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美食與異地文化一同煸炒的飲食書寫,及其他藝文短訊

【年度書單】

  • 填補禁足新生活的好書推薦:食譜書與飲食書寫類

封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咖啡桌旁享受寂靜午後的時光已如昨日幻夢,大批人群重返廚房,一手揉麵團擠奶油花,另一手則切菜剁豬羊。生活變動的形貌也投射在閱讀需求上,讓食譜書的銷售再次大放異彩,而將美食與異地文化一同煸炒的飲食書寫也備受矚目。

英國《衛報》與美國《紐約客》雜誌公開了各自的「2020年最佳食譜與飲食書寫書單」,有2本書同時出現在雙方的名單上:《In Bibi’s Kitchen》()採訪了來自8個不同非洲國家的阿嬤,記錄了她們的人生故事與手路菜,介紹許多連非裔英美籍移民後代都感到熟悉又陌生的原鄉菜譜。《Xi’an Famous Foods》則敘述了在紐約擁有15間分店的「西安名吃」的發跡故事,並提供數道常人在家也能動手做的餐廳食譜,讓讀者看完都擁有甩出彈勁麵條的信心。


《In Bibi’s Kitchen》內頁(取自amazon


《Xi’an Famous Foods》內頁(取自amazon

此外,本次還有一些有趣的食譜書,例如先前教導讀者如何以「脂肪」、「骨頭」入菜的Jennifer McLagan,這次再以「血液」為題,《Blood》提供了23道有鹹有甜甚至有調酒的食譜,例如血腸、血鬆餅、血義大利麵、血淇淋,但就是沒有台灣的米血糕。

  •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小說與非小說

2020年終於接近尾聲,被疫情和政治風暴夾擊的讀者,今年是否希望看到不同以往的閱讀風景?《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不僅是書評選出的心頭好,也反映出在美國極受矚目的身分認同、種族和選舉議題,但追根究柢,最終叩問仍舊不離在歷史事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下,你我這般小人物如何生存、如何面對自我。

除了Openbook過去介紹過的HamnetThe Vanishing Half,小說類另有三本上榜。Lydia Millet《A Children's Bible》講述一個美國家庭的夏日鄉村假期,因氣候災變急轉直下,畫風從親子間的世代衝突喜劇丕變為艱困的末日生存錄,透過作者的妙筆和幽默,讓啟示錄般的宗教情節和符號生出嶄新的含義和希望,也許能教讀者如何面對因傳染病而全球封鎖、社交隔離的2020年。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James McBride新作《Deacon King Kong》結合懸疑、犯罪和社會寫實,從一名受訓傳道師開槍射掉藥販耳朵的事件,描繪1960年代晚期的布魯克林群像。除了受害者、非裔和拉丁裔目擊者、白人鄰居、調查本案的當地警察之外,同台登場的還有敵對藥頭集團、義裔走私販、修女和去世已久的主角之妻,同時照見生活的苦澀和不平等,為一部充滿感性的都會鬧劇。

普立茲獎劇作家Ayad Akhtar第二本小說《Homeland Elegies》則透過巴基斯坦裔移民家庭的父子關係,思考美國穆斯林在後911時代尋求歸屬感和身分認同的糾結,揉合歷史與回憶,交織事實與虛構,呈現美國的反恐意識形態如何形塑文化衝突。

非小說方面,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自傳《應許之地》(A Promised Land)甫於11月下旬上市就登上年度好書,甚至成為亞馬遜今年年度銷售榜首。歐巴馬在書中花極大篇幅自省每個重大時刻的決策和思量,呈現不同於過去總統回憶錄的書寫主軸,上市一個月的銷量已突破330萬本。英國文學與比較文學學者James Shapiro的《Shakespeare in a Divided America》則分析兩百多年來,美國政治圈、戲劇圈和美國文化如何詮釋莎士比亞的作品為己用,作者並以嶄新的觀點嘗試修補分裂的當今美國社會。

除了政治熱點,人生故事也是《紐時》的選書重點。Robert Kolker《Hidden Valley Road》關注1970年代一個12個孩子的美國家庭,其中6個孩子患有思覺失調。作者左手書寫家族史,右手爬梳美國治療思覺失調症的研究歷程。充滿同理和溫情的筆觸為醫學書寫中少見,本書也是歐普拉俱樂部選書和多家知名媒體的年度好書之一。Anna Wiener的《Uncanny Valley》是本回憶錄,記錄作者從紐約文學經紀公司辭職後,轉往矽谷擔任客服,進而對新創和科技業幻滅、警醒的反思,見證矽谷科技業如何從希冀改變世界的理想主義者,變成向錢看的監控怪獸。

和平是常態,戰爭是特例?國際史教授瑪格蕾特.麥克米蘭(Margaret Macmillan)的最新著作《War》提出另一種論點,說明衝突扎根於人性,而戰爭是具有組織的政治行動,在帶來可怕後果的同時,也連帶影響科技、文明發展和價值觀變革。若說未發生世界大戰就是和平,本書結合史實又不會過於艱澀難讀,絕對是目前承平時期令人思考戰爭與衝突的最佳讀物。

  • 平撫大腦與心情焦躁的好書推薦:科學類與自然書寫類

有別於去年,這次英國《衛報》將「科學」與「自然書寫」拆分為兩份書單。面對眾說紛紜的防疫策略,今年讀者格外需要回歸到科學觀點來認知現實,因此「科學書單」推薦了《Outbreaks and Epidemics》,爬梳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對抗大規模傳染病的各場戰役,再分析我們目前所面對的致命病毒。《The Rules of Contagion》則解釋了公衛領域中「流行病傳播」的理論與數學模型,能如何套用到行銷、創新甚至是暴力的傳播上。

「自然書寫書單」帶領讀者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體會大自然帶來的療癒慰藉,推薦好書包含《鷹與心的追尋》(H Is for Hawk)作者新作、橫掃各大推薦榜單的《Vesper Flights》。另有15歲的亞斯少年書寫北愛爾蘭住家附近的野外生活日記《Diary of a Young Naturalist》,以及光看封面就能讓人心情沉靜的《The Book of Trespass》、《The Lost Spells》等。

  • 右腦高速啟動的好書推薦:漫畫與圖像小說類

近十年來,美國的兒童圖像小說風潮方興未艾,自2010年Rainer Telgemeier的圖像自傳《Smile》大受歡迎,主打8至12歲讀者的童書市場便不斷成長,漫畫近年也逐漸打入其他年齡層的閱讀世界。例如,今年哈潑柯林斯童書出版社(HarperCollins Children's Books)增設漫畫類童書書系「I Can Read! Comics」,希望帶領4到8歲的讀者提早學習如何閱讀漫畫。此外,賓州州立大學出版社(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也在過往「漫畫醫學」(Graphic Medicine)系列的基礎上創立「圖像世界」(Graphic Mundi)書系,規畫推出環境、人權、醫療保健等主題的圖像作品,包括記錄當前疫情的《COVID紀事漫畫集》(暫譯,COVID Chronicles: A Comics Anthology)。

不僅如此,在充斥各種資訊和圖像的現代,漫畫也開始被視為培養圖像閱讀能力和自我表達的最佳媒介。以英美市場為主的《出版人週刊》和英國《衛報》今年再度推出「年度漫畫和圖像小說」書單,帶有自傳或紀實色彩的作品大放異彩。

自傳類作品中,無論是Jim Terry《Come Home, Indio: A Memoir》記述在愛爾蘭移民社區和美洲原住民文化中成長造成的認同衝突,最後透過藝術找到自我的過程,或是Leslie Stein《I Know You Rider: A Memoir》在墮胎後與週遭人展開有關墮胎和生育的對話和反思,抑或Adrian TomineThe Loneliness of the Long-Distance Cartoonist以幽默手法表現中年漫畫家的自我懷疑與孤單,Jean-Marc Rochette和Oliver Bocquet《Altitude》記述Jean-Marc少年時攀登阿爾卑斯山的蠻勇和挑戰等,都帶讀者進入漫畫家的內心風景,得以從畫面中找到和自己誠實對話、梳理過往的勇氣。

紀實作品則有如新聞報導或調查,以漫畫重現歷史或政治現場。如Derf Backderf《Kent State: Four Dead in Ohio》調查1970年代美國反越戰時期,4名抗議學生遭國民警衛隊射殺的事件,同時突顯國民警衛隊訓練不足卻得承擔政治後果的悲劇。Joe Sacco《Paying the Land》則深入加拿大北部的原住民部落,呈現當地居民在商業進駐、文化交會和氣候變遷下的衝擊。Jake Halpern和Michael Sloan《Welcome to the New World》則將獲普立茲社論漫畫獎的作品延伸為非虛構圖文書,真實記錄一個敘利亞難民家庭逃到美國後,如何在這個國家建立新人生。


《Paying the Land》內頁(取自TLS

虛構的圖像小說則以青春紀事和幽默敘事為主。讓讀者笑著笑著就哭了的作品包括以冰淇淋車貿易戰獲獎的Flake,閒閒無事的傻子二人組《J+K》,以及揭露藝術圈現實面的《Wendy, Master of Art》。記述青春少年少女如何衝破桎梏、發掘自我的漫畫則有結合鬼魂和夏日假期的《Summer Spirit》,和寫實描繪文化衝突的《Spit Three Times》等。


《J+K》內頁(取自Wool Cool

【產業消息】

  • 疫情嚴冬中咬牙求生的圖書館與獨立書店
    為了降低感染風險,許多公共圖書館已閉館多時,但館員仍積極提供電子書與有聲書借閱服務、線上閱讀活動與路邊取書服務,不過有些地方政府開始以撙節稅金為由,開除兼職館員。以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郡(St. Louis County)為例,各分館加總原有600名館員,今年8月宣布開除122人,造成未來重新開館時可能人力不足的隱憂。此外,這波裁員名單中近四成都是少數族裔,有些分館甚至因此只剩下白人館員,也引發社會熱議。
    連政府機關都財務吃緊,更不用提獨立書店所擔負的經濟壓力有多重了。封城以來美國獨立書店大概是以一週一間的速度消失,書店們除了發起「#BoxedOut」活動,呼籲民眾向實體書店買書(相關活動報導請見英美書房11月號),也持續在GoFundMe等募款平台向大眾籌措救命資金。
     
  • 邁向2021年,國際重大書展的下一步
    往年集中在春季舉辦的各大國際書展,有默契地將明(2021)年的日期集中到5、6月,但是今年因為疫情取消的全美最大圖書商展BookExpo America(簡稱BEA),則在12月1日宣布「退休」停辦。
    BEA自1947年起成為每年定番,70年代開始在全美各大城市巡迴舉辦,2014年起同時舉行動漫盛典BookCon。主辦單位表示,因應目前環境,他們將探索新的方式融合線下與線上活動,來滿足群眾的需求。
    書展 2021預計舉辦日 2020原訂計畫
    德國萊比錫書展 5/27-5/30 原訂3/12-3/15,最終取消。
    法國巴黎書展 5/28-5/31 原訂3/20-3/23,最終取消。
    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 6/14-6/17 原訂3/30-4/2,延至5/4-5/7,最終仍是取消。
    英國倫敦書展 6/29-7/1 原訂3/10-3/12,最終取消。

【作家動態】


英國小說家約翰.勒卡雷(取自wiki

  • 英國諜報小說大師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於12月12日病逝,享壽89歲。本名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的勒卡雷,其人生就跟他的小說一樣充滿故事張力。勒卡雷18歲前往瑞士伯恩大學攻讀外語,後來在英國外交部工作,派駐德國時被英國軍情六處培訓為間諜。1964年,勒卡雷遭蘇俄的雙面間諜舉發身分,終結了他的特務生涯,也讓他順勢成為一名全職小說家。
    勒卡雷創造了經典的間諜人物喬治.史邁利(George Smiley),諸多作品以冷戰的詭譎情勢為背景,算計、謊言與背叛交織的情節,引導讀者一步步進入灰色迷宮。
    勒卡雷有多部作品影視化,例如《冷戰諜魂》(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諜報風雲》(A Most Wanted Man)、《夜班經理》(The Night Manager)、《女鼓手》(The Little Drummer Girl)等。在2016年出版的自傳《此生如鴿》(The Pigeon Tunnel: Stories from My Life)中,勒卡雷寫下了影響他人生至深的40段經歷。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Sway(文字工作者)
  • Bambook(文字工作者)
2020-12-27 12:00
書.人生.楊子葆》不接地氣之必要

冒著被誤解的風險,我仍想努力表達:閱讀在本質上並不接地氣,或者更直截了當地說,是一種反社會的活動。

首先,閱讀非常退縮,係把人從社會抽離出來,非常個人。當然有讀書會之類社團,而閱讀確實能幫助社交,知識可以參與生產或服務,但這些並不發生在閱讀當下,而在其他場合。閱讀很孤單,即使你跟書本有所對話,那樣的對話也是你所想像的,與你對話的「人」並不存在,反正作者已死,就你活著。所以閱讀最自我,最自由;而社會,當然不可能太顧個人,也不可能太自由。

之所以這麼相信,應該是自己留學法國經驗造成。事實上法國這個個人主義發展到極致的國家,的確是我個人啟蒙的寶地。

在法國留學很長一段時間,我住在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附設的學生宿舍裡。剛開始法文不行,很難社交,雖然後來發現其實社交不全然只因語言,但那時的我很排斥社交。然而留學生課餘時間實在太多,怎麼辦?我看電影。巴黎當然是看電影的天堂,大大小小電影院無數,主流、非主流、邊緣,台灣罕見的電影應有盡有,花點小錢躲進電影院,黑暗中兩三個小時活在另外一個世界裡,暫時拋開現實種種困阨,雖說逃避,也算精進法文了。

宿舍管理神父注意到我高頻率看電影的生活,有一天攔住問固定時間出門都在做些什麼?

看電影啊,看電影學法文。我說。

神父倒也贊同,不過另有一番論調。他認為學法文除了工具性以外,還應該在過程中強化自我個性,有自己觀點,這才是法國文化更深刻的精髓。電影很好,但導演的視角非常明確,你會被動地帶著走,跟著他的敘事牽引,鏡頭推近特寫就專注,鏡頭拉遠就宏觀,淡出,淡入,你以為你有觀點,可惜的是所謂觀點其實並不是你的觀點。但必須承認電影最生動有趣,有人摟著推著你,不那麼費力,感覺最溫暖。

戲劇好一點,你能比較多地使用自己視角,但燈光、音效,演員的演技、服裝,乃至於你的座位位置都還是會影響你的觀點。怎麼形容呢?溫度適中。

讀書最好,最自由,最有主動權,是建構個人風格最好方式。但也最寂寞,最無聊,最耗氣力。最冷。

後來我才知道神父這套論點與加拿大學者麥克魯漢「冷媒介」、「熱媒介」之說很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有啟發性,同樣充滿矛盾。當時我請神父推薦一本書,他說要想一想,稍後,在我的信箱裡放了厚厚一部大仲馬《美食事典》(暫譯,Le grand dictionnaire de cuisine)精裝本。

大仲馬是法國最重要作家之一,但為什麼不是他的成名作《基督山恩仇記》,也不是《三劍客》、《二十年後》、《布拉熱洛納子爵》所謂「達太安浪漫三部曲」,而是我從沒聽過像工具書一樣的《美食事典》?

我迫不及待翻閱《美食事典》。讀這本書需要查字典,查很多我不認識的法文字,就很像當年準備考GRE一樣,必須背熟許多我們覺得冷僻但對美國一般知識分子而言很尋常應該知道的單字,「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因為要頻繁地查字典,所以讀起來很干擾,中斷不順暢。而且大仲馬看似引經據典卻常常胡說八道,往往讓你有一種到底是在讀幻想小說還是讀接地氣美食事典的錯亂?為什麼這種談土地、食材、料理,談日常勞動與庶民生活的書,卻給人荒謬的飄浮感?

譬如在鱈魚這個題目之下,大仲馬寫道:「鱈魚貪吃而多產,曾經發現一條鱈魚肚裡有850萬到900萬顆魚卵,鱈魚最高體重可達30到32公斤。有人計算過,如果每顆魚卵都孵化成魚,而每條魚都長到最大。那麼不出三年,大西洋將被鱈魚填滿。你可以踩著它們脊背橫渡大西洋,連鞋都不致沾濕。」他居然就這樣煞有其事地寫出數據,簡直就是李白「白髮三千丈」、「會飲三百杯」的誇飾文學。而在芹菜題目裡他說:「古時候,人們吃飯時會戴上芹菜編織的葉冠,以沖淡濃烈酒氣。」根本禁不起考據,就是編的,不是編葉冠,是虛構假歷史。

關於火雞,大仲馬斬釘截鐵地記錄:「希臘人稱火雞為梅列阿格,因為係馬其頓國王將火雞引進希臘,時值上帝創造世界後的第3559年。……火雞乃天主教耶穌會會士從美洲帶來之誤會,造成了稱火雞為『耶穌會士』的惡趣味。教士們被稱作火雞當然義憤填膺,但火雞也有同樣權利因被更名而生氣。」

當然也有許多故事情節很接近真實,他擬的菜譜大部分還真能在現實裡複製,我就曾在巴黎宿舍廚房裡重現了好幾道19世紀大仲馬名菜,吃過的人都讚好。

這本《美食事典》我讀了好幾遍,後來還了神父借書,自己買了一本。即使離開了法國,回到台灣,後來又幾度外派,現在在愛爾蘭,有時需要退縮,需要一點個人空間,需要在社會化壓力下招魂,我會再拿起來隨手翻翻,讀幾個題目,幾個段落,試著不那麼接地氣,試著鼓起一點點勇氣反社會想像。我們讀書,通常是為了解答自己的無知,但有時也需要提醒自己的無知,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文化的基礎除了知識,還有想像力,包括那些誇張、甚至一看就知道很有問題的想像。想像需要鼓勵,因為那是基本人權,是我們掙脫舊社會讓人難以忍受傳統桎梏的力量泉源。反社會的力量,正是進步的源頭,對此,我們不僅需要寬容,甚至必須鼓勵。

後來讀《美食事典》,我常常想起確立人生而自由平等的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人權宣言》誕生時代背景非常有趣,在法國大革命人命如草芥驚濤駭浪之亂世,居然出現這篇懷抱開放價值並理性陳述的宣言,它明白宣示個人高於一切的地位,所有公民組織與法規都必須建立在保障個人自由的前提之上。當我在社會中受挫的時候,也常退縮重讀《人權宣言》,如同重讀大仲馬《美食事典》,讀前者堅定不移的價值,讀後者在真實與虛構之間飄忽的文化。價值如羅盤,文化則是人類冒險犯難開發土地然後航行出海的種種發現積累,是記憶與想像的共同努力,繼承之前與現在的社會,同時,堅決反社會地在未知的星空繼續流浪。

並非全無所本但可以確定是漂浮的大仲馬《美食事典》,讓我一直相信,閱讀從本質上不接地氣,或者就是反社會的,必要活動。


楊子葆
1963年生於台灣花蓮。法國工程博士。工作經歷跨及工程顧問、地方政府、國際援助、大學教授、企業管理、文化、僑務、外交,現任台灣駐愛爾蘭代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12-24 12:00
東亞書房》小說家温又柔《魯肉飯的聲音》精準描繪母女間緊張關係,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 台灣出生的旅日小說家温又柔,以小說《魯肉飯的聲音》(中央公論新社)榮獲第37屆織田作之助獎。年僅3歲便移居日本的温又柔,曾寫下《好去好來歌》、《我住在日語》、《來福的家》,以及入圍第157屆芥川奬的《中間的孩子們》等作品。今年中出版的《魯肉飯的聲音》,以台日跨國婚姻家庭為背景,講述與日本人結婚後移住日本的母親及其女兒的故事。
    小說敘事以母親和女兒相互交錯的視角緩緩揭開家庭生活的點滴,用平易近人的語調描摹夫與妻、親與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糾葛,以及微妙的親密感。擔任評審委員的高村薰評述:「本作透過各式各樣的插曲,精準地描繪母子之間常見的緊張關係及內心衝突。雖然這部作品是(候選作中)最平凡樸素的故事,卻以人際之間情感的流動,創造出一個完整的世界,是很有小說味的小說。」温又柔在接獲得獎通知時表示:「這本小說是獻給在異國教養子女的母親們的故事,很高興能獲得評審的青睞。」
     
  • 第24屆司馬遼太郎獎於上個月底公布,小家佐藤賢一的《拿破崙》三部曲(集英社)奪得本屆大獎。擅長歷史題材的佐藤曾寫下《傭兵皮耶爾》、《王妃的離婚》、《女信長》、《法國大革命物語》等作。本次得獎的《拿破崙》系列於去年,也就是拿破崙誕辰250周年出版。佐藤娓娓道來拿破崙一世從底層貴族到一代帝王,以一己之力開拓康莊大道,最後卻迎向落魄結局的高低起伏,寫實地描繪這位造成法國轟動的英雄人物精彩不屈的一生。

【業界新聞】

  • 專門介紹小說漫畫等書籍資訊的日本藝文雜誌《達芬奇》,在今年底發行的2021年1月號雜誌推出「Book of the Year 2020」特輯,評選小說、漫畫、文庫、散文紀實以及其他類別的前10名推薦書籍。《達芬奇》截至目前為止已推出了21回「Book of the Year」專刊,本次年度選書以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發行的書籍為對象進行篩選。
    小說組的前三名分別是小野不由美的《十二國記》系列最新作《白銀之墟.玄之月》、伊坂幸太郎的《逆蘇格拉底》,以及東野圭吾的《祈念之樹》。伊坂幸太郎同時也以《螳螂》和《白兔》囊獲文庫類別的前兩名,可說是此次年度選書的最大贏家。漫畫類別由今年完結的超人氣作品《鬼滅之刃》攻佔榜首,散文紀實類則由三浦春馬的《日本製》奪得魁首,同樣進入前十的還有村上春樹的《棄貓》。
     
  • 據日本著名的市場調查公司「帝國數據銀行」資料庫統計,至2019年為止連續3年呈現萎縮的書店市場,今年終於出現回升擴大的可能,就連破產的書店數量都較往年減少,漫畫類銷售更連續13個月超過去年同期銷量,漫畫家吾峠呼世晴創作的《鬼滅之刃》尤其產生極為驚人的迴響和利潤。
    雖然疫情擴散促發的「宅居娛樂需求」帶動書市回溫,但市場規模整體下滑的現象依然不變。近年許多大型書店力求轉型或多角化經營,如與淳久堂書店合併的「丸善」企業跨足綜合保育事業及電子產品維修、「蔦屋書店」進行文具雜貨及文創商品銷售,「富士山雜誌」經營日本最大的雜誌網路書店「Fujisan.co.jp」等。未曾結構轉型、營收仰賴單一來源的小型非複合式店鋪,往後還是可能深受大環境困境所苦,整體書市的情況仍待長期觀察。

漫畫《鬼滅之刃》在市場銷售上產生驚人的迴響和利潤(取自CINRA.NET

【作家動態】

  • 日本推理小說大師東野圭吾,上個月底出版最新長篇力作《黑魔術師與無名小鎮殺人事件》(光文社),作品首發即以7種語言在亞洲多國同步刊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代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英雄人物。故事發生在鮮為人知的無名小鎮,大部分的人從未、也不會特別想踏足於此。這個沈寂已久的小鎮為了再次聚集觀光人潮,悄悄制定精彩的復興計劃,然而計畫卻因蔓延全球的疫情戛然而止,掐滅小鎮居民長久的盼望。殺人事件便發生在這個當口。不只犯人身分難以鎖定,就連犯案過程都滿是謎團,警方亦一如以往,不願向被害者親屬及相關人士透露任何搜查過程。恰是此時,「黑魔術師」颯爽登場。「本大爺要靠自己的雙手,比警察更先找到真相。」擁有過於常人的智慧的黑魔術師,向犯人及警方發起華麗的挑戰。
     
  • 2018年以《初戀》奪得直木獎的作家島本理生,於上個月推出直木獎後首部長篇小說《2020年的戀人們》(中央公論新社)。經營酒吧的母親突然意外過世後,前原葵在兵荒馬亂中面臨了是否繼承酒吧的困難抉擇。作為非婚生女出生的她,在愛情中格外膽小且欠缺安全感,雖多次陷入戀情,卻總是無法長久。同居但幾乎無話可談的戀人阿港、母親酒吧的常客幸村、在店裡幫忙的松尾、試飲會中認識的瀨名等等,島本以充滿感性的筆觸勾勒葵和身邊各式各樣男性之間的關係,描寫戀愛的價值觀、工作和人際,以及成年人平凡卻也複雜的生活故事。
     
  • 今年以《夜不一定黑》入圍山本周五郎獎的小説家寺地はるな,於上個月發行新作《為什麼我不是他呢?》(双葉社)。逃離閉塞的村莊,孤身一人在陌生城市中持續小說創作的三島天,某日接到中學時代友人米娜的聯繫。當年一行3人在畢業前,將對彼此的憧憬、嫉妒、後悔等無法直言的情緒寫下,彌封於信中。來到30歲的他們,如今將揭開當時封存的文字與心情。已經過了忍不住與他人攀比的青春期的他們,是否真能跨越那些暗藏心中的羨慕與嫉妒,並與當時的自己和解呢?評論家大矢博子寫道,寺地的小說極其溫柔地推著人們前進,他的故事定能成為許多讀者的救贖。
     
  • 《受難》、《昭和犬》、《因為她頭腦不好》作者姬野嘉兵衛,於上個月推出昭和懷舊小說《所謂青春》(文藝春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宅居家中的女性,偶然在櫃子裡發現老舊的名簿與書籍,因而想起昭和50年代高中生活的遙遠記憶。怦然心動的戀愛、充實的社團生活、戀愛綜藝《愛情來襲!》、法國歌手米榭.波納雷夫(Michel Polnareff)的音樂、旺文社的廣播講座,以及沒有手機、沒有如今進步的科技,但社會充斥著期盼與正向氛圍,單純地相信「明天會更好」的大阪萬博時期。點滴過往猶如電影場景躍然眼前,此時夜裡一通從公共電話撥出的來電,喚起了屬於中年人的青春時代。讀者評述,這本號稱「普通的青春」的小說一點也不普通,充滿了70年代「記號」的《所謂青春》,召喚了同年代讀者的集體記憶。
     
  • 著有《美麗島紀行》、《星期三的凱歌》、《圖式年表: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的直木獎作家乃南亞沙,上個月再次推出以台灣為主題的美麗島系列作:《美麗島萬象紀行》(集英社),譜寫台灣歷史人文的萬千樣貌。乃南在出版《美麗島紀行》的5年後,對台灣的興趣與熱愛未隨時間消逝。她透過過往拍攝的無數台灣寫真,勾勒島嶼多彩豐富的樣態,並將過去行走台灣各地時接觸到的歷史與人群,以及旅行途中產生的心情,化為細膩多感的文字。
    《美麗島萬象紀行》共收錄二十多個篇章,書寫颱風、日語世代、端午龍舟、外省老人、苗栗客家莊、「魚」「菜」相爭的台灣總統大選、布袋戲的進化等台灣生活百態。藝術家奈良美智大讚:「這本書不只是索然無味的旅遊手冊,而是透過多元話題為讀者開啟各式各樣的新世界。若對台灣產生了好感,就會接著想閱讀這本書吧!」

日本作家乃南亞沙再次推出以台灣為主題的美麗島系列作:《美麗島萬象紀行》(左圖取自本がすき。

  • 擅長書寫愛情與貓的日本文學獎作家村山由佳,於本月初發行小說新作《雪的名字》(德間書店), 刻畫寒冷卻溫暖的雪地物語。父親為了追尋「夢想中的田園生活」突然向公司辭職,遭受霸凌而無法就學的小學五年級生雪乃,便與父親一同前往曾祖父母居住的長野縣,獨留不願放棄工作的母親一個人在東京生活。
    即便心中積鬱悶難消,雪乃卻無法將感受宣之於口。但長野的大自然、當地的人們,以及新認識的同學大輝,卻漸漸融化雪乃冰封的心,讓她找到包容自己的歸屬。村山寫道,為了尋找容身之處、尋找可以接受真實的自己、可以活得更輕鬆的所在,而向原本的環境告別,絕對不是逃避。希望年輕的或是曾經年輕徬徨的人們,能夠閱讀這個故事。
     
  • 今年度獲得第24屆日本推理文學大獎殊榮的黑川博行,近日發行美術推理系列新作《欺騙》(文藝春秋)。知名雕刻師遺留的縮微模型、被藝術品外行人擱置在倉庫中的文物屏風、老舊的滯銷品、財政困難的美術館祭出的青銅器收藏,這些東西都將被轉換為金錢。暗流湧動的美術市場,充滿貨真或假的「逸品」。在這張由欺騙與被欺騙交織而成的巨網中,誰又能笑到最後呢?
     
  • 以警探小說和時代小說聞名的資深直木獎作家佐佐木讓,於本月中推出「北海道道警」系列最新續作《擊雪》(角川春樹事務所)。札幌雪祭開幕前日,汽車竊盜事件、少女離家出走、住宅區槍擊事件等,多起案件一件又一件接連發生。青少年虐待、非法勾當、外國勞動者問題,這些默默擴散的黑點,將會為看似潔白明亮的雪季北海道帶來什麼陰影呢?佐佐木以即將迎來雪祭、滿是觀光客的札幌,呈現風起雲湧的警探冒險。

左起:村山由佳《雪的名字》、黑川博行《欺騙》、佐佐木讓《擊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