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5月歐美童書藝文短訊

 

轟動一時的倫敦舞台劇《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已敲定於明(2018)年4月在紐約百老匯上演。由J. K. 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改編的舞台劇,不久前甫旋風式囊括勞倫斯.奧立佛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s)的諸多獎項,包括最佳新戲劇,以及多項演員獎。
這齣舞台劇預訂於紐約時代廣場的抒情劇院(Lyric Theater)上演。全劇分為兩部分,觀眾可分兩天觀賞,或者在一天內馬拉松式看完全劇。入場票劵將於秋天開始販售。劇院將大幅改造座位,為這部非音樂劇的演出,創造更親近的觀賞空間。

 

小木屋系列.jpg

今年適逢兒童文學經典《草原上的小木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系列作者蘿蘭.英格斯.懷德(Laura Ingalls Wilder)誕生150周年,出版商看準時機,重出這套描繪美國南北戰爭後拓荒生涯的經典故事集。
小木屋系列的誕生與出版早已蔚為傳奇。懷德從兩歲起,就坐著篷車,跟全家人一起到處遷徙,直到65歲才提筆寫下童年的經歷,前後耗費10年,寫下共9本「小木屋」系列小說。小說描繪這家人從威斯康辛州的大森林出發,一路遷徙,過著艱辛、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與自然為伴,彼此相依,在嚴寒氣候的考驗下,一度幾乎餓死凍死,最後輾轉安頓下來。
昔日的勵志拓荒故事,在已然變化萬千的今時今日下閱讀,仍可帶出眾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包括對美洲原住民印第安文化的貶抑、其他族裔再現的消音,以及美國夢的意義為何等。
新版故事延請不同意識形態立場的人撰寫導讀,包括美國前總統夫人蘿拉.布希(Laura Bush)、紐伯瑞獎得主《又醜又高的莎拉》作者麥拉克倫(Patricia MacLachlan)等,分別就各自的想法,對作品抒發了新的聲音。

 


Wolf Erlbruch.JPG

林格倫大獎得主艾卜赫。

德國插畫家沃夫.艾卜赫(Wolf Erlbruch)贏得2017年林格倫大獎。
1948年出生的艾卜赫,自寫自畫過十幾部作品,並且為近50本書繪製過插畫,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1994年出版的《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艾卜赫擅長以幽默溫暖的故事,探索與深沉的存在相關的各種議題。他的插畫風格細膩而有新意,揉合強烈的線條、獨樹一幟的拼貼與精準的構圖,傳達豐富的視覺意涵。艾卜赫在台出版過的作品還包括《邁爾太太,放輕鬆》、《當鴨子遇見死神》和《國王與海》等書。
由瑞典政府於2002年創立的林格倫大獎,是目前全世界頒給兒童與青少年文學創作與推廣者獎金最高的獎項。

 


ICPBS.jpg

隸屬於國際兒童讀物聯盟的ICPBS(取自官網)

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旗下贊助的「圖畫書社會發展國際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Picture Book in Society;ICPBS),舉辦了一項名為「遷徙」(Migrations)的藝術計畫,預定募集200幅藝術家繪製的明信片,於9月在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瓦的國際兒童藝術之家(International House of Art for Children)舉行展覽。
這項計畫邀集的明信片,繪製的主題是休憩或飛翔中的鳥類,希望喚起世人對流離失所的兒童與其家人的重視。這些苦難的人們,由於專制政權的壓迫、暴力或貧窮,被迫流徙到比較安全的地方。
參與計畫的藝術家們藉由描摹當代社會政經情勢的困局,期望提出問題、消弭冷漠,激發全世界各個角落人們正向的回應。

國際兒童讀物聯盟再次呼籲全球捐助基金,挹注經費,維持聯盟的巴勒斯坦分部在加薩地區創設的圖書館。這些圖書館創設於10年前,對加薩地區的兒童來說,是庇護所與希望的象徵。10年來,加薩地區的生活狀況並未好轉,長年的占領與地域封鎖,更於2014年發生戰爭。IBBY原本在巴勒斯坦北部近以色列邊界,以及南部靠近埃及的城鎮,各設置了一座圖書館,但北部的圖書館在2014年近乎全毀。
圖書館的經費大部分來自美國著名的童書作家佩特森(Katherine Paterson)與其家族的基金。當前加薩地區兒童的生活境況完全剝奪了他們的人權,IBBY希望這些閱讀治療與活動,能提高他們的識字率,改善他們的未來。

 


Peter Spier01.jpg

童書作家彼得.史比爾。

曾以《諾亞方舟》(Noah’s Ark)一書贏得凱迪克獎的童書作家彼得.史比爾(Peter Spier)4月27日過世,享年89歲。《諾亞方舟》是一本無字書,讀者卻可在畫面中看見動態十足的故事。史比爾的作品充滿了畫風細膩的動物,如同電影般的場景,讓書中的動物躍然紙上。史比爾於90年代中期左右便不太繼續創作童書,轉而將所有時間精力用於製作模型船,緬懷他年輕時在荷蘭的運河航行的時光。這位創作者創作了超過100本繪本作品,為世界留下許多動人的佳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5-13 10:04
中國書房》從知識付費到內容付費:豆瓣時間
(圖片來源:豆瓣《醒來》詩歌課宣傳片)
(圖片來源:豆瓣《醒來》詩歌課宣傳片)

 

3月7日,中國社群網站「豆瓣」推出內容付費頻道「豆瓣時間」,首期專欄為詩人北島主編的影音節目《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由北島邀請西川、劉文飛、歐陽江河等16位中國詩人、詩歌譯者和專家共同打造,共計推出102期音訊節目,定價128元(人民幣,下同)。根據豆瓣公布的資料,豆瓣時間上線5天,銷售額破百萬元,7天付費使用者過萬。付費訂閱使用者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其中女性占60%,大部分使用者都是27歲以下的90後。

白先勇細說紅樓.jpg

古今楊照史記百講.jpg

目前,「豆瓣時間」還推出了《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古今:楊照史記百講》兩期付費音訊,以及一期常江《邪典電影本紀:亞文化電影50講》的付費圖文專欄。

豆瓣官方表示,專欄的內容還將繼續拓展,覆蓋文學、戲劇、電影、生活等多個領域。豆瓣上的各類內容提供者,包括評論人、音樂人、攝影師、設計師等,也在「豆瓣時間」的合作計畫中。

在知識付費成為熱門話題的當下,「豆瓣時間」來得並不算早。在此之前,喜馬拉雅FM、羅輯思維等內容付費平台,早已有了成熟的運作模式,並吸引了一批付費使用者。儘管豆瓣目前坐擁1.5億註冊用戶,但在行業競爭加劇的態勢下,「豆瓣時間」如何突出重圍?

▉劍走偏逢:從文藝內容切入知識付費市場

說到內容付費,我們首先會想到去年興起的知識付費產品。分答、知乎Live、得到、喜馬拉雅,以及今年火紅的微博問答、36氪等。這些平台都是知識交易平台——付費模式和產品形式不同,但承載的內容本質均屬於知識範疇,解決的需求建立在讓使用者花更少的時間,即可獲得優質的、目標明確的,甚至客製化的專業知識服務。底下先來看一下目前市場上最為活躍的內容付費模式:

分答_王思聰.jpg
分答App推出付費內容,邀請名人回答網友的提問。

  1. 問答付費模式
    代表平台:科普大網「果殼網」的付費內容品牌「分答」。
    2016年5月,萬達集團董事王思聰等知名人物入駐「分答」後,該平台迅速在網路上爆紅,掀起了內容付費的潮流。此後,問答類付費諮詢跟風而至,如微博問答、好大夫線上、簡單心理等,連育兒平台「寶寶樹」也推出了付費問答功能。
    特點:大神吸睛,粉絲買單。
     
    得到_薛兆豐.jpg

  2. 專欄付費訂閱模式
    代表平台:個人知識型脫口秀「羅輯思維」主講人羅振宇率先推出的付費專欄「得到」。
    羅振宇聯合李翔、李笑來等垂直行業的名人,策劃製作了《李翔商業內參》、《通往財富之路》等精品音訊專欄,每年199元,全年52周不間斷更新。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企業、機構和自媒體人自行上傳和售賣的其他付費音訊,定價幾元、十幾元、廿幾元不等。
    除了「得到」,推出付費專欄的還有喜馬拉雅FM。2016年12月,喜馬拉雅聯合知名電視人馬東和《奇葩說》選手,策劃製作了《好好說話》專欄。隨後36氪推出了「開氪」收費專欄,鈦媒體、虎嗅也相繼推出了Pro專業版、會員專享等服務。
    特點:知識專欄,獨家內容。
     
    知乎.jpg
    知乎Live採線上語音沙龍模式。

  3. Live線上沙龍內容付費模式
    代表平台:2016年知乎團隊以線上語音沙龍形式,推出的內容付費欄目「知乎Live」。
    知乎Live的主要商業模式是:各行業達人入駐平台後,可以自主就某個話題發起一場直播,吸引使用者付費報名。
    這種形式與「分答」相比,溝通更有深度,更有價值,使用者的體驗會也更好。而與線下沙龍相比,它又讓知識分享和學習的成本大大降低。
    特點:乾貨分享、互動性強。

梳理現有的內容付費模式後,回頭反觀「豆瓣時間」,會發現它的產品從內容選擇、受眾定位、文案宣傳,到使用者介面等,都透著一股濃濃的文藝風。率先起跑的北島,其角色顯然不只是內容提供者,而是被視作時代的代言人。而做為付費內容的詩歌,也成為「詩意生活」的象徵,具有優美、純粹、不功利的內涵。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為詩歌課付費,已經超出了實用的消費性質,消費者是為了追求精神和生活方式來付費。

在中國,文藝取向的網站似乎一直是死穴,業內普遍認為只有屌絲才能拯救中國的網際網路。「豆瓣時間」在短時間內裡吸金百萬,異軍突起,在知識付費的紅海殺開了一條血路。有業內人士預言:內容付費的潮流,與文化內容產業崛起、文化產業網路化交織在一起,是新的趨勢。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今年很可能是數位音樂、影視、文學等文化內容付費隨之崛起。

▉文藝變現:豆瓣的劣勢與優勢

2005年,網名「阿北」的北京青年楊勃,在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撰寫程式,想做一款繼搜索引擎之後的偉大網際網路產品。這個顛覆性產品「豆瓣」,以「興趣和發現」為邏輯,建立人與物的聯繫。

這個一再被提及的創業故事,讓豆瓣自創立之初,就帶著濃郁的文藝氣息。相較於追求專業與實用的知乎,豆瓣12年來聚集了大量文藝青年,註冊使用者1.5億,月活躍使用者3億人次,使用者基數驚人。

豆瓣讀書_2016.jpg
社交網站豆瓣聚集了大量文藝青年。

社群媒體「鈦媒體」記者張遠認為:「豆瓣是社交網路裡『去中心化』最徹底的。」豆瓣社區的「半開放性」,以及豆瓣使用者的複雜性與異質性,使得豆瓣網站上各個群體之間區隔分明,沒有全站通吃的網紅,沒有像知乎那樣「一處大V,處處大V」的影響力加持。豆瓣是一個相對平等、理性的社交網路,豆瓣使用者較為獨立思考,不盲從迷信權威。然而,豆瓣的驕傲和軟肋,也都在於此。

一方面,遠離熱鬧,使得豆瓣在網路社群中獨樹一幟,成為中國文藝青年們的精神角落,雖「慢」卻能存活。然而同時,這也導致豆瓣一直以來在各種付費領域的嘗試成效甚微,商業變現之路走得非常艱辛。

「豆瓣時間」並不是豆瓣第一次嘗試商業化,先前的「豆瓣讀書」透過電子商務導購,獲取一定比例的回饋金;「豆瓣電影」提供線上購票換得佣金;「豆瓣閱讀」出售電子書與影視版權;「豆瓣東西」探索文藝電商模式……整個豆瓣的商業模式一直在等待的引爆點,也許就是內容付費。

「豆瓣時間」之所以成功,主要在於它妥善利用了豆瓣的優勢:

  1. 兩端(創作和使用者)資源。
    在創作端,豆瓣有詩人作家、影視編劇、音樂人等資源,2015年,豆瓣閱讀共售出包括《第十三天》在內9部作品的影視改編權。2016年5月,豆瓣低調啟動「影視改編項目」,連接作者、編劇及製片方(製片人、導演、策劃),協助小說作品轉化為電影故事。至於用戶端,豆瓣聚集了大量高學歷使用者,這些「泛文藝使用者」對內容有很高的要求,也有很強的消費能力,豆瓣日曆銷售額做到千萬級,驗證了這群人的精神購買力。
     
  2. 消費氛圍。
    相對於「果殼」和「知乎」等平台,若論經營知識付費產品,豆瓣並無優勢,但是論及文化內容產品,豆瓣的優勢則很明顯。去年豆瓣將站台標語改為「我們的精神角落」,而文化內容本質上就是精神消費。譬如豆瓣推出話劇賞析內容或者話劇直播產品,畫風自然,有天然受眾,其他平台就難以企及。同樣是文藝內容,豆瓣可以賣出數百萬元,北大教授暨藝術史家朱青生等人在知乎上的美術史課程,目前則只賣出六萬餘元。

豆瓣時間選擇從詩歌、歷史、電影等題材入手,一方面十分符合豆瓣使用者的調性,有利於挖掘更多商業價值,另一方面也能鼓動網站上的優質內容提供者,形成內容付費的良性迴圈。一言以蔽之:揚長避短,文藝也能變現。

網易Lofter_文青報告.jpg
網易Lofter《中國文藝青年報告》之一。

▉群體需求:文青的消費能力崛起

「只有屌絲才能拯救中國網際網路」,過去似乎成了行業人士的基本共識,「文藝」甚至被貼上了慢性自殺的標籤。自豆瓣創立以來的12年間,有太多小資、文藝情調的網站和APP夭折,成了創業者和投資人忌諱的一個黑洞。但是文藝真的只有死路一條嗎?

事實並非如此,行業正在發生變化。隨著消費升級和中產的需求提升,付費開始成為年輕人、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習慣。付費風潮來了,文藝取向的產品和社群迎來了春天。

2016年,網易Lofter發布的中國文藝青年報告指出,文藝青年已經擺脫了過去「窮困潦倒」的形象,邁入中等收入階層。新一代文藝青年在興趣愛好上投入大量時間,並樂意為個人愛好砸錢,在攝影、旅行、音樂、電影、閱讀等五大興趣愛好上的月均消費為1,230元。可以說,文藝內容付費市場的潛力巨大。

專注於讀書的微信號「十點文化」,粉絲有1,300萬人,推出的付費課程,價格在69至99元之間,其中一款心理課程售出7萬份。而更加文藝取向的新媒體「新世相」,一份每月129元的閱讀產品,3,000份服務在90分鐘內全部售罄,此後連續3個月分別推出的1萬份服務也搶購一空。

這些文藝內容付費的成績單,再加上「豆瓣時間」試水的經驗,告訴我們:有效地篩選適合自己的文化產品,滿足包括文藝青年在內的群體需求,甚至成為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獨特標籤,是文藝內容付費的直接驅動力,也是讓文青們爽快掏出錢包的最好辦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5-11 18:07
話題》自己的故事自己說——《餐桌上的家鄉》南洋姊妹現身說法
攝影:廖珮杏
攝影:廖珮杏

從被看扁到翻轉歧視

餐桌上的家鄉》出版後,妳的人生有什麼改變?在一場料理講堂結束後,我問來台15年的孫雅雯。「親人之間更尊重我,然後和女兒之間變得親密了吧。」她說。

出書前,家人有時會懷疑這些「演講和教課」的真實性,也有親戚不相信台灣人會付錢去聽一個「國語都講不好的外國人」的生命歷程。剛任講師時,甚至有人懷疑「怎麼可能有人要去學這種話(柬埔寨語)。」

這些質疑都推了孫雅雯一把,讓她堅定意志考到相關證照。如今她當了三、四年講師,教銀行業和房地產業人士柬埔寨語,在大學與社大教中餐丙級證照。

03_2.jpg
攝影:林楊培

04_2.jpg
攝影:劉維人

02_2.jpg
攝影:林楊培

其實,剛到台灣時孫雅雯不會中文,只會講「老公」,還以為「老公」是丈夫的名字。之後她自學中文,跟幼稚園女兒一起學識字,身邊有人開起無心玩笑,說她不會讀字,是在看圖。

過往經驗告訴她,直接講開也沒有用,於是,行動成了孫雅雯的準則。「你越是看我這麼扁,我越是要做得更好。」她下班後去上補校,也參加政府開辦的中文課、電腦課。同時,她的職位從店長升到了中央廚房副理。雖然職場表現順利,但除了老闆以外,公司其他人都歧視她。在老闆面前一切相安無事,老闆一走,部屬就叫不動。大學生質疑她學歷不夠,年紀大的阿姨則嗆她:「外國人懂什麼,我是領頭家的錢,又不是領妳的錢。」

有人明白孫雅雯聽不懂台語,回報任務時用台語羞辱她:一邊堆起滿滿的微笑,一邊對她說「乞丐」、「破麻」。她暗暗記下那些陌生的音調,回家問丈夫;明白意思之後,她不找對方理論,而是決定學好台語。她向老公朋友請教,認真看連續劇,把一個個字詞都記在本子上。有一天她走進辦公室,當眾宣布:「你們愛講台語是否?今嘛大家攏講台語,毋通擱講國語了。」

但有些部屬還是叫不動,孫雅雯只好把事攬下自己辦。每天加班,到家已是凌晨,毫無時間與孩子相處。壓力讓她長期失眠、憂鬱,最終她決定離開職場,回家陪伴孩子,開始了講師生涯。

01_2.jpg
攝影:廖珮杏

講出自己的話,才有交流的可能

她接觸柬埔寨華僑協會,開始教台商柬埔寨語,那是她第一次上台講課,起初有些詞不懂怎麼說,協會的人和學員便協助翻成中文。透過語言交流,她建立更強的信心。

如今她幾乎每天都有培訓、教學、演講,先生問她為什麼要搞得這麼累,但她目標太多,時間太少,更何況做的是喜歡的事,便覺得一點都不累。「你沒有經驗,就講不出自己要講的話。」聽見不同的回應,遇見不同的人,都讓她找回自己,而這些故事也成為日後授課的養料。

成為講師後,孫雅雯有更多時間與兩個女兒相處。女兒曾學過歧視東南亞人的語詞,當時她找女兒面對面聊,向她說明歧視言論背後的汙辱脈絡,同時也傾吐心聲,女兒明白後,隔閡便解開了。如今她帶著女兒出門教課,讓她看見外面的環境及人們交流的方式。孫雅雯在台上俐落表演時,女兒也在旁邊學習。

我問孫雅雯,成為書中主角之一,有沒有特別想對讀者說的話。「想是會想,但強迫不來。會來聽我講課的就是會來。不願意聽的,也沒辦法改變。」她認為以她一個人的能力,沒有辦法撼動整個環境,只能從言談開始。

「有些人,甚至有些學生,剛認識的時候,都想探我的底。」但彼此了解就能平等交流。「你尊重人,別人才會尊重你。不尊重你的那些人,最後也會尊重你。」孫雅雯一邊說,一邊看著一旁陪她教料理,還在上小學的女兒。這些道理,她應該會懂。

05_1.jpg
攝影:廖珮杏

 

9789571368108_bc1.jpg餐桌上的家鄉
作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胡頎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
南洋台灣姊妹會的前身是1995年在美濃創設的「外籍新娘識字班」,我們希望以語言為見面禮,讓新移民訴說她們的故事,手牽手,為這社會譜出新的樂章。2003年,姊妹會正式成立。除了教學外,更推行各種法令政策倡議,並鼓勵新移民姊妹積極投入社會,透過各種課程、講座和戲劇活動,讓大家真正認識另一種文化和生活。
2014年開始,我們透過一系列的南洋料理烹飪課程與訪問,帶大家認識食物後頭的歷史、文化,以及將食物帶來的人。希望藉著姊妹對食物的記憶,一點一滴拼湊出她們家鄉的樣貌與在這兒的生活。
我們相信,社會每一成員的努力都將同時成為穿透幽暗的光芒,而姊妹會的目的便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彼此相互映照,繼續這島嶼的歷史,形成新的「我們」。
(歡迎來看我們:南洋姐妹會

執筆/胡頎
台北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南洋台灣姊妹會志工兼理事。在「餐桌上的家鄉」擔任籌畫、執筆、粉絲頁小編和白老鼠。不擅烹飪,嗜吃。鮮少離家,常神遊。對世界懷著初生之犢的大膽和愛意,希望有一天能讓更多人看見那曾在我眼前被照亮的事物。
cheryl7798@gmail.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5-11 11:5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