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祁立峰》閱讀末世的讀者自贖

說起出版業蕭條的景況,其實我們已經討論好幾年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過一個詞彙,稱之為「文字耐受力」。對新世代來說,文字竟成了無以承受之重,相對影片動漫電玩,根本難以吸引眼球。若非必要或出於外在動機的規範,閱讀成了無意義甚至不能忍受的聊賴濫費。

以前師長們還會批評我們這一代接受資訊的淺碟與稀缺,但新世代更直接進化了。社群時代,梗圖時代,以圖配文成為主要的傳播資訊。

各位即便沒看過也恐怕聽過所謂的「IG體」,IG體受眾年齡分佈、猶如傳說中「聖(結石)粉」的18至35歲,但實則即是國民中學或國民小學的學生。整體畫面主要是圖,手繪風,手寫字,或充滿詩意其實無意義的照片,然後分行的散文,無連貫,無重量,後現代,去中心,差不多94(就是)這樣了。至於隱喻,象徵,餘韻,文以載道,這些不用強求了吧。

這說來其實有點復古,反璞歸真,去聖絕智,變寶為石。像更古早的初民般,以蘆荻在沙上造字,或洞窟裡的石刻壁畫。

然後呢?如果各位問我這個時代有沒有更重一點的書,有,當然有,但我說了你或許也沒聽過。

出版業確實衰退了很多年,但今年(2020)面臨疫情,書市更是一蹶不振。各位若有心儀鍾情的作家,可能有追蹤他們的臉書或IG,有時招搖排闥、亮幌幌貼出自己的新書列階文學類排行榜第幾名。

但我得坦白告訴各位,那些數字量體或龍虎排行,實際上比你想像的更小更微型。新人作家的首刷印量從2000退縮到1500再退縮到1000;知名作者的限量簽名版加精美贈品,稍有不慎弄在博客來幾個月都銷不完,若不是忝著臉勾眼巴巴要求親友粉絲自購回來,就是送去書店櫃檯賣到賺到。

在這個碎屑電幻泡沫的時候還有沒有暢銷的書?當然有。一是我們十幾二十年前就聽過的知名作家,張愛玲金庸龍應台。二是書名取得漂亮的書,IG名人明星網紅,或勵志學成功學厭世學,被討厭被委屈被勒索等等關鍵字。三則是議題書,進步的,正義的,被抄襲的,假裝抄襲的,假裝被抄襲的其實是抄襲抄襲的……

就這樣了。

喔對,還有那些告訴你怎麼出書,怎麼成為作家,怎麼在文壇以此為職志的書。這題材算是新藍海,沒有人讀書了,但人人都想寫書;沒有讀者了,但人人都想當作家。已故作家林奕含名言:「沙龍沒有了,人人成了寫作狂,每個人紅十五分鐘不是機會,而是機會的消失」。

以上我絕無指摘臧否之意,只是這些文壇入門書沒告訴你的是:真正專職寫作維生的作家鳳毛麟角。大部分作者若非另有經濟來源,就必須到處演講、接案、辦活動,進而當公知KOL(意見領袖),偶爾帶帶風向出出征,看似為正義糾察,實則為攀群結黨,相互標榜。

至於文學本身是什麼,能吃嗎?

我其實覺得很荒謬,但又很無奈。在古早時代作者窮經皓首,希望可以寫一部專著,藏諸名山,通都大邑。進入出版印刷盛世,一位作者可能基於特殊的經歷,或多年涵養鑽研,略有所得,於是著書立說,或許未必成一家言,但至少頗有可觀之處。

但現在我們能怪讀者的見棄嗎?

散文喃喃自語,小說越寫越小眾。更甚者連人稱、視角、情節設定都漏洞百出的作者,以寫作專家自居,開班授課,將寫作教成一門後設學。他們宣稱文學沒有什麼玄妙冥契,更無所謂天賦才華,只有世代或美學標準的差異。

然而這話一經轉譯,其實就是所謂「時空背景不同之術」,雙標國,雙標黨,雙標島。重點不在雙標而在特權。不在於有沒有一種好的標準,而在於你寫的不會好,他們寫的不會不可能也不允許同溫層說不好。

其實我覺得美學的崩壞或曰重新建構,這沒什麼,每個時代都有嚷嚷著文壇已死的評論家,譬如《文心雕龍》作者劉勰說的:「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多略漢篇,師範宋集……夫青生於藍,絳生於蒨,雖踰本色,不能復化」;《詩品》的作者鍾嶸說的:「今之士俗,斯風熾矣。才能勝衣,甫就小學,必甘心而馳騖焉。於是庸音雜體,人各為容。」

上述古文一句話超譯就是:「我們這時代文學真他X的有夠爛,我看不下去了。」我不知道這樣的隨記算不算是書的故事,但我只覺得過去信仰的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我以前也有著以書牆作為文藝裝潢的夢想,汗牛充棟、皓首窮經,想著滿書櫃放著文學史的黃金艦隊作家,坐擁那些流連光景的美好意象與幻覺。

但行年長大我發現光是現有的這些書,有生之年自己恐怕也讀不完了。我開始變得像大多數人一樣,為了書名買書,為了概念買書,為了某種想像的美好生活買書,但逐漸發現某些寫作者自己都不相信其文字所宣稱的了。他們寫的義正辭嚴或華麗意象,與他們日常慣見的行徑相去太遠了。

於是我帶著書上了飛機高鐵,卻沒讀兩行就在載具的白噪音背景底陷入深層的睡眠。

對了,連旅遊書我都鮮少買了。YT(Youtube)跳出旅遊達人的視頻,從規畫旅程到限地直播,那是書面語體無以傳達的實作經驗。

我悲觀的覺得書的盛世過去了。我們與書的故事其實與書本質無關了,它就像阿公的書法字帖,像姥姥的家傳食譜,只剩下物質文明的靈光(aura)。但我真心祈願還在閱讀的各位,可以花點時間,不看書名,無視那些風轉議題,選一本自己真正想讀的書,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然後就算有一天書消失了,我們會記得自己曾經當過閱讀時代的最後倖存者。


祁立峰
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曾獲臺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創作及出版補助,著有《偏安臺北》、《臺北逃亡地圖》,《讀古文撞到鄉民》、《來亂》、《國文超驚典》、《巨蛋》等著作,曾任「UDN讀書人」、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Readmoo閱讀最前線」專欄作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祁立峰(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2020-10-08 12:00
對談》寫一齣既是束縛亦掙脫束縛的喜劇:連明偉vs董啟章談《後人間喜劇》

預言,癒言,寓言

連明偉新作付梓,誠摯祝福,在此提問實為虛心請益。《後人間喜劇》動用高規格的模控學(Cybernetics)、康德三大批判、莊子齊物論、動力學等,或可視為對知識系統的再次商榷,藉由諸多東、西學說擴充思辨容積。除了對說故事技藝的「後人間」詮釋之外,亦因核心,產生被理解需求的可能空間與對話時程,或言某種社會責任,以此激發更多的討論、關注與省思。

故事的完成部分犧牲人物情感,整體採用知識性的辯證撐持小說,顯而易見,小我的情感被更為普世、理性乃至哲學思辨,一一完整填充,未曾被描述或鎔鑄的思辨空間就此產生。我之存在,無論肉身或生化人,成為不斷被知識、意識、諸多企圖複寫的載體。植入,轉移,對抗,相當程度輝映小說中的後人類,人物化為規範認知的再現,而其規範,亦須在多方辯證中核實修訂。

能否談談,現實世界與此書建構的時空關係,透過頑強虛構,將可能對現實產生何種可能?乃至意識小說之不可能?

董啟章的確,雖然是喜劇,但也有流露對現實的憂心。這本書寫於去(2019)年10月至12月,正值香港社會狀況最惡劣的時期。晚上看完直播裡令人憤慨和悲痛的畫面,早上又一頭栽進虛構的喜劇世界,來回切換令人精神分裂。我知道我不能迴避眼前的現實,但我也知道自己必須跟它保持距離。

我把小說故事的時間設定在2019年下半,也即是與現實同步,但又把場景置換到新加坡,對香港的事情隔岸觀火,造成了時空差距的張力。這是個頗為危險的做法。一不小心虛構世界就會崩塌,被現實吞噬。所以與其說是以小說迫近真實,不如說是竭力和現實拉開距離,讓兩者保持在兩條平行線上,讓它們映照,但不讓它們交會,直至小說結束。

在小說中可能的事情,在現實中未必可能,甚至多半不可能。我不敢奢言小說對現實的影響。但是,如果現實本身就是由許多虛構故事所組成,例如國家、民族、自由、民主等等,小說就能以它的虛構性質參與所謂「現實」故事的編寫。

用模控學的語言說,小說就是一次集合了眾多因素的演算。它演算出來的,是世界的可能模式,而絕非必然模式,當中包含可控制的和隨機的成分。當然它的結果會受到某些預設值的影響,例如喜劇這個設定,造成了某些框架和限制。所以也可以說,透過不同的預設值,我們輸入某些現實的材料,小說機器就可以演算出某些可能的結果。這些結果未必可以反過來改造現實本身,但它可以提出一些關於現實的假設和選項。這對於如何修改廣義的故事編寫,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反過來說,小說從來也不是完全自由自在的。它總是會受到時代、價值、形式,甚至是政治環境所束縛。寫《後人間喜劇》的時候,我強烈地感受到這些束縛,並且不斷地與它們爭鬥。其中一個本身既是束縛但也是幫助我掙脫束縛的配備,是喜劇。如果不是用喜劇的形式,這個故事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寫成的。

現實並不是喜劇,現實也不是悲劇,現實就是現實而已。把現實變成喜劇或者悲劇的,是故事的編寫,而編寫故事的,是人。是喜是悲,其實都是人的作為。寫小說就是付出自己的一份作為而已。


攝影/Ogawa (新經典文化提供)

小說動力學——知識、思想,成了說故事的動力

連明偉政治預言,在此成了撫慰內省的癒言,或藉此投射至遠方時空之寓言。言此喻彼,參詳對照,新加坡、香港乃至可供警惕的臺灣未來,小國命運化為大國談判籌碼,或於歷程,自覺或不自覺難以抵禦系統意識之強制植入,須以「病毒」對抗「管治機器」。這部小說,近乎無法避免大刀闊斧處置現實、寄託未來。懷此憂心,無疑讓前景的科幻世界揉雜當下急迫。

董師作品中,知識的虛構驗證對小說產生了許多舉足輕重的影響。是否可以說,這是一本企圖以知識挽救命運的未來書寫?

董啟章我既不博學,也不專精,只是喜歡把知識當作想像的材料寫進小說。但我不認為我是在傳達知識本身,要不我不如乾脆去搞學術研究,而不是寫小說。

我有一個惡習,就是讀到任何知識性的東西,都立即產生故事和人物。我把所有知識性的書都當作小說來讀。當知識化為小說,它就不再是知識本身,而變成了帶有想像色彩的別的東西。所以無論是《後人間喜劇》或者我以前的書,也不是企圖以知識達到某些目標。

知識與其說是某些概念或思辨性的東西,不如說是小說動力學中的一些原理或成分。運用了這樣的知識,小說就產生這樣的動力。換了別的知識,運動又會完全變了一個模樣。我關心的就是這個。

所以說到康德,不必是我完全信仰康德思想,想利用他的哲學來帶出什麼信息。更重要的是,康德給我故事,給我意象,給我描畫出小說的動線。而讓康德配上科幻和喜劇,是非常刺激的事情,只要想想也令人興奮莫名。

這部小說的源起,部分是在我閱讀康德的時候,產生了「康德機器」的念頭——Kant Machine,意涵多麼豐富的一個詞!我想著這個詞就睡不著覺,覺得一篇小說就要從它爆發出來。模控學的情況也一樣。它是小說的初始念頭,然後就成了說故事的動力。至於整合在一起,說出來的故事有什麼知識上的意義,這反而是最後一步才想的,或者是一邊寫一邊想的。

也可以這樣說,在《學習年代》之前,我在小說中對待知識都是一本正經的,甚至正經得有點過火,難怪有人看了會覺得吃不消。後來我停了5年沒寫小說,或者應該說是寫不出來,到寫《心》的時候,就放開了,覺得什麼知識或思想也不過是故事的動力,而且都適宜用喜劇去處理。

佛學、莊子、德日進、笛卡兒,然後是康德和模控學,這些都可以是遊戲。重點是遊戲,而不是學術。老實說我是不學無術。真正的專家學者看到了肯定會殺了我。所以說到「以知識挽救命運」似乎過於沉重。如果命運可以挽救的話,也只能用小說主角胡德浩的方法,Full Luck Theory和Poor Guy Theory,還有「甜甜圈立體運算」和「持續高潮狀態」,也即是遊戲的方法。

物物者非物,莊子與康德


圖片取自:pixabay

連明偉記憶植入,道德問題隨之而來,思維得從政治難民、經濟難民、生態難民拔升至對「物/物自身/生化人」的「科技難民」層次;同時,致使後現代子民,重新審訂文明與科學創發諸多物件之內在意義。

從文明初始展演至未來世界,物不再純為器物,幻化萬千樣貌,注入某階段的意識、情感、記憶乃至隱喻中的靈魂,無法肆意拋卻。在此,物我同位,芻狗有情,移轉本位通向莊子之「莫若以明」。

能否談談,人與物之間的辯證,究竟能引領我們如何看待遠抵他方卻又近在眼前的光景?

董啟章物我平齊,莊子在兩千多年前已經在講。到了近未來,如果真的出現後人類,便會說明人也不過是物之一種。這可以糾正人一直以來的驕傲自大。所有的侵略、操控、剝削,都是源於這份驕傲自大,以為自己是王,自己是主,自己是高於一切的存在。

最有趣的地方是,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後人類,本來都是人類製造出來的,但結果卻挑戰了人類的自我定義。當然有一個說法,認為後人類就是少數的菁英人類通過「升級」而達至的猶如神一樣的新物種。這絕對有可能。但我總是天真地寄望,有另一種完全由物的基礎建構起來的後人類,對生命和世界有全新的意識和觀點,能夠超越人類,甚至是所謂的「神人」(homo deus)。那就是真正的「齊物的境界」。

有人可能會感到擔憂,覺得「物化」就是「非人化」,是人性的失喪。莊子說的「物化」並不排除心靈,相反的,要「遊心於萬物」,必先有心才可遊,才可齊物。心與物是一體兩面的。沒有物,就沒有心;沒有心,物也不成物。莊子說「物物者非物」,也即是在心與物之上,有一個道的存在。

《中庸》有一句很深奧,很美妙。它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所謂誠者,也是形而上的道。這個道並不等於心靈,它是心與物之所以互為存在的根據。這當然只是古代中國哲人的想法,是不是真實,是無法驗證的。用康德的說法,就是「物自身」和「現象界」的事物。承接這個想法,我不期然地想像,後人類就是理想的體道者,也即是莊子說的「至人」或「真人」。他們終於懂得抛開心靈獨大或者沉迷物性的偏頗,自在地在心與物之間轉換。

我對於AI掌控人類、機器滅絕人性的故事完全沒有興趣。我認為人類已經夠壞,沒有比人類更邪惡的存在。把大壞蛋的角色加在AI或者機器身上,只是人類再一次推卸責任的證明。去想像這樣的故事完全沒有益處和趣味。值得警惕的是人類如何利用科技去做壞事。而如果人類沒法抵抗人類、改革自己,那就由後人類去做這件善事吧。這就是我心目中地球層級的終極喜劇了。


電影《銀翼殺手2049 》劇照,(取自IMDb

寫作是弄虛作假?還是盟心之句?

連明偉新書採用類型小說筆法,以科幻、推理、解謎的敘述邏輯,順暢推行。拾掇較為顯著的通俗小說形式,藏隱沉鉤伏筆,此為意圖行之或偶一為之?匿跡其中的企望可能為何?

董啟章我曾經有一個寫作座右銘,是出自粵劇《紫釵記》的。李益和霍小玉定情,要寫下「盟心之句」,婢女浣紗在旁邊提醒他,要「有咁真時寫咁真,有咁深時寫咁深」,意思很簡單,就是「情真意深」。我借用來說自己,其實有點自我調侃的意思。

我給人的印象,是個喜歡弄虛作假的作者,而我寫的東西,往往給人看不懂,故作高深的感覺。但是,如果小說要到達「真」必須通過「假」(虛構),那追求「深」也必須通過「淺」吧。以往我只懂往深裡鑽,忽略了淺的進路,結果就是「庭園深深深幾許,關門只有自己知」了。

近年開始覺得,要重新學習淺近的功夫。《後人間喜劇》用了類型小說或者通俗的形式,考慮就是先打開門,鋪好路,邀請大家進來。進得門來,再引讀者登堂入室,到時無論是進退兩難,或者留連忘返,也至少是親眼看過了。我當然歡迎舊相識的來訪,但我也希望那些一直過門不入的朋友,不妨帶著「看看你搞什麼鬼」的心情,探頭一望。

不過,我也想做一下自我辯護——其實我的小說一直也有通俗成分。這樣說大概沒有人會相信吧。《體育時期》是個青春通俗劇,《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有一條動漫式的故事線。我聽說過有人覺得《學習年代》有通俗小說味道。從《心》開始,近年的幾本書都有滑稽劇的元素。所以也不是到了《後人間喜劇》才忽然轉型的。

當然,如果說這次通俗小說的形式格外明顯,意圖也更引人猜想,這樣的觀察是對的。我不會說我想借用通俗小說來做什麼更重大的事情。書寫的時候,我是真心誠意地去寫一部通俗小說。雖然出於改不了的習慣,還是把許多看似艱深的東西放進去了,例如康德與模控學,但是我的心態是試圖把這些超嚴肅的東西通俗化、喜劇化,當成一個大笑話去說的。所以,無論最終我們可以談出什麼深遠的意圖,這首先就是一齣喜劇,一部引人發笑的書。說到渴求理解,甚至社會責任,不是沒有,但都是後起的。

連明偉感謝董師的回應。一路美好誤讀,姑且視為任性詮釋,自我意識在此篡奪切入。喜劇作為整本書的深厚底蘊,其所揭示,是種開放、含括與對照,亦是透過刻意設定的虛構,重新演繹各種解讀可能。若言,對現實過分正經,那麼藉由相對戲謔的視角建立故事,熱情邀約讀者,進階展開模控科學似的演算,歷程便將成為驗證過程。然而,是涕淚是歡笑,是完結是初始,在小說的世界當中永遠存在寬廣釋義的空間。

一如所敘,小說表面自由,卻非全然自由。探究本質,即能發現在虛構任何文本之前,必須審慎面對時代、社會、歷史、國族的無形束縛,乃至藏隱背後的政治意圖,開展之際,亦將侷限。小說在約束與嘗試突圍之中,變體轉生,繁殖演化,一次一次豐饒文學,無論遊戲,無論言說故事的本格技藝,無論透過知識驅動情節,乃至憂戚現世折射未來,都可合理被視為某種參與現實的積極意圖。書寫之中,信賴與質疑俱現,常數與變數抗衡,小說完成述說故事目的之同時,亦將再次驗證文學的內容、形式,乃至載體本身便可能存在的安定與危疑。

一齣喜劇,一則龐大知識的運作演算,一次試圖遠離鬥爭的國土升空,閱讀時很是高潮,閱讀後卻又接迎低潮,故事內外悄然啟動對談,交互指涉。作家的意志貫徹狂想瘋癲,酣暢展開,最後傾向類型歡喜收束,作為喜歡一再誤入歧途的專業誤讀讀者,掩卷之後不禁久久嘆息,知其現世與虛構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以及刻意保持距離的對照。如此,悲喜交雜,陌路末世,後人間後人類的古典歷史,其實不在迢遙未來,而在當下。

後人間喜劇
作者:董啟章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283 後發制人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晚熟的人

莫言著,麥田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文  
本書展現莫言強大的說書功力,一頁頁趣味橫生的描述與人性的截取,活然躍現中國東北高密家鄉的各色人物。書中收錄2011年至2020年的12篇短篇小說,為作家摘下諾獎桂冠後的重啟之作,可藉此看出作者如何透過家鄉人物與文壇的虛妄之處,回望寫作與世界及自身的連結。
一則一則從「我」講起的故事,彷彿進入作者的生活經歷和生命史中,不著痕跡地抹去虛幻與現實的邊界。眾多小人物鮮活的形象、作為和場景,得窺當代中國鄉土社會的容貌、人與鄉土的關係,也在超乎現實的詭異處見識作者文學語言的力道。在各色人物出出入入的鄉野傳奇中,隱然可見中國筆記小說的書寫傳統,荒誕又真切。【內容簡介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

詹傑著,時報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一部已上演的舞臺劇劇本。雖然同是故事的表述,劇本與小說的樣式截然不同。劇本的敘事方式讓觀眾較有觀劇感,但要進入故事核心仍需要一些力氣。故事中陳舊的卡拉OK、陪酒小姐逝去的青春與妝容下藏著的風霜,彷彿是港都基隆四十年的投影。帶著無奈的嬉笑奮鬥,你我又何嘗不是如此。抽去戲劇效果的設計和期待,劇作家以台語書寫成的劇本,倒是難得的當代台語閱讀文本。【內容簡介

神奇之書

超越想像的圖解創意寫作指南
Wonderbook (Revised and Expanded): 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Creating Imaginative Fiction
傑夫.凡德米爾(Jeff VanderMeer)著,傑洛米.澤爾法斯(Jeremy Zerfoss)繪,吳品儒譯,大塊文化,1000元
推薦原因: 設   實   獨  
實用性極高的寫作指南,尤其對科幻寫作提供了精彩的解說、大師專文及視覺養分。無志於創作的讀者也可透過書中的創意及想像學,進一步理解小說創作的構成。
這部針對小說(fiction)設計的寫作指南,書中插圖發揮了帶讀者飛越非虛構的超能力,突破了一般實用指南工整條理的長相。此書之所以「神奇」,驚人的插圖功不可沒。即使不為打磨寫作,閱讀後也能對西方「想像力」的文化譜系有所了解。【內容簡介

世紀中國

近代中國百年圖像史
The Chinese Century: A Photographic History of the Last Hundred Years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金安平(Annping Chin)著,廖彥博譯,左岸文化,1200元
推薦原因: 知  
透過系統性的整理排列,搭配中國於1894至1996年間整個20世紀的歷史進程,書中每一幀經典照片都化成一篇篇散文,讓歷史不只是文字而有更多視覺連結,讓圖像不停留在視覺層次而有了文字意象。即使書中收錄的都是公開檔案的歷史照片,說明文字也並未提出歷史批判或獨到見解,但一頁頁跟著熟悉的歷史前進,會感受到作為一個人(而非國家)的價值與責任。【內容簡介

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

Islamic World: A History in Objects
拉丹.阿卡巴尼亞(Ladan Akbarnia)、維內齊雅.珀特(Fahmida Suleman)、法赫米達.蘇萊曼(Fahmida Suleman)、威廉.哥倫伍德(William Greenwood)、澤伊娜.柯林克-霍普(Zeina Klink-Hoppe)、雅曼婷.美萊特(Amandine Mérat)著,苑默文譯,聯經出版,780元
推薦原因: 知  
以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相關藏品,串起一部圖文並茂的伊斯蘭史。對伊斯蘭歷史難有通盤接觸機會的台灣讀者,大可以本書為入門書。物質文化的視角,展示了伊斯蘭文明擅長工藝技術的精髓,也使複雜度常令人卻步的中東歷史變得較易親近。【內容簡介

觀察的藝術

在日常生活中開發想像力的131個練習
The Art of Noticing:131 Ways to Spark Creativity, Find Inspiration, and Discover Joy in the Everyday
羅伯.沃克(Rob Walker)著,許恬寧譯,彼得.曼德森(Peter Mendelsund)、 奧利佛.芒迪(Oliver Munday)繪,大塊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獨   益  
一本讓你重新打開感官的小書。作者為科技藝術設計類新聞從業者,透過本書整理自己的切身觀察,並從文學、研究和其他作品中,挑選出有效、可行的例子與討論,鍛練觀察的「肌肉」。這種鍛練不侷限於眼光與視覺,而是各種感官都被動員參與練習。【內容簡介

生而為GAY,我很抱歉

我的性決定我的人生
もちぎ著,林琬清譯,尖端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生而為GAY,那又如何

在同志酒吧長大的我們 vol.1
ゲイバーのもちぎさん(01)
もちぎ著,平川遊佐譯,尖端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益  
在人們感覺到羞恥或驕傲這類心理素質之前,先要求生,要活下來,這是社會上各色人等都在掙扎的事,或許也是這部漫畫可以脫離小眾議題得到廣大共鳴之處。但生命的掙扎並不只有沉重一途,身為gay的作者以單純卻又成熟的眼光,讓求生之路轉化成風俗店職場教戰手冊,犀利而又真誠看待家人、同事、認同、人性,讓這部漫畫除了充滿閱讀趣味外,也帶有獨特的人文氣息。
剛閱讀時,你也許帶著窺視男同志牛郎從業內情的好奇心。結果,作者和他的店長、前輩意外地有中心思想,勵志之餘,還帶來了反思自己人生的效果。日本漫畫式回馬槍的自嘲和笑點,使閱讀十分容易推進——除了時而必須停下來笑一陣以外。埋藏在男同志公關店千奇百怪的「趣事」背後,其實是各種性取向人們的海海人生,特別是,作者自己並不美滿愉快的童年和青春期。不過那些重如泰山的山窮水盡都在作者談笑間輕如鴻毛地被帶過了。【我的性決定我的人生:內容簡介】【在同志酒吧長大的我們 vol.1: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