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來自英國倫敦,以主唱Richard Butler和貝斯手Tim Butler兄弟為主體的樂團The Psychedelic Furs特別移師到美國,錄製第三張專輯《Forever Now》。1977年組成的這支樂團,在全盛期的80年代共發行了6張專輯,〈Love My Way〉是這張專輯裡最知名的一首,迷幻輕快的聲響,充分展現了樂團的魅力和特色,是他們打開美國市場的敲門磚,也為接下來的成功奠下基礎。
聽似輕盈飄逸的歌曲裡,傳達的其實是和所謂世俗價值的對抗。當眼神空洞的人們,要求我們按照其價值和軌道行進,當社會不願接納而只想把人們一一拆散,我們只能起身抵抗,用自己的方式去愛,順著自己意向,走自己的路。(Love my way, it's a new road/I follow where my mind goes)
迴環記憶三部曲不只挑戰著圖像小說的可能性,也是科幻小說呼喚不同媒介,打破疆界彼此援引、相得益彰的最佳例證。就像一開頭提到The Psychedelic Furs的〈Love My Way〉,圖文共生的文本之中,不斷地援引80、90年代的流行文化,這首暗示著爭取同性權益的歌曲,完全契合三部曲反權威的主題。
除了呼應主題,另一方面,流行文化的引用也為某些時間定錨,諸如90年代的樂團Crash Test Dummies在書中成為一款匆匆提過的遊戲名稱,可滿足「考古」或比對的樂趣,更重要的是,營造出厚重的時代感:在那個全球政治走入「新冷戰」(New Cold War)、蘇聯走向解體、歐美高舉新自由主義的年代裡,所有次文化的創作,都在大聲呼喊著自由。
迴環記憶三部曲:迴圈奇譚✕洪水過後✕電幻國度 Tales from the Loop, Things from the Flood, The Electric State
作者:賽門.史塔倫哈格 ( Simon Stålenhag)
譯者:李建興
出版:啟明出版
定價:38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賽門.史塔倫哈格 ( Simon Stålenhag)
瑞典視覺敘事家、設計師曁音樂創作者,成長於斯德哥爾摩。畫風細膩寫實,擅長描繪鄉村風景、機器人與巨大建築。以復古未來、賽博龐克為題材,結合投射飽滿情緒的建築與物件,藉視覺敘事創造出獨特的詩意科幻作品。著有《迴圈奇譚》、《洪水過後》以及《電幻國度》。《迴圈奇譚》獲選《衛報》十大最佳反烏托邦作品,《電幻國度》曾入圍科幻小說類獎項軌跡獎(Locus Award)、亞瑟.克拉克獎(Arthur C. Clarke Award)。
書.人生.蔡穎卿》誰道人生無再少,書中自有不朽村
疫情期間,我的閱讀生活起了一個很大的改變;原本,每個月至少有好幾天可以跟小朋友或比我年輕的媽媽們一起從生活進入閲讀,又從文本探討生活的機會被迫取消了。
記得第三級警戒開始的那一天,我不免失落地把原本摩拳擦掌、興致勃勃準備好要跟孩子們一起實作的材料另做安排,分頭冰存。原本為端午而準備的操作與研讀計畫,不得不延後。當我把那二尺見方、完整未切的五花肉件凍進冰箱時,幾乎以為,自己得把一段想與學生共享的文化文字熱情,也一起冰封。
一週盼過一週,孩子們與我雖不得見;那一大塊原本打算在他們眼前才切開,讓他們自己滷煮入粽的五花肉,也原封不動地在冰櫃裡等待著。但各個家庭由媽媽們帶著孩子,把我交代的文本都讀過而且背誦,他們乘著音聲,載著思考,從唐朝文秀的七言絕句,從時間之河逆流而上,停流在戰國時期的汨羅江,背出屈原的「卜居」,讀了楚國文人合寫的「漁父」。
音檔中傳來的琅琅讀書聲,照片傳來小朋友字句工整的默寫,使我放下心中的掛念;果然,讀書最能解憂。
除了繼續選文鼓勵讀書之外,我也叮嚀家長在孩子們停課這些天,要帶著他們,或指派一些地方讓他們徹底清潔、整理,把居家生活過得更好、更平衡。
我自己更是每天輪流整理衣櫥、鞋櫃、儲藏室、相片、書架,餐櫃。仔仔細細地擦拭,重置生活中的物品,似乎是如今工作腳步匆匆的我們所忽略的生活。尢其在爬梯上架,搬書拭塵時,那種屬於生活的單純興奮感,微微震動著自己的每一吋心田。
數十年來,雖不曾間斷閱讀,但因為工作忙碌,可以讀書的時間還是減了。中年過後,我改為清晨讀書。
每天四、五點之間起床梳洗之後,走出房間輕輕帶上門總有固定路缐。先走到書房把書架的都燈打開,轉到玄關捻亮枱燈,再去廚房為咖啡機暖機。等接完咖啡之後,我就開始自己一天的晨讀或筆記。
即使算起來每一天都在書房停留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但能像這一段被禁足在家的日子中,翻起每一本書照顧,還是不一樣。於是,我對自己的書房起了一種特別的情感,在熟悉中更顧念起它跟我的關係,它對我的意義。
我望著中置小平台鋼琴,長窗與書架頂天圍著四牆,兩個開放門洞連結走廊的書房,想不起自己生命六十年的悠悠歲月中,何時開始解音識字,與一本又一本的書相遇;又何以讓某些書成為我自己的一部份,從此不離不棄?
在拂撣和擦拭中,我看到有些書脫膠了。那紙頁吸了空間中的濕氣,斑駁所呈現的時間感和外表的老化,正和我一樣。我們彼此的狀態,説明了相伴為侶的生活開始得很早。而書中在各個當時所留下的符號、筆記都是證據。有的像重看情書一樣讓人怦然心動;有的帶來曾經用功的自許安慰;也有的像吸盤,立刻激起,放下一切,必須重讀的熱情。
費迪曼說得一點不錯:讀書像戀愛結婚,生兒育女,就職養家的經驗,是人生的大事。尤其在將滿六十歳的此時,我看到自己架上的每一本書都曾帶我突破人生的各種局限;我只能説,多麼高興自己曾經趁早讀書,並與書本愛戀不斷!
閲讀這人生大事確實不可思議,而我見到它最不可思議的力量是有機性和群聚力。
因為有機,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閲讀以自學。又因為這樣的特質,進入閱讀的人,會主動關注讀本所運用的各種符號。例如,有一天我拿起一本由波蘭鋼琴家伊格納齊.佛里德曼在1912年編訂的蕭邦音樂會曲集,在樂譜之前,我仔細讀了這位作曲家的前言。
其中有:「有人認為蕭邦僅僅是一個在屋子裡作畫的作曲家,一個娘娘腔的作曲家,一個沉迷於表達本國節拍的音樂詩人。然而,世界上有幾個作曲家能像䔥邦那樣豐富多彩,像他那樣將不同類型的感情,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這種天才的處理使他的作品給人盡善盡美的藝術感;至今,也沒有幾個藝術家能像蕭邦那樣對音樂的和聲,對19世紀的作曲家,甚至是對當代作曲家產生如此大的革命性影響……」
在一本被定義為「樂譜」的紙本中,我們該說,作為一個讀者所獲得的,是音樂?文學?還是歷史呢?
所以,只要是一個用心、熱情的讀者,都可能得到比作者本想給的內容還更多的收穫,這就是我所以為的喜悅:閲讀者的優勢。
而閲讀擁有的群聚性,更是一年比一年讓我感到驚訝。在這樣一個網路改變生活,人們都説願意讀書的人越來越少的時代,我卻因為一紙紙文本,一首首詩歌而忘記自己和身邊大小朋友的歲差,擁有不少忘年之交。
文字以書為家,而我如旅客,在千門萬戶中有幸停駐或過訪,凡有所得,歡喜忘言,只是,我並未想過,讀書這件事可以用來鋪橋築路,跨越代溝。
一年過一年,小小孩,小孩,年輕人或各個年齡段的媽媽們來到我身邊時,我總是那麼自在地,就把他們當成可以一起讀書的朋友,而他們也這麼自然地,即知即行加入這個為了使內在生活更充實快樂的心智活動。
不知不覺中,我擁有了許多與不同世代在心靈和知識上往來的通道;證實了書中確有桃花源。
我期待的耳順之年,就在眼前了。在這樣一個資訊無孔不入的商業時代,年齡無需,也無法保密,於是,時時有廣告由不同管道傳來消息,告訴如何使容貌更年輕,讓體能健康不下滑。我看了,對「年輕」也起了躍動之心,所不同的是,我想起了蘇東坡遊清泉寺後所寫的那首〈浣溪紗〉,詞中説得真好: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我想的是,我要在書中找到不朽村;在一本本書中保持可以保持的年輕,珍惜已經藴釀的成熟,好奇並無畏地走向年老。●
蔡穎卿
1961 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成大中文系畢業。目前專事於生活工作的教學與分享,期待能透過書籍、專欄、部落格及習作與大家共創安靜、穩定的生活,並從中探尋工作與生命成長的美好連結。 著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在愛裡相遇》、《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我的兔子朋友 BitBit》《小廚師》《漫步生活》《我想學會生活》《廚房劇場》《空間劇場》。
工作室網站:Bubu Tsai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