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書房》非裔故事Crown再奪大獎,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 2016年以《市場街最後一站》橫掃各大童書獎項的創作組合馬特.德拉佩尼亞(Matt de la Peña)和克里斯汀.羅賓遜(Christian Robinson),再度聯手推出繪本《Carmela Full of Wishes。羅賓遜繪製插畫背景的靈感來自兒時成長的洛杉磯拉丁裔社區,並將墨西哥的紙雕藝術融入圖面,呈現女孩卡梅拉生日的一天。卡梅拉終於如願跟著哥哥幫家裡跑腿,溜著綠色滑板,帶領讀者進入充滿活力的西語社區。路途中,卡梅拉拾起一株蒲公英,許下生日願望,她希望得到一台糖果機、希望媽媽能睡在她工作的高級飯店的床上、希望許久不見的爸爸趕快回家……
    作者德拉佩尼亞在訪談中提到,本書是以他自身的墨西哥——美國移民經驗為敘述觀點。面對現今美國社會對於移民和種族關係的討論,他不只想將這本書交給美籍墨裔的孩子,更希望分享給那些居住在傳統、保守社區,生來就擁有相對優勢的孩子。他希望讀者透過閱讀卡梅拉的故事,能有機會在未來的某些瞬間,從他者的觀點來思考這個世界發生的事。
     
  • 《哈利波特》故事中,校長鄧不利多留給妙麗的遺物、魔法世界最著名的童話故事書《吟遊詩人皮陀故事集》出版10年,近日分別於英國和美國推出截然不同的彩色插畫版。英國版插畫家是唯一三度榮獲凱特.格林威獎(CILIP Kate Greenaway medal)的克利斯.瑞德(Chris Riddell)。他早年以《紐約時報》暢銷書《邊境大冒險》系列奠定知名插畫家的地位,最近一次得獎的作品是則是與尼爾.蓋曼合作的改編暗黑童話《The Sleeper and the Spindle。這次,瑞德運用詭譎、陰鬱、異國色彩濃烈的畫風詮釋J.K.羅琳筆下的5個短篇:〈三兄弟的故事〉、〈幸運泉〉、〈魔法師的毛茸茸心臟〉、〈巫師與跳跳鍋〉及〈巴比兔迪迪和咯咯笑樹樁〉。
    《吟遊詩人皮陀故事集》美國插畫版由當今最偉大的繪本插畫家之一莉絲白.茨威格(Lisbeth Zwerger)擔綱,展現了極具個人特色的細膩水彩風格,且一如既往地埋藏豐富細節於畫面中。

克利斯.瑞德為新版《吟遊詩人皮陀故事集》所錄製的介紹影片

  • 暢銷書《生命中的美好缺憾》作者約翰.葛林(John Green)擁有300萬Youtube頻道訂閱數、500萬推特粉絲,經常在社群媒體上發表書評、推廣閱讀,獲得廣大迴響,是名符其實的閱讀意見領袖。葛林最近與同事Rosianna Halse Rojas發起名為「人生圖書館」(Life’s Library)的讀書會,並宣布將全數收益捐給非營利組織Partners in Health,協助全球貧困家庭尋得適當的醫療照護。
    「人生圖書館」的成員每6個星期共同閱讀一本書並透過網路進行討論;第一本讀書會選書是現任美國國家青年文學大使賈桂琳.伍德森(Jacqueline Woodson)於1988年出版的作品《如果你輕輕地來》(If You Come Softly),故事講述來自布魯克林的黑人少年與猶太白人女孩之間的感情。葛林在自媒體的影片中談論到成立讀書會的初衷之一在於:「稍微沒那麼開放、擁有社區意識的網路社群體驗」可以讓人與人在網路上產生更多正向的連結。

【得獎消息】

  • 自2014年起,《柯克斯書評》將該年度評薦過的作品分成小說、非小說、年輕讀者三大類別,各選出6部作品進入決選名單,首獎得主可獲得高額獎金。今年的年輕讀者類「柯克斯獎」(Kirkus Prize)於10月25日揭曉,獲獎的是已獲得紐伯瑞和凱迪克銀牌獎殊榮,一整年來關注度居高不下的繪本《Crown: An Ode to the Fresh Cut
    作家德里克.巴恩斯(Derrick Barnes)以充滿韻律和自信的幽默文字,向理髮店和黑人的城市生活致敬;插畫家戈登.詹姆斯(Gordon C. James)用濃厚的顏料塗抹出生動有力的畫面。該書上市前即已獲得評價,其中不乏諸如「無出其右、前所未見」的評論。柯克斯獎評審亦表示:「插畫在顏色、調性及創意方面與文字相得益彰」,兩位創作者共同傳遞非裔美國文化的活力和喜悅。
     
  • 美國文學最高榮譽之一國家圖書獎決選名單公佈,入圍青少年文學類的5本書包括:伊莉莎白.阿賽維多(Elizabeth Acevedo)一鳴驚人的首部小說《The Poet X、萊絲理.康納(Leslie Connor)講述學習障礙者成長故事的《The Truth as Told by Mason Buttle、2000年紐伯瑞獎得主克里斯多福.保羅.克提斯(Christopher Paul Curtis)的歷史小說《The Journey of Little Charlie》、傑瑞特.克羅索科茲卡(Jarrett Krosoczka)的圖像式回憶錄《Hey, Kiddo》,以及2006年國家圖書獎得主M. T. 安德森(M. T. Anderson)與插畫家尤金‧葉爾欽(Eugene Yelchin)以精靈和小妖魔國度為背景,共同創作的政治諷刺小說《The Assassination of Brangwain Spurge》。最終獲獎者將於11月14日揭曉。
    guo_jia_tu_shu_jiang_.jpg

【業界新聞】

  • 美國童書委員會(Children’s Book Council)多年來致力於支持不同族裔、性別、性向、階級的兒童文學題材和創作者,日前公布首屆CBC多元傑出成就獎(Diversity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的6位得主,並宣布往後將每年選出在童書創作、出版、行銷或任用人選等方面,積極維護多元價值的個人或團體,頒發該獎項。
     
  • 時序屆臨年末,各大書評網站的年度推薦書單將陸續出爐,《出版人週刊》率先於10月底公布2018年度好書(Best Books 2018)。童書得獎書單包括19本繪本、14本中年級圖書及17本青少年小說。
     
  • 成立於1977年的獨立書店「十月書店」(October Books),近日因無法負擔房租漲價,於網路上發起募資活動,成功得到社區住戶的捐款及銀行貸款,買下了同一條街上的老房子做為新店面。
    儘管新舊店面相距不遠,但要替店內超過2000本的書籍搬家還是一場大工程,因此書店再度透過官網及推特號召自願者協助搬家。結果出現了250名志工,超長隊伍讓所有人得以用接力的方式,徒手將所有書籍運送到新店面。搬遷完後,十月書店也在推特上發文表示「一小時,超過200人,一間清空的儲藏室。這就是社群,朋友。」
    十月書店為非營利的社區合作書店,據官網說明,其所得全數用於讓書店更好,獨立於政治團體外運作,希望促進一個公義而平等的社會。


    shi_yue_shu_fang_.jpg

    男女老少都投入了這場搬家活動(取自十月書房twitter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平宅裡的台北故事:紀錄片《人家》裡的沉淪與掙扎

作為首善之都,台北市常被目為進步城市的代表,然而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城市角落仍有不少低收入人口,苦苦掙扎求生。

由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出品的紀錄片《人家》(Being Lodged),是導演華志中耗時2年完成的作品。全片以台北市4處平價住宅(北投區大同之家、大安區延吉平宅、萬華區福民平宅、文山區安康平宅)為背景,田調採訪6戶人家,最終呈現底層百姓家的日常風景——置身貧窮現場,人們的哀愁悲歡。除了期待透過影片帶領大家理解這群「人」與「家」,關心這個族群在生活上遭遇的各種社會結構或政策規劃的課題,也期待能以影片為引,進一步觀照在這個城市居住的我們自身。


zhu_tu_1_1.jpg

圖片取自紀錄片《人家》官方臉書

▉關於貧窮的認識

《人家》是製片劉叔慧與導演華志中繼《武俠60》、《來自過去的未來人:向大師致意——古龍》後的第三度合作。北市社會局發標案子時,華志中的點影幻化工作室積極投入,主要原因是他對社工很有興趣。而後隨著拍攝深入平宅住戶的生活,原先計畫拍攝的角度也跟著擴大化,從社會局希望的平宅記錄,移轉到內部的住戶人生。

當華志中親眼見證到,低收戶確實在努力著,只是運氣就是不好,宛如被失敗的幽靈纏身,他也就不得不動情,甚至在影片裡現聲介入,與受訪者有所互動。華志中對這群不被一般社會所知的人們,開始具備了相當程度的哀憫。

當凝視底層夠久夠深,他也彷彿擁有底層的眼睛。

這也如同台北市長柯文哲自陳的:擔任市長後,他四處探訪,方才對貧窮有進一步的接觸與認識,比如原來居然有民眾連4000元的月租都視為極重的負擔,只繳得起800元,無法承受更多。柯文哲在首映會上致詞時,以片中終於遷出平宅、買下自己房子,但從此背負30年房貸的梁女士為例:「所以說,買不到房子的很可憐,但買得到房子的好像更可憐。」

片中開彩券行、亟欲脫貧的鄭玉城一家人面臨的困境更嚴厲。由於鄰近開了一家更大的彩券行,他們難以持續經營,鄭玉城和同是身障者的妻子吳春緣不得不認賠退出,苦中無樂地跟老主顧說:「以後去那家,有辣妹哦。」

柯文哲對影片中的這一段印象深刻,語氣也頗為苦澀:「也不是不努力啊,他們也是很想要脫貧,結果呢,隔壁家的經營條件更好,他們的生意被搶走了,不但脫不了貧,還負債百萬,又要回到貧窮的世界。」


44514609_331545617655234_2519443174636650496_o.jpg

圖片取自紀錄片《人家》官方臉書

柯文哲認為,社會福利政策是為了替窮苦人創造機會,但有時總無法如願,沒辦法產生更強力的作用。然而,「關懷弱勢族群是一種不可取代的社會價值,」柯文哲強調:「我們對窮人好,並不只是憐憫而已,同時那更是保護自己的機制。我們不應該只是看台北光鮮亮麗那一面的生活,這部紀錄片帶領我們,將目光轉向底層的人,親睹他們的愛恨情仇、酸甜苦辣。」

▉不被知曉的台北生活

台北市的平宅福利政策自1966年啟動,福德平宅、安康平宅、福民平宅、延吉平宅分別於在1969、1972、1978及1979年落成,大同之家則是在1981年接管。

而後,台北市政府開始計畫性地拆遷與重建,2010年福德平宅拆遷,2013年安康平宅改建為興隆公宅。日後市府將持續推動公宅改建的策略,而且與平宅採低收入集居的作法不同,公宅將採混居原則,試圖為底層人口製造更多翻轉人生的機遇。

《人家》影片主要的拍攝對象,分別是開小吃攤的吳柏藝與許國英一家;終於脫離平宅、買新房子的梁女士;經營彩券行卻不得不關閉、負債百餘萬的鄭玉城與吳春緣一家;有心智障礙與囤積症的吳秀英與其努力向上的兒子施繼英;百歲人瑞、孤獨非常的李爺爺;以及為了孩子戒除毒癮、努力考取清潔隊的蘇家弘等。

每一戶人家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身不得不的沉淪與奮力掙扎。

《人家》預告片

譬如出過幾次車禍後變得容易恍惚的吳伯藝,為求生計,只能與妻子許國英早起晚歸地拚搏。夫妻倆與3名女兒棲身於雨天必漏水的破舊平宅,看似絕望,但拉拔女兒長大是他們最微弱的指望。

施繼英小時候因為精障母親強悍的禁止,無法洗澡,到學校後因此備受歧視。他說:「還好同學們的媽媽會私底下幫忙,帶我回他們家洗澡,送我沐浴乳。」慨嘆「別人的媽媽比我的媽媽更像媽媽」的施繼英,對母親在屋中堆滿各種雜物、儼然垃圾場的現象極度不滿,終究在鏡頭前爆發。當施繼英對吳秀英怒吼:「妳能不能像個媽媽?」時,其實不止是怒氣,更是心中長久以來粉碎的具體顯露。

在鏡頭裡,吸毒成癮的蘇家弘似乎千瘡百孔,說話時總有夢遊感,不能專注。然而為了發展遲緩的孩子,他決心奮戰,從做代賑工開始,慢慢累積體力,修復遭受毒害的身體,再進入環保攻職班,受訓練習,最終獲得清潔隊的正職。

在6戶人家裡,60歲買房的梁女士相比之下似乎是人生勝利組。但她心中有種不真實感,入新屋的隔日醒來,覺得自己是不是在做夢——那是長期無法幸福、獲得安穩日子者的真實反應。


42058915_314355279374268_4944535946528817152_o.jpg

圖片取自紀錄片《人家》官方臉書

▉走入家屋的門

前台北市社會局局長許立民說:「平宅裡,其實有很多台北不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喜怒哀樂。這段歷史不能被遺忘,他們生活奮鬥的過程,也應該被記得。《人家》是一部很真誠,願意用心用力深入平宅日常的紀錄片。而社工們面對第一線窮苦人們,最需要的就是培力。換言之,就是陪伴才能培養力量,如此一來,我們才能進入別人的生命,支撐他們的人生。」

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周涵君則表示:「當導演把視角拉到社工們的身上時,就能感覺到,愛是穿透的,這樣的愛,就能穿透到我們所有工作人員,也能有所激勵,給我們更多力量。」

紀錄片的開頭,是一場看似開門見山、實則隱喻甚深的畫面調度:鏡頭直對門,門拉開,後頭是破舊雜亂的家屋。真正的理解,從來不是外部的走馬看花,而是要認真地走進去,真實地看見,才能有真實的體驗。

影片中有一段,在平宅窄巷後頭的天空出現一道彩虹。彩虹是希望的繽紛象徵,同時也具有橋的隱喻——溝通與連結,才是社福制度與機構真正的價值所在。正如華志中表明的:「我希望,這部片能夠真的帶給社福團體與工作者實質幫助。」

42213880_315425882600541_9117077729492074496_o.jpg

▉《人家》播映場次資訊(皆免費入場,需事先報名)

➤跨界座談

  • 第一場: 「照顧talk talk:你我都可能遇到的照顧需求」
    時間:
    11/10(六)14:00
    地點:旬印咖啡廳2樓(近南京復興捷運站)/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311-1號
    在平宅裡生活的單親家庭、獨居長者、身心障礙者等,家人之間彼此的照應,就如同在社會中的家家戶戶一樣,只是照顧與相處的樣態不同。主辦單位邀請大家一同透過紀錄片的畫面,與知名作家鍾文音、台大醫院許立民醫師及《人家》紀錄片導演華志中,一起探討在台北市這個社會下多元的照顧面貌。
  • 第二場:就業talk talk
  • 第三場:住宅talk talk
  • 第四場:記錄talk talk

➤松菸誠品電影院放映場次(與談人)

  • 11/06(二)A廳 10:00-12:30 (導演華志中)
  • 11/09(五)C廳 19:30-22:00 (導演華志中)
  • 11/15(四)C廳 13:00-16:00 (導演華志中)
  • 11/20(二)C廳 13:30-16:00 (導演華志中、台師大教授徐敏雄)
  • 11/22(四)B廳 19:00-21:20 (導演華志中)
  • 11/24(六)B廳 13:30-16:00 (導演華志中)
  • 11/26(一)C廳 19:00-21:20 (導演華志中)
  • 12/04(二)C廳 13:30-16:00 (導演華志中)

*活動資訊及報名請見《人家》紀錄片粉絲專頁活動專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10-31 17:43
話題》非虛構寫作如何回應當代議題?來自陳又津、阿潑與林育立的回應

我就是這樣開始寫新住民二代的

小說家陳又津出生於新北市三重區,父親為福建榮民,母親為印尼華僑。著有小說《少女忽必烈》、《跨界通訊》,2015年出版非虛構作品《準台北人》,描繪自己的成長故事,並採訪多位新二代移民。主持人李志德以「巧克力薄荷冰淇淋」形容她的作品——將大時代比喻成巧克力,打成碎片放在她個人化的生活(薄荷冰淇淋)中,所以嚐來仍是薄荷冰淇淋。這樣的寫作方式,李志德請教陳又津:是刻意為之,或者自然而成?

you_jin_.jpg

陳又津:我其實是從虛構這一方走到非虛構寫作的,大學時候念的是戲劇,從三幕劇結構開始學習說故事。我寫作的時候比較在意「從哪裡開始?」、「從哪裡結束?」,然後要帶給大家「怎樣的情緒?」,但那時候為什麼我會從一個寫虛構的人變成非虛構呢?

我發現我在很多場合上,沒辦法告訴別人我從哪裡來。無法給出一個簡短而有力的回答,甚至「妳是台北人嗎?」我也沒辦法回答出來。我家住三重,這是一個衛星城市,三重算不算「天龍人」呢?我是非常懷疑的。

我看到村上春樹寫《地下鐵事件》時,他想採訪「沙林毒氣事件」的相關人,結果,他發現大部分的人都不想談——有些是受到很嚴重的創傷,但有些人則說:「沒有啦!我也沒有受到什麼嚴重的傷害,就是那幾天呼吸道比較不好而已,沒有什麼嚴重的傷害,你去問別人吧,別人更有資格被問。」

53513.png很多朋友看過我書稿寫很多父親、母親的經歷,便問我:「那妳呢?妳自己在哪裡?」我就想到我這樣的小孩,學名應該叫「新住民二代」。

我知道很多人跟我一樣背景,但我們的想法卻是完全不同的。我就想,沒關係,雖然以前沒有認識這些人,但我可以一個一個問。我就這樣土法煉鋼到處問,很多人會跟我分享求學和家庭經歷,我才發現:我們這一群人,就是完完全全的不一樣。

雖然大可把這些材料應用在小說中,可那時我覺得確實有一種急迫性,如果可以早一天讓大家知道,那就早一天知道。所以我才以非虛構的方式,撰寫了很多關於新二代的採訪。

▇我並不相信書寫可以改變什麼

擔任過記者、志工和NGO工作者的阿潑,作品曾獲許多大獎,如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鍾肇政文學獎報導文學類、開卷好書獎等等。著有《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介入的旁觀者》、《憂鬱的邊界:一段跨越身分與國族的人類學旅程》,皆為非虛構寫作的作品。主持人首先介紹阿潑的人類學背景,並詢問多元的素材如何彼此連結,以及人類學追求對她的助益為何?

a_po_.jpg

阿潑:我對又津的觀察是,不管她宣稱作品是小說、戲劇或非虛構,她的寫作多少都是在現實的框架裡。我常常看到她的便利貼,記錄著一些點子,那些點子可能正是根據真實發生的事。

我要說的是,我們其實活在一個很現實的世界。新聞報導是描述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從我18歲開始學寫新聞前,我對新聞還有所憧憬時,我就開始去試著理解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行業?或什麼樣的工作?

後來隨著年紀增長,我發覺這樣的Know How和技術已經不足以去檢視真相了。不要說現在的假新聞,即使記者很認真寫他覺得的真新聞,它都不是真的,有點像摸大象,你永遠只能摸到一條腿或一個鼻子。

我在想,去讀人類學以前,我其實就對這個行業有非常強烈的失望。那個失望在我《介入的旁觀者》後面有寫,或者依據我採訪的那位中國調查記者的話來寫是:「我並不相信書寫可以改變什麼」,一直到現在,雖然我還是不停在寫,但我也不斷告訴自己:「我寫這個也沒多少人會看,就算看了,其實什麼都不能改變。」

2015480084240-01.jpg所以為什麼是人類學的介入呢?我對新聞跟書寫徹底絕望的時候,突然發覺它們對這世界沒有任何意義,而我去學人類學,是因為我想學習站在第一線。

不論社區工作者、田野工作者,或是我有一陣子熱衷到偏遠地區或第三世界國家當志工,人類學的知識幫我進入田野。我後來發現我在雜誌、書籍或其他的寫作中,都還是要去服從某些書寫的框架,可是我必須要長出一個眼睛,是我可以看到那個世界真實的血肉,甚至可以繞到反方去看的。我不一定寫得出來,可是我至少要知道,我寫的東西不是絕對的真實。

「人類學之於我」是這樣的作用,這可能跟很多人類學家宣稱的不一樣。那些人類學家是真真實實、扎實地在做他的研究,但對我來說,人類學是我放棄新聞技巧時,另外一種新的視野。我必須再強調,不只人類學,大部分大眾傳播科系其實是奠基在社會科學之上,一方面還是有社會學。這些知識的補足,只是告訴自己,目前抱持的工作方法或我相信的那些東西不是絕對的,我必須要一直提醒自己這件事。

▇寫書,是為了幫記者這個行業掙一口氣

自由記者林育立,旅居柏林,長年為台灣和德國媒體撰稿,著有《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解析兩德統一後政治、能源政策與轉型正義各方議題,深受好評,目前擔任中央社駐德國記者。主持人首先指出,中央通訊社的新聞通常是精要且即時的,請教林育立如何從簡要的日常新聞,勾勒出一部完整的專書。

lin_yu_li_.jpg

林育立:首先談我為什麼會寫一本書。我會寫書,是因為當了記者幾年之後,發現這個行業越來越不受到重視,記者不再是受人尊重的行業,大家普遍瞧不起記者。可是我明明覺得「新聞業」非常重要,一個國家要有好的媒體,對國家、對人民、對整個民主運作,都非常重要。

我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我在中央社做幾年之後,適逢網路興起,同世代很多記者都離開了媒體圈。那個時候我也思考去留,後來我決定留在媒體圈,開始當起了自由記者。

那時候,即時新聞的問題已經出來了,我也常在想,應該要怎樣掙脫這個牢籠?我開始寫深度的、系列的報導,然後自己發展題目來寫作,而後找媒體投稿,一次寫上千字至三萬字。過程中,我慢慢培養出興趣,再慢慢去累積文字。在一個議題中,十萬字裡頭大概有三、四萬字最後可以被出版。

當時,寫一本書的動機非常簡單:為我們記者這個行業掙一口氣。

我在德國看到的非虛構寫作的寫手,不只學者,有很多都是記者。記者在這些國家這麼有影響力,但為什麼台灣的記者無法受到尊重呢?我們知道有「端傳媒」、有「中央社」,可是我們不知道《聯合報》的總編輯是誰,他們也不太跟社會互動,這跟我在西方社會看到的情況不一樣。

譬如《紐約時報》,我會記得哪幾個文章一定要看,因為好媒體是一定有幾個有名的記者,這些記者都是著作等身的,他們寫了很多書。我有一點想要模仿他們的味道,想試試看,我也希望台灣有更多記者投入非虛構寫作。

記者在通訊社裡寫作,或即時新聞的寫作,我們的訓練是用兩、三百字要讓讀者在5秒鐘、10秒鐘內就要吸收,很快就可以移到下一則新聞。記者必須確定讀者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掌握到新聞的精華,這是我們平常的訓練。

getimage_11.jpg沒錯,我們一天到晚到前線去,然後寫出幾百字,可是我們明明看到了很多東西,聞到現場的氣味、看到那裡的顏色,這些東西我們明明也看到了。於是,開始寫作時,我試著不只去記錄那5個W的事情,不只是將採訪忠實記錄下來,而是記錄現場的那個感覺。將這個事件跟當時的時事關係,寫到筆記本中,也加入自己的心得,這些東西就是血和肉,再慢慢把三、五百字擴大到一千字、五千字到最後上萬字的文章。

有一個東西是我沒學過的,就是怎麼樣去組織一個故事?一個好讀的故事,那是有方法的,可以去跟編劇學,可以去跟小說家學,這幾乎是一門學問。在德國有一套自己的傳統,許多其他地方也有。

我可以理解阿潑說的,我們做記者做久了,會覺得很無力,開始質疑新聞書寫的意義到底為何?今天的題目叫「非虛構寫作如何回應當代議題」,可是我們所寫的東西,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真的發揮不到什麼效用,但這些東西會在後來寫書的過程中慢慢累積。剛好市面上現在有不少給記者看的書,有意投入非虛構的寫作者,不妨也可找來讀一讀。

看不過癮嗎?作家阿潑專訪,下週即將刊登,敬請期待。


dsc00500-bian_ji_.jpg

攝影:王志元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