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來自臥龍山的文學怪物:中上健次

有些日本文學愛好者認為,如果不是因為中上健次(1946─1992)死得太早,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二個日本得主就不會是大江健三郎。大江以拉丁美洲式的魔幻寫實,呈現了一個與美國「近代小說之父」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小說中美國南方小鎮「聲息相通」的聚落。而中上自從「秋幸三部曲」(〈岬〉、《枯木灘》、《大地盡頭,至上之時》)以來,就致力於以文字建構出他的「小巷」(原文為「路地」)宇宙。

中上出生於二戰後的和歌山縣新宮市,這裡是熊野川入海口的小鎮,上游是神明棲息的熊野山地,入海口的小島上是一間工廠,市區中間被一片突起的小丘阻斷,其餘街區都在海平面以下,換言之每逢颱風上陸必定淹大水。中上是私生子,隨同母親一起嫁進建商「中上組」社長中上七郎家,在有許多不同父母的兄弟姊妹間長大,其中一個異母兄長在他小學畢業的時候上吊自殺,對他產生相當大的衝擊。

wakayama_castlew800.jpg
小說家中上健次的故鄉-和歌山縣新宮市(取自Wikipedia

叛逆期的中上一方面仗著人高馬大,成為學校頭痛的不良少年,另一方面也在圖書館讀遍東西文學作品,不但看了石原慎太郎、大江健三郎等戰後派作家的小說,也接觸了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塞利納(Louis-Ferdinand Céline)或尚.惹內(Jean Genet)等法國背德文學作品。

後來,中上自己前往東京準備報考早稻田大學,卻在學潮盛行的東京爵士喫茶店裡邂逅了自由爵士。這時的他已經開始在同人刊物上發表文章,並與同好交流,不只聽了邁爾斯.戴維士(Miles Davis)、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或艾瑞克.道菲(Eric Dolphy)的硬咆勃,更接觸了西瑟.泰勒(Cecil Taylor)或亞伯特.艾勒(Albert Ayler)之類不斷遠離爵士,更趨向靈魂解放的音樂。

結果,中上沒有考上大學,一邊在東京及成田機場從事搬運工作,一邊與思想家柄谷行人介紹的小說家紀和鏡交往(中上覺得她「氣is狂」所以用諧音給她取了這個筆名),並在東京結婚生子。

柄谷不只為中上找了老婆,還為中上引介了福克納的小說。福克納小說的故事常常發生在美國南方的保守小鎮,啟發中上寫自己的家鄉,還有寫那些被家鄉居民刻意忽略的不可觸民

1024px-eta_in_71_shokunin_utaawase.png
向來被刻意忽視及歧視的日本部落民「穢多」(取自Wikipedia

中上刻意以「小巷」統稱這塊市井的化外之地,並且透過家世背景相似的主角「竹原秋幸」的遭遇,寫出了讓他在不到30歲就拿到芥川獎,成為該獎項第一個戰後得主的〈岬〉。在〈十九歲的地圖〉裡已經出現的叛逆與苦悶,到此更衍伸出日後「紀州敘事詩」的共通場所(topos)。

在不斷發表文章的同時,中上也曾經與攝影家中平卓馬、篠山紀信或荒木經惟搭檔,發表香港、澳門、韓國的旅遊隨筆,並且在韓國與美國都住過一陣子。1977年首次談到「被差別部落」問題以來,中上曾經與大江健三郎爆發筆戰,後來更在家鄉新宮成立「部落青年文化會」、「隈之會」,繼續與各界討論日本人的階級歧視問題。

中上筆下的「小巷」,是由耆老與年輕人口耳相傳而成,並且呼應了日本上古的創世神話。流浪者在一個地方落地生根,一把火燒出了自由生長的街巷,年輕人生性風流且好賭,家族內可能出現亂倫情事。因為大字不認得幾個,小巷出身的人們通常從事類似屠宰、製革、染布之類的工作,有的成為女工,有的成為性工作者,有的成為叫賣行商,有的去神社清掃,有的甚至成為皇宮的試毒官。

中上筆下的竹原秋幸,對於自己的生父濱村龍造抱著一種「反胃!想吐!」的憎惡感。在〈岬〉裡,他發現自己居然與同父異母的妹妹上床,呼應了從《古事紀》到地方民謠源源不絕的「兄妹亂倫」命題。

到了後續的長篇《枯木灘》,秋幸在盂蘭盆節放水燈儀式的時候,對父親的恨意突然湧上心頭,卻殺死了自己的異母弟弟。《大地盡頭,至上之時》則描述了期滿出獄後的秋幸,如何一步一步接近生父的過程。加上前傳《鳳仙花》與銜接於《枯木灘》與《大地盡頭》之間的短篇〈霸王的七天〉,在日本的「天涯海角」(和歌山牟婁郡潮岬為本州最南端)成功形成了一個魔幻的時空。

booksw900_0.jpg
左起:《枯木灘》、《大地盡頭,至上之時》與《鳳仙花》日文版書封

中上在小說中形塑出的海口小鎮,不僅時常呼應現實中家鄉的生活點滴,也建立了他作品世界中的「福克納空間」。當他知道橫跨自己家鄉新宮市區的「臥龍山」,將在都市開發計畫進程中被夷為平地,就馬上拿起家用八毫米攝影機,以低畫質紀錄拆遷前的景象。中上直接受到馬奎斯《百年孤寂》的影響,以《千年歡愉》的六篇故事敘述了紀伊半島「中本一統」家族美男子們華麗而短暫的人生,又從臥龍山街巷的斷垣殘壁中衍生了《日輪之翼》。

由於中上充滿南紀州方言的文筆,與毫無來由迎面而來的人物關係,往往使沒有前置知識的讀者一頭霧水,他特地在《日輪之翼》中,以一台冷凍貨櫃作為小巷的替代物,4個年輕人與7個老太婆成為小巷居民的代表,所到之處都成了街巷。只有一盞燈泡的幽暗光線之中,老婆婆們說著小巷的各種傳說,年輕人身上的小巷血液也在每一個落腳的都市蠢蠢欲動。冷凍貨櫃最後會開往東京的皇居。

中上早年在東京濫用藥物成癮,再加上不正常的作息與繁忙的工作,1980年以後開始出現肝炎症狀,1992年被診斷出腎臟癌末期,寫作活動被迫中斷。在過完46歲生日的9天後,熊野川一帶下了一場極大的雷雨,煙火大會也因此被迫取消。隔天早上,中上成為自己筆下熊野宇宙的一部分,葬於新宮市郊屠宰場旁邊的公墓,墓碑旁則葬著養父與生母。

中上沒有進大學,卻因為文學知識淵博,而能不斷與思想家、新學院派文化評論、小說家乃至海外知名作家(如聶魯達、德希達等)侃侃而談。1990年他與同好在新宮成立了「熊野大學」,標榜「沒有考試、沒有校舍、沒有校規」,「隨時歡迎任何人入學,死亡即畢業」。

中上死後,研究中上的代表人物高澤秀次、絓秀實,與中上的老朋友們諸如評論家淺田彰、四方田犬彥,每年固定聚集在新宮郊區的溫泉旅館,舉行兩天一夜的「熊野大學夏令講義」,邀請各界學者文化人,乃至海外的文學研究者與譯者,一同討論中上的著作與時代的關係。2019年的講座原本安排配樂大師坂本龍一談他心目中的中上健次,卻因為颱風接近而緊急取消。

qian_tian_zhang_si_fang_tian_quan_yan_.jpg
評論家淺田彰(左,取自Peatix)與四方田犬彥(攝影:桑杉學)

新宮市立圖書館三樓的「中上健次資料收集室」,更是網羅中上所有著作的寶庫,除了書籍與在其他媒體發表的文章以外,還包括了中上生前考察鄉土部落史留下的各種資料。

中上的筆跡稱不上潦草,卻像過度飽和的泡泡體一樣,每一個字看起來都像隨時會爆炸一樣,為他出書的出版社還需要請專人把他寫在稿紙(早期是帳本)上的天書逐個抄寫,才能順利排版。

zhong_shang_jian_ci_zi_liao_shi_.jpg
中上健次資料收集室(取自NAVITIME JAPAN

位於新宮市區的「荒尾成文堂」書店,有最齊全的中上著作。在新宮市區不只可以看到關於中上的解說看板,也可以看到明治末年與社會主義者幸德秋水共謀暗殺明治天皇未遂,而被連坐處決的醫師大石誠之助,以及詩人佐藤春夫的介紹圖文。這三人都因為對日本不同領域的貢獻,被新宮市政府追贈榮譽市民。

一旦習慣中上的敘事方式,讀者就益發難以自拔。《日輪之翼》將小巷的範圍擴大到紀伊半島外的結果,一行人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出現許多當地的方言與傳說,即使是操標準(關東)口音的角色,也很難與熊野的不可觸民們打交道。不要說身為外國人的外語譯者吃不下去,連日本讀者都容易因為被方言與複雜的人物關係擋在外面,找不到進入中上作品世界的缺口。

熱愛中上小說的當代藝術家柳美和,因為看到台灣攝影家沈昭良拍攝的「變形舞台車」系列作品,而產生將《日輪之翼》改編成舞台劇,並在日本巡迴公演的念頭。她透過台灣的朋友找到雲林虎尾的廠商,打造出一台可以開上日本道路的變形金剛車,在車上畫了日輪與翅膀,並且找來舞者、雜技表演者與現場樂手,把中上的魔幻寫實以最熱鬧的方式呈現。

這個舞台劇2014年在橫濱三年展首度亮相之後,2016至19年又先後在橫濱、和歌山新宮、香川、京都與神戶舉行大型戶外公演。此外,包括電視劇、電影與漫畫的改編在內,要把中上的文字世界轉述為圖像與聲音的訊息,不僅挑戰所有改編者的想像力,觀眾也需要事先了解:中上的作品世界原本就從底層出發,雖然心靈渴求一個精神昇華的淨土,但他著重描述的是蓮花得以綻放的那一池汙泥。

汙泥中不僅有人性的貪婪、憤怒、獸性、暴力,也有被日本大眾媒體列入黑名單的各種俗言鄙語。儘管如此,中上不論是對日本的純文學還是大眾文學,都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啟發。

637121682568625469.jpg 岬:中上健次芥川獎小說傑作選
作者:中上健次
譯者:吳季倫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637128594655570000.jpg 日輪之翼
日輪の翼
作者:中上健次
譯者:黃大旺
出版:黑眼睛文化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中上健次
1946年出生於和歌山縣新宮市的「被差別部落」,與異父異母的兄弟姊妹共同生活成長。1965年以投考大學名義前往東京,並成為同人誌《文藝首都》的會員;1970年婚後開始於羽田機場從事搬運工作,亦持續寫作;1973年發表《十九歲的地圖》,提名角逐第69屆芥川賞,後多次獲得提名;1976年以《岬》獲得第74屆芥川賞,時年29歲;1978年小說《枯木灘》得到第28屆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賞;1992年因腎臟癌病逝,得年46歲,留下多部未完成的作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文學少年讀村上春樹:蕭詒徽、盛浩偉談後青春焦慮

1978年4月,29歲的村上春樹開始創作,起步雖晚卻認真,每天在咖啡店打烊後埋首寫稿,完成第一部小說《聽風之歌》。每個十,都是一種迴圈、一款紀念徽章。村上創作屆滿40周年之際,出版公司重新再版《海邊的卡夫卡》及首部著作《聽風的歌》,希望再次吹響號角,讓村上特殊的語言、耐人尋味的故事,透過二讀、三讀、重讀,慢慢在村上構設的小說迷障裡,找到新的感受或破口。

2019年12月初,熟稔日本文學的衛城出版主編盛浩偉,與甫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的蕭詒徽,文學少年一起在高雄三餘書店對談村上春樹。現場聽眾年齡層依然年輕,正如村上說過,他的作品即使歷經數十年,永遠有新的年輕讀者閱讀。不只日本,在台灣也是。


01w800.png

高雄三餘書店內舉辦村上春樹40周年書展及多場系列講座

▉「語言陌生化」造成美感

關乎年輕與中年,盛浩偉注意到:《海邊卡夫卡》是村上少數以少年為主角的小說。撰寫此書時,村上將近五十歲了,為什麼突然反璞歸真開始寫起少年?村上的書寫風格在此也出現些許變異,「你會注意到故事線變得比較明確,故事緊湊刺激」,一直以來村上的作品不被日本評論界接受,這本書卻鬆動了評論者的觀感。盛浩偉認為這本書頗具標誌性地位,不過,村上的作品依然不那麼容易理解,尤其譯者賴明珠直譯的方式,打造特殊的閱讀語境。他側過臉問蕭詒徽:是否喜歡村上?閱讀過程在想什麼呢?

蕭詒徽談及自身的閱讀習慣,總是藉由文本接觸來加深個人想法,但閱讀村上,有種無法摸到邊界的感覺。「我第一次閱讀注意到的是特殊的語言。村上在《身為職業小說家》提到自己摸索語言的過程,他寫完《聽風的歌》初稿後覺得無聊,先用英文翻寫初稿,再用日文改寫回來,找到行得通的語言風格。」

蕭詒徽以此對照李安的《臥虎藏龍》,當時李安商請中國及美國的編劇各寫中、英文版的劇本,確立「自由」的命題後,相互參照兩種語言的內容,共構跨國語言、內容,讓中外文化的人能理解劇情。「再跟我的創作對照,我當替代役時無法有完整時間好好寫作,只能在有靈感時用說的錄下來,回家再轉成文字檔。」他覺得口語、文字的轉換有個妙處,書面文字的邏輯往往跟講話的語言有程度上的差異,在轉介時能激盪出新的語式。

連結來看村上自白翻譯多少有語言不精確的情況,蕭詒徽覺得不精確反倒形成「語言陌生化」的美感,就像詩意,「是一個人能用新的語言描述平淡無奇的東西,並變得特別、個人化。」一如「反向雨傘」的發明,一念之差讓發明者「重新發明」已經習以為常的事物。

《聽風的歌》裡,當少年從井中探出頭,聽見風告訴他:經過數億年,你從歷史文明匯聚起來的東西裡面學到什麼呢?他沒說話便自殺了。這段描述令蕭詒徽聯想到艾略特的〈傳統與個人才能〉。艾略特覺得身為創作者,要獲得某種文化、傳統,不是活在世上就可以,而是必須經由努力勞動才能得到。「摸索語言是創作者的項目,每個人摸索方式不同,答案也不同。」

蕭詒徽記得盛浩偉曾在某次校園文學獎評審時說:好散文是語言的技術、事件及實體意念、價值核心所構成。以此標準重看村上作品,盛浩偉的看法會是什麼?

booksw800.png

讀村上小說必須先了解他的框架

蕭詒徽閱讀的是中文版作品,日文系出身的盛浩偉則直接翻讀原文,恰好產生譯文與原文的審美差異。盛浩偉建議有一定日文基礎者可以直接閱讀原文,因為村上的用字遣詞並不難。什麼叫難?他回到日文語境解釋:「日本人覺得村上小說有個閱讀張力──語言好懂,故事難懂。」按著這兩塊來談村上的話,語言難易正如中文的白話文,有精雕細琢的美文,也有簡白曉暢的文章,前者必須斟酌用詞而讀得慢,後者易懂而流速快。

「日本人認知到的文學語言,普遍認為是精雕細琢的,代表人物是川端康成。譬如《雪國》開篇第一句話:『穿越國境長長的隧道之後就是雪國』,這句話沒有主詞,修飾語詞很長。就原生日文使用者的習慣,日文傾向前位修飾,英文則屬於後位修飾。後來英文的影響,讓語言習慣改變,村上的語言就是這麼一回事。」

盛浩偉指出,村上之所以能風靡世界,除了他自小大量閱讀英文書影響語法,他的語言還具有普遍性,為現代慣用的語法,句子短,雖在翻譯上吃香,卻無法討好日本評論家的審美。不過,賴明珠故意使用日本腔來翻譯,譬如日文「不……不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的句子,她不打算符應中文語境慣用「必須」一詞,而採用直翻,特意營造殊異之感。

接著,盛浩偉解釋村上故事難懂的緣由。「村上是把前提、框拿掉的創作者,讀懂小說必須先了解他的框。」何謂框?他先以夏宇〈我們苦難的馬戲班〉為例,其中有句「第幾次永恆又回到偶然 你留下來」,乍看之下難以理解,但曉得前提為戀人分手,詩意魅力倏忽蕩然無存。以此例回扣村上,他層層說解另一本小說《萊辛頓的幽靈》,談的其實是同志情侶逝去的愛情,「框裝回去,就發現道理很簡單。讀懂村上要往外看,不是往內看。」

嵌在既定日常裡的個人

從故事框架到人物密碼,盛浩偉反問蕭詒徽《海邊的卡夫卡》的角色,譬如肯德基上校、Johnnie Walker的意涵。蕭詒徽坦承他已讀過《身為職業小說家》,有如預先知道答案的人,沒有意思,只能將謎底陳述一次。村上早期寫小說不喜歡幫人物取名字,他總感到彆扭,故用人稱、代號、綽號。「當讀者尋找人名和詞彙的符號系統與小說裡擔負的責任,好像有點落入陷阱,太目的性。」他援引凌性傑的看法:若創作者使用既定說法來創作,是一種懶惰,不具美學。

「中文是全能的語言,我在創作時會刻意抗拒成句、套語來描述一件事情。就純粹語感來說,我記得有評論者提過林達陽的作品去掉實的背景,以達到某種語言美學,村上好像也有這種效果,將連結現實的東西去除,讓人感覺美感。」蕭詒徽說閱讀北川透的詩集《眼睛看不見的碎片》時,「不知道謎底而去探尋,即使沒有找到,也能獲得啟發。」循此脈絡,他想追問:為何盛浩偉覺得一旦謎底揭露,讀者的美學感受會消失?

蕭詒徽也引述黃麗群的說詞:「現代是奇觀消逝的年代。當故事再怎麼離奇都比不上行車紀錄器、直播鏡頭,那小說家該怎麼辦?」他覺得村上另個著迷處在於「小說家將框留在作品之外,但是會在剩下的地方發揮責任,作家找到方式抵抗奇觀的消逝,那是作家的快樂,對於讀者,解謎過程也是快樂的,快樂沒有全然消滅。」他緊接著再問:小說即使得到答案後,還是能讓你得到一定的美與快樂?有什麼樣的小說具有這樣的特徵?

「並不是說解謎後,一切就變得無趣。我要表達的是,村上表達方式如此簡單易懂,東西反而更開放。」盛浩偉答。

03w800.png

▉少年是最無垢的存在

盛浩偉憶起之前在《中央公論》辦公室訪問吉田修一,彼時他問吉田某段情節的意義與主題,對方竟回答:「你知道我們日本人寫小說不會像你們一樣那麼在意價值、倫理、主題、意義,中文使用者好像太受到文以載道的束縛。我為什麼這樣寫,就只是因為這樣看起來有趣。」把這個回答調過來理解村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命名或許只想表現喜感而已。「村上文學要說什麼?他不會把想講的放進文本,重點不是符號的意義,而是功能。」

村上的作品常被人評價頗具現代都市人情調,盛浩偉進一步解析其中原委。相較於傳統的敘事典型──人物出發→經過試煉→成為英雄,主角朝著既定目的往前行,這是歐美個人主義所致。但別忘了,日本是集體社會,每個人只是構成社會的螺絲釘,永遠嵌在既定的日常裡。

這是盛浩偉第一個要讀者注意之處,其次,現代性發軔至今已經遠遠超乎人類想像,都市、現代太過龐雜,個人無法掌握、也無法確認整體。「框拿掉與現代的主題是有關的,人不知道邊界在哪、現代生活的框與有限性在哪,一切都是被推著走,但是人面對無限、未知會感到恐懼,這正是村上書寫的。他描摹身在其中人的感知,也常把小說視點侷限在某人身上,譬如《挪威的森林》,我們只知道渡邊的視角,不知道直子內心想法,這樣可以盡興這個視角,也可以跳脫,看到更多東西。」

至於《海邊的卡夫卡》為何寫少年?盛浩偉覺得「少年是最無垢的存在。他先在想像世界裡將不可挽回的事情經歷一遍,回到現實才得以避免。這象徵著文學的功用,文學幫我們預言無法過的、好奇想要探索的人生,譬如偷情,但人生不一定要活得跟文學一樣。」

他又點撥了中田先生的象徵,暗涉中年日本人如何忘卻日本在二戰時的諸般暴行,「少年與中田先生銜接一起,少年犯最後就與中田先生的狀態一樣,因此兩人和解,為過去贖罪。這也是《海邊的卡夫卡》受到評論界肯定的原因。」

蕭詒徽最後提及人們面對事物理所當然的疏漠感著實可怕,村上能精確描摩疏離,像攝影機般呈現出來,是他喜歡村上小說的原因。

透過語言,藉由框,兩位主講人領航,在朦朧詩意的故事裡找到發亮的洞口。

02w1000.png

books1.png海邊的卡夫卡(創作40周年紀念新版套書)
作者:村上春樹
譯者:賴明珠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740元
內容簡介

books2.png 聽風的歌(創作40周年紀念新版)
風の歌を聴け
作者:村上春樹
譯者:賴明珠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2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村上春樹
1949年生於日本京都府。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
 1979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1987年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至今暢銷超過千萬冊),奠定村上在日本多年不墜的名聲,除了暢銷,也屢獲「野間文藝賞」、「谷崎潤一郎賞」等文壇肯定,三部曲《發條鳥年代記》更受到「讀賣文學賞」的高度肯定。此外,並獲得桐山獎、卡夫卡獎、耶路撒冷獎和安徒生文學獎。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
 作品中譯本至今已有六十幾本,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及採訪報導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1-15 12:00
OB短評》#225 持盈保泰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地震鳥

The Earthquake Bird
蘇珊娜.瓊斯(Susanna Jones)著,清揚譯,春光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樂 
亞洲男性罕見地被性化(sexualized),但光滑肌膚下仍潛伏著西方對邪惡傅滿洲(Dr. Fu Manchu)的恐懼。本書懸念藏在異國大都會性冒險裡,不動聲色寫一吋吋情感的陷落,如絲綢裹藏匕首,佈局優雅而具殺傷力。【內容簡介

當我們說「愛」的時候

 LGBT的親情與愛情,包容和接納
LGBTと家族のコトバ
LGBTER著,曾瀞玉、高詹燦譯,台灣東販出版,34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相較於台灣,日本的LGBT社群更受限於既定的性別角色。本書藉由訪問LGBT人士與其家人,讓性少數的艱難處境被看見,家庭的溫情訴求也模糊了所謂異常與正常間的楚河漢界,而最大的公約數就是愛。【內容簡介

成為一個新人

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
張子午著,衛城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益 
本書為關於精神疾病報導的集結,試圖為精神病患發聲,滌清社會污名。雖然作者將精神醫學過度醫療化及病患本身的能動性等深層倫理議題,放入省思脈絡,但批判顯得過於急切。論述時而陷入我群與他者的二分法,時而企圖跳脫出來,勾牽出較為廣闊的生命哲學框架,或許為弱勢者代言仍需更加謹慎。【內容簡介

我恨流行,二十年。角頭20╳20

陳玠安、郭靜瑤、胡子平、翁嘉銘著,角頭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益 
角頭音樂是千禧年台灣非主流音樂界的奇葩,培育出的音樂人日後也滋養了台灣流行音樂,成就了今日音樂類型的多元綻放。本書收錄20張專輯製作概念的訪談,以今日眼光來看,幾乎每張專輯都是美術、音樂與文案新鮮意念的結合。想看那些進入主流體系的音樂人尚未修飾的毛胚?想追溯那些影響深遠的專輯如何誕生?這本書完整地告訴讀者,角頭如何從恨流行,到創造流行。【內容簡介

樹懶的逆襲

當競爭成為事實,耍廢就是義務!
A Sloth’s Guide to Mindfulness
圖文:Ton Mak,鄭煥昇譯,時報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實   樂   獨   益 
以可愛的樹懶,說持盈保泰的道理,幾分禪意揉合幾分道家哲學。【內容簡介

想像力的文法

分解想像力,把無從掌握的創意轉化為練習
Grammatica della Fantasia: Introduzione all’arte di inventare storie
羅大里(Gianni Rodari)著,倪安宇譯,網路與書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思   文   樂   獨 
兒童文學大師教你如何將詞彙融為一地糖漿,運用想像力重新形塑黏合,提煉出全新的甜蜜滋味。雖是寫作教學,卻讓人讀得欲罷不能,是發想創意的絕佳示範。【內容簡介

尼采忘了他的傘

這些傘,撐出一個時代!那些你沒聽過的生活、文學、歷史、藝術中的傘
Brolliology: A History of the Umbrella in Life and Literature
瑪麗恩.蘭金(Marion Rankine)著,呂奕欣譯,木馬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本書細數「傘」在歷史上的象徵意義及其變嬗。傘既隔絕出一小方個人空間,也是《金牌特務》裡英倫紳士藏於民間的武器之首,同時是防護也是武器,讀來趣味盎然。【內容簡介

超譯迷宮

世界經典迷宮探奇
The maze : a labyrinthine compendium
安格斯.西蘭(Angus Hyland)、坎卓垃.威爾森(Kendra Wilson)著,提保.伊罕(Thibaud Hérem)繪,柯松韻譯,天培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創作是迷宮,心靈是迷宮,或許人生本身即是迷宮。本書收錄世界各地實體迷宮與藍圖,詳解路徑設計的不同意義,展露出人類對蜿蜒曲繞地景的執迷。【內容簡介

牆的時代

國家之間的障礙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
Divided: Why We’re Living in an Age of Walls
提姆.馬歇爾(Tim Marshall)著,林添貴譯,遠足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在全球化的今日,「牆」卻日益成為尖銳的政治爭端。這本書羅列了思想概念上、物理實體上的牆,以及牆背後的複雜政治社會動態,相當值得一讀。【內容簡介

常識統計學

拆穿混淆的假設、揪出偏差的數據、識破扭曲的結論,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十八堂公開課
Standard Deviations: Flawed Assumptions, Tortured Data, and Other Ways to Lie with Statistics
蓋瑞.史密斯(Gary Smith)著,劉清山譯,日出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數字會說話,當然也會說謊。除了商業或政治上許多似是而非的說法外,近年許多風行的社會科學、科普理論也是建立在有問題的統計基礎上。在大數據日益成為顯學的今天,對於統計可能的陷阱與警覺需要更多的關注,本書提供了一個深刻的檢討與反思,是個很好的開始。【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