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平宅裡的台北故事:紀錄片《人家》裡的沉淪與掙扎

作為首善之都,台北市常被目為進步城市的代表,然而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城市角落仍有不少低收入人口,苦苦掙扎求生。

由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出品的紀錄片《人家》(Being Lodged),是導演華志中耗時2年完成的作品。全片以台北市4處平價住宅(北投區大同之家、大安區延吉平宅、萬華區福民平宅、文山區安康平宅)為背景,田調採訪6戶人家,最終呈現底層百姓家的日常風景——置身貧窮現場,人們的哀愁悲歡。除了期待透過影片帶領大家理解這群「人」與「家」,關心這個族群在生活上遭遇的各種社會結構或政策規劃的課題,也期待能以影片為引,進一步觀照在這個城市居住的我們自身。


zhu_tu_1_1.jpg

圖片取自紀錄片《人家》官方臉書

▉關於貧窮的認識

《人家》是製片劉叔慧與導演華志中繼《武俠60》、《來自過去的未來人:向大師致意——古龍》後的第三度合作。北市社會局發標案子時,華志中的點影幻化工作室積極投入,主要原因是他對社工很有興趣。而後隨著拍攝深入平宅住戶的生活,原先計畫拍攝的角度也跟著擴大化,從社會局希望的平宅記錄,移轉到內部的住戶人生。

當華志中親眼見證到,低收戶確實在努力著,只是運氣就是不好,宛如被失敗的幽靈纏身,他也就不得不動情,甚至在影片裡現聲介入,與受訪者有所互動。華志中對這群不被一般社會所知的人們,開始具備了相當程度的哀憫。

當凝視底層夠久夠深,他也彷彿擁有底層的眼睛。

這也如同台北市長柯文哲自陳的:擔任市長後,他四處探訪,方才對貧窮有進一步的接觸與認識,比如原來居然有民眾連4000元的月租都視為極重的負擔,只繳得起800元,無法承受更多。柯文哲在首映會上致詞時,以片中終於遷出平宅、買下自己房子,但從此背負30年房貸的梁女士為例:「所以說,買不到房子的很可憐,但買得到房子的好像更可憐。」

片中開彩券行、亟欲脫貧的鄭玉城一家人面臨的困境更嚴厲。由於鄰近開了一家更大的彩券行,他們難以持續經營,鄭玉城和同是身障者的妻子吳春緣不得不認賠退出,苦中無樂地跟老主顧說:「以後去那家,有辣妹哦。」

柯文哲對影片中的這一段印象深刻,語氣也頗為苦澀:「也不是不努力啊,他們也是很想要脫貧,結果呢,隔壁家的經營條件更好,他們的生意被搶走了,不但脫不了貧,還負債百萬,又要回到貧窮的世界。」


44514609_331545617655234_2519443174636650496_o.jpg

圖片取自紀錄片《人家》官方臉書

柯文哲認為,社會福利政策是為了替窮苦人創造機會,但有時總無法如願,沒辦法產生更強力的作用。然而,「關懷弱勢族群是一種不可取代的社會價值,」柯文哲強調:「我們對窮人好,並不只是憐憫而已,同時那更是保護自己的機制。我們不應該只是看台北光鮮亮麗那一面的生活,這部紀錄片帶領我們,將目光轉向底層的人,親睹他們的愛恨情仇、酸甜苦辣。」

▉不被知曉的台北生活

台北市的平宅福利政策自1966年啟動,福德平宅、安康平宅、福民平宅、延吉平宅分別於在1969、1972、1978及1979年落成,大同之家則是在1981年接管。

而後,台北市政府開始計畫性地拆遷與重建,2010年福德平宅拆遷,2013年安康平宅改建為興隆公宅。日後市府將持續推動公宅改建的策略,而且與平宅採低收入集居的作法不同,公宅將採混居原則,試圖為底層人口製造更多翻轉人生的機遇。

《人家》影片主要的拍攝對象,分別是開小吃攤的吳柏藝與許國英一家;終於脫離平宅、買新房子的梁女士;經營彩券行卻不得不關閉、負債百餘萬的鄭玉城與吳春緣一家;有心智障礙與囤積症的吳秀英與其努力向上的兒子施繼英;百歲人瑞、孤獨非常的李爺爺;以及為了孩子戒除毒癮、努力考取清潔隊的蘇家弘等。

每一戶人家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身不得不的沉淪與奮力掙扎。

《人家》預告片

譬如出過幾次車禍後變得容易恍惚的吳伯藝,為求生計,只能與妻子許國英早起晚歸地拚搏。夫妻倆與3名女兒棲身於雨天必漏水的破舊平宅,看似絕望,但拉拔女兒長大是他們最微弱的指望。

施繼英小時候因為精障母親強悍的禁止,無法洗澡,到學校後因此備受歧視。他說:「還好同學們的媽媽會私底下幫忙,帶我回他們家洗澡,送我沐浴乳。」慨嘆「別人的媽媽比我的媽媽更像媽媽」的施繼英,對母親在屋中堆滿各種雜物、儼然垃圾場的現象極度不滿,終究在鏡頭前爆發。當施繼英對吳秀英怒吼:「妳能不能像個媽媽?」時,其實不止是怒氣,更是心中長久以來粉碎的具體顯露。

在鏡頭裡,吸毒成癮的蘇家弘似乎千瘡百孔,說話時總有夢遊感,不能專注。然而為了發展遲緩的孩子,他決心奮戰,從做代賑工開始,慢慢累積體力,修復遭受毒害的身體,再進入環保攻職班,受訓練習,最終獲得清潔隊的正職。

在6戶人家裡,60歲買房的梁女士相比之下似乎是人生勝利組。但她心中有種不真實感,入新屋的隔日醒來,覺得自己是不是在做夢——那是長期無法幸福、獲得安穩日子者的真實反應。


42058915_314355279374268_4944535946528817152_o.jpg

圖片取自紀錄片《人家》官方臉書

▉走入家屋的門

前台北市社會局局長許立民說:「平宅裡,其實有很多台北不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喜怒哀樂。這段歷史不能被遺忘,他們生活奮鬥的過程,也應該被記得。《人家》是一部很真誠,願意用心用力深入平宅日常的紀錄片。而社工們面對第一線窮苦人們,最需要的就是培力。換言之,就是陪伴才能培養力量,如此一來,我們才能進入別人的生命,支撐他們的人生。」

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周涵君則表示:「當導演把視角拉到社工們的身上時,就能感覺到,愛是穿透的,這樣的愛,就能穿透到我們所有工作人員,也能有所激勵,給我們更多力量。」

紀錄片的開頭,是一場看似開門見山、實則隱喻甚深的畫面調度:鏡頭直對門,門拉開,後頭是破舊雜亂的家屋。真正的理解,從來不是外部的走馬看花,而是要認真地走進去,真實地看見,才能有真實的體驗。

影片中有一段,在平宅窄巷後頭的天空出現一道彩虹。彩虹是希望的繽紛象徵,同時也具有橋的隱喻——溝通與連結,才是社福制度與機構真正的價值所在。正如華志中表明的:「我希望,這部片能夠真的帶給社福團體與工作者實質幫助。」

42213880_315425882600541_9117077729492074496_o.jpg

▉《人家》播映場次資訊(皆免費入場,需事先報名)

➤跨界座談

  • 第一場: 「照顧talk talk:你我都可能遇到的照顧需求」
    時間:
    11/10(六)14:00
    地點:旬印咖啡廳2樓(近南京復興捷運站)/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311-1號
    在平宅裡生活的單親家庭、獨居長者、身心障礙者等,家人之間彼此的照應,就如同在社會中的家家戶戶一樣,只是照顧與相處的樣態不同。主辦單位邀請大家一同透過紀錄片的畫面,與知名作家鍾文音、台大醫院許立民醫師及《人家》紀錄片導演華志中,一起探討在台北市這個社會下多元的照顧面貌。
  • 第二場:就業talk talk
  • 第三場:住宅talk talk
  • 第四場:記錄talk talk

➤松菸誠品電影院放映場次(與談人)

  • 11/06(二)A廳 10:00-12:30 (導演華志中)
  • 11/09(五)C廳 19:30-22:00 (導演華志中)
  • 11/15(四)C廳 13:00-16:00 (導演華志中)
  • 11/20(二)C廳 13:30-16:00 (導演華志中、台師大教授徐敏雄)
  • 11/22(四)B廳 19:00-21:20 (導演華志中)
  • 11/24(六)B廳 13:30-16:00 (導演華志中)
  • 11/26(一)C廳 19:00-21:20 (導演華志中)
  • 12/04(二)C廳 13:30-16:00 (導演華志中)

*活動資訊及報名請見《人家》紀錄片粉絲專頁活動專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10-31 17:43
話題》非虛構寫作如何回應當代議題?來自陳又津、阿潑與林育立的回應

我就是這樣開始寫新住民二代的

小說家陳又津出生於新北市三重區,父親為福建榮民,母親為印尼華僑。著有小說《少女忽必烈》、《跨界通訊》,2015年出版非虛構作品《準台北人》,描繪自己的成長故事,並採訪多位新二代移民。主持人李志德以「巧克力薄荷冰淇淋」形容她的作品——將大時代比喻成巧克力,打成碎片放在她個人化的生活(薄荷冰淇淋)中,所以嚐來仍是薄荷冰淇淋。這樣的寫作方式,李志德請教陳又津:是刻意為之,或者自然而成?

you_jin_.jpg

陳又津:我其實是從虛構這一方走到非虛構寫作的,大學時候念的是戲劇,從三幕劇結構開始學習說故事。我寫作的時候比較在意「從哪裡開始?」、「從哪裡結束?」,然後要帶給大家「怎樣的情緒?」,但那時候為什麼我會從一個寫虛構的人變成非虛構呢?

我發現我在很多場合上,沒辦法告訴別人我從哪裡來。無法給出一個簡短而有力的回答,甚至「妳是台北人嗎?」我也沒辦法回答出來。我家住三重,這是一個衛星城市,三重算不算「天龍人」呢?我是非常懷疑的。

我看到村上春樹寫《地下鐵事件》時,他想採訪「沙林毒氣事件」的相關人,結果,他發現大部分的人都不想談——有些是受到很嚴重的創傷,但有些人則說:「沒有啦!我也沒有受到什麼嚴重的傷害,就是那幾天呼吸道比較不好而已,沒有什麼嚴重的傷害,你去問別人吧,別人更有資格被問。」

53513.png很多朋友看過我書稿寫很多父親、母親的經歷,便問我:「那妳呢?妳自己在哪裡?」我就想到我這樣的小孩,學名應該叫「新住民二代」。

我知道很多人跟我一樣背景,但我們的想法卻是完全不同的。我就想,沒關係,雖然以前沒有認識這些人,但我可以一個一個問。我就這樣土法煉鋼到處問,很多人會跟我分享求學和家庭經歷,我才發現:我們這一群人,就是完完全全的不一樣。

雖然大可把這些材料應用在小說中,可那時我覺得確實有一種急迫性,如果可以早一天讓大家知道,那就早一天知道。所以我才以非虛構的方式,撰寫了很多關於新二代的採訪。

▇我並不相信書寫可以改變什麼

擔任過記者、志工和NGO工作者的阿潑,作品曾獲許多大獎,如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鍾肇政文學獎報導文學類、開卷好書獎等等。著有《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介入的旁觀者》、《憂鬱的邊界:一段跨越身分與國族的人類學旅程》,皆為非虛構寫作的作品。主持人首先介紹阿潑的人類學背景,並詢問多元的素材如何彼此連結,以及人類學追求對她的助益為何?

a_po_.jpg

阿潑:我對又津的觀察是,不管她宣稱作品是小說、戲劇或非虛構,她的寫作多少都是在現實的框架裡。我常常看到她的便利貼,記錄著一些點子,那些點子可能正是根據真實發生的事。

我要說的是,我們其實活在一個很現實的世界。新聞報導是描述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從我18歲開始學寫新聞前,我對新聞還有所憧憬時,我就開始去試著理解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行業?或什麼樣的工作?

後來隨著年紀增長,我發覺這樣的Know How和技術已經不足以去檢視真相了。不要說現在的假新聞,即使記者很認真寫他覺得的真新聞,它都不是真的,有點像摸大象,你永遠只能摸到一條腿或一個鼻子。

我在想,去讀人類學以前,我其實就對這個行業有非常強烈的失望。那個失望在我《介入的旁觀者》後面有寫,或者依據我採訪的那位中國調查記者的話來寫是:「我並不相信書寫可以改變什麼」,一直到現在,雖然我還是不停在寫,但我也不斷告訴自己:「我寫這個也沒多少人會看,就算看了,其實什麼都不能改變。」

2015480084240-01.jpg所以為什麼是人類學的介入呢?我對新聞跟書寫徹底絕望的時候,突然發覺它們對這世界沒有任何意義,而我去學人類學,是因為我想學習站在第一線。

不論社區工作者、田野工作者,或是我有一陣子熱衷到偏遠地區或第三世界國家當志工,人類學的知識幫我進入田野。我後來發現我在雜誌、書籍或其他的寫作中,都還是要去服從某些書寫的框架,可是我必須要長出一個眼睛,是我可以看到那個世界真實的血肉,甚至可以繞到反方去看的。我不一定寫得出來,可是我至少要知道,我寫的東西不是絕對的真實。

「人類學之於我」是這樣的作用,這可能跟很多人類學家宣稱的不一樣。那些人類學家是真真實實、扎實地在做他的研究,但對我來說,人類學是我放棄新聞技巧時,另外一種新的視野。我必須再強調,不只人類學,大部分大眾傳播科系其實是奠基在社會科學之上,一方面還是有社會學。這些知識的補足,只是告訴自己,目前抱持的工作方法或我相信的那些東西不是絕對的,我必須要一直提醒自己這件事。

▇寫書,是為了幫記者這個行業掙一口氣

自由記者林育立,旅居柏林,長年為台灣和德國媒體撰稿,著有《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解析兩德統一後政治、能源政策與轉型正義各方議題,深受好評,目前擔任中央社駐德國記者。主持人首先指出,中央通訊社的新聞通常是精要且即時的,請教林育立如何從簡要的日常新聞,勾勒出一部完整的專書。

lin_yu_li_.jpg

林育立:首先談我為什麼會寫一本書。我會寫書,是因為當了記者幾年之後,發現這個行業越來越不受到重視,記者不再是受人尊重的行業,大家普遍瞧不起記者。可是我明明覺得「新聞業」非常重要,一個國家要有好的媒體,對國家、對人民、對整個民主運作,都非常重要。

我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我在中央社做幾年之後,適逢網路興起,同世代很多記者都離開了媒體圈。那個時候我也思考去留,後來我決定留在媒體圈,開始當起了自由記者。

那時候,即時新聞的問題已經出來了,我也常在想,應該要怎樣掙脫這個牢籠?我開始寫深度的、系列的報導,然後自己發展題目來寫作,而後找媒體投稿,一次寫上千字至三萬字。過程中,我慢慢培養出興趣,再慢慢去累積文字。在一個議題中,十萬字裡頭大概有三、四萬字最後可以被出版。

當時,寫一本書的動機非常簡單:為我們記者這個行業掙一口氣。

我在德國看到的非虛構寫作的寫手,不只學者,有很多都是記者。記者在這些國家這麼有影響力,但為什麼台灣的記者無法受到尊重呢?我們知道有「端傳媒」、有「中央社」,可是我們不知道《聯合報》的總編輯是誰,他們也不太跟社會互動,這跟我在西方社會看到的情況不一樣。

譬如《紐約時報》,我會記得哪幾個文章一定要看,因為好媒體是一定有幾個有名的記者,這些記者都是著作等身的,他們寫了很多書。我有一點想要模仿他們的味道,想試試看,我也希望台灣有更多記者投入非虛構寫作。

記者在通訊社裡寫作,或即時新聞的寫作,我們的訓練是用兩、三百字要讓讀者在5秒鐘、10秒鐘內就要吸收,很快就可以移到下一則新聞。記者必須確定讀者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掌握到新聞的精華,這是我們平常的訓練。

getimage_11.jpg沒錯,我們一天到晚到前線去,然後寫出幾百字,可是我們明明看到了很多東西,聞到現場的氣味、看到那裡的顏色,這些東西我們明明也看到了。於是,開始寫作時,我試著不只去記錄那5個W的事情,不只是將採訪忠實記錄下來,而是記錄現場的那個感覺。將這個事件跟當時的時事關係,寫到筆記本中,也加入自己的心得,這些東西就是血和肉,再慢慢把三、五百字擴大到一千字、五千字到最後上萬字的文章。

有一個東西是我沒學過的,就是怎麼樣去組織一個故事?一個好讀的故事,那是有方法的,可以去跟編劇學,可以去跟小說家學,這幾乎是一門學問。在德國有一套自己的傳統,許多其他地方也有。

我可以理解阿潑說的,我們做記者做久了,會覺得很無力,開始質疑新聞書寫的意義到底為何?今天的題目叫「非虛構寫作如何回應當代議題」,可是我們所寫的東西,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真的發揮不到什麼效用,但這些東西會在後來寫書的過程中慢慢累積。剛好市面上現在有不少給記者看的書,有意投入非虛構的寫作者,不妨也可找來讀一讀。

看不過癮嗎?作家阿潑專訪,下週即將刊登,敬請期待。


dsc00500-bian_ji_.jpg

攝影:王志元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對談》為吹不走的掛念而寫:馬欣和毛尖的影評魂

▉關於寫作

馬欣:
有時從筆觸就可以看出男女調性。老師的文字,當初一讀就很喜歡,其中有個強烈的印象是您的文字有男生的俐落與女生的細膩度,全然沒有女性共生感的文字,您這樣超乎男女的筆鋒,是否也是長久醞釀,來自從小游離於各個群體的冷靜觀察?

毛尖:
衷心感謝你的觀察,因為我最怕的就是被歸入「小女人寫作」。我大概是1997年開始比較有規律地寫專欄,那個年代流行一個詞,叫「小女人散文」。基本上我從寫作之初,就在逃這個名詞。也是因為在那樣一個時代框架裡,我會一直比較追求中性的風格,也試圖用自己的寫作展示一種中性,無論是情感中性還是用詞中性,我一直企圖達成一種,用你的話說,俐落感。
當然,這個,部分也是專欄寫作決定的。2001年開始,我和陸灝一起給香港《信報》寫專欄,當時每篇要求是800字。800字,如果隨意抒個情,400字就沒了,所以,從開始寫專欄,我就比較自覺追求簡潔吧,能不用形容詞的時候就不用形容詞。因此,我的所謂筆法也談不上源於冷靜觀察,一半倒也是被專欄這種體裁決定的。專欄,就得說事。


bi_jian_.jpg

(取自pxhere

馬欣:
老師的文字同時有華麗與蒼涼的美,是因為直透人心的力度,比方您寫蕭紅,那同理寫作人的狀況,還有女人的處境,情感埋得深。您多年筆耕,除了愛電影戲劇外,持續性寫作其實很耗體力,會做這耗神與體力的工作這麼久,促動您下筆的情感是什麼呢?怎樣的事物會興起您想寫作的念頭?

毛尖:
真是要握握你的手。一般讀者都覺得我們寫專欄的特別容易,好像吃飽了撐的,消化一下寫個專欄,其實專欄真的耗神。尤其6年前,我在《文匯報》開了一個叫「看電視」的專欄,隔週寫篇正在播放的電視劇專欄,這事情,做一個月還有點意思,時間一長就發現自己找死,比環衛工作還辛苦,起早貪黑看一星期,成果1000字,真心為我好的朋友都勸我儘早收手,但至今我也還在寫。
要說促使我寫下去的動力是什麼,似乎常常也就是普通讀者的一句留言,「等著看你對這部劇的評價」。我們寫專欄的,就是這麼經不起讀者的一點點鼓勵。當然,說得雄偉點,我也可以說,我為人民看劇,但是我知道,我骨子裡沒那麼高尚,只不過寫了20年,我對專欄作家的身分有了一種發自肺腑的認同,我自覺自己就應該在一線工作,在一線當清道夫。

馬欣:
老師從寫評論和專欄起家,您如何看待「專欄作家」這個身分?您曾說「現在更喜歡用婚姻的態度對待工作,和工作談情說愛哀哀怨怨的階段過去了,我們彼此接受彼此陪伴」,能否談談這些年寫作的心境變化,寫作對您而言是什麼?出入不同文體的寫作,對您有什麼不同的意義?

毛尖:
專欄作家,本質上就是火線戰士。一般情況下,我們總是在第一時間發言,不會等別人發完,我們總結一下,那當然比較保險,但我們不行。專欄是有新聞性的,我們需要在事情發生的時刻做出評論,一旦說錯話,就會被人罵浮躁。說起來也挺辛酸,我們專欄作家一直在幹累死累活的事情,卻又常常沒名沒份。作家覺得我們像小三,讀者覺得我們像打手,類似美劇《24反恐任務》裡的主人公,一發生事情,我們馬上得揹著子彈出發,有時還誤傷友軍,裡外不是人。不過這麼多年過去,我現在已經非常認同專欄作家這個稱呼,說到底,專欄作家就是為亂世而準備的。
至於我說的和工作進入婚姻狀態,不是指寫作,是我在大學裡的工作。剛開始教書的時候,各種不適應,包括有時的早起、經常的會議,一直想辭職回家專職寫作或當媽。現在我和工作彼此磨合好了,或者說,我也在教學中找到了樂趣。如此,工作和寫作,加上家庭,成為我的三個支點吧。
寫作而言,我根本不敢說我能出入各種文體。當然,用我自己對文體的定義,也還能說一下。我對文體的定義是,1000字是一種文體,5000字是另一種,10000字又是一種,這幾種,我都嘗試了,目前而言,我自覺在1000字文體上,我可以做得比大多數人好。不同的文體,讓我用不同的方法思考,說來話長,我好像已經說多了。

馬欣:
情感如老師筆下像一寸灰,以寫作勤拂拭,但灰總又生來,我們像個清潔人員,徒勞但值得。老師做為寫作者,最心心念念,讓您勤拂拭也不厭倦的主軸是什麼?

毛尖:
我其實絕對不是一個勤拂拭的人,倘若不是有專欄,我大概什麼也不會寫。每次寫專欄,也都是死期前幾個小時動手。但我有寫作,或者說專欄倫理,答應別人的事情,我一般都會做到。上海也算是中國大陸地區最講遊戲規則的地方,我接受了這個城市對我的刻畫和改造,所謂說到做到吧。至於一寸灰的灰,那是不會捨得去拂掉它的,灰是生命舍利子。

馬欣:
撰寫評論偶有好評差評,老師曾因寫這些文章遇過什麼故事?您與評論過的人,生活中會來往嗎?

毛尖:
太多事情了,壞事也沒法說。因為說壞事,不點名,就沒意思。至於好事,那也實在太多,因為不能說壞事,也就不想說好事,否則顯得我心靈很軟弱。寫評論,總會得罪很多人,這事情,最介意的倒是我媽,她常說,我種棵菜,你要說我不好看,我都心裡不高興,就更別提其他了。因此,若要是被我荼毒過的作家、編導和我媽一個社區,估計我媽得天天給人送雞蛋送青菜去。也不是我媽特別善良,可能我媽更懂得生長的艱辛,而我,更喜歡黑幫電影,我喜歡用斬截的方式來表達意志,無論是愛是恨。


dian_ying_.jpg

(Photo by Samuel Zeller on Unsplash

▉關於電影

馬欣:
有沒有哪個電影中的人物,是讓老師很想下筆,甚至想到他,仍然覺得這人一路鮮活到現在不過時,仍能被一寫再寫的角色?(我的是《黑暗騎士》的Joker,他在那時出現,正好是世界翻了一個篇章的時候。)

毛尖:
太多了。年輕的時候,特別喜歡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扮演的偵探,因為不管他是說話還是沉默,都有一種迷人的神祕感,以及卡萊.葛倫(Cary Grant)演的無辜男人,他的雌雄莫辨感具有一種真正的喜劇性。還喜歡歐洲演員尚‧路易‧特罕狄釀(Jean-Louis Trintignant),就是《慕德家的一夜》(My Night At Maud's)的男主,他特別知識分子又特別乾淨。
還喜歡臉叔(柯林.佛斯Colin Firth),他的達西最接近我想像中的《傲慢與偏見》男主。不過現在年紀大了,開始會喜歡一些更樸素的東西,像小津電影中的笠智眾。我在《一寸灰》中也寫了,我現在喜歡這種不散發一點男性氣概的角色,他們就像小津電影開頭的那塊亞麻布一樣,聲色不動盡在其中。發現說了一圈,說的都是男性角色。女性人物方面,也數不過來。我很喜歡夢露電影,夢露的性感就是本色是天真是素樸,恨不得能守護她一生。

馬欣:
如今的電影有的很好,但秀下限的也不少,像老師《一寸灰》談到的《五十度灰》(台譯:《格雷的五十道陰影》)。老師令你擔憂的是,在未來,擁有大資料的人會成為新的霸權新的致幻劑,老師是否也會擔憂這會影響到電影的本質,以及多年來建立的集體品味流失?(我這兩年的確有感覺,有些電影愈來愈像三合一即溶式咖啡,但卻獲得相當多的鄉民口碑。)

毛尖:
沒錯,現在影視劇的語法完全改變了。大數據時代,影像受數據原則操縱,比如,觀眾喜歡萌,就為主人公加入萌元素;觀眾喜歡主人公有點暗黑,那就加入暗黑元素。數據還要求女主得有三個追求者,男主兩個,於是,像《紅高粱》這樣的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後,就跟原著沒啥關係了,女主出場兩個小時換了3個男人,男主則因為不同數據庫的要求,有時足智多謀有時呆萌腦殘。
這就是眼下大量影視劇的製作方法,用你的話說,是三合一,即溶。當然,這種三合一,如果數據之間合成得好,也能獲得成功,比如暑假紅遍長江南北的《延禧攻略》就是一個例子,魏瓔珞性格簡單,數據庫人格,不過數據匹配人物成立,網友看了一片叫爽聲,估計會成為年度收視冠軍。

馬欣:
老師書中提到「顏值」就跟「米拉波」一樣,我的確有一種審美正在失去的感覺,一如電影《絕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主角那個作家走過盛世也轉身迎來失落的感受?您身為一個電影評論員是否也有同樣感受?

《絕美之城》預告

毛尖: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既是,又不是。作為影評人,我們的文化位置顯然已越來越難堪。20年前,我剛剛進入這個行當的時候,「影評人」頭上還有點光環,一起吃飯,起身說去看電影,朋友都還覺得是爽事。現在不一樣了,大閘蟹吃到一半,說待會兒還有場電影,朋友紛紛投過同情的目光。每年要專業看那麼多爛片,我和周圍不少職業影評人一樣,有時會懷疑人生。這跟《絕美之城》差不多。不過,另外一面呢,在令人沮喪的螢屏內外,常常突然,也會冒出讓人驚豔的電影和電視劇,比如最近看到的《無雙》,一下子讓人覺得香港電影不死,一個人走在路上,又能興興頭頭很久。

馬欣:
關於觀看電影的方式,曾有人問我說:你看電影是否寫筆記,不然之後怎麼寫?我不寫筆記,因為覺得自己會妨礙進入故事裡,進入主角(導演)的潛意識裡。現在常看到有些影迷邊看電影邊寫筆記,想知道您對觀影過程的想法?

毛尖:
我也從來沒有一邊看電影一邊做筆記的習慣。我有個很好的影評人朋友,她就倡議邊看邊寫,但我完全不行。我更希望把自己放在一個普通觀眾的位置上,去經歷一部電影的情緒起落,既被電影迷得人五人六,也能被電影氣得要死。這方面,我基本是有些本能地拒絕把自己的電影眼光職業化,所以也不想保持審慎的距離,至少在第一遍看電影時不會。我寫影評,也盡量不用術語,我希望我和觀眾能在最大公約數上分享觀點,我們彼此不賣弄不裝逼,在「人之常情」上說服自己和讀者。

▉後記

馬欣:
那天總編問我,訪毛尖老師好不好?自然是好,我們都是信奉中性書寫者,我們都是在人性中爬格子的人,我們都在書中寫過蕭紅,我們都惦念哥哥張國榮的藝術成就。我們泡在電影裡苦海無邊地叫苦,但如她書中點到的「一寸灰」,我們何嘗不是因為這點吹不走的掛念而寫作呢?

她的《一寸灰》,我堅持住在《階級病院》裡,我們習慣看人也投射看自己,一雙鷹的眼,終究降伏在筆尖裡。

根據這兩年的觀影經驗,覺得電影日趨兩極化,一種是情感看似濃郁,但卻淺淺地漂浮在水上,如油一樣怎麼都潛不進故事這深水裡。但觀眾也會趨於兩極化,只要那樣的情感就票房奏效。那些看似澎湃,實則是一撈就起的人生,無法為人生定錨,但有些人會以為看了一場好電影,如同布希亞理論裡的後現代的擬真,許多片擬真了過去好片的雛形,核心是什麼倒也囫圇吞棗地無所謂了。

於是才問毛尖老師是否也覺得審美正在失去的感覺,一如電影《絕美之城》作家在狂歡時代回眸時的疑問,我也如毛尖老師周圍的職業影評人一樣,有時會懷疑人生。最讓影評人難過的不是爽片(爽片我們看了也笑呵呵啊),我們怕的是沒有直探人性,卻模仿好片的電影,劇本一缺,這種「模式先行」的電影會愈來愈多。但偶爾,只要偶爾就好,就像毛尖老師說的看了《無雙》,或是看著人身影走進暗巷仍無所懼的《啊,荒野》,那種真心誠意的電影或劇,你就會覺得夠了,自己可以再走下去,即使也跟老師一樣看得頭昏眼花。

如老師說得好,《延禧攻略》是數據型人格,彷彿是大數據算出來的主角。我想,以後大數據會為我們演算出更多的「成功角色」吧。如果有這麼一天,那我只要有看破世情的「如懿」,或想起一點點《火花》裡把帶刺夢想抱得滿身傷的德永,以及像毛尖老師說的一個讀者的回饋,我們就會繼續堅持著向眾人說:「這才是我們心中的好片。」即使我們在這圈子,即使我們被罵也無所謂,因為我們都擁有影評人的靈魂啊。

yi_cun_hui_zheng_feng_shu_yao_.jpg一寸灰
作者:毛尖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毛尖
浙江寧波人。華東師範大學外語系學士,中文系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作協理事,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研究涉及20世紀中國文學和電影,世界電影和英美文學。近年來,注重研究當代中國影視和都市文化狀況,在上海、香港、臺北、新加坡等地均有專欄。著有《非常罪,非常美:毛尖電影筆記》《當世界向右的時候》《亂來》《這些年》《例外》《有一隻老虎在浴室》《我們不懂電影》《夜短夢長》《遇見》《一寸灰》等20種。


getimage_8.jpg階級病院
作者:馬欣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欣
同時是音樂迷與電影癡,其實背後動機為嗜讀人性。在娛樂線擔任採訪與編輯工作二十多年,持續觀察電影與音樂,近年轉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從事專欄文字的筆耕。曾任金曲獎流行類評審、金音獎評審、中國時報娛樂周報十大國語流行專輯評審、海洋音樂祭評審、AMP音樂推動者大獎評審,樂評與電影專欄文字散見於各網路、報章刊物,如:《中國時報》娛樂周報、《聯合報》、《GQ》、《Vogue》、誠品《提案》、《KKBOX》、博客來OKAPI、MTV中文音樂網站、娛樂重擊網站與《Hinoter》、《音痴路》等,著有《反派的力量》、《當代寂寞考》、《長夜之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10-29 15:22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