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33 跨越時空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我們都是時間旅人
時間機器如何推動科學進展,影響21世紀的人類生活
詹姆斯.葛雷易克(James Gleick)著,林琳譯,時報出版,43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獨
如果時間旅行是超越時間限制的想像,那麼本書就是以跨越不同學科界限的方式,進行說明並致敬。前半部以文學史筆觸,回顧H.G. Wells《時間機器》以來相關文學作品的書寫,後半部則進入科史學邊界,討論物理學家在時間旅行上的推論。當時間旅行還未實現(或者已然實現只是我們無法體察)的此刻,本書記載的,是人類想像力不受束縛的歷史。
融文學史、科學史、哲學史於一爐,作者宅男心大爆發,企圖破解人們為何對時間旅行如此著迷。點評各大名家的科幻梗尤為一大看點,有comic-con的團圓喜氣,彷彿一腳踏入蒸氣龐克界,手握搖桿咔啦咔啦操作時光機,返老還童或返童還老都不是問題。
「時間」是什麼?面對時間,我們想回到過去或未來,那背後的想望與人欲,是否正構成時間的意義?所謂的過去、當下與未來,是科學上的定義,還是意念的投射?本書意境已超越一般科普書寫的高度,或者根本是首長詩,曾存在、正存在的魂魄生命、物質思念,在這本長詩裡潛遊浮沈,隱隱透著孤絕之美。【內容簡介➤】
●墟行者
洪茲盈著,寶瓶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科幻梗並不是這本科幻的強項,不過如果拿掉科幻的標籤,那些不斷蔓延的感官書寫和囁囁嚅嚅的思辨卻非常迷人,一點一點地把人帶入無重力狀態,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飄浮了起來。科幻的體質是幻滅,期待作者帶來更巨大的幻滅。
劇情的設定在科幻小說內並不少見,但華美的文字,把類型拉抬到文學的高度,讓人忍不住聯想手塚治虫《火之鳥》太空漂流的寓言。或許,這樣的主題是永恆的隱喻,每個人都在漂流,只不過人間替換成無垠的太空,以末日暗示死亡。
本書的情節設定並不少見,但作者的文字如手工織毯,細膩纖美,遮掩不住的文采就要發光耀眼。雖是小說,卻有讀詩讀畫似的感受,腦中不住響起攻殼機動隊那段廟會遊行的吟唱配樂。能有這把文字,很期待作者未來的成長與創作。【內容簡介➤】
●故事書:福地福人居
楊富閔著,九歌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這是我們熟悉的楊富閔,擅於從人物角度出發,描繪台灣的鄉土,活靈活現。本書從小說家視角,說出每個人身上不僅有一個時代,更具體而微地承載著「故鄉」的概念。那是既熟悉又遙遠,既存在又即將被遺忘的存在,供城市住民窺奇,讓鄉村孩子追憶的日常生活記事。
本書寫作手法很「鬆」,不是不好的鬆散,是很放鬆而逸趣橫生,文字有脈搏汩汩跳動的感覺。要有這麼一塊福地,才能養出楊富閔;而要有楊富閔的惜心才思,才能寫出這麼一塊福地。
說是新鄉土寫手,其實作者更像是回到過去的未來囡仔,進了民俗村,看什麼都有趣,什麼都想玩,玩到嗨時,呼呼然有魔幻寫實氣,彷彿隨時都會有寶可夢竄出來。這樣的庄腳不是農村曲,是抓寶聚集地。【內容簡介➤】
●故事書:三合院靈光乍現
楊富閔著,九歌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益
一次出兩本,不是母湯喔,但會自己槌自己。這本在靈巧度和可愛度上稍稍敗給了《福地福人居》,似乎又滑回了農村曲,不過細看又有種地縛靈的情趣,保留了大量雋永的民俗和人情,是那種不大乖卻很善良的我的童年。
如果你是因為《花甲男孩轉大人》電視劇轉彎進來的讀者,期待的溫差一不小心可能會小小感冒。此處文字一派正襟危坐,不似小說家言,更像是努力挖掘、考據兼評論的學者。然而怪人有二十一面相,以文字為生者也應當有不同的文字表情,此處雖非典型楊富閔,卻另有一翻閱讀樂趣。
相較於福地福人居的「鬆」,三合院靈光乍現的寫法,就比較「謹」。創作者的痛苦在於必須不斷打破原有的自己,劈荊斬棘走出不同的路。這本三合院裡的楊富閔,就這麼試圖著。嘗試不見得馬上就有倒海似的斬獲,但同時推出兩套不同風格的著作,也讓人看見楊富閔對於創作的懇切與野心。【內容簡介➤】
●Big History大歷史
跨越130億年時空,打破知識藩籬的時間旅圖
Maps of Time:An Introduction to Big History
大衛.克里斯欽(David Christian)著,拾已安、王若馨譯,聯經出版,8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大歷史的祖師級作品,果真氣象萬千!講宇宙起源,能調度大霹靂與吠陀合參,可知作者氣度超拔,不會被科學或學科牽著鼻子走。再看之後徒子徒孫修出來的大歷史,真就小巫見大巫,朝拜意味濃厚了。
從高處俯瞰世界有種壯麗的美感,歷史也是。作者是大歷史的先驅翹楚,看他輕車熟路駕馭資料文本,是件很過癮的事。而如何「輕車熟路」,就是本書最有價值之處了。
不得不說,這本大歷史論述的開山祖,似乎成為後繼各路人馬難以超越的里程碑。作者用嚴謹的態度析解過去多屬「史前史」的範疇,論述多於敘事,沒有任何譁眾取寵。將宇宙誕生以來到20世紀每個大架構的形成和重組,析論得面面俱到,並留下無數進一步思索的空間。在「大歷史」已浮濫的今日,本書的中譯讓讀者有機會重新回歸這潛力無窮的視野所應依循的軌道。【內容簡介➤】
●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
從紐約公共空間的凋零與重生,探尋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和智慧運輸
Streetfight: Handbook for an Urban Revolution
珍妮特.薩迪可罕(Janette Sadik-Khan)、賽斯.所羅門諾(Seth Solomonow)著,高子梅譯,臉譜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獨 益
雖然有些老王賣瓜的嫌疑,不過作者鏗鏘有力的實務經驗,很值得從政人員見賢思齊,別再選舉到了才在那邊胡亂修路。貫穿全書的原則放諸四海皆準:看一個城市如何對待行人,就知道它的文明度在什麼階段。
電影裡常有被編劇虐得七暈八素的角色,高喊「我只想好好生活,不行嗎?」在台灣城市裡通行,也常讓人想呼喊同一句話。我們的城市走竄著通勤族、親子群,邁向高齡化加上空間不足與停車問題,搞得汽車族、機車族、單車族和行人各有滿腹苦水。撇去書中頗有美化彭博的企圖心,交通數據與道路見解仍值得一探究竟。
作者為前紐約市長彭博團隊的一員,本書難免有些許自誇文宣的意味,但有個觀念是不容質疑的,那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對用路規劃滔滔論述,但最終還是要依賴數據,用數字做出決定。對處處有畸型人行道、自行車道、機車道、公車專用道、汽車道路的島嶼,這書即使是文宣,也是必須吞下去的解藥。【內容簡介➤】
●這裡沒有神
漁工、爸爸桑和那些女人
李阿明著,時報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批 議 獨
作者在岸上漂丿多年,果然功不唐捐,這本漁工人生紀實赤裸裸得令人驚艷!鮮明濃烈的生活影像,粗野不忌的流暢敘事,少了文青覺青的人道包袱,反而讓人看見海上生活活潑亂跳的質地,微妙顛覆了一般對於漁工的刻板印象。
雖然書名加了「那些女人」,但主要是以漁工和爸爸桑的觀點為主,女人的聲音略為被隱沒。本書好在夠坦率,文字畫面「活跳跳」,像魚市裡尚未處理過的生猛海鮮,有刺有爪,在出版書海裡,風格獨樹。
這裡沒有客觀中立的政治正確,沒有面面俱到的文青禱告,就是單純去和漁工「混」,用他們的方式和他們一起生活,讓自己的鏡頭紀錄下一切,留存下個人的觀點。還原在底層現實中打拼的處境,還原漁工在生活面臨的喜與悲,或許這才是該議題最該被留存和關注的焦點。【內容簡介➤】
●書呆與阿宅
理工科技力+人文洞察力,為科技產業發掘市場需求,解決全球議題
The Fuzzy and the Techie: Why the Liberal Arts Will Rule the Digital World
史考特.哈特利(Scott Hartley)著,溫力秦譯,寶鼎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看似談文理之爭,本書意欲討論的其實是大數據問題。數學、統計、資訊科技能解決許多事情,但也無法解決所有問題。數據資料總歸需要詮釋解讀,因演算方式的不透明,或稍一不慎切入點不當,就可能造成更深的刻板印象、更嚴重的歧視問題。作者試圖告訴我們:人文素養永遠是技術的左右手,沒有孰輕孰重。
文科人和理科人是個無效分類,卻又是必要的標籤,可讓人躲在其中逃避無能或放言高論。作者念茲在茲告訴大家,不管什麼背景出身,在數位世界裡都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文科人尤其不必妄自菲薄。然而,當無數數位觀察家皆指出,未來或許是所有人都將面臨被科技取代命運,這樣的打氣有種淡淡的哀傷。
這碗雞湯燉給文科書呆子進補,卻也沒忘記為理科阿宅調氣:別再傻傻地把文科理科的標籤往額頭上貼,阿宅與書呆分開來一樣沒前途,未來總是屬於那些靈巧柔軟的科際整合人的。雖然有點像雞湯塊煮出來的,但有些時候,人們就是需要這樣的即時美味。【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人物》堅持與覺悟,台灣原創漫畫關鍵的一步:訪蓋亞漫畫部總編李亞倫
▉蓋亞漫畫部的開端:從「大航海」迎向藍海
檢視本屆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的書單,獲選的37部漫畫中就有25部為台灣作品,其中寫實類型超過半數,包括職人甘苦談、本土青春劇、歷史傳記,甚至社運議題亦涵蓋其中。在多元的題材中,蓋亞文化公司和旗下的子品牌原動力文化合計有7部作品入選。
第40次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書單;還有抽獎活動可以參加喔:請按我
而在金漫獎的23件入圍作品中,原動力與蓋亞也有6部獲選,其中《龍泉俠大戰迷霧人》、《異人茶跡》及《北城百畫帖》3部作品更包下了整個跨域應用獎的所有入圍名額。最後獎項出爐,由英張的《天黑請閉眼》榮獲漫畫新人獎、《龍泉俠大戰迷霧人》拿下跨域應用獎、《1661國姓來襲》奪得年度大獎與青年漫畫獎,為本屆最大贏家。
交出了傲人的成績單,蓋亞漫畫部及原動力文化總編輯李亞倫卻表示,向來以出版奇想類小說為主的蓋亞文化,其實很晚才踏入台灣漫畫界。2008年,為護玄、林綠、可蕊等蓋亞作家群繪製封面的插畫家沈穎傑(Akru),以《柯普雷的翅膀》榮獲「行政院新聞局劇情漫畫獎」首獎及最佳劇情獎,才意外激起蓋亞成立漫畫部門的興趣。
描述大航海時代福爾摩沙故事的《柯普雷的翅膀》創造銷售佳績的成功經驗,使這類題材成為台灣漫畫可望開拓的藍海;加上這類漫畫本質上接近「影像化的小說」,受眾與蓋亞的小說讀者群高度重疊,因此蓋亞漫畫部一開始即側重本土題材,鎖定青年、歷史、紀實等定位,向少男少女主流漫畫以外的族群招手圈粉。
李亞倫透露:「當時蓋亞沒有漫畫編輯,對漫畫市場又很陌生,初期做得很辛苦,因此收購了當時的原動力亞細亞,連同編輯也一起加入蓋亞的行列。」原動力成為蓋亞的一員後,起初選書仍維持過去以日漫為主、反映市場的取向,後來慢慢引進港漫,接著才著力於本土創作的經營。
▉整體漫畫市場,遭逢「交叉低點」
細數蓋亞與原動力獲得本屆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TOP 10的作品,《1661國姓來襲》參照荷蘭末代長官揆一的據台回憶錄,重新編寫台灣重大歷史;《五味八珍的歲月》藉名廚傅培梅的故事,細訴台灣庶民文化與往日的社會面貌;《魔幻時刻:The Actor第一集》揭開演員生活群像,描繪青年如何踏上築夢之路;《台北不來悔2》則為作者米奇鰻「街頭創業」親身經歷,是感動藝術相關科系的勵志小品。
許多讀者表示,這些充滿本土特色、十分接地氣的作品,與市場大宗的日本漫畫相較,「雖然冷門,但好看、不老梗,至今還沒買到過雷本。」然而雖然讀者風評甚佳,但李亞倫對市場卻不表樂觀。究其原因,就得從台灣、亞洲,乃至全球化的趨勢說起了。
「全球漫畫市場連續好幾年以10-20%的比例不停下滑,不僅日本,台灣也深受重創。本土漫畫七、八年前賣得都比現在好,因為在那之後隨著網路普及,瓜分了讀者看紙本書的興致與時間。」
另一方面,日本電子書的營業額已超越紙本,挽救了不小的出版頹勢,而反觀台灣,電子書的普及率卻遲遲未有起色。另外還包括對岸網路中文化太快速,連帶傷害到台灣,讓使用者付費的習慣養成不易。在種種條件下,蓋亞發展的青年、歷史、紀實這區塊的漫畫作品雖已具口碑,仍不足以止跌回升。
「台灣正處於紙本書急速下挫與電子書未成長的交叉低點,這個青黃不接的階段,我們必須一起熬過去。」李亞倫說。
▉給新生代的期許:堅持與覺悟,跨一步成大師
談到最受關切的創作人才問題,李亞倫認為,最大的癥結點是台灣漫畫少了一個世代。他說:「台灣漫畫創作有斷層,資深漫畫家已漸漸不畫,而新生代還沒起來。中間缺少的那個世代,照說本應該是現在這個時期最熱門的漫畫家。造成斷層的原因很多,例如景氣因素,例如中國崛起——跑去對岸發展的創作者相當多。」
他還認為,創作者有夢想是遠遠不夠的,重點是「覺悟」。
「我看過有才華的人不少,但覺悟往往不夠,因此最後成功的未必是最有才華的那一個,而是堅持下去的那個。以日本為例,眾所週知的漫畫大師都是畫了幾十年,才創造出生命價值,甚至畫到現在,連載還沒結束。台灣的漫畫家卻往往畫到一個階段就累了、放棄了,少有年輕畫到老的。」李亞倫強調:「台灣漫畫家放棄的階段,在日本正好是跨一步就成為大師的時候。」
李亞倫也指出,許多漫畫家在最顛峰的階段就漸漸不再畫了,「當時一部好作品可以賣二、三十萬本,版稅收入已經很可觀,卻沒有堅持下去,癥結還是因為台灣市場不夠大。在產業不足以支撐下,很多人轉去做遊戲、做網路。或許他們覺得畫漫畫太辛苦了。」
李亞倫說:「我們很想努力扭轉這個局面,希望有個平台,可以支付稿費讓創作者穩定生計、專心畫畫,出版社也可以得到好作品,形成良好、正常的循環。」
恰在此時,中研院漫畫人文期刊出版計畫《CCC創作集》(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前來尋求合作,正好與蓋亞的發展理念一拍即合。
中研院與蓋亞合作,重生的《CCC創作集》
「《CCC創作集》的稿費比市場行情來得高,與蓋亞的讀者也很match,有才華的年輕人我們盡量給予機會,雖然還沒有真正成名之前確實無法過很好的生活,但跟其他商業出版相較,CCC相對穩定。」
李亞倫接著苦笑:「編輯會盡力幫創作者將作品推送到讀者面前,反過來說,也請創作者穩定供稿,不要經常拖稿、開天窗,像一個月交不出8頁這種情形也太扯了。」
目前的新生代創作者,在月刊形式的《CCC創作集》雖然以「群戰」形式攻占市場,但集結成冊的作品集,也漸漸為個別作者匯聚出不錯的個人累積。例如包辦本屆金漫獎跨域應用獎3項入圍的作品,在今年「漫筆虛實:CCC創作集數位體驗展」的展出中便成績斐然。
譬如《北城百畫帖》可用手機搭載Google Tango空間感知技術,進入昭和時代台北喫茶店的奇想空間,體驗虛實交錯的圖像;《異人茶跡》將博物館變身為清代茶行,並由漫畫主角現身導覽,體驗19世紀瘋迷全球的台灣茶魅力;《龍泉俠大戰謎霧人》則特邀霹靂集團偶動漫監製,除了有龍泉俠與謎霧人戲偶本尊的展示,並有3D投影重現武打的經典場面。
▉跨域合作:從各種角度詮釋作品
李亞倫表示,「目前可期待的契機,就是數位應用與IP的多元化發展。」蓋亞目前正著手籌備網路平台,希望幾年內能達到一定規模的瀏覽量,也期盼國人能養成使用者付費的習慣。若再配合海外授權,及諸如電影、文字書等多方面的接觸與平行合作,期待能同時扶植創作者並培養讀者。
原動力合作過的成功案例,可舉「漫畫植劇場」為例。這個合作案一開始,從劇本、繪製漫畫再到拍戲,每部作品的狀況都不一樣,編劇和漫畫作者的磨合都需要借重編輯與各方溝通,碰撞過程難度很高,編輯工作相當吃重。
「例如《魔幻時刻:The Actor》,故事談的是年輕人入行受訓的藝界人生,是由王小棣老師的編劇描繪植劇場幕後的寫實作品,也是台灣首部演員養成的實境漫畫。我們的合作過程是編劇寫完一回之後,漫畫作者就要銜接下去畫。但漫畫不是分鏡腳本而是另一種創作,從文字轉為畫面難度相當高,編劇想像的也常跟漫畫作者不一樣,加上劇本是為電視劇而寫,6到8集變成一部漫畫,除了必須要做很多濃縮的工夫之外,結局跟電視劇也未必相同。」
「所幸成品很好看,讀者反應很正面,媒體聲量也很高。而且電視劇收視率好,漫畫銷量就好,兩者加起來成效必然大於2。」
漫畫植劇場宣傳影片
▉只要孩子願意看書,漫畫也是好選擇
國中赴日本就讀,大學畢業才回台灣的李亞倫,當完兵後,因不忍好作品被糟蹋了,「看不下去,只好自己投入漫畫出版工作。」他說:「那個年代,日本漫畫在台灣一片大好,但翻譯卻很爛,誤譯的情況很多,像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竟被音譯成美托羅波瑞塔,簡直像咒語一樣,專有名詞不見了,真實的藝術品在書裡一個個都像虛構,還造成文化上的誤解。」
當初為了「撥亂反正」而踏入漫畫產業,如今多年過去,景氣有了變化,連閱讀生態也已大大不同。「小時候家長禁止看漫畫,我們只能偷看;到了我兒子(小四生)這一輩,已經不是看漫畫長大的世代,他們可以接觸到的免費娛樂媒介太多了。現在家長只要孩子願意看書,多半都會鼓勵;文字書若嫌字太多,看漫畫也很好。」
被問及推薦給青少年學生的書單時,李亞倫想了想說,像是收假後、開學時需要收心;或者下雨天、心情不好有點消沉時,建議可以看勵志類、比較正面積極的漫畫。「例如《龍泉俠大戰謎霧人》,故事內容有點奇幻,又有深度。等我的小孩上了國高中,我就會介紹他看這一部。」●
▇第40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