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英雄氣短的臺灣美術史,靠你我續命:專訪《臺灣美術兩百年》總策畫顏娟英、蔡家丘
這兩年,臺灣現代美術主題展接力不斷,從「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2020-21)到2022年的「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人・間─陳澄波與畫都」、「掘光而行─洪瑞麟」等,觀展人潮絡繹不絕,二刷、三刷者大有人在,被冷落許久的臺灣現代美術如絕地逢春般備受矚目。於時此刻,「不朽的青春」展覽研究團隊再獻上鉅作《臺灣美術兩百年》套書,從清領、日治時期到當代,透過120件藝術品,訴說108位藝術家及其時代的故事。
➤攻略:寫給大眾的美術史讀本
《臺灣美術兩百年》這項橫跨兩百年美術史的紙上策展壯舉,是由中研院史語所教授顏娟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蔡家丘擔任總策畫,全書分成上下冊,各以「摩登時代」、「島嶼呼喚」為主題分成12章節,每一章節都有一篇導論,串連該章節所介紹的作品之外,每件作品又有專文介紹。
這樣浩瀚的書寫工程,邀集了石守謙、林柏亭、林育淳、邱函妮、黃琪惠、楊淳嫻、張閔俞、魏竹君等23位來自中研院、台大、師大等學者投入撰稿行列,短短一年內,完成這套「重量級」的美術史攻略。
2020年嚴峻的疫情稍歇,「不朽的青春」意外地人氣爆棚,在大眾媒體和社群平台推波助瀾下,展覽聲勢水漲船高,圖錄一再加印,都讓研究團隊始料未及。展覽的成功不僅激發社會大眾對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興趣,也可說為〈甘露水〉的現身揭開一線曙光。

然而,舉辦一檔展覽大不易,團隊思索著:「什麼是可以持久、普及跟大眾分享的作法?」(蔡家丘語),於是,在「不朽的青春」卸展前,他們決定回歸「寫作」的本行,展開這項瘋狂的計畫——在展覽圖錄之外,要出版一套寫給大眾閱讀的臺灣美術史書籍。
「如果要讓大眾深刻理解臺灣美術,就要寫大眾化的讀本,不用深奧艱澀的文字,而是用簡單的方式鋪陳,在作品之外串連起歷史的意義。」雖說坊間不乏臺灣美術相關書籍,但要梳理兩百年的美術史依舊是項艱鉅的工程,「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雖然工作時間不到一年,有多點人一起努力,每位作者都是學有專長,外部有行政和出版社協助,能完成是很幸福的。」顏娟英如是認為。
➤書寫:從不同觀點累進藝術品的價值
《臺灣美術兩百年》以歷史時序為經,章節主題作緯,上冊「摩登時代」從清代書畫傳統及其傳承新生為起始,走向日治時期現代美術的啟蒙,到二戰結束政權再更迭為界,規畫有「現代美術與展覽會」、「都會摩登」、「戰爭與戒嚴」、「新時代男與女」等章節主題,梳理時代脈絡及作品介紹。
下冊「島嶼呼喚」以「山與海的呼喚」、「鄉土的回歸」、「主體性的開展」等篇章,從噤聲的戰後政治氛圍下的藝術表現,走到1987年解嚴之後大鳴大放的當代藝術世界。
不同於「不朽的青春」遍尋被忽略或遺忘的美術作品,《臺灣美術兩百年》訴求「從美術作品看見臺灣」,因而優先從公立美術館藏的「公共財」當中選件,其次才輔以私人收藏。
蔡家丘指出,選件原則是「有好故事可說」的作品,也賦予撰稿人慧眼決定,「『故事性』來自於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作品的構成趣味,更重要的是與臺灣歷史、土地的連結。」為求文章貼近大眾、避免變成艱澀的學術論文,每位撰稿人均享有開放性的寫作空間,不受干涉,因此,有人從自身經驗出發、或引述藝術家自白等各種深入淺出的方式,以期激發讀者共鳴。例如:蔡家丘首將日本雜誌《植民》刊載黃土水的文章〈過渡期的臺灣美術〉(1923)全文翻譯收錄書中,字裡行間便可感受到藝術家熱切渴望想創作出感動社會的美術,他在雕刻中鑿入生命,以期靈魂與作品一同不朽。
顏娟英認為,正因開放性的寫作,同一幅畫,在不同章節會有不同的詮釋觀點。比如:陳澄波的〈我的家庭〉(1931),有人專注在桌上的日文書《普羅繪畫論》,她則從「畫家背後的女人」切入,講述像張捷(陳澄波妻)這樣默默支持丈夫從事現代美術創作的女性。

「我們鼓勵每個人看畫作時,都有自己和作品邂逅的角度,建立和作品之間的關係。」顏娟英認為:「藝術品展出後,就不會只屬於藝術家個人。美術的發展無法孤立於社會,作品會遇到許多看法,觀點也會隨著時代改變,這才能累積和提高藝術品的重要性,意義也才會存在。作品如果沒被社會認識或肯定,最後很可能逃不掉廢棄物的命運。」
因此,兩位總策畫都強調這套書「不為任何藝術家或時代定義經典或名品。」顏娟英說:「權威那個年代已經過去了,我們都是樸素踏實、只想把美術史建立起來。」蔡家丘也認為:「讀者一旦了解〈甘露水〉的來龍去脈,就能知道它為什麼是經典,不需要我們特意強調或背書。這時代的人並不迷信權威。」
➤時間:猶待打拼的美術史建構工程
顏娟英期待這套書能成為大學讀本,在師大任教的蔡家丘也呼應說,當今大學生接觸臺灣美術史的管道仍舊匱乏,「他們熟悉的美術品仍以歐洲和故宮名作為主,能舉出臺灣美術實例者很少,這一點都不誇張,大學生沒有主動閱讀臺灣美術史的動力。因此,如果這套書能成為大眾熟悉的讀物,應該會有幫助。」
過去,臺灣美術是附屬在中國美術史的一個篇章,如顏娟英這般投身臺灣美術史研究逾30年的學者,猶如走在孤寂的荊棘路上。她細數自己從1968年進入台大歷史系開始,怎麼從中國美術史研究的主流顯學,偏航軌道至不受學界青睞的臺灣美術範疇。當1988年她向國科會提出「臺灣美術研究案」時,一開始還被視為「無學術價值的研究」,也曾被史學界前輩譏嘲:臺灣美術史如果能研究,路邊的石頭是不是也要拿起來研究?
蔡家丘回想起自己在就讀藝術史研究所期間,也曾因為選擇臺灣美術研究而有「英雄氣短之慨」,「那種氣氛會讓你產生自我懷疑:臺灣美術是否就是不如中國經典名作裡的大山堂堂,而次人一等?」
「美術作品是文化記憶中很核心的一部分,臺灣美術史的建構必須來自民眾對於臺灣文化的自我認同。」顏娟英語重心長說:「我們從沒認真問過自己是誰、父母是誰,對自己的生命和周遭的認識都不夠深刻,因為我們從不願停下來了解,或是寧可遺忘。」她憂心倘若現在還不學習,可能就會失去機會,「作品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記憶也會跟著消失或被竄改。」

當今臺灣美術研究仍以當代藝術為主流,主因之一是藝術家大多健在,田野考據較容易,而從事日治時期的學術研究,不僅要具備英文、日文等第二外國語的能力,還需處理百年前的文獻史料、和藝術家相關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作品真偽的考究、找尋散佚之作及田野調查等重重考驗。顏娟英以〈甘露水〉為例,與之相關的傳說紛紜,張家、徐家等相關人士也各有說法,「我們有太多真真假假的故事,只憑藝術家或後代口耳相傳的記憶,這些都會受個人好惡影響而改變或模糊。如果這個時間點不弄清楚,以後會更複雜,而不弄清楚就隨便寫,也是沒有意義。」
➤出版:凝聚覺悟與共識產生的行動力量
幾十年來,顏娟英孜孜矻矻在日治時期美術史的研究上努力,也為臺灣美術的邊緣處境焦急與抱屈。然而,為了這套書,團隊也面臨來自公部門、藝術家、家屬和擁有者等方面施以的難題和壓力。
即使過程費心驚險,當鹽月桃甫的〈萌芽〉(1927)、陳清汾的〈巴黎的屋頂〉(1931)等睽違許久的畫作再度現身,便是最感欣慰的時刻。顏娟英在書中寫到:「臺灣美術史的建構從來不是倚靠政府行政部門(如教育部或文化部編列預算,發包標案工程來進行),而是依靠有志之士從四方八面而來,凝聚覺悟與共識產生的行動力量。」

1998年,顏娟英的著作《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1895-1945》以〈甘露水〉當作封面,是為發願:「〈甘露水〉趕快出來吧!」事隔24年願望成真,而今她再次「發大願」,期許「《臺灣美術兩百年》會有英文版、日文版。」
兩冊套書以全彩印刷,不乏拉頁及特殊色等細緻的編排,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笑說:「同事都說這是一套會『動搖國本』的書。但我們的野心是:只要市場需求在,書就會一直再刷、不會絕版。文化有時是在商業行為中生根。」
莊瑞琳說,近年臺灣史主題書的銷售成績不俗,然而,這些讀者能否扣合到美術史仍有待觀察。但無論如何,從編輯的觀點來看:「《臺灣美術兩百年》正好補充了當前臺灣史美術類書籍的空白。」●
|
|
|
作者簡介: 顏娟英 蔡家丘 黃琪惠 楊淳嫻 魏竹君 邱函妮 林育淳 張閔俞 王淑津 石守謙 呂采芷 李柏黎 林以珞 林柏亭 林聖智 徐蘊康 高穗坪 郭懿萱 曾資涵 游閏雅 鈴木惠可 謝世英 饒祖賢 |




書評》獻給蘇格蘭的一曲悲歌:《親愛的夏吉.班恩》
1994年布克獎得主為詹姆士.柯爾曼(James Kelman)的小說《多麼遲了》(How Late It Was, How Late),打破布克獎首度頒發給蘇格蘭籍作家的紀錄,不過當時決選過程充滿爭議,評審之中有人公開批評該小說以「不容親近」的蘇格蘭方言書寫,且小說374頁的篇幅中出現高達4000次的髒話,因而揚言要退出評審團以示抗議,最後《多麼遲了》只以3比2之些微差距拔得頭籌。
布克獎歷經此番頒獎爭議26年後,直至2020年的首獎終於又頒給另一位蘇格蘭籍作家道格拉斯.史都華(Douglas Stuart),此次他以初出文壇的處女作《親愛的夏吉.班恩》(Shuggie Bain)獲得評審們一致的推崇,無異議地從最後6部入圍作品中勝出。
➤去他X的標準英語
史都華其實深受蘇格蘭同胞、文壇前輩柯爾曼的啟發,他獲獎之後曾說,柯爾曼「大膽的文字」直接改變了他,讓他在紙頁上看見「我的同胞、我的語言」。他特別肯定柯爾曼於再現蘇格蘭方言上的貢獻,因為遲至柯爾曼得獎的90年代中期,蘇格蘭語言仍被視為「具破壞性,以及落在規範之外」的聲音。道格拉斯.史都華所說的「規範」,指的就是柯爾曼當時聲稱要挑戰的對象,也就是,英語文壇裡普遍尊崇的「標準英語」。
無獨有偶,《親愛的夏吉.班恩》也設定角色為格拉斯哥地方的勞動階層,忠實重現此族群不甩標準英語禁忌,大講蘇格蘭式、粗鄙語言的特色。在此必須大大誇讚本書譯者章晉唯生動的譯文,得以原音重現角色講髒話當下內心的情緒糾結。以下試舉令人印象深刻之一幕,此為當時約只有8歲大的主角小夏吉,與哥哥里克去偷礦場空地的電線,被管理員發現。本該替哥哥把風的他,卻自己先落跑,最後陷入煤渣坑洞中無法脫身,直到失手殺了管理員的里克找到他,問他何以落到坑洞裡時,小小年紀的夏吉竟連珠砲式口出穢言:「啊,去你媽的臭王八雞蛋,媽的,快點救我!把我拉出去,幹他媽的臭雞掰」、「幹你媽的快點啦」、「把我救出去,雞掰」。
從年幼的小夏吉、小說裡真正女主角——夏吉的母親愛格妮斯、背叛她以開夜間計程車為業的丈夫夏格、他車行的同事、搭車的顧客,到與愛格妮斯母子比鄰而居礦坑區(包含青少年)的居民等等,人人口中穢言不止,是小說跨世代的共象。此可呼應史都華在受訪時,說到蘇格蘭人受制於父權體制之下,個體無從表達自我的困境。小說突顯的穢言穢語可被直視為針對標準英語霸權的反彈,然除此之外,小說更特寫蘇格蘭人受制於附身標準英語背後,針對階級、性別乃至宗教霸權的統治。
➤從格拉斯哥的精神荒原昇華
格拉斯哥式英語一直與勞工階層的身分認同緊密相連,《親愛的夏吉.班恩》的主人翁就設定為在格拉斯哥從事傳統工業如造船與礦業的勞工家庭。作者將他本身成長時期的1980年代格拉斯哥設定為小說的時空背景,當時正值英格蘭柴契爾領導的保守黨執政,在大不列顛全面進行國營企業民營私有化的改造。小說中提到,中產階級的公職人員和都市計畫人員在城市邊緣造新市鎮,建造廉價住宅——這些由倫敦主導的「新政」造成格拉斯哥勞動階層高達26%的失業率,更拉大貧富階級差異。
小說最大篇幅描繪的礦坑區,就是受柴契爾執政霸權打擊的「重災區」。小說復刻、重現愛略特(T. S. Eliot)20年代經典長詩《荒原》裡現代人靈魂浩劫荒蕪的情景,被棄置的黑色煤渣山綿延不斷在角色居住的破落社區背後,隨處堆積的焦灰煤渣與漫天揚起的沙塵直指屈服於這片荒原中人們的精神死亡,這些因階級而受害的經濟弱勢者,只能以典當、偷竊、濫用社福救濟、性交易、酒精、毒品,以延續哪怕只是一時一刻的生計。
在此精神荒原裡,女性又以其性別成為弱勢中的弱勢。愛格妮斯的遭遇可說是作者為她譜出最為淒涼的悲歌。她重度酗酒以逃避自己是失格與失能母親的事實,直至喪命於酒癮。扮演母親悲劇目擊者的小夏吉,又因從小就具陰柔氣質,備受煤礦區青少年鄰居及學校同學的霸凌,但母親能夠接納他異於尋常的性取向,還幫他買了他最愛的嬰兒娃娃玩具,他還以與精品品牌同名的黛芬妮命名他的玩具,這一對母子的遭遇,可說具象了異性戀霸權造成陰性族群無可挽回的創傷。
天主教與新教信眾獨斷地畫清族群與文化界線,一例尋常搭車事件就十足具象此地人們精神層次上充斥著無謂紛爭、空洞的景象。例如以夜間開計程車為生的夏格有次載到一名老醉漢,這乘客搭訕司機夏格,問他支持格拉斯哥哪個足球隊,夏格隨便回答塞爾提克隊後,老人竟瞬間爆發:「喔,幹他媽的,怎麼會搭到天主教徒的車。」如此所謂宗教信仰與(極具地方特色的)髒話齊發的實境秀,就常常不經意在日常生活中上演。
史都華坦承在這本處女作中,他試圖將其受盡創傷的童年記憶昇華成為藝術與文學,以便仔細地檢視這段歷史。作為讀者的我們受惠於《親愛的夏吉.班恩》五感「沉浸式」的刻畫,也如身歷80年代的格拉斯哥,由此,一起實現史都華賦予文學與藝術昇華人生的宏願。●
Shuggie Bain
作者: 道格拉斯.史都華( Douglas Stuart)
譯者:章晉唯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道格拉斯‧史都華
蘇格蘭裔美國時尚設計師兼小說家。出生於英國格拉斯哥,24歲移居紐約,先後在Calvin Klein、Ralph Lauren、GAP擔任服裝設計師。目前與丈夫住在曼哈頓。
《親愛的夏吉‧班恩》以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格拉斯哥為背景,講述一對母子彼此扶持,對抗貧窮與酒癮的故事。本書是道格拉斯初試啼聲之作,他根據童年經驗改編,利用工作空檔,耗時10年完成,卻屢遭出版社以「不知道該如何行銷」為由拒絕出版,一共被拒32次。小說終於出版後廣受肯定,橫掃多項文學大獎,拿下2020年布克獎、2021年英國國家圖書獎年度最佳新人獎、2021年美國藝文學會蘇考夫曼新人小說獎。國際媒體一致讚譽此書繼承了D‧H‧勞倫斯對底層生活的刻畫,以及狄更斯對小人物的關注。《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洛杉磯時報》、《經濟學人》雜誌等重量級媒體更將本書評選為年度好書。本書即將改編電視劇,將由製作《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的A24影業,與《龍紋身的女孩》金牌製作人斯科特,魯丁旗下公司聯手打造,道格拉斯將親身參與劇本撰寫。
道格拉斯從小生長在藍領家庭,文學這件事情被視為「不符身分」,16歲時,母親因酒癮、毒癮等健康問題去世後,他開始閱讀田納西.威廉斯等名家文學作品。雖然投身時尚產業,但他始終抱著寫作夢想,本書大獲成功之後,他毅然決然投入專職寫作。在作家之職上,他十分關注貧窮問題與勞工階級的真正生活樣貌,在一場與前任布克獎得主伯納德‧埃瓦里斯托的對談中,他提到:「我最大的遺憾,就是必須將自己提升到中產階級的社經地位,才有辦法說一個關於勞工階級的故事。」
道格拉斯曾於《紐約客》雜誌發表短篇小說作品,如《Found Wanting》和《The Englishman》,也在Lit Hub文學網站上發表社論。本書是他獻給過世母親滿懷愛意的作品,他形容本書「每個字都不是真的,但每個字都是基於真相寫成的」。2022年,他的新作《Young Mungo》出版,講述一對同性戀人深刻又危險的戀情,《時代》雜誌、《衛報》等多家國際媒體譽為年度最受期待的小說。
閱讀通信 vol.356》音樂就是要好聽,書就是要好看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