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書房》「墨西哥瑪丹娜」Selena Quintanilla在電視劇與繪本中重生,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名家新作】

  • 影音平台Netflix推出新劇《莎麗娜:我的音樂我的夢》,取材自90年代美籍墨裔女歌手Selena Quintanilla的生平。Selena性感奔放的形象、大膽的穿著和熱情的歌聲,有「墨西哥瑪丹娜」之稱,可說是當代動感女歌手如碧昂絲、珍妮佛.洛佩茲、瑪麗亞.凱莉的開山祖師。然而如此傳奇人物,卻在23歲芳華正盛時遇害身亡。
    繪本《Queen of Tejano Music: Selena》從歌曲和表演以外的角度,讓讀者更深入了解Selena。書中詳述Selena生平,例如她從小就展現表演和創作天分,寫歌也難不倒她。9歲登台的Selena,和哥哥姊姊組成樂團演唱傳統的Tejano音樂,並擔任主唱,這使得他們在男性演唱者為主流的Tejano音樂圈中經常碰壁。但樂團改編的音樂結合藍調、R&B充滿新意,歌詞罕見地唱出女性心聲,這樣的音樂在聽眾中逐漸累積口碑而走紅。繪本裡大膽而強烈的配色,充分展現出Selena的人格特質,不管讀者是否曾經聽過她的音樂,都能從中獲得啟發以及閱讀樂趣。

《Queen of Tejano Music: Selena》內頁(取自amazon

  • 與BLM主題互相呼應的小說《致所有逝去的聲音》(The Hate U Give)曾改編為電影,原著和票房都賣座(介紹可參考2020年6月:童書書房)。動人的不只是故事情節和主角星兒的掙扎,星兒的好爸爸麥瑞克(Maverick Carter)也引發讀者強烈的好奇心。他不但是家人的心靈支柱,也是當地社區的重要人物。看似再普通不過的忠厚雜貨店老闆麥瑞克,沒想到年輕時曾坐過牢。原著作者Angie Thomas在訪談中表示,不少讀者對麥瑞克的過去相當好奇,甚至有些讀者表示想嫁給這個角色。
    今年1月,Angie Thomas推出續作《Concrete Rose》(暫譯:混凝土的玫瑰),帶領讀者認識17年前的麥瑞克。目前形象正派的他,當時是幫派首腦,甚至替黑道老大販毒,他的不法收入全拿來幫助母親養家,因為他的父親深陷牢獄。當麥瑞克的孩子出生後,他急於擔負起家庭的責任,想脫離幫派。這時有個機會:他可以代替老大坐牢,藉此脫離組織,但監禁期間自然見不到剛出生的孩子,而且這樣一來麥瑞克也會走上父親的老路子⋯⋯
    看過前作的讀者自然知道麥瑞克會選擇入監,不過其中的心境轉折,透過作者編排劇情、塑造角色,仍讓讀者期待不已。續作消息一出,書評網站隨即出現「未看先讚」的粉絲刷評價,熱度可見一斑。麥瑞克這個角色是Thomas的最愛,但此書不僅是為了交代麥瑞克的前半生,也寄託了作者的企圖。她希望讀者看完之後,會把刻板印象中的黑人男孩當作一般人看待,而不再只是一種威脅。

《致所有逝去的聲音》作者Angie Thomas推出續作《Concrete Rose》(右圖取自Angie Thomas官網

  • 暢銷作家夏莉.荷伯格(Charlie N. Holmberg)繼《幻紙魔法師》三部曲之後再推新作《Spellbreaker》(暫譯:破魔少女),把設定帶回1895年的英國。當時的魔法師分為兩類,一類可以施咒,另一類可以破除魔咒。前者的能力透過學習而來,破魔者的能力卻是與生俱有,只不過破除魔法需要執照,否則便是犯罪。
    孤兒主角Elsie就是屬於破魔者,她具有俠盜精神,替平民解除被貴族階級施下的咒法,不過Elsie這樣做之前並沒有先取得許可。在某次破解途中,她被上層人士Bacchus Kelsey發現,事跡敗露之後兩人竟然開始合作,Elsie也對這位高顏值的神祕男子產生好感。在此同時卻發生多位巫師遇害、魔法書遭竊的重大事件。《破魔少女》的上集在去年年底已經問世,迴響熱烈,下集須等到3月。
     
  • 以《吸血鬼獵人D》等奇幻作品聞名的日本小說家菊地秀行與插畫家Naffy合作,推出繪本《城の少年》。龐大如山丘的城堡中原本住著許多人,後來他們卻都憑空消失,只剩下一位少年孤單留了下來。某天一群能歌善舞的羅姆人來到少年的城堡中,他們以為該處是廢墟而搭起帳篷過夜。孤零零的少年並未現身請求羅姆人離去,反而因為見到其中一位練舞的少女,心中浮現出前所未有的感受。Naffy個人氣息濃厚的繪圖,將這個奇幻故事烘托出哀傷卻又充滿期待的氛圍,邀請讀者一同進入少年的城堡,撥開故事的謎團。
    插畫家Naffy在2019年曾自費出版繪本《Mou》,瞬間完售引起矚目。2020年《Mou》於学研プラス出版社重新出版,畫風看似陰鬱冷淡,卻說出了一個溫暖而驚人的故事。

《城の少年》內頁(取自prtimes

  • 《魔女宅急便》原著小說作家角野榮子即便高齡85歲依舊創作不輟,在今年1月推出新作《リンゴちゃんのいえで》(暫譯:蘋果寶貝的家),也是將近15年前的《蘋果寶貝》系列作品。在這個系列的第一集中,主角小舞收到奶奶製作的蘋果人偶,但因爲人偶外觀不討喜,小舞和人偶相看兩厭,後來還被人偶詛咒。所幸經過媽媽調解,兩人之間的誤會化解開來,最後感情變得更加深厚。
    在這次的新作中,蘋果寶貝看到小舞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突然一陣委屈湧上心頭,甚至因此離家出走。它在外頭和蒲公英以及善良的狗成為旅伴,但認識他們以後卻愈來愈寂寞,蘋果寶貝該怎麼辦呢?與成長小說《魔女宅急便》不同的是,全4冊的蘋果寶貝系列,適讀年齡在中班到小二之間,屬於角野榮子創作中適合低年齡層閱讀的作品。在繪本創作方面,角野榮子和多位插畫家、繪本作家共同創作,自己也從事童書翻譯如《小紅帽》、奶奶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繪本《勿忘我》(中譯本三民出版)。
  • 生活在水果王國的我們,很難想像超市或菜市場裡只有4種蔬果可買的慘況,但在六十幾年前,還沒獨立創業的Frieda Caplan在洛杉磯超市中販賣生鮮,經手的主要類別只有蘋果、香蕉、馬鈴薯、番茄,而且還要跟其他銷售員搶業績⋯⋯繪本《Try It!: How Frieda Caplan Changed the Way We Eat》(暫譯:吃吃看,Frieda Caplan如何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中告訴讀者,苦於銷售業績的Frieda索性大量引進其他種類的水果。
    Frieda於1962年設立專營農產品的弗里達公司(Frieda's Inc.)後,陸續進口四季豆、釋迦、楊桃、荔枝、火龍果、刺角瓜、無籽西瓜等農產品,迅速擄獲消費者的心。她在80年代引進奇異果,結果大受歡迎,美國人視為奇珍異果,刺激了他們的味蕾,更讓當地民眾勇於接受異國食物,Frieda則獲得「奇異果女王」的封號。對於新事物從不畏懼的Frieda,2020年以96歲高齡過世,她的進口蔬果王國交給女兒和孫女們繼續經營。繪本中繽紛富童趣的色彩,畫出了各色美味水果,若直接看原文繪本,還可以學到如何用英文說出日常水果以及描述它們的口感,喜歡透過日常場景解除英文的讀者必讀!

《Try It!》內頁(取自amazon

【告別大師】

  • 日本繪本名家安野光雅於去(2020)年12月24日辭世,死因為肝硬化,享耆壽94歲。他曾於1984年獲得童書界最高榮譽安徒生獎,也獲得日本政府頒發的紫綬褒章及其他文化獎項。安野的作品內容不僅限於單純的故事,也涉足理科、數學、旅行等主題,創作媒材以水彩為主。他35歲辭去國小美術老師一職,7年後出版《奇妙國》(ふしぎなえ),是為繪本出道作。這本書中透過巧妙安排的視角,讓讀者產生空間上的錯覺及閱讀上的樂趣。
    「學習規則很好玩,但如果有例外更好玩」這個核心概念,也出現在安野的數理及教學繪本中,例如《進入數學世界的圖畫書》、《天動說》、《ABC之書》等,皆展露安野貼近生活而寫實的一面。至於寫意的另一面,則展現在他的旅行繪本中。安野的《旅之繪本》(旅の絵本)系列,帶領讀者在紙上漫遊全世界,是備受好評的巔峰之作。
    安野本人曾經隨同作家司馬遼太郎在台遊歷將近一圈,對台灣留下深刻印象。台灣讀者所熟悉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昆蟲記》(奧本大三郎編著,東方出版社),封面也是由安野光雅所繪。
    延伸閱讀:3月繪本大師》空想的軌跡:兒童圖畫書大師安野光雅

【清空情緒,迎接新年】

  • 在台灣可以過兩次年:元旦新年和農曆新年。跨年倒數時我們許下心願早睡早起,隔天卻睡到中午,沒關係,還有農曆年再許一次願啊~別急著否定自己,可以趁著這段夾在西曆與農曆的期間消化負面情緒。
    凱迪克獎作家馬修.柯戴爾(又譯柯爾諜,Matthew Cordell)新作《Bear Island》(暫譯:熊之島)中,小女孩Louise和爸媽失去了愛犬查理,全家人陷入悲痛中。Louise懷抱著思念的心情,踏上查理生前最喜歡的湖中小島,奇怪的是島上竟然出現了一隻熊。Louise起先感到害怕,後來發現那隻壞脾氣的熊也跟Louise一樣悲傷。
    Louise和熊的狀況時好時壞,隨著登島次數愈來愈多,她領悟到重大事件帶來的情緒會消散,但那需要時間。她也相信事件除了帶來情緒,也可能伴隨著更好的改變。在熊終於進入冬眠,Louise也走出悲傷之後,家中也多了一個新成員。《熊之島》繪本步調緩慢,告訴讀者如果卡在情緒中,就請再寬限自己一段時間。
     
  • 寒流來臨,還記得這輩子看過的第一場雪嗎?今年第一次做夢又夢到什麼呢?繪本《A Year of Everyday Wonders》(暫譯:日日有驚喜的一年)畫出了小朋友在一整年中經歷到的各種「第一次」以及「最後一次」。繪圖者Qin Leng以淡雅畫風,描繪出孩子在各種初體驗的驚喜,以及最後一次體會的失落,其中穿插的每日定番劇情如「第226次和哥哥打架」,想必會讓有兄弟姊妹的讀者感到熟悉。在過年前送給孩子可以閱讀一整年的書籍,讓他們反覆回顧、咀嚼各種體驗,成為親子之間的美好回憶。

《A Year of Everyday Wonders》內頁(取自amazo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向陽》我的兩本啟蒙詩集

我從13歲開始「立志」成為一個詩人,購入的第一本詩集卻是屈原的《離騷》,從鄉下透過向台北書店索取的書目,以郵購方式買到。入手後的第一個反應是「嚇呆了」。那是「明刻本」覆刻的小書,以我從未看過的明代書版向少年的我宣示它的深奧,漂亮的明體字嚴謹地刻錄於直線隔行的書版上,一路列隊而來,沒有標點符號,更不可能注音,當然也沒有作者介紹、題解、注釋這一類方便現代人閱讀的欄目。儼然天書一般,那本《離騷》冷酷地等著我,說:「看你怎麼讀?」

年少時的我,在這之前已從家裡開的書店讀了不算少的書,鄉下稱為「閒仔冊」,學校稱為「課外讀物」,年少氣盛,自視甚高,不相信有我無法閱讀的書,面對這本明刻本《離騷》,非要弄懂它不可,因此展開了土法煉鋼的「攻勢」。先查字典,將書中所有生字查明、注音;再用逗點句點以紅簽字筆標示句讀,幸好《離騷》每句都夾帶語助詞「兮」字,如一開頭的「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不難區辨。

完成基礎工作後,還是無法真正理解這些詩句的意涵,於是我決定將《離騷》全詩共188行背下來,當時腦子軟,真的把這長詩背到最後三行:

亂曰:已矣哉!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既莫足與爲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直到今天都還沒忘掉。但即使如此,還是無法通徹理解屈原此詩的內在意涵,似懂非懂,於是我自以為是地採用抄經的方式,用學校的作業本,逐字抄寫,以為這樣總該懂了吧。結果可想而知:還是無法真正通篇了解。

這樣的窘境讓當年帶有叛逆性的年少的我,發誓要成為像屈原這樣的詩人,將來也寫一本讓讀者背也背不懂,抄也抄不懂的詩。我的美滿人生,竟因為這位13歲少年的無知,走上一條人煙稀少的小徑,而成為今天雖然也出了幾本詩集卻乏人問津的「這個樣子」。

我讀的第二本詩集是《詩經》,同樣是明刻本,但這次是從就讀的竹山高中圖書館借出的,較諸《離騷》,《詩經》的閱讀經驗愉快多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些四字一句,詩意明亮的詩,容易理解,也容易吸收。讀來有感,也頗好應用。當然這階段,我聰明了,專挑有感的詩來讀,也才體會出讀詩的樂趣。

不過,初中《離騷》、高中《詩經》的詩閱讀經驗,並沒有讓我走上古典詩的創作之路──恰恰相反,我卻逐步成為現代詩的喜愛者。13歲讀《離騷》的同時,我已開始試寫新詩,第一首發表的詩是後來看了會臉紅卻無法後悔的少作〈愁悶,給誰〉,登在詩人古丁主編的《巨人雜誌.詩廣場》上;進入高中後,又和幾位喜愛現代詩的同學合創「笛韻詩社」,鋼板刻印出版《笛韻》詩刊,發表同仁詩作,直到大學時期,發行13期後停刊;也在大三那年,因為被選為「華岡詩社」社長,為了「領導群倫」,開始正式向報紙副刊和詩刊大量投稿,發表比較成熟的詩作,而以「台語詩」和「十行詩」建立了初步的風格。

我至今也仍然無法解釋,為何年少就接觸、背誦《離騷》和《詩經》的我,最終卻走上創作現代詩的路?唯一說得通的是,這兩部經典是我的詩心的啟蒙書,《離騷》的楚語楚調,啟發了我創作台語詩的心念;《詩經》的格律形式和它源自民歌民謠的音樂性,則支持了我自創十行詩新格律的信念。我從《離騷》和《詩經》的土法閱讀經驗中,感受到的不是它們的古典詩形式的跟隨,而是開創現代詩新格局的召喚。

從《離騷》發展出的《楚辭》,基本上無論屈原或宋玉,皆用楚語寫作,表現楚國的聲腔,書寫楚國的地誌、植物誌,我從13歲開始到20歲都浸淫其中,到我開始正式投稿之時,面對的是1970年代以《創世紀》詩社超現實主義詩風為主流的現代詩壇,雖然我也熟背洛夫、瘂弦,或者比較傾向古典主義的余光中、鄭愁予等的詩作,但《離騷》的楚語、楚聲,卻一直召喚我,無妨跟主流的現代詩壇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可以用我舌尖上的母語來寫作跟主流不一樣的、獨樹風貌的台語詩。

是這樣的精神召喚,讓我在1970年代最不利於當年只能名之為「方言詩」的詩壇,無所畏懼地展開了台語詩的習作和發表。

我從《詩經》這部經典,特別是來自民間所採集的《十五國風》的歌謠詩作中,得到的則是音樂性和語言節奏的訓練,以及以整齊的「四言詩」格律的欣慕和濡染;但我寫的既是現代詩,無論四言詩、五言詩或七言詩,都已與我處身的時代相去甚遠,現代詩以行為句式,要追求它的音樂性和新格律,必須重起爐灶。

開始現代詩創作的我,面對的現代詩壇還是反對押韻、格律,有「詩是詩、歌是歌」的主流「戒律」,彷彿用了固定格式、帶有音樂節奏或韻律的詩都是落伍的「非現代詩」。而我從《詩經》(乃至於唐詩、宋詞、元曲)的閱讀經驗卻告訴我,詩與歌難分難解,兩相拆開未必為好。在這樣的思考中,我決意以違反主流書寫的方式,開展十行詩的嘗試。

我有意識嘗試台語詩和十行詩的創作,始於1976年。從13歲開始的詩人夢,經過8年的學習、醞釀,直到21歲才終於成形,並且成了我在詩壇的「被識別標誌」。背誦《離騷》和《詩經》,居然成為我用來開創現代詩新風格的養料與福田,不能不感謝這兩本對我具有啟蒙意義的經典!


向陽
本名林淇瀁,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著有詩集《亂》、《向陽詩選》、《四季》等多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1-14 12:00
OB短評》#297 撫觸歷史紋理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閻鐵花 1

常勝 Chang Sheng著,大辣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樂  
集懸疑推理、武打動作、科幻英雄、戲曲都會等多重元素熔鑄一爐,有新鮮感也有親切感。畫風構圖成熟,故事緊湊,雖然劇情某些安排讀來有點熟悉,但一頁翻過一頁,希望揭開真相的欲念直線飆升。【內容簡介

沙茶  

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
曾齡儀著,前衛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以「沙茶」為研究對象的飲食文化史,探究台式「沙茶醬」的身世。自沙茶菜餚回溯,理出沙茶醬的味道,也追尋將沙嗲改造為沙茶的東南亞潮汕移民身影。於是可以知道,今日台灣廚房中再普通不過的醬料,乃是由長途移徙的步履,融入新居地的氣力汗水,共同熬煮出的結晶。作者訪查了不少至今仍廣為人知的經典沙茶店家,唯討論集中於台灣,至於沙茶在馬來半島、東亞大陸與台海島嶼之間錯綜的行跡與變容,仍待追問。【內容簡介

臺南獨家記憶

府城米糕栫(餞)研究
張耘書著,蔚藍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樂   益  
「米糕栫」是台南獨有的傳統米食糕點,以糯米和糖製成的米糕塔,是府城傳統的普渡祭品。本書長期田野訪查碩果僅存的幾位米糕栫師傅,是「米糕栫」目前最完整的書面紀錄。對於台南飲食或祭祀文化有興趣者,可藉由了解此款節慶點心,提升探訪台南的樂趣。【內容簡介

看得見的記憶

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
陳逸達、李道明、陳允元、林傳凱、陳睿穎、陳平浩、林奎章、林亮妏、江怡音、林木材、鄭秉泓、但唐謨、楊元鈴、王君琦、蘇致亨著,春山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以1930至1990年代、22部電影的專文組成的台灣文化史著作。透過每部電影各自的特定議題與歷史時刻,讓歷史的多元時間(temporalities)如星點般在主流長河中發亮。每位作者都像一個提燈人,照亮被塵封的膠卷、事件、人物、色彩與記憶,探向情慾、恐懼、失望、憤怒、懷念等歷史的情感紋理。【內容簡介

停下來的書店

夏琳著,逗點文創結社,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從書店生命與書店生活的視角,寫一段舊時被稱為港都銀座——鹽埕的故事。故事中寫出了書店曾是謀生場域、日常購買去處的質地。鮮活的生命刻痕,留存在以書店為活的人們身上,也在鹽埕店鋪、尋常人家的日日夜夜中。【內容簡介

廚藝祕訣超圖解

700則美味的關鍵祕訣,超強剖面透視圖解,瞬間提升你的廚藝!
Pourquoi les spaghetti bolognese n’existent pas: Et 700 autres questions impertinentes et ludiques sur la cuisine
亞瑟.凱納(Arthur Le Caisne)著,林惠敏譯,亞尼斯.瓦盧西克斯(Yannis Varoutsikos)繪,漫遊者文化,599元
推薦原因: 實   樂  
本書透過清楚、簡潔的敘述與插圖,呈現了700則與「煮食」有關的常識、冷知識,即使不熱衷下廚的人也能讀得津津有味。從最基本的包上鋁箔紙送進烤箱、拿起刀切一顆番茄,到米、油、肉等基本食材的認識,作者以龐大的知識量直面「工具」、「食材」與「烹調法」,沒有多餘溢美的形容詞或照「騙」,是紮實的經驗整理與知識傳遞。【內容簡介

寂寞的誕生

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
A Biography of Lonliness
菲伊.邦德.艾貝蒂(Fay Bound Alberti)著,涂瑋瑛譯,商周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2018年英國設立了「寂寞部長」職位,將普遍而個人的情緒或心理狀態納入國家治理範疇,「寂寞」於焉成為21世紀流行病及公衛議題。本書作者長期研究情緒文化史,由當代事件開展一部寂寞文化史的追溯、構築之路,從18世紀至今的上千份信件、日記、政策和醫學報告中理出寂寞的身世:寂寞從來不是人們亟欲擺脫的疾病,有時人需要從日常生活脫節而需要這樣的情緒;寂寞作為個體經驗,更與性別、族裔、年齡、環境、經濟、科學等知識建構相關。
在中文世界中,「寂寞」其實是一個古老的語彙,超過兩千兩百歲。獨坐、獨酌、獨不眠、獨愴然,詩詞中屢屢書寫著面對天地面對世局襲上心頭的孤獨感。本書談西方文化脈絡下,現代化歷程中所誕生的新品種「寂寞」。這種有著現代性血統,帶著「疏離」基因的「寂寞」,也讓人想起涂爾幹的名著《自殺論》,或許先哲百年前的洞見已預示了寂寞這種慢性病毒今日的孳生難熄。【內容簡介

人類使用說明書

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Explaining Humans: What Science Can Teach Us about Life, Love and Relationships
卡蜜拉.彭(Camilla Pang)著,李穎琦譯,網路與書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作者為2020年「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大獎」史上最年輕得主,在這樣的成就下,讀者很難想像本書的一字一句是由兼有自閉症類群障礙(ASD)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人,為了瞭解如何「當人」而寫成。理解他人行為對作者來說有如學習一套外國語言,身為科學家的她透過蛋白質、熱力學、平行時空、波長的科學語言學著認識「人」,無論孤立、偏見與差異,這些體驗都成為「我生活的星系與他人生活的星系之間那座蟲洞」,也一同成為宇宙的一部分。【內容簡介

半島之龍

越南脫離中國,追求自由與認同的原動力
物語 ヴェトナムの歴史―一億人国家のダイナミズム
小倉貞男著,林巍翰譯,八旗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本書寫越南千餘年來的國家歷史,陳述了越南作為一個政體如何面對外邦壓力,國家/王朝體制的成形及其演變。長達千餘年的時間軸,使眼界相對宏大,讓讀者對越南的了解有足夠縱深。但不可諱言,本書寫法偏向傳統的國家史,書寫材料的運用上亦較少採用考古或傳世的物質材料。【內容簡介

大轉折

百年科學匯流史,扭轉人類文明的關鍵融合
Convergence: The Idea at the Heart of Science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著,蔡承志譯,聯經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本書原文主標定調為「匯流」,強調「科學」發展本身並非單一領域之事,而是跨領域連續不斷的交會、整合。如書籍開端即以「太陽黑子」的觀測與「樹木年輪」間的直接關係為引,精妙而清楚地將不同知識系統、物質媒介的聯繫描繪出來,帶出歷史、藝術等領域的科學座標。作者論述能力十分精湛,是近年難得一見的科學史佳作。【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