下,或許這可以給我們一些提示:

2022年,或許我們還受困於2018年的同婚挫敗,也或許我們還受挫於專法而非民法修改的權益讓渡問題,或許我們還是沒有真正更靠近我們理想中的那個更多元溫柔善良的環境——這不代表我們的文本不應該迴避這樣的可能性。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彩虹公寓
Rainbow Apartment
作者:墨里可、陳沛珛、藍尼、NIN、李瑋恩 、盧卡斯
出版:大辣出版
定價:68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2-17 19:00
書.人生.一頁華爾滋》回憶封存

2015年,離我最近的連鎖書店,終於宣告吹熄燈號,偌大的8個字——「再見忠誠,回憶封存」貼在那一大棟建築物的外牆,每經過一次,便得花上一番力氣才能繼續邁開步伐。

我的回憶是,小時候媽媽常常拎著我在書店裡消磨午後時光,她相信開卷有益,相信買書的錢無需省,相信閱讀習慣得從童年培養;久而久之,我也開始主動吵著媽媽前往那處夢幻天地。也許現在聽起來難以置信,曾經天母出現過兩家誠品並存的榮景,從一間到另一間走路不過十分鐘左右的距離,率先收起來的,是我至今尤其念念不忘的書店之一。

後來才知道,曾坐落於中山北路七段的是「天母中山店」,與一旁美式餐廳比鄰共構,它們串起屬於天母的美好年代。現在此處也並非新聞形容的「沒落」,但就是,不一樣的光景了。記憶裡,這間斜坡之中還有斜坡的書店,規模不大,沉靜優雅,兩層樓全數使用木地板、木書架與鐵製扶手打造,店內連接一樓與二樓的是道長長的木頭斜坡,自然光從大片落地窗灑落,襯托出令人流連忘返的異國氣息與童年記憶。

沒有人認為小小地方需要兩間誠品,於情於理,漸漸合而為一,只剩常見的複合式商場「天母忠誠店」,為我們延續著社區書店的記憶,陪伴我走過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與留學時期,整整19個年頭。出國前向它致意,回國後看看它是否安然無恙,而最終映入眼簾的「回憶封存」,猶如成長時代的終結,亦承載屬於此處的美麗與哀愁。

逛熟悉的書店是日常儀式,逛陌生的書店是私語巡禮。每當抵達一個國家,一座城市,書店光影成為旅途中必須駐足的美好風景。現代氛圍的、歷史痕跡的、商業氣息的、獨立色彩的,諸如英國各地的Waterstones,愛丁堡的Blackwell's Bookshop,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威尼斯的沈船書店,京都的誠光社,大阪的蔦屋書店,羅馬某個轉角的不知名書店,杭州的貓的天空之城,北京的老書蟲、Page One與三聯韜奮書店。我打開一道又一道厚重大門,買下一本又一本讀不懂的外語書籍。

從不覺得自己是文藝少女,可是對一座城市的記憶,總會隨一本書、一間書店而染上更迷人的氣息。舉凡緊張、焦慮、難過的時候,便是需要書店的時候,單單感受到「被書本環繞」,便足以平撫情緒、安定心神,猶如一種情感上的依戀。

就頻率而言,獨自一人逛書店、看電影往往占據生活的主要部分。幾年前,旅居國外多年的朋友休假返台,提議一起前往我平時習慣逗留的地方。左思右想,除了書店與電影院,似乎也沒有別的頻繁去處了。我們橫過大半個地球相遇,還是回到台北這個起點,只見手指輕拂過排排書脊,目光難以從專注找書的側臉挪開,一瞬間忽然發覺,書店的氣味確實舒緩我不知從何而來的緊張情緒,人與人邂逅於此的緣分確實異常美麗,瞳孔蒙上一層濾鏡,蘊藏樂章裡的風暴,以及紫藤花的曖昧。

莎士比亞書店上演過相隔10年的世紀重逢,Notting Hill的獨立書店見證有情人終成眷屬,而幾年後,我們也再度於北京的冬季聚首。應景帶上胡遷的《大裂》,在睡眼惺忪、在夢醒時分、在去程與回程的飛機上閱讀,直覺似地穿梭在書架與書架之間,仍舊一人,外頭零下七度的凜冽北風未曾停止。

那年,在北京最美的書店「老書蟲」喝杯熱紅酒暖暖身體後,前往三里屯三聯韜奮書店。踏入店內時,足足愣住了十幾秒鐘有餘——竟然也是一間全木頭打造的書店,整個空間挑高隔出幾個夾層,木地板朝向四面八方延伸,四周矗立從底部直達頂端的層層書架,別有洞天。隱約聽見麥克風傳出聲音,原來店內正舉辦一場新書發表會,主講人是中文系並不陌生的國學大師劉夢溪先生。前方滿場聽眾各個聚精會神,有人提出高中生學習文言文與現代文學的教學比重問題。彼時的台灣也經歷了相似的政治討論,那段言論深深震撼了我。他肯定讀書的重要性,東西、今古無法偏廢,若全數寫於此處可能會有些失焦,卻是那趟旅程無心插柳的最大收穫。

相較於「為何啟程」,更關鍵的是旅途帶領我們前往何方。眼見童年碎片兀自產生變化,交融成嶄新的記憶輪廓,錯落展開浩瀚的內在空間。可以見得,一間書店會以何種方式偶然影響、啟發彼此,唯獨真正置身其中,才可能遇見打開視野的契機。

各國兜兜轉轉了一大圈,回過頭來端詳家裡的書架,那與歌單、片單本質上皆是極為私密的事物。森見登美彥形容站在書房中央時,就像坐在自己的內心世界,「當中交雜著過去與未來、夢想與希望,以及小小的虛榮」。而今,購書仰賴網路電商平台,書架擺滿了不輸文學書區的書量,插旗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書店,依舊無比懷念買書得徵求母親同意的木頭書香時光,即便喚不起當時帶走什麼、讀了什麼,以及與媽媽在遙遠昔日共同消磨的假日是如何流逝的。

但打從很久很久以前,書店之於我,早已具有特殊的緣份與魔力,連接著一個時空與另一個時空,情牽著一段緣分與另一段緣分,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是《一千零一夜》,是《無星之海》,是《熱帶》。以書店為空間將回憶封存,於書本之外的虛空,繼續尋找呼應人生的開頭與結尾,且有一個美麗而詩意的形容 ——「我們都是星塵和故事。」


一頁華爾滋
普通觀眾,普通讀者,創有粉絲專頁「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文章散見各網路媒體,喜愛透過觀影、閱讀探索人與人以及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相關著作:電影文集《光影華爾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一頁華爾滋(粉絲專頁「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主理人)
2022-02-17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