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林良恭》跟著愛德華.威爾森讀科普
1980年代初,我還是位蒼白鬱悶的生物學碩士班生,經常跋涉台灣山林調查台灣野生動物,我的論文題目是超大型的台灣哺乳類研究,誠惶誠恐不知該如何著手。那時台灣連一本像樣的哺乳動物圖鑑都沒有,碰到長像皆相似的蝙蝠種類,我常傻眼不知該如何記錄。中大型類如山羌、黃鼠狼,可以仰賴原住民獵人教我,我也如日據時代最著名的自然學者鹿野忠雄的想法一樣,他在1930年印行的日本動物學雜誌說過這麼一段話:「我與他們共同狩獵,在山谷之間尋覓動物蹤跡,他們和其祖先一樣,對動物習性非常瞭解,我很幸運與他們在一起……。」
我沒後悔自己選擇這條研究道路,究其原因是受到那時剛從國外回來任教的林俊義老師影響。他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論國內生物學應走的方向〉的文章,大力批判國內當時生物學研究的經費補助偏重生物科技,而感嘆我們為什麼會連自己有甚麼動物都不知道?我受他的感召,開始踏入本土生物—哺乳動物的研究與調查。
當時我不想只是做調查記錄,我想解析台灣哺乳動物的分布與其起源,為何台灣高山有比較多的特有種?當時的研究生奉行愛因斯坦說過的話:It is the theory that determines what we observe,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先有理論來決定觀察事物,不是反過來)為研究圭臬。我手邊有本1967年出版的生態學英文教科書,幾乎被我翻爛了,主要原因是我的英文太爛。書名為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島嶼生物地理學的理論),目前仍無中文譯本,作者是Robert MacArthur和Edward O. Wilson(愛德華.威爾森)。不過那時大家比較崇拜前面那位,因他天才但早逝,之後威爾森的著作源源不絕,影響我更深更遠。
威爾森在哈佛大學博物館研究螞蟻,他說過如此精典的一句話:「動物群與植物群是各國傳統資產的一部分,是以某個特定時間與地點為中心,歷經數百萬年演化之產物,因此有絕對理由和語言文化一樣,是一國的大事。」我琅琅上口,這讓我在山林踽踽獨行時,堅持自己的熱情。
不過開始閱讀威爾森的著作,卻是從他的另一個學術領域開始,即社會生物學(Social Biology)。所謂設社會生物學,是研究動物社會行為與複雜社會組成的生物學研究。1975年,威爾森出版《社會生物學》這本巨著(台灣直到2012年才由左岸文化出版中譯本,中國在2008年由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簡體字版,日文譯本更早,1983年至1985年分成5冊出版)。
此書真的轟動武林驚動萬教,威爾森在1994年他的傳記一書《大自然獵人》(Naturalist,1997年,天下文化)裡面,清楚描述他因社會生物學最後一章談到人類這個物種時,寫到人類的行為屬於遺傳成分,受到天擇的作用,也就是基因決定論。他開始被攻擊及汙衊的歷歷過程,在台灣大概只有我的恩師林俊義提出反核時可以相比,這部分可以參考他的回憶錄《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2014年,玉山社)。
1980年代末期,當時我已在日本九州大學攻讀博士,由於日本社會本就屬於男性優勢,社會生物學風潮引起一些通俗科學作家如竹內久美子等打著社會生物學的旗號,誇張地解釋男與女的差異,什麼情婦會生兒子,什麼血拚、貪美色、扯八卦等都是基因惹的禍。說實話看得心癢癢,但還是要回歸生物學真正演化的核心。
威爾森在《論人的天性》(On human nature,1990年,遠流)強調,人類社會文明不僅受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影響,而且也受到人類基因演化規律的支配,如攻擊行為、性行為、利他行為以及宗教活動方面。這或許是大哉問的問題,也難怪威爾森1998年出版《知識大融通》(Consilien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2001年,天下文化)一書,就是要把社會理論納入生物演化理論,取得知識大統一。
大部分社會學家對這個論點是排斥的,選修我開授生命科學課程的學生,沒人有興趣聽進知識大統一的挑戰性,但是聽到「男女有別」與「男歡女愛」的生物演化事實,眼睛通常都會亮起來,尤其談到「女人覺得有魅力男人的年齡與受訪者女性的年齡成正比,而任何年紀的男人覺得有魅力女人的年齡始終維持在20歲左右」的說法時,他/她們的嘴角往往浮現恍然大悟的笑容,我又能大談什麼知識大融通。
威爾森念念不忘人類角色的扮演,他在2012及14年出版《群的征服》(The social conquest on Earth,2018年,左岸文化)及《人類存在的意義》(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2016年,如果出版),讓我們更深刻了解: Where do we come from?What we are?Where are we going?
其實閱讀威爾森的更多著作時,讓我覺得環境破壞的問題,絕不應該用所謂環境原罪論來推諉,我深深認為保育生物學很重要,它是我們拯救地球的最佳學問。威爾森所創造的詞彙: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更是又時髦又具說服力,也是理論與行動的大結合。
他的論點包括:第一,人性終究是生物演化的結果,尤其他是提出的Biophilia,亦即人類具有親近生物本能;第二,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的搖籃,也是人類最寶貴的天然資產。如果不考慮上述兩項理念,哲學和宗教將不具太大意義。
哲學和宗教是人類演化至今精神力量的大支柱,其他生物類群找不出如此的文明。基因的確決定芸芸眾生的未來,但人類跳脫生物演化的框架,可以說獨自在宇宙間自由生存。人類若能將探索與分析自然科學,以及注重內省與創意的人文思想互相結合,將有更大成就,也更具生存的意義。我常以此告訴學生,人生的過程就如演化,無法重來也無法預測未來,只有把握現在,多充實、多思考、多累積更多經驗、多聆聽別人的意見,多去關心他人的遭遇,未來的人生一定有意義的。
1992年,威爾森發表的《繽紛的生命》(The Diversity of Life,1997年,天下文化);2001年的《生物圈的未來》(The Future of Life,2002年,天下文化)及2016年的《半個地球》(Half-Earth:our planet’s fight for life,2017年,商周)是他多年投入生物多樣性的心得總結。雖然全世界許多生物被逼著進入滅絕的速度並沒有趨緩,但威爾森並沒有因而悲觀,以一位90歲高齡的教授,他仍然戰鬥力十足。
從威爾森的身上,更讓我深深體會做為一位公共知識分子所身負的重任,先天下之憂而憂,他努力去分析、去理解、去找出可以實現的願景。或許就如當年馬克思所說:「回到大英博物館!」不分地域、種族、性別甚至貧富,我們必須承繼威爾森的精神,認真學習與思考。
威爾森對年輕學子懷著極大的盼望,他在2013年寫下《給青年科學家的信》(Letters to Young Scientist,2014年,聯經),從第一封信的標題—熱情是一切的基礎,到最後第20封信的標題—科學倫理,他語重心長指出,知識本身從來都不是有害的,但若被意識形態扭曲或濫用,有必要時要挺身而出,不要辜負科學賦予你的使命。這也是多年來我閱讀他的著作,最令我敬佩的話語之一。●
林良恭
台灣生物學研究者,東海大學理學院院長、生命科學系專任教授兼熱帶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兼任教授,著有《臺灣的蝙蝠》(合著)、《自然保護區域資源調查監測手冊》(合著)等書。主要學術專長是動物學、野生動物生態學、保育生物學、動物分類學、自然資源保育、哺乳動物學。
在台灣東海大學生物學系取得學士學位(1977年),在林俊義教授指導下取得同校生物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82年),在日本九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92年)。
1992年到1995年間在屏東縣內埔鄉國立屏東技術學院(現在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專任教職。1995年起在東海大學專任教職至今。
專訪》搞笑漫畫入行,建構起悲劇的世界:《時渦》NOBI璋在日本的漫畫獲獎歷程
2016年日本漫畫家浦澤直樹接受《知日》雜誌專訪時,反對「漫畫是為了讓人發笑」這個想法。雖然日文中的「漫」字容易讓人產生開心發笑的聯想,浦澤認為:「漫畫從一開始就是悲劇性的,」在援引了手塚治虫等重要典範後,他說:「但是悲傷的情景跟喜劇,其實只有一線之隔。」聽起來有如對漫畫詩學的討論,反映了漫畫家從奇想與搞笑拉回對現實對人世的觀察。
放眼台灣漫畫,兼具故事性和娛樂性,並對人性有深入刻畫的作品,2019年出版的《時渦》或許是部值得推薦的作品。屢獲日本漫畫獎項肯定的台灣漫畫家NOBI璋,2009年獲得「第3屆MORNING國際漫畫賞大賞」後,與講談社開始固定合作。2013年以《異聞編年史》獲講談社第33屆MANGA OPEN賞編輯部賞,同作也入圍第4屆金漫獎新人獎。《時渦》一作則於2013年先在講談社青年漫畫雜誌《Morning》雜誌新人增刊號刊載第1回〈蟬之渦〉,而後與第2回〈燭之渦〉在《イブニング》雜誌獲優秀賞。
這些得獎經歷,讓身在台灣的NOBI璋獲得在日本漫畫雜誌曝光的機會,這幾年來通過email往來,他爭取著自己在日本漫畫圈發展的機會。在《時渦》發行單行本第2集之際,Openbook編輯部特地專訪NOBI璋,一探他的創作歷程。
▇我不喜歡好人的故事
《時渦》描繪一名獨行方士「市郎」,為救回被秦始皇挾持的愛人,踏上了尋找長生不老術的飄盪之旅,途中遇見每個不死者與圍繞著他們的各種欲望和生命的輪轉。主人翁如此描繪自己的工作:
書名「時渦」也由此而出,在時間之流停滯的漩渦,即永生不死的人。雖然是主角,但市郎其實是在替萬惡的秦始皇工作,故事中描繪的重點人物也多帶著一些陰鬱、狂妄和邪佞。
提到人物的刻畫,他表示:「我現在不太喜歡好人的角色,好人對我來說沒有說服力。」舉例來說,「如果有個人現在要搭公車去上班,跟有個人要拿槍去搶銀行,你會想看誰的故事?」NOBI璋說他喜歡有善有惡的角色,像美劇《絕命毒師》(Breaking Bad)有個角色,表面上是個好人,私下卻喜歡偷東西,有善也有惡的面向,這樣的故事才有說服力,人物也才有真實感。他說:「大學時期,我喜歡《天兵高校》、《稻中桌球社》這種搞笑作品,現在則喜歡《浪人劍客》、《烙印勇士》這種對人性有深層刻畫的作品。」
▇與日本編輯一同摸索多年
對漫畫人物的刻畫與對創作的思考,非一日可成。NOBI璋大學念動畫系,課程中會有寫腳本練習。而由於動畫耗時費工,畢業前,他看到講談社的國際漫畫賞,便將腳本轉化成漫畫投稿。那是他首次完成一則完整的短篇漫畫,完全不抱任何希望,沒想到一舉拿下首獎。
這部名為〈Poor Knight〉的作品,描繪一名在便利商店打工的男子,和附身在店裡古董收銀台裡的窮神合作,化身成超級英雄,打擊犯罪。NOBI璋說:「那其實是一部搞笑作品,那時我喜歡搞笑作品,跟現在差滿多的。」雖說是搞笑漫畫,但故事其實充滿了各種貼近生活的笑點,像是號稱自己「淡泊寡欲」的窮神,卻宿居在銅臭味最濃重的收銀台,頻頻跟主角索取「供奉」,才肯協助他改變世界。故事在嘻笑間諷刺了:正義的實現竟是建立在身無分文的便利商店店員的奉獻上。
以搞笑漫畫獲得講談社的關注後,NOBI璋開啟了與日本編輯長期的磨合。由於初畫漫畫便獲得關注,他繼續朝著搞笑漫畫的方向前進,不料,後續的作品卻始終與編輯的想法扞格。多年來,許多用心經營且修改多次的提案與成果,最後都付諸流水。
NOBI璋多次深感挫折,靠著接動畫的工作,堅持漫畫創作的理想。直到作品漸漸收斂起搞笑,朝著從歷史刻畫人性的方向創作,他終於和編輯確認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特性。
這些年,除了〈Poor Knight〉與《時渦》第1、2回這兩部短篇得獎作品在《Morning》刊登外,另外還有一部關於黑貓中隊的短篇〈UFO飛行士〉與主角為中國史官的〈異聞編年史〉,也同樣刊登於《Morning》。2019年在台灣出版的《時渦》,是他在家鄉推出的第一部單行本。
▇漫畫像一座設計精準的迷宮
《時渦》的主人翁市郎是位似有柔情,又心狠手辣的人。書中第一個短篇〈蟬之渦〉裡,為了獲得長生的資訊,市郎不惜毀掉萬里長城,犧牲工匠的多年苦心,造成生靈塗炭,只為與不死者完成契約。在報復秦始皇的目的下,市郎與不死者都變成了惡魔。在40頁的短篇中,NOBI璋描繪了秦始皇的邪惡、市郎的動機、不死者的傳說與歷程,還毀了一座萬里長城,在欲望橫陳的長城荒礫中,讓不死者重生,不僅流暢地交代諸多資訊,且情節層層堆疊,引人入勝。
「短篇故事確實必須精心設計。故事像一座迷宮,當讀者進入漫畫家設計的迷宮冒險,走到盡頭時,一定要讓讀者發現寶藏,也就是『驚喜』。」NOBI璋曾花費很長的時間研究短篇漫畫的敘事形式,而這也是說長篇故事的基礎。「驚喜點通常在故事初期的設定階段便已經決定,之後是思考如何處理好每段劇情的懸念,讓讀者不斷往結局邁進。」他說。
由於出身動畫製作,NOBI璋創作時通常依循幾個階段:文字腳本→分鏡腳本→草稿→正式作畫。分鏡腳本基本上是延續自動畫製作的習慣,他會在這個階段檢視敘事的整體架構,以及確認每個懸念的布署。「漫畫如何吸引人一直看下去?每個跨頁左邊的最後一格都應該有懸念點。其實不深奧,至少留一個小懸念,比如講話到一半,就能刺激讀者翻頁。真正困難的是每回的最後,要如何安排,讓讀者迫不及待想看下一回。」分鏡腳本的作用也在此,他在每個懸念處,標記每頁最後一格的位置。
在人物形象的設計上,市郎細尖的下巴和扁長瞇瞇眼,也有別於一般讀者對主角的想像。NOBI璋說:「我是學動畫的,動畫中很多事物都需要符號化,方便觀眾記憶。像米老鼠,一看就有印象。圓臉和長臉,代表的個性也不一樣。市郎因為個性比較極端,所以很多地方都是尖尖的。」但一位人物可能有很多重的面向,又該如何思考呢?「我猶豫要選擇哪一種發展,直到我想到主角摧毀長城的畫面,突然覺得這角色出乎意料的心狠手辣,這一刻,有點像是角色自己活了起來,一切變得很鮮明,那時我就知道自己找到答案了。」
▇追求永生與見證毀滅
《時渦》在劇情推進中經常進行內在的辯論,如〈蟬之渦〉讓整座城牆倒塌,造成諸多死傷,只為報復秦皇或為拯救心儀女子,值得嗎?或者〈鯉之渦〉中的賢君鯉公,放棄吃下可得永生的金鯉,放生入稻田使農產豐碩,造福一方百姓,後人卻為了爭田相互殘殺,當初的苦心是否只是一場徒勞?而漩渦出現的地方,似乎也總是充滿欲望、死亡、地獄的意象。
「這部作品有兩個設定,首先,在《時渦》的世界觀中,長生不死是有代價的,代價的具體反噬跟內心欲望息息相關。另一個設定是,故事表面上是尋找長生不死、尋找『永恆』,但內容談的是毀滅。主人翁尋找長生不死,但過程中充滿了毀滅。」NOBI璋提到,這樣強烈對比的設定,讓故事維持著高潮起伏的敘事張力,「這個故事的悲劇性,主要源於世界觀的設定,其反諷的效果,很符合這個故事的調性。」
單行本第1集中主人翁的形象鮮明,2020年7月出版的第2集則開始發展主角以外的角色,特別是阻礙市郎前進的年輕野心家縣長。此人有著與市郎相近的心狠手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瘋狂時有如鬼魅,看似反派,NOBI璋卻自言:「他是個一心想要往上爬的人,看到這麼樣有幹勁和野心的人,我會特別羨慕。」
不難看出,NOBI璋耗費了許多心力在思考此世界的開發與創造。他不喜歡呆板的人,經常在刻畫人性上反復琢磨。後記中他提到,有時畫完作品,總覺得還「少」了些什麼。陷入卡關的他,會開始大量看喜歡的漫畫或電影,刺激自己的思考,有時靈光一閃,特定語句出現,有如開竅,如:「當你憎恨一個人,你將會活得越來越像他」、「共患難容易,共富貴難」等句子,幫助他刻畫人物更深沉的面向。
問NOBI璋,身為漫畫家,什麼時候最開心?他答,卡關多日,終於開竅的瞬間,以及收到日方編輯回信確認刊登的時候。這是他最放鬆,感受到努力獲得回報的時刻。《時渦》在台出版第2集的同時,NOBI璋也正與日方編輯討論新作品,相信不久之後,將有新成果問世,「還請多多指教。」他說。
憑藉才能獲得國際漫畫獎,NOBI璋意外為自己開啟了在日本漫畫界闖蕩的道路,幸運卻稱不上順遂。他磨練多時,一直等待更多作品曝光的機會。問他如何能堅持下去?他的回答簡單,卻是許多人的心聲:「我喜歡創作。」●
TIME SWIRL vol.1
作者:NOBI璋
出版:奇果文創
定價:220元
【內容簡介➤】
TIME SWIRL vol.2
作者:NOBI璋
出版:奇果文創
定價:220元
【內容簡介➤】
本名黃俊璋,台灣新生代漫畫家,故事曲奇而饒富哲理,畫風亦獨具一格。《時渦》是NOBI璋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漫畫作品,《時渦》的原型於2018年3月獲得日本講談社第38屆イブニング漫畫賞優秀賞後,終於在2019年底前得以完成第一集,並出版成册。
日本講談社第3屆MORNING國際漫畫賞大賞
日本講談社第33屆MANGA OPEN賞編輯部賞
日本講談社第38屆イブニング漫畫賞優秀賞
日本京都國際漫畫賞入圍
台灣第4屆金漫獎入圍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