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詩專題I》何不來讀緬甸詩?台灣「新南向」早應被關注的「無用之用」
由遠流出版公司翻譯的《緬甸詩人的故事書》本來是一部紀錄片。緬甸自從1962年軍事強人尼溫發動政變之後,近半世紀以來處在軍政府的獨裁統治下,直到2010年新憲法公布後首次舉行大選,才真正朝著自由民主的方向緩步邁進。
2013年捷克籍的紀錄片導演佩特.洛姆(Petr Lom)和荷蘭籍製片人柯琳.馮.艾禾拉特(Corinne van Egeraat )受邀到緬甸首次舉辦的「人權電影節」播放他們的一部電影時,意外發現緬甸是個詩歌與詩人的國度,「只要一談到詩的話題,大多數人都會舉手說他們偶爾會寫詩。而認為自己是專業詩人,或把『詩人』寫在履歷表上的數量更是驚人。」
他們聽到許多緬甸詩人精彩的人生故事,其中很多人曾遭受軍政府的迫害,再加上長年對外封閉,緬甸詩歌極少被翻譯介紹,讓他們興起了將這些詩人的故事告訴全世界的想法。
在緬甸詩人欽昂埃的引導與協助下,兩位來自荷蘭的電影人花了3年時間尋訪、拍攝了17位緬甸當代詩人的故事。2017年紀錄片《緬甸詩人的故事書》完成,參加「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與「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影展」,並獲得「KNF Award」與「Politiken's Audience Award」等獎項提名。
他們同時出版了同名的攝影與詩文集,將紀錄片中引用的詩作全文英譯,也就是這本由罕麗姝與廖珮杏翻譯的當代緬甸詩選。
▇國際對緬詩的關注,著重人權,鮮少美學討論
自從緬甸「改革開放」後,緬甸作家重新回到世界舞台,歐美學界也重新燃起譯介緬甸文學的興趣。例如2015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的《番紅花影與被救回的手稿:言論檢查與社會轉型下的緬甸文藝生活》(Saffron Shadows and Salvaged Scripts: Literary Life in Myanmar under Censorship and in Transition),就訪問了緬甸老、中、青三代共9位作家、編輯,詳細報導了他們的文學生涯。
以詩歌而論,則首推2012年出版的《骨堆終將發鴉嘶:15位當代緬甸詩人》(Bones Will Crow: 15 Contemporary Burmese Poets),主編此書的緬甸少壯派詩人科科瑟近年來非常活躍,在許多歐美的文學網站上以英文發表介紹緬甸現代詩的文章。

拜網路發達之賜,年輕詩人貌代在2017年更譯介了一批 「90後」的緬甸青年詩人。而華文世界方面,《緬甸詩人的故事書》介紹的詩人颯雅林也曾受邀參加2013年的「香港國際詩歌之夜」與2016年的「台北詩歌節」。
國際上對緬甸詩歌的關注,多半與緬甸的人權狀況與近期的民主化等政治議題密切相關。《緬甸詩人的故事書》也不例外,洛姆與艾禾拉特原本關注的就是人權議題,因而緬甸詩學發展的內在美學歷程並非這本書的焦點,而是透過詩歌來反映緬甸從獨裁威權邁向民主開放的社會轉型歷程。

▇台灣人為什麼應該讀緬甸詩歌?
從翁婉瑩為本書撰寫的導讀可以看出,遠流翻譯這本書的目的,主要也在關注當代緬甸的社會狀況。隨著台灣政府最近的「新南向」政策,並開始具體獎助相關的學術研究與文化交流活動,東南亞國家再度引起國內文化界與出版界的關注,但也暴露出國內長期以來對這個領域的忽視。
在最近的一篇報導中,「東帝汶台商會」的祕書長就感慨台灣缺乏印尼語的翻譯人才,並讚賞中共「商務部」2017年的《對外投資合作指南》針對東帝汶這樣的新興小國都提出了61頁的報告,涵蓋地理、歷史、交通、民生、法律等資訊,抱怨國內的外交部門缺乏調查研究,無法給予海外台商情報上的協助。
這讓我開始思考像《緬甸詩人的故事書》這樣的書,究竟對當前的台灣有什麼用處呢?
若從商業交流的角度來看,《緬甸詩人的故事書》確實「無用」。書中介紹的詩人,有政治異議份子、社會運動者、女性主義者、前衛藝術家,他們言人所不敢言,進出監獄、衝撞社會保守價值。從功利面來看,認識這些詩人,可能很難有實際的助益。

《莊子》中有個很經典的句子:「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註)或許從最「無用」的詩歌著眼,反而能讓外國人,如台灣,更深刻地看見這個國家,最精湛文化樣貌。
事實上,「新南向」所面臨的困境,正是台灣長期以來過於膚淺的功利主義所造成的。譬如語言人才,與歐美日本的語言相比,學習東南亞這些「貧窮落後」國家的語言顯然「無用」,所以國家平時沒有在大學設立相關學系,企業也沒有投資儲備人才,民間更少人學習。
一旦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起來,才發現連基本的翻譯人才都很缺乏。
在外國語的學習中,相較於英文、日文等強勢語言,印尼語被認為較無用。在東南亞中,小國東帝汶被認為不需關注,長久下來把地平面「無用」的部分都挖掉了,一朝想要邁步走出去,才發現「新南向」寸步難行。
▇詩歌反映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
那麼《緬甸詩人的故事書》有何「無用之用」呢?我認為首先是建立同情的了解。
台灣也經歷過從威權統治走向自由開放的漫長歷程,也曾為爭取言論自由付出很大的代價。因此,認識緬甸這段類似的歷程、聆聽具體人物的生命故事,可以幫助我們真正理解緬甸這個國家,讓我們對緬甸文化產生真實的感覺。這還算是最容易被大眾理解的「有用」的部分。
再深一層看,《緬甸詩人的故事書》讓台灣讀者接觸到緬甸的詩歌,詩歌其實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在全球化的時代,要想創立品牌,將產品與服務行銷到另一個國度,了解該民族的思維方式其實非常關鍵。這看似抽象的問題其實非常根本,會廣泛地連結到產品如何設計、如何廣告行銷等各種「有用」的問題。
正如前文提到洛姆與艾禾拉特的觀察,緬甸其實是個詩歌的國度,而這本書是由緬甸最富創意與感受能力的一群詩人,對生活周遭提出各種觀察與洞見,他們還接受訪談,表達出了創作的動機與思考的過程,若能仔細去品味與體會,從這些看似「無用」的詩歌當中,其實能淬取出很多「有用」的信息。
此外,這本中緬對照的詩集,讓台灣讀者接觸到緬甸文,接觸到緬甸文學,甚至勾起讀者去進一步投入學習的慾望。我想要以此為契機,為大家簡介一下緬甸詩學的內在美學歷程。拉出緬甸近代詩歌史的縱深,才能理解《緬甸詩人的故事書》中的詩人與作品,補充國際關懷對緬甸詩歌力猶未逮的面向。
▇緬甸現代詩的兩大源流:愛國詩歌與實驗文學
緬甸現代詩的起源,可追溯到兩個源流,一是被英國入侵所激發出的針砭時事的愛國詩歌,代表者是愛國詩人德欽哥都邁。他起初在仰光的印刷場當排字工人,後來進入報社工作,1911出任新創刊的《太陽報》編輯,開始發表新型態的詩文。《太陽報》是由一群緬甸大學青年所創辦,是緬甸佛教青年會(YMBA)的機關報,旨在傳播獨立、自由、民主等思想。

德欽哥都邁為了針砭時事、喚醒國人,運用註解佛經的傳統創造了「注」(htikas)這種詩歌與論述交錯的新文體。譬如他在1914年發表嘲諷「假洋鬼子」的〈洋大人注〉(Bo Htika,),或是以一次大戰後緬甸向英國派出代表團要求自治為契機,發表於1919年的〈孔雀注〉(Daung Htika),以孔雀象徵緬甸,回顧緬甸的歷史,期待民族自治,頌揚愛國主義。
另一股潮流則是留學英國歸來的緬甸文學研究者吳佩貌丁,在仰光大學所發起的「實驗文學」(Khit-San Sarpay)運動。吳佩貌丁自1922年起在仰光大學擔任緬文教授,開始積極推動緬甸古典文學研究,讓人們對蒲甘碑銘清晰簡煉的寫作風格產生興趣,同時帶領校內年輕的教師與學生實驗,以新形式與新內容創作詩歌和短篇小說,展開了「實驗文學」運動。
吳佩貌丁在1930年代編輯出版了《實驗故事集》(Khit-San Ponbyin-mya)與《實驗詩集》(Khit-San Kabya-mya)。代表性詩人則是與小說家德班貌瓦並稱「實驗文學三傑」的佐基和敏杜溫。「實驗文學」的詩帶有一種以復古為創新的性質,改良了傳統格律中比較貼近口語的「雅都」(yatu,季節時令詩),回歸緬甸古典「四言詩」的「爬升韻」(climbing rhyme)形式。
「實驗文學」之後,緬甸詩壇又有三波文學運動,分別是1948年緬甸獨立前後的「新文學」(Sarpay Thit)運動、1968年左右開始的「現代詩」(khitpor kabya)運動,以及2000年之後的「後現代詩」與「語言詩」(Language Poetry)運動。
▇左翼的影響與現代主義的技藝
1948年緬甸獨立後,原本「實驗文學」健將之一的詩人達貢達雅,受到左翼文學的影響而開始鼓吹「新文學」運動,批判「為藝術而藝術」的資產階級文學,認為不該一昧追求美學的境界,應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人民」寫作,講究寫作的實用價值。
當時魯迅等中國左翼作家的作品也被引介入緬,這使得當時的緬甸文壇分成兩派,針對文學該不該有傾向性、宣傳性這點爆發了論戰。然而「新文學」運動的社會寫實主義作品後來越來越僵化,幾近政治文宣,因此到了1960年代後期又出現了「現代詩」運動。
「現代詩」運動的旗手茅塔諾在1968年出版了重要的翻譯集《松樹蔭下》(Htinn Yuu Pin Yeik),介紹了阿波利奈爾、里爾克、艾略特、馬雅可夫斯基等國外詩人的作品,為緬甸引進了自由詩與浪漫派、前衛派、意象派、超現實主義等歐美流派。
「現代詩」立即被「新文學」指責是頹廢的、資產階級的、親西方的文學,雙方爆發了論戰。後來在達貢達雅的調解下,雙方取得共識,「現代詩」的自由詩與豐富的藝術形式獲得接納,而創作的內容必須反映普羅大眾的生活與社會的問題亦被「現代詩」所接受。
事實上,1962年軍事強人尼溫當權後,由於政府對內部的鎮壓越來越強,以豐富意象、巧妙譬喻反應社會日常現實的「現代詩」成為一種暗中表達反政府情緒的方式。達貢達雅在當時留下了一句名言:「你或許可以拋棄韻律,但無法拋棄意識形態。」
▇後現代與網際網路的衝擊
然而,當「現代詩」成為主流之後,也陷入了創意遞減的螺旋。詩人颯雅林因此批評「現代詩」喪失了原本實驗前衛的部分,成為過於專注詩人個人情緒的抒情詩,發表作品的口吻、色調、內容與表達方式同質性高到遮去姓名簡直難以分辨作者的地步。
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在2000年之後傳入緬甸。詩人颯雅林則譯介了「紐約詩派」(New York School)的艾希伯里、「語言詩派」的查爾斯.伯恩斯坦、辛波絲卡,乃至於運用網路搜尋引擎創作的「夫拉夫詩」(Flarf Poetry)等多元的創作參照點。
透過引進世界的新思想、新創作潮流的努力,再加上網路出現後的便利,當代緬甸詩歌呈現眾聲喧嘩的盛況,出現了像是Pemskool、Be Untexed等國際化、以網路為媒介的創作社群。

▇出版審查是譬喻之母
最後,回歸到《緬甸詩人的故事書》探討的主題——「言論自由」與「社會轉型」。軍政府獨裁統治時期的緬甸雖然沒有言論自由,但緬甸詩人卻想方設法繞過嚴格的出版審查。
例如緬甸女詩人愛茵德拉在回顧這段時期時,引用阿根廷作家波赫士的名言「出版審查是譬喻之母」,認為出版審查反而激發詩人以更多隱喻、創意的方式抒發心聲。
如今雖然廢除了出版審查,但言論自由在緬甸仍然相當脆弱。詩人莫偉表示:「現在已經不需要等好幾個月,就只為了審查批准,你隨時都能出版……但是,如果你出版了可能冒犯到人的書,你可能會被起訴。」詩人百則說:「在民主政府的統治下,我有言論自由,然而現實生活中,它並不存在。在審查制度的時代,一旦他們核准了你的作品,那就是沒問題了,之後不會再有追究。然而現在,你可以自由寫作,他們則可以隨時因為你寫的東西逮捕你」。

市場經濟也對文學的出版帶來巨大的衝擊。茅塔諾就感嘆,在將近5200萬人口的緬甸,一本小說僅僅銷售超過3000本就算「暢銷書」了,詩集更慘,超過500本就算大熱門。如今市面上充斥著教人成功致富或星座命理的書,動輒銷售上萬冊,緬甸詩人卻大多僅能出版50頁以下薄薄的詩集,印刷數量不過500本,其中一半還是拿去贈送給朋友。文學雜誌也大為沒落,以往每期主題固定的嚴肅中篇小說已不復存在,僅會刊登兩頁以下的短篇故事和幾首詩而已,內容則充斥著影歌星的全彩拉頁照片和八卦消息、星座命理等專欄。
▇望向亞洲的詩壇
對熱愛文學的台灣讀者來說,緬甸現代詩發展的軌跡不難令人聯想到「五四新文學運動」、「新月社」、「創造社」等社群,或是「鄉土文學論戰」等對應的歷史。而文學出版市場的萎縮和網路文學的蓬勃發展,也同樣令人在興奮之餘十分徬徨。可以說亞洲國家之間的比較,甚至比看向歐美更能刺激我們去省思過去與瞻望未來。
受邀評論《緬甸詩人的故事書》時,我起初相當惶恐。一看到這本書中的緬文,就像韋小寶看到「蝌蚪文」時那樣頭痛。不過轉念一想,這或許是個難得的機會,勿因語言陌生,而放棄閱讀。緬甸詩歌的確令人非常驚艷,讀者能從中感受到緬甸民族的特長,他們偏好史詩般的生動敘事、擅長繁複的思維辯證,同時追求戲劇對話的效果。

當代緬甸詩人吸收世界各國詩歌藝術的熱情,也令人驚嘆。一些前衛的詩歌運動,像是「夫拉夫詩」,鮮少被台灣讀者認識。緬甸年輕一代的詩人透過英文走向國際的努力,更令人佩服。若把目光放得更長遠,這些都是詩人國度緬甸帶給我們的「無用之用」,端看我們有沒有能力去運用。
正如詩人欽昂埃所言:「翻譯是讓我們攀登到自己的樹上擷取果實的途徑。」至於《緬甸詩人的故事書》究竟「有用」還是「無用」,從中究竟能擷取到怎樣的果實,則留待讀者去探索了。●
OB短評》#108 演化感官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看不見的雨林
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漂洋來台的雨林植物,如何扎根台灣,建構你我的歷史文明、生活日常
胖胖樹、王瑞閔著,麥浩斯出版,60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獨 益
台灣許多學科的系統化建立,多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開始,植物自然史也是如此。在植物學界,人稱「台灣植物界奠基之父」的早田文藏(1874-1934)是關鍵人物,儘管本書並未刻意著墨其人,卻有雷同的身姿影影綽綽——早田青少年時期自行採集研習植物學問,正式進入大學以前即發表專業論文,而本書作者王瑞閔也展現同樣治學嚴謹且滿腔熱情的自學姿態。這部本土雨林植物誌不只補上了大大一塊台灣自然史的缺漏拼圖,更彷彿接續了國府來台後斷裂的治學傳統。
全球高教逐漸崩壞,「獨立研究者」可能是未來知識生產的主要來源,作者憑一己熱情,完成這本厚重的專書,那是對知識追求最純粹的愛。雨林植物的簡介,勾動了生態之外歷史的連結和課題:曾被殖民者視為熱帶實驗室的台灣,不只在人為政策,還有自然處境上,該如何再度擁抱海洋,重新和東南亞接軌?
這本植物誌觀點獨到,言之有據,一下子把國產科普的標竿抬高了一節,教人喜聞樂見,驕傲得不得了。作者其實也是蹲點有成,十年磨一劍;如果少了植物氣,沈不下心來,那是寫不出這般使命感熊熊的作品的。【內容簡介➤】
●漫遊伊莉莎白女皇的英格蘭
養馬比養跑車還貴、環遊世界比上太空還危險、買棟房子比買群羊還容易,讓你意想不到的英國古代史
The Time Traveller's Guide to Elizabethan England
伊恩.莫蒂默(Ian Mortimer)著,趙睿音譯,時報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如果以16世紀古英國的伊莉莎白一世女皇時代做成角色扮演的RPG遊戲,那麼本書肯定就是這個古英國的遊戲指南、破關祕笈。指南與祕笈未必趣味橫生,但絕對足以令讀者檢索興趣所在的細節奇觀。
作者是以時光旅行論英國史的老手,本書帶領讀者回到16世紀中古的英格蘭,觀照的不是上層高官顯貴的政治遊戲,而是一般日常的風土人情。這也是本書的魅力所在,挖掘平凡的人生,將看待歷史的視角從仰望轉為平視。
這是英國控的心頭好,Merry England控的必備款!在作者近乎八卦小報的漂亮文釆下,伊莉莎白的英格蘭簡直就像19世紀的巴黎、20世紀的紐約,燦爛極,齷齪極。But no no no,這書賣的絕不是顛覆,而是有憑有據的投射,一種電玩式的古裝幻樂園,連砍頭肢解都可以那麼羅曼蒂克……【內容簡介➤】
●美味的科學
從擺盤、食器到用餐情境的飲食新科學
Gastrophysics: The New Science of Eating
查爾斯.史賓斯(Charles Spence)著,陸維濃譯,商周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實 樂 獨
社群網站有個鐵律:萌寵既出,誰與爭鋒?肯定就只有美食了!但若不是如作者般將「美味」細細解剖,或許我們都未曾真正理解到,美食底下運作的邏輯如此縝密,如此廣袤,如此科學。本書又並不止於科學,如同美味體驗需要兼顧眼耳鼻舌身意,作者以趣味性加料,啃讀起來也是好吃無負擔。
以科學談美味並不少見,但很少像本書那麼全面,不只談料理本身,還談料理的週邊,那些和感官無關,卻是用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讀完不只了解科學的無所不在,大大小小的課題都有人寫成一篇深奧的論文,更可以去想想「美味」的意義,特別是品味和身段如何被虛假地建構。
美食書擺滿地,大多是口腔期的感官之作,成熟點的會撒些文明的佐料,大發思古幽情。但眼下這本卻別有胸懷,一次就把美食現象拆解個透,見識滿點,挑剔雄辯,讓人也跟著後設聰明了起來。再好吃、再精緻,也就那麼回事,滿漢堆於前而色不改,這才是本格歪嘴雞的養成聖經。 【內容簡介➤】
●有一天,你也會遇到
いつか、あなたも
久坂部羊著,俞仲慈譯,天下生活,3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益
作為文學小說,本書並非佳作,然而作為醫療小說,本書卻直指人心。書名破題,故事描寫人之將死、醫療無效後的居家安寧照護,乃至大體化妝,述說有一天我們都會遇到的生老病死之苦,以及面對生死之事的現實情境。讀之感嘆,在台灣,我們也需要處理相同議題的在地小說。
生死有命,醫學的發展有限,醫療人員在醫「生」之外,有時更重要的任務反而是在醫「死」。與其用盡儀器與藥物勉強挽留,還不如想辦法讓病者從容、安穩,帶著尊嚴成為死者。本書雖是小說,卻摻有作者大量的實際經歷,在宅治療的理念或許有待更充分討論,但不應該是完全被忽略的選項。希望藉由這一則則面對死神的故事,引發台灣更多的思考和反響。
臨終照護壓力大,這本短篇小說集卻淨挑痛處下刀,唯恐天下不亂。然而重症下重藥,未嘗不是一劑見效的預防針。放心好了,這類故事只會越來越多,直到我們也成為那些被擺弄、被嫌棄、被計較、被處理的準屍體。So don't worry, be happy.【內容簡介➤】
●深度思考
從深藍到AlphaGo,了解人工智慧的未來、探索人類創造力的本質,大腦最後防線與機器鬥智的終極故事
Deep Thinking: Where Machine Intelligence Ends and Human Creativity Begins
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著,王年愷譯,臉譜,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以人類與AI的西洋棋對決作為起點,撐起厚達近400頁「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如何走向未來?」的辯證探問。「深度思考」說的是人工智慧,更是人類智慧。西洋棋實則不只是起點,更是貫穿本書的核心,是具有文學性的象徵符號。作者分析人類棋王落敗於深藍與AlphaGo,進而直指人類理應藉此尋求更為宏大的目標。儘管流露天真,這份野心卻又令人激動。
本書談的是AI,是曾經身處人機對戰第一線經歷者的反思,但更吸引人的,反而是最後敗北的人類棋王對西洋棋的熱愛和執著,甚至帶點「不認輸」的可愛。隨著類神經網絡的成熟,深藍已提早走入歷史,當年那盤棋,或許敗者才是最後的贏家。
作者是世界棋王,卻敗在IBM的深藍手下,如今寫了這本人工智慧論,頗有點王子復仇記。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不甘心,總想扳回一城,總能扳回一城,再怎麼擁抱科技與未來,最終還是要以人為本,自己說了算。這樣的樂觀很阿Q,而阿Q是絕對正能量的。【內容簡介➤】
●生命如何創新
大自然的演化創新力從何而來?
Arrival of the Fittest: How Nature Innovates
安德里亞斯.華格納(Andreas Wagner)著,詹佳蓉譯,馬可孛羅,4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之後,探問自然界演化過程裡的「創新」如何而來,確實是一道註定隨之而來的難解謎題。作者以這個迷人的提問開始,透過證據與論述抽絲剝繭,提出獨創的生物法則,試圖解釋生命的奧祕。即使不懂生命科學,解謎過程仍然叫人目眩神迷。開篇第一章即名為「達爾文不知道的事」,其實本書不遑多讓,正是一本「達爾文不知道的演化論」。
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從小課本都在教的常識,但對於實際運作的機制和細節,不只一般人,連科學家很長一段時間都一知半解。本書解答了演化過程中最大的疑惑,即「適者從何而來」,說明了生物的演化不是擲骰子般瘋狂豪堵,而是穩定而精巧的設計。
原文書名把「適者生存」的survival改成arrival,不反達爾文,卻轉了一下達爾文:突變重要,但突變中的持穩與創新卻更重要。作者很可以聳動而不聳動,謹守科學分際,見獵不喜,很令人信服安心。 【內容簡介➤】
●圖外之地
39個從地圖上逃逸的地理異數,一場新烏托邦的世界探尋
Beyond the Map: Unruly enclaves, ghostly places, emerging lands and our search for new utopias
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著,呂奕欣譯,臉譜,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樂 獨
作者凝視地圖,並不僅止於地理的邊界地帶,更凝望揉合詩意的魔幻地帶,帶領讀者透視「空間」之為物,敏銳觀看空間與權力如何生產運作。本書為讀者展示一個個逸離常軌的地理空間,也顯露論者立基於扎實學問的狂飆想像。誰說都市不能探險?作者彷如點石成金的魔法師,揭示這個世界並不缺少探險空間,而是缺少發現。
世上似乎已無祕境?作者顛覆了這刻板的想像,每個奇妙的地點,那「不可思議」的感嘆,針對的不只是景色,而是當代人類生活的批判和諷喻。真正的圖外之地,其實不在地表之下,而是在人們的心靈。
多希望書中的附圖是那種大大開本、彩繪燙金的老地圖!不過陽春圖說也有陽春的好處,乖乖當綠葉,不搶文字和內容的機鋒。作者的大頭針扎得精準到位,見血封喉,每個祕境都提調得出不尋常的弦外之音。這還是一本生態與建設的啟示錄:別再迷信科幻感的城市表象和移山填海的開發案了,也該讓大地之母休養生息了。【內容簡介➤】
●摺紙動物園
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
劉宇昆(Ken Liu)著,張玄竺譯,新經典文化,4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或許我們不得不承認,劉宇昆的小說多少有點「自我東方化」的味道,不過能夠這樣玩弄文化元素、族群軌跡,雜揉各種類型文學於一身,也不得不讚嘆佩服,本書確實展現了孫悟空七十二變的本領。這是奇幻小說嗎?還是科幻小說呢?哎呀,不如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吧。
網路上對於《三體》的文筆多所熱議,或許能確定的是,之所以能征服外國讀者,劉宇昆的文字魅力功不可沒。之前獲獎的〈摺紙動物園〉只能在網路上靠善心人的譯本口耳相傳,現在有了正式譯本,加上其他數則精彩短篇,讓讀者對劉宇昆的創作有更完整的理解,也才發現在科幻文類的包裝下,其作品隱含著海外移民文學的關懷,那超現實的奇想,或許不過是對現實關懷的偽裝。
先解釋一下人物表:劉慈欣是大劉,劉宇昆是小劉,大劉借助小劉的英譯拿下雨果獎,小劉本身也拿過星雲獎和雨果獎。這裡集結的短篇讓人想起橫空出世的Ted Chiang(姜峯楠),雖然少了姜的緊湊和鮮明,卻也更寬廣,更繁縟,更多的中國元素——科幻寫的往往不是未來,而是現在。【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