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我們有可能不悲傷嗎?讀漫畫《彩虹公寓》〈如果妳不是真的〉與李屏瑤原作〈百年百合〉
在大辣出版的這本漫畫合集《彩虹公寓》中,有LGBTQ群體成員的各種樣貌,而透過設定這一間「未來的七層公寓」的範圍,將故事安插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中,使故事的發展似乎是有連續相關的(不過在這故事中,是缺乏特地安插這樣的安排,讓我感到有些可惜)。
在6篇故事中,我尤其想觀察陳沛珛繪師,以及作家李屏瑤的「合作」改編漫畫〈如果妳不是真的 If you are…〉。在這篇改編漫畫中,與其說是改編了李屏瑤的〈百年百合〉,不如說是一個正反面的故事,甚至可以用非異性戀文本時常面臨的遭遇來解讀。
改編漫畫〈如果妳不是真的 If you are……〉,情深款款,動之以情,儘管有輕挑之處,亦是性格彆扭難以跨出第一步的防衛機制。如同大多數講述非異性戀們的愛戀故事,非異性戀們總是要不是哭在大街奔跑,不然就是死在路上,或者罹患重病(而且總是同一種病),不然就是要經驗被家長趕出家門,斷絕親屬關係——非異性戀的孩子們的生活,好像總是天會塌下來,要他們從此以後自己扛著自己的日子。「不敢說出口的愛戀」作為非異性戀的故事,似乎總是與性向有關,也不斷提醒著我們:或許我們應該要有新的想法。
這則漫畫的改編原作,是李屏瑤所寫的〈百年百合〉,一篇讓我笑到肚子痛到不行的短篇小說。先說,我是很討厭閱讀短篇小說的,我認為短篇小說精緻過份設技巧妙,讓我閱讀的時間永遠都太快就結束,我也甚至來不及跟角色更熟悉一些——我個人需要更長的東西來讓我逃避自我人生的苦悶。不過李屏瑤的〈百年百合〉,實在是很值得所有非異性戀族群,如果還是在痛苦中尋找自己的愛戀,如果總是在電影文本中看到兩個帥哥最後變成兩個老北北還牽腸掛肚感傷時間回不去了愛也已經不能動,搞不懂為什麼屬於「我們」的文本就非得要痛這哀那被全世界阻止只有我一個人能勇敢向前衝嗎——就看看這篇小說吧。
李屏瑤的短篇小說〈百年百合〉
|
我們有可能不痛苦嗎?作為非異性戀文本,在〈如果妳不是真的〉這篇改編漫畫中,林雅婷的角色或許沒有知道「實情」,她的「線上愛戀」比較接近對於一個想像聚合體的戀愛,故事並非聚焦於她與她的線上愛戀,而是聚焦於線上愛戀可能的掙扎——但在〈百年百合〉中,線上愛戀的掙扎不過是個瞬間,轉念了便沒有了,困難真的也就只是在這篇小說的開頭那一句「第一步總是最困難」,就好像稍微緩解了。當然也不是都沒有困難,故事中仍然是講述了女同志的社會困境——不過鏡頭並未聚焦於此。
什麼時候鏡頭能停止聚焦並且拉近再拉近於非異性戀族群的生活困苦?什麼時候非異性戀族群的生活才能夠不像是什麼痛苦情色片,非得要對於自身的存在感到這麼徬徨掙扎?

當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上映時,許多從未看過原作小說的觀眾,在美國網民們間似乎有些爭執,其中一項爭執是為什麼在這電影中從未提到愛滋(AIDS)?為什麼他們不痛苦?雖然電影故事的時間點設定於1980年代,然而事實是,當美國愛滋疾病在1980年代開始嚴重被記錄時,歐洲尚未愛滋大爆發,歐洲有案例的時間點約在電影故事時間點的下一年。
當然並不是說在還未被醫療體系登記之前愛滋在歐洲並不存在,然而當時歐洲看待愛滋的氛圍或許本來就不應該像是美國那樣緊張,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應該跟美國一樣。其次,並非生處於傳染疾病嚴重蔓延的時代,人們就不能享受人生,或者不應該享受人生,我相信這一兩年的日子也讓大家可以認同這一點。
那也就回應到我上述的提問:難道非異性戀族群,就必須被非異性戀族群存在於異性戀社會的痛苦所定義嗎?在李屏瑤的〈百年百合〉中,雖寫冥婚,卻是以自然到不行的網路交友模式呈現,裡頭當然還是有家人內心自我修羅般掙扎,也有自我對性向的懷疑,對身體的懷疑,對一個人,究竟值不值得被愛的探問——不過故事很輕描淡寫地飄過了那些我們這些非異性戀群體的人多半都經驗過的痛苦,而是轉化痛苦為一種坦然理解,而在那樣的理解中,或許「幸福」(框起來是因為這需要看過〈百年百合〉才能讀懂我的意思,但我不願意在此爆雷)才有可能發生。

在大辣出版的《彩虹公寓》中,雖然〈如果妳不是真的 If you are……〉以憂鬱悲傷作為敘述基調,我也非常喜歡陳沛珛繪師所改編取樣的走向,確實轉折讓人有耳目一心之感。不過,我多慶幸這個文本,我們仍然有李屏瑤的原作〈百年百合〉——在這兩篇文本的悲/喜對照下,或許這可以給我們一些提示:
2022年,或許我們還受困於2018年的同婚挫敗,也或許我們還受挫於專法而非民法修改的權益讓渡問題,或許我們還是沒有真正更靠近我們理想中的那個更多元溫柔善良的環境——這不代表我們的文本不應該迴避這樣的可能性。●
![]() Rainbow Apartment 作者:墨里可、陳沛珛、藍尼、NIN、李瑋恩 、盧卡斯 出版:大辣出版 定價:680元 【內容簡介➤】 |
話題》書迷戰改編,電影《尼羅河謀殺案》引起討論,原著vs改編爭論再現
上週2/11上映的電影《尼羅河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是推理名家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同名作品改編,也是2017年《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續作。電影上映不久,即出現正反兩極的評價,來自書迷的評論大多滿滿負評,在社群上引起諸多討論,而從未讀過原著的影片觀眾,則大讚驚豔好看,兩種觀影心情大相逕庭。
由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自導自演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與《尼羅河謀殺案》,維持1974年由名導薛尼.盧梅(Sidney Lumet)的版本先例,含金量超高的巨星演員陣容,讓電影在上映前就先引起熱議。
《尼羅河謀殺案》如同前作請到不少知名影星:《神力女超人》蓋兒.加朵(Gal Gadot);《黑豹》莉蒂西亞.萊特(Letitia Wright)、《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艾米.漢默(Armie Hammer)、《驚奇隊長》傳奇女星安妮特.班寧(Annette Bening)、英國喜劇演員羅素.布蘭德(Russell Brand)、飾演Netflix《性愛自修室》梅芙的艾瑪.麥姬(Emma MacKey),以及《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的蘿絲.萊絲莉。
雖然蓋兒.加朵對以巴衝突的評論、艾米.漢默的性醜聞都為《尼羅河謀殺案》達到某種負面行銷,但電影上映後,截至2/18為止,《尼羅河謀殺案》在IMDB與爛番茄的評價都略高於前作。然而近日在社群上的討論幾則負面評論引起眾多回應。負評多半來自原著書迷對改編的不滿,包含導演對角色設定及劇情的改動、白羅身世的擴充等等。電影標榜的燒腦也並未滿足推理迷所期待的懸疑,導演將心力用在呈現角色們的愛恨情仇,卻又無法真正讓觀眾沉浸其中。
正面的好評則包括電影的運鏡與美術風格令人賞心悅目,埃及大漠的風光引人入勝,蓋兒.加朵擔綱的女主角美到令人屏息。對第一次接觸《尼羅河謀殺案》的影迷來說,故事的鋪陳與反轉仍屬平均之上,是值回票價的娛樂片。
撇除原著改編作品通常會有的改動,《尼羅河謀殺案》引出的正反討論可以看出影迷與書迷的評論角度。對影迷來說,電影充分讓他們感受到尼羅河的異國風光與神祕感,角色性格也足夠鮮明,劇情上作為推理電影該有的人物關係糾葛和內心動機通通具備,稱得上是合格的推理片。然而對書迷而言,電影並沒有像小說般讓讀者沉浸在與偵探抽絲剝繭的辦案過程,礙於電影長度,角色背景與動機的立體度也遜色於原著。
原著VS改編已是萬年議題,同樣的故事在不同媒介上該如何呈現,一直都是難題。名作改編雖在曝光度上有加乘的效應,但也必須接受來自書迷的嚴格審視。克莉絲蒂的《尼羅河謀殺案》自問世後,歷經多次影視改編,本次改編新作雖在書迷間慘遇滑鐵盧,但對未讀過原作的讀者,卻也是開啟閱讀原著的契機,只不過依據各方評價,建議先看過電影,再看原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