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寫書是挽留,是重複無盡的離開:周耀輝與李焯雄對談
香港詞人李焯雄(左)與周耀輝,手握各自於近期出版的新書
香港詞人李焯雄(左)與周耀輝,手握各自於近期出版的新書

名列香港三大詞人的周耀輝與多次得過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的李焯雄,近日難得同時現身台北。因周耀輝新書《紙上染了藍》面市,兩人一同前往尚未正式對外營業的讀字書店,邀了一些親近的人,進行一場非公開、猶如在自家客廳彼此訴說心事的對談。

▉相互扶持的友情

李焯雄首先就說:「今天,我是來支持一個很重要的朋友。」一向低調的他不大出席這類場合,但因是周耀輝的緣故,就覺得非來不可。畢竟李焯雄踏進歌詞寫作的領域,主要是周耀輝邀請他一起進行共同創作。李焯雄回憶:「當時他已經是個有名的前輩,忽然這樣開口了,對我來說,感覺比較接近驚嚇。」可以說,沒有周耀輝的慧眼,音樂界就不會有李焯雄。

透著陰柔氣質的周耀輝緩緩道來,他跟李焯雄最初認識是1990年初,在香港滾石唱片主辦Beyond樂團主唱黃家駒的紀念演唱會上。那會兒,他覺得一見如故,跟李焯雄非常有話聊。

後來,周耀輝在荷蘭定居,他的愛情破裂,被趕出了住屋,也就不得不到朋友的書房借住,那是一段很艱難的時期。「說來很不好意思,也要感謝李焯雄啊。」周耀輝說:「我其實是想有人跟我一起寫共同的語言,好渡過那段悽悽慘慘的時間,所以才找他一起合寫歌詞。」

李焯雄聽了,當下露出略顯驚訝的表情:「不是因為你覺得我是一個可造之材嗎?」說完,自己忍不住先笑了。

周耀輝露出明亮的微笑表示,當然李焯雄無論是文字的敏感度,或者面對世界的態度,都和他有一定程度的相近,「你們知道的,要跟人共同創作有多難。不是對的人,真的是不行。」李焯雄點頭贊同,他當然深有所感。

DSC00473-編輯-2_縮.jpg▉寫母親,是為了挽留

《紙上染了藍》,如周耀輝自言是寫給母親,為了「證實她的大半生沒有白過。」親情自然是書中重點。李焯雄好奇的是,母親的存在,對歌詞創作又有何影響呢?

周耀輝好整以暇回應,他一開始寫歌詞,就是因為香港的情歌太多,也太相似了,無論氣味或者觀點都是。他以為,單一的愛情觀念是危險的,因此有了想要以歌詞陳述其他不同種愛情的企圖。另外,其母為了愛情,就這樣過了一生一世,實在太苦了,他覺得應該還有別的愛的可能該被說出來。擁有30年作詞經歷的周耀輝說:「所以,我的母親不止是在這本書,其實她也活在我的情歌裡。」

李焯雄緊接著追問周耀輝,對現在的他來說,這本書的意義又是什麼?

稍微沉吟後,周耀輝語氣堅定:「寫母親,是為了挽留。她已經離開了,但寫她、出版這本書,如同她還在我的身邊,陪伴著我。」來台時,周耀輝在飛機上重讀了一次《紙上染了藍》,「就像我帶著從來沒來過台北的母親,來到這裡。這是我跟她的,不存在的旅行。」

周耀輝又說:「但母親畢竟不可能真的留下來,於是寫完、讀完的時候,母親就又離開了。所以這其實是啊,無盡的挽留,以及無盡的離開。」說到這裡,在場人都靜著了,靜在周耀輝話語所帶起的情感深沉裡。

停了一會兒,周耀輝想起了什麼,他補充說,《紙上染了藍》還有一個私心願望,「經由別人的讀著,或許母親也能活在別人的心中,或者讀者也願意回過頭認真看看他們的母親,想起曾經,她們也都是談著刻骨銘心戀愛的女孩啊。」

▉面對缺席的父親

李焯雄分享了他對《紙上染了藍》的讀法,他並不覺得這是在窺探好友的家庭隱私,相反的,有種超越地域的感覺。周耀輝寫的母親,不是一個人的母親,而是更廣大的、共同的母親,的確會讓人想起自身的母親。

另外,李焯雄在重讀這本書之後,也有新的感想:「其實,看起來缺席的父親角色,在這本書異常重要。頭與尾其實都是在寫跟父親的關係,有種清醒的殘忍,沒有那種走入口號式的原諒。你非常誠實地面對自己對父親的憤怒。」

提及遺棄自己和母親、姊姊到加拿大另組家庭的父親,周耀輝表情平穩:「有些感情的傷害非常深,窮一生也不可能解決。我和父親之間,至今為止還是這樣的。」

而寫書的時候,他也自省到,將母親留在香港、跑去荷蘭生活的自己,跟父親又有什麼不一樣呢?「我其實沒有我想像中的成熟。進一步說,其實我跟父親都是負了我母親的壞男人啊。」因此他也就明白了,人生有時候真的不是對錯那麼簡單的。

李焯雄感慨地說:「其實,我們都是受父母的情感教育長大的。他們當然也會是我們情感關係的原型,乃至情感的範本。」

李焯雄不露臉_縮.jpg
左為甚少露臉的李焯雄背影,右為周耀輝

▉生死離別,席散才能看清

李焯雄在文集《同名同姓的人》中也寫到親人,他又是怎麼透過文字看待和處理親情?

李焯雄自承他跟周耀輝不一樣,採取了另一種書寫策略:「書中那些千千萬萬個我,不一樣是真的我。我是拉開距離去寫我的。」他寫的父親,並不是為了追憶、避免遺忘,而是為了拼湊、整理父子關係的原型。

他舉為莫文蔚寫的〈不散不見〉為例。莫父離開人世,他在寫詞的時候,本來並沒有意圖把自己的父親寫進去,結果卻自然地就召喚了自身的情感經驗。李焯雄略略沉痛地說:「父母逝去,這種生死分離是很巨大的事情,原本就是無法反駁的,是很不容易消化的。而有時,缺席的意義,真的得要在席散了以後,才能看得清楚。」

關於於這點,周耀輝也承認,他在書寫時,是不會僅僅沉迷於自身的經驗與情感。他相信這個世界上他的母親只有這樣的一個,但同時也很清楚,他母親並非獨一無二。是以,他一方面要寫母親做為個體的獨特性,但也想著得讓她具備普遍性:「母親不止是我的母親,也是更多人的母親。」

兩位對談者誠摯地呈述、分享了親情與自身的關係,但又不浮誇強調家族的陰暗面,反而是有所自覺地言說其間的普遍性。碰巧的是,他們的名字都有著火與光,在暗雨慘慘的冬夜,書因存入回憶而有了火光。

下載_3.jpg

紙上染了藍
作者:周耀輝
出版:逗點文創結社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周耀輝
畢業於香港大學英國語文及比較文學系,其後參與多種媒體工作。1989年發表第一首詞作,書寫歌詞及其他文字創作至今,出版約一千首詞作,包括〈忘記他是她〉(達明一派)丶〈流星〉(王菲)丶〈萬福瑪麗亞〉(黃耀明)丶〈開水與白麵包〉(莫文蔚)丶〈我的失敗與偉大〉(劉若英)丶〈雌雄同體〉(麥浚龍)丶〈愛愛愛〉(方大同)丶〈渺小〉(田馥甄)丶〈模特〉(李榮浩), 文集包括《突然十年便過去》丶《7749》丶《假如我們甚麼都不怕》丶《紙上染了藍》丶《一個身體,兩個人》。 1992年移居荷蘭。2011年獲阿姆斯特丹大學傳媒學院博士學位,回港任職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近年亦參與舞台及視覺藝術創作。


 

636077970643923750.jpg

同名同姓的人
作者:李焯雄
出版:有鹿文化公司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焯雄
得過金曲獎,也得過文學獎,寫的多數是歌詞,但不務正業的時候居多,另有一個同名同姓的人寫歌詞以外的東西,他們互相提醒著,這不是一切,互為抗衡者。
www.lizhuoxiong.net/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3-05 12:26
童書短評》#17陪孩子漫遊太空,馭風逐夢

馭風逐夢的男孩:威廉.坎寬巴

The Boy Who Harnessed the Wind
威廉.坎寬巴(William Kamkwamba)、布萊恩.米勒(Bryan Mealer)著,伊莉莎白.祖能(Elizabeth Zunon)繪,謝靜雯譯,維京國際,30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圖 
無情的乾旱毀掉了村裡的玉米田,當大夥兒坐困愁城、苦無對策時,14歲的馬拉威少年坎寬巴,跑到圖書館裡一邊努力查著英文字典,一邊研究書本上的圖片,成功把手邊僅有的破銅爛鐵,組成可以運轉的風車,成功發電與汲水,實踐了自己的夢想,也改變了村落的未來。
這本書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作者坎寬巴的親身經歷,他的「轉動風車計畫」如今仍持續致力馬拉威的經濟及教育計劃。書中的繪畫忠實呈現馬拉威景致,讓遠在台灣的我們可以一窺非洲風情。坎寬巴的故事更鼓勵小讀者:從閱讀上獲得知識,自己動腦動手解決問題。【內容簡介

是誰躲在草叢裡

文、圖:鄭潔文,聯經,33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在森林深處,藏著一雙好奇的眼睛,牠注視著蜜蜂飛過來飛過去,渴望著與野兔與山豬一起遨遊山林;當牠終於勇敢跨出草叢,胸前的一彎月牙,恰似天上銀鉤,成了森林中最美麗注目的身影……
很開心看到以台灣生態為舞台的創作繪本。除了主角台灣黑熊外,白鼻心、石虎、赤腹松鼠、芭蕉、姑婆芋等本土動植物也都尬上一角,透過溫暖的粉彩畫風,以可愛討喜的模樣躍然紙上。文字部分有很多短短的押韻句,朗讀起來充滿聲音趣味,可滿足小小孩視覺及聽覺的雙重享受。【內容簡介

謊言樹

The Lie Tree
法蘭西絲‧哈汀吉(Frances Hardinge)著,趙永芬譯,青林國際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這不只是一本少女冒險小說,當我們隨著主角費絲一起探索父親身亡疑題,吃下以謊言餵養的謊言樹果實後,隨之而來的幻覺,透露出令人吃驚的祕密真相。
作者巧心將時空背景設定在19世紀男尊女卑的維多利亞時期,那也是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理性辯論與傳統思維拉鋸的時代。書中處理關於科學、信仰、歷史、考古、心理、女性主義等議題,結構龐大卻層次不紊,是一部奇幻刺激情節的懸疑小說,也是一部精采動人的歷史想像作品。【內容簡介

喔,原來如此!換個角度認識相對概念

Double Take! a New Look at Opposites
蘇珊.胡德(Susan Hood)著,傑.弗雷克(Jay Fleck)繪,林士真譯,東方出版社,28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圖 
上vs下、左vs右、直vs彎、白天vs夜晚、強vs更強大……當小男孩和大象相遇成為好友,一起相伴玩耍,他們發現生活充滿許多有趣的相對概念,有時候,抬個頭或蹲下身,大小高低就重新洗牌了呢。這本書高明之處,在於利用清楚簡短的文字以及富於美感的繪圖,將相對概念的抽象性及哲學性,淺顯易懂又不失幽默地呈現出來。不論是色調的明暗、角色背景的編排,或是蝴蝶頁裡,都藏著精心的細節安排,非常適合做為幼兒學習空間方位、語言趣味的啟蒙書。【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好故事

This Is a Good Story
亞當.雷哈普特(Adam Lehrhaupt)著,瑪嘉莉.呂什(Magali Le Huche)繪,郭妙芳譯,阿布拉教育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什麼樣的故事是好故事?好故事又有哪些要素呢?本書一開頭,便安排了男英雄及女英雄聯袂現身,突破性別單一的框架,也強調了人物主角的重要性。接下來,在男女主角的冒險過程中,作者巧妙地安排場景、對手、衝突、高潮一一出場,用明確幽默的實例及解說,分析如何組成好故事的基本要素,行雲流水,繽紛逗趣。這是一本充滿創意及想像力的書,也是帶領孩子學習寫作、如何創作故事的好教材。【內容簡介

燕子的旅行:5000公里外的約定

Tsubame no Tabi ──5000 kiro no Kanata Kara, ツバメのたび―5000キロのかなたから
文、圖:鈴木守,陳采瑛譯,遠流,299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在這本書裡,我們感受到活生生的、令人動容的候鳥一生歷程,牠們在命定的召喚下,飛越千里,風雨無阻,義無反顧地擁抱鄉愁。作者鈴木守的畫風筆觸向來以優美寫實著稱,他詳盡描繪出燕子展翅飛越的萬千姿態,以及旅程時空的變換推移。每一頁,靜心看,都有著獨特的意象與溫暖,在燕子小小的身軀裡,竟有如此巨大的生命能量,是一般生物知識類書籍無法達到的詩意與深度。【內容簡介

太空喵艦長物理漫遊

Professor Astro Cat’s Atomic Adventure
多明尼克.瓦里曼(Dominic Walliman)著,班.紐曼(Ben Newman)繪,高文芳譯,未來小天下,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圖 
好看的科普書,要有與時俱進的知識,要有圖文並茂的趣味,如果能深入淺出,讓人讀得興味盎然,就更棒了。這本書,就兼具了以上條件。書中主角太空喵艦長,化身成畫家、超人、探險家等角色,帶領小讀者上山下海,透過許多生活實例,再加上色彩豐富、化繁為簡的圖像設計,輕鬆解說基礎物理現象,很符合小讀者的胃口與需求。
除了文字淺顯精準外,充滿復古設計感的色塊排版,也讓全書讀起來節奏輕快、條理分明,互動性佳。在閱讀物理知識外,也能感受不同以往的藝術美感。【內容簡介

塑膠島

플라스틱 섬(Plastic Island)
文、圖:李明愛,蘇懿禎譯,字畝,36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故事從黑白畫面展開,一隻鳥兒停駐在稜角分明的山嶺上,當我們的眼光隨著鳥兒飛高,俯視著身下的土地,才發現那些點綴在濃淡墨景中的五顏六色,竟是數不盡的海洋塑膠廢物,堆成了一座看似華麗卻充滿垃圾的塑膠島……
這本書透過動物的眼光,一路鋪陳,對海洋環境的保育及破壞,提出了極具衝擊力的控訴及呼喊。故事簡單,卻強而有力。作者讓顏色說話,以單色水墨呈現自然生態,以繽紛色彩表現塑膠毒害。這個巧妙的顏色對比安排,給予讀者極大的視覺震撼。【內容簡介

重要的小事

Broutille
文、圖:安.艾珀(Anne Herbauts),劉孟穎譯,小熊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小事的貓咪不見了,他在尋覓的路上遇到好多人,結果這些人都有著各自的煩惱,有的人全部家當都不見了,有的人沒東西可吃,有的人甚至失去了家園。小事把自己的傷心煩憂吞了回去,但他還是希望被瞭解傾聽,直到一隻小狗跟他說了簡單的兩個字:「我懂」……
如同書中文字:「微不足道的煩惱,也必須有出口;微乎其微的憂傷,也需要被理解。」關於失去的、細小的悲傷,若你也有同樣蔓延心頭卻不足為外人道的幽微心理,或許可以在這本充滿詩意的小書中,找到撫慰平靜的力量。更或許,讀完書後你能夠跳出自我,以更富同理心的客觀角度去看待周遭人事物。書頁裡的童趣塗鴉、拼貼圖像,以及大量的留白,讓閱讀充滿呼吸的節奏與想像空間。【內容簡介

好吃的服裝店

おいしいふくやさん
文、圖:野志明加,蘇懿禎譯,三民,299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一年一度的美食大賽即將到來,飯糰跑進服裝店,要求老闆羽衣仙女幫忙配選造型。架上的衣服一字排開,有麵衣、海苔、豆皮、葉片……選哪件好呢?炸蝦、麻糬、餃子、燒賣也都挑好行頭,準備上台爭奇鬥艷,誰將獲得令人垂涎欲滴的選美冠軍呢?
這是一本色香味俱全,好看、好吃又好笑的繪本。故事裡的「選角」充分展現出日本飲食的文化特色,一道道庶民美食,有著鮮活可愛的角色與形象,生動逗趣,讀起來驚喜連連,很有意思。台灣的本土繪本創作,以飲食料理為主題的亦不少,但少見如此幽默轉化的想像力及創作力,期待未來繼續努力。【內容簡介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陳柔縉的時空穿越術:奇作《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是怎樣煉成的

鄰近齊東詩舍的台北舊社區裡,開發自清代的蜿蜒小巷中,日式建築和台式公寓交錯林立。文史作家陳柔縉的工作室位居其間,沒有電梯的老公寓,走入室內又是另一番風景,明亮簡潔的裝潢,細處可見巧思。極少的家飾,細緻的杯具,廚房的冰箱顯得格外具現代感。在新舊不同的空間切換,物品自身印記著不同的時代痕跡,恰如她書中慣常的主題。

初次見面,陳柔縉即讓人感受到十足的溫暖。從下樓開門時的笑容,到進入工作室後的張羅和招呼,她自然地化解了生疏的緊張,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這是她的重要特質和能力。

陳柔縉曾在受訪時談到,她經常在車上和計程車司機聊天,聊到孩子都受不了。提及此事,她笑說現在還是如此。前一日的運將與她分享的是:以前的流氓慣用長皮夾隨身夾藏扁鑽,所以從外觀就能一眼辨別誰是道上兄弟……

從絮叼閒話間,便能輕鬆逗引並捕捉住談話對方的生命故事;在短暫時間內便能建立起人與人、人與故事,以及故事與時間的聯結。唯因陳柔縉具備這樣串聯人物、事件和時光的技藝,才能自什麼文字也沒有的集印簿中,從一個個簡單的紀念戳章,交織出這本精采動人的《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

S__16416771.jpg

1519978515246.jpg
陳柔縉將80年前簡素的紀念章集印冊(上)轉化為生動的故事 (麥田提供)

▉日治時期的紀念章盛世

台灣和日本是少數隨處可見旅行紀念章的國家,台灣紀念章的發展史,可上溯到日治時期。從早期的郵戳和鐵道紀念印章,到30年代陸續出現觀光、旅遊、參拜地的相關紀念章,民眾帶著《集印帳》出遊蔚然成風。而1935年台灣博覽會的50天會期,更是紀念章的盛世,舉凡餐廳、電影院、照相館、書店、文具店、菓子店,甚至皮鞋店、藥局、布店、旅館、市場、廟宇、神社等等,全都推出自家紀念章。

當年,木匠楊雲源遊走市街,收集了三百多枚紀念章。這些珍貴的民間紀念戳章,是官方紀錄中所未見的,琳琅精緻的圖樣,展現了當時令人驚嘆的美學與工藝技術。而更令人讚嘆的是,整整80年後,在後人的悉心保存下,這本未經水害或日曝,沒被人為丟失的集印冊,因緣際會遇見了歷史寫作者陳柔縉。

數百枚色澤依然飽滿的紀念章,經過陳柔縉的辨識、調查、考究,輔以生動的軼聞時事後,遂成這本《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如繁花錦簇的圖章不僅令人嘆為觀止,亦令人領略到日治時代的工藝美學,窺見當年的觀光行銷與商業手法,以及彼時的風土人情。

新書前言記錄了陳柔縉初遇這本集印簿的層層機緣巧合,讀來像極一則幸運的都市傳奇。這部跨越時空的傳奇作品,不管是80年前楊雲源走遍台北城的踏查收集,或者80年後陳柔縉的用心盡力費時考證,兩者缺一不可,「有時候會想,這本書是不是一直在那邊等著我?一想到就覺得要更認真的去回應楊先生的熱情。」

陳柔縉形容這場機緣「像中了大獎」,然而,若沒有敏銳的眼光,絕無法在滔滔如海的資訊河中迅速辨識出珍貴的史料所在;沒有對於台灣歷史長年的鑽研,無法串聯起這「幸運」的人脈;沒有深厚的識見,也無法判讀出古舊文物背後的意義。若非陳柔縉,這三百多枚印章,或許只能躺在歲月的封存中,靜靜沒入時間之河。

B.jpg

A.jpg
《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書中有各種設計精彩的紀念章(麥田提供)

▉記者本色

「我本來沒有打算把這些紀念章寫成書的,」陳柔縉說,見過這本集印冊後,她最初只希望推薦給出版社,看看有沒有什麼文創之類的應用機會,或者頂多為每個紀念章寫一兩行簡介「復刻」發行。

「因為我真的不是很喜歡寫東西的人。」陳柔縉笑說:「我每次這樣講都沒人相信。」從小她就沒有什麼寫作的志向,更未曾懷抱作家夢。大學唸法律系,畢業後原本想進外交系統,因為當時女性不能考外交官而改考新聞人員。她將履歷寄給《聯合報》,誤打誤撞開始了新聞之路。採訪與寫稿都是記者的工作,這些專業訓練,是她寫作的起點。

雖然喜歡和人聊天,陳柔縉自言並不外向,甚至有點「自閉」。一對一的聊天很有趣,但要到一堆人的社交場合,她就渾身不自在。在競爭激烈的新聞第一線待了幾年後,她更確認這項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性格。趁著加入《新新聞》的機會,她從即時採訪轉到報導寫作,不再追著新聞跑,而是自己規畫題目,擁有較大的空間深入專訪。也在這時候,她開始接觸到日治時期的台灣。

DSC00729-編輯-編輯-1_縮_0.jpg1999年,陳柔縉將過去的報導匯整成專書《總統的親戚》,這次的過程與經驗,是她創作轉變的關鍵。書成之後她收到各種讀者的回饋,也開啟了她專注於日治時期台灣史的寫作之路。

這個定位一方面是出於知識上的好奇,想弄清楚那個時代台灣的樣貌。另一方面,陳柔縉認為,對台灣過去的知識缺口,會阻礙我們對現代的理解。時至今日,「台灣道路的街景,充滿著來自日本時代的深遠影響。」若不了解過去,便無法體會日常景色的潛藏意義。

「我常常在想,我們這一輩人生活的童年,其實有很多事物都是從日本時期留下來。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國都,但成長背景的親近,或許是我們能彼此友好的原因,那是跨越國家的。」

從《總統的親戚》到探索台灣早年生活樣貌的《廣告表示:___》,陳柔縉的作品曾囊獲開卷年度好書獎、聯合報十大好書獎及多次金鼎獎的肯定,幾已成為日治時期台灣庶民生活史的代名詞。

儘管著作甚豐,也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公信力,但陳柔縉說:「我一開始都沒打算要寫成書。會寫出來,是因為我發現了這麼多有趣的事物,想要找個方式,讓別人也知道。」她收集大量的史料,重建出一個邁向現代化的台灣文明圖像,將過程中的所見所聞,饒富趣味的部分,化成一本一本精采著作。

出版了那麼多文史作品,人們常忘了陳柔縉的記者本色。即使是書寫歷史,「挖掘」仍是她最喜歡的部分,努力要找出「獨家」。

「我當記者的時候,『獨家』是很有重量的,可以看出記者的功力。新聞是要去『挖掘』的,能挖到獨家是一件大事。」所以,「當所有人都不知道,我先知道了,再告訴別人,這樣最好玩。」寫作,只是呈現挖掘結果的必要手段。

新高旅館.png
除了紀念章,陳柔縉新書中也有不少日治時期的珍貴照片(麥田提供)

▉小商家大歷史

在出版社的建議下,陳柔縉還是將集印冊中承載的故事,寫成了《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2015年出版《廣告表示:___》時,她已處理過相關史料,很多紀念章於她已是熟悉的「老朋友」。所以她原以為,三百多枚紀念章的故事約莫半年即可完成。不料真正著手後,才發現有好多謎題需要解答,每枚紀念章都有各自的「獨家」。

這一挖掘就欲罷不能。陳柔縉先以地圖,再用電話薄,並比對商家名錄,用盡各種方法,層層檢核,一轉眼就花了兩年的時間。

在這些紀念章中,她最喜歡的是「三生堂」,那是一枚由獵犬和皮革項圈構成的店章。「我很喜歡和人說起這個章,大家先是看到狗狗的圖案會很驚訝,然後再聽說是『槍砲店』,便會發出意想不到的『喔喔喔』的驚呼。」說這話時,陳柔縉臉上的笑容,像是搶到了一條「獨家」的快樂。

「民間商家的活力常不見正式大歷史,卻真真實實影響大眾的生活與見識。」她於書中寫道,也透露出她自己的關懷。近幾年,商號、店家成為陳柔縉寫作的主題,與她的成長背景有關。小時候家裡經營小店舖,她常幫忙看店,對這類型的題材感到格外親切。

陳柔縉的寫作特色是涉及大量史料的調度,她自言受益於許多數位資料庫的開放,包括研究台灣史必不可少的文獻《台灣日日新報》。但即便如此,她仍維持某種「手工業」的溫度。她定期跑圖書館,也還持續使用名片大小的小紙片來註記重點。

從桌上拿起一疊小紙片,熟練地把玩著,雖然同輩文字工作者多數都已改用電腦來執行記錄的工作,但陳柔縉還是喜歡卡片。她不抗拒科技,但喜歡實物握在手上的感覺,並藉以「拼貼」出某樣事物。「《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寫作的過程,我也一直都在剪剪貼貼,我喜歡那種具體的感覺。」

楊雲源,左一.png
木匠楊雲源(左一)收集的紀念章,成為珍貴台灣史料(麥田提供)

她話語間總透著謙遜,舉重若輕,許多旁人覺得很了不起的成就,她都輕輕帶過,希望自己以及作品受到的矚目能永遠只有30℃。雖然反覆強調不喜歡寫作,但陳柔縉文字的魅力,往往令學院出身的研究者感到羨慕,更是許多人望塵莫及的。

《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書裡,紀念章當然搶眼,但隨附的解說文字,舖陳出每個圖章的身世和來歷,更是全書的精華。類似的主題,多數人可能會條列寫成一本枯燥的印章辭典,陳柔縉卻把它敘說成一千零一夜般興味迭起的故事。這又回到了她記者的訓練,「從以前寫報導,我就會去想像讀者讀到這篇文字的感覺,去猜想他們想要看什麼。」

這是一種將心比心的神入能力。身為寫作者,陳柔縉強調,你必需對什麼是枯燥、什麼是豐富有「感覺」,然後依著那個標準去寫,寫到自己讀起來都能覺得「開心」,那你的讀者一定也會有類似的感受。

她將寫作的目的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展示」,一種是為「傳達」。以展示為目的者,常把文字經營得很華麗,而一旦選擇以傳達為目的,文字的風景就會不同。陳柔縉屬於後者,她視自己是「中介者」,負責將日治時期的台灣傳遞給當代的讀者。

從另一角度來說,陳柔縉更像一位走入日治時期台灣的記者,跨越時空隔閡,為當代讀者蒐羅資訊、進行報導。所以她沒有學院的僵化,也不是帶著文史癖好的藏家。當她向Openbook採訪團隊分享最近在日本挖掘到的古籍,以及新書用到的史料時,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生怕弄壞文物,她反而一派輕鬆。「資料是用來傳達內容的媒介,我不會很在意珍本與否或收藏的問題。」對她來說,做為記者文獻上記錄的「獨家」,可能比古物本身更有價值。

13353514.png
日治時期台北街道圖(麥田提供)

▉拍案叫絕的日常故事

「出書就是要快樂!」先前合作的編輯說過的這句話,陳柔縉一直謹記在心。這句話不僅反映在她寫作的過程,也展現在書籍內容裡。人們談起歷史,尤其是台灣歷史時,話題總難免沉重,但陳柔縉筆下的歷史少有悲情,不管主題為何,總是充滿蓬勃的生命力。

這並非刻意安排的結果,而更接近無意識間的表現。首先是個性使然,陳柔縉自言「哭點很低」,容易陷入情緒裡,所以總是選擇較為正面的題材。另一方面,她也希望讀者讀完她的書之後可以是開心的,因為先民也不是每天都生活在愁雲慘霧裡。

與其說是選擇的不同,這更像是看待生命的態度。人生起落有時,端看我們以何種態度去面對;歷史也一樣,社會的前進除了要從過去汲取教訓,也應該在過去之中找尋活力。在歷史的悲情之外,挖掘出日常裡的笑容,這或許是陳柔縉替讀者覓得的最大獨家。

關於日治時期,陳柔縉還有好多題目想做。訪談中她提到一個個感興趣、待寫作的主題,每個題目都令人聽得津津有味。她忍不住感嘆,雖然市面上己有不少相關的書寫和研究,但人們對日治時期的認知依舊佈滿盲點,將那50年的台灣視為一空洞的整體,既看不到中間的變化,更見不到蘊藏其間的豐富能量。

不過,完成《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之後,陳柔縉動念想轉換書寫的跑道,「因為太熱鬧了。」這個領域已有越來越多人關注,各類資料庫的開放也使得「挖掘」這件事不再困難。千山獨行的性格使然,她因此想嘗試另一條較少人走的路。

人們往往害怕「轉變」,不願放下手上的積累從頭開始。但對陳柔縉而言,「轉變」似乎是她最舒適的樣貌。從政治記者走向歷史寫作時,友人曾勸她不要弄這些「瑣碎的東西」。十幾年過去,她在新天地已耕耘出燦爛的花朵,一旦跨越到新的書寫領域,會帶來什麼樣的成果呢?寫作之路總是寂寞,但我們可以想像,不管面對何種主題,陳柔縉總會願意耐住寂寞、謙遜地花下大量時間,厚積薄發。

問陳柔縉希望讀者讀完《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之後,會有怎樣的反應?她安靜了片刻,突然用手拍了下桌子,說聲「哇賽!」然後大笑起來。「大概就是像這樣覺得好好玩喔,然後拍桌按讚吧。」

DSC00749縮減.jpg

2017330210861b.jpg

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
作者:陳柔縉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850元【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柔縉
台大法律系司法組畢業,曾任記者,現為專欄作家、台大新聞所兼任副教授。
主要著作有《總統的親戚》(1999)、《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2005)、《宮前町九十番地》(2006)、《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2009)、《台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2011)、《舊日時光》(2012)、《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2013)、《廣告表示:___。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2015)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18-03-02 16:28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