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最貼近在地生活的歷史敘事:地方學
第二代台中火車站。(取自《驛動軌迹:台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一書,遠景提供)
第二代台中火車站。(取自《驛動軌迹:台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一書,遠景提供)

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曾說,相對於太陽系,地球是地方;倘若相對於銀河系,太陽系則又變成地方。「地方」本來就是相對的概念。

台灣「地方學」的成立,可以上溯不同的源頭,譬如明清以來書寫方志的傳統,以及戰後台灣各地推動的方志修撰。又或者1970年代學術界所重視的區域研究,但最直接的關聯,還是解嚴之後,1990年代起本土意識的抬頭,台灣的主體性確立,各縣、市、區的獨特性也跟著被重視。

認識雙腳所踏的土地

官方的助益,提供了地方學發展的外部條件,由中央主管機關文建會(文化部前身)所主導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以及各地地方政府推動的縣市史書寫,使得以各縣、市、區為單位的研究和書寫,蔚為熱潮。

1992年宜蘭縣史館所發展的「宜蘭學」,公認是地方學的開端,開拓出以縣史為起點的書寫,各地也出現了相似的模式,發展出各自的樣貌和特色。又如長期耕耘「屏東學」的國立屏東大學,已於2017年宣布,將此列為該校人文社會學院新生的必修學分。

宜蘭縣史館.jpg
宜蘭縣史館(取自官網)

台灣史學者許雪姬曾提到,地方學「是台灣史的重要支柱,亦可說是台灣史的主要構成細胞。」經由這些「在地」的研究,將台灣這塊土地上各式各樣特殊的因子,一一給予深入的探析、描述,向上賦予了台灣史整體敘述穩固的基石,向下則成為凝聚地方共識的根柢。

人和過去之間的羈絆,本來就是由周邊的事物開始。

打破標案發包的態度

長期觀察台灣地方學的學者王御風指出,目前地方政府、大學、社區大學、民間團體已經共同參與,分頭並進,但如何打破不同領域的藩籬,有效整合現有資源,培育專業人才,破除仰賴政府標案的「發包」態度,是下一階段的挑戰。

王御風認為,地方學的推動應以大學為主力,和地方文史工作者合作,去除學術系統無謂的上下隔閡,讓「整體論述」和「穩固基石」能更加貫通融合。

另一方面,如何面向大眾,則是地方學的另一項挑戰。近年來台灣歷史學界重新重視「大眾」,庶民既可以是研究對象,更是對話對象,讓學術論述走入一般民眾的閱讀視野。大眾讀者的重要性,刺激了另一種出版風貌的出現。

台中學第1輯.jpg

以生活為底本的台中學

由台中政府文化局出版,作家路寒袖策畫的「台中學叢書」,或許是這波面向大眾的地方學中,深具代表性的例子。這套叢書目前共有兩輯,一輯5冊,分別於2016、2017年出版。第一輯收錄了林良哲的《日月湖心:台中公園的今昔》、楊宏祥的《圳水漫漫:葫蘆墩圳探源》、吳長錕及賴萱珮合著的《海線散步:清水人文地誌學》、廖振富的《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以及陳貴凰團隊的《團圓食光:世界珍奶與台中茶飲》。其中廖振富為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陳貴鳳團隊在學界任教,其他作者則為地方文史工作者。

第二輯主要採取學院和當地文史工作者合作的模式,包括:由台中在地的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宋德熹與長期經營台中中區書寫的朱書漢合著《驛動軌迹:台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游博清的《市街之味:台中第二市場的百年風味》,中興大學教授林景淵和林之助弟子曾得標合著《踢躂膠彩: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作家方秋停的《書店滄桑:中央書局的興衰與風華》,以及由中正大學歷史學博士蘇全正、大屯文化工作室負責人郭双富撰寫的《劇場演義:演藝娛樂現代化的天外天劇場》。

台中學第2輯.jpg

綜觀這10本書,可以發現幾個特色。首先是以生活為底本的取材。各書的主題多是人們當下生活中所接觸到景物,甚至連珍珠奶茶、小吃都可以成為觀察對象,道出日常事物背後的變遷經過,拉出歷史的縱深,並和庶民生活緊密相繫,讓地方學的「在地」優勢,充分發揮。

其次是,這套書挖掘出許多被人們淡忘的地方古蹟和耆老。前者如天外天劇場、中央書局,後者則有林獻堂、林之助。撫去掩蓋其上的歲月塵埃,喚起人們的注意,讓他們重新發光發熱,成為人們共同的記憶。

中央書局(參圖說1)-horz_0.jpg
圖右:1998年,中央書局結束營業時所拍。(取自《書店滄桑:中央書局的興衰與風華》一書,遠景提供);圖左:2017年天外天劇場入口照。(取自《劇場演藝:演藝娛樂現代化的天外天劇場》一書,遠景提供)

最後,這套書試圖在專業書寫和閱讀趣味中間取得平衡,叢書的寫作者集合了大學教授和地方文史工作者,體現對學術上下隔閡的破除。書寫的文字方面,除了字字有所徵引的專業考證外,也試圖儘量淺白,創造出某種讓讀者流連其中的故事空間。雖然深淺的掌握各冊表現不一,有些作者學院氣仍重,有些作者則走得較遠,反應出作者群不同的養成背景,但都能感受到落筆時嘗試貼近讀者的努力。

經由挖掘生活事物的歷史深度,喚起逝去的先賢和古蹟,吸引讀者的興趣,來自日常,走入大眾,讓地方學專業研究和凝聚認同的雙重使命,得到充分實踐,成為新世紀台灣地方學在發展上的參照。

圖說4.jpg
2016年2月26日從復興陸橋下通行的火車,紀錄了這條鐵道與這座路橋的交通奉獻。(取自《驛動軌迹:台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一書,遠景提供)

最能貼近生活的歷史敘事

當然,類似的企畫自然還有可再進步的空間,最明顯的問題,還是在於「官方主導」和「集體寫作」這兩點上。

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贊助,是目前地方學發展最大的資源,然而這項事實難免成為變相的限制。即便官方未曾給予干涉,但最後成果多半偏於正向的導覽,文字以客觀持平為主,缺少批判觀點或反省色彩,反映了地方學形成過程中「官修縣史」的特色。

集體書寫則容易造成筆調上的不統一。集體書寫常是面對官方專案,不得不然的成書形式,但並不表示無法琢磨出一致的寫作基調和口吻,只是需要耗費更多心力。

學者蘇碩斌所策畫的《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終戰那一天:台灣戰爭世代的故事》兩書,可謂集體書寫的最好示範,不僅是集合,亦是有機的融合,相異篇章在概念、形式與文字上,均力求一貫。

6ti7pyyeo0sf-750x750-horz.jpg

以「生活案內帖」介入地方書寫,開拓新穎的風格,是面向大眾的成功嘗試。《終戰那一天》,雖不盡符合地方學的界定,但匯流大量無法被學術體制吸納的高教能量,反而展現出集體書寫方易具備的寬廣特性與有機可能。該書也和台灣歷史博物館「歷史那一天」讀書會合作,跨越不同文教機構,彰顯出「集體書寫」的意義和價值。倘若團體協力的創作,是大眾地方學未來主要的創作模式,蘇碩斌的這兩次操演,值得有志者參考。

任何人文的研究或書寫,最重要的成立條件是長時間的積累,慢慢打磨,使人文精神蘊藏的光彩慢慢散發。「地方學」所關注的,是最貼進人們生活的文字敘事,那是歷史最本質的魅力,也是人們不該遺忘的本源。

延伸閱讀:

2_1_0.jpg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
朱書漢、宋德熹著,遠景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原來台中火車站已歷經三代!來看看它是怎麼變化的吧。豐富的火車站演義。
這部臺中火車站的前世今生,翻閱起來似曾相識,簡直可以當成台灣所有火車站的進化史。安呢ㄟ火車頭不只是一個地理上的點,也是在時空中咻咻前進的一列新幹線。【內容簡介

2_2_0.jpg市街之味:臺中第二市場的百年風味
游博清著,遠景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在作者信手拈來的穿針引線下,臺中第二市場簡直成了一座風俗大觀園,每個細節都邀人無料穿越,保證流連忘返。就地方史寫作而言,這本《市街之味》之活色生香,堪稱翹楚。
你是菜市場迷嗎?閱讀《市街之味》,有如上菜市場般,是種色香味俱全的經驗。作者擅用包括日記等各式資料,令菜市場的歷史,變得既立體又鮮明。了解台中的有趣方法,也是書寫場所的精采範例,本書絕對會令你對菜市場刮目相看。【內容簡介

2_4_0.jpg書店滄桑:中央書局的興衰與風華
方秋停著,遠景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單單只用一家書店,就把台中古往今來的文化名人一網打盡,這本用心良苦的書讓人想到「竹籃子打水」——留下的都是大物。
本書不是一般的特色書店導覽,在其中有台灣在日治時期的文化運動史。用字平易的本書,使得1927年成立的中央書局,宛如源源不絕的噴泉,映照出台中與台灣的身世。【內容簡介

2_3_0.jpg踢躂膠彩: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
曾得標、林景淵著,遠景出版,33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談到台灣美術史,不能不知膠彩畫,更不能不知林之助。本書的兩位作者分別是膠彩畫與台灣史的專家,這本以人物為中心的傳記,雖有學術的深度,卻無一絲學術的拗口,讀來如小說般爽利,暢快又充實。
臺灣膠彩畫之父在書中風華再現。不論是性格還是風格,林之助都是那個時代一個生機勃勃的身影,從灰撲撲的水泥牆角鑽出來,蹦出一朵朵鮮麗的小花。【內容簡介

2_5_0.jpg劇場演義:演藝娛樂現代化的天外天劇場
蘇全正、郭双富著,遠景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為什麼文資團體力圖保留「天外天劇場」?究竟它有什麼特殊性?《劇場演義》是關於天外天劇場的一本通,對開展表演藝術或文化經營有興趣的讀者,想必可以藉著本書,進行腦力激盪與古今對話。
這座還在廢墟與古蹟間徘徊的天外天劇場,從萬頭攢動的絢爛,到養鴿釣蝦的荒蕪,業已成為文物保存意識的指標。這也讓這本書除了史料意義之外,更多了些即時性與迫切性。【內容簡介】(以上數則選自OB短評第74)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以書寫標誌時代困境:專訪《厭世代》吳承紘與《再寫韓國》陳慶德
右起《厭世代》作者吳承紘、《再寫韓國》作者陳慶德
右起《厭世代》作者吳承紘、《再寫韓國》作者陳慶德

捷運車廂擠滿衣著筆挺的人,手持智慧型手機,戴著小米手環,回覆沒完沒了的工作訊息,想著晚餐吃什麼。他們頭銜職稱不一,卻都被疲憊與茫然籠罩,形成一幅日常的厭世圖。車外風景快速後退,沒人知道前方何處有光。

不只台灣,類似的厭世群像也遍布其他國家。本刊特地邀請了《厭世代》作者吳承紘以及《再寫韓國》作者陳慶德,談論台韓兩地的厭世百態。

我們這個世代:厭世或全拋

「二十歲到三十四歲,啣著滑鼠出生且擁有台灣有史以來最優秀的素質,卻面臨低薪、貧窮、看不見未來的困境」,是吳承紘對於台灣厭世代的劃分,「我就是絕望啊!」書中的受訪者一語道破生活的無望現實重量,夢想被狠狠壓扁,無獨有偶,韓國社會也正面臨類似處境。

台灣被冠上「鬼島」惡名,「地獄朝鮮」更是韓國青年的憤怒吶喊,認為當前的社會現狀,就如同數百年前實施嚴格身份階級制度的朝鮮王朝。韓國青年進而發展出流行語「全拋世代」,意即捨棄戀愛、結婚、生子、人際關係、購屋、夢想與希望,活著不過是最低限度的生存。

薪資停滯、物價飛漲,《向前走》歌詞「我欲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說啥米好康攏在那」的雄心壯志已不復見,吳承紘觀察到台北的高物價,迫使愈來愈多青年選擇返鄉。然而,返鄉之後仍要面對就業機會銳減、薪資更少的問題,充其量只能「不那麼貧窮」。

不那麼貧窮,即使還是貧窮,但一個月還能多存幾千塊,在窄仄的生活夾縫中多撐出一點點餘裕。夢想雖被壓扁,但還沒破滅。

燦爛且殘酷的失速列車

旅居韓國十年的陳慶德指出,相較於台灣青年回流現象,韓國人仍一心往首爾集中,希望進入大企業工作。即使僅有0.35%的機會成為企業正職員工,卻讓韓國青年前仆後繼,踩著別人也要往上爬。

_DSC2707-編輯-2-1_縮.jpg此外,陳慶德補充道,台灣人還有到中國等同語系國家發展的機會,韓國則不然,「總不可能去北韓吧!」也因此,「移民」遂成脫離地獄的一條路,嚮往移民的韓國青年居然高達80%。

被陳慶德形容為「停不下來」的韓國,宛如一部失速列車,拼命衝向成功的窄門。「他們從別人的眼光建立自信,很怕被瞧不起」,高壓的競爭環境以及威權教育,加上民族特性使然,韓國人寧可自我了結,也不願成為他人眼中的失敗者。陳慶德進一步指出,韓國人10歲至40歲的致死原因,自殺即為第一位;40歲至70歲間,自殺也是第二位致死原因。也就是說,韓國人一生中平均有七成機率面臨自殺念頭的威脅。 

出人頭地,是大韓民族共同勾勒出的美麗終點,燦爛且殘酷。無法抵達的人,沒有中繼站可停留,要不就衝向絕路,要不就及早跳車。

厭世是情緒的轉圜

相較於停不下來的韓國,吳承紘認為,「台灣厭世代的拼法,是懂得踩煞車。」還來不及從鈔票淹腳目的舊夢中清醒,上一代建立的自信早被摧毀成一地廢墟,所幸台灣人民族性較樂天,在絕望與走極端之間找到平衡,「厭世,也是一個機會。」

台灣青年的厭世,無疑是一種轉圜,一種將自己暫時拉出鬱悶的幽默感。

一開始聽到年輕人喊厭世,吳承紘嚇了一大跳,以為對方真有輕生念頭。「『厭世』這個詞的語境產生轉變,從原本的消極悲觀,轉為一種無可奈何、自我消遣的情緒。」

吳承紘以台灣流行歌曲類型為例,映射出當代社會風氣的轉變。從〈愛拼才會贏〉的傻勁樂觀到「草東沒有派對」、「那我懂你意思了」等樂團興起,歌詞表達多是對於現實的無奈及嘲諷。以滿滿負能量爆紅的「厭世姬」、「每天來點負能量」等,也讓厭世代有了情緒抒發的出口。

如果沒抱希望,哪會被絕望挫傷;如果不是奮力活著,又怎能吐露生活中種種肚爛。自嘲並非無病呻吟,更像是直視魯蛇人生的勇氣,邊靠么邊繼續跟現實纏鬥。放下遮住雙眼的手,厭世代終於看見,人生的路,不只有一條。

P40-horz.jpg
《厭世代》一書中,列舉多位國人每月收入與支出表(月熊文化提供)

以著作進行世代溝通

在陳慶德眼中,韓國的痛苦根源難以消弭。補習、整容風氣盛行,時時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街頭的乞討者不敢抬起頭,有錢也未必有喘息空間。套句陳慶德說的:「他們沒時間小確幸,有空就唸書」,韓國青年唯一的抒發就是喝酒,陳慶德本人就有過一晚喝六攤的紀錄,連喝酒都像較勁,更是一種慢性自殺。

進入財團、平步青雲的成功願景背後,是酒精與色情產業交織而成的圖像,不敢逸出「正軌」的韓國青年,居然只剩痲痹自我一途,「我找不到他們的出口。」陳慶德的結語,無奈得令人心驚。

_DSC2718-編輯-1_縮.jpg吳承紘引述一位在台的香港中小企業主對於台灣厭世代的看法:「缺乏狼性」。卡在進無步、退無路的泥淖中,台灣厭世代不再侷限於傳統價值觀的框架,轉而在生活夾縫中追求小確幸,從舊有體制脫隊,企圖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路。

台北市區兜一圈,會發現許多小咖啡館林立巷弄間。不願繼續在公司體制承受低薪與貧窮,年輕人選擇開設風格各異的小店,吳承紘認為或許可視為一種溫柔的抵抗,創業的成敗自負,至少還活得像自己。

然而,這形成兩代觀念的鴻溝:上一代認為厭世代吃不了苦,厭世代則覺得上一代滿口幹話。

吳承紘希望透過著作讓社會更了解厭世代,「我們現在的制度、資源、舞台都是上一代建置出來的,一旦他們理解年輕人的困境,才有機會進行符合需求的改變。」

看見厭世代背後的模樣

受訪當天,陳慶德與吳承紘兩人應拍攝需求穿著上班族look的襯衫,一黑一白,彷彿呼應了他們對於台韓兩地青年困境的看法。

或是上網發廢文,或是相互自嘲,穿梭在生活夾縫,《厭世代》個案中月薪不到三萬五的姊妹花仍夢想買房,或是不想被看衰小熬過學徒路的的麵包師傅,刻苦生活反而逼出不得不的樂觀。

通過報導、出書,他們將世代的困境書寫出來,破除草莓族、缺乏狼性、小確幸、愛開咖啡館等負面標籤。理解厭世背後薪資條件、勞動環境的問題,看見人真正的模樣。

_DSC2681-編輯-2-1_縮.jpg

A4650003.jpg

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
作者:吳承紘、關鍵評論網  
出版:月熊出版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吳承紘
關鍵評論網專題副總監。
雲林人,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畢業。曾任行銷企畫、編輯、公關,記者,自由撰稿與攝影。著有《我們都相信秘密》,攝影協力《七種民宿的旅行》、《散步阮台南》等。於關鍵評論網所策劃與撰寫的《獨老者的餐桌》專題,曾入圍二○一六年亞洲卓越新聞獎視頻類與英國TheDrum的年度網路專題報導獎。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設立於二○一三年八月。我們是一群對於現今媒體不滿又想要做出一些改變的人。有一直在媒體產業的編輯,有多年在海外各地工作的專業經理人,還有對於網路技術有熱情的開發者,以及一群對於我們這個夢想有興趣,願意一起幫忙的實習生、朋友以及許多外稿作者。我們夢想中的媒體是除了陳述事實之外,還能夠提供多元、不同方向的觀點,並為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不同平台提供各自適合閱讀內容。也讓社交網路世代的使用者,能夠更輕鬆的分享、討論和參與他們有興趣的議題。

(月熊)再寫韓國.jpg

再寫韓國:臺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
作者:陳慶德  
出版:月熊出版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慶德
作家、韓國社會文化專家。
旅居韓國十年,韓國國立首爾大學西洋哲學組博士候選人。博士階段,透過現象學方法,分析語言學習經驗與文化觀察,著有《首爾大學博士生的韓語文法筆記本》(聯經)與《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唐山)等書。目前以(口)譯者、專欄作家身分,出沒於UDN鳴人堂「再寫韓國」、關鍵評論網與「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等各大專欄。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1-25 13:57
空間》他們不賣書,賣的是知識和閱讀:專訪4家類型圖書館


書店的終極功能是賣書,圖書館的宗旨在館藏與借閱,但對讀者來說,不管是「買書」或「借書」,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作品?如何找到更具脈絡與質地的知識?甚或如何覓得趣味相投的同好?有時就得耗費不少無用之功,更何況有些書不見得買得到、借得到。

有一群人,在思索如何推廣閱讀,經營不同領域知識的深度與脈絡時,回到閱讀的起點,透過專業的規畫導覽、蒐藏展布,為特定的讀書社群建構了專屬的閱讀空間。當你走進這些充滿書香的空間,落地的書架依舊,書籍的陳列依舊,展書閱讀的讀者如你依舊,不同的是這裡的書是非賣品。他們不賣書,賣的是知識和閱讀。

歡迎造訪類型圖書館。

▇小步biblio:用圖像說故事,可以跨越語言的隔閡


小步2.jpg

小步biblio的空間配置似是期待讀者讓出一個下午。(小步biblio提供)

小步biblio這間隱身在迪化街外圍巷衖的書香空間,是以繪本為館藏主題的私人收費圖書館。兩位圖書館主理人蘇懿禎與謝依玲都曾在誠品兒童書店門市工作,而後她們前往日本留學,蘇懿禎研究繪本、兒童圖書館及兒童閱讀,謝依玲則學習兒童文學及繪本創作。

回國後,兩人想繼續針對繪本做深入研究,卻發現即使是國家級的公共圖書館,不論在理論、史料或者作品的館藏上都相當匱乏。兩人開始自力收集,藏書的數量因此逐漸累積了可觀的規模。

2015年下半年,謝依玲與蘇懿禎結伴到歐洲,花了80天的時間,從斯洛伐克插畫雙年展開始,一路走訪了15個國家的兒童圖書館與兒童書店,並帶回大量的繪本。起初,蘇懿禎試著以開放預約方式,讓有興趣的同好免費參觀她們的藏書,但實際執行後發現相當困難,於是興起了經營一間圖書館的念頭,定期對外開放,於是有了小步biblio繪本圖書館。

「我們喜愛童書,但也始終認為繪本不只是童書。」不同於一般圖書館多將繪本館藏經營為親子閱讀空間,小步biblio是以成人為目標客群,喜歡繪本的讀者可在此飽讀來自不同國度的精彩作品,圖像創作者也能在這裡尋求靈感,找到參考素材。

此外,小步也以展覽、講座、讀書會等形式,推動成人閱讀繪本的風氣。館內曾舉辦過捷克、斯洛伐克、荷蘭、比利時等國家的繪本展。而由於台灣民眾對東歐國家的作品相對陌生,小步另外安排講座,從歷史脈絡切入,為台灣讀者介紹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的繪本發展及重要畫家。甚至邀請捷克畫家來台,舉辦創作工作坊,並與斯洛伐克駐台代表處合作舉辦畫家對談等活動,為的就是讓讀者從更多元的角度體驗繪本。


小步1.jpg

小步biblio最令人矚目的書牆,可因應不同主題書展更換展示架配置。(小步biblio提供)

小步舉辦過的主題書展中,引起最熱烈討論的是「台日妖怪文化展」,這項展覽包括台灣插畫家「角斯角斯」、《唯妖論》繪者青Ching、金芸萱及SFF等創作者的原畫展,來館的讀者可一次飽覽不同的插畫風格。此外,民俗學者溫宗翰與《唯妖論》作者群、日台妖怪研究者何敬堯與譯者銀色快手的對談,加上由京極夏彥、宮部美幸等日本知名懸疑小說家執筆的恐怖繪本系列,也吸引了許多非繪本閱讀群眾。

小步biblio以繪本為媒介,讓文字與圖像的讀者找到對話的窗口,「閱讀」因此有了更大的空間。去年8月,國立台灣圖書館展出「日本繪本演進史特展」時,小步biblio正好策劃「日本大正昭和時期繪本展」,提供更豐富的資料,讓有興趣的讀者得以一窺日本插畫第一黃金時期的繪本樣貌。這個主題吸引的不只是對歷史有興趣的年輕讀者,也因為牽動許多年長讀者的記憶,而得到更大的迴響,甚至有讀者受行動不便的祖父之託,透過攝影的方式,把祖父兒時閱讀的書籍帶回家中。

繪本不僅是文字書籍的輔佐,書頁中的圖像本身就有說故事的能力,甚至因為沒有文字的限制,故事反而跨越了語言與文化的藩籬,擁有更多想像的可能。例如《Motion Silhouette》這本以光影移動為創作素材的繪本,在左右對開的書冊兩邊繪製圖畫,書縫裝訂處則嵌著精緻的紙雕立像。初次翻閱時或許並無出奇之處,但當讀者處在暗室之中,以手電筒或手機做為光源時,隨著光線的移動,剪影與圖像的互動就如故事般展開。從一邊看是天上的閃電,另一邊是供鳥棲息的樹枝;火車一邊行駛在鐵道上,另一邊卻能飛向月球。

唯有讀者以「閱讀」親身參與,這本繪本的靈魂才得以完整,故事與意義的軌跡隨著不同讀者走向不同的地方,這件事情意外地觸及閱讀的本質。小步biblio館藏的數千本繪本,每一本都提供了一次更趨近真實的閱讀體驗。

編按:
因各種考量,小步
Biblio日前決定暫時停止營業。謝依玲與蘇懿禎於臉書上回應網友詢問時表示:「因為接下來有一段時間無法再維持固定開店了,就先關起來。如果有好的合作機會,或是資金跟時間允許,再看看要不要繼續嘍。」

小步Biblio近日營業時間:1/26,1/27,2/2,2/3

▇櫞椛文庫:閱讀是通過整個空間,全方面去感受


flower02.jpg

櫞椛文庫的佈置既安靜也溫柔。(櫞椛文庫提供)

棲身於台北市中山區的計時收費圖書館「櫞椛文庫」,從命名起始就滿溢著繁華卻幽靜的禪意。「櫞」是種果實如橘、帶有佛手柑香氣的植物;「椛」字則是日文漢字,意指紅葉。館長林廷璋援引為圖書館之名,切切為這一方書室營造跨越各種感官,浪漫與緩慢的質感。

在繁華的城市中心鬧中取靜,讀者稱許櫞椛文庫是「整個城市最溫柔的地方」。走上樓梯,來到二樓門外,必需按鈴、脫鞋後才能進入。這是林廷璋特別的安排:

「我希望讀者像進入一間日本茶室,你會有各種體驗,走過一扇門,穿過一條走廊,有一點受限,但你反而會得到另外一種自由。」


23519156_856828044484681_8874328967010986424_n.jpg

(櫞椛文庫提供)

一入室內,撲鼻而來的是精油的香氛,滿室綠意植栽,從窗櫺與花臺垂吊,蔓延至書桌與白牆。牆上與天花板的角落掛著紅色、橘色、黃色的乾燥植物,與懸掛的藝術作品相映如畫。畢業於音樂系的林廷璋,特別留意讀者聽到的聲音是否能與館藏圖書搭配。櫞椛文庫以台灣、日本愛情小說與抒情詩為主軸,店內盈繞流洩的音樂時而緩慢,旋而悠揚,浪漫與溫暖的氣氛,是櫞椛文庫的精神。

透過「五感」的調配與經營,林廷璋希望帶來一般書店與圖書館無法提供的閱讀體驗。「現代很多人去書店並不只是想買書,而是想獲得一種生活的體驗。閱讀不是只能藉由文字,而是通過整個空間,全方面地去『感受』。你給他適當的刺激,他一定可以接收到你想傳達的訊息。」

櫞椛文庫三千多冊的館藏不算豐厚,因為林廷璋希望營造一個「會呼吸的空間」,一個舒服自在的場域。館內一半的空間提供閱讀,另一半不定期舉辦展覽,期望讀者在平日緊繃的工作之後,走進此處,用最不受拘束的姿勢閱讀,重新獲得面對生活的力量。

除了提供館藏閱覽以外,櫞椛文庫也透過各種工作坊、講座與體驗課程,深化閱讀的質感。林廷璋說:「原則上我會讓每一個活動都有文學或是閱讀的影子。」例如他曾邀請瑜伽老師帶領讀者從閱讀詩歌開始反省、釋放,搭配相應的肢體伸展,去感受詩境的變化。


flower03.jpg

透過視覺的遮蔽,引領讀者動用其他感官體驗故事(櫞椛文庫提供)

又如他曾在聖誕節舉辦讀劇活動,受邀前來讀劇的配音員分布在所有參與者之間,讀者必須戴上眼罩,隨著配音員精準細膩與生動的聲音表演,感受故事就在身邊「發生(聲)」。接著,摘下眼罩,所有人喝一杯紅酒,感受酒香在身體裡流動,並再次聆聽配音員讀劇,如此去體驗閱讀的不同層次感。「那場活動讓很多人都很震撼,會後至少有一半的人想要買書,這就是我想要經營的閱讀質感。」

光影的流動如歌,琮琮樂聲與色彩線條交織成詩,香氣入室與文字結下善緣,人在其中,以最自在的心情閱讀各種形式之美。櫞椛文庫是圖書館,是藝廊,是表演藝術劇場,更像是一座心靈的花園。它提醒我們,文學也是一件身體的事,當我們張開五感,舒緩浸潤到文學的世界,文學的世界就長成我們的生命。

▇薄霧書店:用日本老雜誌打造一座知識堡壘


myst01.jpg

薄霧書店齊集了設計者的專業參考資訊。(薄霧書店提供)

除了開發閱讀的感知界限以外,也有人經營閱讀空間,彷彿打造一座城市裡的知識堡壘。平面設計師蔡南昇主持的薄霧書店,開設在公館商圈,熙來攘往的人潮或許未曾留意,這裡是全台收藏設計、時尚與生活風格類日本雜誌最為齊全的地方。且不同於一般書店只找得到最新的期數,舉凡《Brutus》、《studio boys》、《ideal》、《流行通信》、《銀花》等經典日雜,在薄霧書店可以看到數十年完整的期數。

身為平面設計師,薄霧書店這個空間同時也是蔡南昇的工作室與研究室,長期的工作經驗累積,他在館藏的雜誌裡累積了強大的知識脈絡。譬如《銀花》的藝術指導是日本知名平面設計師杉浦康平,這本以民間藝術為主題的雜誌,在杉浦藝術嗅覺的引導下,即使三十多年後的今日看來都毫不過時。薄霧館藏的《流行通信》則是以另一位知名平面設計師服部一成主導編輯的期數為主,在線條、色塊上的運用有別於台灣編輯的邏輯,背後具有文化與思想討論的深度。


myst02.jpg

(薄霧書店提供)

「一般人用google雖然可以找到非常多資料,但是容易重複或流於表面、粗淺。而具有深度的雜誌,經過編輯的眼光,把重要的題材用系統化的方式做全面的蒐集,你會得到全面而有層次的了解。」蔡南昇之所以鍾情於日本老雜,不僅是因為深受其美學風格所吸引,更是因為這些經典雜誌的編輯在主題經營與史料的蒐集上相當完整,深具文化與學術價值。

薄霧書店也透過各種講座,深化日本老雜的知性閱讀,例如邀請室內設計師陳岳夫談《brutus》創刊近四十年的題材演變中,日本社會與文化的變遷。日本經濟正好的80年代,《brutus》設定的讀者群為男性上班族,主題圍繞在男性的娛樂,因此常會出現都市夜生活等十八禁的話題。而後隨著泡沫經濟時代來臨,該刊讀者群擴大到女性與青少年,因而有了更多生活風格與提昇心靈的主題,甚至包括居住空間學或開運方法。


myst04.jpg

(薄霧書店提供)

設計這門學問在台灣似乎並不陌生,大專院校也不乏相關科系,但對於雜誌這種日新又新、貼近時代脈動與庶民生活的讀物,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夠。許多人翻看雜誌只為殺時間,什麼都沒帶走。正因如此,蔡南昇在老雜誌方面的專業,為薄霧書店在台灣書市裡贏得不可取代的一席之地。

「以一個讀者的身分進入(薄霧)這個空間,沒有經過引導或提示的話,像是設計手法、流派、編輯這些隱性的東西,自己是看不出來的。讀者會覺得這只是個放了很多書籍雜誌的地方,無法感受到其中有什麼厲害的東西。其實任何出版物都一樣,應該想辦法讓大家去了解,去產生好奇心,否則對一般人來說都只會是美麗的裝飾品……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不賣書,賣的是珍貴的知識導覽與典藏閱覽。」蔡南昇的這番話,道出了一間私人圖書館存在的最大價值。

▇Lightbox攝影圖書室:我們希望成立一個台灣攝影圖書資訊中心


lightbox02.jpg

Lightbox的7座大書架,有來自246位捐贈者的二千多本攝影書。(Lightbox提供)

如同薄霧書店,位處紀州庵文學森林與師大之間的Lightbox攝影圖書室,在知識儲藏上也具有相當的份量。特別的是,Lightbox是非營利組織,營運經費主要透過向政府申請補助案,以及相關企業贊助與民眾的小額捐款。

為什麼台灣需要一間攝影圖書館?

和許多攝影藝術工作者一樣,Lightbox發起人曹良賓2012年從美國進修回國時,對於如何發展自己的藝術生涯毫無頭緒。當時他透過觀察他人如何實踐,發現社群的力量是分散的,有人在美術館展出作品,有人透過畫廊、替代空間發表,甚至有人從咖啡廳開始,而每個人都得做各式各樣的兼職,才能養活自己。

2014年,為了將作品集結出版攝影集,曹良賓從聯繫編輯、翻譯、設計、印刷,到出版後赴各地舉辦新書發表會時聯繫場地、規劃題目、找人對談,深感在台灣從事攝影出版相當辛苦。在此期間,曹良賓加入「台灣攝影史綱研究計畫」,為了蒐集馬偕的史料,得奔走於中和的台灣圖書館、淡水的真理大學圖書館以及陽明山上的台灣神學院。資料分散,取得不易,光是蒐集資料就耗費大量心神。

曹良賓說:「Lightbox成立的目的就是透過收集與整理,推廣台灣的攝影出版物與當代攝影藝術」,把台灣攝影工作者匯聚起來,讓「社群」能夠形成。


lightbox03.jpg

旅居緬甸的台灣獨立攝影記者汪佳燕,分享在緬甸從事新聞攝影的經驗與生活。(Lightbox提供)

Lightbox的藏書包含攝影集、攝影史、攝影雜誌、攝影評論以及展覽、博覽會圖錄,主要多由讀者捐贈。曹良賓說起Lightbox剛成立時,政大傳播學院教授郭力昕不但捐贈高達800本書,更情義相挺幫忙載書。而目前館藏超過2400本書,也是這兩年來超過240個機構或個人的捐贈點滴匯聚而成。「這就是社群的力量」,曹良賓說。

Free to all是Lightbox的精神,除了免費提供讀者使用以外,也希望建立開放自由的社群。「很多人覺得自己的社群是對外開放的,殊不知一個專業社群,對外界的人來說就是封閉的,我們得用他們懂的語言向他們介紹這個社群,我們說話的對象不能只是收藏家或是政府官員。」

除了藏書以外,Lightbox也透過舉辦photo talks講座,讓創作者、研究者和社會大眾面對面交流,分享創作理念。而photobook hour則鎖定攝影書的內容經營、社會議題,或者出版流程中的排版、印刷與銷售等主題,讓實際運作面的資訊與經驗,也能在社群中共享。

在網路時代,「協作」是新的工作型態,身處不同時空的人可以共同完成一件事情。Lightbox讓各種活動成果與攝影資源透過數位平台分享出去,此外也在日本、荷蘭、中國與美國設有「攝影大使」,提供當地攝影圖書館、書店與資源運用的第一手消息。除了讓台灣的攝影愛好者獲知國外攝影社群的經營經驗外,也嘗試讓國際能聽見台灣攝影的聲音。


lightbox04.jpg

Lightbox的書籍展售區支持獨立出版社與自主出版者。(Lightbox提供)

Lightbox成員「阿蘭」說:「其實我們有個有點遠大的目標,就是成立一個台灣攝影圖書資訊中心。」這或許是每個攝影社群心中都存在的想像,「但是切確的模樣我們也還沒法具體描述清楚。」曹良賓補充道。

Lightbox從起步開始就是靠著社群力量的共構與共享,才有了目前的成果。眼前確定可以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匯聚更多的力量,在明確的組織理念、價值意識與穩定的經營中,讓台灣的攝影社群穩健踏實地成長下去。

***

無論是經營閱讀的體驗、開拓文學的可能,或者挖掘知識的深度、匯聚社群協作的力量,以上介紹的4間不同主題類型的圖書館,都以各自所擅長的方式,為台灣書市擺上一塊嶄新的拼圖。有人做書,有人賣書,還得有人推廣閱讀。教育體制作不到的事情,體制外有人努力在執行。

【各家類型圖書館營業資訊】

  • 小步Biblio
    臉書專頁:小步Biblio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135巷20號
    電話:02-2553-8830
    營業時間:10:30-20:00
    (即將休業,近日開放時間:1/26、1/27、2/2、2/3)
     
  • 櫞椛文庫
    官方網站:櫞椛文庫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56巷2之1號2樓
    電話:02-2522-1795
    營業時間:
    週二公休
    週一三四五:10:00-18:00
    週六、日:14:00-18:00
     
  • 薄霧書店
    臉書專頁:薄霧書店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302號3樓
    營業時間:
    週三至週日,14:00-21:00
     
  •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官方網站:Lightbox攝影圖書室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金門街5-1號3樓
    電話:02-2367-8161
    營業時間:
    週二至週六13:00-20:00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