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評論》慢板進行,卻有諸多量身打造的敘事武器:評阮光民《用九柑仔店》
▇老人住的地方發生了什麼?
作為一部以「雜貨店」為題材的作品,《用九柑仔店》(以下簡稱《用九》)著眼的其實不是頹後再興的經營故事,而是一段舊事物如何面對世代更迭,如何與連結它的人們一同發掘自身價值的旅程。
如同《易經》原文「用九,見群龍無首,吉」所說,面對際遇起伏,當局者若能不為執念、框架所限,懂得辨用不同處境的遷化與趨力,任憑外界如何翻湧,變動之中總有契機。於是,在一座仍有往日氛圍的小村鎮裡,以民生、人際交錯的「雜貨店」為核心,無論黑手、廟公、郵差、農民、小販或手藝師傅,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問題,嘗試在生活中找出答案。
從堅持傳統工法,每批醬油都耗時半年的豆油伯,到惦記前妻和女兒,默默與書本相伴的蝸牛老師;從老年喪偶,踽踽擔下農務的水昆嬸,到即使一度潦倒輕生,依然恪守自然栽作,不願使用農藥的吉誠叔;甚至就連願意為青梅竹馬付出一切的兩金,也在在提醒著讀者,這個看似講述「老人住的地方發生了什麼」的故事,其實更想探討「住了人的老地方會發生什麼」,希望透過每個老、中、青角色的悲歡離合,反照出人所共有的情感軌跡。
![l0346_yong_jiu_gan_zi_dian_2_004-005.jpg](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569/l0346_yong_jiu_gan_zi_dian_2_004-005.jpg)
《用九柑仔店》內頁
日漫經驗中,僅在「人」與「人間事」裡營造劇情趣味,是取用文化/議題題材的核心策略。例如《夏子的酒》(1988)、《心言手語》(1994)、《棋魂》(1999)、《花牌情緣》(2008)、《昭和元祿落語心中》(2010)、《銀之匙》(2011)、《聲之形》(2011)等世代作品,無論使用專業、傳藝、職場或社會素材,其間故事性與娛樂價值的正循環,是它們之所以深得大眾喜愛,影響力遠勝教科書的主因。
令人欣喜的是,在《用九》中,「產業轉型」、「地方創生」、「文化傳承」這些嚴肅的命題,同樣沒有陷入宣導、闡揚般的任務迷思。它們恰如其份地被安排成推進故事、塑造角色的原料,也不曾因為顯眼的人文屬性,而衍生出表現序位的錯置問題。
▇以群像結構,詰問角色與讀者心中所謂的理想
就構成而言,以特定處所為據點,藉往來人士觸發劇情進展的《用九》,無疑與《亂馬1/2》、《GS美神 極樂大作戰!!》、《銀魂》等類型作品相仿,皆為在同一空間背景,交織出不同角色故事的群像劇。然而,比起「天道道場」、「美神令子除靈事務所」、「萬事屋」這些時而戲謔歡快、天馬行空的地方,「用九柑仔店」所承載的,更多是不可逆也促不及防的現實,是種種看似偶然的必然。
爺爺倒下後,俊龍放棄地產公司的工作,從都市回到故鄉繼承雜貨店。那裡滿是對雙親的記憶、對舊友的愧疚和對初戀的介懷,一度逃離的他,當然不肯定這是「正確」的選擇。但人生終究只有逃避與否的相對論。對他而言,西裝革履、協調舊屋拆遷與都市更新的每一天,其實也像離鄉背井換來的詛咒,令自己不斷意識到本想遺忘的一切。於是拉開了鐵門,邂逅一組組因果帶來的「客人」。
在早已為人妻母的兒時玩伴身上,歲月與長大彷彿舉重若輕。在孤獨滄桑的身障老人眼裡,隨侍在側的看護,早已比子女更親上幾分。在身世坎坷的美人心中,惡夢般的原生家庭,令愛情早已成為不敢奢求的溫暖。而作為情敵登場的建設公司執行長,則宛如世俗、利益視角的代言人,詰問著角色、讀者所以為的理想。
店鋪與地方休戚與共的理由,在於所有不能只靠感應門捕捉的喜怒哀樂。而這份相對嚴肅的故事氣質,也令《用九》有機會汲取「青年漫畫」的領域適性,以一種不仰賴誇張化、效果化的方式填補角色重量,勾勒出屬於自己的群像風格。
▇多軸進行,都影響著雜貨店的動向
由於角色眾多,《用九》的鋪陳方式其實並非線性,而是以多軸並進的方式纏繞著展開。乍看之下,「俊龍延續雜貨店生機」是當然主線,但隨著劇情發展,無論身世、情愫、前進、遺憾,角色間的相遇及衝突,也都使得每個單元故事的重心有所偏轉,甚至反過來影響雜貨店的動向。例如「昭君」作為後發先至的女主角,儘管帶著極其隱誨的身心創傷,卻依然因為深化了與俊龍的關係,而不僅在救贖自我的過程中促成了「用九灶咖」對居民向心力的加固,更架高了「恩沛」以執行長之姿前來收購土地、奪回舊愛的緊迫張力。
同理,「兩金」作為劇中重要的甘草人物,自身執著於「鳳玉」的辛苦情路也幾番令人焦急,甚至擔心他能否面對心上人情傾俊龍的事實,能否持續兩人的兄弟情,能否不斷跨越6小時的來回車程,守候在外漂的鳳玉身邊。
翻讀書頁,彷彿聽見作者低語著,正因為《用九》擁有太多故事,所以必須慢慢地說。鑑於篇幅所限,一般情況下,以四十餘頁承載3至4條軸線的資訊給出,往往容易消耗讀者的專注及投入程度,也將壓縮每段情節的伸展空間。
有趣的是,正因為《用九》中主、支線劇情是纏繞而非平行的相對關係,所以無論怎麼切割、拼湊,彼此之間或隱或顯的因果關聯,其實依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連帶感,令節奏體驗不至於碎裂。
例如第4集〈海上的房子〉一篇,便以40頁承載了兩金情路、恩沛開悟、創生會議、龍君戀、造鎮動態等5條劇情線。以五者各得15頁(兩金)、10頁(恩沛)、4頁(龍君)、8頁(會議)、3頁(造鎮)的比例而言,在兩金獨占37.5%篇幅的情況下,故事能否順利發酵或許仍在未定之天。幸而作者悉心布局,恩沛線與龍君線有其邏輯連動,同時龍君線、造鎮線又各重疊於會議線,形成了讀者端恰似15(兩金):14(恩沛):12(龍君):8(會議):11(造鎮)的感受質量,藉每段主、配角心境連結出事態感與推進感。
![yong_jiu_gan_zi_dian_4_8485.jpg](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569/yong_jiu_gan_zi_dian_4_8485.jpg)
〈海上的房子〉多條敘事線同步推進,上圖為文中所提「兩金情路」的部分分鏡
![yong_jiu_gan_zi_dian_4_7576.jpg](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569/yong_jiu_gan_zi_dian_4_7576.jpg)
〈海上的房子〉中創生會議的部分分鏡
▇視覺敘事:以寧靜畫面,高分貝襯托出事件與情緒
透過阮光民兼作水抹與線筆的特殊效果,《用九》對於視覺敘事的處理,也有其獨到的風格。由於擅長以筆線取代網點,黑白漫畫特有的虛實互見效果,令疊線作出的陰影、紋理有如內建一定程度的動勢。因此《用九》不僅能在很少使用效果線與速度線的情況下說出視效十足的故事,也能因為視覺疏密的平衡原理,使用更多放空背景、渲染背景的表現。甚至無須綁定對白位置及角色站位,也能以漸層、擴散似的流動感,將單格內的視線暗示效果串成連環化的視覺引導。
另一個令《用九》能以靜圖實現類動態演出的特點,在於關鍵幀格的捕捉與連接。也就是以大量運作感明確的定格鏡頭,取代單純就定位的視覺結果(例如描寫喝水時以「水杯離嘴+開始講話」的瞬間取代「杯在嘴邊+仰頭吞嚥」)。以此為基礎,便足以搭配上文提到的演出或空景畫面,令讀者產生虛擬卻直觀的動視體驗。
![l0351_yong_jiu_gan_zi_dian_3_168-169.jpg](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569/l0351_yong_jiu_gan_zi_dian_3_168-169.jpg)
《用九柑仔店》中以大量運作感明確的分鏡呈現動視體驗
就原理而言,這套複合處理其實與「對白」調動讀者心理,進而形成情節事件時間的敘事技法十分類似。(例如為證件照加上文字,便能以讀出文字的圖書閱讀時間為媒介,把同步遞進的心理體驗時間連結成人物做了說話動作的時間感。)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在演繹角色心境、體現靜態氛圍上頗具優勢。除了容易結合「鬼針草」、「蝸牛」等意象化的詞句隱喻,甚至只要利用放射型對話框,就可以借助對比效應,在滿是寧靜的畫面裡,高分貝襯托出事件與情緒的急轉直下。
這同時也能說明,為什麼在第一回〈回家〉裡,俊龍只用10頁就推翻前34頁所累積的一切,看起來卻不會令讀者覺得生硬。事實上,就算加入3頁回憶來強化情緒縱深,對於「是否辭職回鄉?」、「要不要繼承雜貨店?」等重大決定,7頁左右的篇幅,自然承載不了完整的情感曲線。於是如何加重心理活動的量感便成為首要問題,因為唯有給出「仔細思考過」的閱讀體驗,「苦思感」才可能令俊龍的改變順理成章。
從數據來看,這段過程總計44格畫面,其中17格無文字、23格空景打底、11格有人說話、13格以心聲形式呈現。彼此之間或有重疊,而這些交錯也令讀者在消化11個「有事發生」的推進資訊時,經由17個「觀察至上」、23個「意在景外」、13個「自我挖掘」的內容引導,不斷在《用九》式的類動態演出中延長自身心理活動的時間。
既為每一場形諸凝望、懷想、低迴、啞然的「內心戲」提供養分,也更適合發酵作者精心打磨的對白,化合出悠長的韻味。例如在〈回家〉第45頁中,末格一段「便利商店24小時確實讓人便利,但是柑仔店,是可以給人方便。」的對話,便不僅鋪開了後續跨頁的旁白使用,更結合了思維跳轉的邏輯衝擊感,引導讀者把「想通事情」的感受疊進閱讀體驗,彷彿角色也走過了相同歷程。
▇群龍無首,吉
就設定而言,從對比於雜貨店的性質衝突,到咬合恩沛及其權勢、地位的劇情張力,俊龍在地產公司的工作經驗,其實是一組很能發揮的材料。不僅如同第4集42至46頁裡一般,可以連接成兩種經營理念的價值衝突,這份張力甚至烘托了建設公司董事長的處事手腕,令他「眼裡只有利益」的角色觀感備加鮮活。但除此之外,目前俊龍仍未做出類似「還施彼身」或「學以致用」的行動,即便召開創生會議,觀感上也更接近「來自生活的發現」,而非「自身優勢的導用」。以此為例,後續若能活化角色人設及其背景材料的使用,可以想見,將有助於故事、人物的深度刻劃。
![yong_jiu_gan_zi_dian_4_044-045.jpg](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569/yong_jiu_gan_zi_dian_4_044-045.jpg)
《用九柑仔店》中兩種經營理念的價值衝突
同理,恩沛作為挾帶價值觀及愛情張力登場的boss級人物,沒能多為劇情帶來直指讀者的信念衝突戲,反而在幾個回合之內就提早成為友人預備軍,其實頗為可惜。昭君亦然。儘管〈月曆上的小點〉、〈惡水上的橋〉幾乎把角色魅力推上頂點,但不過6次翻頁便再次重逢的安排,卻彷彿因為過於短促的間隔,而削弱了一路積累的張力,令原本必須發酵的餘韻和「我們回來── 是因為知道那裡有等待」的衝擊都未竟全功。雖然第4集藉俊龍之口補述了「離開一年」的設定,但對讀者而言,在有太多事情可以處理的昭君身上,那些在劇情中與遠行、離別互為表裡,至少必須懸置一回的「真.隔閡感」其實仍顯不足。
進入第4集後,《用九》明顯加多了人頭戲、減少了空景的運用,也因為人頭戲同步放大了承載它們的框格,所以壓縮了其他畫格的比例。由於本作的人頭演出通常不帶背景,因此前述變化無疑提高了空白背景的出現頻率,令前三集對應於視覺密度的平衡感出現了減降。當人物表情隨著人頭戲的Zoom in而被放大凸顯,原本因抹色、筆線而交融著大量資訊的飽滿感自然也開始閃爍,令「多以情緒定義事件」的新閱讀體驗顯得相對單薄。
這當然不是「畫不畫背景」、「畫多少背景」的問題。事實上,基於無框對白的心聲表現原理,以第4集103至107頁裡昭君與恩沛的對話為例,在搭配帶有獨白、啟發意味的文字時,連續白背景不僅能將內心活動予以「對話化」,甚至更有116到117頁中,對應於製香教學的意象式、解說式用法。
![yong_jiu_gan_zi_dian_4_106-107.jpg](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569/yong_jiu_gan_zi_dian_4_106-107.jpg)
昭君與恩沛的對話
![yong_jiu_gan_zi_dian_4_116-117.jpg](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569/yong_jiu_gan_zi_dian_4_116-117.jpg)
配合製香的意象及解說,使用連續白背景能在分鏡中將啟發意味的文字「對話化」
換言之,真正與「背景放空與否」、「演不演人頭戲」互為表裡的,乃是敘事節奏、綜合資訊量如何與視覺體驗三相搭配的大哉問,是如何隔絕視覺與邏輯干擾,協助讀者蘊藉感受及心理時間的大目標。
作為一部成功以慢板行進的作品,劇味盎然的《用九》,有著許多為自己量身打造的武器。自帶動態的成像筆觸、緩和視覺的虛實導用、點染氛圍的光影平衡、理至哲思的細膩對白、纏繞開展的敘事章法、寓在言外的意象隱喻,每一項都在有限的條件裡尋求加乘之道,然後化牽制為己用,促使各個環節水到渠成。顯然,隨著一切漸入佳境、蓄勢待發,作者和作品,又開始探索另一次蛻變與因應的方向:
群龍無首,吉。
這樣一部內外兼備的國人原創,未來還會怎樣調和難得的質地、調性與暖意?還會如何演繹堅柔如水、和煦如光的生民感動?包括已經開拍的真人電視劇在內,實在令人萬般期待。●
![feng_mian_yong_jiu_gan_zi_dian_5-man_hua_ban_.jpg](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530/feng_mian_yong_jiu_gan_zi_dian_5-man_hua_ban_.jpg)
本作最終集《用九柑仔店5》,將於8月1日正式上市
【同場加映】
-
《用九柑仔店》真人版電視劇將於8/16起,在華視、三立、衛視中文台、Vidol、愛奇藝、LINE TV及FOX頻道同步播出
- 想知道更多關於漫畫家阮光民的方方面面?請訂閱、追蹤我們的Podcast節目:「閱讀隨身聽」,獨家專訪將於7/16首播!
|
|
|
|
作者簡介:阮光民 風格清新乾淨,筆尖幽默和感性兼備,擅長描繪屬於台灣社會的獨特溫馨故事,富含濃厚的人文關懷與細膩的家族、親子、人性糾葛等微妙情愫,而台灣道地的草根式風土人情,更透過漫畫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精采詮釋,所想傳遞的溫柔俯拾皆是。對漫畫的熱情數十年如一日。作品有︰《刺客列傳》《東華春理髮廳》《幸福調味料》《天國餐廳1.2.3》《警賊:光與闇1.2.》以及《鐵道奏鳴曲》、《用九柑仔店》系列等。 迭獲各大漫畫獎項肯定,包括國立編譯館優良漫畫獎第一名、新聞局劇情漫畫首獎、文化部金漫獎青年漫畫類首獎等。2017年更以《用九柑仔店1:守護暖心的所在》榮獲第八屆金漫獎「青年漫畫獎」和「年度漫畫大獎」雙料肯定。2011年起多次受邀赴國際交流,如法國香貝里漫畫節、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及德國柏林文學學會駐村等。 |
對談》當我們談論性,我們談的是解除防衛:張亦絢vs.紀大偉談《性意思史》
對談開始之前,紀大偉包包都還沒放下,迫不及待,問題走得比動作快:「你寫了那麼多胸部,為什麼沒有寫到屁屁呢?」這頭的張亦絢被突如其來的問題攫住,表情有點意外三條線。面對紀大偉第二次追問,張亦絢笑道:「沒寫到的還多著呢,《性意思史》本來就不是用包山包海的方式在進行的。」
小說家張亦絢從《愛的不久時》開啟對性別界限的探索,《永別書》加入更多身體、政治國族認同的呼應,到了近日出版的新作《性意思史》,更攤開來直面「性」的各種切面,探討少女/同女的性啟蒙。
應Openbook之邀前來與張亦絢對談的,是兩年前以《同志文學史》囊獲各大文學獎項的小說家學者紀大偉。早年以《膜》、《感官世界》等酷兒小說鵲起的紀大偉,在《同志文學史》中添加了史學的角度,在嚴肅的文學創作之外,他風格鮮明,時有正經,時有挑逗,時有岔出常軌。
▉性的關鍵TAG:防衛與文化介入
紀大偉順利入座,不多廢話,率先針對書名「性意思史」拋出回應:「在台灣學術界,提到傅柯的《History of Sexuality》,書名翻譯成『性史』,但並不貼切——傅柯關注的其實不是sex(性),而是sexuality(性意識)。亦絢的書名『性意思史』反而更貼切,有點挑逗,有點難以捉摸。」
紀大偉點出:「無論是『性史』或是『性意識史』,都太正經八百、太學術腔了,而『意思』則更符合流動的感覺。」順著這個有趣的觀察,他也類化一般人對於性的認知:只有同性戀與異性戀的二元分法,而這實是觀念的誤解,關於性絕不止於此,還能更多。
張亦絢坦言,書名其實是應文學雜誌專欄邀稿而起的主題名稱。「中文的『意思』兩字本來就很微妙,說誰對誰『有意思』,說的本來就是性吸引力。」
紀大偉破題就引用《性意思史》中的句子:「沒有性就不會有之後的談話」,點出就如小說所言:「一些親密對話必須在脫光衣服的狀態下才能講。」
張亦絢接過話尾:「這也是我長期思索的問題。剛剛提到的並不是很單一的現象。性除了快感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防衛性』——如果跟某個人可以進入性的談話,或者建立某種性的交流,我們假設基本上雙方都處於解除防衛的狀態。」
因此,張亦絢談論的性,不只在於解放,她也在乎人際交流的「去防衛」機制:「現代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變得頻繁,但事實上還是會產生一些僵化的部分,有些接觸仍然帶有不可能放下的防衛性。」
然而,見解透澈的張亦絢開玩笑:「當然不免擔心,小說出版後會被簡化成『鼓吹大家與陌生人上床』。」因此她更聲明背後的意旨:「這是一個關乎人性的東西,不管是藝術或閱讀,都存在努力解除防衛的這個流派,當然也有希望讓人肅然起敬的作品,但我自己始終是偏向解防衛派的。這也是為什麼我想要不惜『身敗名裂』來為之的原因。而且覺得很高興。」
提到性,通常聯想到的是性的快感,但走在思想浪尖的張亦絢揭穿的是「防衛」戰場。《性意思史》的主述者們攤開自己,企圖抵達的確實都是溝通與理解層次,防衛與自我/他者之間的關係。
張亦絢更提到契訶夫筆下的角色普拉多諾夫作為佐證:「這角色是個花花公子,可以跟任何型態的女人上床,但並非強迫對方,他的重點在於他很能解除她們的防衛。但為什麼他勤於解除那麼多人的防衛呢?其實有個很大的問題是,他沒辦法解除自己的防衛。他自身的防衛性很強——徜若人的防衛性很強,他會像始終活在甲冑裡面,那是很痛苦的。只是解除他人的防衛,永遠只做了一半,更根本還是要解除自我的過度防衛。」
紀大偉頻頻頷首,補充道:「這本書談的是人的設防跟不設防的問題,有些時候,性確實是可以讓人撤除防衛的。」
《性意思史》收錄的同名中篇小說,有個主述者路易曾經面對前女友想對她「撿屍」的情狀,路易後來反省,當時她是靠自己的力量來決定行動的嗎?在這行動之間,小說家置入了楚浮的電影,路易的關鍵決定,原來聯接到楚浮的電影。
張亦絢表示,這並非告訴人們「要照著電影或小說情節行事」。她解釋:「很多人在面對性的挑戰或挑逗時,是否能做出較能說服自己,或說比較讓自己滿意的反應?這並不完全是靠自己的好個性或聰明就可以達成的,很多時候其實與所處的文化有關。因此,楚浮出現,我想表達的是一個文化介入的例子。」
在當代華人社會中,「性事」直到現在都還是難以直接開誠談論的話題。紀大偉早年的小說創作對酷兒/同志/性多所琢磨,直到現在「離經叛道」標籤的影子彷彿還沾著他。而張亦絢的《性意思史》直接點出同女/少女的性啟蒙,同時關注社會道德框架造成的性壓抑,以及被綁架的身體自主權,更是直接挑戰父權意識。
張亦絢接著提出自己的觀察,她認為在現代社會聊及性慾,普遍仍會被視為品德可疑之人,也因此讓人更無法正視性的存在。然而正視性愛確有其必要,張亦絢說:「『性』碰到很大的困難,因為還是存在一個『不說』,所以沒辦法接受『性』就是要面對的問題。無論對少年或少女,成年人的角色不是要去說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而是應該陪伴他們並且告訴他們去面對性是對的,這是成人的責任。」
▉(性)知識的有用與無用
談及創作心路,張亦絢表示自己在書寫時,很有意識地想起了蕭颯的〈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她刻意不走成那樣的風格,用自己的方式揭露。「小說或文學有自己要接下的任務。像蕭颯那篇小說,當年我也有受到啟發,這就是在我之前已經有人做了的嘗試,因此我在處理時,便會注意到那樣寫有什麼限制,是不是可以有其他擴展的可能。」
同志婚姻公投法案才剛通過,然而,性別平等教育以及身體教育近日依然喧騰一時。順著訪談的脈絡,紀大偉思及此事,發出深沉的慨嘆:「有些東西還是不足夠的。性別教育可以排解一些侵害或霸凌,但是對於人的仇恨——恨自己或恨別人——性別教育沒有辦法挖得那麼深。性別教育是教大家尊重有禮貌,但內心的黑暗面沒辦法處理。」
無法處理的陰暗面,或許正是文學或藝術的形式,存在的必要性。張亦絢直搗核心,關注起「(性)知識」的有用與無用。
「我一直在想所謂『知識不夠』的問題。上幼稚園時,馬上學到的知識就是『被蜜蜂蜇要趕快尿尿並用尿液塗抹』,但有天我真的被蜜蜂蜇了,卻緊張得怎樣都尿不出來,最後還是得送去醫院。這表示知識有用還是無用呢?但這知識確實讓當時的我並不那麼驚慌,讓我知道是有方法解決問題的。只是我在應用上差了一點。」張亦絢說。
「我會把它拿來比擬『性平教育』,它是讓人有個預備。性平教育就是提供一些好的框架,在你遇到突發的情勢或問題時,知道要拿出心力來應變。性平教育或任何教育提供的知識永遠會不夠,但那並不表示不提供就更好。」
(取自wiki)
寫《性意思史》時,張亦絢心裡其實有很強烈的感覺,她認為要等到體制內出現關於性平教育的系統指導,實在太慢。因此她必須主動做些什麼事情,譬如寫出《性意思史》:「這已經是一個最低限度的東西了,我已經沒辦法再等了。」
正如紀大偉指出:「〈風流韻事〉調度的場面更為磅礴。」張亦絢表示在那篇中的用字遣詞更為直接,正是她希望在面對性時,不要跳開或是軟化。「我之前重看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他對性也是寫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部分,但他想要面面俱到,有些部分相對被稀釋了。而我知道自己寫這些東西時在冒的是什麼險,但我就是豁出去了。」
如何寫性而不讓讀者覺得只是偷窺或置身事外?張亦絢選擇比較強烈跟直接的碰撞。
新書最末,張亦絢在與葉佳怡的書信對談中,提及邱妙津書寫性時,處於資訊匱乏與孤寂的狀態,「她仍然無法想像,女性性高潮可以完全不靠陰莖介入。」她給出一點想法,「不知道是外在社會環境的變化,或是交友圈的關係,邱妙津的知識或文化體系有時候相較於現代還是滿傳統,這是有利有弊。」
關於這點,紀大偉給出另一種思索:「有些人覺得邱妙津小說的主人翁較偏向跨性別,而不是蕾絲邊(Lesbian)。女同志不見得很想要一根陰莖,只是邱妙津自己也搞不太清楚自己是跨性別傾向,而她所處的時代,跨性別和同志是融合在一起的。」
紀大偉更從張亦絢的作品中,看到當前的某些問題,譬如讀到〈風流韻事〉的一段,會重新思考,為什麼台灣有些Gay會那樣厭女?張亦絢道:「這幾年因為特殊事件,有些人會直接說Gay就是厭女,但我必須平衡一下,那只是一部分的現象,我也認識許多年輕Gay對於厭女此事的批判是很誠摯也很快的。」
紀大偉試著補充:「但小說中主述者所處的那個年代氛圍就是那樣。」張亦絢則回應:「不管是談現實或談小說,我覺得厭女並不只是意識上的問題,更可能涉及到個人歷史。以你剛剛談到〈風流韻事〉的那部份,那是一個很殘酷的故事,裡面有層層的誤解,只有對類似這樣暗黑的個人史進行挖掘,才有可能讓不意識到的東西浮到意識層面。」
▉創作的累壞時刻?
小說家碰上小說家,不免有著惺惺相惜的同理感觸,紀大偉終究追問了張亦絢創作時的身心狀態:「會不會覺得寫作很累?寫完敘述架構龐大的《永別書》之後,你是怎麼復原的?寫作時會作息一團亂嗎?」甚至細到脊椎良好與否之類的問題。
張亦絢卻表示不曾被這類問題困擾:「我不太有你提到的那些身體痠痛的問題,我較過不去的部分是,寫作會讓我比較沒有生活感。我會為了寫作而過得像模範生:早餐吃得均衡,也做運動。有東西要寫時,我會活在一個相對精密的狀態,不寫的時候就會比較隨性。我甚至已經寫到可以判斷情勢,知道自己實際需要多少時間寫?多少時間蘊釀情緒?……我寫東西是快的。」
然而,重點在於恢復。這也是張亦絢更加在意的問題,因為她創作時往往帶著高度的集中力與精神耗損,隨後而來的副作用也就同樣劇烈:「寫完的那種虛脫程度有時嚴重到讓我『簡直不知道我叫什麼名字』,精神渙散,狀態慘兮兮。這種創作方式,之後產生一定時間的活力低下會讓人很痛苦。我建立的方針就是要『接受它』,不要因此而貶低自己或自責,怎麼變得那麼弱。」
而她又展現出高敏感人的關懷與同理,自動提出建議給有意創作的年輕作家:「這樣的狀態確實要提防,但年輕作者可能不夠了解,寫作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原來她已有看透的定見,比許多創作者更早一步接受創作完會帶來的危崖狀態,以預吿預知作為預防針,才能接住自己接住他人。
▉間接回話的對象:原本齊了的文學陣容
順著小說的創作脈絡,倆人繼續貼服著對談。紀大偉說他早已將小說讀過兩回,深受震動。「我看這本書的整體感覺是:第一,這會是《永別書》之後打發時間的小品嗎?本來以為這本書是一個小品,但看到後面覺得故事愈來愈龐雜巨大,甚至演變成一個很重量型的東西。第二個就是,前言提及林奕含,這本書與她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張亦絢緩緩吐露:「林奕含,其實是不太好談。」她的聲線向下沉落,略為扁促,「因為她的自殺部分,我認為不能夠隨意地去填補,這是一個已經沒有辦法的事情,任何自殺都是留下一個很大的問號。」
哽咽,鈍然,張亦絢忍不住激動而落淚:相較於《永別書》寫作的辛苦,林奕含的離世其實對她的傷害更大。
「現實層面,就文學來探討,林奕含的書出來時,我有一個很直接的感覺:作者無論在藝術或文學的才華上,讓我感到文學的陣容齊了!她若繼續寫下去,我可能就可以去做別的事了。」張亦絢止不住惋惜。
「無論是林奕含,或是任何有倖存經驗的寫作者,都會困擾於被綁死在倖存者的發言位子上。會有很大的困難,再去用比較輕鬆的方式,或者相對感覺冒犯的方式去處理『性』。這應該會是很過不去的部分。我那時候做了很多判斷,我認為有些話只能由她自己說,所以我就不會去說。只是她現在不在了,我只能透過這本書間接回話。」
更多私人情感上的疼痛,是張亦絢無法盡述的,林奕含的離世本身對其創作最直接的影響便是:為少女與性處境而寫,有其急迫性。●
作者:張亦絢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1973年出生於台北木柵。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及視聽研究所碩士。早期作品,曾入選同志文學選與台灣文學選。另著有《我們沿河冒險》(國片優良劇本佳作)、《小道消息》、《晚間娛樂:推理不必入門書》,長篇小說《愛的不久時:南特 /巴黎回憶錄》 (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二〇一九起,在BIOS Monthly撰「麻煩電影一下」專欄。
個人網站:nathaliechang.wixsite.com/nathaliechan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