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游刃於武俠、純文學、奇幻與真實的自由寫作:專訪邱常婷談《哨譜》

採訪/許文貞;撰文/果明珠

諸位看官聽客!睽違多日,咱們終究在這大千世界再續前緣,你問一個龍山寺邊上不事生產的流浪漢能有什麼新鮮事交代?你看我這響板,敲一下,端得是雷雨交加,像不像昨夜風暴前夕,偌大的天空燜一個響屁?

——《哨譜》

談起邱常婷的新作《哨譜》,忍不住學起小說中的第一段喊:請諸位快來瞧瞧啊!這位奇人右手寫純文學,左手寫武俠,前腳寫同人,後腳話散文、書評,同時還是位寫著論文的博士生,亦負責教學大學新生的閱讀與寫作哪。

邱常婷在噗浪上形容自己「只是個對故事性文字上癮的可憐人。」這癮頭有多深,得先算算她的作品數量。自2016年迄今,她已出版6本長篇小說及2本同人線上作品,除了一年一部長篇外,還有無數的書評、散文。「每天我的腦袋裡都有不同的故事在跑,像昨天吃顆芒果,就想到一個芒果吸血鬼的故事。」邱常婷說,「就算不寫不想,也是在看別人的故事,故事對我來說是必需品。不是我必須要這樣做,而是像吃飯喝水,這就是我腦袋運作的方式。」

珍稀的童年奇幻時光

「故事」是如何成為必需品的呢?這與邱常婷的童年脫不了關係。「我從小就喜歡聽睡前故事,如果媽媽不講,我會大吵大鬧。我小時候很吵,但給我繪本或書,我就會很安靜。我會跟我爸媽講我想看什麼書,請他們去市區買回來給我。」從《乞丐因仔》、《哈利波特》到《蓮霧國的小女巫》,她說:「我一直很喜歡閱讀,一直很喜歡故事,不是小說或文學,而是故事。」

「我一開始寫不是寫故事,而是日記。第一篇是寫我跟我表妹吵架的事。」7歲時,媽媽送邱常婷一本筆記本,說你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寫下來就會好一點。於是她寫下第一篇與表妹吵架的故事,寫完後「真的就不哭了。從此我被迷住,不開心的、悲傷的就把它寫下來。」每晚纏著媽媽說睡前故事的小孩,自此開始了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下課後總跟弟弟、表妹還有些鄰居朋友在外面玩到晚餐時間才回家。我們常到處尋找新的祕密基地,撿些小動物玩:昆蟲、松鼠尾巴、蛇皮……,偶爾也會撿到色情漫畫(笑),也常採些野生的漿果吃,常常吃到肚子痛。」

在台東太麻里的童年是自然、自由且安全的,「這樣的經驗讓我覺得,雖然當時的自己還是小孩子,但已經經歷過很多冒險。」或許正因為如此,邱常婷的小說圈起各種真實與魔幻,神話、傳說經過技藝再造,成為令人目眩神迷的奇幻之鄉。同樣多產的武俠小說家沈默是這樣形容的:「說《哨譜》是在鄉野怪譚裡盛開的妖異之花,當不為過。」


台東太麻里是邱常婷童年時期歷經許多「冒險」之地(取自flickr/Horace Ya

不斷增生的靈感,停不下來的織字

如同所有珍稀之物,這朵妖異之花也是一個偶然,接住了天外飛來的種子,便開始漫長的栽培與等待。邱常婷說:「這本書的開始像是被靈感撞到一樣,有天早上起床後想喝點熱水,我就去裝水到水壺裡,聽到熱水注入到杯子裡的聲音,突然間就天外飛來一個想法:假如有個世界,那裡的人可以用吹口哨來傳達訊息。這個想法令當下的我非常著迷,我就開始邊用手機寫,邊準備去學校上課。」

那時邱常婷20歲,接下來10年,她持續在創作這本小說:「一開始只是短篇,很快就寫完了,後來開始試著把這個故事寫長。我發現這個靈感可以讓我持續寫很長的時間,有些靈感可能寫個四、五千字就結束了,但這個靈感很特別,可以不斷地給予,不斷地讓我寫得更長。」

起初,她接受這個靈感的引導,抓著文字便啟程上路「我在尋找那個平衡,如果我放任靈感去走,就會有這種不在意料之中的美好發生,但我也一直有一種感覺,就是裡面的支線是不是沒辦法結束。」即便手酸也無法停下織字,直到進入東華,習得小說架構,她才開始構想如何將這部小說收完。


(邱常婷提供)

邱常婷寫作範圍涵蓋純文學、兒少文學、科幻小說、奇幻小說,《哨譜》中的文字也調度了中國近代小說語言、古典文言文、敘事現代詩、台灣當代語言等。10年來,她將各個時期所嘗試的各種文學技藝、對文字藝術的追求與反叛,以及自己的生命經驗放入這部小說。

綜觀邱常婷的作品也可以發現到,不只說故事者在成長,角色也在不同的故事裡延續,例如《新神》裡的漢人山老鼠,到了《哨譜》則成了泥鰍和尚。「《哨譜》在我生命中存在較長的時間,因此裡面收集了許多小說材料,當我開始寫別的小說時,我會把部分材料拿過來用,像是山老鼠我便曾把它暫放在《哨譜》裡面,後來寫其他小說時再拿來使用。」對於忠實讀者來說,這類如彩蛋般的小驚喜不只一個,適合慢慢探跡細細品味。

回憶這段繁密漫長的創作過程,邱常婷坦言,這10年來創作風格與想法都有許多變化:「因此小說裡滿多年輕時候的東西,我實質上知道可能有些不是那麼謹慎。」可是,「看的時候會想起過去那個不擅言詞、非常害羞,做很多事都很尷尬的自己,唯一能和整個世界說話的方式就是書寫。在那個狀態中創造出來的故事,我相信它有一些意義,應該要被留下來。」

《哨譜》不只是本小說,更是她這10年歲月的文字藝術鍛煉場。

▇因傳承而穩固的關係,奇幻漂流的靈感

江湖上的各種恩怨情仇,源自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哨譜》中有許多人物與關係的刻畫,最明確的對比關係就是「師徒」,就連「哨譜」也分「師」部和「生」部,而且生必然要離開師,追尋門派一路傳承的遠大目標。

「可能是從我真實的生活經驗來的,我國小的時候就會有一些我很喜歡的老師,他們的性格、教導我的方式,帶給我很大的影響,有一種憧憬。」邱常婷說,社會上存在很多關係,例如朋友、家人,但在所有人與人關係的原型當中,她最喜歡的便是師徒關係。「沒有血緣關係,但與傳承有關,非常穩固,因為要傳承的東西太強大了,所以非常穩固。」她認為老師跟學生是一個永遠都存在的連結狀態,會一直想要傳達、繼承,傳遞一些重要的訊息、知識。

談起寫作習慣,邱常婷分享自己過去寫小說時喜歡畫地圖,會先畫一個圓,再開始想像這片或是那片土地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幾次嘗試後,自覺這樣的設計有些狹隘,因此在《哨譜》中,她試著打通邊界,撐開無垠世界:「我不想被限制在一片大陸上,我想要島外有無限大的島。給角色不斷追尋的動力,當然其中會有人想要停下來,但也有人會想要繼續流浪,故事不會到此為止。」

流浪也發想於另一次流浪。「研究所時,有個朋友跟我說3天之後要坐船去馬祖,我也去了其中的一座島」臨時起意到離島旅行的邱常婷,離開熟悉的場域,「忘了是在哪裡得知,有那種很小的島,是無人的島嶼,甚至是有富翁買來送人。遠遠的看起來就是一個小小的島,什麼都沒有,但我有個想像,如果這是幻覺呢?如果我踏上這個島嶼⋯⋯」

看見僅有礁岩的無人島,迷霧之間她將幻想化作傳說,開始了跨越1856、1960、1958至2011年不同時空的故事。


邱常婷臨時起意到離島旅行,離開熟悉的場域開始幻想、編織故事(邱常婷提供)

《哨譜》不只是個跨越時空的故事,它也是小說中一個叫《哨譜》的傳說故事所延續的故事。故事中的故事發展出綿長、寬廣的空間與時間,一個故事牽連一個,持續蔓延。邱常婷稱這是不再設限後的「自由寫作」:「《哨譜》我寫得很快,也很少回去修改,最多只是校對跟爬梳邏輯而已,所以有時我會想是不是真的有小說之神,而我只是某種天線接觸到他們的世界,便把它寫下來。」

《哨譜》中每個渾厚具有血肉實感的角色,在在展示給讀者經過時間打磨的精緻技藝。或許是靈感造訪了作者,也或許故事的確選擇了載體,游刃於武俠、純文學、奇幻、真實的邱常婷,將對於故事的愛與癮,深深地扎植在現在與令人期待的無限未來之中。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哨譜
作者:邱常婷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37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邱常婷
生於1990年春,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碩士畢業,目前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作品列表:《怪物之鄉》、《天鵝死去的日子》、《夢之國度碧西兒》、《魔神仔樂園》、《新神》。
工作信箱:sufferknight@gmail.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9-27 08:00
OB短評》#334 在路上遇見一段段真實人生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平凡的朝聖者之路

陳逸庭著,聯合文學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樂  
奇妙的朝聖旅行記。不是為了賞異國風情,也不是想追熱門路線,憑著一股朝聖心情,旅人朝過往先人深化信仰之路,也朝與自己同在的靈。叨叨絮絮自說自話的文字專注於旅程,卻帶來一幅內在與外界平行又交叉的奇妙世界感。翻閱此書,彷彿既走了一段真實世界的旅程,又在異次元間飄浮轉悠。【內容簡介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

公路上3萬5千6百公里的追尋,在國與界之間探索世界
李易安著,聯經出版,430元
推薦原因: 樂  
這本地球版的銀河便車指南,行色匆匆,卻沒忘了留神,看到了人,看到了事,也看到了心。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般萍水相逢的跨國群聚還比較是前陣子的空氣,看著書裡的松火低歌,燒酒羊肉,快樂還是快樂,卻已然悵惘了。【內容簡介

一起走 taskun mudaan

阿多(Adoor Yeh)著,賴育辰譯,慢工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樂   益  
磕磕絆絆的地方創生,各路人馬的一廂情願,這個頗有褐色幽默的繪本自帶狠勁,幽幽勾勒出各種理想之間的明爭暗鬥,很帶種。究竟什麼樣的願景才是部落的未來?作者拋出了這個高難度的大哉問,就看你有沒有心來一起走一遭。【內容簡介

邊緣人手記

寫給在喧囂中仍孤獨的我們
馬欣著,麥田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馬欣拾撿生命中的碎片,每一塊碎片有各自的所以然,拼組起來,卻成了縫隙顯然的人生核心。她裝載著這樣的核心運作,將自己運作到冷眼看世界也看自己的位置。全書中一再出現的「她」是一種座標,標示著馬欣甚至是自己世界中的邊緣人。於是電影中的角色成了幢幢的魅影,搖進她的生活裡,讓她成為一個有影子的人,也因為電影與自身的邊緣互為各種對照,各自形成論述。【內容簡介

年輕人為何憤怒

暴力組織的危險誘惑以及我們能做什麼
Why Young Men: The Dangerous Allure of Violent Movements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賈米爾.吉瓦尼(Jamil Jivani)著,莊安祺譯,時報出版,43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走上暴力、偏激之路的,為何總以年輕男性居多?為了這個接受採訪時答不上的問題,作者寫了這本書。做為一個曾經迷失在青春與現實交織的魔幻世界中的年輕人,作者回頭檢視自身成長經歷,提煉出缺乏男性榜樣、新移民身分、同儕影響、公權力的不被信任、對未來無可嚮往……等諸多男孩的人生關卡,也指出饒舌音樂、影視等次文化的潛移默化之力。以己為鏡剖析出的情節豐富而細膩,雖只是作者自身經驗,卻指向了男性研究的意識。【內容簡介

臺灣總統選舉

台湾総統選挙
小笠原欣幸著,李彥樺譯,大家出版,600元
推薦原因: 議  
本書是作者長年浸淫於台灣選舉研究的系統成果。小笠原教授以「外人」的身分觀察和討論台灣選舉,顯得格外冷靜沈著。訪問涉及大選的重要政治人物,也進入基層,並紮實精讀大量相關數據資料,析透數字背後隱藏的潛在事實和意識,勾勒出台灣民主的道路。對「當事人」你我而言,這是暫時脫離灼熱、糾葛、一言難盡的情緒和思路,站上一個制高點重新鳥瞰自家大事的好機會。【內容簡介

【歷史的轉換期1】前220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歴史の転換期1》B.C.220年 帝国と世界史の誕生
南川高志編,宮崎麻子、藤井崇、宮宅潔著,郭清華譯,臺灣商務印書館,43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歷史的轉換期2】378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歴史の転換期2》378年 失われた古代帝国の秩序
南川高志編,加納修、南雲泰輔、佐川英治、藤井律之著,許郁文譯,臺灣商務印書館,43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經過日本重量級歷史學者嚴謹企畫,這套歷史叢書以10個人類歷史的轉捩之年,邀請不同領域個中之選的學者分梳論述。每一部皆把握一個影響全球歷史流向的共相,所論跨及東西方世界,打破了原來習以為常的國別、斷代、地域之壁壘,緊扣所設定的那個年份。流暢的文筆,不急不徐地將豐厚的學養、深刻宏觀的觀點轉化為易於吸收消化的精神食糧。其格局、洞察、內容皆值得今日同樣立足東亞,放眼全球的台讀者一讀。【歷史的轉換期1:內容簡介】【歷史的轉換期2:內容簡介

研下知疫

COVID-19的人文社會省思
康豹、陳熙遠編,中央研究院出版中心,450元
推薦原因: 議  
為了讓身處疫情迷霧中的大眾更了解疫病與人類的關聯,將瘟疫引起的不安轉化為增添獲取知識的樂趣,中央研究院人文領域的學者們以疫情社會一員的身分,勾勒脈絡,畫出座標,由不同角度提出關於疫病的觀察、追索。論題橫亙時間與空間,觀照自身也放眼他者。單篇獨立的討論,既收大補帖之效,也能夠組合出多樣閱讀方案,降低了災疫研究的閱讀門檻。【內容簡介

如何做一本書

書中的每個小地方都有存在的用意,了解書的架構,重新認識一本書
Book Parts
丹尼斯.唐肯(Dennis Duncan)、亞當.史密斯 (Adam Smyth)編,韓絜光譯,木馬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本書一翻開有如一部書籍解剖學,將讀者不一定會注意到的書籍構成部分:考證、溯源、解析,書衣、雕版、目錄、插畫、題詞如有如骨幹血肉經絡,各部分功能與歷史兼顧。因此有別於設計導向的書籍裝幀相關出版,本書不止關注書的「形」,同時,也不同於各家編輯出招的出版學,更多考據圍繞在非關書籍整體樣態與內容的組成,包含看似理所當然的引文或前言、書名頁、版權頁何時出現?頁碼、書眉等每頁都會翻到卻容易忽略的存在又有何典故與歷史?是一本書的科普書,也是出版的世界史。【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走讀臺灣」秋季活動開跑! 10-11月民間甄選路線上架!(上輯)

■城起何時~認識老台北,愛上新台北

由時報文化規畫、以文史專家莊永明的《台北老街》為走讀文本的「城起何時」系列活動,邀請文化人、說書人、創作人帶路,走讀大龍峒、大稻埕、艋舺、西門與西門町,與你一同來認識老台北歷史發展的身世。

喜歡茶香與書香的朋友,切莫錯過下面兩檔活動。「字字珠璣-艋舺到萬華的興衰」,將帶你到最具藝文氣息的新富町文化市場、剝皮寮,順道逛書店、訪古蹟、挖寶趣,最後來到時報本鋪實作鉛字排版與印刷、自製書籤,體驗漢字之美。「茶韻飄香-大稻埕的茶香歲月」則造訪迪化街及其周邊,認識茶業大亨陳天來與李春生,還要遊逛昔稱茶葉街的千秋街店屋等地,再帶你品茶、玩茶,見證大稻埕的台茶流金歲月。

日治時期這兩處鄰近總督府的繁華區域,最能見證政權影響經濟與民生的流轉。「台北城故事-殖民建築與歐風設計」,有臺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且銀行林立(合庫、土銀),從衡陽路到重慶南路書街,走讀當年有「台北銀座」之稱的榮町。「舊時光新流行-西門町采風錄」,則從西門紅樓到寶成門舊址,一覽日治時期仿效東京淺草區打造的電影娛樂商業區:西門町,是一到九年級的共同回憶。

古來盛傳大龍峒是台北的藏龍寶穴,龍頭由圓山大飯店,延續至龍尾的哈密街區,「祈福兆吉-文風丕盛的大龍峒」將走讀昔日秀才跟舉人輩出的孔廟、保安宮一帶,並走進老師府古厝,一窺大家族興衰。


鄰近台北圓山的臨濟護國禪寺大雄寶殿(臺視提供)

走讀書單:《台北老街》《台北慢步》《異人茶跡4:茶迷大稻埕》《台灣茶事》《老師傅的排版桌》《典藏艋舺歲月》《台北城中故事》《台北城‧城內篇》《GOOD EYE台北挑剔指南》《到老師府辦桌》《台北多謝台北多謝 Taipei,to-si?》

■潘小俠《台灣作家一百年》-文學與人權之路

本系列由草根出版社邀請攝影家潘小俠,以攝影集《台灣作家一百年》為主體策畫兩條路徑,帶領讀者走進文學與人權的歷史現場,除回顧過去,也展望未來一百年。

首先是「大稻埕追憶似水年華-文化協會百年紀念」,將以文化協會創立遺址(大安醫院)為起點,回到昭和時代與民國政府初年,從新文化運動的相關遺址中,領略百年前文化啟蒙的革新思想,與大稻埕昔日商業繁盛的光景。

接著是「作家靈魂成就的自由遺產」,時序來到228與白色恐怖時期,除邀請白恐受難者林樹枝與作家陳列介紹青島東路三號相關的不義遺址,還將赴國家人權博物館,由陳列導讀《無法送達的遺書》、林樹枝分享遭迫害的親身經歷,藉由兩位歷史見證者,以最直接的方式面對這段艱困的記憶。

走讀書單:《台灣作家一百年》《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母親的河》《北風之南》《無法送達的遺書》《白色烙印》《躊躇之歌》《靈魂與灰燼》《良心犯的血淚史》《活著說出真相》

■在瑞芳學-為青少年設計的地方走讀課

「有一種生活態度要在瑞芳學」,好事國際以瑞芳為實踐場域,做為活的圖書館、現地教室、生態博物館,帶領青少年開啟不同的學習模式,學會認識地方的人事物。

來瑞芳,必先要認識這裡的黃金跟礦業。「淘金河泥與陶藝家:鳥建築師的一日採集」,來到北台灣的母親河與考古之河(基隆河),由河畔陶藝家帶你河床尋金、用河泥捏塑出自己的鳥巢土屋。「礦業路徑尋金走讀:你所不知道的九份」則透過高賢志的走唱、老街巡禮、老礦工建構的金礦博物館與五番坑口與金山岩的探查,重現礦山故事與今昔的想像。


「淘金河泥與陶藝家」活動將由河畔陶藝家帶你用河泥捏塑出自己的鳥巢土屋(臺視提供)

除了黃金,這裡還有文學與科普。「礦業路徑尋金走讀:礦業聚落裡的文學」將進入作家賴舒雅的故鄉金瓜石,造訪曾經繁華的祈堂老街與聚落,看見不一樣的人事物與地方風貌,感受作家書寫背後的情境。「礦業路徑尋金走讀:金色聚落裡的地質身世」則前往樹梅坪觀看基隆火山口群、造訪地質公園,透過地質學家解說與現場採集,踏查億萬年前的地質台灣。

嚮往寧靜與田野的都市人有福了,下面這兩條路線很特別。「陰陽海邊與音療師」帶你到水湳洞聆聽自己的心音,還將透過擊鼓發現自己與他人既相同又不同,並從水湳洞漫步到陰陽海邊,聽大自然採集的音樂、聽見環境的聲音。「農業路徑走讀:請問里山雞母嶺在哪裡?」解放你的雙手雙腳,與夥伴一起修復水梯田,農餘享用割稻飯與憨吉貴(蕃薯粿)的美味,也思考台灣里山的處境。


「陰陽海邊與音療師」引領你聆聽大自然採集的音樂與環境的聲音(臺視提供)

走讀書單:《我的幸福在瑞芳學》《用手雕塑的建築》《天生建築家》《九份之美》《一想到九份》《福爾摩沙地形誌:北台灣》《改變歷史的50種礦物》、《億萬年尺度的台灣》《黃金山城地質趣》《金色聚落》《舒緩金瓜石》《聽見聲音的地景》《聲音療癒》《聆聽寂靜》《請問里山怎麼走?》《走趣三貂嶺悠遊平雙貢》

■穿越時空四百年 走讀北台灣沿岸開拓足跡

「南崁」從荷蘭人在台時期就是桃園最早有人類生活足跡的地方,先人以此地為中心,沿溪流向外拓展與定居,範圍擴及整個北台灣。南崁小書店將帶領讀者從南崁出發,遠至淡水、八里、林口、蘆竹及大園,是北台灣400年水岸發展史的溯源之旅。

舊時「南崁港」位於蘆竹及大園交界處,據傳鄭氏部隊曾由此登陸、屯兵廟口;鄭克塽也曾派部將拓地屯田、構柵防守,並留下「營盤坑」的軍事地名。「早期漢人移民沿岸開拓屯墾路線」循明鄭足跡,沿淡水、八里水岸,抵達南崁港及周邊老廟、古厝、老街,認識南崁四社的歷史。

清治時期,馬偕渡海來台,到訪南崁超過72次。根據《馬偕日記》記載原路所規劃的「馬偕在臺灣的起點-訪淡水」,從淡水渡船口(馬偕相關建築群),沿八里水岸(五股教會),走竹林山觀音寺健行路線至林口,再經過外社、赤塗崎溪抵達南崁(後街、長老教會、五福宮)。據說大鬍子傳教士到了南崁,就是跟五福宮借銅鑼,沿街敲鑼傳福音。

來到現代,南崁除了歷史人文,也是都會人探訪自然生態的好地方。「原來!昆蟲是這樣啊」將與讀者分享不同季節南崁會出沒的動物朋友:如南崁「羊稠坑森林步道」每到6-8月會有多種鍬形蟲出沒,還有機會遇見穿山甲、貓頭鷹與「市鳥」台灣藍鵲;大溪的「月眉人工濕地生態公園」、復興區的「東眼山」,生態豐富多樣,適合昆蟲們在此生活。踏青之餘,還可以尋蟲趣。


甲蟲大師楊順畬帶領大家認識在南崁不同季節會出沒的昆蟲(臺視提供)

走讀書單:《台灣蕃人事情》《福爾摩沙的自我追尋》《台灣永遠的好朋友馬偕》《愛在台灣 馬偕》《我和我的冠軍甲蟲》/《地面地下:四季昆蟲微觀圖記》

■百年文協-《黃旺成先生日記》的新竹文協走讀

鴻梅文創以昔日新竹文協顧問黃旺成筆下的1920年代生活路線,打造「新竹陳的眼底城事」走讀路線一條計4場(場次二場次三場次四),以及「《黃旺成先生日記》與文協百年 書展」,邀請民眾回到當年文協之時地,造訪媽祖宮,品嚐日記提及的炊粉點心;至黃旺成故居喝涼茶,再繞至北門大街鄭氏家廟參觀;穿越東門街到文協演講場地的新竹公會堂,玩黃旺成日記中的街頭遊戲「抽虎鬚」,還有當年的美食「虎咬豬」。

走讀書單:《黃旺成先生日記》


鄭氏家廟(臺視提供)

■急水溪畔的追夢少年--文藝與自我的探索之旅

新營區域有一條重要河流「急水溪」,在溪畔成長的傑出青年:阿盛、劉啟祥、吳晉淮,分別於文學、音樂、繪畫各擁一席地位,新營曬書店將透過走讀他們的家鄉,感受環境對其創作的影響、感受地方與其作品的連結。

鄉土作家阿盛出生於新營,是典型的農家子弟,閱讀其文學,最容易深入體會台灣農村風土。「文學之旅:阿盛的少年生活」將回到阿盛老家,沿途認識新營街屋、濟安宮、真武殿及急水溪橋,近距離感受作家筆下的文學場景,也追隨其足跡,領略地方文化。

知名作曲家及歌手吳晉淮年僅13歲即不顧家人對其學醫的期待,踏上赴日本學習音樂之路,並活躍於日本演藝圈。返台後創作出〈關子嶺之戀〉等歌,被傳唱至今。「音樂之旅:吳晉淮與關子嶺之戀」,將來到位於柳營的吳晉淮故居(現已整修為吳晉淮音樂紀念館)參觀文物,走讀昔稱「火燒店」的柳營地方紋理,並拜訪吳晉淮就讀過的柳營國小。


吳晉淮音樂紀念館(臺視提供)

同樣13歲赴日的劉啟祥,是柳營地方望族之子,也是最早到法國學畫的4位台灣畫家之一,返台後推廣藝術教育與美術活動不遺餘力。「繪畫之旅:成長於南瀛第一世家的劉啟祥」,將拜訪劉啟祥故居頤園(為和洋混搭洋樓,現已整修為劉啟祥美術紀念館)與劉家古厝,並將帶領學員寫生,記錄柳營景觀。

走讀書單:《阿盛精選集》《民權路回頭》《綠袖紅塵》《心情兩紀年》《吳晉淮作品集》《南方尋樂記1》《台南縣歷史建築柳營吳晉淮故居調查研究報告書》《台灣美術全集11劉啟祥》《抒情 韻律 劉啟祥》

■地方作為Walkers 的產物:閱讀走出一條文化路徑

生活旅人團隊以散文、詩集、繪本、影像等文學知識為載具,邀請在地藝文/文史工作者、旅居的詩人帶路走讀,感受花蓮多族群文化,交織共存生活的地方意義,讓步行做為地方的產物(walks as the product of places)。每次走讀結束後,還將致贈「走讀座標書包」,內容預計有:主題相關二手書、座標筆記本、主題路徑書籤。

單車的港區漫遊有兩場,向百年前摩登時代學子致意的「青春的信仰:啟蒙花蓮少年少女的作家、書店、夢想的座標」,以單車兜遊臨港線,路線包含花蓮女中、花崗國中、國軍英雄館、孩好書屋、時光書店、相信幸福.不怕小厝、花蓮高中等文學場景與文學基地。在海陸交會處聆聽花蓮海洋傳說的「仍有海的漁村:縣道193生命的迴游」,路線環著花蓮港與七星潭,包含花蓮環保公園、四八高地瞭望台、柴魚博物館、七星潭小漁村討海人地景等。

由族人帶路的原民部落巡禮也有兩場,「牽起Sakul人與河:與部落共存的美崙溪」帶讀者走入Sakul的文化脈絡,透過文本及耆老的口述歷史,理解撒奇萊雅族在水與文化的重要發展,同時踏足美崙溪畔,與族人體驗過去的生態捕魚法,感受撒奇拉雅族人生活的智慧。「用族語呼喚孩子的靈:Pinanaman(河邊教室)」,則搭乘巴士深入春日織羅部落,與Pinanamam河邊教室的孩子們一同上課,造訪生命禮儀歌謠傳唱路徑,體驗農作文學地景。


「牽起Sakul人與河」踏足美崙溪畔,與族人體驗過去的生態捕魚法(撒固兒部落文健站提供)

此外還有小鎮之旅,玉里昔稱璞石閣,有一說是因溪畔大理石潔白如璞玉而得名。「玉里漫行:璞石閣人文宗教散策」將漫步依然留存古風的地景,包括玉都戲院舊址、洗衣亭、玉里圓環、協天宮、彌陀寺、八通關越道路起點標舊址、華山寺,並探訪中山路二段老店,體會東台灣歷史的過往與玉里小鎮的風光之美。


「玉里漫行:璞石閣人文宗教散策」體會玉里小鎮的風光之美(臺視提供)

走讀書單:《柏克萊精神》《群像》《成為真正的人》《小鎮生活指南》《躊躇之歌》《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黑潮洶湧:關於人、海洋、鯨豚的故事》《女子山海》《火神眷顧的光明未來》《蕃族調查報告書1:阿美族南勢蕃 阿美族馬蘭社 卑南族卑南社》《阿美族:巨人阿里嘎該》《樹上的魚》《Lokot 鳥巢蕨》《MAPATAYAY NO WAWA 死者的孩子》《Misafalo.播種.萌芽:阿美族文化的傳與承》《葉日松詩選(2010-2017):童年‧故鄉》《顧我洄瀾-花蓮歷史影像集》《蓮花韻事》

■誰是斯卡羅?踏上四百年前迢迢南遷之路

台東晃晃二手書店團隊打造斯卡羅南遷文化路徑4條,一步步從不同面向感知理解400年前斯卡羅遠離家鄉,不畏艱難從台東卡大地布(現知本)南遷至琅嶠(現恆春半島)的迢迢歷程。

原住民以氏族為基本單位,為了穩固勢力與地位,常以通婚方式建立關係,因此當代排灣族、卑南族的部落建構有多重疊合現象,並明顯呈現於傳統服飾丶飲食及歌謠上。「誰是斯卡羅?南遷的卑南族與排灣族的競和」將前往知本濕地傳統領域、卡地布文化園區、參觀「山地人祖先發祥地碑」;再轉往拉勞蘭部落、新香蘭教會、拉勞蘭小米工坊的部落廚房與部落書屋,與當地排灣族人文化交流。


台東晃晃二手書店團隊打造斯卡羅南遷文化走讀路線(臺視提供)

在巴代小說裡,南遷的族人路過鴿仔籠社(今加津林部落),遭遇強大的武力襲擊,面臨生死交關,隨行婦女搖鈴祝禱迎請神靈護佑,拿出檳榔、陶珠唸咒施展巫術以求脫險。「誰是斯卡羅?從當代的空間關係理解巫術的穿透性」帶領讀者到加津林部落現場,透過地圖繪製方式,理解山海河的相對關係——加津林部落為何會遭受攻擊?以及為何要發動卑南巫術這樣的險招來抵禦?

琅嶠-卑南道,是台灣東南隅僅存的天然海岸,數百年來不同族群借道於此,也是斯卡羅流亡、遷徒、征戰、姻親、交易之路。「誰是斯卡羅?人群流動中的西部與東部連結」由斯卡羅頭目家的馬紹,帶領走讀從南田至旭海約7.2公里的石礫沙灘,沿途解說南遷的歷史,以及自然生態和植物構成的海岸原始林相,在古今交錯中,重新認識這條承載醇厚歷史的古道。

台灣第一次以國際事件進入世界的開端,是1867年的「羅妹號事件」,琅嶠十八社(又名斯卡羅王國)和美國領事李仙得達成共識、訂立「南岬之盟」和平協定,為台灣第一次議定的國際盟約,至今仍影響著台灣的歷史與命運。「誰是斯卡羅?154年前福爾摩沙關鍵歷史的主人」將至社頂部落探訪羅妹號事件船難發生地、簽訂「南岬之盟」之處,再赴舊社遺址、里德、滿州、恆春古城東門,沿途解說斯卡羅人文歷史。

走讀書單:《心知地名》《祖靈的腳步》《檳榔・陶珠・小女巫、斯卡羅人》《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琅嶠‧卑南道:貫穿東西的歷史大道》《琅嶠十八社與斯卡羅族》《傀儡花》《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

■友善書業:認識一座城市,從書店開始


友善書業串聯北中南東獨立書店,打造「認識一座城市,從書店開始」走讀路線(臺視提供)

友善書業串聯北中南東獨立書店,化做在地風土導覽員,透過店主不藏私的走讀路線,不僅交流分享、認識景點,更冀望激起大眾對相關議題的重視。

***

【北部活動】

台灣第一條運河「田寮河」,串起日治以降的各式產業文化,包括運送煤炭和肥料、儲存原木等,河的一側過去是日本住宅,另一側是著名的遊廓。河流是城市歷史的縮影,每一座橋都有它的故事,基隆小獸書店「小小城市觀察家-台灣第一田寮河」,除帶孩子沿河散步、認識基隆,還將邀大家手作,畫下沿途的生態與趣味橫生的12生肖橋,重現田寮河的樣貌。

走讀書單:《來基隆築港》《畫家帶路,基隆小旅行》莫妮卡.法斯那維奇涅《河流》馬可.馬汀《河流》《魚類觀察入門》《哇!驚奇工程知識繪本4世界橋梁》

淡蘭古道的中繼站雙溪,生態與人文均十分豐富,其中馬偕與德、日博物學家,從清朝到日治就為宣教與研究多次進出淡蘭古道,雙溪教會還留有馬偕博士當時的墨寶。翫雙溪書苑「跟馬偕走讀淡蘭古道」將循著他們的足跡,走訪馬偕新社教會遺址、奉憲示禁碑、山西祠、魚桁道路、呂氏宗祠、渡船頭、周家百年古宅、東和戲院、馬偕雙溪教會等,重溫前人的身影。

走讀書單:《馬偕在淡蘭古道》《就是走路》《小站也有遠方》

日治時的昭和町因台北帝國大學而發展,是昔日學者聚集的文教區,區域涵蓋今日的青田街、永康街、溫州街與和平東路一段。欒樹下書房的「台北昭和町文化路徑」,將帶領讀者步行參訪瑠公圳與霧裡薛圳遺跡、俞大維故居、大院子、殷海光故居、立石鐵臣故居、台靜農故居、紫藤廬、聲音光年、青田七六等,在日式建築群中咀嚼舊時的文風氣息。

走讀書單:《台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昭和町六帖》《瑠公大圳》


青田七六(取自flickr/測鏡者

為響應聯合國「永續城市」的倡議,請進門來書友坊「地球公民溫羅汀SDGs」將透過走讀活動,培訓「爺奶」引導孫輩對永續環境的認識。行程有綠電合作社在長老教會總會設置的七號公民電廠、台電的加羅林魚木、溫羅汀的藥草花園,還有Open Green計畫的大安區老宅新用。期待有環境意識的人群,一起建構永續環境新社區。

走讀書單:《科學與宗教》《環境倫理的思潮與實踐》《綠色生活地圖》

隸屬板橋的島嶼「浮洲」承載著多重歷史,但近年的都市更新,讓許多獨具特色的建物景觀遭拆除改建,昔日記憶不可逆地永遠消失在都市洪流裡。新新書店「浮洲島文化之旅」走讀台藝大舊教師宿舍、茉莉花巷、番仔古厝、浮洲濕地、台北紙廠、婦聯一村果菜市場、力行新村、榮工修配廠、榕蔭大道、湳仔溪等,在尋訪中將模糊的集體記憶重新變清晰。

走讀書單:《一日環導,浮洲島文化之旅》

河流為我們的世界編織了美麗的圖案,桃園小兔子書坊「水路行-中壢平鎮歷史巡禮」將帶領踏查桃園老街溪歷史的發展、導覽埤塘生態與溼地、造訪1985年乙未戰爭紀念公園,進一步了解南桃園區域發展歷程與文史脈絡,以腳步真實地認識這一片土地。活動後半還將教大家以自然素材創作屬於自己的「埤塘奶奶」。

走讀書單:《埤塘奶奶說再見》《少年台灣史》《河流》《1895年乙未桃園客家保衛戰》《Home》

【中部活動】

苗栗淺山綠書店「植物盲救星 動態植物記憶法」活動,以書店旁山路為路徑走讀火炎山。山路沿途為台灣野雜林相,有多種植物並存,將採「動態記憶法」進行植物解析,並閱讀文本加以對照;途中並運用現地植物,編織手作生活物品;登頂後再用植編濾杯拿來沖泡咖啡。貼身的感官體驗,讓大家可以牢牢記住植物的名字。

走讀書單:《植氣生活:植物系女子的山居日誌》《台灣民族植物圖鑑》


苗栗淺山綠書店以火炎山為走讀路徑,沿途辨識植物,並與文本相對照(取自flickr/bryan

台中歷史最悠久的台中公園,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與生態系。瑞成書局「百年公園輕走讀植物篇」從認識台中公園植物生態開始,途中並在大樹下聽讀繪本故事,以及導覽公園最具特色的湖心亭、更樓、北門樓、望月亭、抗日紀念碑等古蹟,最後回到書局體驗多肉植物組盆的DIY活動。除了親近自然、長知識,還能促進親子情感交流。

走讀書單:《小樟樹》《沉睡中的種子》

有別於繁華過後的中區,被稱為「南台中」的台中後火車站,是富有生活感與社區感的歷史街道。台中後驛冊店「認識台中向後轉-南台中的風土、人情和昨日」將拜訪無師自通的藝術家王水河,走讀文協和政治運動有關的林烈堂南台中公館、天外天劇場、吳家怡園、香蕉市場、中南線花園町站等舊址。談論人文足跡,糅雜後車站的日常,認識台中不妨「向後轉」,會有更多驚喜。

走讀書單:《細味臺中》《北溝傳奇》《漂流的歲月》《台中酒廠專輯》《劇場演義》《尋找.天外天》《蘭嶼.裝飾.顏水龍》《執著與自信的傳奇》《進步時代》


台中火車站(取自走讀臺灣官網

【南部活動】

「大目降」是新化的西拉雅語舊稱,自古以來人文薈萃,具歷史深度。野冊YATS「到地新味~我在大目降待了一整天」帶讀者一同走入老街,探訪柑仔店與人物;由市場人帶路尋味,品嘗午餐;還有許多重生的舊場域,諸如赴晉發米店了解米店故事及認識碾米機,郡九街庄了解西藥房故事及品味台式下午茶;最後是到武德殿,了解新化的日治過往。

走讀書單:《新化導覽地圖》

【東部活動】

孩好書屋「䲜鱻䲆魚-從海洋到餐桌」,邀請海洋資源永續利用的實踐者夏尊湯及羅忠雄船長,介紹花蓮常見的船隻及各種漁具漁法,並模擬在海上鏢獵旗魚的艱辛,體驗文本中討海人的氣魄。再前往市八市場,與魚商交流如何挑選資源永續的魚貨、知悉魚的來源、了解魚貨銷售的話術。接著到海鮮餐廳DIY烹調及品嚐當令時魚料理。全程搭配《台灣的漁業》,讓讀者更能將水產漁獲的知識融入日常飲食之中。

走讀書單:《討海魂》《台灣的漁業》

更多精彩路線:走讀臺灣精彩活動資訊陸續上傳中,歡迎有興趣的大家關注「走讀臺灣」官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9-25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