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朱嘉漢》書的回返
我在世紀之初成年。才剛從彷彿無限大的1999年,跳到乾淨簇新的2000年,馬上被提醒:這還不是新世紀。
於是再等上一年,直到2001年,跨入了新世紀時,恰巧滿18歲,進入大學。
家族因為祖父一輩意志所然的教養中斷(後來,再花上近20年,我才在小說《裡面的裡面》回溯這個問題),剛成年且面對新世紀的我,心靈上亦猶如白紙。我隱隱意識到教養的空缺,因此對於知識,我無比飢渴。空缺是慾望的根源,是以主體不斷在巨大他者中建立起自我。
彼時書市還見盛況,一切如此新穎,亦如此興盛。面對茫茫書海,我卻不由分說轉身,面向過去,背對著未來。竟有點像班雅明闡述的新天使的姿態,在一片廢墟之中仍欲逗留,喚醒死者,卻被那撕裂翅膀的進步之風刮進了未來。當時的只是眷戀我錯過的世紀末的華麗,未曾感受撕裂的痛苦。要等到很久以後,知道在那個時間點回望的世紀末,是最近亦是最遙遠的距離。
當時哪會這麼想?忙著與時間賽跑,在學校總圖書架間漫遊,在新書店中追逐。然後,在彼時方興起的、新模式經營的舊書店吸引,一頭栽了進去。一開始是貪圖便宜,後來隨著出入的時間增加,書架上二手書的比例逐漸超過新書。也在一次一次的機運中,隨機拼圖般補足我錯過的部分。
我天性熱愛機運,只有在隨機的安排中,我感受到自由。也許因為太熱愛,大學未畢業,就進了天母的一家二手書店工作。
成日與書堆相處,像待在某種蓄水池子中,漸漸建立起自己的閱讀生態。一轉眼,與書店的愛書者們談起書,已經不感生澀。在畢業前夕,等待著兵單與出國唸書的懸宕時光,我以為緩慢,實則是奇蹟般的速度累積。我這文學遲到者,原來蒼白無比的書架已然成為一個小小的閱讀生態系。
譬如大江健三郎,在《換取的孩子》剛上市時,我也同時在二手書店補獲了東販出版的《死者的傲氣.飼養》與《萬延元年的足球隊》(至今我最愛他這本)。也陸續補足了《性的人間》、《聽雨樹的女人們》、《靜靜的生活》,還有光復書局「世界小說家」才收錄的《個人的體驗》。
喜歡的作家當然要全部搜集,譬如所有川端康成的作品、三島由紀夫的作品、馬奎斯的作品、卡繆的作品、莒哈絲的作品,不論是否有版權或是盜版,不論翻譯良莠,皆納進書櫃;有一些晚一點才認識,幸好不太遲,例如亨利.米勒的《北迴歸線》(沒想到後來的讀者不太讀他了)、巴塔耶《愛華妲夫人》(從金楓出版社偶然尋得)、魯佛的《佩德羅.巴拉莫》(同樣是光復書局那套書找到的)、富安蒂斯的《奧拉/異鄉老人》、庫許納《美國天使》.....
我亦在同一間書店,逐漸收藏起我鍾愛小說家之前錯過的作品。我買齊了《手槍王》、《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妻夢狗》、《第三個舞者》。2004年,我帶了《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給駱以軍簽名,他說:「這本連我都沒有。」
若干年後,再度與駱以軍相遇,已經是跨越一整個歐亞大陸的時差通訊。來回幾封信,他驚訝寫道:「怎麼你讀的書,文學的根柢,是我當初在陽明山上苦讀時所愛不釋手的那些書?」欣喜不僅是與心儀的小說家通信,更在於我們在很多方面,共享了同樣的文學養分。
在書籍的考古地層恣意探索,彌補我的遲到,也跨越了年齡的差異,在文字共和國裡,時間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估量。
也曾經為了一本書魂牽夢縈。許多書即便喜歡未必有收藏慾望(以致多年後書架上尋不到某本書,才驚覺原來當初只是借閱來的),隨緣到手就好。卻有某些書,無論如何都想擺上書架。譬如依莎貝拉.阿言德的《精靈之屋》。原以為這樣的書不難尋得,卻讓我尋遍了二手書店與網路書店而不得。以至於,終於還是在我工作的二手書店,以刀片劃破紙箱上的封箱膠帶,在一堆法文雜誌中看到《精靈之屋》時,忍不住握拳下拉,說聲「yes!」。
那箱書其實是某位旅法作家的二手書,不僅這本小說,同個箱子一系列的法文文學雜誌《Magazine Littéraire》亦成為我剛學習法文時的最好讀物(最好?因為看不懂又如此渴望讀懂,引起的慾望像是初認識文學時的慾望二次燃燒)。
舊書從遠方而來,也將我帶向遠方,到後來,換我將書帶到遠方。
展開留學生涯,乍到巴黎第一天卻驚慌失措,徹底幻滅。混亂間,意外走到聖米歇爾大道上的二手書店。我看見一整排口袋書被隨意放在店門外的平台任人挑選。剛到巴黎覺得一切的物價都是台灣的兩三倍,我卻隨手一抓,便是一本法譯版的《精靈之屋》。除了驚訝這麼好找,發現二手售價1.5歐元,還不到新台幣100元,頓時有了活力。
旅法8年,習慣不改,把時間擲在舊書攤、舊書市集,有時沿著塞納河畔來回走,晃眼就是一天。
有些書就是特別記得,有年巴黎書展,請來了魯西迪與保羅奧斯特兩人夢幻對談(至今沒看過比這更驚人的組合)。對談後,我先拿了《午夜之子》給魯西迪簽,再拿《幻影書》給奧斯特簽。《午夜之子》是我在舊書店打工第一天,用當天工資買下的第一本英文書,《幻影書》則是在艾克斯(Aix-en-Provence)某個小巷的英文書店購得。這兩本簽名書,再過了幾年,亦隨著我回到台灣。
最後,再提一個小故事吧。同樣在舊書店工作時,某天,收到數十箱的書。聽同事說道,這來自於我非常喜愛的小說家,由於即將出國,把書全部處理了。那是以我那個年紀,最近距離理解(但其實更多是難以想像)「成為一位作家要讀多少的書」的時刻了。我看著一箱箱的英文與中文書,文學之外,也有哲學、歷史與其他。而當中意外的,我看見一本羅蘭巴特的法文書。我以當時初學的法語能力指認書名:《愛情論述的片段》。我當場買下此書,回家一查,發現這本書就是《戀人絮語》。
不過這個直譯書名,就一直深刻記得了。談論書的話語,確實也像是某種愛情論述,永遠是片段的,但又如此綿綿不絕——以為中斷的,卻又在某處接連起來——,彷彿無窮無盡。
這故事仍有後續。前陣子,終於與這作家相遇。我說起了這段故事:這本法文版《戀人絮語》,我帶去了法國,8年後,又帶回台灣。
她說:「這是我在愛丁堡買的,當時學了一點點法文。後來帶回台灣,沒想到會到你手中。」
頓時百感交集。偶然成為作者,意味著自己的文字也進入了這樣的交換系統,或者說,打從很久以前,就一直在那。只是我沒有察覺到,而把自己當作單純的收禮者。
我說:「所以一本書的命運,真的比我們想像來得長久。」
「是啊」,她回答。
所謂書的歸返,確實像牟斯的《禮物》,帶著某種精神能量在,只是有時換了另一種形式存在。●
朱嘉漢
1983年生。曾就讀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班。現為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寫小說與Essays。著有長篇小說《禮物》、《裡面的裡面》。
童書書房》史努比70歲生日快樂!及其他童書藝文資訊
今年是史努比漫畫《Peanuts》發行70週年紀念,8月10日則是史努比的70歲生日。不過早在《Peanuts》於1950年10月2日正式刊載之前,作者查爾斯.舒茲(Charles M. Schulz)已經創作出史努比和查理布朗的原始形象。一開始的史努比不像現在人立而行,比較像真正的狗用四條腿行走,也會伸出一條腿,跟那時候看起來很精明的查理布朗握手。
《Peanuts》漫畫問世70年來,全球累積發行量破億,周邊商品永遠熱賣,5年前推出同名電影。今年的慶祝活動礙於疫情尚未退燒,以線上展覽的形式,在舒茲博物館網站刊出多幅早期漫畫並且附上解說,讓讀者看到七十多年來史努比、查理布朗、露西等重要角色的外型變化以及演進。
【產業消息】
主辦單位製作了精美的活動頁面,讓讀者可以在投票前邊玩邊認識入圍的作品和作家、繪者。官網上也提供可以列印的著色單、作業單、12國語言的翻譯小練習等內容,帶領大小讀者進入童書閱讀的世界。
本書的創作靈感來自作者小時候與父親共同踏青的經驗,他鼓勵讀者前往山林,表示「換了一個地方,也會換一個人,這本書是我獻給大自然的情書,希望後代也都能看到。」更特別的是,作者不想讓讀者以為登山是「父子」間的專屬活動,所以特別將書中的孩子畫得中性化,看不出性別。書中幾乎沒有文字和對話,純粹描繪父親與孩子之間的山林之愛。
今年初,一本與愛努族相關的繪本《青いヌプキナの沼》復刻上市,值得關注。スプキナ在愛努語中是「鈴蘭」的意思,書中的主角兄妹Takishi與Chiri住在開滿鈴蘭的湖邊。Chiri因病在小屋休養恢復體力,Takishi為了讓妹妹吃得更營養,在下雪的天氣進入「領地」打獵。然而領地已被日本本州的大名(地方領主)納為私人所有,並派武士負責看守。就在Takishi射到一隻壯碩的鹿,扛起獵物要回家時,一顆子彈射穿了他的頭部。Takishi就那樣在雪地裡躺過整個冬天。春天來臨之後Chiri走出小屋,在消融的雪地看見毫無改變的Takishi屍體,決定要為哥哥復仇,向武士討回公道⋯⋯
本書原於1980年出版,作者為日本兒童文學家加古里子,在斥資打造的民族共生象徵空間總算開放的今年重出復刻版,格外具有象徵意義。
不敢直接看高栗作品的讀者,可以從最近麥田出版推出的《生來已逝的愛德華.高栗》傳記,以及Lori Mortensen的繪本《Nonsense! The Curious Story of Edward Gorey》入手,了解高栗的生平和創作背景,進一步發現原來童書作品除了可愛童趣風格以外還有其他發揮方式,孩子心中也有陰暗面。
《Nonsense! 》主角Lola的父親是個出名的恐怖片導演,在公寓中慘遭攻擊後,無人照顧的Lola只好打包行李,回到母親的故鄉哈羅湖鎮(Harrow Lake)跟外婆暫時一起生活。哈羅湖鎮氣氛怪異,難怪Lola的父親之前會在這裡拍攝他最知名的電影——情節描述封閉的小鎮發展出吃人的可怕習俗,真不知是現實還是拍戲。Lola的演員母親在這部片中扮演被犧牲的女主角,拍攝完畢後她和一名工作人員都神祕失蹤。
小鎮居民對Lola父親的恐怖作品抱持一種莫名的狂熱,雖然電影都拍完了,但恐怖片的氛圍依然瀰漫整個小鎮。來到鎮上的Lola發現自己被不明人士跟蹤,檢調單位卻想要敷衍過去。如果她再不想辦法離開小鎮,不能找出詭異事件背後的祕密,下一個遭遇不幸的可能就是她。●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