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英國白玫瑰翻譯競賽題目摘自台灣作家楊双子小說《花開時節》,及其他藝文短訊

(翻攝自白玫瑰翻譯競賽官網

【產業消息】

  • 由英國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主辦的2021年第7屆白玫瑰翻譯競賽(Bai Meigui Translation Competition),題目摘選自台灣作家楊双子的小說《花開時節》。本競賽參賽者可直接透過email寄出譯稿參賽,收件期限截至2021年3月31日,預計將於今年5月宣布得主。《花開時節》這部「百合歷史小說」以日本時代的台灣為背景,身為現代大學生的主角穿越到1930年代的台中望族家庭,見證當代女人們的生存掙扎,以及同性台日戀人面對種族隔閡的挑戰,複雜的文化背景與時代感都為譯者帶來艱鉅的挑戰。
    本屆白玫瑰翻譯競賽評審皆與台灣文學淵源深厚,包含王文興《家變》的譯者溫淑寧(Susan Wan Dooling)、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的譯者傅麥(Mike Fu),以及會賽德克族語、翻譯吳明益《單車失竊記》與《複眼人》的加拿大譯者石岱崙(Darryl Sterk)。白玫瑰翻譯競賽自2015年起每年舉辦,題材橫跨小說、散文、詩、童書繪本,甚至前年還以香港推理作家陳浩基的〈靈視〉為題。《花開時節》是首部獲選白玫瑰翻譯競賽題目的台灣文學。
     
  • 美國青年詩人雅曼達.戈爾曼(Amanda Gorman)的詩集《The Hill We Climb》原定由新科國際布克獎得主里內韋德(Marieke Lucas Rijneveld)翻譯為荷蘭文,但消息公布後,該書的荷蘭出版社Meulenhoff遭質疑,為何不選擇和戈爾曼同為「口述藝術家、年輕女性、黑人」的譯者?出版社聲明表示里內韋德是由戈爾曼欽點,且以其知名度可觸及更多讀者;質疑者則認為里內韋德無翻譯經驗,且出版社的選擇會排擠其他弱勢群體的發聲機會。
    里內韋德後於推特上主動宣布退出,但此事已引起更大漣漪。《The Hill We Climb》的加泰隆尼亞譯者不久後遭出版社解約,理由是「身分(profile)」不符。此事在翻譯界引起熱議,討論譯者的專業和身分認同有何關聯,也讓人好奇文學界、出版界未來是否會有處理此類事件的準則。但不論結果如何,如同國際文學翻譯雜誌《漸進線》(Asymptote)的評論,這次事件至少反映了一個現象:譯者再也不是隱形人。
     
  • 圖書閱聽訂閱服務平台Scribd於3月初推出自製有聲書品牌「Scribd Audio」,矢志讓小型和獨立出版社的作品藉由新的載體形式觸及更多新讀者。Scirbd Audio第一波共上架40本有聲書,包括犯罪推理、青少年小說、歷史驚悚等。其中主打的作品《Black Imagination》找來東尼獎和葛萊美獎得主Daveed Diggs和自編自演影集《不才專家》(Master of None)的Lena Waithe擔任製作人並獻聲,詮釋這本匯集黑人社群真實故事和詩歌的文選。
    Scribd訂閱戶於2019年初突破100萬,隨後推出第一個自製電子書品牌「Scribd Originals」,提供專屬Scribd使用者的原創內容,現在推出的有聲書品牌Scirbd Audio則以性別或種族少數群體的內容為主。Scribd從通路商轉為包辦通路和製作,並提供更多元的內容和載體形式,多角化經營,未來是否能在電子書和有聲書市場搶食更大的板塊,改變亞馬遜和Audible獨大的局面,尚有待觀察。

有聲書品牌Scirbd Audio主打作品《Black Imagination》邀請Daveed Diggs和Lena Waithe擔任製作人並獻聲(取自facebook/Scribd

 
 
 
 
 
 
 
 
 
 
 
 
 
 
 

Scribd(@scribd)分享的貼文

  • 曾在DC Comics和漫威(Marvel)工作的阿根廷漫畫家José Delgo,日前將自己四十多年前畫的神力女超人數位圖像和GIF動態圖作為「不可替代代幣」(non-fungible token,NFT)拍賣,賺進185萬美金。短短幾天內,DC Comics即發信通知包括自由工作者在內的所有創作者,禁止將含有智財權屬於DC的漫畫角色的數位影像投入NFT交易。DC最大的競爭對手漫威曾於今年2月正式拍賣出一項蜘蛛人的NFT,外界預料DC也將進軍NFT加密商品市場。這封外流的官方信只是進一步確認,DC不會放過進一步利用其智慧財產的機會。
    NFT是一套系統,透過區塊鏈的加密和記錄技術,確認一項數位資產的創作者和智慧產權所有人,任何圖像、GIF動態圖、甚至史上第一則推文(tweet)等數位資產都可拿來進行交易。NFT機制雖然無法阻止他人複製數位資產,但能確保與該資產相連的NFT只有一個「正當」的擁有者。而NFT不可複製、獨一無二的特性,讓NFT加密藝術品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
     
  • 自從COVID-19疫情爆發後,仇華的暴力事件愈趨頻繁,3月16日美國亞特蘭大市三家按摩店發生槍擊案,8名死者中有6名是亞裔女性。隔天上百人在首都華盛頓唐人街遊行抗議,除了哀悼死者,同時反對種族仇恨。亞裔與太平洋島民美國人圖書館協會(Asian Pacific American Librarians Association,以下簡稱APALA)發布聲明,呼籲圖書館社群採取實際行動,例如發表反對歧視聲明、捐款支持反種族歧視活動、感謝與表揚支持反歧視的國會議員、支持亞太裔美國人的商店,並開放Google表單邀請大眾集思廣益。
    APALA也整理書單與延伸閱讀資源(COVID-19 Anti-Asian Racism Resources for K-12)給高中以下的學童,提供因應COVID-19的諮詢與教學資源,還有梳理排華與仇亞的相關歧視歷史,與孩子談論種族議題。電子書平台Libro.fm也和亞太裔美國人的書店合作,只要透過這些書店的連結購書,書店將可獲得分潤。

APALA針對反種族歧視活動開放Google表單邀請大家集思廣益(翻攝自Google表單

  • 今年台灣插畫家在波隆納插畫展大放異彩,共有24人入圍,最後8人入選,相當於決選名單的10%名額,是台灣至今最好的表現。波隆那童書展方於3月16日宣布恢復實體活動,在6月14-17日舉辦,目前已開放攤位報名,同時也開放網路平台,提供國際版權貿易服務。
    法蘭克福書展也宣布今年確定辦理實體書展,將於10月20至24日舉行。書展主題為「re: connect」,重新邀請去年的主題國加拿大擔任來賓。實體展規模預計只有2019年的2/3,為了保持社交距離,每個攤位的面積將翻倍擴大為8平方公尺,也會嚴格監控入場人數。跟波隆那童書展一樣,法蘭克福書展承諾會同時設置線上平台,以利版權媒合會議進行。
    雖然以上兩個國際大展都宣布恢復實體交流,但已從今年3月延期到5月的巴黎書展,仍因顧慮疫情,於3月18日宣布今年停辦。

【得獎消息】

  • 如同音樂產業對銷量超過一定門檻的唱片給予「白金」、「鑽石」等認證,出版業也有類似的肯定機制。尼爾森市調公司(Nielsen)匯總「Nielsen BookScan」和「PubTrack Digital」的紙本和電子書銷售統計,自本世紀開始計算,去年在英國銷量超過門檻的書籍即可獲得2020年度「尼爾森暢銷獎」(Nielsen Bestseller Award)。2020年度共有27本書籍獲獎,並依銷量低至高分為「銀獎」、「金獎」、「白金獎」。
    銷量突破百萬冊而獲得「白金獎」的書共計8本,其中一半是青少年或兒童文學,包括羅德達爾的經典《喬治的神奇魔藥》、《遜咖日記:暴風雪驚魂記》、《穿裙子的男孩》(The Boy in the Dress),以及查理.麥克西(Charlie Mackesy)的圖文書《The Boy, the Mole, the Fox and the Horse》。此外,歷久彌新的文學經典《傲慢與偏見》也在本世紀繼續獲讀者鍾愛而鍍上白金。其他獲白金認證並進入「21世紀名人堂」的作品還包括羅勃.蓋布瑞斯《杜鵑的呼喚》、改編影集同樣賣座的莎利.魯尼《正常人》,以及去年出版時創下最快銷售紀錄的理查.奧斯曼(Richard Osman)《週四謀殺俱樂部》(The Thursday Murder Club)。

  • 現居法國的盧安達小說家史珂拉蒂克.穆卡松加(Scholastique Mukasonga)獲頒2021年西蒙波娃女性自由獎(Simone de Beauvoir Prize for Women’s Freedom),成為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非洲女性。現年65歲的穆卡松加是圖西族(Tutsi)人,自幼便因盧安達境內的種族衝突而被迫流亡至蒲隆地,後於蒲隆地和法國完成社會工作者的學業和認證考試。2004年,穆卡松加終於鼓起勇氣回到種族屠殺已過10年的盧安達,面對家族中有37人死於屠殺的事實,並將這段經歷寫成自傳,開啟寫作之路。穆卡松加著有3本小說、3本回憶錄和1本短篇小說集,其中小說《Notre-Dame du Nil》獲頒法國何諾多獎(Prix Renaudot)和瑞士阿馬杜庫赫馬獎(Prix Ahmadou Kourouma)等重要文學獎項。
    西蒙波娃女性自由獎是國際性的人權獎項,表揚抵抗性別不平等、捍衛人權的個人或組織。

盧安達小說家史珂拉蒂克.穆卡松加(取自James Murua Literary

【作家動態】

  • 驚悚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結合他擅長的靈異與推理元素,於3月初推出最新犯罪小說《Later》,透過第一人稱視角,讓讀者陪通靈少年經歷一連串驚險危機,一起從男孩轉大人。主角Jamie天生能看見幽靈、與鬼溝通,最驚人的是,所有鬼魂在他面前都只能乖乖吐真,不得撒半點謊。Jamie與身為文學經紀人的母親Tia相依為命,他的超能力曾經解救母子倆的生計危機,例如幫助剛死去的暢銷作者寫完熱門系列作最終章,大賺一筆逃過公司破產的命運。但這項才能也害他遭遇麻煩,多次捲入案件,協助警方破案,未料某次惹到魔鬼附身的惡靈,後果一發不可收拾。到底Jamie該如何化險為夷?

美國作家史蒂芬.金推出最新犯罪小說《Later》(左圖取自Stephenking

  • 2018年,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宣稱使用了「CRISPR剪刀」,修改一對HIV病毒先天帶原者雙胞胎女嬰的基因,讓她們對該病毒免疫,引起全球譁然,使大眾開始關注基因編輯的精確性,還有這項技術潛藏的風險與倫理問題。《賈伯斯傳》執筆作家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再度出手,《The Code Breaker》解鎖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CRISPR基因編輯教母」珍妮佛.道納(Jennifer Doudna)的人生歷程,爬梳DNA與CRISPR的研究發展,邀請讀者加入這場腦力激盪,共同思考人類的未來與進化。
     
  • 英國作家艾麗格飛斯(Elly Griffiths)去年以《The Stranger Diaries》獲得愛倫坡長篇推理小說獎,該書主角哈賓德考爾警探今年再度出馬,調查《PS謀殺案》(The Postscript Murders)之謎。本書結合「安樂椅偵探」和「推理小說引發的謀殺案」,瞄準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和安東尼霍洛維茨(Anthony Horowitz)的書迷。
    高齡90歲過世的老太太佩姬有滿滿好幾櫃的推理小說,每一本書裡都夾了一張寫著「PS:給PS」的字條,而PS正是佩姬的姓名縮寫。原來佩姬是推理小說的「謀殺顧問」,專門替作者想出離奇又合理的犯案情節。老婦人的過世看似毫無可疑之處,但當佩姬書架上推理小說的作者一個接一個死去,書頁之中的殺機似乎不再只是虛構的想像。
     
  • 出道作《同情者》一鳴驚人,獲得普立茲獎等多項文學獎的越裔美籍作家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6年後推出續集《The Committed》,這次將故事的舞台從越戰轉移到法國。時間來到1980年代,法國正盛行左派思想,也面臨法屬殖民地獨立後,各種意識形態、利益和族群衝突不斷。法越混血的無名主角在這時來到父親的故鄉巴黎,尋找親兄弟,未料被捲入充斥毒品、娼妓、暴力犯罪的地下世界。阮越清再度以熟練的筆法刻畫矛盾,無論是主角的自我認同,或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支持者之間的相似處,複雜的價值觀辯證與充滿娛樂性的黑道衝突相互平衡,獲得《柯克斯書評》讚許。《衛報》則稱這本書是「戴著驚悚小說面具的政治小說」,從19世紀晚期殖民主義擴張所帶來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劇變,觸及在後殖民社會中追尋身分認同的困難。

越裔美籍作家阮越清推出《同情者》續集《The Committed》(左圖取自Vietnguyen

  • 曾獲多項報導獎和政治寫作獎,為《華盛頓郵報》、非營利新聞組織《ProPublica》撰稿的美國記者艾立克.麥吉利斯(Alec MacGillis)出版第二本書《Fulfillment: Winning and Losing in One-Click America》,從網路平台亞馬遜的壯大看美國地區發展失衡、階級差異加劇的問題。亞馬遜依不同種類的人力需求分區招聘,美國的鄉鎮市區也因此被劃分成技術人才密集的「軟體工程師城」、保管電腦系統和資料元件的「資料中心城」、處理商品物流的「倉庫城」,但其中有人時薪10美元、住在收容所,而有人的辦公室裡有專門替狗準備食物的咖啡廳,公司內的階級鴻溝變成了州級別的城鄉差異。
    在奧斯卡入圍影片《遊牧人生》的原著小說中,潔西卡.布魯德(Jessica Bruder)詳述每年到亞馬遜倉庫(Fulfillment Center)當臨時工的「露營車打工族」面對多麼惡劣的工作環境,而麥吉利斯的《Fulfillment》不僅蒐集亞馬遜員工的證詞,還透過長年跑政治線的敏銳嗅覺,調查亞馬遜如何運用資源遊說政府,掌握各地土地、水電、公路等基本建設,削弱政府分配資源的能力,令窮人無法翻身,無疑是美國經濟史上黑暗的一頁。

美國記者艾立克.麥吉利斯出版《Fulfillment》,從網路平台亞馬遜的壯大看美國地區發展失衡的問題(取自Macmill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