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19 偷拍日常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找到薇薇安.邁爾
Vivian Maier: A Photographer Found
約翰.馬魯夫(John Maloof)著,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攝影,陳逸如譯,有鹿文化,13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獨
薇薇安.邁爾成為傳奇,不只因為那些犀利的街拍,更因為那種不求、不在意發表的姿態——這是所有藝術的初心,單純地為做而做,為玩而玩。當然這姿態或許太過決絕,背後的心理也頗堪玩味,但對今日只求發表的創作習氣而言,她簡直就是一記當頭棒喝。
先前《尋祕街拍客》(Finding Vivian Maier)已引起人們對她的好奇,如今終於有機會完整看到她的作品。畫面的美好無需多言,更重要的是背後透露的精神:無所為而為的熱情和堅持外,攝影可以不是為了向他人展示,而是和個人生命內斂的對話,對活在社群網路邏輯下的人們,無疑是失傳的美德。
作品和本人身世,如女書似的,一團瑰麗的謎雲。女書為以與姐妹抒發,但作者只和自己對話,像時光膠囊,濃縮攝影師曾存在的那個年代。薇薇安.邁爾很斷捨離,從不留戀拘泥人際往來,也幸而薇薇安.邁爾很囤積癖,世人得以擁有大量作品和個人生活遺跡。充滿張力的取鏡構圖之下,透過她的眼看她自己,也透過她的眼看向世界,每幅作品似是線索,得以拼湊謎之女攝影師的些許風貌,模模糊糊更引人尋趣。看這本書,想知道她,是誰?同時也在問讀者,自己是誰?【內容簡介➤】
●竹光侍
松本大洋、永福一成著,黃鴻硯譯,大塊文化,52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獨
總把自己逼到極限,每次作品都重活一次的松本大洋再次破繭而出。這次松本選在江戶時代重生,長出江戶時代的俠骨魂魄,浮世繪裡的竹花刀劍,仿若生在眼前。《竹光侍》畫劍士畫詛咒畫精怪,卻是清朗更勝血氣。每一筆分鏡都似夏日琉璃風鈴,留下瞬間叮噹作響的愉快。若一夢黃粱,是假的,也是真的。
雖然松本每本著作都應值得收藏,但本書和《No. 5——吾》或許最不容錯過,一古裝一科幻,象徵著他在新世紀的超越和轉折。《竹光侍》的價值可能又更高些,因為它最不像松本,又最能體現他的自我挑戰和突破。潑墨的自由揮灑,以及跳脫旁白或對話的敘事意境,打破了所有限制的框架。若將松本早期和近期並列,往往有判若兩人之感,本書填上了其中最重要的拼圖。
松本大洋的畫風向來有些惡趣味,這裡卻忽然雅馴得無以復加,只有在整頁構圖上還嗅得到那種聲東擊西的野性張力,之出格,之洗鍊!永福一成的僧侶學養也為敘事注入了一股忘言的禪意,雙璧合一,著相又無相,教人五體投地的宗師之作。【內容簡介➤】
●漫天飛蛾如雪
在自然與人的連結間,尋得心靈的療癒與喜悅
The Moth Snowstorm: Nature and Joy
麥可・麥卡錫(Michael McCarthy)著,彭嘉琪、林子揚譯,八旗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獨 益
關於大自然的書寫,最重要的是如何能達到「天人合一」,讓環保知識和意識的傳達不會成為說教。本書嘗試的寫作策略,是以自己的人生經驗,運用上乘文字,與讀者分享大自然如何成為他成長的救贖。心情不好時,去山裡走走,去海邊看海,是許多人共有的經驗,若有一天失去了這些,不只是生態的浩劫,也是我們心的枯竭。
閱讀本書,和作者一同在自然裡觀照自我,聽他的童年往事,就似旅行,也似療程,乾淨了煩擾,沉澱了心情,飽足了靈魂。作者文章不俗,如未染塵的瑩玉,剔透清潤,沁人心脾定人魂魄。
美景牽引感觸,感觸牽引思緒,思緒牽引情懷,情懷牽引出宇宙之愛……這本隨筆水窮雲起,知見滿滿卻不炫學,自然與人文水乳交融,泰然而悲憫。這是一個靈體看到的透明世界,很容易就喚起我們身為靈體時的記憶。【內容簡介➤】
●超威!野外技能補完手冊
從輕量化裝備、行進技巧、戶外炊煮、營地工藝到辨識危險
Allen and Mikes Really Cool Backpackin' Book
艾倫.奧班農(Allen O' Bannon)著,麥可.克萊蘭(Mike Clelland)繪,林政瀚、易思婷譯,大家出版,34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實 樂 獨
這本野外求生手冊也太囂張,把都市人丟回大自然,教你敬天憫動物,自生不自滅,當個無痕的登山客,連怎麼擦屁屁怎麼善後都照顧到了。手繪插圖尤其有戲,看了心情大好,特別推薦給不愛動動的脂肪宅,不時拿出來雲遊一下,可有效緩解三高。
談登山技能的書籍,不是失於艱深苦澀專業,就是滿頁文縐縐在大自然裡的心靈成長,有些甚至就只是照片集錦。本書幽默風趣,平易近人,實在少見,成功拉進了人與山林的距離。大至生死攸關,小至以什麼姿勢大便(是的,在壯闊美景下的登山者也是會有便意的),在書裡都有解答。即使一生不會爬山的素人,都可以享受偷窺登山客私生活的樂趣(喂)。
本書插畫並不只簡單明暸,圖配著文句,那叫一個手把手教學,又透著幽默口吻的閱讀體驗。作者除傳達戶外安全指南,如怎挑睡袋怎打包,更闡述不對山水環境造成影響的各種須知。優秀的戶外人,不只能在野外舒適地生存,更應懂得尊重大自然。這樣的精神理念,讓這本書在好讀好看的技能圖文之外,又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了。【內容簡介➤】
●停滯的帝國
一次高傲的相遇,兩百年世界霸權的消長
L’Empire immobile ou le choc des mondes
阿朗.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著,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繪,王國卿、毛鳳支、谷炘、薛建成、夏春麗、鈕靜籟譯,野人文化,63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姑且不談那些第一次被印出來的馬戛爾尼史料,這本30年前的經典依然魅力十足,甚至有種穿越劇的精緻樂趣。作者視乾隆中國為「停滯的帝國」,這點已招來不少史家的批評,不過本書也反映了當時法國知識圈對中國的某種獵奇與期待,今日看來,反而更像一部乾隆vs世紀末的心態史讀本。
本書搶眼的標題,在80年代末激起一陣不小的旋風。停滯的論斷,是當年學界激辯爭論的對象,又過幾年,何偉亞的《懷柔遠人》一出,這段歷史的主導論述便拱手讓人。學術的流行潮起潮落,卅年經過再回看,本書堅實的史料和流暢的敘事,竟帶有未曾過時的魅力,這或許才是史學無法替代的本質。
停滯的帝國,成書於中國熱剛起的年代,現在看來雖不是嶄新的角度,但也不妨礙這本書的地位和價值。在這個美中暗潮洶湧的年代,在這個四處商機卻又封鎖自由的國度,重讀本書,別有一番滋味在心。看黑船怎麼駛來東方,看中國怎麼成了今日的中國,或許就暗示了未來的卦象,星顯了天機的徵兆。【內容簡介➤】
●筆尖上的世界史
形塑民族、歷史和文明的故事力量
The Written World:The Story of Literature and How It Shaped History
馬丁.普赫納(Martin Puchner)著,林金源譯,究竟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一路撿拾前人在歷史洪流裡,掉落的詩信書物,以詩信為盤,以書物為指針,在口述故事和出版印刷品中,逡巡社會集體意識,檢視遺物軌跡。歷史藏在書頁裡,人物活在故事裡,讀冊若讀史,開書若見故人,書中不只顏如玉,書中還有時光機。想穿越免煩惱,看本書即刻穿梭。
以媒介為出發,是晚近學術的流行,選擇了「書寫」作為新的概念,將文學史拆解,重新訴說,提供更廣更深的故事。訴事的口吻和態度或許是本書最成功之處,不著意鑽研或賣弄,即能喚起共鳴和普及。
從世界經典之林中,挑出幾部來勾勒文明的概貌,野心勃勃,見識膽識並駕齊驅。作者對經典的詮釋別有見地,既老練又清新,同時也不忘大力擁抱科技,預測了一個人人書寫的榮景,頗有文即文明的偉信心。【內容簡介➤】
●對面的瘋子
解讀我們日常的瘋狂
Les Fous d’en Face: Lecture de la folie ordinaire
皮耶爾.瑪里(Pierre Marie)著,張喬玟譯,漫遊者文化,33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實 獨 益
瘋子、神經病,大抵是污名化精神病症中,最常被用來罵人的例子。說出這句話,罵人者就好像自己有多「正常」似的。但真是這樣嗎?正常與瘋狂只在一線之間,是被複雜社會關係拉扯下,浮動的邊界。各篇章中的心理疾病,都是某些正常情緒或想望的「過度」形式。大量的文學或影視作品,不僅是論證,也是去除精神疾病污名的橡皮擦。然而,當瘋狂是不小心就會踏過的線,走在路上的每個人都是廣義的瘋子,如何看待這傅柯意義下的世界,以及精神醫學的未來,可能更值得思索。
法國知名精神分析師以文學和電影作品為分析對象,解剖何謂「瘋狂」。本書可貴處不在瑪里醫師基於長年執業做出的精準分析,而在其筆下的溫柔。雖然撰寫此書多少是希望讀者審視自己與他我關係,但帶著同理的溫柔,避免讀者在閱讀裡,陷入某種殘酷的指責。在醫病關係和權力之間,是值得頌讚的美德。
看書的時候,人就在書的對面,所以這裡的瘋子也可以是我們,至少一部分的我們。作者細數文學和影視裡的瘋狂,順便揪出每個人的小小偏執,一旦偏執坐大,你我可能都是精神病患。正常與異常本來就只一線之隔,甚至連線也沒有。這本精神分析漂亮拆解了精神疾病的標籤機制,頗有相由心生的透澈。【內容簡介➤】
●百年早餐史
現代人最重要的晨間革命,可可、咖啡與糖霜編織而成的芬芳記憶
Le monde dans nos tasses : trois siècles de petit déjeuner
克里斯穹.葛塔魯(Christian Grataloup)著,蔡孟貞譯,聯經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你今天有吃早餐嗎?隨便塞個麵包作數,或者因晚起而沒吃的時候,你會感到罪惡嗎?本書以貼近當代讀者且趣味橫生的文筆,解析早餐文化的成形與發展。原來早餐學問多,從來不只是營養學,一頓早餐是一部人類學、經濟學與地緣政治共構而成的跨國文化史。早餐花樣有多豐富,就有多政治。
以輕巧的短篇,講述早餐生成的歷史,顛覆了日常。看似理所當然的一餐,其實是經過漫長的演變,甚至涉及地緣政治和商業利益的角力。可惜書中談的多半是西方場景,或許下次走入早餐店或豆漿店,甚至在便利商店匆忙解決一頓時,不妨想想,眼前這份習以為常的餐點,有多麼不平常。
這本來自法國的早餐文化史,精緻可口,處處是來歷,吃巧不吃飽,頗得法式料理的神髓。其中最大的啟示或許就在於:早餐本來就是種人為的造作,不一定得這樣或那樣吃,也不一定得吃,不如仔細傾聽自己的身體,玩吃玩喝,打造自己專屬的早餐文明。【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書.人生.施清真》除了作者,沒人比譯者更了解它
人生之中充滿奇妙的緣分,對我而言,以文會友,因書結緣,皆為人生一大樂事。身為譯者,若是能與作者交上朋友,更是難得的緣分。很幸運地,我結識了安東尼.杜爾(Anthony Doerr)。
2002年,杜爾以短篇小說集《拾貝人》(The Shell Collector)初登文壇,文字細膩優美,深獲書評人激賞。我基於好奇,展卷閱讀,一讀就愛不釋手。依稀記得自己一邊閱讀、一邊查字典,不時驚嘆一個精簡的文句居然能夠傳達出如此繁複的意境。當年我是個菜鳥譯者,不敢奢望、也無法想像自己能夠翻譯他的作品。
時光荏苒,杜爾陸續出版一部回憶錄《羅馬四季》(Four Seasons in Rome)、一部長篇小說《About Grace》、一部短篇小說《記憶牆》(Memory Wall),我也從菜鳥譯者變成所謂的「資深譯者」。這些年來,我始終關注這位作家,除了他的小說,我也不時在雜誌上讀到他的報導與遊記,雖然久久才與他在文字中相會,但他的文采始終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2014年,杜爾推出耗時10年撰寫的長篇小說《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小說以二次大戰為背景,主角是一個法國女孩和一個德國男孩,全書五百多頁,誰會料到居然成為百萬暢銷書,而且為杜爾奪得普立茲文學獎?時報出版公司簽下這本小說,詢問我的翻譯意願。雖然不乏翻譯磚頭書的經驗,我依然忐忑不安。我譯得出原作的韻味嗎?我表達得出杜爾的文采嗎?但身為杜爾忠實的讀者,我怎能放棄這個機會?更何況,人生之中豈非充滿各種挑戰?於是我硬著頭皮,答應翻譯《呼喚奇蹟的光》。
一部五百多頁的小說,當然不可能處處完備。杜爾是個細心而負責的作者,翻譯過程中,我收到兩封編輯傳來的電郵:杜爾彙整讀者和各國譯者的問題,一一提出解釋與更正。儘管如此,書中依然有些我無法掌握之處。
我該不該致函杜爾?
從事翻譯的這些年來,我不只一次致函作者。大多是透過版權代理或是經紀人,過程繁瑣耗時。幸運的話,作者及時回覆,解答我的疑問,但有時音信全無,如同石沉大海。畢竟不是每一位作者都在乎譯者的提問,正如不是每一位譯者都在乎作者的意見。
對我而言,與作者溝通是個難得的機緣,無論如何都得一試。於是我彙整問題,附上簡短的自我介紹,透過版代與經紀人,致函杜爾。兩星期之後,杜爾回函,洋洋灑灑,文長三頁,逐一釋疑,同時懇切致謝,附上私人電郵地址,請我隨時跟他聯絡。
我該如何形容心中的歡喜和感激?踏入翻譯這行已經將近20年,我始終認為作者和譯者之間存有一種特殊的聯繫。閱讀是一回事,翻譯又是一回事;前者賞析,後者深究。譯者不但是個讀者,更是一個字字鑽研的詮釋者。人物、情節、敘事,這些都只是開頭,韻味、氛圍、意境,這些才是考驗。因此,譯者必須細讀、詳讀、研讀原作,希冀一探作者的內心。
除了作者之外,沒有人比譯者更了解原作,有時譯者再三閱讀,甚至讀出連作者都沒想到的意涵。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一人創作,一人詮釋,為了同一本小說全心付出,難道不是最難得的緣分?
與杜爾的書信往來中,我察覺他也有同感。2017年,杜爾應史丹佛大學之邀到灣區演講。史丹佛大學在帕羅奧多(Palo Alto),距離我居住的舊金山僅僅40分鐘車程,我當然希望見他一面。可惜的是,他在灣區停留的時間相當短暫,沒時間跟我私下會面,但他細心地幫我和我先生留了兩張票(杜爾是個高人氣作家,史丹佛大學預留200張門票讓讀者上網索取,不到10分鐘就告罄),於是我終於見到心儀已久的作家。
演講結束後,我們簡短晤談。說我有如追星的少女,可真一點都不為過。我事先想了一些問題,但一見到杜爾,腦筋卻一片空白,幾乎可說是語無倫次。我只記得自己不停稱讚他的作品,他看著我手中那幾本貼滿小紙片的小說,一邊為我簽書,一邊謝謝我付出的心力。直至今日,我依然懊惱當時沒有好好當面請益。
匆匆一見之後,我更不時提問,他也始終馬上回覆,而且言詞懇切,還會加註他對世事的觀點,讓我更了解真實生活中的他。翻譯《羅馬四季》之時,我問他歐文和亨利哪一個是哥哥,他說亨利比歐文早90秒出生,順帶提起兩兄弟近來迷上法式甜點馬卡龍。我問他為什麽用she指稱小說家,他說過去數百年來,在父權思維的主導下,he指稱一切,這樣不公平,也不應該,所以他用she,避免重蹈性別歧視的覆轍。
最近因為翻譯《拾貝人》,我們再度書信往返,談得也更加深入。我問他是否曾經造訪書中提到的肯亞、坦尚尼亞等西非諸國,他說除了賴比瑞亞之外,他確實曾經造訪書中的每一個國家。對他而言,旅行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研究方式,也是他創作的靈感來源。我問他是否收集貝殼,他說拾貝確實是他的嗜好,順帶提起短篇小說「拾貝人」的靈感來源。
我問《拾貝人》出版至今已逾15年,他曾否回頭閱讀這本他初登文壇的短篇小說集。他說他幾乎不曾回頭閱讀自己的作品,因為世間有太多精采的小說,他得趁他跟世間說拜拜之前盡量閱讀各個作家的小說,諸如大江健三郎、石黑一雄、莫言。我跟他坦陳自己翻譯文學小說時的挫折,他重申對我的信心,同時跟我分享一篇 The Millions 文學網誌上關於翻譯的文章。他倒是沒有多談他正在進行的小說,即使我至感好奇。
三年多的書信往來中,我對杜爾的稱謂從Dear Mr. Doerr、Anthony變成Tony;杜爾對我的稱謂也從Dear Ms. Ching-chun T. Shih、Ms. Shih變成Ching-chun。他的回覆與信函始終有如一劑強心針,讓我感覺在翻譯的路途中,自己並非踽踽獨行。我不敢奢望我們成為忘年之交,我甚至不確定今後是否仍有機會書信往來,但在人生的旅程上,他的小說曾經相伴相隨。身為一位讀者與譯者而言,這樣就已足夠。
行文至此,想跟大家分享杜爾的這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終結:
有緣結識這麼一位誠摯的作者,豈非譯者之幸?●
【安東尼.杜爾 (Anthony Doerr)作品中譯本】
施清真
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哥倫比亞大學大眾傳播碩士,西北大學人際傳播學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現定居舊金山,專事翻譯寫作。譯作包括《羅馬四季》、《呼喚奇蹟的光》、《女孩們》、《我們一無所有》、《控制》、《生命如不朽繁星》、《蘇西的世界》、《神諭之夜》、《英倫魔法師》、《索特爾家的狗》、《老虎的妻子》、《防守的藝術》、《凱瑟和她的小說世界》等。
近期譯作:
The Shell Collector
作者:安東尼.杜爾(Anthony Doerr)
譯者:施清真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安東尼.杜爾(Anthony Doerr)
「普立茲文學獎」得主安東尼.杜爾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說集《拾貝人》和《記憶牆》、長篇小說《About Grace》、《呼喚奇蹟的光》,以及回憶錄《羅馬四季》。除了「普立茲文學獎」之外,他亦榮獲美國以及歐洲各國多項文學殊榮,其中包括四度獲頒「歐亨利小說獎」(O. Henry Prize)、三度獲頒「手推車獎」 (Pushcart Prize)、「羅馬獎」(Rome Prize)、「紐約公共圖書館幼獅文學獎」(New York Public Library’s Young Lions Fiction Award)、「國家雜誌小說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 for Fiction)、「古根漢研究基金」(Guggenheim Fellowship)、「短篇小說獎」(Story Prize)。杜爾在克里夫蘭長大,現與太太和兩個兒子住在愛達荷州首府博伊西。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