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經驗豐富的版權經紀人,假若太台本屋的黃碧君,是立足日本、直接近距離肉搏智取市場,那麼光磊國際的譚光磊就是主攻歐美、再漂亮轉身從日本外圍長射三分。
對於台灣書試圖進入日本市場,譚光磊的看法與黃碧君所見略同,認為目前較大問題是:「日本出版社或讀者,對台灣書其實沒有太多印象……」,更多詳情請見以下採訪報導。
➤推理、科幻有機會,台灣作品也不少
「過去台灣文學有很多悲傷慘重的部分,是外國人看不懂的。我們在學術翻譯上累積了很多這樣的作品,考量的不是大眾市場。可是我們也很難要求作家寫出符合國際市場的作品,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能靠版代長期去推,只要有一部作品紅了,就有機會帶動後面更多作品進入市場。」
譚光磊認為,現在日本有兩個潮流對台灣圖書是有利的:一是推理、一是科幻。他說:「日本讀者對華文作品(包含中港台)接受度已經變高,而台灣的推理創作,走的又正好是日本這一套,因此相對有利。此外,《三體》的大紅,讓他們對華文科幻也開始感興趣,現在這兩類在日本都發展得不錯,有固定讀者群。」
主推歐美版權市場的譚光磊還說,這類作品吸引的不僅是日本,就算引進歐美都有很好的路徑。台灣這方面作品不少,只是,能否走向國際,還是需要挑選。
至於旅遊或風土人情等非文學類,依照譚光磊的個人經驗,就覺得比較難跨越國際。他說:「以中國為例,荷蘭的出版社寧可找駐中國的荷蘭人來寫遊記,這樣不但無需翻譯,作者還可以回母國荷蘭參與宣傳,如果是有名氣的作者就更有幫助了。換做是中國的作者,在中國再有名,到了荷蘭也是沒用的。」他認為非文學類尤其如此,相信日本也很難例外。不過若是小說的話,則只要故事好看,便還是有機會。
➤又是這個老問題:想像與現實的落差
「台灣最大的誤解是覺得台日友好,就以為日本好像應該會對我們很有興趣或很了解台灣。」然而日本人到台灣旅遊觀光,跟台灣圖書到日本出版,兩者的差距是很大的,出版不能過度樂觀。說穿一句話,「他們為何要看台灣書?」無論台灣人寫得再好,日本人也有他自己的視角。
譚光磊還提到文化位階的問題。相信許多出版社都有過同樣經驗:台灣買日本版權,圖文排版都不能更動;但反過來,日本買台灣版權回去,要重排、印刷裝幀等等,日本都龜毛得很誇張。「日本出版社會不會覺得都要重改好累?台灣出版社和作者會不會不願意配合?有很多細節不是那麼容易跨越。」
在日文版權實務上,譚光磊舉吳明益的作品為例:「我們原本都以為已賣出許多國際版權的《複眼人》,在日本應該會更容易推,結果吳老師第一本在日出版的是《天橋上的魔術師》(歩道橋の魔術師,白水社)。後來證明日本出版社這個選擇是對的,懷舊記憶對他們來說有共鳴。」
提到大量出版翻譯文學的老牌出版社白水社,依譚光磊的合作經驗認為:「他們很規矩,但也很保守,不敢動大手筆,導致一本書就算評價高、好感度也高,可是反映在銷量上仍是雷聲大雨點小。」不過譚光磊也同意,換做是大出版社,也不代表就能做得更好,因為這意味著台灣書要跟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以及日本本土作品一起競爭資源,結果如何,難以定論。
「想成功需要很多天時地利人和。」譚光磊對於出版這件事,有許多的感觸:「不要說日本市場,放諸國際,就算大作家也一樣,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了。例如今年3、4月,全世界有許多大作家的書要出版,但碰到疫情,所有的計畫都亂了套,一本本的書就這麼掛掉了。」
➤除了譯者培育,還有政府補助出版行銷的可能性
若進一步深入探討,譚光磊認為翻譯的人力也是一大問題。尤其在收益不足以供養專業的前因下,恐怕會鑄成翻譯人才產生斷層的後果。他舉日本的譯者為例:「日本譯者地位已經算是普遍較高了,他們拿的版稅在台灣看來是相對優渥的,但假設首刷6000本,就算版稅以5-6%計算,還是比不上稿費。加上日本一般讀者讀翻譯書的習慣不像台灣,所以算算還是養不活自己。」
當翻譯養不活譯者,直接影響的就是台灣圖書在日本出版的量能。因此譚光磊認為,不管政府或民間,都應該去關注譯者的人才育創計畫,至少先有所支撐,才有未來可言。
譚光磊說:「國外有很多邀請譯者協助培育人才的做法,以芬蘭為例,每年會找5個不同語言的譯者駐村幾個月,以師徒制的方式各自帶一個新手,從教導到作品出爐。」反觀台灣的作法,目前都還停留在交流的層面,要談到足以支撐的程度,需要更嚴謹的計畫措施。
此外,政府的補助如果除了譯者,還願意考慮後續版權、出版及行銷的話,最好能有整體的配套措施,資源才比較不會因各自為政而流於浪費。也就是說,不管是譯者培育、出版媒合,或行銷推廣等等,都可以主動出擊,多做一點事情,而不用被動地等到出版社買了版權以後,才來申請翻譯補助。
➤避開前人的彎路,還要背後有彈藥支援
譚光磊說:「這幾年看下來,台灣書籍要進入日本市場,也是靠文學愛好者的推動較多,像黃耀進、黃碧君、天野健太郎,成績不錯但非常辛苦,回饋也很少。」以黃碧君經營的太台本屋來說,譚光磊指出,太台一直積極在做前期的媒合推薦,但如果政府可以補助後期的行銷資源會更好,才能讓台灣書產生能見度,否則背面沒有彈藥的支持,讓前面的努力後繼無力就太可惜了。
至於版權代理,譚光磊表示日本跟歐美市場必須分開思考。他說:「一本書我若要做全球,可能會優先推歐美,因為英文資料備妥就可以一次推多國,且他們會互相影響,例如德國編輯買了版權,會跟他的法國編輯朋友推薦。但歐陸是這樣,隔著大小海峽的亞洲各國就絕不會有這種情形,日本更是與世隔絕、封閉獨立的市場,所以我們很難在第一階段就納入考慮。」
譚光磊的理想狀態是,在歐美賣出成績,再推回日本。「對我來說,這樣反而比較容易些,因為對亞洲國家來說,溝通一直也是個問題:編輯不一定會中文,也不一定會英文,而會英文的又多半做歐美書。」也就是說,讓子彈多飛一會兒,台灣書透過歐美路徑,再與(多半處理歐美書)的日本代理用英文溝通版權,是譚光磊更為上手、也更為奏效的一種方式。
「不過事在人為,機會點無法複製,也無法速成。」譚光磊說:「推廣台灣書,我們必須更有意識地朝對的方向去走,在許多經驗上避開前人的彎路,才能幫助後面的人走得更快。」願以此與出版同業互相勉勵。●
Tags:
(郭正寧攝)
說起經驗豐富的版權經紀人,假若太台本屋的黃碧君,是立足日本、直接近距離肉搏智取市場,那麼光磊國際的譚光磊就是主攻歐美、再漂亮轉身從日本外圍長射三分。
對於台灣書試圖進入日本市場,譚光磊的看法與黃碧君所見略同,認為目前較大問題是:「日本出版社或讀者,對台灣書其實沒有太多印象……」,更多詳情請見以下採訪報導。
➤推理、科幻有機會,台灣作品也不少
「過去台灣文學有很多悲傷慘重的部分,是外國人看不懂的。我們在學術翻譯上累積了很多這樣的作品,考量的不是大眾市場。可是我們也很難要求作家寫出符合國際市場的作品,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能靠版代長期去推,只要有一部作品紅了,就有機會帶動後面更多作品進入市場。」
譚光磊認為,現在日本有兩個潮流對台灣圖書是有利的:一是推理、一是科幻。他說:「日本讀者對華文作品(包含中港台)接受度已經變高,而台灣的推理創作,走的又正好是日本這一套,因此相對有利。此外,《三體》的大紅,讓他們對華文科幻也開始感興趣,現在這兩類在日本都發展得不錯,有固定讀者群。」
主推歐美版權市場的譚光磊還說,這類作品吸引的不僅是日本,就算引進歐美都有很好的路徑。台灣這方面作品不少,只是,能否走向國際,還是需要挑選。
至於旅遊或風土人情等非文學類,依照譚光磊的個人經驗,就覺得比較難跨越國際。他說:「以中國為例,荷蘭的出版社寧可找駐中國的荷蘭人來寫遊記,這樣不但無需翻譯,作者還可以回母國荷蘭參與宣傳,如果是有名氣的作者就更有幫助了。換做是中國的作者,在中國再有名,到了荷蘭也是沒用的。」他認為非文學類尤其如此,相信日本也很難例外。不過若是小說的話,則只要故事好看,便還是有機會。
➤又是這個老問題:想像與現實的落差
「台灣最大的誤解是覺得台日友好,就以為日本好像應該會對我們很有興趣或很了解台灣。」然而日本人到台灣旅遊觀光,跟台灣圖書到日本出版,兩者的差距是很大的,出版不能過度樂觀。說穿一句話,「他們為何要看台灣書?」無論台灣人寫得再好,日本人也有他自己的視角。
譚光磊還提到文化位階的問題。相信許多出版社都有過同樣經驗:台灣買日本版權,圖文排版都不能更動;但反過來,日本買台灣版權回去,要重排、印刷裝幀等等,日本都龜毛得很誇張。「日本出版社會不會覺得都要重改好累?台灣出版社和作者會不會不願意配合?有很多細節不是那麼容易跨越。」
在日文版權實務上,譚光磊舉吳明益的作品為例:「我們原本都以為已賣出許多國際版權的《複眼人》,在日本應該會更容易推,結果吳老師第一本在日出版的是《天橋上的魔術師》(歩道橋の魔術師,白水社)。後來證明日本出版社這個選擇是對的,懷舊記憶對他們來說有共鳴。」
提到大量出版翻譯文學的老牌出版社白水社,依譚光磊的合作經驗認為:「他們很規矩,但也很保守,不敢動大手筆,導致一本書就算評價高、好感度也高,可是反映在銷量上仍是雷聲大雨點小。」不過譚光磊也同意,換做是大出版社,也不代表就能做得更好,因為這意味著台灣書要跟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以及日本本土作品一起競爭資源,結果如何,難以定論。
「想成功需要很多天時地利人和。」譚光磊對於出版這件事,有許多的感觸:「不要說日本市場,放諸國際,就算大作家也一樣,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了。例如今年3、4月,全世界有許多大作家的書要出版,但碰到疫情,所有的計畫都亂了套,一本本的書就這麼掛掉了。」
➤除了譯者培育,還有政府補助出版行銷的可能性
若進一步深入探討,譚光磊認為翻譯的人力也是一大問題。尤其在收益不足以供養專業的前因下,恐怕會鑄成翻譯人才產生斷層的後果。他舉日本的譯者為例:「日本譯者地位已經算是普遍較高了,他們拿的版稅在台灣看來是相對優渥的,但假設首刷6000本,就算版稅以5-6%計算,還是比不上稿費。加上日本一般讀者讀翻譯書的習慣不像台灣,所以算算還是養不活自己。」
當翻譯養不活譯者,直接影響的就是台灣圖書在日本出版的量能。因此譚光磊認為,不管政府或民間,都應該去關注譯者的人才育創計畫,至少先有所支撐,才有未來可言。
譚光磊說:「國外有很多邀請譯者協助培育人才的做法,以芬蘭為例,每年會找5個不同語言的譯者駐村幾個月,以師徒制的方式各自帶一個新手,從教導到作品出爐。」反觀台灣的作法,目前都還停留在交流的層面,要談到足以支撐的程度,需要更嚴謹的計畫措施。
此外,政府的補助如果除了譯者,還願意考慮後續版權、出版及行銷的話,最好能有整體的配套措施,資源才比較不會因各自為政而流於浪費。也就是說,不管是譯者培育、出版媒合,或行銷推廣等等,都可以主動出擊,多做一點事情,而不用被動地等到出版社買了版權以後,才來申請翻譯補助。
➤避開前人的彎路,還要背後有彈藥支援
譚光磊說:「這幾年看下來,台灣書籍要進入日本市場,也是靠文學愛好者的推動較多,像黃耀進、黃碧君、天野健太郎,成績不錯但非常辛苦,回饋也很少。」以黃碧君經營的太台本屋來說,譚光磊指出,太台一直積極在做前期的媒合推薦,但如果政府可以補助後期的行銷資源會更好,才能讓台灣書產生能見度,否則背面沒有彈藥的支持,讓前面的努力後繼無力就太可惜了。
至於版權代理,譚光磊表示日本跟歐美市場必須分開思考。他說:「一本書我若要做全球,可能會優先推歐美,因為英文資料備妥就可以一次推多國,且他們會互相影響,例如德國編輯買了版權,會跟他的法國編輯朋友推薦。但歐陸是這樣,隔著大小海峽的亞洲各國就絕不會有這種情形,日本更是與世隔絕、封閉獨立的市場,所以我們很難在第一階段就納入考慮。」
譚光磊的理想狀態是,在歐美賣出成績,再推回日本。「對我來說,這樣反而比較容易些,因為對亞洲國家來說,溝通一直也是個問題:編輯不一定會中文,也不一定會英文,而會英文的又多半做歐美書。」也就是說,讓子彈多飛一會兒,台灣書透過歐美路徑,再與(多半處理歐美書)的日本代理用英文溝通版權,是譚光磊更為上手、也更為奏效的一種方式。
「不過事在人為,機會點無法複製,也無法速成。」譚光磊說:「推廣台灣書,我們必須更有意識地朝對的方向去走,在許多經驗上避開前人的彎路,才能幫助後面的人走得更快。」願以此與出版同業互相勉勵。●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台書在日本】完整專題
1.現況篇》這些年,日本讀者看的台灣書
2.歷史篇》性別書寫與純文學,敲開日本書市窄門:橋本恭子、黃英哲專訪
3.譯者篇》民主與女性議題超越日本,令人嚮往:三須祐介、倉本知明、及川茜專訪
4.譯者篇》全球文學研究趨緩,台灣文學在日的討論逆勢盛行:白水紀子專訪
5.譯者篇》日文譯者與他/她的台灣作家們
6.出版社篇》透過更緊密的資訊交流,一同支持文學的未來:白水社編輯部杉本貴美代專訪
7.出版社篇》本地線上調查:行銷日本遇見的難題
8.出版社篇》誤會啊,日本出版社不是你想的那樣
9.版權篇》類型是其次,共鳴才是重點:太台本屋的版權交易心得
10.版權篇》台灣書籍打進日本書市的問題與現況:訪光磊國際
11.通路篇》在台灣的日本書店:訪紀伊國屋、淳久堂
12.通路篇》在日本的台灣書店:訪誠品生活日本橋
13.讀者篇》這些書改變了我對台灣的認識:6位日本讀者的讀後分享
閱讀通信 vol.308》原來中級山不是中等困難而已的山啊!
延伸閱讀
9月伴讀 譚光磊與他的快樂夥伴們》吃完便當,記得睡午覺!——版權人的工作日常
喜愛閱讀的你,對「版權」概念應該不陌生,也經常聽到相關話題,但你可能不清楚平日忙東忙西的版權經理人,他們的工作內容到底是什麼。逐漸涼爽的九月,... 閱讀更多
9月伴讀 譚光磊與他的快樂夥伴們》午茶時間,配文化大事才夠味——版權人與譯者分享「新南向」交流經驗
譚光磊與他的快樂夥伴們,雖然時常分享笑話和食物,但上班時間往往各自對著電腦螢幕,忙著和世界不同角落的出版人聯繫。這天下午,大家一如往常努力工作,... 閱讀更多
台書在日本7 出版社》本土線上調查:行銷日本遇見的難題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