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

▉評審推薦語

詹宏志(網路家庭國際資訊公司董事長)

今年(或者近年)我所讀過最淒慘也最優美的小說,一首遍體鱗傷卻不怨不傷的絕美詩章,一封(未必會)寄給不識字的母親的訴情之書。所有的衝突與苦痛最後都昇華成諒解與希望,哪裡來的這麼奇妙的作品?

越裔美國詩人王鷗行(Ocean Vuong)的第一本小說,對照他的經歷,應該有很強的自傳性。小說中的主角小狗很小就隨祖母蘭、母親玫瑰來到美國,他很快就長成一個美國小孩,母親與祖母卻在新居地成了失去國家、身分與語言的邊緣人,但戰爭與暴力的傷痕記憶卻仍緊緊跟隨著她們,隨時會爆發成驚恐或歇斯底里的反應場面,彷彿往事還追獵著她們。長成美國小孩的小狗也沒好到哪裡去,他矮小、黃膚、語言破碎,因而成為同學霸凌的對象。長大後他出櫃,他的慾望也成了邊緣……。

總之,他的故事是關於隔絕、破碎、孤獨、傷害,但他「痛而欲生」,他要書寫告訴母親他愛她,愛及她的不幸與傷痕的記憶,他也要用這些痛苦為基礎,建立自己生命的中心。通篇語調溫柔輕聲,一場文字對抗傷痛的戰爭,而文字是勝利了。

▇獲獎感言

【延伸閱讀】書評》若逃生梯是我們需要的第三種語言:讀《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
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作者:王鷗行(Ocean Vuong)
譯者:何穎怡
出版: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定價:360元

作者簡介:王鷗行(Ocean Vuong)
1988年生於越南西貢,兩歲隨母親搬到美國。鷗行為ocean的音譯,同時,海鷗行過之處就是「海」。經作者同意,譯為王鷗行。著有詩集《Night Sky with Exit Wounds》,曾榮獲2016年懷丁作家獎(Whiting Awards)和2017年T. S. 艾略特獎(T. S. Eliot Prize)。文章散見於《大西洋月刊》、《哈潑》、《新共和》、《紐約客》、《紐約時報》等報刊雜誌。《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是他的第一部小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

▉評審推薦語

馬翊航(作家)

「想要了解光,得先短暫葬入幽深的黑暗。」《大地之下》是自然寫作,更是一本關於地面下的寓言與語言的書。羅伯特.麥克法倫以「深度時間」帶領我們探索肉身生命尺度外的脈動與訊息,乃至知識與想像、心靈與物質、可言說與不可言說的幽黯回聲。

前往大地之下,不只是物理的移動,從墓穴、樹之根系、暗物質、地底河、地下城、冰臼到核廢料,每一種步伐、每一次下沉,都重新核對了人類心靈、空間、精神的功績與危機。抵達「下」的過程,仰賴著缺口與切面,13個互不重複卻反覆迴旋變奏的主題,各自引導我們想像各種深處,帶領閱讀與意識「向下提升」。

作者提到「沒有純潔的地景」,但我們並非只是為了顯現暴行、暴力,而去傳喚細讀遺跡,復以痛苦記憶封鎖了再生的機會。他以航海術語中的「暫蔽」,來想像苦痛與醉人地景的反覆交織。我們應該如何重新想像植物的語言與關係?如何創造一種永續的語言或神話,來確保核能廢棄物的永恆深埋?——諸如此類對語言有限性的反思,對人類意識的再探求,是全書的另一層地底。

注視自然並不意味反抗人類,《大地之下》的諸多深邃,相對於日常生活與介面的「反」,猶如巨大的謎語與鏡子,僅僅一部分的幽微廣大,就能使人領會何謂鍾愛,死亡與無限。

▉獲獎感言

【延伸閱讀】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
Underland: A Deep Time Journey
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譯者:Nakao Eki Pacidal
出版:大家出版
定價:500元

作者簡介: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才氣縱橫的劍橋文學院士,專長當代文學,也是英國史上最年輕的布克獎評委會主席。被視為新一代自然寫作及旅行文學的旗手,以大量出色的文學修辭(尤其是隱喻)極度延展風景意象及深度,層出不窮的感官描述創造出人的內在風景和外在風景不停親密交流的感受。創新的寫作語言帶動大量評論,並啟發了新一波的地方寫作。創作領域包括文學、旅行與自然,也熟悉地形學及生態學,同時主持紀錄片。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S5EP10》作家李琴峰+聯合文學總編周昭翡/認識世界的寬廣,能成為生存意志的來源

2021年7月,旅日台籍作家李琴峰獲得第165回芥川獎,成為台灣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作家,佳訊傳回國內,震動了深受疫情影響而低迷的書市,不僅引起各界媒體爭相報導,許多文學的讀者也感到與有榮焉。閱讀隨身聽第5季最後一集,特別邀請作家李琴峰與聯合文學總編輯周昭翡,與讀者分享她的文學觀與近況,內容精彩,請別錯過了。

【精彩內容摘錄】

擔任自己作品的中文譯者

李琴峰:我們的確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翻譯,很多外在的資訊、情報,其實都是翻譯而來,如國際新聞。另一方面,以比較細緻的眼光來看,翻譯過程中,很多東西其實都會跑掉,如果對某個語言不熟的話,無法注意到跑掉的東西,但當一個人懂兩種語言,能比較、對照,他會發現很多東西是跑掉的。但我們能不依靠翻譯嗎?這也不可能的。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翻譯,也沒有完美的小說,我們能做到的,是盡量做好。

從台灣的語境延展

周昭翡:如何思考琴峰創作的位置?因為她目前華文出版僅有1、2部作品,我認為這個問題言之過早。然而她作品中,包括談到同志、女性這些議題與情節,跟前代的創作者所有不同,也有所延續,這些都讓我感到驚喜。

以琴峰的年紀,1989年出生,已經接近所謂「90後」的世代了,我看到屬於她世代的思考,她重新描述那些過往或許也有人同樣關心的議題,內裡卻已發生了不同。以地域來說,她的作品也涉及從日文到中文的過渡,不侷限在說台灣的地域性,她擴及了更多,無論作品或成果,都發生了不同的延展。

李琴峰:在《獨舞》寫到了邱妙津、賴香吟,甚至最後也提到陳雪的《惡女書》,對台灣的文學讀者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作者跟作品,但對日本的讀者而言,是非常陌生的,當然邱妙津的作品有翻譯成日文,但那畢竟非常小眾。

不過,對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因為我已經將人物設定為一位從台灣移居到日本的女同志,而且是個文學少女。既然如此,理所當然應提到賴香吟、邱妙津等指標性的人物。

考量日本讀者普遍的認識情況,我在日文原文書有加了十幾條註解,比如:賴香吟、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PTT、台大、椰林大道等詞彙。這些台灣人一讀就知道,但日文版裡都是有加註解的,翻譯回中文後,也就不需要那麼多註解,我便把註解全刪掉了。

周昭翡:賴香吟寫《其後》時,當時我在編雜誌,大概是最早讀到的幾個人之一,我参與編輯《其後》的專輯,我認為如果單將它看成同志書寫,可能太過窄化,那不是她這本書的出發點。

我這兩天又翻了那年寫的編輯按語,這部邱妙津過世了10多年後才問世的作品,我當時寫下:「越過絕境的心靈重建之作,一部餘生者的思考與哲學」,若硬說這只是同志書寫,那真的太小看了這樣的作品。琴峰在芥川賞得獎感言提到,人總是在進行「極為粗暴的分類與解讀」的說法,我非常欣賞。

文學和藝術,應該關心的是個人,而不是某種分類

李琴峰:有一些日本比較激進的人,他們會說:你是「台灣人」,所以你就應該要有什麼樣的特徵。比方說,應該支持某某政黨,應對某某議題抱持特定立場。也有不少刻板印象,如「台灣人應該無條件愛日本啊」、「台灣人怎麼可以說日本的壞話」等等。

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比方:「台灣人怎麼不愛吃辣?台灣人不是都很愛吃辣嗎?」或「台灣人怎麼不喜歡喝珍珠奶茶?」類似這種很沒有必要的分類。並非所有日本人都愛壽司,也不是台灣人都愛喝珍珠奶茶,不見得,我個人就不喜歡喝珍珠奶茶。

當然,吃東西、食物只是玩笑話而已,若真的碰到比較政治的領域,甚至到人類多樣性的話題,它會流露出相當粗暴的面向,比方:「男生應該這樣」、「女生應該如何」。

中文讀者目前可以讀到我的《獨舞》跟《倒數五秒月牙》,《獨舞》裡面的主角,就是非典型的台灣人,在台灣生活並不如意,為了追尋自己的生存空間跑了日本,可在日本又發生了一些事情,導致她必須再次逃離,到世界旅行。

我認為文學或藝術,關注的都是「個人」,而不是某種「分類」,或是某個國家、家國的問題。當然,個人與社會、國家、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重點在於個人,而不是某種分類。

無法選擇的「屬性」,不該限制我們生存的機會

李琴峰:人生於世,很多屬性是根本沒有辦法選擇的。大部分情況下,你無法選擇自己是異性戀或同性戀、男性或女性、國籍是台灣人或日本人、種族是黃種人或黑人。但是,對於這些我們沒有辦法選擇的屬性,如果它限制了我們的生活,甚至是生存的機會、空間或選擇,這就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我想在我的文學裡探討:這些屬性,它們會限制我們到什麼樣子?那我們是否能打破這些限制?

知識跟文學,幫助我們認識世界,這個社會不是只有我們眼前所見的狹窄空間,它非常寬廣,一座島嶼之外,有許許多多的島嶼,一個國家之外,有許許多多的國家,甚至跳脫了這顆星球,還有浩瀚無垠的宇宙。

當我們知道其實世界如此寬廣,雖然可能仍為眼前的生活所困,為當下的困境所苦,但是我們還是可以試圖將眼光放向更遠、更寬廣的地方。我想,這或許可以成為一種生存意志的來源吧。

使用不同語言會有另一種人格出現?

李琴峰:很多人,特別是日本這邊,普遍認為日文是種很含蓄的語言,而英文則相對是很直接的語言,假如一個人用日文說話,可能表現會較為含蓄,若使用英文,則人格會變得很直接,有這樣的說法。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中文跟日文都還算行,到了某個程度,我其實認為語言對人格的影響,不見得那麼大。那差異在哪呢?

其實不是語言本身,而是這個語言由哪些人使用。比方使用日文來溝通的人,絕大多數是日本人,或是在日本社會、文化裡出生長大的人。既然如此,在這個文化裡面出生、成長,並且傳承的人,對於語言自然也會產生影響。後來學習此語言的人,也必須要學習該語言的文化,而不只是語言本身。語言學習,其實也是文化的學習。

學習文化,會對人造成一些影響,我想這是很多人會覺得當他用一種不同的語言來表達時,會感受到自己的人格不大一樣原因。但其實只要有所自覺,思考一下自己想傳達的形象,再使用此語言,我覺得語言本身對於人格的影響沒那麼大。

作為暗號的古典詩

李琴峰:《倒數五秒月牙》裡,兩位主角一位是台灣人一位是日本人,台灣人有一些中文的造詣,而這位日本人在大學主修東洋哲學,如孔孟老莊,也有文言文的素養。站在暗戀日本人的台灣女性的角度,用古典詩微妙地傳達自己的情感,其實類似用一種別人看不懂,只有我們懂得的暗語,那不是現代文,而是古典詩。希望將想傳達又不敢傳達的情感,以更含蓄的方式表達。

以日本文學來說,夏目漱石或是中島敦那個年代的文人,都有漢學的素養,中島敦也自己作古典詩,放入小說中。日本其實也是這個傳統,只是到現在少寫了,這樣的傳統也就失去了。

某些日本文學,在台灣能見度不高,是滿可惜的。特別是近幾年,雖說日本文化輸入到台灣非常快,翻譯也算滿快,日本暢銷書可能過兩年台灣就會出來,但那也僅限於暢銷書,或者改編為影視作品的書。其實,更多很棒、很不錯、很值得一讀的作品,但沒這麼暢銷或沒有改編成影視,就比較不容易在台灣被翻譯出版,相當可惜。比方說,我個人非常喜歡日本的女性作家松浦理英子還有中山可穗的書,但這兩位作家的書,都還沒有那麼多被翻成中文。中山可穗的《愛之國》,也是由聯合文學出版社所出版,不過這本書其實是3部曲中第3本書,第1和第2本則還未有中文版。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