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4EP10》MC JJ /莎士比亞翻台語與盲人戲劇解說,活體台語翻譯機的舞台人生
Openbook閱讀隨身聽第4季,聚焦各種跨界的創作,每位來賓都有著各種斜槓人生,在興趣中豐富生活。本集是本季最後一集,邀請到的來賓是嘉義阮劇團創團元老之一的MC JJ。他用正職以外的休假時間參與劇團工作,不僅是演員,更有「活體台語翻譯機」的美稱,經常擔任劇本的台語翻譯。深諳台語語言藝術的他,也擔任盲人戲劇解說,其中有多少有趣故事呢?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本集精彩內容
- 阮劇團每年都會有「小地方演出計畫」,針對嘉義100人以下的小學,我們到學校教學生演戲、與學生互動,希望我們嘉義的孩子,在國小六年級畢業之前,最起碼看過一次真人演戲。這個計畫已經差不多十幾年了。在青少年的部分,我們則是做「草草戲劇節」,本來是針對青少年,後來就是擴大到全民,現在每年都有破萬人來嘉義參加草草戲劇節。如果說是更全民的,就是我們做台語的這塊,希望8到80歲,都能讓他們看懂的「常民的戲劇」,也是我們的年度製作。
- 吳念真導演有一個故事,影響我很深。他小時候住在九份的山上,媽媽每天下午黃昏時,都會聽一檔廣播節目,電台所說的故事,場景好似發生在台灣的什麼地方,很精彩。媽媽每天聽,但因為工作,沒辦法每天聽,媽媽會交代還在讀國小的吳念真:等一下幾點你先聽,等回來再說給媽媽聽。所以他為了要轉述,不能說不對,因為媽媽和阿姨每天都在聽,還會問:「啊你是不是沒有注意聽?」所以他聽很仔細,對那些全台語的故事很有印象。念初中後,他自己開始找書閱讀,才發現說:「靠夭啊!我國小聽到的是《基督山恩仇錄》還有《三劍客》!」赫然發現,台灣早期的播音員都會讀國外的小說,然後轉成在地背景,說給台灣人聽。
- 這件事給我的衝擊很大,我想既然小說可以,那舞台劇應該也行,所以開始找國外經典的劇本,改成台灣的背景,演給台灣人看。以改編自莎士比亞《仲夏夜春夢》的《熱天酣眠》來說,裡面有個角色,他的名字就做Lysander(拉山德),那你要想喔,如果有一齣戲在我們嘉義的鄉下,從頭到尾叫Lysander、Lysander,這樣我們嘉義的阿公阿嬤有辦法接受嗎?所以我們就改了個名字叫零星仔(lân-san),Hermia(赫米婭 )改叫阿美仔,Demetrius(狄米特律斯 )改叫茶米仔。
- 做《熱天酣眠》時,因為已經第三年了,導演設定希望劇中的神仙說話有神韻,貴族說話有雅韻,常民說話有俗韻,都要有韻,可是是不同的韻,因為莎士比亞劇本一直押韻。所以我在那個劇本的目標,是要完成導演提出的設定,後一年我們做《愛錢A恰恰》時,改編自莫里哀的《吝嗇鬼》,我那時候想,要做台語的「什麼」……
- 莎士比亞《馬克白》中的獨白,中、台語譯文:
「如果下手能有個了結,只能盡早下手。假如暗殺這一舉能定下一切、結束一切,那麼下輩子會如何就無所謂了。但是,這種事情往往逃不過現世的制裁。我們教會別人殺人,最後卻自食其果,反被人所殺。鄧肯為王,慈悲為懷,治理國事,無可非議。他的品德就像吹奏喇叭的天使一樣,大聲責難著弒王這種下地獄的重罪。」──詹慕如譯
「後世人會按怎無要緊~重點是這世人愛好過。若是刣死國王~有法度解決一切~按呢~著愈緊愈好勢。毋過這款代誌~定定會佇今生拄著報應。就親像咱教別人按怎刣人~最後被殺的~往往是咱家己。尤其是國王~慈悲為懷~統治這个國家~無人講伊䆀。加上伊的善良~著親像無聲的地藏王。惦惦咧共咱提醒~地獄抑袂空~你千萬毋通來。」──MC JJ譯
- 我看了邊爾森的短篇〈兩兄弟〉,想到如果要辦生前告別式的話,就要把我的書拿出來拍賣,若朋友來我的生前告別式,本來是給奠儀嘛,變成他買一本書走,這樣就有跟死者的連結了。所以我後來買書,有一個儀式,例如去台中參加同學的婚禮,會提早到附近,找間獨立書店,買本喜歡的書,然後在後面寫「幾月幾號,參加某某某婚禮購買」。我想像萬一有天,我要辦生前告別式,拿出來一本某某那天你結婚時我買的書,可以對朋友說,你就出錢把這本書買回去吧,這樣朋友跟我,就有了連結。
- 阮劇團長期都有在募款,我也希望可以透過這個方式,幫劇團募款,一開始是起於對生前告別式的想像,後來看到邊爾森〈兩兄弟〉時,就想到遺物拍賣,剛好遇到嘉義地區獨立書店辦「嘉義書式生活」在推廣閱讀,我想既然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那在拍賣之前我就拿來租,所以才會有這個租書攤,我叫它「阿杰不公平貿易二手租書」……
我現在的書都放在勇氣書房,也可以接受大家去那裡登記租書或捐書。歡迎大家去勇氣書房消費。
- 8月伴讀 冊店頭家》我把自己看成一枚活棋——阿杰不公平貿易二手書攤盧志杰
- 8月伴讀 冊店頭家》 書,就是生活——結盟出發!嘉義書式生活
- 走讀台灣》書店帶路,帶你探索你沒見過的阿里山
- 空間》因為閱讀,他們在一起了:城鄉裡的藝文空間
- 做盲人戲劇解說,我其實就是把自己當成盲人朋友的字幕機,我第一次是明華園的戲,第二次是唐美雲歌仔戲團的戲,演出時旁邊都會有唱詞的字幕,讓人容易理解,可是盲人朋友看不到。我的工作是,譬如說一次30位盲人朋友,他們戴著耳機,然後我在另外一個包廂,對著麥克風講,麥克風會把我的聲音送到他們的耳機裡,他們在劇場裡面,能聽得到台上的聲音,也聽得到我透過麥克風傳到他們耳機裡的聲音。
因為做了第二次後,野心又更大,想要以有限的聲音,創造無限的想像。雖然聲音有限,當你閉上眼睛,才能看見更多,舞台上不可能塞得下千軍萬馬,但是閉上眼睛的想像,卻可以輕鬆辦得到,這是我參與兩廳院「藝術零距離「圓夢計畫」時,自己所設下的目標。透過聲音的引導跟輔助,為看不見的觀眾服務,可以讓原本看不見的劣勢,成為另一種觀戲的優勢,過程本身不只讓我覺得深具意義,更重要的是充滿樂趣。

- 我希望盲人朋友可以得到比明眼人更爽的感受,一整場講完之後,我會去問盲人朋友,聽他們的意見。當那個門打開時,工作人員說這是今天為我們說書的JJ老師,我看到他們的表情時,我都快要哭了。他們很享受,其中有個姐姐說:「我可以摸摸你嗎?謝謝你讓我第一次看戲這麼愉快。」我就差點哭出來,很感動。我覺得那個是我做表演藝術以來,很有價值的一件事。●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書評》向小說追索:讀邱常婷《哨譜》
如我這樣一名武俠人,這四、五年間真有一種病態的幸福感,主要是武俠末世也如的時刻,接二連三目擊了武俠類型的諸多新變。且不說喬靖夫寫作多年的《武道狂之詩》終於迎來了完結篇,單是文學家李永平以精製的語言接軌舊老武俠、但又在性別與命題上開啟新貌的《新俠女圖》,就令我心驚豔,遺憾卻成了空響。
還有前輩郭箏重出江湖,寫出了肆無忌憚縱橫古今的《大話山海經》系列,以及90年代荒謬幽默逸品《鬼啊!師父》的續作《劍鬼姜小牙》,乃至於橫空出世的樓蘭未《光明行》,知名中國作家導演的《刀背藏身─徐皓峰武俠短篇集》、媒體人王駿的《江湖無招》等等,也就有了滅世前的武俠華麗之味。
而擅長以嚴肅文學之筆寫類型小說的邱常婷所帶來的《哨譜》,也是一絕。我以為,《哨譜》可說是變種系武俠小說――一方面返祖也如,回到民初傳統武俠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趙煥亭《奇俠精忠全傳》的寫法,鄉野怪譚、民間誌異恣意自如地揮灑鋪陳成卷,從開場的哨童李鵬以吹口哨吹出了神奇的輕盈與飛天輕功,就具備了狂想曲的姿態。
而後啊,真是有各種匪夷所思的情節幻化無盡,包含嬰兒番紅花如何海中漂流、如何一瞬間因為師父夜宵的一句話點醒,旋即從6個月大變成16歲少年。種種凡此,不思議性俯拾即是,猶如邱常婷在小說裡所寫的「……輕輕滑入無數傳奇故事裡」,也頗得魯西迪(Salman Rushdie)《哈樂與故事之海》般有層出不窮、取之不盡野生故事,乃至於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異鄉客》的名句「一打開水龍頭就會流出來。」
我想,說《哨譜》是在鄉野怪譚裡盛開的妖異之花,當不為過。
邱常婷全力動員文學世界各種技藝與能量,人物塑造讓人聯想徐四金(Patrick Süskind)《香水》主人翁葛奴乙的感官異能,或葛拉斯(Günter Grass)《錫鼓》那位甫降世就能聽懂大人言語、拒絕長大且唱碎玻璃的侏儒奧斯卡。還有魯西迪《午夜之子》裡誕生於印度獨立之日的撒利姆.撒奈伊的自白:「還有那麼多故事要說,太多了,數量如此龐大糾結不清的人生事件奇蹟場合謠言,驚世駭俗與平凡庸俗如此綿密交織混合!我一直在吞嚥各式各樣的人生;要瞭解我,即使只是我的一個面,你就必須跟我一樣的吞嚥。」
《哨譜》充滿著各種邱常婷重新編造的過往聲影,魔幻地圈結各種神話傳說,做成一精緻雜炊,直如劇場導演將說書人與現實交流合匯的舞台劇作。
這本小說的結構亦甚有意思,將1632年最初的故事〈哨童〉拆為四章,兩章之間夾著哨童後來的傳人們(增田雄、許茂生、番紅花、香油錢、煙花等)各自的故事,分為四部,時光跨幅極大。從還是原住民之鄉的1856年,到國民黨統治的1960、1958,以及2011年的現代台北,甚至有一篇如夢似幻的〈一夜無話〉,居然出現了羅貫中、施耐庵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的人物。
其中的時間性無疑是跳躍的,儼然小徑分岔的花園,或者說是命運交錯的城堡,乃至於諾蘭(Christopher Nolan)電影《星際效應》、《天能》的繁複時光構造,虛構與真實難以區隔得界線混淆,如此美麗難思議。
此外,邱常婷的文字調度也刻意透過中國近代小說語言、古典文言文、敘事現代詩、台灣當代語言等,去呈現出文學語言的豐饒之海。《哨譜》從說書(故事),到立書(文字與敘事的藝術),儼然是對小說史起源與脈絡的大探問、大追跡。無論是那顆一代吃一代、可得其師的鮮紅圓珠,回到神仙鄉的渴求,或者到島外之外還有更大的島去,皆為邱常婷關於故事與文學大競技的自我辯證與演化。
她這般深情寫道:
這無非是一文學人向小說追索、真心實愛浪流於重複編織故事的滿紙荒唐言哪!●
作者:邱常婷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37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邱常婷
生於1990年春,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碩士畢業,目前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作品列表:《怪物之鄉》、《天鵝死去的日子》、《夢之國度碧西兒》、《魔神仔樂園》、《新神》。
工作信箱:sufferknight@gmail.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