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有譯思》偶然巧合翻譯緣

  • 詹文碩(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
2018-07-24 13:05
「大鼻子情聖」電影劇照,取自YouTube
「法文有譯思」單元,由台灣法語譯者協會(ATTF)與Openbook閱讀誌共同企畫,關注翻譯現場,邀請不同譯者分享經驗,引介重要譯人譯事,不定期刊登。

翻譯可以很迷人,也可以很惱人。

相信當過譯者的人,對這句話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與體會。就以本文標題中出現的「緣」字為例,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用,也不至於產生太多理解上的困難,但是若要將它譯為法文或英文,相信馬上會考倒一堆人。

這也難怪,因為抽象概念在個別文化當中所蘊含的意義、令人聯想到的文化指涉根本不一樣,即便幸運找得到一個或數個同義詞,也需要譯者絞盡腦汁做出細微差異間的選擇,而能達到的卻頂多是有限度的完美。

既然如此,像我這樣高中讀理科、大學念企管、研究所學經濟安全的人,完全不是翻譯科班出身,又怎麼會來蹚這渾水呢?這時如果來個一言以蔽之,就可以用「緣」字一筆帶過。反之,或可追憶逝水年華,說幾個偶然與巧合的小故事,博君一笑。

▇被陷害的初次口譯

話說從頭,印象中第一次上台口譯,是在巴黎留學期間、廿出頭的時候。某次跟朋友去台灣在法國的代表處聽音樂會,遠從故鄉來的指揮老師,帶著一群認真的團員來到異地,為思鄉情切的留學生帶來精湛的演出,以及令人熱淚盈眶的台灣民謠。謝幕時,指揮家似乎突然心有所感,想對台下觀眾(包括法國來賓)說幾句話,於是臨時徵求口譯。因為陪我前去的朋友與指揮相識,而我們又坐在前幾排,所以我立即「被陷害」,被拱上去為嘉賓翻譯。

說實在,事隔多年再加上現場緊張,如今已記不得口譯的內容是什麼,然而有個單字,當時令我拿著麥克風愣在那裡,漲紅了臉就是想不起來該怎麼譯,還得向觀眾求助。這個事隔多年還能牢牢記住的單字是:可塑性,malléabilité。口譯初體驗的心得是:再平凡無奇的單字,都有可能成為口譯時的絆腳石。還有……聽音樂會不要坐太前面!

不過仔細想想,其實筆者更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做翻譯這件事了。那是六、七歲的時候,剛進入法國公立小學就讀,學會用法文閱讀時的事。每當週末父母帶弟弟和我到大賣場,我就會要求在漫畫區逗留,把握將近一小時的時間,看完一本《丁丁歷險記》(推薦想學法文的朋友,這套漫畫寓教於樂,很適合藉由閱讀提升語言能力)。等到父母採買完畢,接下來不管是驅車回家或在餐廳用餐,我都會津津有味地把整本漫畫的所有對話劇情,用中文摻雜比手畫腳和笑聲,口沫橫飛地說給家人聽。

1o-e.gif

匆匆卅年過去了,每當我站在台上為觀眾口譯,或者一個人在家筆譯,做的不正是同一件事:把自己看到、聽到、讀到的精彩內容分享給其他人?而這正是翻譯迷人之處,也是我投入這一行的初心:分享的快樂。

▇那些年,我們一起救的譯文

的確,從小在台法兩國迥然不同的文化薰陶下成長,能夠閱讀兩種語言的經典著作,瞭解不同成長背景創作者的思考脈絡,是何其幸運的一件事。那優游於浩瀚知識文化大海的富足感,發現新知大陸的新鮮感,唯有與人分享的快樂才能與之比擬。拿破崙就曾說:「知識是世上唯一越分享越豐富的財富」。

行文至此,發現似乎提及的多與口譯相關。其實關於筆譯的趣事也頗多,尤其在台灣當前的翻譯環境下,許多譯者之所以投入這項志業,都是因為心目中有那麼「一本書」非譯不可。有時是因為愛極了一本原文書,想要與其他讀者分享,但有時也不免是因為一本書的譯文糟蹋了原文創作,一時「怒髮衝冠」,憤而「投筆從戎」,從此「大開殺戒」(嗯,是一時「不慎失足」,進而「跌落譯海」,只得「振筆疾書」才對)。

無論是何者,譯者入行大抵都是基於對書本的喜愛與對文字的慎重,而我的情況也差不多。

我的第一份與筆譯相關的經驗,是還在法國念書時,幫一位朋友校對其譯作。不過,說是校對,其實很快就(很遺憾地)發現朋友的法文閱讀能力不佳,要翻譯整本理論學術作品,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許多地方根本沒看懂,當然會譯錯。但基於種種現實因素,這本書已經勢在必行,我也只得死馬當活馬醫,盡力將看到的所有錯誤糾正回來,實在不行的段落甚至得重新翻譯。

這是我首次感受到譯者程度參差不齊的嚴重性,也深深體悟到譯文品質的重要。尤其是學術專業類的書籍,譯得好固然功德無量,譯不好簡直是誤人子弟、害人不淺。不得不說,台灣過去人文科學不彰,固然有眾多因素,但翻譯不受重視,學術理論譯文品質不佳絕對是要害。

好了,說好博君一笑,暫時就不講「那些年,我們一起救的譯文」之類的,來講點正面的吧。有哪些書曾讓我拍案叫絕,看完直接想坐下來開始翻譯呢?

▇翻譯,為了心中的那份悸動

問了才發現,這題目還真不好答。畢竟譯者往往也是重度閱讀上癮者,而講到看書,我更是走路也看、坐捷運也看,甚至泡澡也看,早在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就是名符其實的「低頭族」。

那麼,首先要向讀者推薦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作家Edmond Rostand所著的Cyrano de Bergerac,中文譯為《大鼻子情聖》。這本書原是舞台劇劇本,1990年代翻拍成電影也曾轟動一時,讓許多人興起學法文的念頭。我一位朋友甚至因為瘋狂喜愛上這部作品,而決定去法國留學,修習電影相關專業。

常有人說法文很美,是最適合談情說愛的語言,看了《大鼻子情聖》相信大家一定會同意,因為作者的文采已經到了妙筆生花的境界。在他筆下,每一位主角總是舌燦蓮花,敘事清楚而文字華麗,對話中不論是唇槍舌劍或者甜言蜜語,都有種在看文學煙火的感覺。

shu_feng_-tile.jpg

Rostand對於法文的掌握簡直出神入化,更何況寫的又是詩人劍客的故事,讓讀者隨著高潮迭起的劇情而心情波動。語句的節奏一時輕快飛躍讓人屏氣凝神,不忍漏掉任何字句、韻腳;一時又纏綿悱惻餘音繞樑,令人愁腸千轉黯然神傷。每次拿起這本書都要有心理準備,會被文字之美吸引而流連忘返、無法自拔,直到看完整本書為止。

廿幾年前拿起這本書,就曾發生這樣的事情,讓我看了一整個下午才走出圖書館,連借回去慢慢看的念頭都來不及產生。而今,提筆至此,原只想上網確認這本書的相關資訊,但《大鼻子情聖》文本的網頁一開,又不知不覺看了全書五分之一才勉強回神繼續寫。難怪人家說文學是一種魔法!

然而老實說,剛才所講的文學魅力,是我在讀原文劇本時的感受。台灣讀者目前能接觸到的中文版本有二:其一是遠流出版公司委請王若璧女士改寫,於1994年出版的《小說版》,王女士並且按照原文文體譯了《劇本版》,其二是2013年繆思出版公司請程俊華先生翻譯的繪本版。

這兩個版本之中,我只讀過遠流的《小說版》與《劇本版》,因此無法評論繪本版。對於不會法文的讀者朋友們,在此衷心推薦王女士的譯本,即便如今紙本書已經絕版,仍鼓勵大家可以購買電子書版本(不到200元,包含《小說版》與《劇本版》)來閱讀,實在太划算了!其中《劇本版》是最忠於原著的譯本,藉由王女士功力深厚的譯筆,原汁原味將Rostand的傑作呈現在台灣讀者的眼前,只能說是美事一樁。至於擔心不習慣讀劇本的朋友,也可以先從王女士巧思從劇本改編而來的《小說版》開始看。不得不說,一本好的原著,遇到好的出版社,再要找到好的譯者,才能成就一本好的翻譯書!

唉,所以說翻譯是不是又迷人又惱人呢?但……為了心中那份悸動,就繼續拚吧!


作者簡介:詹文碩

1979年生於台灣,台北市。法國國立電訊管理學院策略管理碩士、巴黎經濟戰爭學院畢業。留學法國16年,優游於台法文化之間。從小愛上閱讀,不論中、英、法文都看,走路也看、坐捷運也看、甚至泡澡也看。從法國回台時,運回四百多公斤的書。希望藉由翻譯,把看過的、令自己感動的外文書分享給可愛的台灣人。

曾任教於淡江大學法文系,擔任央廣法文節目主持人,太陽花運動國際部法文組翻譯。現為專業中法文口筆譯,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法語教師協會祕書長,以及龍饗國際事業公司負責人。譯有:《21世紀資本論》、《明天還是好朋友?》、《自在語》(中翻法)、《拉薩爾傳:鐵骨柔情》等。


▇2018【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八月起開始徵件

dsc_0797.jpg

2018頒獎典禮現場 (左起:法國在臺協會主任紀博偉、信鴿法國書店負責人人洪麗芬、巴黎銀行台北分行經理胡日新、文學類首獎陳太乙、法國出版協會BIEF主任Nicolas ROCHE、人文社會科學類首獎潘怡帆、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長吳坤墉)

法語譯界的大大們請注意!「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將於8/1-8/31開始徵件,報名資格為前二年間出版譯作,入選者除了有5萬元的獎金,還會得到「水顏木房」總監魏榮明先生精心設計打造的獎座,請大大們踴躍參與~~

▣ 徵件時間:8/1-8/31
▣ 徵選類別:文學類
▣ 詳細資訊:http://www.attf.tw/news_detail/45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