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圖像解碼,諷刺漫畫中的殖民想像:評《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台灣》

日本小說家坂野德隆的《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一書,藉由解讀日本內地漫畫家國島水馬的漫畫,從不同的視角,檢視日本對台的治理殖民史。

從1916年到1936年,這20年間,國島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的「漫畫記者」,或投稿個人作品,發表了大量的時事諷刺畫,這些畫見證了大正年間的民主潮流,也反映了台灣當時政治與社會現況。評論這本書,很多人可能會從台灣史、中日關係史或是殖民史的觀點切入。這篇文章,我想就諷刺漫畫史的角度來談談坂野這本書與國島「台日漫畫」的代表意義。

▇諷刺漫畫全球性:英國幽默雜誌建立的卡通帝國

punch_1_0.jpg首先,坂野這本書說明了,台灣漫畫的早期發展也受到當時諷刺漫畫全球性交流的影響。近10年來,學界對於諷刺漫畫的研究趨向跨文化,研究者不視諷刺漫畫為單一國家或漫畫家的作品,而是置入全球語境,去看其如何生成與流動。種種研究指出,在20世紀的交界,這些看似獨立的漫畫與刊物,都相互影響著;一張張機智幽默的圖像背後,承載的是跨國的圖像交流。促成這交流的動力有許多,包括印刷技術的進步,報紙事業的發達,閱眾文化的轉變,最重要的是方興未艾的殖民主義。代表刊物即是英國幽默雜誌《膨奇》(Punch),刊物本身與其代表的形式,隨著大英帝國散佈世界,建立了一個「卡通帝國」。

國島在《臺灣日日新報》發表的「臺日漫畫」,可看作這潮流下的產品。在書中,坂野提到諷刺漫畫在日本的發展狀況,比如在橫濱成立的《日本膨奇》(Japan Punch)雜誌,影響日本早期的諷刺漫畫,而《東京頑童》(東京パック)也是模仿美國同名雜誌,創辦人北澤樂天曾跟歐洲漫畫家一起合作。

台灣也曾發行《台灣頑童》,然而,在缺乏實體刊物與相關研究之下,「臺日漫畫」的作品是少數可見的圖像證據。雖是日本漫畫家的作品,這些漫畫反映的仍是台灣現況,可以視為台灣漫畫史的一環。

▇漫畫家眼中的殖民

yuan_zu_cong_feng_ci_man_hua_jie_du_ri_ben_tong_zhi_xia_de_tai_wan_-23.jpg
「七月的大稻埕——活潑的七月之風,吹來性感的魅惑氣味。她們的長衫宛如金魚的皮膚,手腳宛如尾鰭,暢游於大稻埕的街道上。」(《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7月9日)

再者,此書反映了圖像與歷史敘事之間的糾葛。近年來學界常反思圖像與歷史的關係,諷刺漫畫雖已被許多學者當作歷史證據的一種,美國高中課堂裡甚至把諷刺漫畫當作歷史教材,然而,跟許多圖像媒介一樣,當學者試著建立以圖像為主的歷史敘事時,依然無法避免長久以來圖像與文字敘事的主從之爭。許多漫畫研究者致力發展漫畫與歷史研究的方法學與理論,即是為了讓「圖像」正名,建立系統性的解讀模式。這些嘗試,包含解讀圖像內容以及分析漫畫的生產機制。

「臺日漫畫」本質上是新聞報導,在本書裡,坂野大多採取「圖像反映事件」的方式解讀。然而,他也意識到了這些畫都相當個人,是一個漫畫家的「旁觀」。面對大量且龐雜的漫畫,坂野敏銳察覺到漫畫的特殊口吻:諷刺。他以當時台灣社會複雜的階級關係,與其中產生的矛盾為準則,檢視漫畫如何諷刺這樣的不公義。若說得更精確,本書討論的不是廣泛的台灣史,而是一個漫畫家如何(並非客觀地)看待殖民母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不穩定的內外關係。

坂野強調,國島雖是日本人,但基本立場仍是批評不公正的社會制度。不過,這些漫畫仍反映出了外來者對於殖民地的想像,這些想像形成一種「扭曲」的效果,是諷刺漫畫呈現「真實」的手法。

比如第一章對於大稻埕女給的描繪,那滑稽的身體曲線與濃妝豔抹,一直到日台聯姻下,台灣原住民女子與日本娃娃的連結,兩個極端的女性形象,反映出殖民者對於殖民地的期待:女體與開發地,陰性與被動。

yuan_zu_cong_feng_ci_man_hua_jie_du_ri_ben_tong_zhi_xia_de_tai_wan_-27.jpg
「斷然一蹴,蜂腰亂舞」。昭和時代初期,對照政府向料理店課徵娛樂稅的規定,卻將珈琲店列入徵收娛樂稅名單之案予以否決。(《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8月18日)

▇台灣成為獵奇的對象

在許多章節裡,可以看出台灣成為一個「獵奇」的對象,特別是第六章,生活民俗成為外來者分辨「內外」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國島很清楚看到其中的情緒矛盾,台灣人對內地的欣羨感帶著隔閡,內地人的虛榮心浮誇自己的身分。諷刺漫畫赤裸裸點明了這些不一致的心理狀態,為當時台灣的一種怪奇現象。

如坂野所說,解讀諷刺漫畫的困難在於,許多新聞事件在當時或許吵得沸沸揚揚,圖像符碼一看就知,不需太多解釋。但是時移境遷,那些眾所皆知的圖像都成了密碼,處理如此龐大的圖像資料,坂野解碼的辛苦可想而知。

第三及第四兩章,坂野以關東大地震與皇太子裕仁親王兩個事件為主,點出這些諷刺漫畫在新聞事件中的即時與連續性。以前者為例,國島筆下的台灣人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展現了心向「祖國」的熱忱,追蹤救災進度、捐款,甚至接收了許多逃難的日本人。不過,這些圖也諷刺當局為了達到捐款數目而強逼台灣士紳的醜態。後者則點出了台灣島內面對皇室來臨的慌張,台灣人必須要學習禮儀表達感恩;大量資金注入而引發的商機爭奪,國島也巧妙地用鯉魚搶食的畫面來比喻。

yuan_zu_cong_feng_ci_man_hua_jie_du_ri_ben_tong_zhi_xia_de_tai_wan_-89.jpg
官吏以「募款賑災資金的手槍」和「高官介紹信的大刀」威脅灣紳(臺灣仕紳),其模樣滑稽可笑。(《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0月28日)

yuan_zu_cong_feng_ci_man_hua_jie_du_ri_ben_tong_zhi_xia_de_tai_wan_-103.jpg
慶祝皇太子成婚的燈籠隊伍,讓臺北下方的地震鯰魚驚慌失措。(《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月26日)

就視覺表達上,第五章裡原住民與日本警察的衝突,和政府防疫相關的諷刺漫畫,展現豐富的圖像層次。這些圖畫示範了諷刺漫畫如何以具有張力的視覺符碼濃縮新聞事件,帶給觀者震撼。

國島在兩張漫畫裡皆以山豬比喻原住民抗爭,一張引用《水滸傳》武松打虎的典故,日本政府成了武松,打擊作亂的山豬;另一張則描繪日本軍人抓起山豬,準備戰鬥解剖。

同樣帶有對抗意涵的是除疫措舉,國島將來自外地的病原體畫成具有威脅性的巨大老虎,島上的內地人得起身抵禦,進行一場打虎大賽。這些漫畫透過強烈的圖像對比,訴諸直接的視覺衝擊,使讀者立即理解。從這些漫畫展現的意識形態看來,很明顯的,日本受眾仍是主要訴求。

1200.jpg
左圖:「昔為虎患,今為山豬作亂」《水滸傳》中的場景,以「三百年祭」之大刀對抗「霧社蕃叛亂」之山豬。(《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11月3日)右圖:在基隆碼頭以「魚菜煮沸」之滾燙熱水和預防針的施打,迎擊霍亂。(《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11月9日)

▇漫畫家的「戰術」

坂野描述史實時,不時穿插個人感思,也是本書引人之處。對曾在台灣居住過的坂野來說,台灣日治史與國島的漫畫,並非只是研究材料,更有感性的成分在。坂野的文字也隱隱呼應國島的複雜情緒,以殖民之眼批判殖民,接受歷史的無常與反覆。

坂野將關東大地震與2011日本東北大地震進行對比,在類似的歷史場景,不同時空裡的台灣與日本被連接了。此外,1930、40年代台灣人的認同混亂似乎延續至今,在變動的局勢裡所有的適應都是無效,諷刺漫畫一針見血凸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認同衝擊。坂野一邊描繪上個世紀的台灣,一邊說著他眼中的台灣,種種小敘事從大敘事的框架裡散佚而出,讓這本書多了時間差的層次感。

不過,就一本以漫畫解讀歷史的書籍來說,「歷史」與「漫畫」應是兩個重點。坂野著重在「歷史」一環,稍輕了「漫畫」,不常談論國島漫畫裡的視覺語言。

研究者常強調圖像元素是漫畫家的彈藥庫,是他們對抗敵人的武器,因此,檢視漫畫家的「戰術」,是閱讀漫畫有趣且重要的一環。「臺日漫畫」之所以成功表達國島的視角與態度,仰賴於他精巧的諷刺與對視覺隱喻的熟稔。序言裡,坂野其實分析了國島某張漫畫的圖像語言,例如台灣與大碗的聯結,碗內事物的影射。若能有更多類似的段落,本書必更能展現國島漫畫的多元性,使人理解諷刺、歷史、漫畫與畫家之間的錯綜關係。

cong_feng_ci_man_hua_jie_du_ri_ben_tong_zhi_xia_de_tai_wan_.jpg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風刺漫画で読み解く 日本統治下の台湾
作者:坂野德隆
譯者:廖怡錚
出版:遠足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坂野德隆
生於1962年。曾任英語報社《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記者,1993年出版懸疑小說《器官捐贈的野獸》,以小說家的身分出道。2001年起,移居臺灣等地,經過採訪後,撰寫、發表紀實作品。小說作品有《世紀末的集團》(実業之日本社)、《香檳塔》(双葉社)、《峇里.夢中景色:沃爾特.史畢斯(Walter Spies)傳》(文遊社)、《殉於峇里的武士:在印尼獨立戰爭中成為英雄的日本兵記錄》(講談社)、《臺灣.消逝在日月潭的故鄉:流浪的邵族人與日本》(ウェッジ)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吳億偉(作家、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博士候選人)
2019-10-21 12:31
童書短評》#47 陪孩子酣然入睡,一起做夢

可以幫我保守祕密嗎?

ないしょにかんぱい!
文:宮川比呂(宮川ひろ),圖:小泉留美子(小泉るみ子),蘇懿禎譯,台灣東方,23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三年一班教室牆上掛著一個造型逗趣、名為「太郎」的信箱,是班上同學最貼心的解憂對象,任何快樂的、苦惱的、說不出口的祕密心事,只要寫成信件投到太郎肚子裡,都能得到立即溫暖的聆聽與回應。太郎的出現,讓孩子們學會誠實傾吐、彼此關懷,班級感情升溫緊密,並將這份溫柔的同理心,回饋到信箱背後藏鏡人――老師的身上,讀畢令人暖心一笑。
輕薄短小,可讀性高,故事簡單精巧,淺顯卻不幼稚。作者舉重若輕,用孩子能夠融入體會的角度與文字,刻劃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與美好成長,是本適合低年級孩子閱讀的文字書。【內容簡介

圓形

Circle
文:麥克.巴奈特(Mac Barnett),圖:雍.卡拉森(Jon Klassen),柯倩華譯,維京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繼三角形、正方形之後,「形狀三部曲」終於來到最終回——圓形!這次他們集合在瀑布前,玩起了躲貓貓,沒想到從一數到十後,三角形居然違反遊戲規則,躲到瀑布後面去了。圓形無可奈何,只好鼓起勇氣走進去找他,但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洞道裡,圓形最後究竟遇見了什麼?
巴奈特與卡拉森似乎永遠在進行一場場突破自我的試驗,要用最少的文學及藝術元素,做出令人折服與心愛的作品,而他們的確辦到了。簡單無奇的形狀,在書頁上卻活出性格與生命,隨著精準完美的敘事節奏走,讀者自然入戲,這是創作者的魔法與高明。開放性的結局,考驗讀者大腦,就恣意享受這意猶未盡的閱讀樂趣吧。【內容簡介

公主不在城堡裡

The Restless Girls
潔西.波頓(Jessie Burton)著,安琪拉.芭蕾特(Angela Barrett)繪,林步昇譯,小麥田,399元
推薦原因: 文 
卡麗亞王國裡的12位公主各自才華洋溢,懷抱夢想。雖然被國王囚禁,她們卻勇於走出密室,反抗威權,踏過長長的階梯與一座又一座的森林,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開飛機、當作家、當獸醫、開心地跳舞。華麗的文筆情調,魔幻的冒險情節,讓這部改寫自格林童話《十二位跳舞公主》的小說,展現出顛覆以往的女權意志與現代觀點,古典細緻的插圖,更為作品整體加分不少。【內容簡介

科學不思議3:好想去月球

月へ行きたい (たくさんのふしぎ傑作集)
文、圖:松岡徹,李佳霖譯,親子天下,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好想去月球啊,但是要怎麼去呢?這本不按牌理出牌的圖文知識書,沒有在一開頭就給出艱深教條的答案,反而列出天馬行空的N種方法:走螺旋梯、蓋電梯、搭雲霄飛車、找神仙幫忙……讓孩子從想像力出發,拋出各種妙點子,再逐漸加入天文重力機械等知識解說,思索挑戰度及可行性,最後運用邏輯力與科學思考,了解人類登月的歷史與現況,以及未來可能的新科技展望。循序漸進且層次豐富的知識描述,加上生動幽默的圖像舉例,讀起來有身歷其境的冒險感,知識與趣味一網打盡。【內容簡介

隱形男孩

The Invisible Boy
文:裘蒂.路德維希(Trudy Ludwig),圖:帕提斯.巴頓(Patrice Barton),李貞慧譯,小熊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圖 
每一個場景裡,所有的學生都是喧囂彩色的,唯獨布萊恩,一身細淡灰白,總是站在最邊緣,像個無聲隱形人,直到新同學到來,終於改變了他的表情與色彩。作者運用圖像手法及色彩的變化,描述內向孩子在群體中格格不入的尷尬處境,以及肯定自我、獲得尊重的故事,平實簡單卻也深刻,給予孩子真誠的陪伴與勇氣。【內容簡介


yin_xing_nan_hai_1200x782.jpg

《隱形男孩》內頁(小熊出版提供)

有點奇怪的叔叔

뭔가 특별한 아저씨
文、圖:陳修京(진수경),wooshin譯,台灣東販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這位叔叔正面看起來很普通,但一轉身,哇,頭髮好長,紮著一條長長的馬尾呢。老闆叫他剪了吧,他乾脆每天變換髮型去上班,有時麻花辮、有時包頭,有時戴帽,不剪就是不剪!直到有一天,喀嚓一聲,剪下的長髮,全都捐給掉髮的癌症孩子,結局讓人心頭暖暖的。平凡的人物、平實的故事,適度穿插幽默圖像情節,溫柔不煽情,充滿感動的力量。【內容簡介

勿忘我

Forget me not
文:南西.范.拉恩(Nancy Van Laan),圖:史蒂芬妮.葛瑞金(Stephanie Graegin),吳其鴻譯,三民書局,299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作者以溫柔平和的體貼口吻,細緻溫暖的筆觸圖像,描述小女孩面對奶奶罹患失智症的心境轉變,將往日相處的美好記憶,化為堅定的力量,陪伴深愛的奶奶一起走下去。不用力作梗,不刻意煽情,從孩子的眼光看人生,清淡中愈顯真情。【內容簡介

夢境

Doux rêveurs
文、圖:伊莎貝拉.西穆勒(Isabelle Simler),林幸萩譯,字畝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圖 
翻開書頁,彷彿聽到動物們的鼾聲與鼻息,緊闔著濃密睫毛的無尾熊、長頸鹿、樹獺,還有鯨魚、知更鳥、青蛙們,都已沉沉睡去。近距離看著牠們的安詳臉龐,想像牠們正經歷的夢,覺得自己似乎也被美妙神祕的氣氛擁抱著呢。作者用細密的螢光筆劃,營造出如夢似幻的詩意效果,同時也展現不同動物的生態特性,是本藝術與知識兼具的獨特作品。【內容簡介


meng_jing_1200x782.jpg

《夢境》內頁(字畝文化提供)

小珊瑚寶寶

아기 산호 플라눌라
文、圖:閔芽援(민아원),林雯梅譯,步步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淺顯易讀的知識繪本。將珊瑚畫成可愛擬人的模樣,描述他們在繽紛海洋中隨波旅行,尋找適合居所的生態特性,再利用色彩的明顯變化,呈現水溫上升及人為開採,導致珊瑚白化死亡的危機。即使是小小孩,也能清楚領略書中主題,明白海洋保育的急迫與及時,讓珊瑚寶寶們有個乾淨自在的家園。【內容簡介

國家地理小小雨林探險家

Little Kids First Big Book of the Rain Forest
莫依拉.羅絲.唐諾修(Moira Rose Donohue)著,董文琳譯,大石國際文化,499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本書揭開熱帶雨林豔麗而神祕的面紗,超過200張的攝影照片,加上生動趣味的解說文字,令人大開眼界!跟著書頁由低走高,逐一探索熱帶雨林的底層林床、下層植被、林冠層,以及最靠近天空的突出層;地面爬行的蛇蛙山魈,穿梭林間的變色龍、綠鬣蜥及美洲豹,躍於枝葉的巨嘴鳥、狐猴、蜜袋鼯,到展翅高飛的鸚鵡、蝴蝶、角鵰……每一種動植物,都有其獨特奪目的風情,都是共存於地球上的鄰居朋友,非常值得認識品讀。【內容簡介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歐美書房》漫畫中的種族肖像偏見與藝術自由:《丁丁歷險記》爭論

最近德國兩本漫畫評論雜誌comixeneALFONZ撰文互相批評,起因是comixene於2019年130期刊登的封面故事〈揭開《丁丁歷險記》的黑暗面〉,指控《丁丁歷險記》作者艾爾吉(Hergé)是種族主義者。這篇文章並非出自雜誌編輯,也非邀稿文章,而是直接刊登瑞士犯罪小說家克洛德.庫埃(Claude Cueni)自費出版的《納粹的漫畫:丁丁歷險記90週年》的內文。

從書名可看出,這本書搭上《丁丁歷險記》90週年的順風車,內容也造成不小話題。這篇文章指出艾爾吉人生最輝煌的時期是納粹占領比利時期間,他曾受比利時親納粹的神父瓦勒茲(Nobert Wallez)的提拔,於《20世紀報兒童版》(Le Petit Vingtième)刊載丁丁,並陸續出版最初的三本漫畫《丁丁在蘇聯》(1929)、《丁丁在剛果》(1931)、《丁丁在美洲》(1931)(這三本漫畫因反共意識形態、殖民主義,以及漫畫中的美洲原住民及剛果人的形象充滿偏見而備受批評)。

庫埃認為艾爾吉迴避比利時於剛果犯下大屠殺的歷史,影射丁丁的形象「可能」來自艾爾吉當時的同事、後來親納粹的比利時極右黨成員德蓋爾(Léon Degrelle),另外還以艾爾吉所繪的猶太人形象,作為他反猶的「證據」。

此文刊出後,ALFONZ雜誌在2019年7-9月號即以〈令人懷疑的「黑暗面」一說:籠罩《丁丁歷險記》的陰謀論〉回應。文章作者拉爾・托曼爾(Rahl Trommer)常為德國左派報《每日鏡報》、《日報》刊載漫畫文章。文章中,他直批comixene沒有找任何專家深入檢驗庫埃這篇文章,庫埃並非嚴謹的漫畫研究者,直接刊登他自費出版書籍中的煽動文章有失公允。

托曼爾詳細檢視庫埃的文章,並說明艾爾吉的確曾於納粹占領比利時前,與瓦勒茲、德蓋爾一起為《20世紀報》工作,但並非庫埃說的關係很好。德蓋爾當時是駐墨西哥記者,會為艾爾吉寄送歐洲還看不到的美國漫畫。丁丁的原型「可能是」德蓋爾這個論述,只出現在德蓋爾去世後某本可疑的「偽自傳」《丁丁,我的朋友》(Tintin mon copain)之中,因此不能採信。

艾爾吉最初的3本漫畫的確充滿爭議,但庫埃說艾爾吉迴避比利時於剛果犯下的大屠殺歷史這點,托曼爾認為是庫埃自己捕風捉影的詮釋。托曼爾引用艾爾吉的話:「我年輕時創作的丁丁作品,實在沒有好好思考過。」並指出《丁丁在剛果》出版時,正值一次大戰結束經濟大蕭條時期,剛果大屠殺在當時的比利時幾乎被遺忘,直到1990年代才被認真看待跟反省。

▉誇張的人物形象,是漫畫傳統還是歧視?

無論是《丁丁在剛果》裡的剛果人被畫成厚唇黑皮膚,或是《神祕的流星》裡猶太人被畫上大鼻子,當今都視為嘲笑特定外表、種族,帶有歧視,再加上比利時殖民剛果與反猶的歐洲黑歷史,這幾本書更無法當作一般冒險漫畫等閒視之。但是漫畫本身塑造人物風格,光譜從寫實到單一簡化的表現手法都有。

以人物的誇張形象著稱的傳統諷刺漫畫,通常必須在一格內說完所有事情,因此人物的特徵會被放大,如美國總統川普的橘色皮膚、德國總理梅克爾的法令紋,讓大家在閱讀時能立刻意會過來指的人是誰。要「像」又不能是肖像,要刻意畫得醜、畫得滑稽,來諷刺當事人、揶揄多半在嚴肅狀況下出現的政治人物。若揶揄的對象是特定族群,而非具體政治人物呢?是否誇張化、醜化特定族群,是在侮辱他們,加深別人的刻板印象?開玩笑的界線如何劃定?是受辱者說了算?由公眾評斷?還是靠專家?這個問題非常難回答。

《神祕的流星》之中有個場景因為被抨擊帶有偏見歧視,艾爾吉曾經重新繪製,在彩色版已經看不到這兩格漫畫:

etoile_mysterieuse-23330da.jpg
左圖:「是的,爆發鼠疫!⋯⋯要世界末日啦!撒旦的僕人!⋯⋯」、「真是煩人的傢伙」
右圖:「以薩,你聽到了嗎? ⋯⋯世界末日⋯⋯如果是真的怎麼辦?」、「嘿!嘿!那我就賺到啦⋯⋯索羅門 !⋯⋯我欠供應商五萬法郎⋯⋯那我就可以不用還啦⋯⋯」

6a00e54ef28dc188340147e13051da970b222.jpg
彩色新版裡,已看不見路旁的兩位猶太人,原版下一格漫畫框更已在新版消失。(翻拍自《神祕的流星》法語版)

這是一位瘋狂預言家糾纏丁丁的畫面,旁邊站了兩個人,從他們在原文裡的腔調、名字、穿著打扮加上特別的鼻子可以認出他們是猶太人,兩人的談話內容也助長猶太人很節省、精打細算的刻板印象。《神祕的流星》中的奸商一樣有著具爭議的特殊鼻子,姓氏還是德語猶太姓氏Blumenstein。被批評後,艾爾吉已將名字改為Bohlwinkel。

5120004-c0922b1bohlwinkel.jpg
圖片來源:COMIC VINE

這些圖所引發的歧視問題,能不能讓我們導向「艾爾吉是一位反猶主義者」的結論?托曼爾認為,庫埃提供的例子及論點都不具說服力。他指出,艾爾吉早期所處的時代,許多漫畫都使用這樣陳腔濫調的人物典型,《丁丁歷險記》全部超過20集,不能只談早期作品。

由1934年出版的《藍蓮花》裡可見,艾爾吉對人物的形象塑造,以及歷史反思程度都有顯著的進步。1939年及1948年版本的《黑金之國》裡有塑造得較中性的猶太反抗份子。另外在納粹占領比利時前,艾爾吉的另一個作品《奎克與佛洛普克》(Quick et Flupke)中出現戲仿希特勒跟墨索里尼的畫面。在納粹占領後,艾爾吉留在布魯塞爾,為了生計,報刊雜誌社都被納粹占領的情況下,他的作品只能偏向純冒險,不能再諷刺獨裁者。

托爾曼認為,也許艾爾吉最大的錯誤就是沒在納粹占領比利時前流亡到別的國家。德國戰敗後,艾爾吉因為在被納粹控制的報刊工作而入獄,但庫埃文章中所提出的親納粹政治宣傳及諷刺漫畫都非出自艾爾吉之手,而是艾爾吉的同事保羅・賈敏(Paul Jamin,賈敏戰後曾被判死刑,之後改判無期徒刑並提早結束刑期)。

▉漫畫與「政治正確」

ALFONZ刊登托曼爾的文章之後,最新一期的comixene〈編輯的話〉回應:「我們之前控訴艾爾吉早期作品是種族歧視,粉絲跟朋友們群起圍剿,說我們亂揮正義大旗,隨便道德評判,沒有把艾爾吉的晚期作品考慮進去。請問我們這篇報導到底是過度道德化,還是一篇公平的批評?」以此開啟他們新一期同樣備受爭議的題目「漫畫藝術的政治正確與自由」。

comixene新刊132期發行前,先在臉書公布最新封面:法國漫畫家吉拉德・魯西耶(Gérard Lauzier)的漫畫,並附上專文介紹。但這封面卻再度被網友批評是性別加種族歧視。comixene於是將封面撤下,換成當期介紹的另一篇「無害」的西班牙冒險漫畫,但目錄下方仍保留原本的封面:

ebryqw4xoaa_66k.jpg
(女種族主義者!)(圖片來源:gratiscomictag

被德國網友撻伐後,改版的封面:

comixene20190801zeitschrift_comixene_132jpg.jpg
圖片:SAMMLERECKE

除了封面的爭議,comixene新刊特別談到德國漫畫家拉爾夫・克尼西(Ralf König)受邀在布魯塞爾市區牆上繪製的《彩虹一家親》漫畫,因為遭LGBT團體批評是種族及性別歧視,被主辦單位要求重新繪製其中兩個人物。仔細看這張壁畫,可以猜得出被要求重畫的是哪兩個人物嗎?原因是什麼?

ralf-koenig-mural-bruessel-social.jpg
圖片來源:Queer.de

答案:穿著粉紅洋裝的跨性別者及後方的黑人女性。布魯塞爾Rainbow House的信裡說明:「穿著粉紅洋裝女子的模樣會給予別人對跨性別者錯誤的印象,以為跨性別女性都是穿著洋裝,表情悲哀、毛髮茂密的男性。」而黑人女性因為厚唇,也被批為是對黑人刻板印象、殖民主義視角再現。

這些控訴讓克尼西不能理解,他40年以來一直支持同志,更常以幽默的漫畫談論同性議題,如今卻被LGBT團體控訴,讓他不禁問:「大家的幽默感到哪去了?」最後他只回信說他不會改變他的作品,若主辦單位不滿就任憑處置,因為「牆是您們的」。

漫畫的「嚴肅」,是在推動漫畫,尤其是推動圖像小說發展時常常強調的。但因為漫畫包山包海,從詩、傳記到搞笑的四格漫畫都有,不能否認它也有戲謔、玩笑、誇張的一面。帶著玩笑談嚴肅的事情有時會得罪人,但是否幽默漫畫的本意就是以它不夠嚴肅、戲謔的挑釁姿態批判嚴肅社會?我們是否越來越容易受侮辱?

反過來說,若以「我只是開玩笑」來回應對方沒有幽默感,是不是就能為侮辱、歧視別人的行為找到藉口?漫畫該因為政治不正確而下架嗎?這樣是否會傷害言論自由?

兩本德語漫畫雜誌這幾期向我們展示了這些問題的複雜困難程度,它們各自採取立場,帶來爭議,拋出的問題比答案更多。那作為讀者,又該如何自處?

comixene在Youtube頻道上所舉辦的論壇Comic-Talk裡,針對「艾爾吉事件」邀請來賓討論。其中一名說:「問個天真的問題,我們還能繼續讀《丁丁歷險記》嗎?[…]我還能帶印有丁丁圖案的袋子嗎?」另一位回答:「你是問我嗎?(不安狀)[…]我想每個人都應該自己做出決定。」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