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黑色花

▉評審推薦語

丁名慶(決選評審,《幼獅文藝》主編)

讀金英夏長篇小說《黑色花》,很難不時時在腦中辯論:究竟是歷史洪流、外在環境鎖死了人的命運,還是「人」才是歷史書寫得以具有啟示與價值的載體?

小說追尋在真實歷史上無數「被消失」的人,讓他們在小說中重新活上一回,以自身的行動、際遇、話語來訴說各種「終究無能於掌握自身命運、獲得自由與尊嚴、甚至僅僅想要維持生命」的情況;或者,為了苟全性命,人必須被迫放棄什麼,到什麼程度?

小說的背景,是今天我們相當陌生的20世紀初大韓帝國,不為人所知的一千多位各種階層與族群的朝鮮移民工故事,在一紙實質為謊言的合約誘騙下,經歷數年間流轉異鄉與非人勞動剝削。

小說後半部藉由其中部分角色的經歷,帶出一段更添動盪氣息的墨西哥革命往事。登場人物除了朝鮮人,也跨越墨、英、美、日、法、古巴、瓜地馬拉等多國,小說也藉由這些不同文化族裔看待韓人處境的視角,呈現當時各國之間情勢的複雜張力,也更突顯國族認同在此時期的曖昧與非理性。

多線情節開展敘事,卻不見紊雜支絀;各種立場、身世、動機的人物血肉鮮明且有機牽動,不僅具現一位專業作家對於書寫技術的掌握,龐大規模歷史、文化、社會生活材料細節的動員與化用能力,題材與格局的挑戰;也成功地透過角色的建立,傳遞不同處境下的「人何以(不)為人」、「我如何(不)是我」的思索,在時光長河中,是怎樣的意義獨具,或被剝奪意義──這正是讀歷史小說的醍醐味。

【延伸閱讀】​

▉作者得獎感言

▇獲獎作家:金英夏(김영하)


肖像繪製:61Chi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傍晚五點十五分

▉評審推薦語

李家沂(決選評審,交大外文系副教授)

疫病之年,人的生存常為失能與暴力的陰影籠罩。正因對病毒的無差別暴力無從抵抗,人才強烈感覺自己的失能。但也因失能,所以暴力才如影隨形。唯大疫臨頭,我們才會正視失能與暴力一直主宰著我們。

面對這個主宰,人只能默然無語,暴力讓人說不出話,失能則讓人無話可說。但在語言的無能裡,或正因為無,所以有一種能,必然會發生。發生了文學語言,發動了無能裡的潛能,並且發生在《傍晚五點十五分》。

長期照護高齡並且失智的家人,照護者與被照護者都受困於失能與暴力。身體失能產生的後座力,輕易把自己與他人都轟成了陌生人。家人的臉所代表那至高倫理的要求,其重力讓想找回熟悉的家人與自己,都無能脫離,卻也遙遙無期。尋常語言如何能不失效?被照護者已無話可說,照護者又將如何道盡。

但在《傍晚五點十五分》,從尋常的語言,食材,杯盤響動,鍋鏟交擊,和循香味而來那已逝和將逝的時光種種,一種語言冉冉發生,行經失能廢墟,撿拾語言碎片,煨燉成一種力,從無中生有,卻足以對抗失能帶來的暴力,並讓暴力暫且失能。

淚水傷痛與遺憾,一直都在。哭泣尖叫與吶喊,一直都想。但在《傍晚五點十五分》,我們且坐下共餐,一次次重新再做一次家人,一直到我們完全失能為止。

【延伸閱讀】

▇獲獎作家:夏夏


肖像繪製:61Chi

彩蛋即將登場!12月8日後,將陸續上傳作家得獎感言與領獎身影,敬請期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雪是誰的?

▉評審推薦語

石牧民(決選評審,台師大台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耶路撒冷難得下雪了。一件難得的事,觸動了三個信仰傳統裡的孩子之間的爭論,進而促成了難得的同理。

由旅居德國的台灣籍創作者張蓓瑜繪圖的《雪是誰的?》,將故事設定在長久以來信仰及文化爭端的最前線:耶路撒冷。舉重若輕地運用「下雪」、「雪溶」的意象,來探討信仰衝突本身極可能蘊含的虛罔性質。同時,也運用故事中的孩子尋求靈性領袖解惑的安排,隱隱傳遞對於具有發言權以及裁奪權的宗教領袖的期許。

在情節安排上,《雪是誰的?》有意識地運用了當代媒體中交叉、切換的敘述風格,藉以吐露出各種一神信仰實際上殊途同歸的弦外之音。對於近世以來源自於信仰傳統的衝突,甚至殺伐,不啻為空谷足音。即使是對信仰衝突紛爭相對較少的台灣而言,仍具有建設性。

我們相信本書中基於信仰的「愛」、「分享」與「寬容」,的確能夠、也必須延伸至更普遍的領域,成為我們的孩子的心靈素質。書中孩子們將時間耗費在爭論之上所造成的遺憾,在故事安排中很快地獲得補償。這像是一個應許。念念不忘,及時放下成見而著眼於普世的、一貫的溫潤眼光,必有迴響。

【延伸閱讀】

▉作者得獎感言

▇獲獎作家:安東妮.許奈德(Antonie Schneider)


肖像繪製:61Chi

▇獲獎畫家:張蓓瑜


肖像繪製:61Chi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