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黑人的命也是命,BLM風潮下的美國出版市場

5月25日,美國明尼亞波利斯市(Minneapolis)的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被逮捕制伏時,遭警察膝蓋壓頸致死,警察執法界線爭議和對非裔族群的差異對待,引發長達數週的反種族歧視和反警暴示威活動,也讓「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議題再次成為全美焦點和社群媒體上的熱門標籤。本文將分別從書店、出版社、作家的角色切入,探討英美書籍產業在這場風波未熄的議題中受到的影響與回應。

▉情勢動盪 書店遭波及

在事件發生地明尼亞波利斯市,5月30日週六凌晨,據稱是全美最古老的科幻獨立書店「雨果叔叔的科幻小說書店」(Uncle Hugo's Science Fiction Bookstore),與比鄰的「艾德加叔叔的懸疑小說書店」(Uncle Edgar's Mystery Bookstore)均遭入侵者潑灑助燃物,兩家書店著火後幾乎全毀。同時經營兩家「叔叔」書店的店主目前正在GoFundMe上為重建計畫募資,但考慮往後只做訂書郵寄服務,不再開實體書店。


雨果叔叔的科幻小說書店遭遇大火後,現以網路訂書郵寄取代實體書店營業(取自雨果叔叔的科幻小說書店官網

事件發生後,為安全起見,推理小說書店「從前從前有個案件」(Once Upon a Crime)的臉書專頁公告該週末暫停路邊取書服務。貼文下方有留言建議店家武裝保護自己,但店家回覆:「我們不會這麼做。本店雖然備受喜愛,但不能成為煽動暴力的藉口。店毀了可以重建;人死了,卻永遠無法復生。」

安然無恙或只受輕微影響的書店,紛紛在門口架起和店面等高的木板覆蓋外牆,以防被破壞或遭波及。和「從前從前有個案件」一樣在隔週恢復營業的書店,則開放特定時段進店瀏覽或路邊取書,不過也因部分郵局遭破壞,郵務中斷或縮減,使書店到貨時間延後。疫情期間,部分店家調整營業時間或轉以網路訂書和郵寄為主,但暴動和騷亂顯然讓書店經營雪上加霜。


月宮書店以木板覆蓋書店外牆,以防遭波及(取自月宮書店臉書專頁

▉和平示威持續 書店加入聲援反種族歧視

自5月25日以來,和平示威持續進行,支持示威的書店也各有不同的作法。根據《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報導,有些書店為遭警方驅逐而受傷的示威者提供庇護或急救藥品,但大多不欲公開店名,以防滋事分子趁亂打劫。

有些書店選擇捐款或募集連署,例如「字書店」(WORD Bookstore)承諾將部分收入捐給「保釋金計畫」(The Bail Project),資助在現行法律和警察制度下無力支付保釋金的人,尤其其中多為受種族歧視的群體和經濟弱勢。位在明尼亞波利斯市警局附近、所幸在動亂中只有玻璃一角被打破的「月宮書店」(Moon Palace Books),官網首頁仍放著要求明尼亞波利市議會解散警察部門的連署案宣傳。以非裔社群、文化、歷史為經營核心的「鑰匙書局」(The Key Bookstore)網路書店則開出「白人盟友書單」,並鼓勵讀者在黑人經營的商店(Black Business)購物。


月宮書店官網首頁放置著要求明尼亞波利市議會解散警察部門的連署案宣傳(取自月宮書店官網

黑人經營的書店,一向在傳承文化和凝聚黑人社群上占有重要地位。加州奧克蘭市的「馬可仕書店」(Marcus Bookstore)前身為成功印刷出版社(Success Printing Co.),自創辦人於1960年成立書店以來,即以推廣黑人歷史、交流和自我認同的知識為己任,近期更募資成功,即將架設自己的網路書店。

獨立書店「文學吧」(The Lit. Bar)老闆娜埃拉.桑拓絲(Noëlle Santos)則於示威初期在推特上說:「我的團隊全部來問我,如果他們因為參加示威被逮捕,我會不會開除他們。我找不到其他例子更能強調老闆是黑人的重要性。」《出版人週刊》列出店主為黑人或非裔的書店清單,支持獨立書店的有聲書平台Libro.fm也將黑人經營書店標示在地圖上,並持續更新。

協助獨立書店營運和發展的美國書商協會(America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簡稱ABA)也發表聲明,表示反對種族主義,並支持為正義發聲。ABA在聲明頁上分享對抗種族歧視的資源和內容,預告將推出新的提倡多元和反種族歧視計畫,並在社群媒體上重推黑人經營的書店,強調黑人族群的聲音。


有聲書平台Libro.fm分享黑人經營的書店清單地圖(翻攝自Libro.fm

▉出版媒體人挺身而出 籲正視業內員工組成與出版主題的族群過度單一化問題

由華裔美國人創辦、重視內容呈現文化多樣性的童書出版社「李與劉圖書」(Lee & Low Books),於年初公布「2019年出版業多樣性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白人/高加索人」的占比高達76%,美國出版業的族群多元性比起往年沒有顯著進展,而佛洛伊德之死,讓出版業的非裔員工們出面聲援與爭取自身權益。

6月8日這天,超過1100名出版與媒體從業人員,以電子郵件與Google文件串聯響應活動,透過參與抗議、組織活動與捐款的方式,反對社會系統中的白人至上主義與種族資本主義。活動的5位發起人皆為麥克米倫出版公司(Macmillan)的員工,除了4位BIPOC(black, indigenous, and people of color,非裔、原住民與其他有色人種)成員,尚包含一名白人。這項活動是為了回應出版五龍頭的CEO們寄給全體員工的聲明,認為決策階層應當更積極回應社會上對於種族歧視的相關議題與抗爭。


童書出版社「李與劉圖書」於年初公布2019年出版業多樣性問卷調查結果(取自李與劉圖書官網

面對這項活動,五巨頭中的企鵝藍燈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給予最全面的回覆,表示原本便十分重視員工雇用與書籍出版方面的族裔多樣性,後續也將繼續努力,除了未來將透明化員工的族裔組成,且會設立明確的指標,檢驗僱員與出版書單的種族多樣性,加強公司內反種族歧視的訓練,同時也捐款支持非裔出版。

樺榭出版集團(Hachette Book Group)同樣承諾會設立明確指標,輔助增強並檢視僱員與出版的族裔多樣性,以及加強內部員工訓練。西蒙與舒斯特公司(Simon & Schuster,簡稱S&S)雖然也對此發布聲明,但未應許針對活動訴求作出任何改變。而剩下的哈潑柯林斯集團(HarperCollins)與發起者任職的麥克米倫並無回應。

■推特標籤#PublishingPaidMe揭露黑白作家間的所得落差

美國都市奇幻作家LL.麥金妮(L.L. McKinney)在6月6日於推特上創造了#PublishingPaidMe的標籤,引起熱烈迴響,諸多作家引用此標籤揭露他們每部作品所獲得的預付版稅,其中不乏重量級非裔作家與部分白人作家,例如:破紀錄連獲三年雨果獎殊榮的N.K.潔米欣(N. K. Jemisin)、以《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Bad Feminist)打入紐約時報暢銷散文集名單的羅珊.蓋伊(Roxane Gay),還有戴上英國兒童獎桂冠的瑪洛莉.布萊克曼(Malorie Blackman)。這些貼文顯示,BIPOC作者所獲得的報酬確實遠低於白人作者。

以潔米欣為例,她的預付版稅金額分別為:《繼承》(Inheritance)系列:每本4萬美元 x 3本、《夢血》(Dreamblood)系列:每本2.5萬美元 x 2本、《龜裂大地》(Broken Earth)系列:每本2.5萬美元 x 3本,其中包含數本獲頒星雲獎、雨果獎殊榮的傑作。

做為對照,同樣曾獲得雨果獎肯定的白人作家約翰.史卡奇(John Scalzi)則在這個標籤下揭露,他2005年發行的處女作便已獲得6500美元的預付版稅,而2015年更簽下一份「10年期、13本書」的契約,共可獲得總計340萬美元的天價預付版稅。


作家N.K.潔米欣作品,左起:「繼承」系列、「夢血」系列、「龜裂大地」系列

2011年美國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Award)得主潔思敏.瓦德(Jesmyn Ward)的得獎作品《搶救》(Salvage the Bones)獲得2萬美元的預付版稅,但即使作品已備受肯定,當時合作的出版社仍不願意支付10萬美元以上的預付版稅給瓦德獲獎後的下一部作品,最後她選擇出走。

當6年後瓦德再次贏得國家書卷獎的肯定時,版稅價碼已有成長,但與某些白人作家的處女作版稅相較仍不合理。此外還有諸多案例呈現,即使是獲得大獎肯定的知名非裔作家,能獲得的預付版稅仍經常比無名的白人作家更少,反映了出版社對於市場的預期。

#PublishingPaidMe發起人麥金妮表示:「當白人作家的作品表現不佳時,他們還是可能獲得下次機會,或者另一份10萬美元的預付版稅;但若是非裔作家表現不突出,則連同整個群體都會被責備與懲罰。非裔作家總被告知他們的書不會熱銷、沒有讀者想讀。非裔讀者的形象也被謊言掩蓋,指稱他們不讀書,然而在人口統計上,非裔女性才是最大的讀者群。」

■英國暢銷書榜龍頭之座終於迎來首位本土非裔作家

隔著大西洋的英國雖然沒有明顯的大規模活動,但2017年出版的《為何我不再跟白人談論種族》(Why I’m No Longer Talking to White People About Race)卻突然在2020年6月中竄上尼爾森圖書調查(Nielsen BookScan)英國暢銷前50的榜首,作者芮尼.埃多—洛奇(Reni Eddo-Lodge)是自2001年統計以來,首位達成此成就的英籍非裔作家。在此之前,高踞銷售榜首的非裔作品僅有一部,就是美國律師兼前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在前年出版的回憶錄《成為這樣的我》(Becoming),而根據2016年統計,歷年上榜、名叫「David」的作家甚至比所有具少數族裔身分的作家總和還多。

埃多–洛奇在2014年發布一篇同名的部落格文章,敘述她在英國與白人談論關於種族議題與種族歧視的挫折,引起廣大迴響。其後她繼續深入議題,從移根的黑人歷史到維持白人主導地位的政治目的,從洗白女性主義(whitewashed feminism)到階級與種族間密不可分的連結,提供了即時且重要的全新架構,去觀察、認知與反擊種族歧視。

對於成為首位非虛構文學類銷售奪冠的英籍非裔作家,埃多–洛奇謙稱自己的作品是站在無數英籍非裔文學巨人的肩膀上,但她同時指出,居然直到2020年才出現第一位本土非裔作家獲得此成績,是一項對於出版業極其可怕的控訴。

■反歧視書籍衝上暢銷榜

在美國,爆發反警暴和種族歧視的抗議行動後,種族主義和美國非裔歷史的相關書籍立即登上各大暢銷排行榜,閱讀率也居高不下。根據NPD BookScan統計,種族歧視主題書籍在6月第一週的銷量,相比前一週有3到9倍的成長。在亞馬遜6月14日至6月20日這週的前20名暢銷榜中,就有13本是反歧視相關主題書或非裔作家作品。紐約時報的同週排行榜上,前15名中也有13本是非裔族群歷史相關作品。

在亞馬遜的每週暢銷榜上,種族議題書銷量甚至超越剛出版的「飢餓遊戲」系列前傳,占據非小說類暢銷榜前兩名的分別是2018年出版的《白人玻璃心:為什麼和白人談論種族主義這麼難》(White Fragility: Why It's So Hard for White People to Talk About Racism),以及2019年出版的《如何當個反種族歧視者》(How to Be an Antiracist)。直到美國前國安顧問約翰.波頓的《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A White House Memoir)在英美上市,榜首之位才易主。


多本反歧視相關主題書或非裔作家作品登上亞馬遜暢銷榜(翻攝自amazon

此外,為了響應「暗黑星期二」(Blackout Tuesday)運動,哈潑柯林斯集團旗下專門出版黑人作家和多元文化書籍的Amistad Press出版社,也在社群媒體上推行「#BlackoutBestsellerList」標籤,呼籲讀者在6月14日至6月20日購買兩本非裔作家的書籍,讓黑人或其他有色人種的聲音占據暢銷榜。Amistad總編輯崔西.雪洛(Tracy Sherrod)表示,這項運動旨在強調非裔作家的作品有廣大的讀者市場和購買力,無奈目前的出版業讓人「似乎還是必須證明這件事。」

■書店和各大平台推出反種族歧視書單

美國黑人歷史和反種族歧視書籍如此暢銷,也歸功於書店和各大平台推廣,例如協助獨立書店的銷售平台Bookshop聯合美國大學出版社聯盟的平等、正義暨包容委員會(Equity, Justice, and Inclusion Committee of 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esses),推出以反種族歧視為主題的社群閱讀清單;有聲書平台Libro.fm推出反種族主義者清單;熱門消息網站Buzzfeed也提出對抗種族主義和白人特權的書單。本文最後,筆者依文類整理出以下清單,供讀者深入研究:

回憶錄或傳記:

  • 《在世界與我之間》(Between the World and Me,作者:Ta-Nehisi Coates):作者在寫給兒子的書信中,思索做為黑人男子在美國的處境,講述美國種族歧視和黑人民權運動的歷史,以及身為父親的擔憂和恐懼。
     
  • 《如何當個反種族歧視者》(How to Be an Antiracist,作者:Ibram X. Kendi):作者重塑有關種族歧視的討論,描繪出一個「反種族歧視者」該有的樣貌,引導讀者在生活中實踐。
     
  • 《我還在這裡:在為白人打造的世界中找到黑人尊嚴》(I'm Still Here: Black Dignity in a World Made for Whiteness,作者:Austin Channing Brown):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驗,描述美國的白人中產階級福音派,如何參與了種族敵意(racial hostility)年代的興起。本書適合對基督教社群內的種族正義有興趣的讀者。

歷史:

  • 《生而被標籤:美國種族歧視思想的歷史溯源》(Stamped from the Beginning: The Definitive History of Racist Ideas in America,作者:Ibram X. Kendi):作者是歷史教授,爬梳美國反黑人的種族歧視思想由來和如何影響至今。
     
  • 《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作者:Bryan Stevenson):作者自述發起「平等司法倡議」(Equal Justice Initiative)後,替一名無辜被判死刑的黑人平反的案件,揭露造成該冤案的制度性歧視和腐敗。本書於2019年改編成電影《不完美的正義》。
     
  • 《法律的顏色:一段被遺忘的歷史——政府如何將美國一分為二》(The Color of Law: A Forgotten History of How Our Government Segregated America,作者:Richard Rothstein):美國政府在全美大都市刻意施行種族隔離政策的歷史。
     
  • 《新吉姆克勞年代:種族中立時代的大規模監禁》(The New Jim Crow: Mass Incarceration in the Age of Colorblindness,作者:Michelle Alexander):美國政府將黑人群體視為反毒專案和警察執法的重點目標,導致一種新的種族控制手段——「大規模監禁」,使全美最窮、最弱勢者更無力翻轉命運。

社會科學:

  • 《所以你想談談種族,是吧》(S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Race,作者:Ijeoma Oluo):教人如何進行有關種族和種族歧視的重要對話,主題廣泛,簡單易懂。
     
  • 《為什麼學校餐廳裡的黑人小孩都坐在一起?》(Why Are All the Black Kids Sitting Together in the Cafeteria?,作者:Beverly Daniel Tatum):在學校餐廳裡,黑人、白人、拉丁裔總是分開坐,這種「自我分隔」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還是一種應對策略?作者認為若要讓不同種族或族裔之間溝通,必須直接開啟有關彼此種族認同的對話。
     
  • 《白色脆弱:為什麼和白人談論種族主義這麼難》(White Fragility: Why It's So Hard for White People to Talk About Racism,作者:Robin DiAngelo):作者研究白人遇到種族議題時的防衛性和攻擊性回應,剖析其心態,解釋部分防禦行為如何更鞏固白人至上主義。
     
  • 《我和白人至上主義:打擊種族主義,改變世界,成為後世榜樣》(Me and White Supremacy: Combat Racism, Change the World, and Become a Good Ancestor,作者:Layla F. Saad):作者身為社會運動者和教育者,於2018年在Instagram發起「我和白人至上主義」挑戰,發送免費的引導練習本,請白人面對自己的歧視行為和思想。本書是該練習本的延長版,加入了作者的文化洞見並補足歷史脈絡。
     
  • 《致命的發明:科學、政治和大企業如何在二十世紀重新創造種族》(Fatal Invention: How Science, Politics, and Big Business Re-Create R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作者:Dorothy Roberts):分析「種族」作為一種生物學概念的迷思,以及基因檢測、基因資料庫和為特定種族打造的藥物如何更進一步鞏固這種迷思,加深政策和社會的不平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Sway(文字工作者)
  • Bambook(文字工作者)
2020-07-07 12:00
台書在日本10 版代》台灣書籍打進日本書市的問題與現況:訪光磊國際

說起經驗豐富的版權經紀人,假若太台本屋的黃碧君,是立足日本、直接近距離肉搏智取市場,那麼光磊國際的譚光磊就是主攻歐美、再漂亮轉身從日本外圍長射三分。

對於台灣書試圖進入日本市場,譚光磊的看法與黃碧君所見略同,認為目前較大問題是:「日本出版社或讀者,對台灣書其實沒有太多印象……」,更多詳情請見以下採訪報導。

推理、科幻有機會,台灣作品也不少

「過去台灣文學有很多悲傷慘重的部分,是外國人看不懂的。我們在學術翻譯上累積了很多這樣的作品,考量的不是大眾市場。可是我們也很難要求作家寫出符合國際市場的作品,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能靠版代長期去推,只要有一部作品紅了,就有機會帶動後面更多作品進入市場。」

譚光磊認為,現在日本有兩個潮流對台灣圖書是有利的:一是推理、一是科幻。他說:「日本讀者對華文作品(包含中港台)接受度已經變高,而台灣的推理創作,走的又正好是日本這一套,因此相對有利。此外,《三體》的大紅,讓他們對華文科幻也開始感興趣,現在這兩類在日本都發展得不錯,有固定讀者群。」

主推歐美版權市場的譚光磊還說,這類作品吸引的不僅是日本,就算引進歐美都有很好的路徑。台灣這方面作品不少,只是,能否走向國際,還是需要挑選。

至於旅遊或風土人情等非文學類,依照譚光磊的個人經驗,就覺得比較難跨越國際。他說:「以中國為例,荷蘭的出版社寧可找駐中國的荷蘭人來寫遊記,這樣不但無需翻譯,作者還可以回母國荷蘭參與宣傳,如果是有名氣的作者就更有幫助了。換做是中國的作者,在中國再有名,到了荷蘭也是沒用的。」他認為非文學類尤其如此,相信日本也很難例外。不過若是小說的話,則只要故事好看,便還是有機會。

又是這個老問題:想像與現實的落差

「台灣最大的誤解是覺得台日友好,就以為日本好像應該會對我們很有興趣或很了解台灣。」然而日本人到台灣旅遊觀光,跟台灣圖書到日本出版,兩者的差距是很大的,出版不能過度樂觀。說穿一句話,「他們為何要看台灣書?」無論台灣人寫得再好,日本人也有他自己的視角。

譚光磊還提到文化位階的問題。相信許多出版社都有過同樣經驗:台灣買日本版權,圖文排版都不能更動;但反過來,日本買台灣版權回去,要重排、印刷裝幀等等,日本都龜毛得很誇張。「日本出版社會不會覺得都要重改好累?台灣出版社和作者會不會不願意配合?有很多細節不是那麼容易跨越。」

在日文版權實務上,譚光磊舉吳明益的作品為例:「我們原本都以為已賣出許多國際版權的《複眼人》,在日本應該會更容易推,結果吳老師第一本在日出版的是《天橋上的魔術師》(歩道橋の魔術師,白水社)。後來證明日本出版社這個選擇是對的,懷舊記憶對他們來說有共鳴。」


作家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左四)聚焦於80年代中華商場為時空背景的故事,懷舊記憶對日本讀者極有共鳴(李昶誠攝)

提到大量出版翻譯文學的老牌出版社白水社,依譚光磊的合作經驗認為:「他們很規矩,但也很保守,不敢動大手筆,導致一本書就算評價高、好感度也高,可是反映在銷量上仍是雷聲大雨點小。」不過譚光磊也同意,換做是大出版社,也不代表就能做得更好,因為這意味著台灣書要跟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以及日本本土作品一起競爭資源,結果如何,難以定論。

「想成功需要很多天時地利人和。」譚光磊對於出版這件事,有許多的感觸:「不要說日本市場,放諸國際,就算大作家也一樣,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了。例如今年3、4月,全世界有許多大作家的書要出版,但碰到疫情,所有的計畫都亂了套,一本本的書就這麼掛掉了。」

除了譯者培育,還有政府補助出版行銷的可能性

若進一步深入探討,譚光磊認為翻譯的人力也是一大問題。尤其在收益不足以供養專業的前因下,恐怕會鑄成翻譯人才產生斷層的後果。他舉日本的譯者為例:「日本譯者地位已經算是普遍較高了,他們拿的版稅在台灣看來是相對優渥的,但假設首刷6000本,就算版稅以5-6%計算,還是比不上稿費。加上日本一般讀者讀翻譯書的習慣不像台灣,所以算算還是養不活自己。」

當翻譯養不活譯者,直接影響的就是台灣圖書在日本出版的量能。因此譚光磊認為,不管政府或民間,都應該去關注譯者的人才育創計畫,至少先有所支撐,才有未來可言。


「光磊國際版權公司」負責人譚光磊(王志元攝)

譚光磊說:「國外有很多邀請譯者協助培育人才的做法,以芬蘭為例,每年會找5個不同語言的譯者駐村幾個月,以師徒制的方式各自帶一個新手,從教導到作品出爐。」反觀台灣的作法,目前都還停留在交流的層面,要談到足以支撐的程度,需要更嚴謹的計畫措施。

此外,政府的補助如果除了譯者,還願意考慮後續版權、出版及行銷的話,最好能有整體的配套措施,資源才比較不會因各自為政而流於浪費。也就是說,不管是譯者培育、出版媒合,或行銷推廣等等,都可以主動出擊,多做一點事情,而不用被動地等到出版社買了版權以後,才來申請翻譯補助。

避開前人的彎路,還要背後有彈藥支援

譚光磊說:「這幾年看下來,台灣書籍要進入日本市場,也是靠文學愛好者的推動較多,像黃耀進、黃碧君、天野健太郎,成績不錯但非常辛苦,回饋也很少。」以黃碧君經營的太台本屋來說,譚光磊指出,太台一直積極在做前期的媒合推薦,但如果政府可以補助後期的行銷資源會更好,才能讓台灣書產生能見度,否則背面沒有彈藥的支持,讓前面的努力後繼無力就太可惜了。


太台本屋積極舉辦作家與讀者交流活動。圖為《老屋顏》與《台灣日式建築散步》作者於廣島尾道舉辦對談(取自老屋顏

至於版權代理,譚光磊表示日本跟歐美市場必須分開思考。他說:「一本書我若要做全球,可能會優先推歐美,因為英文資料備妥就可以一次推多國,且他們會互相影響,例如德國編輯買了版權,會跟他的法國編輯朋友推薦。但歐陸是這樣,隔著大小海峽的亞洲各國就絕不會有這種情形,日本更是與世隔絕、封閉獨立的市場,所以我們很難在第一階段就納入考慮。」

譚光磊的理想狀態是,在歐美賣出成績,再推回日本。「對我來說,這樣反而比較容易些,因為對亞洲國家來說,溝通一直也是個問題:編輯不一定會中文,也不一定會英文,而會英文的又多半做歐美書。」也就是說,讓子彈多飛一會兒,台灣書透過歐美路徑,再與(多半處理歐美書)的日本代理用英文溝通版權,是譚光磊更為上手、也更為奏效的一種方式。

「不過事在人為,機會點無法複製,也無法速成。」譚光磊說:「推廣台灣書,我們必須更有意識地朝對的方向去走,在許多經驗上避開前人的彎路,才能幫助後面的人走得更快。」願以此與出版同業互相勉勵。


光磊國際推向歐美市場的台灣書籍(李昶誠攝)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所有身分中,我最願意被稱為詩人:廖偉棠的新詩課

我是一個專職的作家,以寫影評和書評為生,同時我還是一個攝影師,有時還在電視臺上講講文學,在大學裡教教創意寫作。但在我的諸多身分中,我還是最願意被稱為是一個詩人,因為詩是可以讓我淋漓盡致表達自己的一種藝術手段。

我用詩的方式打個比方。如果把詩這個漢字拆開,左邊是言,右邊是寺,我就是個用語言建造寺廟的建築工人。但問題來了,這個寺廟供奉的是何方神靈呢?這就是我和大家一起去探討的詩意。

我是個詩人,聽起來像是在從事最浪漫的工作,但我知道,多數人聽到詩人這個身分時,他們心裡不是這麼想的。

詩讓他們難以理解,新詩就更讓他們莫名其妙。作為寫新詩的詩人,我常聽到許多對新詩的質疑。比如不押韻,你這叫詩嗎?新詩像把散文分行,這真是詩?你寫這麼難懂,是讓人猜謎,還是想故弄玄虛呢?當代對詩人的質疑,比一百多年前胡適開創新詩時還要多。

新詩在中文世界誕生超過百年了,大家都知道胡適、徐志摩、戴望舒這些早期著名的新詩詩人,知道〈人間四月天〉、〈再別康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些名篇,為什麼人們對新詩仍感到好奇又陌生呢?

▇新詩,是現代的詩意

大學的中文教育裡面教過什麼是新詩,但多數人聽了還是如墮雲裡霧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對新詩的誤會呢?

其實,詩意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不是教科書能簡介說明的。新詩的詩意在哪裡?眾說紛紜,有民間的立場,有學院的立場,有各種各樣的流派對詩意的定義。其實,詩意是個有機的、生長的概念,並不是絕對的東西,它的語意、它的範圍一直在變,而且每個詩人都會嘗試去重新定義詩意。

尤其是過去的一個世紀,詩意的可能性已經拓展非常多,它以文學中的先鋒這種地位去挑戰文學的界限。偏偏很多人對詩意的認識還停留在「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

比如說,月亮是很有詩意的。關於月亮的詩意,我們一直認為在中文詩的領域裡都是李白的領地,他占了一大塊。說到月亮、說到月亮詩,馬上想到李白,另外就是蘇軾,這些古代浪漫詩人又占了一部分,剩給新詩詩人的地盤非常少。


(取自Pixabay

但是我們有NASA,有登月計畫,有天文望遠鏡,新詩詩人能看到李白看不到的月亮,環形山,寧靜海,月球背面像玻璃一樣的沙子,非常低的重力,等等,這些其實都帶有詩意。這種新的詩意,李白沒有機會接觸。靠著新的詩意開拓,我們有機會跟李白搶一些詩的地盤。

我跟大家分享一首我寫月亮的詩:超級月

超級月波動所有的兒子
不波動父親
我掙扎我是漸凍的潮汐
遙想著我曾經水手的父親
超級月波動所有的雌性
不波動雄性
我悲哀我是銀亮的桂樹
靜對一把銀亮的斧斤
超級月波動所有的異鄉
不波動故鄉
我若成舟我將無處綁纜
我將成舟我竟刻痕滿身

這首詩試圖連接的是科學和傳統詩意。超級月亮是網路時代才出現的名詞,月亮的引力會牽動地球的潮汐,對女性情緒比對男性情緒影響更大,這都是現當代科學所發現的,李白所不知的。而我在詩中所書寫的主題,卻又是最傳統的親情、鄉愁,這些已經被前人寫爛了的主題。

用現代的、科學的方式去重新接近這個主題,最後把詩拉回到吳剛伐桂、莊子「泛若不繫之舟」,還有成語刻舟求劍這個典故裡面去。但我已經創造性地顛覆了這幾個典故,使它們跟現代人在現代城市裡走投無路的情緒相呼應。這就是我想分享的近在咫尺、同時又遠在天邊的那種詩意。

▇發現詩意

杜甫「不薄今人愛古人」,詩應該是寬容的,我們期待它更加寬容,接納更多讀者去愛它。所以我從自己的喜好出發,挑選喜歡的幾十首傑出詩作,也包括大家所熟悉的北島的〈一切〉、張棗的〈鏡中〉、余秀華的〈我養的狗叫小巫〉這些名作。

我以十個最常見的對新詩的質疑來展開,拉近我們跟新詩之間的距離,再分別用二十個層面去解剖,所謂的現代詩意從哪裡來,它是怎樣存在的,它可以把寫詩的人和讀詩的人帶向怎樣的境界。

大家會問讀過這幾十首詩,也許會掃除對新詩的偏見,但又可以得到什麼呢?我們會變詩人嗎?當然不會,每個人都變成詩人並非好事。想像一個寫了43000首詩的乾隆皇帝,想像在文革後期一個叫小靳莊的村莊,那裡的人每天都寫詩、賽詩——詩氾濫不但浪費紙,而且令人毛骨悚然。

我們不變成寫詩的人,卻能成為心中有詩、能發現城市裡詩意的人。這樣的人,比一個每天發表詩、得到官方認證的所謂詩人,其實更有詩意。我的好友,一位優秀的漢語詩人黃燦然,他就用自己的詩,表現我剛才所說的那種發現城市詩意的狀態是怎樣來的,這首詩叫〈全是世界,全是物質〉。

全是世界,全是物質
世界全是詩,物質全是詩,
從我睜開眼睛的那一刻起,
我的赤裸是詩,窗簾飄動是詩,
我妻子上班前的身體是詩,
我上班前穿衣服穿襪子穿鞋時
小狗小小的不安是詩,
我對她的愛和憐憫是詩,
我來到街上是詩,水果檔是詩,
菜市場是詩,茶餐廳是詩,
小巷新開的補習社是詩,
我邊走邊想起女兒是詩,
路上比我窮苦的人是詩,
他們手中的工具是詩,
他們眼裡的憂傷是詩,
白雲是詩,太古城是詩,
太古城的小公園是詩,
小公園躺著菲傭是詩,
她們不在時是詩,她們在的地方是詩,
上班是詩,上班的人群是詩,
巴士站排隊的乘客是詩,
我加入他們的行列是詩,
被男人和女人顧盼的年輕母親
和手裡牽著的小男孩小女孩是詩,
巴士是詩,巴士以弧形駛上高速公路是詩,
高速公路是詩,從車窗望出去的九龍半島是詩,
鯉魚門是詩,維多利亞港是詩,
銅鑼灣避風塘是詩,漁船遊艇是詩,
我下車是詩,在紅綠燈前用生硬的廣東話
跟我打招呼的那位叫賈長老的白人傳教士是詩,
他信主得救是詩,我沒信主也得救是詩,
不信主不得或得救是詩,
太陽下一切是詩,陰天下一切是詩,
全是詩。
而我的詩一頁頁一行行
全是世界,全是物質。

你看,香港這個世界上最物質主義的城市,經常被笑話是文化沙漠的地方,卻給我們的詩人提供了那麼多的詩意。歸根到底,就在於詩人眼睛的發現,詩人的行走帶給他的體驗,這些都在他用筆去寫詩之前,而詩就揭示了這個世界原本所具有的神奇。


(取自wiki

反過來說,這是被發現的神奇,是日常生活的點石成金術,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豐盛,變得帶有魔力一樣。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終日汲汲營營,並不知道自己就是詩。我們的詩人黃燦然,一開始像個自戀的造物主,到處去指點,指出你們這是詩、那也是詩,指出每一個上班的人、每一個平凡平庸的人,身上都帶著詩的元素、詩的因素。

這首詩的神奇之處在於,慢慢地,詩人承認了自己是個手工業者一樣,他不但把這些平凡人提升到詩人的地位,同時又把自己從一個神秘的詩人地位,還原到跟身邊這些努力去製造世界物質的人一樣的地位上去。

他其實是用詩去回饋這個世界的饋贈,不多也不少。這首詩和這個城市是平起平坐的,是平等平衡的。詩意不是狂飆突進,不是浪漫得一塌糊塗的,也不是犬儒、保守,用500個常用字去寫自己身邊的一地雞毛一樣的生活。

詩人與詩,不卑不亢,就像黃燦然那首詩一樣,陪伴著你一起前行在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裡,一起用那些最精確、最優美或者說最獨特的字眼,去保存、去珍藏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裡不變的東西。那是什麼呢?可能是我們基因裡就存在的對所謂詩意的呼應,是我們心靈中最脆弱的或者說最敏感的一處。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廖偉棠2017-2019詩選
作者:廖偉棠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異托邦指南/詩與歌卷:暴雨反對
作者:廖偉棠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廖偉棠
香港詩人、作家、攝影家,現居台灣。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臺灣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等,香港藝術發展獎2012年度最佳藝術家(文學)。   
曾出版詩集《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野蠻夜歌》、《八尺雪意》、《半簿鬼語》、《春盞》、《櫻桃與金剛》、《後覺書》等十餘種;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散文集《衣錦夜行》和《有情枝》;攝影集《孤獨的中國》、《巴黎無題劇照》、《尋找倉央嘉措》、《我城風流》、《微暗行星》;評論集《波希香港.嬉皮中國》、《遊目記》、《深夜讀罷一本虛構的宇宙史》、《反調》、《異托邦指南》系列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7-04 10: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