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好書.入圍書單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的200本書單如下:

年度中文創作】入圍作品

  • 《山地話╱珊蒂化》,馬翊航著,九歌出版
  • 《工作記事》,陳昌遠著,逗點文創結社出版
  • 《反抗的共同體:二〇一九香港反送中運動》,馬嶽(Ngok Ma)著,左岸文化出版
  • 《少年與時間的洞穴》,黃暐婷著,時報出版
  •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蘇致亨著,春山出版
  • 《地底下的鯨魚》,許閔淳著,印刻出版
  • 《尖叫連線》,陳栢青著,寶瓶文化出版
  • 《告別等於死去一點點》,王天寬著,時報出版
  • 《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陳宗暉著,時報出版
  • 《我香港,我街道》,香港文學館主編,木馬文化出版
  • 《我們的最後進化》,傘下的人著,一人出版社出版
  • 《我們幹過的蠢事》,賀景濱著,春山出版
  • 《我家,或隔壁》,郝妮爾著,宜蘭縣文化局圖書資訊課出版
  • 《其實應該是壞掉了》,高博倫著,印刻出版
  • 《爭論中的德國》,蔡慶樺著,天下雜誌出版
  • 《牧羊人與屠宰場——庫德斯坦日記》,張雍(Simon Chang)著,麥田出版
  • 《流俗地》,黎紫書著,麥田出版
  • 《流轉的亞洲細語》,笹沼俊暁著,游擊文化出版
  • 《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從太陽花、雨傘,到反送中運動》,何明修著,左岸文化出版
  • 《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陳信傑著,啟明出版
  • 《鬼地方》,陳思宏著,鏡文學出版
  • 《情批》,阿尼默著,大塊文化出版
  • 《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游旨价著,春山出版
  • 《傍晚五點十五分》,夏夏著,時報出版
  • 《尋常的社會設計:一位任性社會學者的選物展》,鄭陸霖著,雙囍出版
  • 《尋琴者》,郭強生著,木馬文化出版
  • 《無蜜的蜂群》,宋尚緯著,啟明出版
  • 《黑日》,韓麗珠著,衛城出版
  • 《瑕疵人型》,林新惠著,時報出版
  • 《當時小明月》,林佳樺著,有鹿文化出版
  • 《裡面的裡面》,朱嘉漢著,時報出版
  • 《鴛鴦六七四》,馬家輝著,新經典文化出版
  • 《爆料商周:上古史超譯筆記》,野蠻小邦周著,遠足文化出版

年度翻譯書】入圍作品

  • 《VR萬物論》,傑容.藍尼爾(Jaron Lanier)著,洪慧芳譯,網路與書出版
  • 《公司與幕府》,亞當.克拉洛(Adam Clulow)著,陳信宏譯,左岸文化出版
  • 《日本兄弟:松本大洋短篇集》,松本大洋著,黃鴻硯譯,大塊文化出版
  • 《牛奶工》,安娜.伯恩斯(Anna Burns)著,謝瑤玲譯,台灣商務出版
  • 《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策劃、翻譯、製圖:馬尼尼為,選詩、審訂、朗讀:張錦忠,斑馬線文庫出版
  • 《古拉格氣象學家》,奧立維.侯蘭(Olivier Rolin)著,林苑譯,木馬文化出版
  • 《正常人》,莎莉.魯尼(Sally Rooney)著,李靜宜譯,時報出版
  • 《刑務所之中》,花輪和一著,黃鴻硯譯,臉譜出版
  • 《在夢中》,大衛.林區(David Lynch)、克莉絲汀娜.麥坎娜(Kristine McKenna)著,但唐謨譯,時報出版
  • 《如同此石:一切戰爭之書》,文、圖:亞歷山卓.桑納(Alessandro Sanna),藍劍虹譯,大塊文化出版
  • 《如何在網路時代好好說再見》,艾蓮.卡斯凱特(Elaine Kasket)著,黎湛平譯,貓頭鷹出版
  • 《如夢的一年》,佩蒂.史密斯 (Patti Smith)著,何穎怡譯,新經典文化出版
  • 《成癮時代:壞習慣如何變成大生意》,大衛.柯特萊特(David T. Courtwright)著,蔡明燁譯,立緒出版
  • 《百年抗疫:1918後被流感改變的世界》,傑瑞米.布朗(Jeremy Brown)著,王晨瑜譯,今周刊出版
  • 《亨利.達格,被遺棄的天才,及其碎片》,吉姆.艾雷居( Jim Elledge)著,朱崇旻譯,麥田出版
  • 《免疫解碼》麥特.瑞克托(Matt Richtel)著,潘昱均譯,奇光出版
  • 《改變你的心智》,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著,謝忍翾譯,大家出版
  • 《亞斯柏格的孩子們:自閉症在納粹維也納的起源》,伊迪絲.薛弗(Edith Sheffer)著,吳哲良、黃明慧譯,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 《來自精靈世界的人類奇幻百科》,斯薇塔.多羅謝娃(Sveta Dorosheva)著,承影、鄭琦諭譯,漫遊者文化
  • 《呼吸》,姜峯楠(Ted Chiang)著,陳宗琛譯,鸚鵡螺文化
  • 《林園水塘部》,迪迪耶.德官(Didier Decoin)著,賴亭卉譯,啟明出版
  • 《爭議的美味》,米歇耶拉.德蘇榭(Michaela DeSoucey)著,王凌緯譯,八旗文化
  • 《非人》,菲立普.克婁代(Philippe Claudel)著,繆詠華譯,木馬文化
  • 《帝國棄民》,保羅‧D‧巴克萊(Paul D. Barclay)著,堯嘉寧譯,台大出版中心
  • 《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瑞克.謝克曼(Rick Shenkman)著,曾亞晴、陳毅瀓、林士堯譯,左岸文化
  • 《紅心戀歌》,伊麗莎白.麥瑰爾(Elizabeth McGuire)著,李自軒譯,遠流出版
  • 《耶路撒冷小日子》,居.得立勒(Guy Delisle)著,陳文瑤譯,臉譜出版
  • 《食人輓歌》,奧古斯蒂娜.巴斯特里卡(Agustina Bazterrica)著,劉家亨譯,小異出版
  • 《旅館:開啟現代人自覺與思辨》,卡羅琳.菲爾德.萊凡德(Caroline Field Levander)著,丁超譯,八旗文化
  • 《真理的史詩》,吉兒.萊波爾(Jill Lepore)著,馮卓健、涂豐恩譯,馬可孛羅文化
  • 《假聲男高音》,亞利修.提歐亞(Alexios Tjoyas)、尼古拉.德魁西(Nicolas de Crécy)著,陳文瑤譯,大辣出版
  • 《偉大的俄羅斯回來了》,瑪莎.葛森(Masha Gessen)著,蔡耀緯譯,馬可孛羅文化
  • 《堅果殼》,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著,趙丕慧譯,啟明出版
  • 《甜甜圈經濟學》,凱特.拉沃斯(Kate Raworth)著,范堯寬、温春玉譯,今周刊出版
  • 《異見的自由》,安東尼.路易斯(Anthony Lewis)著,林凱雄譯,八旗文化
  • 《莫那利的機器》,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著,楊馥如譯,大塊文化
  • 《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班.格林(Ben Green)著,廖亭雲譯,行人文化
  • 《麻醉之後》,凱特.科爾-亞當斯(Kate Cole-Adams)著,呂奕欣譯,臉譜出版
  • 《尋找異鄉人》,艾莉絲.卡普蘭( Alice Kaplan)著,江先聲譯,大塊文化
  • 《最後的十字軍東征》,奈傑爾.克里夫(Nigel Cliff)著,楊惠君譯,馬可孛羅文化
  • 《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著,洪慧芳譯,馬可孛羅文化
  • 《雲遊者》,奧爾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著,葉祉君譯,大塊文化
  • 《黑色花》,金英夏(김영하)著,盧鴻金譯,漫遊者文化
  • 《黑鳥不哭》,潔思敏.沃德(Jesmyn Ward)著,彭玲嫻譯,時報出版
  • 《愛是來自地獄的狗》,查爾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著,陳榮彬譯,啟明出版
  • 《愛與哀愁的道程》,高村光太郎著,吳繼文譯,大塊文化
  • 《罪行海洋:穿越地表最遼闊的犯罪地域》,伊恩.爾比納(Ian Urbina)著,林詠心譯,麥田出版
  • 《聖殿騎士團》,丹.瓊斯(Dan Jones)著,陳建元譯,馬可孛羅文化
  • 《解開死亡迷團的206塊拼圖》,蘇.布萊克(Sue Black)著,林曉欽譯,臉譜出版
  • 《道歉》,伊芙.恩斯勒(Eve Ensler)著,丁凡譯,心靈工坊
  • 《達文西二號》,史蒂芬.拉維瓦(Stéphane Levallois)著,喬一樵譯,大辣出版
  • 《達爾文進城來了》,曼諾.許特惠森(Menno Schilthuizen)著,陸維濃、林大利譯,臉譜出版
  • 《瑪瑪的最後擁抱》,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著,鄧子衿譯,馬可孛羅文化
  • 《瘋狂之所在》,麥可.傑伊(MIKE JAY)著,林曉欽、林薩寶譯,麥田出版
  •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著,溫澤元、林怡婷、陳思穎譯,時報出版
  • 《數字公民》,安德魯.C.A.艾略特(Andrew C. A. Elliott)著,唐澄暐譯,八旗文化
  • 《歐洲無聊日記》,伊丹十三著,張秋明譯,大田出版
  • 《黎凡特》,菲利普.曼瑟( Philip Mansel)著,林玉菁譯,馬可孛羅文化
  • 《黎明:短篇故事集》,塞拉哈汀.德米塔斯(Selahattin Demirtaş)著,李珮華譯,南方家園出版
  • 《黎明的守望人》,瑪雅.加薩諾夫(Maya Jasanoff)著,張毅瑄譯,貓頭鷹出版
  • 《遺失的靈魂》,奧爾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著,林蔚昀譯,大塊文化
  • 《牆國誌》,詹姆斯.格里菲斯(James Griffiths)著,李屹譯,游擊文化
  • 《繞頸之物》,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著,徐立妍譯,木馬文化
  • 《雞冠天下》,安德魯.勞勒(Andrew Lawler)著,吳建龍譯,左岸文化
  • 《羅浮宮的貓(原色版)》,松本大洋著,馬世儀譯,大塊文化
  • 《邊緣人的合奏曲》,奇戈契.歐比奧馬(Chigozie Obioma)著,陳佳琳譯,大塊文化
  • 《躁動的亡魂》,梅爾清(Tobie Meyer-Fong)著,蕭琪、蔡松穎譯,衛城出版
  • 《變形記:一部醫學與人體變化的文化史》,蓋文.法蘭西斯(Gavin Francis)著,林金源譯,木馬文化

年度生活書】入圍作品

  • 《OT相談室》,Elainee 藍尼著,慢工文化
  •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著,賴彥如譯,漫遊者
  • 《大人和小孩的一千零一夜》,林蔚昀著,字畝文化
  • 《大海的一天》,徐至宏(HOM)著,大塊文化
  • 《仙女日常奇緣:藝術家倪瑞宏的女子妄想》,倪瑞宏著,大塊文化
  • 《生而為GAY,我很抱歉、生而為GAY,那又如何》,もちぎ 著,林琬清譯,尖端出版
  • 《地球其實是昆蟲的》,安.史韋卓普-泰格松(Anne Sverdrup-Thygeson)著,張芷盈譯,漫遊者文化
  • 《成為一個新人》,張子午著,衛城出版
  • 《吾業遊民》,理查.布洛克斯(Richard Brox)著,葉怡昕譯,聯經出版
  • 《我的玩具》,西西著,洪範書店出版
  • 《沒有名字的人》,方惠閔、朱恩成、余奕德、陳以箴、潘宗儒著,游擊文化
  • 《身為在台灣的新二代,我很害怕》,劉育瑄著,創意市集
  • 《京都美學考》,吉岡幸雄著,吳昱瑩譯,遠足文化
  • 《和路邊的野鳥做朋友》,川上和人著,陳幼雯譯,漫遊者文化
  • 《房東阿嬤與我》,矢部太郎著,緋華璃譯,新經典文化
  • 《阿媽的女朋友》,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著,大塊文化
  • 《叛逆的葡萄》,傑森.威爾遜( Jason Wilson)著,傅士玲譯,大辣出版
  •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愛德華.羅斯(Edward Ross)著,灰土豆譯,原點出版
  • 《烏有之地》,比約恩.貝爾智(Bjørn Berge)著,高平唐譯,聯經出版
  • 《身土不二,從吃開始:尋找善待人與土地的好食物》,寫寫字採編學堂著,遠流出版
  • 《深入最禁忌的消化道之旅》,瑪莉.羅曲(Mary Roach)著,黃靜雅譯,天下文化
  • 《被隱形的女性》,卡洛琳.克里亞朵.佩雷茲(Caroline Criado Perez)著,洪夏天譯,商周出版
  • 《這一年吃些什麼好?東京家庭的四季飲食故事》,新井一二三著,大田出版
  • 《都是溫柔的孩子》,寮美千子(りょうみちこ)著,黃瀞瑤譯,野人文化
  • 《創傷照管》,蘿拉.李普斯基(Laura van Dernoot Lipsky)、康妮.柏克(Connie Burk)著,林宜汶譯,究竟出版
  • 《尋找台灣味》,地理角團隊著,左岸文化
  • 《就是走路》,厄凌.卡格(Erling Kagge)著,謝佩妏譯,大塊文化
  • 《揹著家上路:徒步走遍日本、無處不為家的369天,家屋與人生的路上觀察誌》,村上慧著,林欣儀譯,臉譜出版
  • 《港式臺派》,吳心橋、劉亦修著,大家出版
  • 《發酵文化》,凱薩琳.哈爾蒙.柯瑞吉(Katherine Harmon Courage)著,方淑惠譯,方舟文化
  • 《絕冷一課》,羅貝托.卡薩提(Roberto Casati)著,倪安宇譯,果力文化
  • 《貂山之越:淡蘭古道自然發現史》,吳永華著,農委會林務局
  • 《照護的靈魂》,凱博文(Arthur Kleinman)著,王聰霖譯,心靈工坊
  • 《當彩虹昇起》,馬修.陶德(Matthew Todd)著,王曼璇譯,時報出版
  • 《農夫哲學》,金恩.洛格斯頓(Gene Logsdon)著,劉映希譯,劉映希譯,漫遊者文化
  • 《貓的痴情辭典》,斐德列克.威圖(Frédéric Vitoux)著,陳郁雯譯,南方家園出版
  • 《環遊世界八十樹》,強納生.德洛里著,杜蘊慧譯,天培文化
  • 《關於坐下這件事》,黎辛斯基(Witold Rybczynski)著,李宛蓉譯,貓頭鷹出版
  • 《觀察的藝術》,羅伯.沃克(Rob Walker)著,許恬寧譯,大塊文化

【年度童書暨青少年圖書】入圍作品

  • 《小小科學人:100地球大發現》,傑羅姆.馬丁(Jerome Martin)、達蘭.斯托巴特(Darran Stobbart)、愛麗絲.詹姆斯(Alice James)、湯姆.穆布雷(Tom Mumbray)、艾力克斯.弗斯(Alex Frith)、蘿西.赫爾(Rose Hall)著,德里柯.馬里亞尼(Federico Mariani)、帕爾可.波羅(Parko Polo)、戴爾.埃德溫.莫瑞(Dale Edwin Murray)繪,王季蘭譯,小天下出版
  • 《公尺君與他的單位小夥伴》,上谷夫婦(うえたに夫婦)著,李沛栩譯,親子天下
  • 《世界公民系列  世界貧窮:我們窮不是因為懶惰》,金玄周(김현주)著,權頌依(권송이)繪,張琪惠譯,聯經出版
  • 《世界公民系列  一目了然的國際衝突》,李昌淑(이창숙)著,林芳如譯,聯經出版
  • 《世界公民系列  難民:世界上最悲傷的旅人》,河永植(하영식)著,金素姬(김소희)繪,張琪惠譯,聯經出版
  • 《世界公民系列  不可不知的國際條約:了解後就能秒懂國際新聞》,金香錦(김향금)著,金素姬(김소희)繪,蕭素菁譯,聯經出版
  • 《世界公民系列  聯合國都在做什麼?》,康昌勳(강창훈)著,許玄敬(허현경)繪,蕭素菁譯,聯經出版
  • 《台灣特有種1、2、3、4》,公共電視《台灣特有種》製作團隊著,傅兆祺繪,小木馬文化
  • 《地震100問》,潘昌志著,陳彥伶繪,親子天下
  • 《有人緣的香蕉》,林良著,國語日報出版
  • 《艾伊卡的塔》,雅娜.博德娜洛娃(Jana Bodnarova)著,南君繪,梁晨譯,幼獅文化
  • 《我叫做小洋,我一點也不特別》,凱瑟琳.韋瑞肯(Kathleen Vereecken)著,伊娃.穆東(Eva Mouton)繪,林敏雅譯,星月書房
  • 《我是小孩,我有權利參與文化》,阿朗.賽赫(Alain Serres)著,奧黑莉婭.馮媞(Aurélia Fronty)繪,尉遲秀譯,字畝文化
  • 《我眼中的世界》,米蕾雅.特里尤斯(Mireia Trius)著,何安娜‧卡薩爾斯(Joana Casals)繪,李家蘭譯,三民書局出版
  • 《沒有名字的男孩》,凱瑟琳.吉爾博特.莫道克(Catherine Gilbert Murdock)著,張梓鈞繪,張梓鈞譯,聯經出版
  • 明日之書套書:《什麼是民主》、《關於社會階級》、《這就是獨裁》,育苗團隊(Equipo Plantel)著,瑪爾妲.碧娜(Marta Pina)、尤安.內格雷斯葛羅(Joan Negrescolor)、米格爾.卡薩爾(Mikel Casal)繪,張淑英譯,字畝文化
  • 《阿曼的希望》,艾莎.薩伊德(Aisha Saeed)著,張琇雲譯,小天下出版
  • 《星尾獸探險隊》,草山萬兔著,松本大洋繪,李彥樺譯,小麥田出版
  • 《穿越雪山隊道》,黃健琪著,吳子平繪,小木馬文化
  • 《食物大發現!跨領域飲食教育知識繪本》,吳立萍、賴惠鳳、吳欣芸、許毓純、黃雅蕾著,林家棟、Tai Pera、吳欣芸、奇亞子繪,小天下出版
  • 《細菌好朋友2:超越人類的35種細菌生存絕技》,陳俊堯著,Forest繪,國語日報出版
  • 《惡作劇女孩》,卡崔娜.南斯塔德(Katrina Nannestad)著,Salt&Finger繪,王翎譯,小麥田出版
  • 《童詩,想明白:一起讀、一起想、一起寫的詩集》,王淑芬著,灰塵魚繪,幼獅文化
  • 《超乎想像!工作大不同》,娜塔莉.拉巴爾(Natalie Labarre)著,畢馨云譯,小天下出版
  • 《愛的科學實驗》,泰.凱勒(Tae Keller)著,蔡豫寧繪,黃意然譯,台灣東方出版
  • 《萬物盡頭之島:隔離樂園》,基蘭‧米爾伍德‧哈爾葛芙(Kiran Millwood Hargrave)著,張子樟譯,國語日報出版
  • 《遇見世界古文明系列套書:歡迎光臨古埃及、歡迎光臨古希臘、歡迎光臨古羅馬》,詹姆士.戴維斯(James Davies)著,郭恩惠譯,親子天下
  • 《壽命圖鑑》,IROHA出版社著,山口佳織繪,郭恩惠譯,上誼文化
  • 《頭碰頭說說話》,幾米著,大塊文化
  • 《一個像海的地方》,林柏廷著,遠流出版
  • 《三位媽媽三份便當》,鞠志承( 국지승)著,林佳蕙譯,青林國際出版
  • 《三隻小鼴鼠:了不起的本事、一起來烤番薯、森林裡的奇遇》,張哲銘著,步步出版
  • 《小星的大月餅》,林珮思(Grace Lin)著,小天下出版
  • 《小熊在哪裡?》,kiki著,許匡匡繪,四也文化
  • 《山下同學不說話》,山下賢二著,中田郁美繪,游珮芸譯,步步出版
  • 《世界啊,請讓我靜一靜》,伊莎貝爾.阿瑟諾(Isabelle Arsenault)著,黃聿君譯,字畝文化
  • 《世界第一的草莓》,林木林著,庄野菜穗子繪,米雅譯,拾光出版
  • 《去冒險吧!20個平凡冒險家的超酷旅程》,阿拉斯泰爾.亨弗瑞斯、凱文‧華德(Alastair Humphreys、Kevin Ward)著,朱崇旻譯,大家出版
  • 《坐在世界的一角》,布蘭登.溫佐(Brendan Wenzel)著,宋珮譯,拾光出版
  • 《我的乳牙好朋友》,明琪minchi著,葉韋利譯,小天下出版
  • 《我的阿嬤媽媽》,李芝殷(이지은)著,陳聖薇譯,三民出版
  • 《我的城市》,廖倍恩著,拾光出版
  • 《我的獵人爺爺:達駭黑熊》,乜寇.索克魯曼著,儲嘉慧繪,四也文化
  • 《我說話像河流》,喬丹.史考特(Jordan Scott)著,席尼.史密斯(Sydney Smith)繪,劉清彥譯,拾光出版
  • 《金子美鈴詩選》,金子美鈴著,田原譯,印刻出版
  • 《青蛙阿啾的叫聲》,湯姆牛著,小天下出版
  • 《哈囉!你好!》,劉伯樂著,步步出版
  • 《是誰留下的痕跡》,劉伯樂著,信誼文化
  • 《海浪》,蘇西.李(Suzy Lee)著,吳文君譯,大塊文化
  • 《能源好朋友》,哈瑞特.羅素(Harriet Russell)著,柯倩華譯,小天下出版
  • 《馬丁、瑪莎,還有夏婆婆》,王淑芬著,許珮淨繪,幼獅文化
  • 《許什麼願望好呢?》,馬特.德拉佩尼亞(Matt de la Peña)著,克里斯汀.羅賓遜(Christian Robinson)繪,柯倩華譯,小天下出版
  • 《這裡會是我的家嗎?每個故事都有兩面》,凱特.坦普(Kate Temple)、約爾.坦普(Jol Temple)著,泰莉.蘿絲.班頓(Terri Rose Baynton)繪,劉清彥譯,時報出版
  • 《雪是誰的?》,安東妮.許奈德(Antonie Schneider)著,張蓓瑜繪,柯倩華譯,三民出版
  • 《善良,我做得到!》,艾莉森.格林(Alison Green)著,艾賽爾.薛弗勒(Axel Scheffler)等繪,劉清彥譯,小天下出版
  • 《森林裡的小松鼠:森林裡的鳥寶寶》,岩村和朗著,方美鈴譯,天下出版
  • 《媽媽,為什麼?》,谷川俊太郎著,中村悅子繪,米雅譯,台灣東方出版
  • 《當我們同在一起》,高森美由紀著,mirocomachiko繪,米雅譯,台灣東方出版
  • 《翠鳥》,邱承宗著,親子天下
  • 《鄭和下西洋的秘密》,李如青著,四也文化
  • 《燈塔你好》,蘇菲.布雷克爾(Sophie Blackall)著,劉清彥譯,小天下出版
  • 《錦小路的京巿場》,莊世瑩著,楊麗玲繪,聯經出版
  • 《寶寶喜歡吃》,李瑾倫著,信誼文化
  • 《寶寶不想睡》,李瑾倫著,信誼文化

本屆複選委員名單:

丁名慶(《幼獅文藝》主編)
王淑芬(童書作者、手工書推廣者)
吳雅婷(歷史學者)
汪俊彥(台大華語教學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柯倩華(童書評論人)
翁稷安(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許琳英(譯者)
郭光宇(藝文評介、高我催眠者)
陳佩甄(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劉佳奇(文字工作者)
鄭力軒(政大社會系副教授)
鄭淑瑩(文字工作者、親子讀書會成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11-02 09:30
OB短評》#288 燃燒靈魂不滅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加拿大傳奇民謠詩人李歐納.柯恩最後的詩歌與手稿
The Flame: Poems Notebooks Lyrics Drawings
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著,廖偉棠(詩)、 王天寬(歌詞及筆記)譯,商周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柯恩先是詩人,之後才成為創作歌手。貼近心底書寫生命、宗教、階級、人權、愛慾的詩歌才情,是他音樂堅強的後盾,使他的作品得到世人的傳頌。這部圖文集是柯恩生前最後的創作集結,不僅選錄了尚未出版的詩作、晚期專輯的歌詞,更難能可貴的是還包含了個人札記與畫作,特別是大量的自畫像。雖然在詩詞的翻譯部分並未採取更有助讀者理解的中英對照,有些可惜,但本書仍不啻為了解這位20世紀北美重要創作者的材料。【內容簡介

冰與火之北歐神話

The Norse Myths: A Guide to the Gods and Heroes
卡洛琳.拉靈頓(Carolyne Larrington),管昕玥譯,日出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這本分量不厚重的書,介紹了我們比較不熟悉的北歐神話。並非單純神話故事選輯,而是夾敍夾議帶領讀者以神話學、文學分析的角度了解故事的變化、喻意及人物形象。平易輕鬆的筆調,佐以文物圖像中的神話元素,在視覺的加乘作用之下,讓讀者所進入的北歐神話世界更為豐富。也讓我們在北歐家具、社會福利及北歐生活的視點之外,一窺北歐文化的根源。【內容簡介

思慕的戲院

走讀兩川映畫之景
妍音、跳舞鯨魚著,釀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樂  
雙書封設計,橫式行文的左翻書以柳川、綠川為系譜,直式編排的右翻書以戲院起落為軸線,貫穿台中的(殖民)城市地景與文化、消費、情感景觀。除了重構城市、建築、物件等硬體的記憶,兩位作者處在當下時空,經常援引奶奶、母親的故事,連結兩代三代人的記憶與身體經驗。在平淡不刻意經營的文字下,有深切的情感流動。【內容簡介

抗命女聲

陸潔玲、孫珏主編,新銳文創,320元
推薦原因: 議  
這本小書從「性別」的角度重新檢視香港抗爭運動的諸般場景。在充滿現場感的影像引領下,讓我們有機會直視,在(家父長式)國家威權壓迫下如滾雪球般長大的運動中,所存在的各種女性處境。那些新鮮或不新鮮的情節,無論如何都提醒世人:在世界看來飛速向新價值觀推進的同時,舊結構仍如影隨形地糾纏住某些人,不容我們無視。【內容簡介

烽火重生之歌

柬埔寨30年扶貧記事
楊蔚齡著 ,聯合文學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作者以溫厚的筆調寫下30年來以志工身分行走柬埔寨的見聞。當地政治動盪下離析的社會、脆弱的生命,於作者筆下一一呈現。然而脆弱正與堅強一體共生,百姓與志工的強韌就在艱難的縫隙中顯露。另一方面,作者也寫出她所理解的柬埔寨傳統文化,特別是根植於信仰的生活文化。透過自身經歷,文字與照片,作者為台灣讀者述說了一則又一則,柬埔寨土地上古往今來的故事。【內容簡介

貂山之越

淡蘭古道自然發現史
吳永華著,農委會林務局,60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樂   益  
本書為林務局以宜蘭古道為題出版的第3部自然史,也是宜蘭古道拼圖的最後一塊。透過梳理18、19世紀傳教士、學者、攝影師、警察的行記與採集資料,將200年前行經此道的故事重新展演在我們眼前。作者以其深厚的臺灣自然史功力,多樣展示當年官道上的生態痕跡。在那些雪泥鴻爪中,古道不再只是地圖上的一條線與路線旅程的文字描說。道路的生命力,曾經的行跡、蝶影、林蔭、藍染、茶香,盡在此中復活。【內容簡介

技術陷阱

從工業革命到AI時代,技術創新下的資本、勞動力與權力
The Technology Trap: Capital, Labor, and Power in the Age of Automation
卡爾.貝內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著,許恬寧譯,八旗文化,63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從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就沒有停止發展,伴隨技術發展而產生的爭論:「究竟社會要適應技術,還是技術要配合社會?」也從未停止。本書破題即以「機械會取代人力」這個從未消失的社會焦慮開展討論,但並非停留在孰是孰非的批判。問題不在誰取代誰,而在於勞力與資本的權力結構究竟是透過技術因襲還是重整?
作者認為技術的變革是推動社會經濟變遷的主力,書中特別著重工業革命與電腦革命的關鍵變革——工廠、機械化、自動化及中產階級的起落。除了縝密的梳理,篇章結構也指明了趨勢與變革的重點,以及不同時代對於技術革新態度和看法的迥異。全書的核心或許是在探問「人會幸福嗎?」當人工智慧普及,勞力被大量替代,人會幸福嗎?會更幸福嗎?要怎麼做才能走上幸福之路。【內容簡介

圖繪日本料理

La Cuisine Japonaise Illustrée
洛兒.琪耶(Laure Kié)著,盧慧心譯,貴志春菜繪,大塊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以「外人」的眼光重構日本料理的旨味,再透過日本繪者的筆觸、色彩、細節重新詮釋日本飲食,為原本不太期待的萬年主題增添了微妙且豐富的層次感。法籍作者的美食哲學不止於吃,更在於動手做,因此書中充滿實用的資訊與知識。日籍插畫家的繪圖非常療癒、柔和且召喚人,即使是常見的食物主題,也運用了日本文化元素與相應的色彩細節,讓飯糰、拉麵等日常飲食也充滿立體感,讓人想一直翻閱。【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洪愛珠》被食譜形塑 —— 漢聲《中國米食》

作小孩時最喜愛的書,至今還讀。那是一本食譜,也不止一本食譜。

書是《中國米食》,1983年初版,與我同年,這是現在才發現的巧合。

我家裡不讓幼兒看電視。晚上10點以前,家長先哄睡小孩,才打開電視機,節制地看點錄影帶。小學以後,家從單層小公寓,遷入透天厝,為防堵小孩偷看電視,我媽索性把電視機關進臥室,遙控器和地契一起鎖在保險櫃。因此我的童年,老是隔著牆壁聽洋人講話,直到模糊睡去。

少數電視回憶,一是與外婆一起看錄影帶,看日本巨星美空雲雀唱歌。她是外婆最喜愛的歌手,聲音絨厚,卻含著鹽粒,似眼淚風乾而來。二是到隔壁叔公家,看黑白默片喜劇《勞萊與哈台》(Laurel and Hardy),當年讓我看這些的表姨們,究竟想著什麼,我不知道。但如今來看,給小孩看默片,可說是富於詩意的事。


黑白默片喜劇《勞萊與哈台》(取自wiki

不能看電視,但允許看書。媽媽說,我兒時不怎麼哭鬧,非常投入地吃與睡。若有幾本書看,就原地膠住,久久不移。

這個挺喜歡讀書的兒童,擁有的讀物有限,至今可數。摯愛的《漢聲小百科》、光復書局《科學圖鑑》、《畫說中國歷史》各一套、《世界名著之旅》是塑膠盒內嵌一本精裝繪本,配兩捲錄音帶。此外有一本《辭彙》,和每日《國語日報》。

少即是多。光是這些,就使一個小女生頭也不抬,連《辭彙》也逐字逐頁浸著讀。

媽媽的書更少,僅擁有幾本食譜,還有一套結婚時,舅舅送的精裝世界名著。那套世界名著,是紅色布面圓背精裝,在當時的中產階級家庭,比較接近客廳裝飾,不見什麼人去讀它。套書在電視櫃的玻璃門片內,齊放成一排,與唱片和幾瓶白蘭地一起。但今時來看,贈書作為結婚賀禮,也是長輩人特有的生活餘裕與正經八百。

識字多點,開始讀媽媽的書。先讀電視櫃裡的世界名著,或許翻譯緣故,讀裏頭的西洋人說話,總感覺有隔,除了其中幾本,許多沒往下看。翻找時,發現一批食譜。其中《中國米食》這本,與我很喜歡的《漢聲小百科》一樣,印著「漢聲」兩個字。

《中國米食》是硬殼精裝,全彩印刷。翻開時那份吃驚,至今記得。這和我的兒童讀物太不同了。複雜的多,也精美的多。書裡的文字,生字很少,小孩慢慢讀也能讀懂,像一個脾氣頂好的成年人解釋萬物,聲調清晰,明白,耐性。

多數食譜光是拍菜,逼近地,光鮮亮麗地拍,有漂亮照片,食譜也就成了。《中國米食》不只這樣。為了支持敘事,它下大工夫。

開頭幾頁過場,是連續的極美的照片,有發光的秧苗,田與水牛,金黃稻米,瓦煲白飯。還用了一個跨頁,說明「如何使用本書」。將內容欄列,資訊分層先說明一遍。

食譜中的複雜菜色,會以四到六格插畫,分解動作去說明做法。這當然費事,但很有效。若按圖操作,看上去很唬人的什麼菠蘿炒飯、廣東裹蒸粽、酥炸鍋巴,都能做出來。

好些圖說,也畫成小插圖,將合照中11件年糕,或13碗彩色碗粿,描出線稿,逐項編號。這類手法,在日本老牌生活雜誌裡偶會見到,功能清楚然而形式優美。

這種整合圖片和文字的手藝,我非常晚了才知道,是美術編輯。我且知道這門手藝,不是誰都能做好。今日有些刊物,你看版面多鋪張,納悶標題不知道在哪?

書中穿插的人物照片,也很可看。有的極有神韻,有的動態豐富,似從好的紀錄片截出圖來。截圖是時代的臉,彼時是台灣80年代,各地還有一點鄉氣。三十多年後的今日看來,這張時代的大臉已改。有的是環境沒有了,而人們不只裝扮有異,吃的也不同。

好像講紅龜粿的章節,有張桃園楊梅圓醮的照片,三兩男人著推木製台車前進。台車上,紅龜粿堆成尖塔,有一人高,粗估幾百片粿組成,盛大。別說木製台車現在少見,今天各地廟宇祭祀,糕粿不會製這麼多,消耗不完。若有,每片糕必罩著一層塑膠袋。

又粽子一章的開場,中年婦人坐在門邊包粽子,將粽串綁在門把上,門片與窗框都是木製的。戶外光線穿窗而入,輝亮她的半邊臉和竹葉尖。婦人斂目齊眉,無妝的面目極平坦,不興一絲表演意圖,而使人目光久佇。

如「虱目魚粥」的輔圖。清晨在台南廣安宮前的攤車上。只有幾落碗,油條,一團蒸氣,沒有招貼。成群熟齡男子,穿台灣式白色麻紗涼衫,坐在竹凳上喝粥。我的外公從前也穿這樣的薄衫,現在四處已不容易看見。一代人從前來過,又走遠了。

《中國米食》在設計上,在當時來看已很先鋒。在今日也有精妙處。比如那厲害的封面。用21種世界各地的稻米,手工黏出一個大的明體「米」字,須知80年代的台灣,尚未使用photoshop影像軟體完稿。我現在算是能操作軟體的人,但是若要在一個版面上,合成上千米粒,仍是驚人的活。

全書影像的構圖佈局,配器美感,今日已有一種職業專門去做,叫食物造型師(food stylist)。當年沒有頭銜,但已能看出來,這個選擇碗碟、陳列背景、打光攝影的人,技藝高強。

書裏一幀照片,拍江米蓮藕。影像滿版,背景全墨,打光幾乎穿透糖藕,藕的孔隙,填糯米如螺鈿般反光。糖汁掛在邊上,瑩瑩將墜而未墜。看的我牙根咬緊,嘴裡甜絲絲。可我一直到成人階段,才初嘗試這種江南式的糖藕。或許圖片太深刻,真糖藕入口,竟無無幾百回看那幀圖來的悸動。

我這80年代的小孩,自小書念得不怎麼樣,高中就往職業訓練的路上去,想來。路徑可能老早在那裡。我所嚮往的精良圖片,清楚文字,真實食物和日常生活,它們融合在一本看上去是食譜的書裏。實際它也是好的設計樣本,或片段社會學的圖文紀錄。

《中國米食》的美術編輯和攝影,是令人尊敬的黃永松先生。我長大讀些訪談,才知道那書裡綁粽子的婦女,是黃先生的母親,刷粿葉的,是他父親。又知道編輯團隊為了此書,先去種了一年的田。書中九成食物,都是編輯團隊親手作的。漢聲有費好幾年,深入編出一本刊物的傳統,諸此種種,在今日網路環境,幾乎要成為神話。


漢聲雜誌社創辦人黃永松(取自文化抵家啦!

小時候不知內情,光是享受著書,也感到不簡單。知情之後,又被那份藝術的教養鼓舞。人被各自的童年形塑。而這本與我同齡的食譜,形塑一部分我。

家裡的《中國米食》,幾年前因裝修打包而散失。在意很久,才在漢聲巷的門市買得簡體版。除硬殼精裝變軟精裝,正字變簡字,圖片編排皆延續舊版,我摸上印刷精美的糖藕和年糕,一塊童年的落磚,才這麼補回來了。


洪愛珠 
資深平面設計、大學講師、業餘從事寫作。寫字以記舊時日,家常吃食與經過之人。曾獲台北文學獎首獎、鍾肇政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入選《九歌一〇八散文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10-29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