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13歲開始「立志」成為一個詩人,購入的第一本詩集卻是屈原的《離騷》,從鄉下透過向台北書店索取的書目,以郵購方式買到。入手後的第一個反應是「嚇呆了」。那是「明刻本」覆刻的小書,以我從未看過的明代書版向少年的我宣示它的深奧,漂亮的明體字嚴謹地刻錄於直線隔行的書版上,一路列隊而來,沒有標點符號,更不可能注音,當然也沒有作者介紹、題解、注釋這一類方便現代人閱讀的欄目。儼然天書一般,那本《離騷》冷酷地等著我,說:「看你怎麼讀?」
年少時的我,在這之前已從家裡開的書店讀了不算少的書,鄉下稱為「閒仔冊」,學校稱為「課外讀物」,年少氣盛,自視甚高,不相信有我無法閱讀的書,面對這本明刻本《離騷》,非要弄懂它不可,因此展開了土法煉鋼的「攻勢」。先查字典,將書中所有生字查明、注音;再用逗點句點以紅簽字筆標示句讀,幸好《離騷》每句都夾帶語助詞「兮」字,如一開頭的「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不難區辨。
完成基礎工作後,還是無法真正理解這些詩句的意涵,於是我決定將《離騷》全詩共188行背下來,當時腦子軟,真的把這長詩背到最後三行:
亂曰:已矣哉!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既莫足與爲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直到今天都還沒忘掉。但即使如此,還是無法通徹理解屈原此詩的內在意涵,似懂非懂,於是我自以為是地採用抄經的方式,用學校的作業本,逐字抄寫,以為這樣總該懂了吧。結果可想而知:還是無法真正通篇了解。
這樣的窘境讓當年帶有叛逆性的年少的我,發誓要成為像屈原這樣的詩人,將來也寫一本讓讀者背也背不懂,抄也抄不懂的詩。我的美滿人生,竟因為這位13歲少年的無知,走上一條人煙稀少的小徑,而成為今天雖然也出了幾本詩集卻乏人問津的「這個樣子」。
我讀的第二本詩集是《詩經》,同樣是明刻本,但這次是從就讀的竹山高中圖書館借出的,較諸《離騷》,《詩經》的閱讀經驗愉快多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些四字一句,詩意明亮的詩,容易理解,也容易吸收。讀來有感,也頗好應用。當然這階段,我聰明了,專挑有感的詩來讀,也才體會出讀詩的樂趣。
不過,初中《離騷》、高中《詩經》的詩閱讀經驗,並沒有讓我走上古典詩的創作之路──恰恰相反,我卻逐步成為現代詩的喜愛者。13歲讀《離騷》的同時,我已開始試寫新詩,第一首發表的詩是後來看了會臉紅卻無法後悔的少作〈愁悶,給誰〉,登在詩人古丁主編的《巨人雜誌.詩廣場》上;進入高中後,又和幾位喜愛現代詩的同學合創「笛韻詩社」,鋼板刻印出版《笛韻》詩刊,發表同仁詩作,直到大學時期,發行13期後停刊;也在大三那年,因為被選為「華岡詩社」社長,為了「領導群倫」,開始正式向報紙副刊和詩刊大量投稿,發表比較成熟的詩作,而以「台語詩」和「十行詩」建立了初步的風格。
我至今也仍然無法解釋,為何年少就接觸、背誦《離騷》和《詩經》的我,最終卻走上創作現代詩的路?唯一說得通的是,這兩部經典是我的詩心的啟蒙書,《離騷》的楚語楚調,啟發了我創作台語詩的心念;《詩經》的格律形式和它源自民歌民謠的音樂性,則支持了我自創十行詩新格律的信念。我從《離騷》和《詩經》的土法閱讀經驗中,感受到的不是它們的古典詩形式的跟隨,而是開創現代詩新格局的召喚。
從《離騷》發展出的《楚辭》,基本上無論屈原或宋玉,皆用楚語寫作,表現楚國的聲腔,書寫楚國的地誌、植物誌,我從13歲開始到20歲都浸淫其中,到我開始正式投稿之時,面對的是1970年代以《創世紀》詩社超現實主義詩風為主流的現代詩壇,雖然我也熟背洛夫、瘂弦,或者比較傾向古典主義的余光中、鄭愁予等的詩作,但《離騷》的楚語、楚聲,卻一直召喚我,無妨跟主流的現代詩壇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可以用我舌尖上的母語來寫作跟主流不一樣的、獨樹風貌的台語詩。
是這樣的精神召喚,讓我在1970年代最不利於當年只能名之為「方言詩」的詩壇,無所畏懼地展開了台語詩的習作和發表。
我從《詩經》這部經典,特別是來自民間所採集的《十五國風》的歌謠詩作中,得到的則是音樂性和語言節奏的訓練,以及以整齊的「四言詩」格律的欣慕和濡染;但我寫的既是現代詩,無論四言詩、五言詩或七言詩,都已與我處身的時代相去甚遠,現代詩以行為句式,要追求它的音樂性和新格律,必須重起爐灶。
開始現代詩創作的我,面對的現代詩壇還是反對押韻、格律,有「詩是詩、歌是歌」的主流「戒律」,彷彿用了固定格式、帶有音樂節奏或韻律的詩都是落伍的「非現代詩」。而我從《詩經》(乃至於唐詩、宋詞、元曲)的閱讀經驗卻告訴我,詩與歌難分難解,兩相拆開未必為好。在這樣的思考中,我決意以違反主流書寫的方式,開展十行詩的嘗試。
我有意識嘗試台語詩和十行詩的創作,始於1976年。從13歲開始的詩人夢,經過8年的學習、醞釀,直到21歲才終於成形,並且成了我在詩壇的「被識別標誌」。背誦《離騷》和《詩經》,居然成為我用來開創現代詩新風格的養料與福田,不能不感謝這兩本對我具有啟蒙意義的經典!●
向陽
本名林淇瀁,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著有詩集《亂》、《向陽詩選》、《四季》等多種。
Tags: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我從13歲開始「立志」成為一個詩人,購入的第一本詩集卻是屈原的《離騷》,從鄉下透過向台北書店索取的書目,以郵購方式買到。入手後的第一個反應是「嚇呆了」。那是「明刻本」覆刻的小書,以我從未看過的明代書版向少年的我宣示它的深奧,漂亮的明體字嚴謹地刻錄於直線隔行的書版上,一路列隊而來,沒有標點符號,更不可能注音,當然也沒有作者介紹、題解、注釋這一類方便現代人閱讀的欄目。儼然天書一般,那本《離騷》冷酷地等著我,說:「看你怎麼讀?」
年少時的我,在這之前已從家裡開的書店讀了不算少的書,鄉下稱為「閒仔冊」,學校稱為「課外讀物」,年少氣盛,自視甚高,不相信有我無法閱讀的書,面對這本明刻本《離騷》,非要弄懂它不可,因此展開了土法煉鋼的「攻勢」。先查字典,將書中所有生字查明、注音;再用逗點句點以紅簽字筆標示句讀,幸好《離騷》每句都夾帶語助詞「兮」字,如一開頭的「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不難區辨。
完成基礎工作後,還是無法真正理解這些詩句的意涵,於是我決定將《離騷》全詩共188行背下來,當時腦子軟,真的把這長詩背到最後三行:
直到今天都還沒忘掉。但即使如此,還是無法通徹理解屈原此詩的內在意涵,似懂非懂,於是我自以為是地採用抄經的方式,用學校的作業本,逐字抄寫,以為這樣總該懂了吧。結果可想而知:還是無法真正通篇了解。
這樣的窘境讓當年帶有叛逆性的年少的我,發誓要成為像屈原這樣的詩人,將來也寫一本讓讀者背也背不懂,抄也抄不懂的詩。我的美滿人生,竟因為這位13歲少年的無知,走上一條人煙稀少的小徑,而成為今天雖然也出了幾本詩集卻乏人問津的「這個樣子」。
我讀的第二本詩集是《詩經》,同樣是明刻本,但這次是從就讀的竹山高中圖書館借出的,較諸《離騷》,《詩經》的閱讀經驗愉快多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些四字一句,詩意明亮的詩,容易理解,也容易吸收。讀來有感,也頗好應用。當然這階段,我聰明了,專挑有感的詩來讀,也才體會出讀詩的樂趣。
不過,初中《離騷》、高中《詩經》的詩閱讀經驗,並沒有讓我走上古典詩的創作之路──恰恰相反,我卻逐步成為現代詩的喜愛者。13歲讀《離騷》的同時,我已開始試寫新詩,第一首發表的詩是後來看了會臉紅卻無法後悔的少作〈愁悶,給誰〉,登在詩人古丁主編的《巨人雜誌.詩廣場》上;進入高中後,又和幾位喜愛現代詩的同學合創「笛韻詩社」,鋼板刻印出版《笛韻》詩刊,發表同仁詩作,直到大學時期,發行13期後停刊;也在大三那年,因為被選為「華岡詩社」社長,為了「領導群倫」,開始正式向報紙副刊和詩刊大量投稿,發表比較成熟的詩作,而以「台語詩」和「十行詩」建立了初步的風格。
我至今也仍然無法解釋,為何年少就接觸、背誦《離騷》和《詩經》的我,最終卻走上創作現代詩的路?唯一說得通的是,這兩部經典是我的詩心的啟蒙書,《離騷》的楚語楚調,啟發了我創作台語詩的心念;《詩經》的格律形式和它源自民歌民謠的音樂性,則支持了我自創十行詩新格律的信念。我從《離騷》和《詩經》的土法閱讀經驗中,感受到的不是它們的古典詩形式的跟隨,而是開創現代詩新格局的召喚。
從《離騷》發展出的《楚辭》,基本上無論屈原或宋玉,皆用楚語寫作,表現楚國的聲腔,書寫楚國的地誌、植物誌,我從13歲開始到20歲都浸淫其中,到我開始正式投稿之時,面對的是1970年代以《創世紀》詩社超現實主義詩風為主流的現代詩壇,雖然我也熟背洛夫、瘂弦,或者比較傾向古典主義的余光中、鄭愁予等的詩作,但《離騷》的楚語、楚聲,卻一直召喚我,無妨跟主流的現代詩壇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可以用我舌尖上的母語來寫作跟主流不一樣的、獨樹風貌的台語詩。
是這樣的精神召喚,讓我在1970年代最不利於當年只能名之為「方言詩」的詩壇,無所畏懼地展開了台語詩的習作和發表。
我從《詩經》這部經典,特別是來自民間所採集的《十五國風》的歌謠詩作中,得到的則是音樂性和語言節奏的訓練,以及以整齊的「四言詩」格律的欣慕和濡染;但我寫的既是現代詩,無論四言詩、五言詩或七言詩,都已與我處身的時代相去甚遠,現代詩以行為句式,要追求它的音樂性和新格律,必須重起爐灶。
開始現代詩創作的我,面對的現代詩壇還是反對押韻、格律,有「詩是詩、歌是歌」的主流「戒律」,彷彿用了固定格式、帶有音樂節奏或韻律的詩都是落伍的「非現代詩」。而我從《詩經》(乃至於唐詩、宋詞、元曲)的閱讀經驗卻告訴我,詩與歌難分難解,兩相拆開未必為好。在這樣的思考中,我決意以違反主流書寫的方式,開展十行詩的嘗試。
我有意識嘗試台語詩和十行詩的創作,始於1976年。從13歲開始的詩人夢,經過8年的學習、醞釀,直到21歲才終於成形,並且成了我在詩壇的「被識別標誌」。背誦《離騷》和《詩經》,居然成為我用來開創現代詩新風格的養料與福田,不能不感謝這兩本對我具有啟蒙意義的經典!●
向陽
本名林淇瀁,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著有詩集《亂》、《向陽詩選》、《四季》等多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書評》當我們身在歷史的第一現場:評向陽《寫意年代:台灣作家手稿故事2》
閱讀更多
書.人生.魏國彥》「大滅絕」的生與死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
書.人生.鄭國威》成績單是輕薄的假象,漫畫成為我的異世界日記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