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廢墟裡的火光與躍升:讀鄧觀傑《廢墟的故事》

這是新冠疫情疫情蔓延全球的時刻,搶救人命也搶奪疫苗,中美對抗,強權、強人和民粹政治持續紛擾,戴口罩、封城隔離和檢測成了日常,我們彷如在時代的廢墟裡重建秩序。

與此同時,鄧觀傑完成了小說集《廢墟的故事》裡最後幾個短篇,趕在今年台北疫情最緊繃的6月成功出版。在邊境管制、跨國飛行相對困難的此刻,返家成了現實障礙,鄧觀傑為我們講述的廢墟故事,卻像穿過時間與空間的蟲洞,開啟的歸返模式。

為何故事從廢墟開始,又或者總會透過廢墟找尋出路?什麼樣的經歷,讓鄧觀傑形塑他的廢墟意識?

▇我的馬來西亞交織著台灣經驗

《廢墟的故事》有一則英文書名The Story of My Wonderwall,姑且不論此英文書名是否出自作者本意,但Wonderwall為廢墟二字提供了一種解釋。

Wonderwall是英國綠洲合唱團(Oasis)1990年代的名曲,講述在艱難生活裡,對瑣細和重要人事物的追懷和求援,那些美好帶來的歡愉。廢墟因此如同有裂隙的牆,透過窺視得以幻想,進入有意義的事物的過往,那個在文字之外,在台北/馬來半島雙鄉經驗裡,早已變異、拉開距離的回望。

廢墟因此是小鎮陳跡、斑駁教室、頂樓加蓋房間的廁所、蟑螂滿溢的市場、廢棄的宿舍、遊樂場、電影院、腐爛敗落的家,以及凋零的老輩、疏離又親密的家庭關係等等。帶點懷舊、奇想,以及歷史、記憶裡無從閃躲的寓意,直視和逼近「我方的戰場」,一種鄧式廢墟風格。

離家十年的鄧觀傑,總結「廢墟的故事」做為寫作的起手式,對於旅台的馬華寫作群體,或台灣新銳小說家而言,都有重要的意義。他沒有前幾個世代留台馬華寫作者鮮明的離散和原鄉色彩,他的小說談的是「我方的問題」,距離帶來的觀照,以及清醒的此時此地宣示:「我的馬來西亞早已無法和台灣經驗區隔」。


馬來西亞和台灣的生活經驗是鄧觀傑創作下密不可分的歷程(取自flickr/Ioreth_ni_Balor

他向我們展示電動火車開入小鎮,如同Godzilla挖空地底埋下新生的恐龍蛋,禍福變化難料;尋死不成而卑微的母親帶著孩子尋訪舊日熟悉的街道,卻迷失在早已將她遺忘的城;對小鎮與家庭絕望而遠走異國深造謀生不歸的青年……這些剝落的城鄉布景,家庭結構裡的糾葛與纏繞,牽引著一個又一個的台北際遇:窮學生賃居頂樓加蓋,遇颱風泡水的房間;四處打工、儉約度日只安於在廁所煮飯、排泄、睡覺;將華語重新練習成台灣人的國語。

這些在距離之間的自我觀照和回看,牽扯著鄧觀傑的小說構想。這些都遠比早年留學生的文學走得更遠,也沒有讓台灣讀者感覺陌異,或欠缺在地知識就不得其門而入。

鄧觀傑的文字樸質又老練,有點青澀又老成的敘事腔調,遊走在他的原鄉經驗,以及距離以外,他在台北學會的書寫技藝,寫他自己的故事。如同全書末篇〈故事總要開始〉,似意有所指的句點,但又有所寄託。

▇馬共與廢墟裡短暫的繁華熱鬧

這是一本伴隨碩士論文寫作過程同時完成的小說集。小說與學術或彼此拉扯,或相互耽誤,確實非常難得。這張潛伏十年而交出的成績單,小說家的幻想與抱負,確實比學術寫作的推論演繹或註解都來得有意思。

廢墟,小說家的問題意識,因而首篇〈故事的廢墟〉就帶有倫理深度,探問的就是小說的倫理學:故事的盜取、經驗的廢墟、感知能力的消磨和耗損。廢墟像是警報器,預示伴著電腦、電動遊戲、情色A片的普及和家常;一切經驗開始變得平庸,麻木的副交感神經,感受能力的退化,恰如小說裡一直追問的:「有感覺嗎?」

女學生校園姦殺案件,將情慾的氾濫、橫溢推向極致,如同偷故事者將幹來的東西像廢棄物的垃圾塞爆房間,鄧觀傑在此探問經驗的過度複製與消耗,一切已成廢墟的原型。於是,全書開篇的第一句:「故事的盜取者必有矯健身手」,這句話的意思可以多重解釋,但我以為作者談的是躍升。我們都走在平庸化和耗損的經驗、感官世界裡,但如何完成敘事的躍升,顯然才是正道。

《廢墟的故事》書名表面指向作者在每一個廢墟現場重啟的故事,那是作者生活過的萬撓小鎮留下的時代和記憶裂隙、情感的傷害、家庭關係裡的親疏,無以迴避的生死輪轉。在港台頗受肯定的得獎作〈Godzilla與小鎮的婚喪喜慶〉,帶讀者見識了電動火車開入小鎮預告的繁華,全球化資本主義的進駐,麥當勞的漢堡和Godzilla玩具模型、電影院的Godzilla。彷如小鎮的現代性意象,對應的是舊街場的巴剎、雜飯檔的攤販,以及小鎮流金歲月盡收眼底的婆婆。

小鎮的興起與破敗,跟一個家族必然經歷的婚喪喜慶沒有兩樣。這個早年開礦、接續開進來火車鐵路,終究沒有保證小鎮的永遠繁華興隆,只留下淘空的地底。因而大螢幕和海報上的Godzilla空降小鎮,地底埋下隨時要破蛋新生的小恐龍,彷彿替平靜小鎮的寫實生活賦予了科幻動作電影的時空體:奇幻又暴烈。但一切終究躲不過人類對Godzilla趕盡殺絕的寓言,隨著家族婚禮和喪禮荒誕又搞笑的搬演,劇終人散,一切事過境遷。小鎮恰似廢墟的起點,如同斑駁海報上Godzilla的紅眼凝視,一切已時不我予。


電影《Godzilla》宣傳海報(取自wiki

如果小鎮是廢墟的底蘊,〈樂園〉講述遷徙的遊樂場,總在各個城鎮的荒地,從廢墟裡生起短暫的繁華熱鬧,搬演著四處為家的移動美夢。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又能化整為零的樂園,巡迴馬來半島,像一個夢想,指引著去處。

鄧觀傑的視野不僅於此。那個當一輩子鰥夫的沉默父親帶著兒子,修理器械,隨團在經營最成功的鬼屋裡扮鬼。最終一切抵不過新興大型的主題樂園,遊樂場荒廢,父親孤守鬼屋,名叫建國的兒子到各地城鎮幹起建築蓋房子。數年後兒子尋訪父親,父親失蹤,鬼屋已幻化為馬共作戰的莽林。在馬共的歷史廢墟裡,兒子終將發現,自己是馬共鬥爭年代裡,不得不被棄置的時代孤兒。這樣的馬共故事看似輕巧,小說卻嘗試製造裂隙,為馬共的游擊作戰,代換為巡演的樂園。夢想與熱情,終如散場的廢墟一片,餘味深長。

馬共是鄧觀傑這一代作者聽來的故事,但他相信寫作可以指認一個想像的原型。〈故事總要開始〉講述偉人祖父晚來得子。相對祖父眼中不成材的長子,這個小兒子在父親逝後要「為國家做點事」,離家走入叢林。數年後送回一頭白犬報訊,成了街坊狗群的領袖,常逛街招搖。在一次抓狗大隊圍捕過程,白犬踢翻爐子,燃起了一地烈火,熊熊火光紅遍了馬來半島,開成了一朵巨大紅花。

這是一則超現實收尾的小說,有些荒誕,也有悲愴。也叫建國的小兒子,寓意了在馬共歷史上建國的理想。那是廢墟裡的火光,曾經耀眼一時,終究是務實生活的長子燒臘店裡的爐火。鄧觀傑以此做為全書的壓軸篇章,呼應了開篇〈故事的廢墟〉。那個無力回天的馬共鬥爭,藏在歷史和檔案的角落。在荒蕪的歷史縫隙,故事總能開始,總要開始。

▇書寫和指稱家鄉的技藝

在歷史眼界之外,〈林語堂的打字機〉是全書相當特殊的一篇。小說語言迥異於其他篇章,將林語堂發明中文打字機的事件寓言化,帶有少許科幻意味,幻想一台可以檢取人類意念而發展為篇章的打字機。

在AI時代,大數據庫記憶、雲端儲存,著眼打字機事件,背後的意圖為何?作者複述和提出超越中文現代性的方案,追問漢字代換為敘事的能力、言說的可能?還是那直取心念的輸入,無限敞開的輸出?

林語堂曾短暫南來,小說將中文打字機視為林語堂留給南洋的遺產。這類同黃錦樹系列寫作南洋郁達夫的小說,尤其〈刻背〉裡刻在苦力背上,隨其移動的身上漢字,那是文學的遺產,也是肉身的見證。漢字與肉身,活生生的辯證。但鄧觀傑對打字機的疑問和探求,延續至〈弟弟的遊戲〉,開始變得明朗。


林語堂設計的「明快打字機」,最終沒有量產發行(取自wiki

〈弟弟的遊戲〉處理兄弟間的矛盾,然而,更殘酷的是那個從小起誓要遠離家裡的意念。小說處理學習遲緩、低智能的雙胞胎弟弟對中文字的癡迷、誦讀、進而對不認得的字的呢喃。不知其意卻執著的漢字、聲音,以及必須依賴林語堂發明的中文打字機輸出母親語言,接近那個無法言說的內在。

對照遠去他鄉的哥哥捨棄華語,進入英語,因而奔向國際,從此不回家的謀生、逃離手段,這則故事處理的不僅是家庭傷痕,而是連結到母語情結、家國處境的反思。在語言、意義的廢墟上,故事、文字,無法言說的創傷內在意識,已然是一種政治寓言的解讀。

鄧觀傑小說裡的傷害,也不完全建立在言語的廢墟,還包括廢棄的餘生、廢棄的活物、廢棄的記憶。〈巴黎〉展演了外祖父被家族嫌棄的晚年,透過阿里山香菸,重建祖孫的連結和情誼。以建築營生的外祖父擁有出差巴黎的往事,似幻似真,那是他發生初戀的巴黎,也是法國的「五月運動」,知識分子追尋毛主義潮流的狂飆年代。酒醉裡說出的巴黎記憶,沒有一個家人相信,如同湮滅的年代,終究雲淡風清。香菸,是廢墟裡的溫情救贖。

相對於此,〈洞裡的阿媽〉以相當老練的技法,敘說原生家庭的傷害、城市變化中的迷航,以及最終指引回家的路。永遠充斥父母爭吵的原生家庭,跳入糞坑自殺未遂的母親,以及主人公在台北生活裡將廁所當睡房的日子,但生活總要創造新的出路和可能,壞掉的不能繼續壞下去。那個準備重生的夜晚,在死巷裡窺見大樓浴室內洗澡的老女人,在對視中毫不遮掩裸露的身軀,擦拭每一吋老身軀的皺折。這彷彿一則啟示,一個創生奇蹟的窺視,讓故事開篇投入糞坑的阿媽,終於洗滌擦乾年邁的身軀。鄧觀傑為小說指引回家的路,為壓抑的異鄉生活,找到重新啟動的神奇時刻。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小說裡的人物角色命名為立邦、建國,自然是清晰的家國投射。不同篇章裡的角色總有其互文的線索,阿國總是那個出走的角色,無論是遠赴異邦,走遍鄉鎮,或走入叢林。這種帶有家國語境下敷衍的人物,近似黃錦樹《雨》的作法,在小說集裡形成一個內在理路。換言之,鄧觀傑親歷有感的馬來西亞政治社會經驗,已是後馬哈迪時代。他的家國之思和旅台經驗,多少已不同於早前在台馬華文學建立的圖像。

但如鄧觀傑所言,小說是他「學會書寫和指稱家鄉的技藝」,又不免慨嘆:「現實的世界每每令我的文字感到無力」。鄧觀傑有自覺的謹慎,卻也努力刺探那個離家與歸返的家國距離,以及隱身在背後的台北。這因此是他小說的底氣,作者自認七個半的廢墟故事,已見其厚積薄發的實力,他的寫作將可以持續航向廢墟之外的他方。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廢墟的故事
作者:鄧觀傑(Teng Kuan Kiat)
出版:雙囍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鄧觀傑(Teng Kuan Kiat)
馬來西亞人,畢業於台大中文系、政大中文所。曾任《文訊》雜誌編輯,現為Youtuber團隊企畫、(不)自由寫作者。作品曾獲印刻超新星文學獎、香港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馬來西亞花蹤文學新秀獎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高嘉謙(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2021-10-25 12:00
OB短評》#338 滋養靈魂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穿山甲,共和國

李浩著,秀威資訊,230元
推薦原因: 文  
這本詩集有著強烈的主題,以動物、身體、粗話、刀刃、嬰孩、血、各種物質細節、世界被命名的方式獻祭,寫成一部有如召魂般的還鄉之書,也是寫給亡靈的家族記憶。47首詩作橫跨十數年,因而形式、語言多變,文字意象也失去固著物,就如同詩中浮現的中國當代社會總是在劇變中,無論是快速更迭的農村或城市、宗教與政治,或看似恆常的歷史與神話、信仰與生活,在詩人筆下都化為故人逝者遺跡,追悼即是重新獲得。【內容簡介

幸福路上(1、2)

童年時光
故事:宋欣穎,漫畫:羅荷,大塊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樂  
對於沒看過動畫的讀者來說,這套漫畫版《幸福路上》或許是很棒的相遇。少了動畫視覺,配樂、口白、配音都缺席後,就剩漫畫繪圖、故事與讀者一起上路。讀者或許因此更具主導權,記憶中的聲音、感官經驗,個人的人際相遇,都將化做紙上更為清晰的背景篇章,也讓幸福之路更為個人化。當然原著帶有的時代共感與日常經驗,依舊是開啟閱讀的強力邀請。【內容簡介

漫畫的厲害思想

1960-80年代日本漫畫的嶄新想像
四方田犬彥著,邱香凝譯,奇異果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四方田犬彥解析日本漫畫的發跡史,熱血青春的記憶加乘癖性獨到的眼光,讀起來繪聲繪影,特別肉感,隨手倒出來的豆知識滿地彈跳,每位漫畫家都是真愛。這是漫畫迷千載難逢的大補帖,看了會有「原來如此啊!」的自慢。【內容簡介

十月終結戰

The End of October
勞倫斯.萊特(Lawrence Wright)著,王道還譯,新經典文化,46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作者於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寫出了這部小說,大量的死傷、極權的政府、消息被封鎖、失控的病毒、全球一命又各自算計……,令人不能不驚異於他的先見之明。其實作者並非天馬行空漫天幻想,而是以調查事實的功力,長年對於醫學新聞的關注,國際情勢的調查報導,匯聚了訊息、知識推演出故事。天地不仁,使他基礎扎實的洞見速速成真。故事的高度則讓本書所描繪的未來,為仍身在半局的我們,狠狠敲了一記警鐘。【內容簡介

你的心,就讓植物來療癒

劍橋出身的心理師帶你以自然與園藝,穩定內在、修復創傷
The Well Gardened Mind: The Restorative Power of Nature
蘇.史都華-史密斯(Sue Stuart-Smith)著,朱崇旻譯,究竟出版,43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園藝療法代代相傳,疫情時代更應該是顯學,可惜資訊東一塊西一塊,蒐集起來未免像拼屍。這本花草集從天而降,幽微,療癒,實用,周全,忽然連路邊的小草也顯得生機靈動,熠熠生輝,驚惶的人性再次被植物的墊褥妥妥接住了。就算沒有花園,不養盆栽,有了這本在架上,彷彿自然靈力也會汩汩滲過來。【內容簡介

3.3秒的呼吸奧祕

失傳吐納技法與最新科學研究的絕妙旅程
Breath: The New Science of a Lost Art
詹姆斯.奈斯特(James Nestor)著,謝佩妏譯,大塊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樂   益  
過敏、氣喘……現代人生活中時不時受呼吸道問題所困擾,這本書帶來了一種疏通感。作者親身參與醫學人體實驗,訪查遠古近古的人類骨骼,抽析文獻故事中各種吐納氣息,細細從構造、動作釋出對於這個生命徵象的體察。除了於強身健體有益,也揭示了人為的文明與自然的演化之間的張力。【內容簡介

我們身體裡的生命演化史

演化如何打造出身體,而身體的演化又如何構成新的物種? 一部關於器官、組織、細胞、DNA長達40億年的故事
Some Assembly Required: Decoding Four Billion Years of Life, from Ancient Fossils to DNA
尼爾.蘇賓(Neil Shubin)著,鄧子衿譯,鷹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蘇賓這次更指向核心,為大眾帶來基因組被捕捉和理解的歷史。他回顧維多利亞時代以來對基因的逐步發現和解釋,梳理生物學者們如何觀察、思索,甚至質疑物種機能的變化。基因浮上檯面的關鍵歷程遂逐漸明朗,展現出演化本身的樣貌。透過回首以往得見的諸多科學史軼事,不僅趣味十足,也明白了演化實乃生物體本身一次次的大改版。【內容簡介

巫師與先知

兩種環保科學觀如何拯救我們免於生態浩劫?
The Wizard and the Prophet: Two Remarkable Scientists and Their Dueling Visions to Shape Tomorrow’s World
查爾斯.曼恩(Charles C. Mann)著,甘錫安、周沛郁譯,衛城出版,76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樂   益  
在永續發展上,主張科技創新和抑制減量的兩位重要人物,被作者比擬為巫師與先知,交叉且細緻地梳理他們各自的奮鬥。纏繞的雙曲線提醒我們,地球的共同未來其實一直有不同的態度與做法並存發展。環保光譜間繽紛的色彩,具現環保價值觀的樣態及一路行來的內涵。而如此的思想交鋒,宛如一段互有進取卻仍朝著相同方向前進的舞步,是今日的我們反思環境問題與生活姿態的媒介。【內容簡介

島嶼時代

從軍事人造島、農莊島嶼、隔離島、漂浮城市、避世勝境到即將消失的天然島,探尋島嶼之於人類的意義,帶來的夢想與夢魘,並思索島嶼的未來面貌
The Age of Islands: In Search of New and Disappearing Islands
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著,吳煒聲譯,臉譜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宛如轉動地球儀,邦尼特這次又幫大家轉出一個觀看世界的角度,使「島嶼」成為世界舞臺的主角。他再度透過親身踏查,輕鬆地帶我們察看各式各樣的島嶼樣貌。在彷若隨作者一起旅行的探險感與新鮮感中,讀者將驚詫發現今日人們對於島嶼的各種處置。這些對待方式意味著島嶼已不再單純只是地球的自然景觀或人類的棲居地,更隱含了人類對於物質生活、圈畫勢力範圍,乃至烏托邦的寄託。【內容簡介

伊比利火腿的一切

從產地、氣候、小農文化、工藝製程到飲食搭配,完全解析伊比利火腿的美味祕密
Del cerdo ibérico me gustan hasta los andares
陳又瑜(Yu Yu Chen)著,奇光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實   樂  
本書最可貴的是由伊比利火腿老鋪的國際推廣人引領,得到伊比利火腿的第一手知識。透過作者自身與伊比利火腿實實在在的交往,一支支原本高不可攀的伊比利火腿,與風土、飲食文化,乃至相關之人的生命真正連結在一起,不再只是饕客口中的食材界名媛。【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特集》從細碎史料考掘出美好時代風景的作家:陳柔縉 ft.台大台文所所長張文薰

2021年10月18日,台灣文史作家陳柔縉因車禍重創,不幸英年早逝,各方惋惜悼念不已。陳柔縉常年關注日治時期台灣常民生活,出入文史資料並擅用口述訪談,著述作品深受好評,作品屢獲各大獎項肯定。

Openbook「閱讀隨身聽」特別邀請台大台文所所長張文薰接受訪談。張文薰研究台灣日治時期相關文學作品多年,與陳柔縉關注相同的歷史時期,藉由她的觀察與倆人間的交誼,帶讀者深入認識陳柔縉的作品與其重要意義。

【精彩內容摘錄】

脂粉未施,白襯衫、牛仔褲,充滿活力

主持人:一位好的作者,作品壽命一定會比作家本身更長,所以拉長10年來看,作者多活10年、5年,有時候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這當然是安慰自己的說法。以陳柔縉來說,她可以寫出的作品應該還很多,這是很遺憾的,但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為她已經寫出很多精彩作品而感到慶幸。不知道張老師怎樣看待陳柔縉的作品?

張文薰:柔縉突然離開,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很震驚、遺憾的事。其實她還有很多寫作計畫,很多只有她才可以說得好的故事,等待著她帶到世界上。。

我從事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研究,日治時期的小說中,可以看到很多譬如說男女主角談戀愛、學生一起看戲、看電影、到餐廳裡面去喝咖啡、逛百貨等情節。這些描寫在我們既有的歷史知識中,是沒辦法找到細節的。所以,當我看到柔縉的《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時,感覺非常驚喜。柔縉非常親切,對於她所得到資料跟知識,從不吝惜跟各種不同的讀者或學者分享。她將生硬的知識,轉化為獨特而迷人的語調,訴說出一整個時代的風景,也寫下每一位人物不同的、獨特的生命故事,這是柔縉留給我們最大的貢獻。

延伸閱讀》懷念陳柔縉:謝謝你為我們留下一個時代風景

 

柔縉的作品雖都是日治時期的生活史,不過她早期寫過《總統的親戚》等,描寫的人和物都是偏在中上階層的,未見面時,我想像她是不是會有一種貴婦感,戴著珍珠耳環,甚至穿著旗袍。結果完全不是,她短頭髮,穿著襯衫、卡其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在與台大台文所師生分享一個多小時後,非常大方地留下E-mail,讓我們可以隨時寫信給她。這對於較重視個人隱私的創作者或文化工作者而言是相當少見的,她是真的很想到聽所有人的聲音。

我不知道柔縉以前當記者時是什麼樣子,但見到她時,她脂粉未施,頭髮、穿著都非常樸素,並且非常有活力。我想,不論她是否帶著採訪目的接觸受訪者,她那素樸的裝扮、自然的聊天方式和相處態度,可以讓大家——無論對方是總統或一般人——卸下心防,毫無防備地展現最生活的一面。

作品受到學者、文史工作者、創作者全方位的肯定

張文薰:關於日治時期的著作,不少聚焦於抗日的那一面,但關於當時的日常生活、「非政治」面向的資料,我想2000年以前能看到的較多是像莊永明老師所寫的《台灣第一》等等。莊永明老師本身活過那個時代,也有許多資料,他讓讀者認識台灣第一個音樂家、台灣第一間咖啡廳等等,讓讀者知道有哪些項目存在。

不過,當時的人如何感受這些東西呢?日治時代的人第一次喝到咖啡時,是感覺好苦還是很酸?加不加牛奶?喝黑咖啡還是喝冰咖啡?喝咖啡時是像我們一樣一坐很久,一邊說這是什麼莊園,味道有果香什麼嗎?過去關於人的經驗,我們其實是看不太到的。

柔縉在2000年後,開始在報章上面連載、收集成書,後來更是有計畫寫作。這些作品最重要的,是讓讀者不只發現台灣有什麼,而是知道台灣人怎麼使用它?如何感受它?這不是一般學者看到資料就能想到或寫得這麼精彩的。


(王志元攝)

做歷史性的敘事,大概可以分三個部分:收集資料、要有歷史觀點,以及說明的能力。早期的寫作大概都在展示自己有哪些資料;歷史觀點的操作是學者的強項,說明能力是作家的強項,收集資料則是文史工作者的強項,這三者各有自己的專長,有時往往互相討厭對方,覺得自己那部份更為重要,甚至認為對方的著作有點不夠格。柔縉非常厲害的地方在於,她將這三者的均衡做得非常好。在學術界,很少能看到像她這樣,能獲得學界全方位讚賞與肯定的歷史寫作者。

今天,從事日治時代的歷史寫作者愈來愈多,創作的方式也愈來愈多,除了文字作品之外,也有電影、電視、舞台劇等各種不同的改編,一旦涉及歷史的重述,往往引起很多的爭議。柔縉真的是非常少數,能獲得學界、文史工作者跟創作者全面肯定其成就的作家。

宮前町九十番地》不是寫一位成功人士,而是寫一個時代

張文薰:在《宮前町九十番地》出來之前,可能沒有人知道張超英是誰,如果讀者到書店,看到《宮前町九十番地》時,首先會看到封面有一位很帥的摩登男子,眼睛炯炯有神,加上它的書名,宮前町九十番地,這地址到底代表著什麼?拿起來看了簡介後,才會發現他是一位政治人物,他跟台灣重要的政治人物,李登輝、宋楚瑜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在台灣一些外交的關鍵時刻,張超英都在幕後扮演了重要的位置。但柔縉想呈現的並不是他們如何扭轉台灣的命運,或是台灣如何因張超英走上不一樣的道路,她讓讀者看見的,其實是張超英與宮前町九十番地的那個時代。因為那個時代,因為住在那個地址的人,才能帶來後來的張超英,在歷史上扮演關鍵的角色。

用公開資料,找出隱蔽的時代風景

張文薰:前面有提到,在歷史寫作中「資料」非常重要,但柔縉非常厲害的地方是,她用的其實都是一般的公開資料,並不是珍稀資料,不是只有她才拿得到的。

這幾天很多朋友在悼念她時,都提到曾在台灣圖書館遇到過她好多次。她瀏覽的資料和使用的素材,絕大部分都是在一般公開的圖書館、資料館可以取得的。撰述、採訪和公開資料,其實都是一般人也可以執行的。一般如果以成功人士傳記來寫,會著重突顯怎樣因為張超英一通電話,改變了台灣的未來。但柔縉不是,她寫的是張超英其實有相當顯赫的身世,而他如何從這個富裕的家境,培養出了自己的愛好、興趣和眼界。寫出他在這樣的環境中身為人的煩惱,身為台灣人會遇到的問題,從而看到這個時代的環境,也帶出張超英人格豐富的地方。

主持人:剛剛張老師提到,很多柔縉所使用的都是公開的資料,但資料數量之龐大,也是一般人沒有毅力吃下來的。像她早年寫的《總統的親戚》(初版原名:《總統是我家親戚》),事實上是利用某種半公開的資料:訃聞、喜帖都算是公開的,但誰會把幾百份湊在一起,然後去找出中間的關聯呢?這一般人沒有辦法做到的。

另一方面,她有一種非常敏銳的好奇心,不是要挖人隱私、探究八卦奇聞的好奇心,而是她對事情「何以如此」,有同理的好奇心,不斷的問下去。同樣的資料,別人不一定會有同樣的好奇心。


(王志元攝)

張文薰:台大台文所兩次邀請她來分享,她都提到一個讓我們覺得很驚奇的,她自己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方式(在很多訪談她也都有提過),就是「製作小卡片」。

我們現在都覺得有大數據,或者數位的電子資料庫,所以把找資料、整理資料想像得非常簡單。譬如以前的報紙現在全都電子化了,如果想要知道某間電影院的前世今生,只要google一下就可以跑出來。但google跑出來的資料,跟柔縉用小卡片整理出來的資料,說出來的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日治時期的高女與身世

張文薰:根據柔縉自己的交代,《大港的女兒》本來也是一份傳記的委託,可是看了資料後她覺得非常有趣,所以跟委託人商量,希望寫成小說。我想是因為她一直都對於「高女世代」這樣一群人感興趣。

高女的高指的是「高等女學校」。剛剛提到的張超英、羅福全,他們都是男性,是紳士。柔縉因為工作所需,先前接觸較多紳士,譬如許遠東、李登輝等等,他們都是在日治時代受日式的教養,具有某種紳士的風範。柔縉的另一個關懷,有點像是這些紳士的伴侶,或者說他們的「對手」,唸高等女學校的那些女性。在戰前,能夠唸到高等女學校,代表她的家境跟能力都有一定的保證。

主持人:可是像這樣的階級,接下來就是要步入婚姻中。

張文薰:對,我覺得這也是柔縉看到的、關懷的問題:她們明明在中學階段也受到期許,跟男子受同樣的教育,可以參與公眾議題,但實際上,她們一畢業又必須回到閨房。也因為她們家境都很好,所以家裡人會希望她們趕快嫁到好人家,成為賢妻良母。可是她已經受過教育了,想法很開放,甚至她們有走出閨房,自己去百貨公司買東西、看戲的行動能力,這時候又要她們回家洗手作羹湯、輔佐丈夫,她們的心中會不會矛盾、痛苦?或者也安於如此呢?

柔縉在她之前的寫作中,應該已感受到這方面的問題,加上她本身是北一女畢業,也接觸到一些日治時代的學姐,甚至親身訪問過她們或認識她們,所以柔縉對於她們生活的方式,感到興趣。

《大港的女兒》主人翁就是高女世代的人物,她在結婚之後輔佐著丈夫,但因為丈夫以及當時的動亂,她反而可以發揮出自己的能力。我想,柔縉一向關懷的問題,卻在大港的女兒身上看到了一個特例,所以她用獨特的方式把它寫了出來。

➤陳柔縉的反叛

張文薰:她之所以這麼親切、親人,且寫出來的東西如此精彩,是因為她不給人貼標籤。不管是張超英、羅福全或者是孫雪娥,她並不是完全撕掉標籤,而是她可以看到標籤之後更精采的部分。

主持人:我想柔縉碰到任何人,雖然一定有刻板印象,但她會非常注意不要被這些刻板印象所限。剛剛張老師提到,柔縉把鋒芒收起來了,可是另一方面,我覺得她是非常反叛的。她的反叛不是用咄咄逼人的方式,而是不被成見所束縛,打破沙鍋不斷追問。

主持人:今天很高興邀請到台大台文所的所長張文薰教授,一起用個人的方式,回憶柔縉。懷念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不斷地談論她、不斷地去閱讀她的作品。

張文薰:很感謝有這個機會可以跟讀者分享這麼多柔縉的精采作品,希望大家可以藉由她的作品知道,我們曾有過一位這麼精彩、這麼厲害,又這麼溫暖的作家。

https://www.openbook.org.tw/SupportOpenbook
點圖查看加入「Openbook之友」的方法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台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10-21 16: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