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創作類】金籤獎
● 化石密語
戎嘉余著,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080元
化石裡藏著地球上逝去的遠古生命留給我們的「密語」,它們書寫著地球曾經的模樣。由中國科學院戎嘉余院士領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20餘位古生物學家,探尋化石印跡,解碼化石密語,生動地講述了38億年撲朔迷離的生命演化傳奇,以及中國古生物學取得的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果,和背後鮮為人知的科學發現故事。
古生物學家們基於化石證據,通過300多幅精彩圖片和近百個高清科普短片,帶你開啟穿越地質時空的發現之旅,領略古生物學的神奇魅力,感受孜孜以求的科學家精神,見證中國古生物學的百年發展。
【中文創作類】銀籤獎
●人文地球: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張九辰著,北京大學出版社,534元
地球除了藍色星球的自然容貌,還有另外一副由人類根據自身的觀察與思考,用文字描述、圖像繪製、科學歸納、資料統計出來的「地球容顏」。
她森羅萬象、豐富多姿;她變化萬千、日新月異。與「自然地球」相對,本書創造性地稱其為 「人文地球」。 本書帶領我們踏上人類認識地球的漫漫旅程。
這段激動人心的旅程始於古文明繁盛時代、自然哲學發展之際,終於全球化時代、「人類世」概念普遍的當下。 本書細膩地講述了人類在認識地球過程中的科學故事和文明史故事,引領我們用動態的眼光觀察世界。
【中文創作類】銀籤獎
●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
孫有蓉主筆、邱獻儀協力、哲學新媒體策畫,麥田出版,350元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法國的高中畢業會考有哲學題目,這是西方教育強調深層思考價值的具體呈現。目前,臺灣的中學課綱也已經融入一部分的哲學教育內涵,但是哲學究竟是什麼、跟科學之間有什麼關係?仍然是大部分人沒有辦法說清楚的。
這本《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是由一群本土培養的哲學人組成的新創團隊──「哲學新媒體」共同策劃並執筆撰寫的書籍,呈現出一部相當精彩的,自然科學發展下的哲學脈絡史。
書中邀請讀者共同思考何謂「自然科學」,並回顧歷史上的哲學大家觀點,有很多引人深思之處。例如,眾所周知笛卡兒提出的「我思故我在」,關鍵在於顛覆了亞里斯多德逾千年之久的科學模型,因此名留青史。但較少人知道的是,康德提出的「我思則物在」,翻轉了主觀與客觀的軸線,這在科學哲學史上的重要程度,可說相當於哥白尼提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突破性。
另一例是書中最後以波柏的哲學觀點做結,說明有可能被推翻的才是科學。這實在是值得讓重視科學教育的華人社會,更多人深刻理解的概念,因此誠摯推薦。(評審代表:朱士維/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延伸閱讀】書評》你說的科學,是什麼?評《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一部寫給所有人的自然科學哲學史》
【中文創作類】佳作獎
●追火山:臺灣火山群連結起的地球與宇宙紀事
宋聖榮著,野人文化,750元
《追火山》的副標題簡潔地標明了本書的內容主軸——「臺灣火山群連結起的地球與宇宙紀事」。作者把火山歷史當作史詩書寫,眼界非常大,範疇比肉眼所見的火山「更老、更深、更遠!從外太空到內地核」。「立足臺灣,放眼世界,胸懷宇宙」是本書的格局特色。
由王梵主編帶領的編輯團隊,從美編設計、重新製圖、裝幀到文字增補,精雕細琢,打造了一本讓人眼睛一亮的的科普書,注定要成為臺灣科普書出版的新標準與里程碑。(評審代表:魏國彥/臺灣地質科學學者、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
【中文創作類】佳作獎
●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新冠疫情,人類的奇幻之旅,終結與再出發
何美鄉著,商周出版,500元
這是一本非常好看,又和每個人切身相關的書。作者是對傳染病學有專精的公共衛生學者,從2003年的SARS到2019年新冠病毒全球大爆發,作者除了親身參與臺灣防疫政策的討論,並認真追蹤全世界醫學界對新冠病毒從基礎到臨床研究的發現。
作者以生動流暢的文筆,把這場世纪大瘟疫的前因後果,像說故事般地為讀者完整介绍。尤其是本書的第四部:新防疫未來式,提供了有實證基礎的分析,所得到的結論值得每一個人都把它作為日常生活的健康指引。(評審代表:周成功/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
【中文創作類】佳作獎
●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
游旨价著,春山出版,750元
萬千植物遍佈全球各地,壯觀但不稀奇。而看到相同的植物,竟能在相隔萬里的不同之處繁衍茁壯,卻是個令人深思的生命現象。
游旨价博士這本《橫斷台灣》,從本地無比熟悉的高山杜鵑說起,這個我們認為「很台灣」的美麗植物,竟然會在青藏高原上也普遍存在!此書對於植物隨著氣候變遷的跨國遷徙,以及從19世紀開始,植物學者在世界各地抽絲剝繭的調查和發現,都有深入的闡述。既有空間的廣度,也有時間的深度,佈局寬廣,氣象恢弘。讀來有知識、有趣味,更有著對生命自尋出路的描繪和敬意。(評審代表:孫維新/科學人雜誌總編輯、臺灣大學物理系退休教授)
【中文創作類】佳作獎
●醫生,你在想什麼?
王興著,上海譯文出版社,336元
人人都會生病,但並非人人都會看病。很多人在第一次去醫院時會迷路,不知道身體的問題屬於哪個科室的專業範疇,不知道內科、外科的分別,聽不懂醫生的診斷,因為過度擔心多掛很多醫院的號、做多次不必要的檢查,迷失在網上各種或真或假的醫學診療建議中。
《醫生,你在想什麼》則是一位專業的醫生,從老百姓生病後的尋醫、問診、治療各個環節中,可能碰到的相關問題出發,為生病的普通人提供一堂「每個人的疾病課」,讓看病變得簡單。
【中文創作類】佳作獎
●芯片簡史
汪波著,浙江教育出版社,899元
這是一部跨越專業人士與大眾藩籬的科技創新史,是一群叛逆者突破傳統、不斷創新的故事。晶片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晶片研究專家、科普作家汪波憑藉20多年科研和教學經歷撰寫,全方位、多角度介紹了晶片是如何誕生並改變世界的。
全書從支撐晶片產業發展的量子力學講起,完整、系統地呈現了60多年來晶片壯闊恢宏的發展歷史,透過「晶片簡史」這四個字,深入瞭解那些散落在歷史深處的晶片發明者的個人世界,體驗他們在發明中所經歷的種種困苦與喜悅,看他們如何突破科學研究中的困難與現實世界的阻礙,做出一項項改變甚至顛覆世界面貌的發明和創新。
【中文創作類】佳作獎
●美麗的化學元素
吳爾平著,人民郵電出版社,539元
人們都曾好奇過世間萬物是由什麼構成的?歷史上的科學家們在付出了幾百年的努力之後,終於將構成萬物的基本單位——一個個化學元素從自然界中尋找出來,並排列規整,得到了現在家喻戶曉的元素週期表。
當我們接觸元素週期表的時候,看到的往往是枯燥的文字和資料,因此許多人也夢想著一睹這些「世界基石」的真容。本書以元素單晶為主線,系統地介紹了在自然界和實驗室中,可以晶體狀態存在的80餘種化學元素。
本書作者從2011年開始收集化學元素樣本,在書中一一展現收藏的幾百件精緻的化學元素樣品,從一碰到水就會發生劇烈反應的銫;到性質穩定、色澤耀眼、被用於製作珠寶首飾的金;乃至會強烈腐蝕所觸及的一切物質的氟。
【中文創作類】佳作獎
●我們頭頂的星空
余恆著,重慶大學出版社,1368元
這是一本每個人都能讀懂的天文學入門之書,頭頂的每一顆星星都是我們瞭解神祕宇宙的視窗。天文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副教授余恒以全天88星座為起點,介紹了天文學入門必備的基礎知識,勾勒出宇宙的神祕與浪漫。
書中穿插介紹了中國古代星官系統、人類探索星空的歷程及星座的東西方神話傳說,並引入當下天文學領域前沿的科學研究成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國原創天文學科普著作。
作者以平實簡潔的語言娓娓道來,將複雜高深的天文學知識,寫成一本人人都讀得懂的科普讀物。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邁入天文學的奇妙世界,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欣賞並看懂我們頭頂的美麗星空。
【中文創作類】佳作獎
●自然之聲:萬物生、陸上水中、蟲語
唐志遠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488元(單本)
一草一木,一蟲一蝶,萬物有靈且美,每個微小的生命都在自己的領域演繹著一場驚心動魄的傳奇。自然攝影職業生涯的20年,成就了唐志遠老師中國頂級自然攝影師的功勳,也成就了他彙集20年心血的這套書 ——《自然之聲》。
這套書一共分為《蟲語》、《萬物生》和《陸上水中》3本,20年的專業、執著、熱愛,穿越叢林,跋山涉水,以地球萬物為模特兒,拍攝出獨一無二的寫真,更用高級幽默感講述了驚心動魄的拍攝故事。
【翻譯類】金籤獎
●歷史怎麼改變的,化學知道
ケミストリー世界史 その時、化学が時代を変えた!
大宮理著,李貞慧譯,大是文化,540元
日本作者大宮理撰述《歷史怎麼改變的,化學知道》這本書的方式,可說是用文明史來介紹化學,抑或是用化學介紹文明史。作者在寫作上運用了兩條軸線:一條是化學的發展史,另一條是人類歷史中文明遞衍與物質的使用相關的部分。這當然是因為物質的使用,關乎物質之性質,也就是化學學科探究的核心問題。
基於這樣的撰書動機,作者的視野也是大開大闔。在起首的第一章,不只是文明的一萬年而已,還是原子發生的起點——138億年前的宇宙。此外,在書跋,將本書獻給史前留下洞窟壁畫的藝術家、被逼上戰場的古埃及農民、星辰下沙漠中踽踽而行的商旅、經年航海而罹患壞血病的水手、突襲機槍座以爭取自由的人們。
所以,化學知識與人類歷史決不只是因寫作手法而相遇,而是作者從其世界觀背後的價值,與人生觀交織出對科學與生命意義的省思。這是近半世紀,跨學科思維成為學術界知識發展的主流後的思考特徵。就科普寫作而言,這本書掌握了歷史中的文明脈動,絕不是說說故事,給點兒化學知識而已。(評審代表:陳竹亭/臺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
【翻譯類】銀籤獎
●五感之外的世界:認識動物神奇的感知系統,探見人類感官無法觸及的大自然
An Immense World: How Animal Senses Reveal the Hidden Realms Around Us
艾德.楊(Ed Yong)著,孟令函譯、曾文宣審訂,臉譜出版,650元
這本書是作者艾德・楊繼《擁我群相》之後又一科普著作,承襲一貫流暢的文字,作者以13個章節描述我們對世界認知的科學。從嗅覺、視覺、觸覺、聽覺、磁性等各方面的研究,了解各項感官與我們生活緊密的連結。
作者在每一章節都以研究案例說明科學家對各種感官認知的理解,例如:動物對顏色的感知,是由錐狀細胞中不同視蛋白吸收不同光譜的成像,通常辨色力有差異的個體,是因為這些視蛋白的缺失或是變異,造成了吸收光譜的差異。不同的生物在視蛋白的組成也有不同,所以有些動物能看到紫外光,是因為他們的視蛋白能偵測到該區段的波長,所以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視覺交流,在紫外光下也相當熱烈。在作者的筆觸下,世界的色彩似乎是沾染了每一個段落。
許多人都曾有因為感染新冠肺炎而失去味覺的經驗,在閱讀中,作者不斷地喚起讀者的自身經驗,讓人對各種感官有了全新的認識。(評審代表:丁照棣/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延伸閱讀】2023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五感之外的世界
【翻譯類】銀籤獎
●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傳播:為新觀眾“設計”自然
Victorian Popularizers of Science: Designing Nature for New Audiences
伯納德.萊特曼 (Bernard Lightman)著,姜虹譯,中國工人出版社,768元
這是加拿大約克大學科學史教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伯納德.萊特曼又一力作。走進維多利亞時代作家、出版商和讀者的世界,領略當時迷人的博物學與視覺文化,探索女性在科學寫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女作家走上科普寫作之路的原因。
這是一項涵蓋科學、宗教、性別、文學、出版和視覺文化等眾多學術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對科學知識的市場、宗教與科學的張力,科學職業化與文化權威的角逐,科學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別意識,以及進化論的傳播和爭議等議題提出了全新見解。
【翻譯類】佳作獎
●解密黑洞與人類未來
Licht im Dunkeln Schwarze Löcher, das Universum und wir
海諾.法爾克( Heino Falcke)、約格.羅默(Jörg Römer ) 著,姚若潔譯,遠見天下文化,500元
黑洞既不反光又具有極大的重力,粒子與電磁輻射都不能逃脫黑洞的魔掌,憑藉巨大的質量,以極端的方式扭曲周遭的太空,即使流動的時間也會被黑洞嚇阻,光線也難以逃逸。這是近幾年天文物理及宇宙學領域熱議的話題,更是媒體爭相報導的科學新聞焦點。
2019年4月10日,全球人類首次目睹巨大黑洞的影像,科學家第一次拍攝到黑洞的照片,這是跨國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得到的結果,臺灣中研院的研究團隊也參與了上述跨國觀測。
仰望浩瀚無垠的星空,如同閱讀宇宙的奧祕,渴望更多的科學知識和研究成果為我們解惑。在好奇心的驅動下,科學家持續改變我們的宇宙觀。凝視夜空,等待揭開黑洞的神祕面紗時,何不翻開這本《解密黑洞與人類未來》,與天文學和宇宙學對話,享受閱讀的樂趣。(評審代表:簡麗賢/臺北市立北一女中物理科教師)
【翻譯類】佳作獎
●寫給每個人的地球簡史:八堂四十億年的極簡地理課
A Brief History of Earth: Four Billion Years in Eight Chapters
安德魯.諾爾(Andrew H. Knoll)著,蔡承志譯,麥田出版,380元
沉積岩層隨處可見,那節理分明的層次,不同顏色、不同厚度、不同組成,經常還埋藏了生物的遺跡,上下扭曲、堆疊。地球透過這些曠古的記錄,想告訴我們什麼?它漫長一生中的某個片段?摸索出諸多片段,我們能拼湊出多少地球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不但精彩,不也正是我們需要正視、和我們生存息息相關的知識?
本書作者、哈佛大學的Andrew Knoll教授,以更廣闊的視角,科學前沿的邏輯推理,將他多年的所見、所學、所研、所悟,交織了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大氣、海洋知識,寫成了這本 「簡史」,述說地球46億年裡的滄桑篇章。本書將是經典長存,而更多的未知正等待著被發掘。(評審代表:趙丰/臺灣地球物理學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客座講座)
【翻譯類】佳作獎
●悲傷的大腦:一位心理神經免疫學者的傷慟考,從腦科學探究失去摯愛的悲痛與修復
The Grieving Brain: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How We Learn from Love and Loss
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 ( Mary-Frances O’Connor)著,孟令函譯,臉譜出版,399元
人們在失去配偶、孩子、摯友或親密重要的他人時,所表現出來的悲傷與憂鬱,往往被理解為一種失落的情緒,過去鮮少有人從神經科學的視角來解讀這種現象。
事實上,大腦是產生感受與行為的所在。大腦會為我們關係緊密的對象建立一個存在的位置,以作為互動的依據。失去了這個對象,大腦也需要重新學習已經改變的現況。作者用神經生理學的觀點解釋這些經驗,讓人更容易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也讓人能從容地經歷這段適應學習的過程。
要用文字表達他人內心的情緒,本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譯者充分並靈活地掌握了字義與句義,恰如其分地傳達了原書的意旨。閱讀中譯本,我們欣賞到作者所要傳達的科學研究、有趣的事實和吸引人的見解。(評審代表:林宗潁/高中生物教師)
【翻譯類】佳作獎
●纏結的演化樹:分子生物學如何翻新了演化論
The Tangled Tree: A Radical New History of Life
大衛.逵曼(David Quammen)著,梅苃仁譯,貓頭鷹出版,840元
「生物世界中,演化是根本原理」,半個世紀前偉大的演化生物學家道布冉斯基如是說。然而那時正風生水起的,卻是以分子生物學為基礎的生物醫學研究。
本書敘述了兩個「歷史」:一是一群在主流之外專心致志於根本問題的生物學者;二是他們的研究闡明了地球生命史最關鍵的一步——從原核細胞演化到真核細胞。
我們很容易忘記,「細菌」雖然是「最原始的」生物,牠們從未停止演化;更重要的是,牠們摸索出的「共生」之道,是創造生物多樣性的基礎。
作者是經驗豐富的科學記者,敏於捕捉科學研究的人性面,尤其餘事。超過五百頁的巨作,讀來令人興味盎然,除了原作者的寫作功力,譯者亦功不可沒。(評審代表:王道還/科普作家、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理研究員退休)
【延伸閱讀】書評》那些糾纏生命樹的科學人生:評《纏結的演化樹》
【翻譯類】佳作獎
●天氣的祕密
The Secret World of Weather
特里斯坦.古利(Tristan Gooley)著,周穎琪譯,譯林出版社,534元
天上的雲彩、耳畔的風聲、林間的鳥兒……這些毫不起眼、卻又無處不在的現象,隱藏著關於自然的無數小祕密。
在這本書中,「自然界的福爾摩斯」特里斯坦.古利以豐富的觀察實例,和60餘幅精美插圖,展現了陰晴雨雪等天氣現象的繽紛世界,帶領我們探尋身邊的自然線索。作者是英國作家、航海家、探險家,也是英國皇家航海學會和皇家地理學會會員。
豐富的野外考察經歷為本書提供了翔實難得的自然素材。在本書中,他解剖雨水、觀察樹葉、聆聽蟲鳴,在蛛絲馬跡中探尋隱藏在天氣現象背後的科學奧祕,提供了觀察世界的全新向度。
書評》暗夜行路者的來信:讀房慧真《夜遊》
「夜遊」——什麼樣的夜?以何種方式遊走、遊蕩於其間?
讀者們一再轉述引用楊澤主編《人間副刊》時期策畫結集《七〇年代理想繼續燃燒》、《七〇年代懺情錄》、《狂飆八〇》,如我這樣70年代末尾才出生者,多多少少是透過這幾本書,去想像我未曾經歷、或尚未具有足夠意識去睜眼觀察的島嶼硝煙與伏流。
書已絕版,影響力卻無遠弗屆。這幾冊書寫了校園生活、意識形態管控、文藝與浪游、大時代裡的小空間、幾項貫通至今的文化政治議題。人們置身其中,隨波或造浪,或許並不知道正在參與什麼,回過頭去才發現,那些為了慾望、反叛、好奇而做的燙手的事,已然冷凝為歷史肌理。而「理想」、「懺情」、「狂飆」這幾個字眼,也替那樣的年代定了調。
甫出版的散文新著《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房慧真寫1980、90年代躁動難安的社會與自我,以及跌跌撞撞活到中年的「其後」餘波,宛如對於上述年代系列書寫的私人版本續集。那麼,她用什麼樣的關鍵詞替時代定調呢?
➤解嚴前的縫隙與廣闊
書名之「夜」,指戒嚴時代禁閉摸索如黑夜,也指「地下」的低調與黑暗。人們尚不敢大放光明地談論某些事,而仍依賴父母的「國中女生」也同樣只能在縫隙中呼吸一點自由。
「遊」,是行無定處,徘徊或者追尋,是渴望偏離無聊常軌,朝暗裡移動,假想深處有什麼異樣的存在正在等待。副題標明「解嚴前夕」,顯示政治變遷是重要座標,並循此基礎,聚焦於「身體」和「時代」如何相互定義、相互描寫。時代有戒嚴與解嚴,身體也是。
劉克襄詩集《革命青年》,副標題為「解嚴前的野狼之旅」。解嚴之前似乎對於寫作者特別具有魅力,長夜即將走到盡頭,微光閃爍就在不遠處,路徑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際,話在可說未說之間。禁忌將解未解,猶存餘威與餘悸,人們懷抱著希望,試著走得再遠一點,探得再進去一點。
年歲較長的劉克襄在解嚴前已能以「野狼」之姿呼嘯,而年歲較輕的房慧真,則在種種禁忌之外,還須與社會為了管控女性設下的防線搏鬥。
房慧真是我的同代人,《夜遊》所寫,有些經驗與感受相通,又因為地域、父輩、生活圈、個人氣質與偏好的差異,而有極大相異之處。同時,她中途離開枯燥而極端體制化的學院,投身記者行業,很快成為獨當一面的名手。記者生涯帶她更貼近台灣解嚴前後的抗爭者們,彌補了自身成長當時仍未知未明的山坡另一面。
總體來看,《夜遊》由幾個部分交織映照:敘述者的頹廢青春、來自父親家族的印尼華人文化、日後對於台灣社會變遷與運動有了進一步理解後的回望。而最後的這一條線,尤其看重從「階級」此一視角切入,重審青春身體和家族記憶,突出人在上流、中層與底土世界移動停駐的意義。
比起過去的幾冊散文集,《夜遊》更有意塑造出一種參差對照的筆調。房慧真先是傑出文學作者和讀者,然後進入記者行業。當她寫文學散文,就永遠會多一道社會性的夾述與分析,讓讀者明白私人經驗永遠是社會複雜脈絡的一部份,且不濫情,不沉溺。當她寫議題性文章,總是特別善於取譬、鍛造形象和勾勒場景,精準以其他文學作品來呼應。不只講述議題內容與爭議始末,也延伸鋪出一大塊閱讀的操場,讓貪婪的讀者走出文章後還能繼續練跑。
➤青春夜裡的小世界
解嚴,是讓懸於上的律法失效,推倒銅像,大寫的父親落地返形為凡人。寫作《夜遊》時,房慧真已能後退幾步,看明白是什麼樣的時空線索調控了父親的喜怒哀樂。
文中寫她同時具有「台灣人」和「印尼人」身分(一度擁有印尼護照),因為父親自印尼婆羅洲來台發展,「豬籠草移植過來,在80年代已馴化為一身西裝襯衫的文雅樣子」(出處)。不擅社交,使父親在航空公司裡始終抑鬱,只要一回到婆羅洲,面容與身態立刻舒展蓬勃。女兒做不成印尼人,苦苦蹲伏於台灣升學壓力底下想保留一點人形,此時唯有書店裡的書本們能把任意門開向異國,藉著文學吹一點風。
房慧真引用莫泊桑〈脂肪球〉裡的食物來自況:「明天我還是那隻躺在缽裡細煮慢熬的紅燒兔,升學主義下的祭品,『和其他斬碎的肉類混在一塊』」(出處)。升大學後,終能離家索居,遠離父親。男友的機車拓寬生活腹地,看完夜場電影心情沉湎回淡水,「那是寒冷的冬天,我們單薄的機車像一把利刃逆風切過平原,夜色如鬱藍深海,我們泅泳黑潮歸返」(出處)。
離家天地寬,這份寬敞有時候可能讓人暈眩,不願離開親手打造完全屬於自己的小世界。廢有廢的快樂,長期緊繃後的鬆脫。長期不去上課的結果,是敘述者被退了兩次學,尋常人生進程幾次延宕,成年後到中年此刻,又擺盪回老家台北城南一帶,密集巷弄適合晃蕩,適合夜遊。
〈愛情萬歲 一九九四年〉寫第一次退學後重考,讀台大中文系夜間部,仍舊對課業難以上心。某位同學以朋友名義靠近,照顧敘述者的功課,實則想拉直銷下線,彼此友誼建立於相互需要的表象,無法植根深入。
正如1994年《愛情萬歲》中楊貴媚遊走於剛剛完成的大安森林公園,仍是一片荒蕪,10年後體檢公園樹木,發現無論榕樹樟樹,莖幹細瘦,根部淺弱,原因即是上世紀建園時把工程廢土回填,土層極薄,全是碎礫。
當年陳水扁、趙少康、黃大洲三雄競逐下屆台北市長寶座,時任市長的黃早被揪出公園廢土回填問題。邊緣學生的孤獨、蔡明亮的電影和大安森林公園的工程問題,私人史、文藝史與城市史,匯合為一。
台北是房慧真「夜遊」的樂/堊土,而南洋則是惘惘的大背景,通過家族連帶輸送,使她的台北書寫、戒/解嚴風景、成長的愛與痛,摻入了鮮明的異質。
例如1998年印尼黑色5月暴動,華裔女性成為攻擊目標,〈榴槤與鐮刀 一九九八年〉寫印尼堂妹因此被送來台北暫避。堂妹其生也晚,蘇哈托政權已上台,關閉華校、禁止華文報刊,她和台北的親戚只能以英文溝通,一起夜遊上世紀末繁華流油的東區。
多少年後,堂妹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蘇哈托已下台,中國市場欣欣向榮,學華語正時興。家族經驗之外,印尼的暴動不只限於印尼人與華裔,房慧真為我們擴大景框,「民主轉型化的陣痛,輻射出去在諸多離島發生種族或宗教屠殺」。
比如馬杜拉族和達雅克族的紛爭,演變為大屠殺,比如基督徒與穆斯林因乘車口角最後演變為5000人死亡的血腥宗教戰爭。然後是千禧年,末日警告不絕於耳,結果一覺醒來,太陽還是照亮了你我窗口,叫我們看見惶惶渺渺的人間。
《夜遊》時時把視野拉遠,個人的思悟、阻絕與渴望,仍宛如縫線般把漂浮的材料拉緊。標舉身體為書寫焦點,它是意識形態作用的處所,文化衝突展演的空間,性別和國族時時修整其形狀,閉塞與解放都由此體現。解嚴前夕的國中女生,在夜遊路上,穿過無數青紅燈,鑿出了自己的地圖。●
作者:房慧真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房慧真
七○年代生於臺北,長於城南,臺大中文系博士班肄業,重度書癡與影癡。曾任職於《壹週刊》、《報導者》,獲調查報導新聞獎若干。著有散文集《草莓與灰燼》、《單向街》、《小塵埃》、《河流》;人物訪談《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議題報導《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合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