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275 為思考定錨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百年回首

2000—1887 烏托邦小說經典,形塑十九世紀人民對未來美好想像的定錨之作
Looking Backward,2000—1887
愛德華.貝拉米(Edward Bellamy)著,李函譯,堡壘文化,340元
推薦原因: 樂   益  
當《回到未來》的「未來」已成為過去,1887年問世的《百年回首》所寄望的「百年」也已經回首如煙20年。回到百餘年前,閱讀過時的未來,了解19世紀末世界版圖巨變時期,人們世界觀的意義,也促使我們思索這世界是如何一路走至今日。【內容簡介

大人和小孩的一千零一夜

給父母的床邊故事,讓大人了解孩子,以及自己心中的孩子
林蔚昀著,Bianco繪,字畝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樂  
一本給大人小孩的繪本共讀指南。作者以自身共讀經驗,以及對於人權繪本多年的研究累積,在自然的經驗分享記述中,提供了精彩的繪本書單與閱讀指引,值得收藏與分享。
作者將內容分為四大單元,由自我、血緣、非血緣的人際關係,乃至對世界的認識,尾聲則回到孩子自己的選書,為讀者架構了一個由內而外,再回到自身的周全框架。內容也反映了作者思考向度的多元,其中帶著溫暖與趣味,顯現了作者對世界的包容,讓人對這份共讀的進行有更多期待。【內容簡介

為什麼這麼荒謬還有人信?

揭開你我選擇相信與拒絕相信的心理學
Not Born Yesterday: The Science of Who We Trust and What We Believe
雨果.梅西耶(Hugo Mercier)著,鍾沛君譯,商周出版,43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不一定要接到詐騙電話,我們已經活在一個時時刻刻可能被騙的時代。在訊息無孔不入的世界,我們必須對資訊與「事實」的人為性有十足的意識。透過出現在生活周遭的情境和事例,認知科學家為大眾梳理人類「相信」機制中的各種元素。也在廣告、導航、新聞、政令等大眾並不陌生的情境解析中,引領我們重新審視面對世界的態度和方式。【內容簡介

甜甜圈經濟學

破除成長迷思的7個經濟新思考
Doughnut Economics: Seven Ways to Think Like a 21st-Century Economist
凱特.拉沃斯(Kate Raworth)著,范堯寬、温春玉譯,今周刊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益  
經濟學不只是高度理性超語言的數學程式與計算,經濟發展也絕非單一線性發展GDP可以定義。作者以永續為度,以社會基底、生態天花板為界線,對經濟學這個學科、以及一昧追求GDP經濟發展提出再生、動態、整體、非線性等經濟系統的未來想像。 
作者藉著「甜甜圈」概念圖解當前人類社會的經濟結構,反思既有的經濟概念,並提出新思路。處於迷漫著末世感的此時,無論是從媒體或親身體驗已千瘡百孔的地球,單是作者對於向來追求經濟成長價值觀的質疑,就值得透過閱讀本書,重新思索我們該如何與地球一起走下去。 【內容簡介

麻醉之後

揭開醫學中最奧妙難解、無人能清醒述說的感官與認知祕密
Anesthesia: The Gift of Oblivion and the Mystery of Consciousness
凱特.科爾-亞當斯(Kate Cole-Adams)著,呂奕欣譯,臉譜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全身麻醉幫助人們從肉體痛楚解放,也給人不知此去為何的疑慮。本書是麻醉醫學的科普寫作,作者採集了多個案例的親身經驗,試圖揭露個人麻醉之後的感官意識,別出心裁地揭示麻醉的神祕性──人在斷片的情況下,也許仍有情節持續上演。【內容簡介

沉默證詞

血跡型態、DNA鑑定、數位鑑識,一位鑑識科學家的破案實錄
When the Dogs Don’t Bark: A Forensic Scientist’s Search for the Truth
安吉拉.蓋洛普(Professor Angela Gallop)著,周沛郁譯,馬可孛羅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少見的女性鑑識專家,以一手見聞、個人觀點,對鑑識科這個專業的性別失衡、職業風險與盲點提出反省思考。書中的各種案例故事也深具人文省思。【內容簡介

當彩虹昇起

LGBTQ平權運動紀實
Pride: The Story of The LGBTQ Equality Movement
馬修.陶德(Matthew Todd)著,王曼璇譯,時報出版,120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本書精緻蒐羅了半世紀以來,以美國性別平權運動發展為核心的相關史料,對於認識當代LGBTQ的歷史狀態具有一定意義。 除了史料意義,對性平教育仍在建立中的台灣,本書提供了一個理解的機會。【內容簡介

這一年吃些什麼好?

東京家庭的四季飲食故事
新井一二三著,大田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樂 
東京一個尋常家庭,一年的飲食紀錄。除了日本在地季節性的食材,也有外來文化、私房菜色,餐桌上呈現的是東京的西化、地域、家庭傳統的融合與延續。作者並沒有為了寫書而營造想像中的日本飲食傳統,一片披薩也是一餐、也是充滿文化意味。
沒有故作姿態,不帶攻略氣熖,樸樸實實地親近日本家庭料理,是了解現下日本日常生活舒適的起手之選。【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吳俞萱》羽翼的裂痕

她甩一甩頭髮,任風摩擦耳後的一根黑色羽毛。

不久前,她在海蝕平野上亂晃。遠方忽隱忽現的島、海浪摺起的一朵朵白花、澎湃的海潮氣息、石縫的波光……,無一留住她。直到遇見那一根完整的斷羽,她盤腿坐在潮濕的崎嶇岩地上,手指來回來回撫摩。

是什麼呼求了她?

纖細而平滑的一瓣羽毛,從她指尖碎裂,形成斷翼的斷翼。我像一隻無聲的鳥棲近,按下快門──她散落的髮絲銜接黑色的羽翼,她的頭顱成了羽翼失散的身軀。她和斷羽,誰在呼求誰的靠近?她把烏黑的羽翼插進耳後,露出笑容,重逢她掉落的一塊肉。而後頻頻甩頭,任風侵入她的羽毛。

她不能自己伸手。她的手是一把利剪,再輕微的愛撫,都將勾破皮膚。她只能甩一甩頭,把自己猛力甩掉,讓風替她伸手,撫平一切突起。

若一妄動,自己就回來了。


(吳俞萱提供)

初識她的時候,她17歲,撕心裂肺地對自己咆嘯。在我名為「走向刀鋒」的課堂上,她寫了好多詩,揮舞她的利剪來愛撫自己。她在〈演員〉寫下:

對於外在世界得要像隻飛鳥  保持眼的清
但對於你的內心  你也像隻飛鳥  為的什麼
你說這是職業病  當個演員總得從外在審視自己
審視表演
你在演什麼  生活即是戲劇
演給誰看  你不是我嗎  為什麼  要硬生生的把我扯開
為什麼不迎接我  擁抱我  你唾棄我急著找一個新的身軀
你不是他  你執著於的他  是我

她的詩內湧著大浪,面對面說話她卻荒土般乾涸。一枝草冒出,要隔幾道巨大的裂縫,才有另一枝草探頭。她難以連貫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下課她叫住我,羞澀而苦惱地拉我到荒土:「好像……泡泡……我……被……包……在……泡泡……裡面……感覺……我……感覺不到……自己……」。

認識她的時候,她就在刀鋒上了。她的每一個字,都沒有離開過。她一直透過刀鋒的反光來看自己。我說,不要怕,妳不在泡泡外面,泡泡是妳。

她的語言破碎是因為每一個字緊貼她的心,而她的心佈滿百轉千迴的細密皺褶。豐饒的情感,語言難以翻越。言說不過如實反映了她直面險境的勇氣。

她從不抗拒生命。

後來,荒土地上長滿青草。她常問,等一下能去找妳嗎?我們就在綠野上嚼草心。我問,什麼時刻妳呼吸不過來?她說,自己說謊和別人說謊的時候。更多時候,她死命拔身上的羽毛:怎麼樣的人才是勇敢的人?我能不要一時脆弱嗎?怎樣我才會覺得滿足?有沒有一種活法,可以死掉一點,卻不覺得死掉太多?

不知饜足。去涉險。她說,想把刺拔掉,這次她想認真注意所愛之人的表情。如果她別過頭,她就離開。很想遠離會讓自己焦慮的所有,但她想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得起?

等我從聖塔菲回來,她的光頭已長出幾吋短毛。野火燒不盡。她反覆說:「我有時候真的害怕我是誰。」還好,還有不那麼害怕的另些時候,她無法停止自己呼求完整的涉險。我問,死是什麼?她寫下──

我瞪著恐懼
恐懼看看我  承認著自己的荒謬  笑了  讓了
他願意讓我看看  我用他遞來的筷子  小心的夾起骨頭
我想用手摸摸他  他是她沒融化的部分
天空慘白發抖卻不允許自己發出一點聲音
沒有東西出現在天上或夜裡  她只是死在我們心裡
這是我想像中的長大  時間殺了不屬於時間的人  心裏留下更多的鬼魂

她看我送每個畢業生一本書:《收藏沙子的人》、《沙拉紀念日》、《我最美好的回憶》、《沙與沫》、《第一人稱》……她問我,她像什麼書?

我說,勞兒之劫。

勞兒就是用恐懼遞來的筷子,夾起骨頭,在心裡留下更多的鬼魂。勞兒每日返回街道、返回草叢,憑藉揣測與記憶,重新孵育一個空洞,把自己塞進裡面,吸吮自己的苦難。莒哈絲說,她筆下的所有女人,都源自勞兒。她們一生流放。愛過一回,便萬劫不復。

一年後,她從澳洲寫信過來:「其實在哪裡生活對我來說都一樣……我不願意放棄自己的世界,我明白我內心渴求得更多,我說的話更少了,感覺自己不再那麼沉重但,妳和我說的那本書,我沒看完老實說我大半也沒看懂,其實它的故事結構很簡單,但我沒辦法理解人物的行為,我看了網路上的評論,說女主角的心理狀態有問題,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我今天在我住的小鎮漫無目地的走,和女主角一樣,感覺我像一個瘋子,我看著附近的高中生打鬧,媽媽推著嬰兒車出來散步,我好渴望那樣子的平常平靜,但我明白不可能,我擁有過那樣的日常,但我會搞砸,我的思緒會飄走,所以我只能去把它追回來,但我的人生,似乎就像這段散步一樣飄飄蕩蕩沒有目的,所以我只能流浪,但我卻很渴望平靜,我害怕我想要去擁抱的是我能力無法承受的。」

我回信告訴她:沒有人是平靜的。就跟妳一樣。所有人的外表那樣平靜,沒有人會被他人的風暴侵襲。每個人的風暴只侵襲他們自身。而我們忘了這一點,還羨慕那些表面的和平。不要隨便羨慕別人。就像我們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羨慕和唾棄。妳在追回妳的人生,而妳的追和妳的流浪本身,就是妳的人生。人生不在遠方。正因為我們要的是我們無法承受的,於是我們才會窮追不捨。勞兒的平靜就是她的瘋狂,要活下去,就無法不瘋狂。

究竟,像一本書是什麼意思?她老早就貼著那樣的精神世界長,書於是成了鏡子和護身符。又或,我深深相信她需要被那樣的書看顧,一路飛遠不怕每一次墜跌的傷。直到羽翼的裂痕,浮現語意──她在尋常的風暴之中,伸開雙手,看著自己再一次被捲落之際,有那麼一刻聚合了每一根斷羽,勾破了風。


吳俞萱
寫作,跳舞,攝影。著有《交換愛人的肋骨》、《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沒有名字的世界》、《居無》、《逃生》和《忘形──聖塔菲駐村碎筆》,試圖將詞語的初始含義還給詞語,將初始的詞語價值還給事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8-27 12:00
OB短評》#274 緣淺情深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大武山下

龍應台著,時報出版,599元
推薦原因: 文  
作者在歷經文化政治工作後回歸創作,本書展現了豐厚的誠意與深刻的人生省思。融合植物學、古道、人類學,以及謀殺、推理元素,作者醞釀半輩子的時間積累而成。書中對於愛與生命的思辨,對青少年哲思深富啟發,創作精神值得佩服。【內容簡介

當時小明月

林佳樺著,有鹿文化,330元
推薦原因: 樂  
揉和個人史與時代的書寫,將成長、家族恩怨及社會變遷成熟地交織,文字平實尾韻甘甜,不疾不徐地道來,形成一部誠懇的自敘性作品。【內容簡介

SISTERHOOD

門小雷精選作品集
Sisterhood Little Thunder Art Book
門小雷(Little Thunder)著,謝仲其譯,臉譜出版,599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獨  
在現有的香港漫畫作品集結、引介裡,非常少見女性創作者。門小雷的畫作不僅反映了香港與細緻的女性視角,也可清楚看到東亞文化相互碰撞的結果。【內容簡介

尋找二二八失蹤的宋斐如

藍博洲著,印刻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益  
在中日台複雜的三角關係中,宋斐如反映了時代下的歷史意象,從有志抗日投奔祖國而成為中國的日本通,戰後卻在祖國政府下失蹤,呈現出大時代下台灣知識分子的複雜面貌與命運。【內容簡介

椰子的葉蔭

椰子の葉蔭
川上瀧彌著,蔡思薇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680元
推薦原因: 知   益  
雖是官方出版品,品質及趣味性遠超一般,文筆簡單直接樸素,企劃、編輯、翻譯皆十分用心,將每一段主旨提綱契領,帶讀者看到那個時代的南洋。椰子一直是殖民時期台灣重要的意象,本書將這個文化意象崁入自然植物的意涵中。【內容簡介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

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
台湾に渡った日本の神々
金子展也著,陳嫺若譯,野人文化,8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身為上班族的作者,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精神,踏遍全台尋找神社,將神社與產業的關係點出,令人感佩。成果也遠遠超越目前所知的神社史料,對理解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又跨越了一大步。【內容簡介

瑪瑪的最後擁抱

我們所不知道的動物心事
Mama’s Last Hug: Animal Emotions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Ourselves
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著,鄧子衿譯,馬可孛羅,5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以人類中心的角度來看,動物只有本能,沒有情緒情感等諸多「人性」成分,本書以札實的研究打破這個偏見。惟,多大程度可以從演化脈絡解釋人類社會,尚有討論空間。【內容簡介

有品社會

一個組織和制度不羞辱人民的社會
The Decent Society
阿維賽.馬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著,黃勝強、許銘原譯,大塊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思  
「羞辱」的概念近幾年在不同領域都有所發展,特別是地緣政治、極權制度相關的討論。本書主張「羞辱」產生的制度性原因必須被解決,才能達致「有品」,偏重哲學思辨,而非特定歷史/社會脈絡的討論。【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