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特映》11位總編,11種工作術,不可錯過陣容堅強、值得傳世(喂~)的編輯課
【總編選書術】從整體的角度想,才能看清自己的書,在整體佔的位置 ft.韓國文學
「在我的腦海裡,沒有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的區別,只有深不深刻,能不能引起讀者的關注、變成一個現象,能不能看到它對我的啟發。當我看到《素食者》的時候,實在非常非常喜歡,所以又手癢了沒辦法......韓國的影視娛樂業、文創產業這麼蓬勃、發達,編劇這麼厲害,非常會說故事,我覺得它其來有自。它有根源,根源在哪裡?必定在文學,所以我相信他們一定有很棒的文學作品——後來又出現了趙南柱的《82年生的金智英》。」──李亞南
在經營出版社前,漫遊者文化的總編輯李亞南曾任職於誠品書店採購部門,每月看著無數的書籍來來去去,同時擔任「選書」的重任。在通路時關注的是全台灣的出版品,經營出版社後則要從全世界各語種的頂尖出版品中,挑選符合品牌精神,同時又能吸引讀者購買的書,其間相同也不同。近年,李亞南掌舵的出版社開始經營韓國文學,引介了韓江、金英夏、趙南柱等重要國際大家與台灣讀者認識……
【版權交涉術】如何與全世界的出版人/版權人為友
「在法蘭克福書展,我看到有些出版人開會時,並不是很嚴肅。他們像好朋友一樣,抽菸聊天,很自在的樣子。我以前覺得:好酷喔,我也想要成為這樣的出版人。我不要開會只是坐下來開會,很無趣啊,那時的目標是希望成為一個可以跟大家成為好朋友的出版人。不管是哪一個國家,西方、東方,都可以成為好朋友,可以聊書,可以交流,從聊天轉換成我們新的選題目標。」──莊靜君
在創辦自己的出版社前,愛米粒出版公司總編輯莊靜君曾任職皇冠出版社,簽下了《哈利波特》、《BJ單身日記》等空前暢銷的翻譯作品,也促成米蘭.昆德拉在台出版全集的盛事。她選書犀利,一旦有心儀的著作,便能化一切不可能為可能。莊靜君將分享多年的版權交易經驗,聊她如何與全世界的出版人成為好友。想聽這些傳奇作品背後的有趣故事,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在地出版打造術】好編輯必須對台灣的社會脈動保持敏感
「出版社如何永續經營?很奇怪的是,這最後還是會回歸到對出版的熱情。我們很多出版社,每位總編大部分在剛開始都會遇到這類狀況:想做的書很多,一個人做不來,怎麼辦?必須找更多人一起,所以從兩人公司變7人公司,等這些書都做完了,那些人接下來呢?我們的總編有些從這邊獲得很寶貴的教訓:他會慢慢整理,盤點每位編輯的長處,讓他們形成一個有機體。每個人在做書、選書、跟作家溝通上,都發揮各自的長處,變成一個有機體,這樣的出版社一定會成功。」──郭重興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創辦人暨社長郭重興,曾獲第41屆金鼎獎特別貢獻獎,投入出版產業已三十餘載,集團麾下有四十餘個出版品牌。他為編輯打造自由出版的環境,致力出版優質的台灣本土作品。一定有許多讀者好奇,一個出版集團如何運作?如何評判各個出版品牌的價值?是市場、理念或熱情?今天的閱讀隨身聽,一次為大家說分明……
【漫畫編輯術】故事不見得要複雜,甚至越簡單越好
「漫畫家憑一己之力完成作品當然很好,但我必須說,剛剛提到台灣二、三十位創作者,全部加起來算50位好了,具有國際的可能性,但具備自行發光、有能力從頭到尾完成作品且成功的,可能只有5位。所以漫畫家應該思考,有沒有別的可能性,有沒有好的編劇,有沒有好的小說。應該要為強烈的風格找到相對應的敘事,故事不見得要很複雜,甚至愈簡單愈好。」──黃健和
大辣文化總編輯黃健和,是將台灣漫畫推向國際的關鍵人物,多年來帶團前往法國安古蘭漫畫節,促成許多漫畫的版權販售。本集節目中,黃健和不但針對圖像文學話說從頭,更帶聽眾回到80年代末及90年代,細數漫畫家各自的山頭堡,也透露了許多令人回憶的作品,如手塚治虫、《家有賤狗》等經典背後的編輯台故事......
【童書編輯術】李黨:童書編輯別擔心碰觸不同類型與議題的書
「其實童書不能一味只給孩子糖衣,而是透過潛移默化,包括希望給孩子的價值觀,都隱藏在裡面。像國外的少年小說,主題很深也很廣,但基本上還是希望給予孩子希望。所以不會有什麼主題我不去碰觸,包括霸凌、同志,變性或弱勢的,這些不同類型和議題的主題,希望一般的孩子因為讀了這些書,對身邊的人可以有更大的包容心和同理心。」──李黨
一本好的童書,影響一位孩子對世界的想像。你曾想過,小時候看過的那些精彩童書,幕後的推手是哪些人嗎?閱讀隨身聽今天邀請到小天下及未來出版總編輯李黨,她投身童書編輯已數十載,製作過許多暢銷的作品,陪伴無數孩子的童年。在製作童書的過程中,她的堅持和選書的思考有哪些呢......
【經典書重煉術】經典不會褪色,但編輯要尋找到新的熱情
「新冠肺炎期間都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線上辦活動,我一直也在考慮這件事,包括線上讀書會、讀書俱樂部。我覺得目前的世代,有聲量的人愈來愈多了。很多素人都成為自媒體,一開始,自媒體都是比較輕鬆傾向,但慢慢的會出現可以談論深入話題的自媒體。Spotify聽的人可能慢慢變少,聽Podcast的人可能慢慢變多,這暗示了一件事情:我們不要只有淺薄的東西,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在線上做更多更深入的內容。」──葉美瑤
你的書架上,是不是有幾本一直重讀的書呢?隨著年齡不同,這些書中的不同段落便會熠熠生輝。這集閱讀隨身聽,新經典文化的總編輯葉美瑤將帶讀者重新思考「什麼是經典?」也分享經典書如何與時俱進,更有許多她與大作家如詹宏志、鍾曉陽交手的精彩故事。請與我們一起進入經典......
【作家交手術】編輯過程中的痛苦,往往是有回報的
「回想文學雜誌的編務,好像感傷多一些。譬如與李渝老師的合作。她是一位要求非常嚴格的作者,當時她在美國,我們想做跨海的專訪,好幾位同仁做到一半都打退堂鼓,挫折不少。後來我想,好,編輯部自己來做,所以由我擬題與執行,記得大概有兩個禮拜的時間我都睡不好,因為美國跟台灣的時差,只要一醒來,便立刻確認E-mail,非常非常緊張,甚至半夜也起床查看信箱。到最後,實在是時間不行了,李渝老師覺得『算了算了,隨便你們吧,』這才弄了出來。當時評價非常好,近期,《文訊》在做作家的資料彙編,楊富閔跟鍾秩維在編李渝那本時,都認為那次的訪問非常重要,留下了一個經典的紀錄。我突然覺得,那時候的痛苦,是有回報的。」──周昭翡
文學編輯周昭翡深耕台灣原創作品多年,曾主編台灣當代最重要的兩本文學雜誌,合作過的重要作家包括白先勇、李渝、奚淞等等。回望多年的編輯時光,是開心或感傷多一些?2年前,接下聯合文學出版公司總編輯一職以來,她挖掘過哪些新人?文學編輯有哪些必備的編輯心法?
【新人開發術】出版是一個說服的過程,專注開發新人的熱血編輯魂
「出版是一個說服的過程。當你喜歡一個東西時,它必定先說服你了。於是,我們先放下作家的年紀、背景、學歷,也放下他有沒有紛絲團、讚數多寡。通通放下來,這些條件都不管,先問自己:它是不是打動你了?當它打動一個編輯時,編輯得想辦法將把它塑形。它可能是亂的,編輯在做一個轉譯的過程,你得把它塑形,以此跟讀者見面,讓讀者接收到。」──朱亞君
人在江湖,做人處事要學,應對進退得磨,很多SOP掌握到了,做事不難;但是,知人斷物的「眼力」怎麼練?是門大學問。本集閱讀隨身聽邀請到寶瓶文化的總編輯朱亞君,她與她的團隊,擅長開發新作家,將完全沒有知名度的素人,煉鐵鍛金,打磨成深具市場力的作家。2017年話題之作周幕姿《情緒勒索》和林立青《做工的人》,雖在不同領域,但都是新人作家的第一本書,也都出自寶瓶的手筆。究竟,這看人的本領怎麼練?這些年來,又有多少從寶瓶出版第一本書的作家,開枝散葉,獨當一面?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歷史書鍛造術】用外部者的視角,做在地化的出版
「當然我們也可以買國際版權,很多國際知名作家都會在台灣出版,知識體系也都希望這樣建構,可是出版最重要的就是跟『當地的作家與生態建立關係』。那時我真的沒有特別領悟到,可是我後來在實踐中,越發覺得它是個非常重要的真理。我們引進很多書,可那些書也都是非常用在地化的眼光來看待」──富察延賀
談起台灣近年反思中國的出版作品,很難不聯想到八旗文化,該公司總編輯富察延賀向來強調自己來自中國滿州,帶著外部人的視野,卻秉持著在地化的出版哲學,引介不同知識體系與台灣觀點對話。前幾年,八旗推出「興亡的世界史」系列套書,引起廣泛討論。全系列完整上市後,他如何看待這趟艱難的出版耐力跑呢?
【出版外加集資行銷術】用出版加入地方創生:職人書+商品集資+譯介+地方刊物
「我們以前不覺得台灣真的有所謂的『職人精神』,因為職人精神是相對的。它不僅關乎個人是否有職人精神,而是相對的社會上、身邊的人,是否也對他尊敬。我們經常扮演著無知者,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的問,後來當報導出現後,他們慢慢有驕傲感出現——原來這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接下來,身邊的人也會改變看法。我們先前在竹南做的玻璃行,後來上了《商周》,我很記得,他提到自己在巷口的便利商店,買了20本分送親友,覺得那是很驕傲的事情。從原本他覺得『這也沒什麼』的事情,慢慢開始覺得這『有什麼』。」──周易正
行人文化從學術書籍起家,以精準的選題與別出心裁的裝幀廣受讀者喜愛,近年改名為「行人文化實驗室」,進行許多台灣在地職人出版計畫,包括《討海魂》、《成材的木,成器的人》、《透明的記憶》與《活字》。此外,行人也引介許多日本地方創生的作品,如《地方創生最前線》、《地方創生戰鬥論》、《地方消滅》與《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甚至與台灣職人合作透過募資推出工藝商品。這些改變的關鍵人物,是行人文化總編輯周易正。我們邀請他聊聊這些看似不同面向的實驗,如何殊途同歸,回歸初衷;出版人如何以內容的力量,匯聚台灣的社會資源,讓文化能量與年輕人一起回到家鄉。
【新媒體經營術】後中年」重新開始,人生是一段探險
「我們成立《50+》時,有人開玩笑問我是不是要賣維骨力?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家或藝人,譬如蔡康永、陶晶瑩、萬芳,其實都50歲了。這一輩應該是『後中年』,跟老年是不一樣的概念。他們想對老年的生活有所準備,活出跟他們父母不一樣的樣貌......一般號稱『熟齡走秀』,只是出來讓大家歡笑、開心,我覺得那有點把人當奇觀,『噢!你這個年齡還能這樣!』我們做的不是這個。我們要讓這些人真正找到自己的美。」──王美珍
新媒體《50+》總編輯王美珍曾為單身老榮民拍攝紀錄片,讓年輕一輩了解這一代人經歷的人生故事。她帶領平均三十餘歲的工作團隊,與50+的讀者群交心,甚至成為人生的夥伴。節目中她分享自己的經歷、閱讀,以及勇於突破自我的熟齡讀者的故事,提醒我們社會對老年陳舊和刻板的想像拘限了生活的可能......
➤【番外篇,影視經紀搞定術】賣故事的經紀人,做這行全台灣不超過5人
「蒐集情報也是我的工作,我很想要知道現在每個團隊手上大概有哪些東西?有沒有做過改編?過去拍過什麼片?又或者他們最近拿了什麼補助或徵案等。也想知道線上的導演或編劇,他比較擅長、偏好跟排斥的題材是什麼?我自己有建立一個Google表單,上面記錄了每位買家的基本資料、歷年作品、近年動態,以及他喜好的題材等等。」──林珊珊
許多精采的影視作品均改編自小說、漫畫或散文,原創IP更是當前全世界公認文化內容產業的核心。一個好的故事,能同時改編成不同形態的文化內容,諸如電視、電影、遊戲等等。而好的故事要能傳達到閱聽眾面前,除了辛苦的創作者之外,也需要一位很厲(ㄋㄢˊ)害(ㄔㄢˊ)的經紀人。影視版權經紀人在台灣是新興的專業,據說目前台灣從事這項行業的人,一隻手能數得出來。除了要會看合約,懂談價錢,影視版權經紀人同時必須擁有出版跟影視產業的人脈,能與思考邏輯全然不同的雙邊團隊溝通。本集閱讀隨身聽的特別來賓是光磊國際版權的資深影視版權經紀人林珊珊。她待過公共電視、夢田文創、鏡文學,一路走來的各種歷練,讓她成了工作技能相當特別的職人。究竟這個行業有什麼獨特的眉角?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如果您也喜歡這些報導與故事,歡迎加入Openbook之友,一起支持從台灣土地長出的原創文化

2021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決審觀察》蔣亞妮:星辰總會彼此眷顧
▇30部入圍作:華麗多元,如複音狂歡節
創作跟文學,總是寂靜不欲與人語的魔幻時刻,每個人的魔幻時刻如河岸沖積扇一般,經歷整年、經年或更長時間的沖刷、成積,成為了一本書。而在成書印刷之後的事,或許是屬於如我這般讀者的事。在大疫之年(與又一年)中,整個世界不怎麼變動的事物,總還有閱讀,能穿越長長的居隔中、窗台內、口罩與眼鏡下,陪伴著人。這是我在久未出遠門,為了這一年金典獎評選坐上前往台南的高鐵間,看見隔了一座走道的阿姨用平板將網路小說字體放大來讀,所想到的事。
成為今年的「電選之人」(自臺文館資料庫中以電腦根據性別比例抽出的評審名單),不久後,收到了來自複審評委們從235部作品,不分文類挑選出的30部入圍作品。長名單華麗多元,如複音狂歡節,有些作品在過去的一年間已經相遇,有些則是讀後想對它說聲:「原來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30本決選書目裡,有詩集5本、散文與議論文體的11本、劇本一部與長短篇小說13部。
決審會議的三天兩夜到來前,對其他評審的名單,彼此不能得知。甚至小野老師與陳雨航老師會前在高鐵巧遇,還得先對自己出現在台南所為何事,顧談左右帶過。最終見到面的7位評審,分別是小野、李癸雲、陳雨航、陳榮彬、李屏瑤、沈如瑩與我。第一場會議首先選出了主席小野老師,接著便是確認此次的評審標準。在第一天與其他6位評審的討論中,從「文類平衡」、「文學成就」等等的可能影響中,抽出的唯一標準是深切的思考哪些作品是此時此刻最好的,我們將傾力將焦點集中在選出能代表今年度臺灣文學成績的幾部作品。
▇評審各自表述(告白),作品難分高下
在複審評審們精選出的30部作品中,選出3本蓓蕾獎與8本正獎,從中再討論出一位年度百萬大獎,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經過第一日每位評審對30本作品的各自表述(與告白)後,第一輪只勉強擇出了22本進入第二次深論,許多作品皆有它不能不談的意義存在。首先談到了本年度小說的激烈競爭,不管是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與黃崇凱《新寶島》、陳耀昌的《島之曦》,都觸及了歷史、位置,甚至是後現代與殖民的議題。再到鍾文音的《別送》、伊格言《零度分離》與徐振輔《馴羊記》三部作品,它們對於心靈深度或是心之聖地的深刻思考,也難分高下。當然此次作品中,不管是原民與性別的書寫,亦有許多動人之作。
第二天的投票,將範圍縮限到11本作品,分別是鍾文音《別送》、羅智成《荒涼糖果店》、伊格言《零度分離》、徐振輔《馴羊記》、洪愛珠《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黃崇凱《新寶島》、張小虹《張愛玲的假髮》、平路《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黃文鉅《太宰治請留步》與劉亮延的《婦女生活十一種:劉亮延劇作集》(最後由前8本作品成為正獎得主)。
而不在其中的幾部作品,像是朱嘉漢《在最好的情況下》、朱和之《南光》與張卉君、劉崇鳳的《女子山海》,亦得到評審們的大量討論與反覆思考。朱和之在歷史小說中展現的文學美感,張卉君、劉崇鳳於自然書寫中的亮眼初登場,以及朱嘉漢透過文集表露無遺的文哲品味,亦都驚豔得令人無法忘懷。也有評審觀察出《太宰治請留步》、《在最好的情況下》與《張愛玲的假髮》三本作品,有趣的共通處,是它們如同各自的文學筆記,並且在學術性與文學性光譜的兩端流動。
而徐振輔的《馴羊記》,也同時確定將得到雙料蓓蕾獎與正獎;另兩位蓓蕾獎得主,分別是兩本散文集,程廷《我長在打開的樹洞》與陳宗暉《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第二天的討論,最終在一種不得不的情緒、策略性投票(與拉票)中,完成了8本正獎得主的討論。隨台南的天光拉暗,每位評審各自抱著某些作品回房重新細讀。
▇文學各自輝映,星辰總會彼此眷顧
最末,也是最難的一日,便是對於百萬大獎的討論,基本上8本作品各有擁護者。小野老師談平路《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的深刻、陳榮彬老師喜愛《新寶島》,剛好都是出版第一本書的徐振輔《馴羊記》與洪愛珠《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也有不少討論。而最終的前三高票,則落在了羅智成的《荒涼糖果店》、鍾文音的《別送》與伊格言的《零度分離》。
最後一日午後的討論,圍繞在兩本小說《別送》與《零度分離》。《零度分離》的優點是作者伊格言極為成功地,「在一個科幻世界重新談論古典問題。」(陳雨航)、「情感節制,卻是為了將更大的主題跳出來。」(小野)。
而這次有兩部作品同時進入30本入圍長名單的鐘文音老師,她的長篇小說《別送》,亦引起許多共震。「作為一本小說,吸引讀者是它成功的要素。」(李癸雲)、「雖然它講述著一個普通的故事,但對於生命會把她帶到哪裡去的思索,令人好奇。《別送》在故事性上面,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說。」(陳榮彬)其他評審更對它在聖地經驗與宇宙的關聯,理智跟情感的分裂裡,迸現出某些光亮與幽微的衝突美,極為心折。「而小說中,捨的實踐,作者雖談到而沒有做到,也是真實。」(陳雨航)、「那個纏繞也是作者自己的痛苦,靈肉之間永遠在掙扎,《別送》是一個極富挑戰的閱讀。」(小野)最終的投票結果,以5比2作結,《別送》成為這一屆金典獎的大獎作品。
在不同文類與作者的視野中,發現文學是如何以己之力看顧這個世界,是一件幸福的事。且讓我借用另一位評審陳榮彬的話語:「任何一本得到第一,都可以沒有遺憾離開台南。」文學當然不是競爭,而是各自輝映,因為星辰總是會彼此眷顧。●
▇2021臺灣文學獎金典沙龍
時間〡11/20(六)14:00~16:00
地點〡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文學沙龍
講者〡陳宗暉(蓓蕾獎得主)
時間〡11/21(日)14:00~16:00
地點〡臺北臺灣文學基地 悅讀館
講者〡徐振輔(蓓蕾獎及金典獎得主)
時間〡12/4(六)14:00~16:00
講題〡臺北臺灣文學基地 悅讀館
講者〡平路(金典獎得主)
時間〡12/11(六)14:00~16:00
地點〡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文學沙龍
講者〡鍾文音(金典年度大獎得主)
▇2021臺灣文學獎金典入圍書展
三民網路書店
金石堂網路書店
誠品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博客來網路書店
三民書店:重南店|復北店
金石堂書店:汀州店|天母店|新店店|文化店|新竹店|臺中店|南一店|潮州店
烏邦圖書店
臺灣文學基地
東海大學圖書館
【2021臺灣文學獎金典獎】系列報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