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很台灣的科幻推理,災難和毀滅中也有溫柔—訪薛西斯《K.I.N.G.:天災對策室》
被稱為「天災」、莫名降臨、來去無蹤的毀滅性能量將城市一分為二,分別為陸地都市和浮在水上的空橋都市。在空橋都市有水災、爆炸、各種不可思議的現象,比如空橋下會結出閃亮的「幽靈蛹」,十二點一到,就會有白色的人影從裡面爬出來;陸地都市有神祕畫家「哈梅林的吹笛手」,會讓被畫的青少年憑空消失……
這是薛西斯的新作《K.I.N.G.:天災對策室》。如此魔幻的故事,發生的舞台不是《阿基拉》的東京,不是所有怪物和外星人想要攻擊的紐約,也不是有推理小說和鬼怪傳統的倫敦,而是台北。問薛西斯,為何把舞台選在避過許多天災的台北?她說:「這種全國(全球)性、持續性的災難,指揮總部和最大量資源應該都會投放在首都。既然是第一集,還是不要讓主角們整天都在奔波出差好了。」(好貼心的理由啊!)
但薛西斯也承認,這樣做有個世俗的理由:「既然要炸,就炸些有全國性知名度的景點,大家會更感熟悉——我感覺不少讀者看到信義區被炸之後謎之高興的樣子。」(身為土生土長台北人,我承認看到信義區被炸,確實有一種帶著罪惡感的爽快……)
即使如此華麗又恐怖,台灣的災難故事還是台灣的災難故事,有一種台灣人特有的實事求是。天災首次發生後,政府著手進行災區重建。之後每次天災發生前,市政府會發布天災預告。天災發生時,災區警察負責處理災變。天災發生後,會有保險理賠和國家紓困補助……
如此井井有條,實在很難不讓人想到因為時常經歷天災人禍,進而發展出一套應變措施的台灣。故事中的天災如果換成地震颱風武漢肺炎疫情,也絲毫不違和。就這點來說,《K.I.N.G.:天災對策室》真的很台灣。
正如薛西斯所言:「與其說我寫的是人類社會的運作方式,不如說是台灣人社會的運作方式。即使今天我寫了阿法貝塔嘎瑪大陸的壯闊奇幻史詩,裡面的人物思考模式跟價值觀,可能還是會有某個地方很台灣吧!」
另一個很台灣的地方,是強烈的家庭元素。雖說許多科幻、奇幻、犯罪小說中都有家庭元素,但在本書中,家庭不只是背景或造成人物個性彆扭的原因,更是左右劇情的關鍵,占了相當大的篇幅。故事從一趟不情願的回家開始:主角失業少女鍾灰的家(美其名曰堤岸公寓,實際上是一間漂浮在水上的小屋,人稱「消波塊」)被天災毀滅,無家可歸的鍾灰回到她曾經逃離的那個地方,乞求交惡多年的父親畫家收留。
寄人籬下時,她發現父親可能和空橋都市一連串神祕失蹤事件有關。調查過程中,她不只發現了和案情相關的祕密,也發現自己身上的祕密,還發現父親在原生家庭不為人知的過去。而父親的過去,可能就是造成他們父女關係如此殘破的原因,也和附著在他們身上的「天災」息息相關……
家庭的裂痕決定了天災的降生與樣貌,這幾乎可視為一種疾病或個性缺陷的隱喻了。雖說不能什麼都怪家庭,但家庭確實決定了我們的個性、恐懼、好惡、對愛的想像,以及自我認同(或無法認同)。
關於家庭對自我認同的影響,薛西斯說得很好:「對『自我』的認同,最早就從家庭(或成長的地方)開始。這個自我認同會長成什麼模樣,根基都打在這裡。並不是說其他的生命歷程不會影響,但家庭的影響是最初、想必也是最深遠的。」
然而,人不會一直待在原本的家庭中,總是會離開家庭、成長、建立自己的歸屬。「找到歸屬、接受自己」是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但也是最困難的一環。正如薛西斯所說:「自我認同似乎在現代社會已經變成一個很痛苦的課題,很多人也許終其一生都找不到自己應該是什麼、在什麼位置。」

自我認同的困難,可能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接受自己和(即使是想像出來的)群體的不同,代表要接受孤獨,而孤獨可能令人痛苦。
《K.I.N.G.:天災對策室》的主要角色都是孤獨的。被天災附身的災區警察黑子、楊戟、英士等人,他們因為自己身上的天災而異於常人、不被尋常社會接受,而他們彼此之間,又因為每個人身上的天災樣貌相差太多,無法互相理解、相濡以沫。鍾灰和父親之間原本也存在隔閡,兩人原本關係就不好,卻因為天災開始互相幫助、理解,進而化解了困境。所以,天災「有時是祝福,有時是詛咒,可以是天啟,也可以是天災。」——就像家庭一樣。
原本看似邪惡、否定女兒生存價值的父親,原來也只是個需要長大才能知道如何去愛的孩子,不是真正的壞人,這是《K.I.N.G.:天災對策室》很溫柔的部分(這種溫柔,也好台灣啊)。除了少數例外,故事中大部分的人都不是真正的壞人,而是有難題的人。他們可能會做惡事,他們身上甚至可能有邪惡,但他們也有善良的一面,他們很努力地和自己的「惡」相處,有時成功有時失敗。
為何如此溫柔?薛西斯說:「善惡是從利害關係開始的,只要地球上還有兩個以上的人類,惡就會一直存在,因此我不想定義惡人。」
善惡是相對的,就像自然/超自然,正常/不正常是相對的。惡、超自然、不正常就像善、自然、正常一樣,是我們身上的一部分。因此薛西斯說:「與其努力把自己擠上『跟別人一樣』的軌道,不如努力讓這個社會變成『與別人不一樣也沒關係』的社會。當作買保險也好,我覺得那是能最大化集體利益的方式。」
於是,描寫災難和毀滅的《K.I.N.G.:天災對策室》,也成了某種給讀者的保險。最適合買這份保險的人,其實是青少年和他們的家長。書中處理到的家庭議題——如何和不喜歡自己的家長相處並看見他們的創傷?彆扭的家長對孩子造成傷害後有沒有機會修補?若沒有家長的支持,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是否可以取代?都是青少年和他們的家長在成長過程中好需要知道的東西呀(是的,不只是孩子,家長也需要成長)。
成長就像蛻變,是痛苦的,不一定會成功。孩子和家長會像幽靈蛹的白霧般消散,還是成為真正的蝴蝶?這就要看他們是否能接受自己和彼此,將天災化為天啟了。●
|
作者簡介:薛西斯 擅以人物及謎團為軸心,寫出縝密懸疑的作品。故事多從我們生活熟悉的元素入手,挖掘出人性困境後輔以想像力羅織的設定,令人想起閱讀虛構文學時最樸實的追求——希望讀到一個有趣的故事。本作集結作家出道創作特色,在既有現實世界觀中置入特殊設定,群像劇書寫出臺灣都市怪談及大型災難,是帶有怪奇懸疑和超能力動作場面的娛樂作品,亦是有快節奏和豐富角色的都市奇幻小說。 相關著作:《K.I.N.G.:天災對策室》、《筷:怪談競演奇物語》 |
OB短評》#276 像極了愛情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裡面的裡面
朱嘉漢著,時報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繼《禮物》之後,創作能量旺盛的作者不斷進化,本書以現代語彙雜揉台語文,敏銳且節制地揭開不為人知的台共家族故事及白色恐怖時期祕聞,對於轉型正義,嘗試開啟新路。書中收錄了作者與作家賴香吟的信件往返,二人就本書所展開的討論及分析亦十分精彩。【內容簡介➤】
●國寶(上、下)
吉田修一著,劉姿君譯,新經典文化 ,700元
推薦原因: 文
從喜愛到癡狂,本書描述一個出身地方幫派的少年,成為國家認定的傳統藝術表演「國寶」。故事隨著作者說書的口吻推進,在主角對歌舞伎表演的熱愛和追求中,讀者也逐步了解歌舞伎的劇目和表現手法。梨園共同體內的微妙情感與連結,及與各式外部勢力的依存競爭關係,亦皆展現在讀者眼前。
以長崎原爆為起點,視聽娛樂方式、地方勢力型態走過日本戰後,已被新的潮流改變,劇場外的街景也不同了,但某些純粹的愛與支持,確實與藝術一同忘我地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內容簡介➤】
●證詞
《使女的故事》續集
The Testaments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著,謝靜雯譯,天培文化 ,46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過了15年,足夠一個嬰兒長成少年的時間後,作者以本書回答眾讀者追問的「後來呢?」。故事由3位出生及成長於「基列」的二代女性所留下的檔案交織而成。彷若閱讀歷史檔案,政權後來的模樣隨著讀者逐步展開檔案而成形。尾聲所召開的基列史學研討會,讀來讓人不覺芫爾(特別是開過很多研討會的人),同時也維持住人類看待世間黎明總會來的恆常曙光。【內容簡介➤】
●如同此石
一切戰爭之書
COME QUESTA PIETRA: il libro di tutte le guerre
圖、文:亞歷山卓.桑納(Alessandro Sanna),藍劍虹譯,大塊文化,1000元
推薦原因: 設 批 思 文
透過一顆石頭,描繪出人類的戰爭與歷史,每一頁都以繪筆重新帶領讀者見證何謂人類文明的前世今生。氣勢磅礴的畫面,以文明史為對象進行改寫的創作,力道與能量飽滿,意象延展層次豐富,兼具視覺、想像、意識與批判的深沉之作。【內容簡介➤】
●爭論中的德國
如何在歧異中共存,理性明辨走向成熟民主
Deutschland streitet
蔡慶樺著,天下雜誌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本書以近年來德國的重要社會議題:老貧人口照護、安樂死是否合法化、轉型正義等為切入,觀察德國社會如何在歧異中透過思辨與理性尋求合作與和諧。作者於德國從事外交工作多年,對哲學、教育、政治領域多有涉略,得以從多元角度觀察當地文化。
或許當讀者拿下對「德國」的好奇與特殊想像,才會開始進入作者提供豐富與高度思辨的空間。別把這本書當成一本「窺見德國」的書,才能領略問問題、想事情的樂趣。【內容簡介➤】
●手機、咖啡、情緒的化學效應
一日24小時的化學常識
Komisch, alles chemisch!: Handys, Kaffee, Emotionen – wie man mit Chemie wirlich alles erklären kann
阮津玫博士(Dr. Mai Thi Nguyen-Kim)著,呂以榮譯,商周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樂
知識型網紅主題書,以一天24小時的現代生活中會遇到的吃的、摸的、搽的、聞的、看得見看不見的各種化學元素與現象為線索,解說淺白又頗具深度的化學原理,充滿知識性與娛樂性。作者在youtube、TED等頻道的演講影像頗受好評,看不懂德文頻道的讀者,中文譯本可補足一道知識上的小裂縫。
本書首先可以滿足(不懂德語的?)大家螢幕前的好奇心,也是台灣讀者難得輕鬆親近德國科學的機會。作者從自身(不是泛泛的)「生活」帶領讀者進入化學的世界,既讓我們貼近化學與化學家的親密關係,也在作者精彩的敍事中將化學攝入我們自己的生命經驗。 【內容簡介➤】
●紅心戀歌
20世紀兩場革命中的跨國愛情體驗
Red at Heart: How Chinese Communist Fell in Love with the Russian Revolution
伊麗莎白.麥瑰爾(Elizabeth McGuire)著,李自軒譯,遠流出版,599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20世紀初的革命,像極了愛情。從無政府主義者到國家主義者,無一不推崇戀愛至上,或以戀愛改革舊制度、朝向個人乃至國家族群的革新進步,或以戀愛遠離家園、背叛祖國。但國家或族群不會談戀愛,個人才會。作者以獨特的微觀史觀,從瞿秋白、蔣經國、王蒙等個人情愛經驗,映照國家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對於1920-1960的中蘇爛漫史有精彩的史料分析。
對20世紀初中蘇關係的認識僅知「聯俄容共」四個字的讀者,本書可帶你進行一場左派旅行。看幾位史上留名的人物,如何到蘇聯學習理念與革命,並經營你情我願兩情相悅的新式愛情。認為戀愛是亙古真理的讀者,也關注年輕的革命志士們如何為了習得這項新時代的人際關係技能,於情海風濤中翻騰。情愛裡的革命,革命中的愛情,除了為波瀾壯濶的時代填飽了情節,也提示新關係、新觀念在新時代逐步長成社會結構的過程。【內容簡介➤】
●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清中國
十九世紀末的中國與中國人影像
Illustrations of China & Its People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著,葉伶芳譯,網路與書出版,1200元
推薦原因: 樂 益
是攝影集,也是份量十足的珍貴史料。世界各地已有許多影像資料庫開放讀者查閱19世紀、20世紀初的影像,使用過的讀者應該會發現這些資料庫建構不易,因為資料完整度不足,有時僅能從影像推斷大約地理位置,沒有攝影者、地名、時間等相應的資料。此本書最難得之處是,湯姆生對每一幅照片皆有詳細的紀錄,甚至留下拍攝隨想,為保留並重構19世紀末的東亞歷史提供了極重要的資產。
湯姆生的中國攝影作品是了解19世紀晚清中國的重要影像史料,由於太過經典,網路上已可檢索到大量照片檔案。然而本書的出版,不僅讓一般讀者能接觸到作品的原初樣貌,完整的說明文字更提供了攝影師原來的表述與思維。即便不是研究者,隨手翻閱,都能有收穫。以一般書籍而非精裝攝影集的樣式裝幀出版,也使普羅大眾較易親近。【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