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圖像文學如何處理記憶?談來自清水的孩子、死者的孩子、臺北來信、我的日本夢
1953年,27歲的亨利.莫雷森(Henry Molaison)為了治療從小困擾他的嚴重癲癇,在專業醫生的診斷和執刀下,接受了一場實驗性質的大腦顳葉內側切除手術。那是精神外科的全盛時期,醫界對大腦手術充滿自信,要等到數十年之後,無數病歷的累積,才意識到輕易對大腦動刀的副作用。
很不幸地,年輕的莫雷森就是其中一例,手術看似使癲癇得到了控制,但也剝奪了他形成長期記憶的能力。在往後五十多年的人生裡,他只剩下30秒短期記憶的能力,30秒過去,一切灰飛煙滅。
莫雷森變成了只有「當下」的人,這句話看似浪漫,實則悲劇。沒有記憶幾乎等於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無法和人結識,也無法從事工作。他的後半生活在專業的照護機構裡,成為科學家們研究大腦運作的實驗對象,成了論文上的實驗代號「H.M.」。
長期與莫雷森合作的神經暨大腦認知科學家蘇珊.科金(Suzanne Corkin),在以莫雷森生平撰寫的科普書籍《永遠的現在式:失憶患者H.M.給人類記憶科學的贈禮》裡,記錄了下面這段故事:年過半百的莫雷森,在他皮夾裡放著兩張紙條,一張寫著:「爸爸過世了」,另一張則寫著:「媽媽住在安養院裡,身體健康。」他只能依賴著這兩張紙條,讓他免於至親不在身邊的焦慮。
莫雷森的故事,是一則關於記憶血淋淋的隱喻,無論從自我認同到日常生活,都是以記憶為基礎才能成立。
然而,記憶的構成如此複雜,存在卻如此脆弱。在時間洪流中,多數生命碎片都被捲入遺忘的深淵,消失於虛無。因此處理記憶,小心保存,試著拼湊串連,甚至組織成一則敘述或故事,都是面對生命消逝的恐懼。
記憶的片段,組合成有劇情頭尾、有邏輯因果的述和故事,即是某種意義上的歷史。從上世紀末開始,史學研究的場域開始逐漸放寬,一方面在視角上有所改變,不再僅注視上層的英雄、偉人,而是由下而上,挖掘在過往歷史紀載中無名的大眾。另一方面則是拓展紀錄或傳遞歷史的媒介,在文字之外,圖像、影像、聲音……都是新的載體,皆有機會成為分析史料和傳達歷史的中介。
近來台灣方興未艾的歷史普及作品,或多或少也都走向關注凡人的大眾視野,以及利用各種不同媒介進行創新。
▇虛構填補記憶的孔隙,《來自清水的孩子》
在圖像小說領域裡,慢工出版社的一系列紀實漫畫,可能是最佳的代表。這些作品多半以一般人為主角,以漫畫獨有的圖像美學,試圖將過去的記憶經由線條定型於紙張之上,以畫面的渲染力讓讀者產生史家最重視的「神入」共鳴。
如果文字屬於理性,那麼圖像則屬於感性。以白色恐怖受難者蔡焜霖一生為底本創作的《來自清水的孩子》,呈現著圖像史學敘事的感性特質。這部全四卷的著作裡,每一格畫面或情節都經歷了大量史料的考證,不只源自蔡焜霖的口述歷史《逆風行走的人生:蔡焜霖口述生命史》或傳記《我們只能歌唱:蔡焜霖的生命故事》,也包括書中相關人物的口述採訪,以及《王子》雜誌等史料的搜集和考訂,打造出堅實的歷史厚度。但藉由圖像的想像力,以看似具像的繪製出發,再進一步將事實抽象化,貨真價實地做到讓傳主一生的文字描述「躍然紙上」。
正因為對事實的考據和講究,深刻掌握了傳主記憶底層最真實的情緒,讓《來自清水的孩子》能擁有在紀實之中虛構的空間。譬如第三卷卷末,窮途末路的焜霖在夢中與父親對話,對應於第二卷時的天人永別,這雖然是傳主生平文字中未曾出現的段落,但卻讓人感受到錐心刺骨的「真實」。與其說是捏造了「記憶」,倒不如說是虛構填補了「記憶」的孔隙,提供了人性所盼望的救贖與和解。

▇以線條的疏密,呈現時光的樣貌,《臺北來信》
不同於有文本對應的《來自清水的孩子》,《MAPATAYAY NO WAWA 死者的孩子》和《臺北來信》這兩部創作則顯得更為自由,並將對記憶的探索推得更深更遠。
《臺北來信》是對記憶進行固態的考古和挖掘,試圖在歲月砂石層層堆積之下,把被塵封的記憶還原重現。作者一匹魚的身分特殊,生長於中國,之後旅居亞洲各地,目前定居首爾。他以原子筆獨有的筆觸,近乎素描般寫實的手法,將祖母的口述歷史化為創作,記錄1949年之後家族的兩岸分隔。
一匹魚經營的圖像風格,本身便帶有濃厚的「歷史感」,甚至近似某種傳統畫報式的氛圍。繁複的線條千絲萬縷,像極了史家於史料、檔案之中還原歷史事實的苦功。就像書中孤船渡海的畫面,那天空與海洋的線條,在深淺不一的藍色油墨之下,作者重現或捕捉的不只是曾發生的事實經過,更是將「時光」這樣抽象的概念,以線條的疏密化為紙面上具象的實體。
對台灣讀者來說,《臺北來信》書中關於國共內戰、文革,乃至兩岸開放探親、台胞返鄉的種種描述,有著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妙距離。對某些世代的人來說,這幾乎是每天在報章雜誌都會看到的內容,是集體記憶的主體。然而,到了某個時間點,突然之間,類似的記憶很少再被提起,彷彿成為少數人遙遠的上古紀事。其間的落差,顯示著「現在」對「過去」的影響,記憶的重量往往由「現在」的天秤所決定。但也正說明著,凝固小人物記憶成為歷史的重要,不管時代的風往哪一個方向吹,人性共通的喜怒哀樂仍是不變的永恆。
對某些讀者來說,《臺北來信》的歷史背景或許陌生,但人性的堅忍和脆弱,命運作弄之下的無常,以及人生最後人事物甚或記憶皆已流散的滄桑,仍能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一代一代原住民的共同質問,《MAPATAYAY NO WAWA 死者的孩子》
《死者的孩子》是作為都市原住民的作者偕志語,經由對父親人生的追尋,進而反思自我認同的歷程。去世父親的生平像是一個難解的謎,書中以「記憶」和「夢境」交錯的手法,在真實與虛幻之間,以父親一生為引,描繪了對於逝去的哀傷,以及永遠漂浮沒有定著點的無奈。書中的記憶刻意被拆解和混合,有時是父親,有時是兒子,斷裂處則補以魔幻般的場景作為銜接,每一格的畫面都是真假虛實的雜揉。
在書中的記憶是液態的樣貌,是不斷浮動、游移、變形的,提醒著人們記憶經由敘述而定型之前的原貌。其中唯一恆久不變的,是那永不止息的吶喊和質疑:「回家嗎?是回?還是去?」究竟何處是求索的盡頭?何處是可以佇足棲身之所?那是作者父子之間傳承的質問,也是台灣一代又一代原住民的共同質問。

▇是藝術也是治療,《我的日本夢》
同樣是記憶和想像之間交融的液態面貌,近期由大辣出版的《我的日本夢》亦採取了類似的取徑。在這部處女作之中,法日混血的卡蜜兒.華耶(Camille Royer)引領著讀者走入她的童年。
華耶在法國出生長大,日本雖然在萬里之遙,但始終透過她的母親緊緊將她纏繞。這樣的纏繞,是兼具明亮和陰暗的雙面刃。對害怕夜晚的小女孩來說,母親睡前講的日本童話或哼唱的日本歌謠,是讓她安心入夢的撫慰。同時,她母親和日本原生家庭之間的愛恨糾葛,又像毒素一樣,順著母親的情緒流入她的家庭,讓慈愛的父母變成厲鬼,在她心底留下難以治療的創傷。
《我的日本夢》不只是圖像小說,更是一本圖像私小說,既是藝術也是治療。以黑白童真的鉛筆線條,作為訴說日常的基調,那些與日本有關的事物,無論是日本的童話、歌謠,或者是母親因原生家庭而起的怨恨或遷怒,則用彩頁表達。作者用看似隱晦但又令人不忍直視的坦蕩,描繪日本加諸在她母親身上的枷鎖,而這枷鎖又間接強行加在小女孩的心靈世界。
這是一本心碎之書,小女孩承擔著她不應承擔的恐懼和責任,在認同的邊界飽受折磨。在心碎之外,《我的日本夢》又是一篇自我治療,作者透過藝術昇華記憶,正視童年的心理創傷,和母親與自己和解,開始人生的下一篇章。

亨利.莫雷森的人生,告訴我們記憶是自我認同的基礎,是生活謀生的本能。本文提到的這些圖像著作,則更進一步展現了保存與傳達記憶的不同可能。
如果文字是對記憶的理性解剖,或者經由描述的重新詮釋,圖像則訴諸於更感性、更直接的內心共鳴。利用畫面營造出置放記憶的空間,並如同所有的漫畫,空間裡不只有創作者單方面的訴說,更需要讀者在腦海中將每個格子銜接,進而還原記憶的全貌。那是記憶的共享,也是情感的共鳴,體現了記憶的不同樣態,也允許以虛構和推論自行填補空白,進而讓記憶發揮應有的光芒和功能。
這類觸及「歷史」的圖像小說,或許違反專業史學諸多的學術規範和限制,但卻是所有治史者深深羨慕,關於歷史和記憶的上乘描述。●
|
作者簡介: 游珮芸 周見信 |
|
作者簡介:一匹魚 |
|
作者簡介:偕志語 |
|
作者簡介:卡蜜兒.華耶(Camille Royer) |
OB短評》#312 轉動心內轆轤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
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王鷗行(Ocean Vuong)著,何穎怡譯,時報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本作透過緩緩敘事、充滿詩意的文字,將暴力、認同、性、勞動、戰爭、種族、階級、死亡等複雜議題,寫成最溫柔的殘酷與現實。越裔美籍酷兒詩人的第一部半自傳小說,開篇放上台灣已故小說家邱妙津的引言,預示了自白書信體將揭露的、最深的內在。但王鷗行更多時候將自己放得很輕很輕,輕到小說一開頭來自母親、新環境與同儕的身體暴力,皆無能以同樣力道反彈、成為可延續的暴力。他安靜等待、聆聽、接受,並獨自蛻變,讓一切經過他的,終成燦爛。【內容簡介➤】
●採集人的野帳 1
英張著,蓋亞文化,2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這是一部基盤穩固的漫畫。故事以1924年《綱要臺灣民間藥用植物誌》的出版與「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腊葉館」的落成為背景,追索台灣新式的植物學知識如何在採集調查、製作標本、辨識分類中逐步形成。作者對大正時代及植物本身皆抱持熱情,林業試驗所的專業學者也為植物學知識與歷史背景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後盾。故事後續發展尚有待觀察,但現階段的費神用心已昭然可見。若能搭配2017年重整開放的「臺北植物園腊葉館」一起服用,更可收提神醒腦,懷舊知新,內外兼治之效。【內容簡介➤】
●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
Une mort très douce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周桂音譯,商周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甫喪母的西蒙.波娃回身細細寫下陪伴母親最後一程的幕幕情景。身體的變化、情緒的翻騰,不只在病了的母親身上,也連動至兩個女兒。曾與母親關係緊張的女性主義思想家,在關照生命本質的同時,獨自轉動著內心的轆轤,重新陶鑄母女關係,也修復自己身上的裂痕。在女兒/晚輩應對母親/至親長者即將永別的過程中,那些記寫與細語成為一面鏡子,映照出鮮活但未必明亮的人生一相。【內容簡介➤】
●兩個女人住一起
非關愛情的同居時代
여자 둘이 살고 있습니다
金荷娜(김하나)、黃善宇(황선우)著,簡郁璇譯,時報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樂
單身卻不孤單的生活示範,也是多元化「家人」定義的一種路徑。本書透過兩位中年女性與彼此同居前後的思考與心情,呈現當代韓國女性的生活困境與解法。日記般的敘事飽含個人細膩的經驗感受,但反映的也不只是個人觀察或選擇,更是對於韓國當代社會的單身者、女性、無屋族、老年照護、家庭關係、性別分工等議題的反思。對於台灣讀者來說,兩位作者日常的煩惱與喜悅,亦反映了許多單身者心有戚戚焉的無奈與期待。【內容簡介➤】
●是媽媽教我成為美食家
佐藤敦子(Atsuko Sato)著,葉韋利譯,方舟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實 樂
親情散文般的書名,再常見不過的日本家庭料理選菜,跨過這兩道門柵,便是一片和煦風景。料理的說明簡明清楚,不急不徐。照片沒有唯恐天下不知的張揚感,整體視覺舒適。最棒的是料理家因對台日飲食文化差異的了解,貼心精到地指出食材調味料選用上的訣竅,例如:味噌、味醂的台日有別與處置之法,完全命中路人下廚者的盲點和困惑。而每道料理與料理家的淵源,更是畫龍點睛,為最尋常的料理賦予了獨家的生命力。【內容簡介➤】
●恐懼與自由
透過二十五位人物的故事,了解二次大戰如何改變人類的未來
The Fear and the Freedom: How The Second World War Changed Us
齊斯.洛韋(Keith Lowe)著,蔡耀緯譯,馬可孛羅文化,680元
推薦原因: 批 益
戰爭經驗和記憶是人們反省戰爭的重要依憑。有別於許多關於二戰影響的論述著眼於國際情勢,本書作者關心的則是:戰後人們如何重新想像一個新世界。國族主義、經濟體制、科學思維、技術發展,甚至自由、權利等價值觀模式等,皆被收攏於戰爭經驗中令人「恐懼」與嚮往「自由」的軸線中。25位親身體驗二戰之人的記憶及經驗自有其故事性,不過本書並非重現戰爭的實況,而是人們受到戰爭記憶的影響和理解,所創造出的當今世界。作者於制高點俯瞰世界,再次論說二戰,也再次論證了二戰的重要性,敦促讀者和他一起探問歷史與現下的關聯。【內容簡介➤】
●天空地圖
瑰麗星空、奇幻神話,與驚人的天文發現
The Sky Atlas: The Greatest Maps, Myths and Discoveries of the Universe
愛德華.布魯克希欽(Edward Brooke-Hitching)著,馮奕達譯,聯經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樂
書中收錄了各地文化為頂上那片天空製作的天體圖、器物、圖畫、文字故事,與深植其中的想像、猜想與迷思。在駁雜且主題各異的資料中,作者讓克卜勒與蒙古薩滿並肩仰望天空,不讓西方文獻獨占天文史,凸顯各文化想像宇宙的差異,以及同樣的敬畏與憧憬。此書的魅力正在於激發想像,在億萬年的時間差中,透過前人留下的天文圖像,我們在同一片蒼穹底下,與過去連結,並一同想像未來。【內容簡介➤】
●蜘蛛的腳裡有大腦?
揭開蜘蛛的祕密宇宙,從牠們的行為、習性與趣聞,看那些蜘蛛能教我們的事
くものイト
中田兼介著,游韻馨譯,臉譜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一本讀來輕鬆有趣、知識量飽滿的蜘蛛書。作者自言,面對當代什麼都朝向以基因解釋的趨勢,他仍執著於理解雙眼所能見的現象,結合自身與學界的研究所知,以蜘蛛知己的身分自居,介紹這位知交的各種特性、癖好以及「言行舉止」。書中許多近距離觀察的描寫,如蜘蛛體態、結網、性食同類,使得原本不太討喜的小動物生動可親了起來。而那些自古以來人類如何利用蛛毒、蛛網的記述,也讓我們了解,原來蜘蛛在人類歷史上是有其份量的。【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