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末,歐洲開始大量出現博物畫,在相機尚未發明的年代,這些畫作不僅是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更具備傳達科學知識的功能。即使在攝影工具普及精進的今日,手繪圖因細緻紀錄生物或植物的特徵,利於辨識與鑑定,依舊是認識生態物種的重要媒介。
▇開啟先河的博物繪師
博物畫之難,在於必須以寫實且嚴謹的方式,精準地表現所繪對象的的內在神韻及外在特徵,使畫作本身達到科學的知識高度。和黃崑謀合作出版《蕨類入門》的蕨類專家郭城孟回憶道,當時為了繪製精準的蕨類圖,他與黃崑謀一對一上課,每張圖都經過7、8次的修改,以確保所有圖像完美無誤。為了研究蕨類,黃更在辦公室每個人桌上都擺上一盆蕨類,並將陽台打造成了蕨類園,足見其鑽研和用心。既使十數年過去了,郭城孟仍稱讚:「他的畫作就是最好的認識蕨類的參考工具。」
曾和黃崑謀合作的古建築專家李乾朗提到,黃崑謀的觀察能力相當細膩,在當時無人機還未發明的時代,他就能用鳥瞰的角度來表現,將建築物最佳的面向呈現給讀者。李乾朗並表示,細觀黃崑謀的作品,連一處古蹟邊緣的一面牆與一顆樹也不放過,這就是要求精準的科學繪圖精神。而他將建築的描繪與博物學的描繪等量齊觀,李乾朗說:「黃崑謀算是開啟先河的一位。」
黃崑謀常蹲在繪畫的主題對象前面,日夜早晚觀察,從表面的形態不斷的觀看,深入對事物的體驗與理解。對昆蟲、植物如此,建築也是。許多與黃崑謀合作過的專家,不約而同談讚賞其精細插畫,必須立基於倍於常人的耐心與觀察力。
▇從繪師成蟲癡
昆蟲學者專家趙榮台提到他對黃崑謀的印象是「沉默寡言、憨厚老實,很投入工作的人」,當時他和黃崑謀合作出版《台灣昆蟲大發現》,發生了一件小小的趣事:「在計畫和遠流合作出版時,編輯覺得蟑螂、跳蚤對多數人來說實在噁心、上不了檯面,但最終是黃崑謀解決了這件事情,他畫的蟑螂美美的、一點也不噁心,而且好像蝴蝶。」
黃崑謀更會帶著家人一起跑田野。妻子陳寶貴回憶道,她原以為作畫時,以照片參考即可,但黃每次創作都會融入到家庭生活裡,帶著家人一起外出觀察、勤跑現場。「畫古蹟時,全家人會一起到總統府;畫昆蟲時,家裡也養了一堆,連冰箱裡都是蟲的屍體;畫魚時,我們全家則往漁港出發。」
昆蟲專家張永仁因工作與黃崑謀成為蟲友,回想起合作的那段日子,他提到每回與出版社和編輯開會後,他總繞進美編工作區拜訪黃崑謀,黃從畫桌底下拿出一罐罐、他飼養的寶貴幼蟲與他分享。即使本身研究昆蟲,張驚訝地說:「他幾乎變成蟲痴,養的蟲甚至是我見都沒見過的。」
▇從博物繪領略島嶼之美
大力促成本展覽的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主任黃國琴提到:「這次的展覽不僅看得到黃崑謀的原作,更將其博物圖繪的科學教育意義呈現出來,彰顯了台灣豐富的生態資源。」
特展期間,同時於中山堂三樓台北書院舉辦「科學與藝術的交會」系列講座,邀請古建築專家李乾朗、蕨類專家郭城孟、昆蟲專家張永仁及自然野趣工作室創辦人黃一峯4位演講,引領大眾從不同面向,進入博物繪的世界,從而體會島嶼之美。
特展完整呈現黃崑謀細膩精準的繪畫視野,除精采手繪原作外,呼應博物繪圖的科學教育功能,設計了5種主題互動遊戲:「毒菇偵探」、「魚兒返家」、「昆蟲找伴」、「畫蕨高手」、「洞見建築」,讀者們可在兒童及清明連假期間,大手牽小手,透過情境體驗,認識台灣自然生態與人文建築。●
▉盛放華麗島──博物繪師黃崑謀原作特展
- 展期:2018/03/31(六)~2018/06/09(六)
-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二樓展覽室
- 參觀時間:每日09:30~17:00
▉「科學與藝術的交會」系列講座
▉黃崑謀作品
Tags:
1990年代起,台灣開始出版自然與科學圖鑑書籍,漸漸培養相關專業人士。博物繪師黃崑謀35歲時進入遠流出版社,10年繪圖編輯職涯,參與繪製的書籍超過18本,量多卻質精,共繪製超過500幅畫作,曾獲金鼎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及聯合報讀書人好書獎肯定,出版了如《古蹟入門》、《台北古蹟偵探遊》、《昆蟲入門》、《蕨類入門》等等作品,創作跨幅自建築、昆蟲、蕨類、菇類、魚類到地形。2008年因心肌梗塞,英年早逝,業界無不扼婉。
10年過去了,過往合作的夥伴,齊聚一堂,感念這位職人的貢獻。中山堂管理所與遠流更策畫了「盛放華麗島──博物繪師黃崑謀原作特展」,於台北市中山堂二樓展覽室,展出珍貴手稿超過100件,展期自3月31日至6月9日。不僅可飽覽精彩的博物插畫,更可認識這位傳播科學知識的重要推手。
17世紀末,歐洲開始大量出現博物畫,在相機尚未發明的年代,這些畫作不僅是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更具備傳達科學知識的功能。即使在攝影工具普及精進的今日,手繪圖因細緻紀錄生物或植物的特徵,利於辨識與鑑定,依舊是認識生態物種的重要媒介。
▇開啟先河的博物繪師
博物畫之難,在於必須以寫實且嚴謹的方式,精準地表現所繪對象的的內在神韻及外在特徵,使畫作本身達到科學的知識高度。和黃崑謀合作出版《蕨類入門》的蕨類專家郭城孟回憶道,當時為了繪製精準的蕨類圖,他與黃崑謀一對一上課,每張圖都經過7、8次的修改,以確保所有圖像完美無誤。為了研究蕨類,黃更在辦公室每個人桌上都擺上一盆蕨類,並將陽台打造成了蕨類園,足見其鑽研和用心。既使十數年過去了,郭城孟仍稱讚:「他的畫作就是最好的認識蕨類的參考工具。」
曾和黃崑謀合作的古建築專家李乾朗提到,黃崑謀的觀察能力相當細膩,在當時無人機還未發明的時代,他就能用鳥瞰的角度來表現,將建築物最佳的面向呈現給讀者。李乾朗並表示,細觀黃崑謀的作品,連一處古蹟邊緣的一面牆與一顆樹也不放過,這就是要求精準的科學繪圖精神。而他將建築的描繪與博物學的描繪等量齊觀,李乾朗說:「黃崑謀算是開啟先河的一位。」
黃崑謀常蹲在繪畫的主題對象前面,日夜早晚觀察,從表面的形態不斷的觀看,深入對事物的體驗與理解。對昆蟲、植物如此,建築也是。許多與黃崑謀合作過的專家,不約而同談讚賞其精細插畫,必須立基於倍於常人的耐心與觀察力。
▇從繪師成蟲癡
昆蟲學者專家趙榮台提到他對黃崑謀的印象是「沉默寡言、憨厚老實,很投入工作的人」,當時他和黃崑謀合作出版《台灣昆蟲大發現》,發生了一件小小的趣事:「在計畫和遠流合作出版時,編輯覺得蟑螂、跳蚤對多數人來說實在噁心、上不了檯面,但最終是黃崑謀解決了這件事情,他畫的蟑螂美美的、一點也不噁心,而且好像蝴蝶。」
黃崑謀更會帶著家人一起跑田野。妻子陳寶貴回憶道,她原以為作畫時,以照片參考即可,但黃每次創作都會融入到家庭生活裡,帶著家人一起外出觀察、勤跑現場。「畫古蹟時,全家人會一起到總統府;畫昆蟲時,家裡也養了一堆,連冰箱裡都是蟲的屍體;畫魚時,我們全家則往漁港出發。」
昆蟲專家張永仁因工作與黃崑謀成為蟲友,回想起合作的那段日子,他提到每回與出版社和編輯開會後,他總繞進美編工作區拜訪黃崑謀,黃從畫桌底下拿出一罐罐、他飼養的寶貴幼蟲與他分享。即使本身研究昆蟲,張驚訝地說:「他幾乎變成蟲痴,養的蟲甚至是我見都沒見過的。」
▇從博物繪領略島嶼之美
大力促成本展覽的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主任黃國琴提到:「這次的展覽不僅看得到黃崑謀的原作,更將其博物圖繪的科學教育意義呈現出來,彰顯了台灣豐富的生態資源。」
特展期間,同時於中山堂三樓台北書院舉辦「科學與藝術的交會」系列講座,邀請古建築專家李乾朗、蕨類專家郭城孟、昆蟲專家張永仁及自然野趣工作室創辦人黃一峯4位演講,引領大眾從不同面向,進入博物繪的世界,從而體會島嶼之美。
特展完整呈現黃崑謀細膩精準的繪畫視野,除精采手繪原作外,呼應博物繪圖的科學教育功能,設計了5種主題互動遊戲:「毒菇偵探」、「魚兒返家」、「昆蟲找伴」、「畫蕨高手」、「洞見建築」,讀者們可在兒童及清明連假期間,大手牽小手,透過情境體驗,認識台灣自然生態與人文建築。●
▉盛放華麗島──博物繪師黃崑謀原作特展
▉「科學與藝術的交會」系列講座
主講:張永仁(昆蟲專家)
時間:4/22(日)14:00~16:00
主講:郭城孟(蕨類專家)
時間:4/28(六)14:00~16:00
主講:黃一峯(自然野趣工作室創辦人)
時間:5/5 (六)14:00~16:00
主講:李乾朗(古建築專家)
時間:5/12(六)14:00~16:00
※上述講座地點皆於「中山堂三樓台北書院」,免費參加,需先報名。
▉黃崑謀作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現場》從文字到香氛:調香師對《夜未央》的香氣想像
閱讀更多
話題》賴彥廷寫給茶的情書:《直取茶湯》
閱讀更多
對談》背對陰影,向明亮的地方走去:新井一二三X楊澤《媽媽其實是皇后的毒蘋果?》講座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