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年少一點、無時不感到身心靈匱乏的時期(或許就是李璐寫作《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的年紀),經常想著要趕快「長大」,以離開困頓、離開那時呼吸的空氣裡的每一個粒子。彼時我也讀邱妙津、或她覺得靠近的太宰治,著迷於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中的三個女人,和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1925)手上的花束。也是在那時期,黃國峻、袁哲生相繼自縊。當時「死亡」對我來說充滿了文學性,那些靈魂暫居的身體,也是真正亡故了(literally dead)。
然而「死亡」在我們生命裡從來未曾缺席過,有陣子頻繁到我認真覺得起床還比較難,也經常對各種神聖化死亡的作品感到遲疑(因為你不會神聖化起床這件事)。所以一開始接觸《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這本小說時,以為將要捧著另一座紙上祭壇觀落陰,要讓literally dead的邱妙津、黃國峻、袁哲生,literary back?
然而開始進入到小說之後,原先的預設與遲疑慢慢地跟房間外頭的天光一起淡出。在夜裡闔上書後,我感覺看到麥田上的幾道人影,那應該就是小說裡的米奇、蜥蜴和羅老師,甚至因此對一切感到安心。
這是以三位台灣作家的作品為敘事樞紐,以失蹤的同學為座標、中年男性和兩位在學少女作為能動者(agent),組成的心理地理學小說(psycho-geographical fiction)。但我在這裡要改寫一般是由漫遊者、情境主義定義的心理地圖,將李璐的作品反過來看:人的心境與小說設定改變了地理時空。
從袁哲生的〈沒有窗戶的房間〉(1998)象徵的心理狀態,到三位不在場作家實際生活過走踏過、也是構成小說篇章名的路名、區域,這些地理空間在小說中發揮「讓不在場在場」的功能:牆上的白漆脫落,角落燻黑的神像、沒了香爐緊接一句「看來不在這裡」;極速奔馳的大度路、淡金公路是為了趨近「沒有新消息」的對象。這些不在場的在場,就是失蹤少女江琳,也是小說中讓已逝的文學靈魂在場的媒介。
而上面搜尋者與搜尋對象之間的時差(「搜尋」注定要「晚一步」),更早在開篇伊始〈信義路〉首句的自白「我總是遲到」就開始了。李璐精湛的小說技法讓地理空間相疊、壓縮,成為時間的替代與媒介,讓歷史不是切割成三位小說家的過去、少女們的現在、與讀者參與的未來,而是各種時間(temporalities)並置、交疊,時空錯位並等待歸位。這就構成我這篇文章標題中的:「反」成長。
這裡的「反」(counter)並非簡單的、青少年意味的造反、逆反、反叛,而是「質疑」後面連結的「成長」及其建構。「反」成長在此也不同於論者分析《麥田捕手》時提出的,16歲的主角霍爾頓(Holden Caulfield)在小說中始終沒有改變,表示他沒有成長。
李璐的麥田小隊(容我擅自命名)中的米奇和蜥蜴,「漏接」的江琳與佩珊,在前兩者小說心靈中活下來的蕭雅文,這些少女們的反成長,就在於不將「成長」所允諾的未來視為現在的燃料,她們的燃料就是「現在」。
相比於小說中善意的大人(羅老師、黃警官),米奇和蜥蜴反應快速且義無反顧,江琳與佩珊清楚地「我愛她,她也愛我,我不懂這有什麼好遲疑的。」而蕭雅文更是活成一種動物性極致。這些少女就算「遲到」、「結束生命」、「什麼都不做」,也不是恨這世界或自己,而是與外部時間匯流的作法。
換句話說,這些看似延遲、結束、懸宕,都是「當下」的同義詞,也是「生」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你願意為世界重新迎納各種感覺結構的話,我們慣常的線性時間感必須先被重寫。這樣來看,蕭雅文認知到「父親總是一一為我指出每件事物的名字,卻甚少說明意義。」也同時是理解到「死亡」或「生存」所命名的,不等於擁有同樣的意義。
所以我將「遲到的我」放置在已不在場的邱妙津(1969-1995)、袁哲生(1966-2004)、黃國峻(1971-2003)所闢出來的時間軸上。這當然不是要大家都去到一樣的地方(因為我將「自盡」看成是作法,而非結果),而是要凸顯這本小說發揮的時空魔法:如何透過一個完整緊密的故事,將小說內外、寫作的前後景、文學史的前人後人的時間折疊,收進以小說為名的空間。
透過小說以及作者的心靈景觀,我們得以「一起」。這樣來看,對於在懸崖邊等待徘徊的人們來說,真正遲到的,或許就是這部小說。●
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
作者:李璐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李璐
1990年生,師大附中畢業,台北人。
喜歡酪梨、奇異鳥和紀念品商店。
出版劇本《南十字星》。
高中的時候每一節課都在吃東西。
|
Tags:
我在年少一點、無時不感到身心靈匱乏的時期(或許就是李璐寫作《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的年紀),經常想著要趕快「長大」,以離開困頓、離開那時呼吸的空氣裡的每一個粒子。彼時我也讀邱妙津、或她覺得靠近的太宰治,著迷於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中的三個女人,和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1925)手上的花束。也是在那時期,黃國峻、袁哲生相繼自縊。當時「死亡」對我來說充滿了文學性,那些靈魂暫居的身體,也是真正亡故了(literally dead)。
然而「死亡」在我們生命裡從來未曾缺席過,有陣子頻繁到我認真覺得起床還比較難,也經常對各種神聖化死亡的作品感到遲疑(因為你不會神聖化起床這件事)。所以一開始接觸《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這本小說時,以為將要捧著另一座紙上祭壇觀落陰,要讓literally dead的邱妙津、黃國峻、袁哲生,literary back?
然而開始進入到小說之後,原先的預設與遲疑慢慢地跟房間外頭的天光一起淡出。在夜裡闔上書後,我感覺看到麥田上的幾道人影,那應該就是小說裡的米奇、蜥蜴和羅老師,甚至因此對一切感到安心。
這是以三位台灣作家的作品為敘事樞紐,以失蹤的同學為座標、中年男性和兩位在學少女作為能動者(agent),組成的心理地理學小說(psycho-geographical fiction)。但我在這裡要改寫一般是由漫遊者、情境主義定義的心理地圖,將李璐的作品反過來看:人的心境與小說設定改變了地理時空。
從袁哲生的〈沒有窗戶的房間〉(1998)象徵的心理狀態,到三位不在場作家實際生活過走踏過、也是構成小說篇章名的路名、區域,這些地理空間在小說中發揮「讓不在場在場」的功能:牆上的白漆脫落,角落燻黑的神像、沒了香爐緊接一句「看來不在這裡」;極速奔馳的大度路、淡金公路是為了趨近「沒有新消息」的對象。這些不在場的在場,就是失蹤少女江琳,也是小說中讓已逝的文學靈魂在場的媒介。
而上面搜尋者與搜尋對象之間的時差(「搜尋」注定要「晚一步」),更早在開篇伊始〈信義路〉首句的自白「我總是遲到」就開始了。李璐精湛的小說技法讓地理空間相疊、壓縮,成為時間的替代與媒介,讓歷史不是切割成三位小說家的過去、少女們的現在、與讀者參與的未來,而是各種時間(temporalities)並置、交疊,時空錯位並等待歸位。這就構成我這篇文章標題中的:「反」成長。
這裡的「反」(counter)並非簡單的、青少年意味的造反、逆反、反叛,而是「質疑」後面連結的「成長」及其建構。「反」成長在此也不同於論者分析《麥田捕手》時提出的,16歲的主角霍爾頓(Holden Caulfield)在小說中始終沒有改變,表示他沒有成長。
李璐的麥田小隊(容我擅自命名)中的米奇和蜥蜴,「漏接」的江琳與佩珊,在前兩者小說心靈中活下來的蕭雅文,這些少女們的反成長,就在於不將「成長」所允諾的未來視為現在的燃料,她們的燃料就是「現在」。
相比於小說中善意的大人(羅老師、黃警官),米奇和蜥蜴反應快速且義無反顧,江琳與佩珊清楚地「我愛她,她也愛我,我不懂這有什麼好遲疑的。」而蕭雅文更是活成一種動物性極致。這些少女就算「遲到」、「結束生命」、「什麼都不做」,也不是恨這世界或自己,而是與外部時間匯流的作法。
換句話說,這些看似延遲、結束、懸宕,都是「當下」的同義詞,也是「生」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你願意為世界重新迎納各種感覺結構的話,我們慣常的線性時間感必須先被重寫。這樣來看,蕭雅文認知到「父親總是一一為我指出每件事物的名字,卻甚少說明意義。」也同時是理解到「死亡」或「生存」所命名的,不等於擁有同樣的意義。
所以我將「遲到的我」放置在已不在場的邱妙津(1969-1995)、袁哲生(1966-2004)、黃國峻(1971-2003)所闢出來的時間軸上。這當然不是要大家都去到一樣的地方(因為我將「自盡」看成是作法,而非結果),而是要凸顯這本小說發揮的時空魔法:如何透過一個完整緊密的故事,將小說內外、寫作的前後景、文學史的前人後人的時間折疊,收進以小說為名的空間。
透過小說以及作者的心靈景觀,我們得以「一起」。這樣來看,對於在懸崖邊等待徘徊的人們來說,真正遲到的,或許就是這部小說。●
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
作者:李璐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璐
1990年生,師大附中畢業,台北人。
喜歡酪梨、奇異鳥和紀念品商店。
出版劇本《南十字星》。
高中的時候每一節課都在吃東西。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5》在臺文館的一日作家夢!
延伸閱讀
書評》魅影再現的遺失物:讀茱迪思.夏朗斯基的《逝物之書》
閱讀更多
現場》那些在騷亂時期隱身角落的少男少女:詩人顏嘉琪X柴柏松談青春、性別與詩
編按:詩人柴柏松出版個人首部詩集《許多無名無姓的角落》,書中分享學生時期及成長過程中,因為性少數所遭遇的各種辛苦,從個性、生活方式、行為舉止、空間、顏色、... 閱讀更多
書評》如何用精靈語說「丈母娘要我買一把蔥」?《世界文字圖解簡史》開展文字的想像力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