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221 週末詩心瘋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 灰矮星
柏森著,逗點文創結社,350元
推薦原因: 文
一點蘇打綠,一點郭頂,微冰三分甜的憂傷,是入口舒暢的青春手搖飲。【內容簡介➤】
● 伸縮自如的愛
李國祥著,印刻出版,330元
推薦原因: 樂
緊貼現實地講幹話,藉由插科打諢,佯裝沒那麼悲傷。作者以文字遊戲抒發前中年的倦怠犬儒,讀著讀著笑出一滴淚。【內容簡介➤】
● 此刻是多麽值得放棄
陳雋弘著,三采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文
寫青春的傷懷,詠嘆愛情易逝,濃郁抒情透著明亮水份,好讀不黏牙。【內容簡介➤】
● 潔癖
林夢媧著,逗點文創結社,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意象的經營相當洗練且豐富,文字與聲響也相當流暢,意象的轉換與持續皆相當成熟,值得細讀的精采詩集。
淬鍊詩藝至意象銳利光淨,用文字切剖深層的存在狀態,讓剖面的痛苦與快感相互辯證與遞迴,或許是今年最好的詩集之一。【內容簡介➤】
● 群像
吳岱穎著,麥田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詩人自言頹疲,但字句仍搏動著對世界的憤懣,這股血氣穿透繁複意象與艱澀修辭,使詩集裡的少年群像淋漓充沛起來,在憤青長論中勃發而出。【內容簡介➤】
● 巴布‧狄倫歌詩集套書
The Lyrics 1961-2012
巴布.狄倫(Bob Dylan)著,余三奇、李康莉、孫維民、馬世芳、崔舜華、張之豪、張芬齡、陳黎、曾珍珍、楊嘉、葉佳怡、葉覓覓、廖偉棠、蔡琳森、鍾永豐、鴻鴻譯,大塊文化,3600元
推薦原因: 獨
雖然來得有些遲,卻正好有個時間差,可以重新檢視一下反叛年代的吶喊和諾貝爾奬不大穩定的魅力。巴布‧狄倫歌詞的新意,得看原文才看得出來,好在他的英文並不難,好事的讀者還可以把當年流行的歌曲歌詞調出來合參,保證功不唐捐。【內容簡介➤】
● 門
Exit West
莫欣.哈密(Mohsin Hamid)著,張茂芸譯,寂寞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當全球已被傳媒串連接通,現實世界是否也能透過任意門,立即逃離當下的戰爭災難?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寫「門」作為一種中介空間的象徵,可以迅速脫離肉身受困的痛苦,卻無法消抹戀人隨身攜帶的心靈重擔與文化背景,是全球化時代,關於遷移與離散(diaspora)的憂傷戀人絮語。
「門」在本書中既是實體也是隱喻,象徵當代人群的隔離與交流,門內外的穿梭或許也象徵了跨文化、族群間移動與交流的渴望。在全球的「門」日益關上的今日,這本作品提供了別有韻味的風情。【內容簡介➤】
● 道歉
The Apology
伊芙.恩斯勒(Eve Ensler)著,丁凡譯,心靈工坊,2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文 益
等不到父親道歉的女兒,數十年後決定改以父親的口吻,寫下童年性侵告白,除了吐露受害者漫長的創傷,也試著揣摩加害者的控制慾,剝露性侵內核的權力關係,反過來賦予受害者能動性。既令人心痛,又令人重新思考父權對男性性格的僵固形塑,是近年最特出的創傷書寫之一。
在私密的傷痛以及公共的運動之間,作者以虛擬加害者的角度書寫,不僅療傷止痛,也更暴露出性暴力背後錯綜複雜的關係,是沉重但不容閃避的作品。【內容簡介➤】
● 機場時光
温又柔著,黃耀進譯,臺灣商務印書館,3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在各種跨國情境與台語、日語、國語多種語言間浮動,牽引出徬徨的國族認同,最後多半收束在機場之類的中介空間。反映了當今多重認同族群增加,拉撐出具有多重意涵的地理/心靈空間。輕薄的離散書寫,對於跨國界的成長史以及社會處境有更多的理解。【內容簡介➤】
● Made In Forest 山林製造
來自山村,八款剛剛好就好的森活態度
微笑台灣編輯團隊著,天下雜誌,42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益
8座森林,擁有8種依山而生的風景與歷史流動,孕育出人們獨特的生活方式。本書突顯了每座山林製造的地域特色,觸動讀者親近體驗。開車時轉個方向,深度旅遊就藏在繁密綠蔭中。【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書評》我不知道如何去愛:讀《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
我對精神疾病有多少了解呢?
很多年前,我曾前去聆聽在巴黎舉辦的「精神疾病與民主」國際研討會。在那裡,第一次聽到義大利的學者報告,由巴薩格利亞醫生(Franco Basaglia)領導精神病患融入社區運動的方法與始末。在聽到「監禁一個人,就是監禁整個家庭」這句話時,我深受震撼。會中有個講者,在答覆關於法律與精神疾病的關係時,毫不妥協地指出,法庭的首要任務並不是安慰任何刑事案件中的受害者或家屬,而是要公正。
這並不意謂受害者不應受到支援,而是指:法庭是所有人的法庭,也是精神病患的法庭。社會中該有照顧受害者感情的機構,但法庭不能將滿足任何受害者的感情,擺在公正之前。會中對確保精神病患人權的論述,可說極其嚴肅、深刻與敏銳。
儘管先前有過這類接觸,《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這本書,仍然再次打開我的視野,並深深啟發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
▉帶有感情的導覽
姑且將上述研討會的學術氣息,定位為精闢說理與堅強戰鬥的混合體,《成為一個新人》相較之下柔軟許多,甚至可以說,它不帶有太強的雄辯與說教性格,而是恰到好處地,以平實的口吻,為大眾進行了ㄧ趟資訊豐富、觀點清晰,帶有感情又不至過於激情的導覽。你不會擔心因爲若干沉重的主題,讀者就陷入陰沉的情緒中,也不會煩惱什麼太艱澀的理論,讓人感到陳義過高——這是一份淺白,但卻隨時都有縱深的書寫。
這個著眼在台灣在地精神疾病史的調查與寫作,接近了許多重要機構(如「玉里」與「龍發堂」),以及著名事件(如「小燈泡案」與「台中牙醫遭刺死案」)的現場。由於久居木柵,我對於作者張子午重建安康社區歷史的能力,特別有感。上一次我對書寫抓住「地方魂」印象深刻,記得是在讀鄭清文的小說〈春雨〉之時。在閱讀《成為一個新人》中,我再次感動於作者張子午那種,「只用三兩地點幾句話,就令地方特點躍然紙上」的功力。這種書寫風格,令很容易陷入過份抽象或內向的主題,有了更立體的時空感,可說令人耳目一新。
▉天使也在細節裡
在此同時,張子午也非常善於處理細節,一度令我產生這樣的感想:「如果說魔鬼藏在細節裡,天使原來也藏在細節裡。」他似乎具有一種特殊的信賴能力,使得他的「鏡頭」不會只對準在單一人物與部位。
以「台中牙醫遭刺死案」為例,我們不會只看到專家與病患家屬的表述,就連受害者家屬,牙醫遺孀王太太痛苦與懷疑的聲音,也以尊重的態度記錄其中——這既不是為了激化對立,也不是犬儒地以「各說各話」來消解問題,更不是把衝突當成戲劇化的資源。相反地,如同「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的這句表達,作者確實做到了不時併陳「不同的距離」。
這種素養,容我以宮地尚子在《環狀島效應:寫給倖存者、支援者和旁觀者關於創傷與復原的十堂課》中,對「位置性的設問」的解說加以描繪:「......沒有抱持『全面性同一化』的幻想與願望,而(是)承認彼此的他者性。就算遭到批評,也不會將它視為一種全面性的否定而立刻離開。」且也是如下的態度:對於「只要有人設問,溝通就存在的這件事,抱持了肯定的觀點。」——因爲並不是以提出「最完美說法」的目的在掌握主題,不強求一步到位,結果反能在懸而未決的認識上,看到現象遠處、深處,尚未成形的問題脈絡。
▉朝向總是學習的新世界
「成為一個新人」的這個祈願,來自林奕含。林奕含對改變精神疾病者在社會中的處境十分掛念,她的思考或許早已比你我要深。我以爲,訪問過她的張子午,也吸收了她的見解,循著她的思路,而能讓書寫立於新的基點。這個基點在書中並未開門見山地說出,容我斗膽加以詮釋:在這個概念中,不只預示了必須有更多的個人,朝向擁抱精神疾病作為「病弱」與「意志」的雙重主體,更呼喚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知新世界」。在其中,需要變得無障礙的是環境,對身心「障礙」者如此,對精神「障礙」者也不例外——不設藩籬的「通用原則」,不是「福利」,而是理所當然。這個「別人的生活,也就是我的生活」的精神,常在書中閃耀,也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之處。
三浦綾子有本書叫作《我知道如何去愛》,這個書名頗有鼓舞之意。在閱讀《成為一個新人》時,浮現我心中的聲音卻是:「我不知道如何去愛」——相信這也是許多人面對自己或他人的精神疾病時,會因其「不確定性」與「不透明性」而有的複雜感受。也因此,「我不知道如何去愛」,其實意謂著接受未知,而願意「總是學習,總是準備,總是重新開始。」這是這本書教會我的事——或許,這也是回到愛的,更好的方式。●
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
作者:張子午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張子午
曾任出版社編輯、平面雜誌撰述,現為《報導者》記者。曾獲第十二屆卓越新聞獎國際新聞報導獎,著有《直到路的盡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