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專題3》無「漏網之魚」的世紀:簡述數位時代的新詩流變與風格

 

「漏網之魚」與「世紀末預言」

約莫十五、六年前吧,剛跨過千禧年不久的時代,有個年輕人端坐清華大學的教室望著余光中。他盤算,待會兒定要提個您老很難回答的問題。演講結束,年輕人舉了手:「請問余教授,現在網路詩方興未艾,您是否有考慮採用網路做為創作媒介或表現形式?」年輕人心想,詩人若回答「我不會用電腦」,那就是他跟不上時代。只見老詩人目光炯炯,答道:聽說未來是網路世紀,是你們年輕人的世紀,但請容我做一條漏網之魚。

年輕人驚呆了,這「漏網之魚」雙關得漂亮!他和全場聽眾一起用力鼓掌。

這年輕人是誰並不重要。

1999創世紀.jpg
創世紀詩刊

在災異說橫行的世紀末,詩壇亦有種憂心忡忡的氛圍。關於新詩傳統後繼無人、新詩將死的危言,偶或流佈於詩社集會、報紙刊物中。然而,1999年的《創世紀‧春季號》,向明做了大膽預言:網路詩人或將獨領風騷。他說「我們這些一輩子守住紙媒體的孤臣孽子……儘可摀住自己的耳朵,遮住自己的眼睛,仍然堅持以詩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但是別忘時間已經不站在我們這一邊了,21世紀難保不是由網路詩人們獨領風騷。」

而今看來,這可列為台灣現代詩史中最準確的預言之一。

網路詩的昔與今

「網路詩」有兩個意涵:一指以HTML語法、Flash等技術創作具超文本特性的詩作,二指以網路為媒介發表的詩作。

1990年代末即率先嘗試「超文本」實驗詩的有向陽、蘇紹連(米羅‧卡索)、白靈等人,其中向陽曾架設「台灣網路詩實驗室」,而網路平台「現代詩島嶼」、「歧路花園」也進行過超文本詩的實驗。當時向陽說,創作網路詩須身懷技能:有編寫網頁與程式語言的能力,加上美與音樂的涵養。可見創作此種「網路詩」的門檻之高,及其結合跨領域技能的特質。

向陽詩房.jpg
詩人向陽在新世紀之前即已投身數位詩(圖片取自向陽詩房)

風潮過後,此類超文本實驗詩漸行漸少。粗究其原因有二:一即為前述的「創作門檻」太高;二為近幾年動畫技術日精月益又漸為普遍,以此創作超文本的優越性不免隨著時間消逝了。雖如此,詩人的努力當已化入群眾對於「影音玩文字」的概念中,有些獨特創意(如蘇紹連的〈生命餘光〉),如今重覽依然趣味十足。

另一種較廣為人知的「網路詩」,就是在網路寫詩。

早期在網路寫詩有兩種門路:一是所謂的www系統,如架設作品網站、個人新聞台……等,另一是BBS站;其中,BBS以其方便編寫、閱讀、互動的特性,廣受寫手們青睞。

1995年前後,各大專院校紛紛藉由教育網路(TANet)架設起BBS站,若干獨特的詩版,便在此時嶄露頭角。諸君聽過「北田寮,南山抹」否?這裡指的便是海洋大學「田寮別業」及中山大學「山抹微雲」;兩者都是藝文取向的BBS站,聚集了無數鍾情於詩的青年在此發表作品。此外,淡江大學「蛋捲廣場」、政治大學「貓空行館」,及高雄師大「人民公社」等,都曾孕育了大量新詩作品。

這些頂著「ID」、「暱稱」從網路冒出的詩寫手,或為義憤而寫、或為抒情紓壓而寫、或為排解無聊而寫,作品良莠不齊,風格類型難以歸納。在這一片亂流中,漸漸地也有人脫穎而出。《台灣詩學季刊》第30期「新世代詩人大展」專輯中,有1/3是網路的常客,如丁威仁、布靈奇、楊家嫻、鯨向海。主編李瑞騰特地加了解釋:「由於新興媒介(電腦網路)的出現,他們不在平面媒體活動,偶然有詩刊編製『網路詩選』,但殊難窺其全貌。」難窺全貌是很現實的窘境,網路看似公開,但真要徹底蒐羅篩選作品,就會遇到大海撈針的困難。

詩路.jpg

1997年,由須文蔚主持的平台「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誕生。「詩路」做了很多空前的努力,包括新詩史料的數位化典藏、展示1880年以來各世代詩人的作品;「詩路」也與報紙副刊合作,發行「每日一詩」電子報,定期推出優質評論、出了兩本「年度詩選」。「詩路」最終因文建會終止資助而停擺,觀其「新世代詩人」及「新的聲音」的詩人列表,隱約又可探出相同的難題:新世代詩人何處尋?如何才能找到所有該進入名單的人?

詩集≠票房毒藥

走過世紀末與世紀初,今日「新世代詩人」已不是林燿德定義的那一群人了;但向明的「預言」仍然有效,網路詩人們持續獨領風騷。

網路與詩人,從來都不只是表現媒介與使用者的關係。「有河book」的店主隱匿談過「一本暢銷詩集如何逼瘋書店老闆」的故事。某網友在臉書貼了馬來西亞詩人假牙的詩,便招來大量讀者詢問假牙詩集。在店內放了數年的詩集,一夕間售罄,還遭追問為何不進貨。

「博客來2016年度報告」提出詩集營收成長60%、銷售冊數成長52%的數據,各大媒體以「詩族的華麗演出」為標題進行報導。試問,詩族的華麗演出如何可能?網路傳播與心理效應居功厥偉。

任明信《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套著薄薄書腰,上頭標示著「PTT詩版新銳詩人devmask」,這意味著在發行前,他已有基本的網路讀者群。2016年11月,《你沒有更好的命運》發行量已來到7刷。孟樊曾界定具大眾影響力的「大眾詩」,至少要有6刷的發行水平,當時只有鄭愁予《鄭愁予詩集》及席慕蓉《無怨的青春》辦到。《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僅用3年就進入「大眾詩」之列。

臉書在行銷方面也幫不少忙,以任明信、宋尚緯、陳繁齊、追奇為例,他們的臉書動輒有上萬人「追蹤」,每發文,常有數百到數千人「按讚」或回應。回想世紀初,曾有前輩擔心新世代詩人因知名度不如老詩人而遭讀者冷落,但誰又料得到,網路、部落格與臉書竟如此「給力」?

BBS詩版詩作聯展_永樂座blog.jpg
2011年BBS詩版詩作聯展(圖片取自永楽座部落格)

眾聲喧嘩的崩散與自由

將思念
三兩七錢熬成一晚
配著黃連睡去
你應當歸
否則我怎獨活

── thankmilk〈中藥舖〉
批踢踢實業坊「BBS詩版詩作聯展」2016年入選作品

不少人都談過現今青年詩人詩作的共相:直白、缺乏深度、不重視美與形式技術、囿於個人主觀世界、過於感傷主義……偶或見學生們對著手機讀詩,以「臉書po文體」調侃之。但如同中國詩人烏青的「廢文體」竟有其深意,「臉書po文體」也有它的新視界。

如果桌上擺著余光中和這3年內出版的任一本青年詩人詩集,你會不明白,詩潮是如何從前者過渡到後者。但若在中間放入夏宇或孫梓評詩集,你又彷彿懂了什麼──走過上世紀60、70年代的波瀾壯闊,典範悄悄地遷移了,如流沙過隙。曾經詩人們懸在心底、揣在懷裡、寄予妙筆的理念,年輕世代不太在乎了。

批踢踢實業坊結合獨立書店,連辦了6年的「BBS詩版詩作聯展」。從歷年的入選詩作來看,人們不能指責年輕人沒有家國社會觀,如person1204〈然後他就死掉了〉、mobydick1029〈給麗莎或者阮玉以及阿蒂〉,都是具批判性的作品。Join〈一隻獸來了又走了〉、thankmilk〈中藥舖〉,證明詩形式的遊戲感與美感並未遠離新數位世代。傷春悲秋嘆生死,這是延續千年的詩傳統,打從《離騷》開始,泰半詩詞就沒怎麼開朗過。因此,belor〈憂鬱症〉、devmask〈雨沒有身體〉、Edsel〈滂沱與我無關〉,只是忠誠地展現了現代式憂鬱。

與詩社和詩刊盛行的年代相較,新數位世代的詩人們沒有太多共同的創作理念,不去想詩如何「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他們穿梭在眾聲喧嘩中,如散沙,我行我素且自由的散沙。在前世代捧心苦吟處,新數位世代以散文般的句子幾筆帶過,僅渲染了一抹小品的淺悵。

poem01_forestwrite.jpg
(取自柏森Forest Lin IG主頁)

▉一首詩的價值

詩集放在屋頂上
風在翻
陽光在看
閃電擊中後
就下起雨來了

──湖南蟲《一起移動‧最近天氣多變化

所以,新詩將會走向何處?有時候這看起來很像假問題,特別是這人人都能在網路寫詩,呼朋引伴共欣賞的時代。一首詩的價值不在於美不美,而在於能不能說中人心、是否引我再三流連。那邊讀了整本經典,無感地打哈欠;這邊讀了首三流詩,卻哭了一晚。當然,也有情形相反的時候。

一首詩的價值,正在被數以萬計的讀者重估。當「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或「晚安詩」發了文,而其下出現數則「我好感動」、「我哭了」之類的回應;當「文學騎士」開始臉書直播,而有些人的夜晚因此被點亮,或許我們可以更樂觀地看待:詩成為陪伴的語言,新詩學正在路上。

☆ 參考資料

  1. 隱匿〈說說一本暢銷詩集如何逼瘋書店老闆的故事
  2. 重讀者〈2016博客來報告側記:出版不是夕陽產業
  3. 孟樊〈台灣大眾詩學(上)──席慕蓉詩集暢銷現象
  4. 批踢踢實業坊「BBS詩版詩作聯展」目錄

 

【2017詩專題】:

屈原詩_banner_400x300_0.jpg

taaze banner_600x45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陳沛淇(靜宜大學台文系博士後研究員)
2017-05-25 15:38
詩專題5》來互相喜(ㄕㄤ)翻(ㄏㄞˋ) 啊!——閱讀讀者:詩人篇
楊佳嫻_0.JPG

 

凌性傑_0.jpg

照片:凌性傑提供

 

印卡_0.jpg


 

騷夏.jpg

陳夏民攝

 

陸穎魚.JPG


 

_DSC3311.JPG


 

湖南蟲.jpg


 

段戎2.JPG


 

蘇家立.JPG


 

馬尼尼維_0.JPG


 

楚狂.JPG


 

波戈拉.jpg

陳夏民攝

 

許家瑋_0.JPG


 

宋尚緯.jpg

宋尚緯提供

 

張光仁.JPG


 

 

【2017詩專題】:

屈原詩_banner_400x300_0.jpg

taaze banner_600x45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5-25 15:36
現場》忠實或背叛的翻譯:波蘭劇本與台灣劇團的對話
自然而然劇團作品《艾琳》劇照,鄭雅文攝,開學文化提供
自然而然劇團作品《艾琳》劇照,鄭雅文攝,開學文化提供

在21世紀的今天,「閱讀」的定義不再侷限於書本。我們讀臉書、照片、影集、遊戲、電影、戲劇、展覽……任何可以看到的東西,都可以被視為文本。文字創作者意識到,書本並不是讀者的唯一選擇,也積極地把文字與各種媒材結合,創造出多元的載體。但另一方面,書籍仍然有它的讀者以及獨特的魅力,於是我們也可以看到遊戲或電視改編成小說,或者劇場演出的同時也出版劇本。

當文本跨越各種不同的媒介,閱讀也就多了種種可能。

劇場、劇本的跨界對話

自然而然劇團及開學文化出版社共同舉辦的「跨越異境:走讀波蘭百年」活動,就是這樣有趣的文本跨界嘗試。這個為期半年的大型計畫,非常豐富多元,包括:

  • 出版《小小的穩定:波蘭百年經典劇作選》
  • 波蘭編劇家瓦恰克的工作坊
  • 多場文學及劇場講座
  • 《證人或我們小小的穩定》讀劇
  • 改編自《鞋匠》的舞台劇《艾玲》演出

更有趣的是,在這個計畫的活動安排上,劇場與文學的比重十分平衡,兩者之間亦有精彩對話,不會給人蜻蜓點水、為跨界而跨界的感覺。

16114249_897592040376038_2817238763314455914_n.jpg

就像「跨越異境:走讀波蘭百年」跨越了文學及劇場兩個領域,劇本本身也是跨文學及劇場的兩棲動物。當讀者閱讀劇本,會把文字「翻譯」成動作、表情和聲音,在腦內上演自己的小劇場。而當導演把劇本搬上舞台,亦是在從事劇本的翻譯和再造。

在翻譯的過程中,必定會有忠實(忠於原作)與背叛(在地化、現代化)的拉鋸。在忠實與背叛之間,沒有絕對的準則。很多時候,導演在詮釋文本時都是有忠實、有背叛,兩者互相拉扯、對話,如此交織出既有獨特性又有普世價值的戲劇。

《鞋匠》

寫於二戰前夕的《鞋匠》,是《小小的穩定:波蘭百年經典劇作選》中最老、也最難的劇本。它以荒謬、諷刺的手法,描述三個鞋匠、法官及公爵夫人之間的鬥爭,披露了工人、中產階級和貴族之間的勾心鬥角,人們的虛偽、野心以及對權力的狂熱崇拜。這部劇本之所以難讀、難翻、難演,主要因為它包含了大量當時歐洲及波蘭的歷史背景(共產主義革命、極權政治體系崛起)和文學典故的引用指涉。

除此之外,劇中人的語言獨樹一格,結合了方言、知識分子的掉書袋(拉丁語、外語、哲學及科學詞彙)、粗鄙低俗的髒話和作者自創的語彙。光是要理解這混血雜種般的語言就很困難,而要用它表現出劇作的幽默諷刺和劇中人的複雜個性(集可悲、可笑、可惡、可鄙、可憐、可愛於一身),更是難上加難。

18195464_10155586670497923_738041447_o.jpg
左起鄒雅荃(演員同時為自然而然劇團團長)、蔡佾玲(女主角)、卡霞(導演),照片:開學文化提供

面對這個困難、遙遠,看似和台灣八竿子打不著的劇本,波蘭籍導演卡霞.史坦尼斯拉夫斯基(Kate Stanislawski)選擇了大幅度的裁剪及改編。脫胎換骨後的《鞋匠》,以《艾玲》(劇中公爵夫人伊蓮娜的名字在地化的名稱)之姿,重新出現在台灣觀眾面前。

一開場,導演就讓劇中的靈魂人物鞋匠師傅薩耶坦,透過語言上的挑釁和挑逗和觀眾互動。他滿口髒話和時事評論,比如「川普」、「核彈,要打仗了」、「四年一次,不會更好」、「你們這些人只會滑手機,看小貓小狗」……立刻把觀眾拉到當下的台灣。於是,三個鞋匠成了拼命工作、老闆賺錢卻不能分紅的普羅大眾,菁英分子的法官成了「躺著賺」、對大眾的苦痛無感的慣老闆,公爵夫人則變成凌駕於一切之上、充滿女性魅力的上流階級,被所有人欲求、愛慕、妒恨,卻總是可望不可及。

艾玲導演卡霞的在地化演繹

她把劇作中關於性別的部分拉到聚光燈下,讓它主導戲劇的走向。至於政治的輪廓,就讓觀眾從性別的隱喻中去自行臆測。

在《艾玲》的原始劇本《鞋匠》中,男女間的權力關係與階級間的角力是明顯相互對應的,誰手上有權力,誰在「性」方面就占上風。《艾玲》成功地呈現了原作中男女之間互相虐待的從屬關係(飾演女主角艾玲的蔡佾玲氣勢非凡,鎮壓全場),但在階級的權力翻轉方面,就處理得比較隱晦模糊,如果沒有看過劇本,可能會不知道舞台上發生了什麼事。

艾琳3_nji.jpg

艾琳4_縮.jpg
鄭雅文攝,開學文化提供

也許是因為,這一切關鍵轉折的橋段和人物(如法官率領革命黨羽發動政變、象徵波蘭沉重歷史的稻草人出現、代表極權體系的超級工人和政府高官跑出來掌控大局)在劇場版中被刪去了,因此觀眾雖然可以看到舞台上波濤洶湧的情慾,卻比較難看清情慾所指涉的,對政治權力的強烈渴望,以及革命成功、「換人做做看」後,人物的內心轉折。又或許,這就是導演的取捨——她把劇作中關於性別的部分拉到聚光燈下,讓它主導戲劇的走向,至於政治的輪廓,就讓觀眾從性別的隱喻中去自行臆測。

《證人或我們小小的穩定

同樣在處理政治、權力對人的影響,波蘭重量級詩人、劇作家魯熱維奇的《證人或我們小小的穩定》,採取了旁敲側擊的手法,用一首詩的朗誦、一段夫妻的居家對話、一段兩名男子的閒扯,帶出波蘭在60年代期間,人們注重經濟發展、忽視政治上缺乏自由的鴕鳥心態。

劇中人一直在害怕著某種不知名的東西,害怕一旦跨越生活的常規/常軌,就會失去那由花瓶、瓷器、衣櫃、工作、晚餐……所堆積成的「小小的穩定」,或者發現舒適宜人的小小穩定,只是夢一場。雖然魯熱維奇的劇本和當下的台灣相隔了半世紀,當時波蘭與現在台灣的社會背景也差很多,但如果把「小小的穩定」代換成「小確幸」,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劇中人那種害怕失去、如履薄冰的恐懼不安,以及他們自我催眠「一切都穩定發展」的虛偽。

讀劇導演葉志偉魔幻轉換的功力

《證人或我們小小的穩定》的讀劇演出,有兩個版本,分別是再現劇團的編導葉志偉執導的男版,和娩娩工作室藝術總監林唐聿執導的女版。有趣的是,我們在這兩個版本中,也可以讀到同一個劇本的兩種閱讀方法:政治的和性別的,在地的和疏離的。

葉志偉的《證人或我們小小的穩定》,從頭到尾都有鮮明的「台」味。從一開場男女詩歌朗誦人打開《中時》和《蘋果》(其中一張報紙上還有斗大的「蔡英文出訪」標題)念誦魯熱維奇的詩句,到劇中夫妻穿的塑膠拖鞋,到劇中人用來逃避現實的VR遊戲及對愛情的韓劇想像,到兩名阿兵哥一邊站衛兵一邊用手機互丟訊息,以及劇終的空襲警報(在原作中是警笛)……所有的細節,都把劇本和台灣的現實處境緊緊結合在一起。

葉志偉1_縮.jpg

葉志偉6_縮.jpg
鄭雅文攝,開學文化提供

但是,與其說葉志偉是用台灣的現實重新「詮釋」波蘭的小小的穩定,不如說他是把劇本中的現實和台灣的現狀當成兩面鏡子,並且讓它們面對面、互相反射。於是,台灣的現實血肉讓波蘭的劇本借屍還魂,波蘭的劇本幽靈也對台灣的現實做出了針砭、批判。兩者之間有所對話,但依然保有各自的獨立性。

《證人或我們小小的穩定》中有一個十分重要、撐起全劇戲劇張力的東西,就是那個劇中人一直在害怕、讓他們動也不敢動/不能動、無以名狀、看不見的「什麼」。在葉志偉導演的版本中,觀眾很難不把這個「什麼」和「中國因素」聯想在一起。而演出後,在我和導演的談話中,葉志偉也說,當過兵的經驗,讓他對劇本中的「不能動」很有感觸,因為在軍中,士兵就是一直被指導要「維持現狀」。他並且說,或許這也是台灣的整個狀態:要有一個假想敵,但你不能動,而且敵人也不會動。

戰場沙場如情場林唐聿的詮釋

讓人不敢輕舉妄動的那個「什麼」,有沒有可能是別的東西?劇中人所見證的小小穩定,可以是非政治的嗎?林唐聿執導的版本讓我們看到,是可以的。這也表現出,這個劇本給予了導演很大的想像及解讀空間。

和葉志偉的版本迥然不同,林唐聿的版本中幾乎看不到台灣的痕跡,這個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對政治和軍事的影射也幾乎看不到,但有趣的是,這個作品依然有戰爭的感覺,不過戰場卻從沙場轉移到情場。劇中夫妻節奏快速、你來我往的日常對話就像刀劍,把婚姻生活的表象切成碎片,露出底下的虛無、荒謬及荒涼。就像鋪滿舞台的棉絮,雖然輕柔,但因為數量太多,在昏暗的燈光下顯得詭異,也令人窒息。

林唐聿_鄭雅文攝6_縮.jpg

林唐聿_鄭雅文攝2_縮.jpg
鄭雅文攝,開學文化提供

林唐聿的版本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就是她把劇中那令人恐懼的「什麼」具象化了。當兩名男子一邊用語言消磨時間、一邊自我安慰,那令人害怕的東西就由披著一件厚重外套的女人扮演著,慢慢逼近他倆。當恐懼被看見,它的魔力就消失了,而當它倒下,無人幫助,無人關注,反而激起了觀看者的同情,也讓人不禁深思:我們所恐懼的東西,真的有那麼可怕嗎?還是說,令人害怕的其實是「恐懼」本身?又或許,我們怕的不是失去「小小的穩定」,而是失去我們能確認的自身?

精彩的「跨越異境:走讀波蘭百年」隨著《艾玲》一劇的落幕畫下句點,波蘭劇本與台灣的對話暫告一段落。在這些對話中,台灣的讀者/觀眾看到了閱讀波蘭劇本的種種可能,也看見了閱讀台灣及閱讀自身的種種可能。

 

636191156696682500.jpg

小小的穩定:波蘭百年經典劇作選
作者:維卡奇(Stanisław Witkiewicz), 魯熱維奇(Witkacy,Tadeusz Różewicz), 瓦恰克(Michał Walczak) 
譯者:林蔚昀,潘冠宏
出版:開學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作者簡介

〈鞋匠〉作者:維卡奇(Stanisław Witkiewicz/Witkacy)
維卡奇是波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同時是畫家、作家、哲學家、攝影師。他的寫作特色是使用精確巧妙又雙關的語言,將人性之中最黑暗面向嶄露出來。
〈證人或我們小小的穩定〉作者:魯熱維奇(Tadeusz Różewicz)
波蘭重量級詩人、劇作家,2000年以《母親離去》一書獲得波蘭最高文學榮譽的尼刻獎(NIKE),2009年則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的文化傑出貢獻金質獎章(Gloria Artis)。魯熱維奇對生活的關注甚深,不只侷限於自身經驗,在他筆下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奮力在現實裡掙扎、失敗。他描寫這些在灰色地帶裡的人們,寫生活的荒謬、可怕、冷漠、庸俗。
〈沙地〉作者:瓦恰克(Michał Walczak)
瓦恰克出身於華沙戲劇學院,主修劇場導演,亦是當今波蘭新生代最具指標性的劇作家之一,其作品被翻譯為多種語言,在當代歐陸與北美頗受歡迎。自1989年波蘭獨立後,偏向諷諭時事、政治色彩濃厚的主題,他常打破大眾熟悉的戲劇面貌,以悲喜交加、不按常理的呈現方式,將延伸主題包裝在輕快的糖衣之下,探索人的內心世界。特別擅長描寫人們在快速變化的社會裡,有著強烈情感卻無法言語的矛盾狀態。

審訂者簡介

Katarzyna Sarek(倪可賢)
波蘭籍譯者,也是優秀的漢學家,在中國住過十年。曾把幾米和余華翻成波蘭語。現任教於亞捷隆大學(Jegiellonian University)漢學系。

譯者簡介

〈鞋匠〉、〈證人或我們小小的穩定〉譯者:林蔚昀
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系學士,波蘭亞捷隆大學波蘭文學研究所肄業。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二〇一三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台灣人。著有《我媽媽的寄生蟲》、《易鄉人》,譯有《鱷魚街》、《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黑色的歌》等作。
〈沙地〉譯者:潘冠宏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畢,倫敦大學皇家中央演說戲劇學院演員訓練與表演指導碩士。目前為西風表演工作室課程規劃,楊景翔演劇團團員。北藝大藝術資源暨推廣教育中心【讓身體對話--劇場遊戲與肢體開發】課程講師。近期參與的演出有:新加坡國際藝術節-創作社《西夏旅館》、楊景翔演劇團《S.O.P-Seekers Of Performance》、同黨劇團《金控迷霧》、山豬影像《小王子》……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5-23 21:28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