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為台灣雜貨店作畫:專訪韓國地方出版社「南海的春天」
受到日、台、法多國歡迎的韓國畫家李美京,以細膩的畫筆,繪出台灣台南東山鄉吉貝耍的誌成商店
受到日、台、法多國歡迎的韓國畫家李美京,以細膩的畫筆,繪出台灣台南東山鄉吉貝耍的誌成商店

整理:Abigail

Q:在韓國,地方出版社的運作相當辛苦,「南海的春天」為何最初會選擇在遠離首爾的統營落腳?成立至今多久時間?

我是在首爾出生長大大的,在首爾上班時,曾經幾次因為過勞昏倒而送到急診室。我是個工作狂,結果把身體都搞壞了,於是丈夫首先提出要搬到統營,在離首爾遙遠的地方過一年安息年。2010年3月我們選擇了天氣好、文化藝術資產也豐富的統營開始新的生活,因為想要持續這樣的生活,便決定在這裡開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了公司的第一本書。

zheng_en_ying_ma_ke_bo_luo_ti_gong__0.jpg
韓國地方出版社「南海的春天」社長鄭恩英(馬可孛羅提供)

Q:作為一間遠離首爾的出版社,你們如何定位自己?同時經營書店、出版還有文創商品,在韓國是常見的嗎?對於出版品或是運作方式有哪些獨特的堅持與理念?

南海的春天剛創業時,韓國的地方型出版社非常稀少。幸運的是,創業初期我們得了幾次大獎,在全國享有了知名度,也因此大家開始慢慢對地方出版社有更多關心。

開了出版社後,2014年10月我們的書房也正式開張。當時是為了能有一個宣傳統營文化藝術的空間,順便也做書房民宿(Book Stay),於是開了一間小書房。成立書房的另一個原因,是希望能跟來找我們的許多讀者們有更多的交流。當然,也有宣傳跟販賣我們出版社作品的目的。

yao_chen_ai_chou_mo_deng_li__0.jpg
南海的春天書房(馬可孛羅提供)

3年來努力經營書房的成果,使這裡變成了觀光的景點,去(2017)年11月,我們把整個書房民宿都擴建成書房,並且舉行了各式各樣的活動。雖然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對於需要替代方案的地方出版社而言,書店是一個很好的組合方式。除了可以有更多機會跟讀者見面,也可以得到企畫的靈感,出版社和書店發揮各自的角色,可以產生更多的能量。

今年2月員工旅遊來台灣時,我們也看到不少小書店,到處都有獨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書店,讓我們相當感動。特別是「晴耕雨讀小書院」這間書店,我想把他們的故事推出韓文版,也已經進行簽約了。

雖然我對台灣的出版產業還不太熟悉,但我認為以學校為中心自生的書店,是很大的文化財產。如果這些書店彼此好好連結的話,對於年輕的讀者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可能產生新的讀書文化。

qing_geng_yu_du_ti_gong_.jpg
晴耕雨讀小書院每年出版的《開一間小書店》,即將透過南海的春天與韓國讀者見面。可至晴耕雨讀書店購買,或參考訂購方案

Q:請跟我們介紹貴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獨立出版社在韓國的經營遭遇的困境和難題是什麼?

6年來,南海的春天一共出了32本書,因為是以自行企畫的作品為主,所以數量並不多。其中我們的代表作《小書房,我們賣了不少書!》還引起了韓國國內書房創業的風氣。另外就是這次在台灣出版的《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以及地方麵包店成功的故事《我們愛的麵包,聖心堂》等書。

我們是獨立出版社也是地方出版社,在沒有出版優勢的地方開創新的市場,最困難的就是以首都圈為主的行銷與流通。

第一年時,光在首爾和統營之間往返就達廿多次,每次來回要花8小時,那時真的很辛苦。即使非常努力,還是很快就碰到瓶頸,我們必須找出獨特的方法。

為了克服物理上的距離,向讀者宣傳我們書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讀者直接交流,因此我們以社群網絡(SNS),在現場跟讀者見面。雖然辛苦,但我們花很多時間,離開公司舉辦讀書見面會,製造跟讀者直接交流的機會。

xiao_shu_fang_wo_men_mai_liao_bu_shao_shu_shu_feng_ma_ke_bo_luo_ti_gong__1.jpg其中最感人的就是《小書房,我們賣了不少書!》出版之後的故事。我們因為自己經營小書房,看到社區的文化逐漸改變的樣子,就想說這樣的書房,如果在全南韓都有該有多好。於是出版了這本書,介紹南韓各地書房,並以書中介紹的書房為中心,訂定宣傳企劃。

出版第一週時,這本書只在書中介紹的50間書房可以買到。我們先將新書出貨給這些小書房,也希望他們宣傳這本書只有在這裡買得到。起初,我們對這樣的策略半信半疑,但是卻發生了奇蹟般的結果,

這些小書房都利用各自的社群網絡來介紹這本書,簡直就像是一支隊伍,到處都有這本書的蹤跡,真的很感動。

靠著口耳相傳,後來大型書店也要求進我們的新書。書房自發性的宣傳讓這本書變得有名,除了報章的介紹,我們也開始巡迴各書店舉行書籍分享會(Book Talk)。

不管讀者有多少,只要有人找我們,我們就去。後來有更多媒體在節目上討論這本書書的內容,而讓韓國興起了一陣小書房的風氣。許多想開書房的人,進行了各樣的對話,這改變了韓國的書店文化,也讓韓國各地的小書房有了堅固的連結,這成為我們最大的資產。

Q:決定出版《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的考量是什麼?本書想傳遞的訊息和情感,與貴社的調性有哪些相似之處?

南海的春天分成兩個書系,Vision Books跟Local Books。前者是那些成為工作與生活替代方案的故事,而 local books紀錄了地方社區擁有的具有重要價值的事物。

《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一書就是屬於local books,跟我們的屬性非常符合,作者在20年間走訪全國各地的雜貨店,並用圖畫記錄下來,帶給我們很大的感動,也受到眾多讀者的歡迎。這本書成為我們出版社進軍國際市場的契機。

Q:前陣子台灣也出版了一本搜羅全台雜貨店的《老雜時代》,很受讀者歡迎,對照《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您認為大眾能從雜貨店的紀錄得到什麼?而雜貨店對於大眾的獨特意義又有哪些?

我也在台灣的書店裡看到那本書,做得相當好的一本書。那些喜歡《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的讀者們反映,看到這本書就會喚起舊時的回憶,重現了在這個物質至上的時代逐漸消失的生活痕跡,現在大企業經營的連鎖便利商店逐漸代替了雜貨店,單一化的系統正逐漸侵蝕我們的情感,在這樣的環境裡,雜貨店的空間可以讓我們想起溫暖的回憶,以及在那裡與人聊天寒暄交流的那些生活中寶貴的痕跡。

xing_fu_de_za_huo_dian_jiu_shi_guang_0509-13.jpg
畫家李美京所繪的韓國雜貨店。取自:《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馬可孛羅提供)

Q:書中收錄了這麼多雜貨店,貴社編輯部有沒有對哪一間雜貨店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全部的雜貨店都很棒,但這次台灣版封面的鳳平商會對我們來說有獨特的意義。是這本書的作家第一次來統營與我們見面時,所遇到的雜貨店。

在櫻花盛開的美麗春天,畫了我們社區裡留存下來的雜貨店,原畫現在也收藏在我們出版社,這張出現在台灣版封面時我們也嚇了一跳。

shu_feng_.jpg

Q:我們得知《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也將在日本出版,台日韓三地發展進程雖有類似,也有相異之處,您認為透過雜貨店最能夠引起共鳴的特點是什麼?

雜貨店是過去生活的紀錄,能夠喚起感情與回憶,對有些人來說,那裡可能是幼年時跑跳遊玩的遊樂場,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可能是生平第一次遇見的奇妙建築,我們為了不讓這些生活的痕跡消失而記錄,也希望可以傳遞給更多人。

原本《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一書的日文版是最先要出版的,但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而延到明年的春天,所以今年夏天台灣版最先出版,秋天時法國版也會上市,這本書不僅在亞洲,在歐洲的反應也很好,英國BBC電視台在社群網絡看到圖片後,訪問了作者,節目播出後歐洲有很多地方來信希望能看到這本書,可見對雜貨店的回憶是超越國界的共同情感。

Q:最後的題外話,今年2月貴社來台灣員工旅遊,你們對台灣的印象如何呢?

這次是我第三次訪問台灣,第一次跟出版社見面,我發現台灣在情感與文化方面都有許多地方跟韓國相當相近,讓我很喜歡這裡。飲食跟夜市文化,還有重視傳統的部分,還有這裡的人們雖然樸素卻很有韌性,都讓我非常有好感。

台灣的出版界我還不太熟悉,市場似乎還不是很大,不過仍然一直企劃好書,而且對於自己的文化相當自負。

跟喜歡快步調改變的韓國不同,台灣是緩下腳步對於守護該守護的事物,有相當強烈的意志。希望以後能有機會更認識台灣。

shu_feng__4.jpg

一枚銅板也很幸福的雜貨店時光
동전 하나로도 행복했던 구멍가게의 날들
作者:李美京(Mekyeong Lee)
譯者:徐孜葶
出版:馬可孛羅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美京 (Mekyeong Lee)
從小繼承了外婆精巧的手藝,愛上手作與繪畫,大學時進入韓國弘益大學美術學院攻讀西洋畫。

在懷上第二胎時,作者移居京畿道廣州市退村。當她在退村的觀音里散步時,被雜貨店給深深吸引,開啟了爾後20餘年的全國雜貨店繪畫之旅。她親自拜訪了韓國境內一間又一間的雜貨店,並繪製了上百幅畫作,傳遞給讀者們一種安慰、一種共鳴,還有一種感動。

不捨慢慢消逝的事物,今天的她依舊穿梭在巷弄內,將雜貨店的樣貌與故事以精緻的鋼筆畫繪製下來。

作者官網:www.leemk.com

譯者簡介:徐孜葶
1990年生,畢業於文化大學韓文系、梨花女子大學韓國學碩士。

長期旅居韓國,求學與在職期間頻繁接觸口、筆譯。對圖文書、短篇有濃厚的喜愛,將所見文字的張力完整呈現,是譯者最大的初衷。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聆聽寂靜

探險家厄凌.卡格曾征服過南極、北極和珠穆朗瑪峰。過去人們對他的關注,集中在冒險經歷,但在新書《聆聽寂靜》中,極地探險家轉向內心踏查,告訴我們:「以前我必須遠走高飛才能找到,現在我知道寂靜隨處可得,你需要的只有減法。」

在周遭無時無刻聲訊嘈雜的時代,片刻的安靜實屬奢求。我們如何尋得寂靜?如何在靜寂中感受生命?Openbook邀請天文、廣播、視障者服務與攝影領域的四位職人,且看他們在各自的專業上如何聆聽寂靜,探索內心的無聲極地。

聆聽寂靜
聆聽寂靜1》天文學家吳俊輝:「練習寂靜:星空下,或馬桶上」
(吳俊輝提供)
(吳俊輝提供)

▇涉水渡池

人生就像是一個涉水渡池的過程,當雙腳移動時,水面的漣漪會讓我們看不清水下景象,因而容易踢到石頭或踩進坑洞,但當雙腳不動時,雖可看清水下景象,卻永遠到達不了彼岸。所以寂靜不是一個東西,而是一種狀態,一種只有在停下腳步夠久時,才能進入的狀態。

在這個狀態下,不是沒有東西,而是東西變清楚了。唯有看清自己和其周遭事物的人,才能從容地跨出下一步。因此,不懂得停下腳步的人,就永遠看不清水中的險難,也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路,常是在跌傷後才修正方向;反之裹足不前的人,雖一直有好的規劃,但卻永遠不會成長前進。

適時的寂靜,讓我們的人生過得從容。

▇人與機器最大的不同

寂靜不在外面,而是在自己的內心裡面,渡池的身軀也不是指自己的行為,而是指自己的內心,因為我們是用心在過人生,而不是用身體在過人生,這是人類和機器最大的不同。

因此寂靜很容易找,只要心不動就好,但它也很難被找到,因為要心保持不動很難。當心靜下不動時,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尚未散去的漣漪,一個被扭曲的真相,此時任何尋找真相的心動,都會讓漣漪永遠無法散去。

因此靜心需要體會、需要練習,否則即使是在人靜深夜,也仍心頭千緒;反之有修煉過的人,即使身處槍林彈雨,也能進入寂靜,找到自己的活路、喜樂之路。

我們每個人的心天生不同,所以動的方式不同,因此靜下來、找到寂靜的方式也不會相同,沒有公式。

▇我的寂靜時刻

對我來說,我常在兩個地方找到寂靜、練習寂靜,一個是星空下,一個是馬桶上。

和很多人一樣,我從小就嚮往星空,因為它的大,讓我學會小看自己的人生百態,因為它的深邃,讓我能夠理解自己的膚淺。它的大與深,能很快地稀釋我心頭上的各種意識,以致那些讓心顫動的根源,很快就被吸入星空中,讓我進入寂靜。

p92c_nasa_suo_.jpg
((C) NASA)

以前我常納悶,為何星空給我的不只寂靜,還有能量,後來我才體會到,它不是給我能量,而是把我內心中的負能量隨著各種意識一起稀釋掉了,讓我回歸成為自然人。

人心的負能量無一不是起因於日常百態,所以意識沒了,負能量自然就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天生的正能量。因此,我之所以選擇並努力成為天文學家,就是因為嚮往這種可以經常通往寂靜,並充滿正能量的特權。

然而星空對現代人而言是種奢侈品,即使身為天文學家也非日常可得,所以我轉往馬桶上找寂靜,那是一種特訓。

馬桶是人人公認的污穢集散地,殊不知我們其實隨時都攜帶著這些污穢,只是一天見它一次面。你的偶像、所有你喜愛的人的肚子裡都有,它和人的負能量一樣,是逃避不掉的日常產物且不丟不可。

因此,當你學會用平常心去面對它時,你已成功地把自己的內心從紅塵中剝離,不受俗世擾動而直達寂靜,那是一個每天都可擁有的私密時刻,常引領我找到各種問題的出口。那是一種出汙泥而不染的修煉。

星空是捷徑,馬桶是修煉。

聆聽寂靜 專題文章

poeetqn_460x580.jpg 聆聽寂靜:什麼是寂靜/何處可尋/寂靜為何如此重要
Stillhet i støyens tid. Gleden ved å stenge verden ute 
作者: 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譯者:謝佩妏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一九六三年生,是挪威探險家、作家、出版人,也是登山家、律師、藝術收藏家、勞力士錶代言人、三個青春期女兒的老爸。他是獨自徒步穿越南極的第一人,也是抵達「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第一人。至今出版過六本書並譯成多國語言,題材涵蓋探險、哲學、藝術收藏。
出版過數本關於探險、哲學、藝術收藏的著作,也譯介成多國文字,包括《貧窮收藏家的好物收貨指南》(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在曼哈頓底下》(Under Manhattan)、《學校學不到的極地探險哲學》(Philosophy for Polar Explorers. What They Don’t Teach You in School)、《獨往南極》(Alone to the South Pole)。
二○一○年,他和另一位探險家史帝夫.鄧肯(Steve Duncan),花了整整五天五夜,深入紐約的地下鐵及下水道。《紐約時報》稱讚他「是探險家,也是個充滿探險精神的哲學家」。偶爾,他會將世界暫時隔絕於外。

譯者簡介:謝佩妏
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6-05 11:2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