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好書之外》2022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新書占通路百大3成,疫後實體書店前路多歧

一年將盡,出版有機會維持200億,通路看似逐步擺脫疫情陰霾,但當疫後生活逐步回歸正軌,書業似乎仍前路多歧。

本文架構:一、財政部的統計數據二、各通路年度百大暢銷榜三、實體書店的營運模式變化

一、財政部的統計數據:營收持平的背後是混亂的市場

➤2022年:有機會撐住200億關卡

根據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統計,今年(2022)至10月的紙本和電子圖書營收為158億,比去年同期增長10億。以往在推估全年實績時,都是簡單依照比例計算(將累計至10月的金額除以10,再乘上12),但連續幾年觀察下來,即使這幾年遇到疫情,紙本書銷售到年底還是有旺季效應,只是不若之前明顯。折衷之下,我照比例算出的數字再乘以1.1倍,電子書則不變,預估2022全年營收約201億,與2021年相近(+0.3%),有機會撐住200億關卡。不過如果扣除書價飆升的因素,抵消些微的成長應該綽綽有餘。


2015至2022年出版產值


出版|2018至2022年逐雙月統計

今年整體銷售曲線與往年相較沒有太大起伏。國際書展延到6月端午連假,但仍受到疫情因素,參展廠商大減,雖然效益多半比想像中好,5、6月的營收表現並不特殊;7、8月的買氣也與2021年差不多,直到9至10月紙本書稍微有些回升。

➤電子書今年表現與去年持平,成長腳步放緩

前兩年突飛猛進的電子書,在今年成長腳步放緩,若以1至10月同期相較,今年是6.8億,去年則有7億,除非年底有比較強勁的表現(往年並無此趨勢),預估大約與去年持平,甚至小幅衰退。儘管營收曲線不再一路上衝,不過電子書的發展有一部分是自然的推力,習慣使用電子介面閱讀的人必定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多,這種趨緩,或許象徵著電子書市場日漸成熟,是否真是如此,靜待時間證明。


電子書近五年出版產值走勢

 


電子書近五年營收及占比

前述提到的書價攀升固然與不斷上漲的原物料有關,但折扣戰還是老問題。momo購物網8月時無預警全面下架小魯出版社上千件品項,原因是小魯對momo多次在未告知前就直接打折的做法有意見。看來隨著圖書營收增加(富邦媒〔8454〕至2022年10月累計銷售較去年成長16.4%,其年終閱讀報告的新聞稿亦稱較去年雙位數成長),面對出版社的態度也愈趨強硬。

博客來作為書市龍頭,面對對手的因應措施是以同樣手法低價促銷搶客,66折愈來愈常見。其他通路甚少能投入同樣資本,若不想眼睜睜看著營收下降,只能努力降低營運成本或調整商品結構,填補書籍銷售的短缺。

通路端在揮別2021年的大幅起落後,2022年的走勢看起來與疫情前非常接近,只是每一期的基線都下降(0.5至2億),是否還有機會回到200億還很難說。儘管出版和通路兩邊的數字看起來都與去年差異不大,但這一年書市發生相當多的變化,一如往例,從年度排行榜開始觀察吧。


書籍、雜誌近五年零售產值走勢

 


零售|2018至2022年逐雙月統計

二、各通路年度百大暢銷榜:從銷售趨勢出發

大部分人在看年終榜單的時候,多半聚焦在清單上的一本本書,也許很多讀者會在心裡納悶:「這些書我一本也沒讀過,怎麼就上了暢銷榜?」台灣出版樣貌多元,暢銷榜很難完整代表書市,但確實反映出某種閱讀需求。實際上觀察各家通路「詮釋」排行榜的方式,也能略窺其營運方向與客群分布。有別於往年逐一列出通路排行,今年的觀察以博客來年度百大為軸心,比較各通路之間的異同之處。

➤博客來會員,紙電都買與只買電子書,比例近五五波

博客來今年百大以「這是我遇到你的那個宇宙」為題,今年特別統計「書評」,比如最多人寫書評的書、寫最多書評的讀者,又舉辦推書短影片募集,皆可視為全新書評制度上線前的暖身活動,博客來書評雖然行之有年,影響力相對有限,讓人頗期待新制的面貌。

另一重點是在會員觀察中強調「紙電共好」,提到今年電子書上架量達3.5萬種,已超過紙本書。(註)同時,因紙電同步出版率不斷提升,每100位會員中有15位會購買電子書,其中紙電都買VS.只買電子書的比例為8:7,將近五五波,讓人好奇在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的磁吸下,博客來是否早已是電子書龍頭?

➤240萬人每年至少在誠品買1本書

無巧不巧,誠品的2022年度閱讀報告主題為「多重宇宙穿梭指南」。對讀者而言,可能讓人聯想到藉由閱讀進入不同時空,但兩大通路在一年將盡時,不約而同採用「多重宇宙」概念,倒也像是面對大疫之下市場日益分眾的某種體會吧。


「2022誠品年度閱讀報告」今(12.6)於誠品線上eslite.com公布,29歲以下Z世代購書比例最高(誠品提供)

印象中,這是誠品近年來首次在網路上,以主題的方式呈現年度報告,架構與博客來有些相似,不過整體形象仍以實體先行的誠品,此舉多少有為其網路書店「誠品線上」增添分量的意味。

一個值得留意的數字是報告中提到「會員中有6成會購書」,根據今年9月的報導,誠品會員達320萬人、消費占比80%,假設非會員的購書比例相同,換算下來相當於240萬人每年至少在誠品買1本書(年購超過10本書的會員則為9萬人),以其多為中大型店面的藏書量,若以人均購書2冊計算應該不過分。

除了單書、作家、出版社等暢銷排行,誠品還以會員消費年齡、星座進行趣味統計,這些關鍵字容易成為新聞報導的切入點;同時回顧網站熱搜詞,和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Podcast等自媒體上最受歡迎的貼文或節目,相對於博客來近年塑造「書店員」身分與網路另一頭的讀者對話,誠品則從社群強調其在實體空間之外的影響力,可視為他們去年報告中提到的「多元傳播媒介」之經營延伸。

➤Readmoo讀墨舉辦「年度華文大獎」

另一著重於虛實整合的Readmoo讀墨,在成立滿10週年之際舉辦「年度華文大獎」,綜合銷售量、讀者和讀墨編輯投票,選出文學類和非文學類最受歡迎的作家,並舉行實體頒獎典禮。一來為年度報告注入更多互動性,二來將讀墨經營已久的社群能量再放大。社群中旺盛的閱讀風氣、電子書便於閱讀厚重書目等種種特性,也使得讀墨在暢銷榜中最受歡迎的類別總是以文學小說居首,在百大中占去三成席次。


讀墨首屆年度華文大獎文學類及非文學類獲獎作家合影(讀墨提供)


讀墨也跟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推出年度推理選書


電子書閱讀排行榜,左起讀墨、樂天與讀冊

➤需要被療癒的台灣:投資理財熱潮稍歇,心理勵志一枝獨秀

博客來今年的年度百大總榜仍以《原子習慣》居首,這已是本書蟬聯第3年冠軍。去年博客來在報告中提到此書「每7分鐘賣出1本」,相當於年銷7.5萬冊。如果以第2名(新書榜首)、今年1月底出版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在其博客來獨家燙金版(11月上市)的商品頁面中所提「繁體中文版熱銷80,000冊」,相信《原子習慣》的總銷量應該不比去年少。

另一電商通路富邦momo在日前公布的新聞稿中,雖未提供榜單名次,也提到《原子習慣》蟬聯3年冠軍,銷量為8,000本。這個數字乍看之下稍嫌弱了點,但也可看出momo並不追求「打造暢銷書」,單純將圖書視為其零售王國的一片拼圖。

這一年因全球經濟動盪、台股量縮,從榜單上亦可看出,投資理財書種不若去年百家爭鳴(從25種變成20種),小額投資和理財概念兩者分庭抗禮;多出來的5個額度由心理勵志接收(從11種變成16種),除了志玲姊姊談優雅,轉念、療傷、脆弱、對話等熱門關鍵詞,反映出疫情爆發下從閱讀中尋求療癒的心情。

這種趨勢也同樣反映在金石堂、誠品的暢銷榜,尤以後者更加明顯,不分類前10名幾乎都是此類書目,讀墨的勵志成長類(16種)也在首度擠下人文社科(12種),在百大中名列第三熱門類別。


2022博客來年度百大總榜前10名作品


金石堂暢銷榜前10名作品


2022博客來電子書榜

➤暢銷書目中有相當高的比例都非新書,新書占約3成左右

繼去年《鬼滅之刃》23集全數上榜,今年在漫畫類稱霸的是《SPY×FAMILY 間諜家家酒》(1至9集),與《鬼滅》同樣是因著改編動畫熱播而暢銷,東立也成為博客來暢銷出版社榜首。親子教養與童書在百大的表現也較往年出色,除了長銷的「薩提爾」主題和去年同類別榜首《打造小小巴菲特》,《兒子使用說明書》與暢銷作家劉軒的《不敗學習力》都有相當的銷售實力;童書則在故事類表現較佳,奇幻小說家陳郁如揉合西洋體裁與東方文化的說書功力吸引眾多書迷,不僅名列博客來年度暢銷作家之一,《長生石的守護者》也入選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金石堂今年除了「屁屁偵探」照例名列前茅,「如果歷史是一群喵」最新集數更攻上新書榜首(在博客來為新書榜33名)。

文學以本地作家為主,或多或少的「私書寫」與心理勵志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翻譯文學、翻譯類型小說皆只各一名入榜(《歡迎光臨夢境百貨》、《天鵝與蝙蝠》)。人文社科、藝術設計乃至生活休閒,在百大都是弱勢族群,且暢銷書目中有相當高的比例都非2022年新書。讀冊生活的年度百大報告「閱讀之境/鏡/gym」中就提到,百大中的新書占比2021年是35%,2022年是31%,其中《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已在該通路百大盤踞十年。


誠品榜單

讀冊、博客來、金石堂都藉由另外提供新書榜及分類榜單(每個類別都列出100名暢銷書)增加各類別在總榜之外的能見度,誠品則只公布新書榜單的不分類前10名,另提供一份名額固定、分成九類的排行榜名單(分類與其雙週暢銷榜相同)。此做法行之有年,在實體書店陳列空間有限的前提下,不失為讓更多元書目同時呈現的方式。誠品的延伸主題推薦、博客來的年度選書、選事,金石堂的十大影響力好書,也都試圖藉此讓讀者看到不同的出版面貌。

➤台語出版風潮,值得重視

當然,真要討論「多元面貌」,光看連鎖和網路書店遠遠不夠。小小書房今年11月中旬就公布了他們的年度百大,從這份書單看見的,是一家小型書店(雖說小小書房的藏書量,在一般小書店裡已算是多的)如何藉由經營出版社、實體講座、讀書會、Telegram閱讀社群、網站等方式,促動書的銷售。店主虹風在報告中提到,百大僅占所有書籍銷售的兩成,這也證明了閱讀的需求是很分散、細緻的。或許一個品項賣出幾十本乍看之下算不了什麼,但無論通路大小,對任何一間書店而言,要做到這個數字都要付出相當的努力。

另一間書店左轉有書的年度排行前10名,亦與書店關注的文史、社會議題高度相關。左轉有書在公布排行榜的發文中提到,他們這一年包括與台灣e店合作的讀派書店,兩間店合計的書籍銷售不到3000本,是2021年的一半,這些銷售也許轉到了電商,成為其成長率的一個小數點。


讀冊、小小、左轉榜單

在這幾份榜單都出現了五花鹽出版的《語言學家解破台語》。台語文學習不僅與左轉的選書屬性相近,常年開辦台語課程的小小書房亦具有一定讀者群,誠品和讀冊的年度報告中也都提到台語出版的風潮。不過在連鎖、網路通路的分類中,除了語言學習,一般創作或翻譯作品都還沒有為台語設立獨立的類別。當先行已然成為趨勢,通路或許也該認真考慮調整後台分類系統的可能性,讓語言復興的最後一哩路能更寬廣。


小小書房年度前10作品


左轉有書年度排行前10名作品

三、實體書店的營運模式變化:實體書店疫後重生

根據2021年文策院《圖書雜誌漫畫原創圖像產業報告》進行的訪查和統計,認定有效非連鎖(單一/二手/獨立書店)業者共602家,連鎖/加盟業者之總公司為43家,純網路書店8家。

➤連鎖書店持續建構新獲利模式

趁著寫這篇觀察,我也重新統計了誠品與金石堂的店數。根據兩者的官網,誠品在台灣有33家店(含期間限定店),和5家由子公司營運的「誠品生活時光」;海外則有香港6家(不含誠品知味)、日本和中國各一家,以及甫開幕的馬來西亞分店。金石堂的加盟與直營店合計為34家。兩者在台灣的店數不相上下,不過誠品店數多時約有四十餘家,金石堂在2001年時更曾經突破百家,就現況看起來,連鎖書店的影響力確實不若以往,在疫後時代如何突圍是相當的考驗。

以誠品而言,繼敦南店結業後,信義店租約即將到期,且看來續約可能性低,這種「二房東」模式需要承受的營運壓力引起不少討論,相較之下發展新型態的小型店似乎是相當聰明的策略,不過是否能達成2025年開出百家的目標,仍頗令人好奇。

另一方面,誠品未放棄大型複合式商場的經營,明後年新店裕隆城、台中七期、台南都會有數千坪的大店,但正如重回東區的敦化地下街店,無論規模大小,必定是以百貨為主要營運類別,承租條件想必也與信義店不同。在疫情平穩後,誠品生活〔2926〕今年雖然仍舊虧損,但營收已較去年提升兩成,可望回穩。

除了誠品在疫情之後持續擴點,台灣蔦屋今年底已經達到8家分店(含竹北樹海店),且拓店速度愈來愈快。蔦屋藉由收取品牌權利金與顧問費用,開放不同業主加盟、自組團隊、自負盈虧,這種模式可說是為房地產增值量身打造,蔦屋和地主各取所需。但即使讀者走進空間能夠感受相同的氛圍,實際的營運狀況很大程度取決於加盟業主的態度和執行力。


面對文化多元豐富的馬來西亞,誠品生活吉隆坡匯聚中英馬日等多語系書籍(誠品提供)

➤除了話題性以外,如何讓書店(業)體質健康,長久營運

撰寫此文時,有經常與建商、文創園區合作的書店傳出一度拖欠書款和可能要大量退貨的消息,由地方政府文化局介入調停才暫告平息。如前所述,書店進駐各種空間早已不是新鮮事,只是近年愈加蓬勃。除了建設公司,公共圖書館、古蹟活化園區、飯店,都可見到規模不等、期間長短不一的書店。原本對實體書店而言,增加店數除了意味著增加營收機會,這類合作通常可以取得較低的營運成本(比如免房租、免裝補),如果條件談得好、營運壓力小,不僅可拓展毛利,對連鎖書店來說,也會在這些地方評估長久設點的可能性,或趁機嘗試新的商品組合,甚至新的店款。

無論書店會開多久,初期需要的備貨量至少動輒數百萬,對小型書店的經營者來說,可能是押上身家都轉不過來的數字,但對邀請書店進駐的單位而言,幾百萬可能只是零頭。只是這些業主無論是想為空間增色/增值,或真抱著推廣閱讀的好意,應該都沒想過一間書店要能健康地營運,除了硬體和商品之外,需要投入的時間、人力成本和相對能獲得的利潤,與賣房子或開飯店相較簡直不成比例;而書店方在獲得邀約或投標時,更需要精確評估可行性,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不要說小書店,2005年誠品籌備開信義店時就曾向經銷商展延票期,更別說2007年經銷商凌域出現財務危機,起因正來自金石堂拖延貨款。書店的營運壓力與中上游牽一髮動全身,經銷商在面對這股異業合作的潮流時,勢必要以更審慎的態度因應。

在很多例子中,都能看出這類書店或許能吸引到不少人流,但消費力卻遠不足以撐起營運(甚至是一開始就知道不可能達成損益平衡),若相對財力雄厚許多的業主能在事前充分了解並給予支持,這種模式才有持續的可能。

希望藉由書店活化公共空間的地方政府,只想「外包」的品牌迷思,也無助於閱讀文化的深耕。我就曾看過頗受好評的活動,整本地圖裡的打卡點,略過了所有當地的獨立書店,只放上知名書店的地標,以此作為城市、觀光的號召,豈不是本末倒置嗎?

書店本來就不是能夠快速獲利的行業,甚至就算細心呵護也可能夭折,如果沒有好好地扎根,又怎能奢望開出華美的果實呢。

【延伸閱讀】書店觀察》走過台灣書店30年,接下來的路在哪?資深書店人的回望

➤非連鎖書店也開枝散葉:風景書店+紅氣球又香又甜雙溪店+郭怡美書店+春雪書廊

對實體零售而言,今年算是疫後重新出發的一年。消費者大致已養成新的購物習慣,很可惜仍有不少書店沒能挺過,與讀者告別,但也出現更多新的經營者、新的營運思維與模式。好比有更多的所謂「獨立書店」不再只是老闆自己作為顧店的主要人力,而是另聘專人處理店務、選書等事宜,也因此我今年有機會和幾家不同的書店以專案方式合作,感受到這些店主對書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經常讓我這缺乏想像力的人自嘆弗如。

有些店主則開設複數店,例如原本在台北赤峰街的浮光、春秋,今年接下了國家劇院一樓的空間,設立第三家「風景書店」;或是在屏東相當活躍的紅氣球書屋,北上開設「紅氣球又香又甜雙溪店」;讀書共和國集團的郭重興社長近年投入書店事業,旗下書店亦慢慢增加,年底於大稻埕祖厝開設的「郭怡美書店」,藏書超過兩萬冊,是非連鎖書店中較少見的規模;二手書店也有永楽座於愛國東路婚紗街的「春雪書廊」⋯⋯

這些不同的嘗試,似乎都讓「獨立書店」的界線更加模糊;以往強調的地緣、社區經營,可能也因網路生態需要重新定義:一間書店所擁有的社群,可能不單指方圓數里內的鄰居,還包括在虛擬世界中凝聚而成的社群。


郭怡美書店(桑杉學攝影)

➤書店人才專業養成不易

有的人(比如我)認為「獨立書店」的定義在於營運模式,也有些人認為「獨立書店」是一種精神,除了不屬於那些大品牌,具備獨特的品味與主張者皆可稱之。這些名詞出於使用習慣,大概不會有所改變,不過或許在未來的書市中,「獨立」或「連鎖」的定義將愈來愈不重要,畢竟無論是哪種體系下的實體書店,仍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今年與不同店主互動下來,特別感到專業養成之不易,不僅在招募上頗為吃力,人才斷層早非一日之寒。對書店業有興趣的人,看似不少,但與經營者之間對於工作的定義與期待可能不同,需要花費許多心思磨合。且書店薪資水準一般,卻得精通十八般武藝,對書籍的理解又非短時間訓練就能完成。

無論書店的規模大小、經營模式有多創新,如何培育從業人員專業地處理內容(=書),同時又能維持健康的營運體質,實為這一行永恆的課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12-29 19:30
書.人生.何國世》細說拉丁美洲國別史

自從大學念西班牙語文學系起,40多年來,拉丁美洲一直是我的最愛,也是令我魂牽夢繫的國度。

1994年,還在馬德里Complutense大學攻讀拉美歷史學博士學位時,我與內人赴中美洲參加學術研討會,首次踏上讓我日思夜想的夢幻之地。闊別近14年後,2008年再度造訪拉美,隨後,透過國際青年大使交流活動、學海築夢實習計畫,以及多項官方及學術交流的機會,幾乎每年一次或數次造訪拉美國家,更貼近的體驗感受拉美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民情風俗。

近20年來,感謝三民書局的邀約,我將平日授課以及實地參訪拉美所累積的經驗與蒐集的資料,利用課餘時間整理書寫,很高興陸續完成《墨西哥史:仙人掌王國》、《祕魯史:太陽的子民》、《阿根廷史:探戈的故鄉》、《巴西史:森巴王國》、《委內瑞拉史:美洲革命的搖籃》、《巴拉圭史:南美心臟》,以及最近出版的《智利史:山海環繞的絲帶國》等多本拉美相關著作。

因緣際會,墨西哥是我到訪次數最多的國度。從2011年以來,我幾乎每年一次甚至多次造訪墨西哥。墨西哥有「玉米故鄉」與「仙人掌王國」的美譽,因此每次到訪都盡情品嘗各種玉米美食,更喜歡到傳統市場,近距離感受基層民眾的日常生活。此外,會造訪神祕的馬雅與阿茲特克遺跡,感受其璀璨的文明,也特別參訪風華猶存的古銀城瓜納華托(Guanajuato)。

2017年首次到訪祕魯,以推動學術交流及為學生尋找更多實習機會。祕魯位於南美洲,是孕育印加文化的國度,充滿謎樣的故事與氣息。古城庫斯科及馬丘比丘遺跡,每年吸引眾多世界各地及台灣民眾前往旅遊朝聖。

西班牙長達300多年的殖民,深刻影響祕魯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風俗。我在書中記下祕魯的神話傳說、飲食文化、民俗風情;同時細說印加文明、西班牙殖民時期以及獨立以來,所經歷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挑戰,希望帶領讀者一窺祕魯的真實面貌。

阿根廷位於南美洲的最南端,國土遼闊,資源豐饒。19世紀末,阿根廷經濟快速成長,在世界上無與倫比,而且以足球、優美的探戈舞姿和慓悍的高喬(Gaucho)牛仔聞名於世,富庶享譽全球。因為大量出口糧食和牛肉,阿根廷被譽為「世界糧倉和肉庫」,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更被視為「南美洲的巴黎」。那時候,在歐洲的許多城市,形容某人腰纏萬貫,常說「他像阿根廷人一樣富有」,可見在過去,阿根廷曾引領風騷。

冒著疫情風險,今年夏天我首度帶領6位同學到阿根廷台商企業實習,在緊湊的行程中,特別安排參訪氣勢磅薄的伊瓜蘇瀑布、南部壯觀的卡拉法特冰川及世界最南端的城市烏蘇懷亞。到阿根廷,一定要品嘗彭巴草原肥美多汁的烤牛肉及巴塔哥尼亞高原的羊肉,更不能錯過到烏蘇懷亞,品嘗鮮美且CP值很高的帝王蟹與黑鱈魚。

今年9月7日巴西歡慶獨立200周年,10月底在第二輪選舉中,前總統魯拉以不到2%的差距險勝當選總統。巴西向來以咖啡、足球及熱情森巴享譽全球。巴西人非常樂天知命,沒有任何事情比正在進行的活動更為真實與重要。獨立後,巴西並沒有積極參與全球事務,但目前角色越來越重要。

長久以來,巴西社會階級涇渭分明,國家政治被少數人壟斷。但人民還是自然率性、熱情洋溢又生氣蓬勃。巴西現今存在嚴重的貧富不均,及明顯的區域發展不平等問題,因此這個擁有800多萬平方公里遼闊領土、廣大亞馬遜雨林以及2億多人口的南美森巴王國,未來的樣貌與發展值得全球特別關注。

智利地處南美邊陲,位於雄偉的安地斯山脈和浩瀚的太平洋之間,國土非常狹長,孕育豐富的礦產與天然資源。山海環繞的景致,是滋養智利文化的泉源。在20世紀曾造就米斯特拉(Gabriela Mistral)及聶魯達(Pablo Neruda)兩位知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每年,台灣從智利大量進口銅、溫帶水果、紅酒,以及鮑魚、鮭魚、海鰻等許多鮮美的水產品,智利在台灣對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7年首次到訪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寬敞的街道及乾淨明亮的地鐵,令我印象特別深刻,驚嘆智利是井然有序、發達進步的國度。期間曾到訪總統府莫內達宮以及到擁有各式新鮮海產的中央市場,大啖美味的海鰻、鮑魚、帝王蟹等各式海產。同時,也參訪色彩繽紛的重要港城瓦爾帕萊索(Valparaíso),並在途中參觀許多歷史悠久的葡萄莊園,品嘗香醇的紅酒。

位於南美洲北部的委內瑞拉,在過去憑藉著「黑金」石油的高儲量,曾在國際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此外在多變的歷史中,委內瑞拉融合美洲、歐洲、非洲等多元文化,很值得讀者一探究竟。然而近年來,因國內政局動盪以及美國的制裁,委內瑞拉經濟發展停滯,民生凋敝,非常可惜。

至於巴拉圭則是內陸國家,位於南美洲的心臟地帶,也是中華民國在南美洲唯一的邦交國,對台灣的外交重要性不言可喻。巴拉圭種族相當多元,自然文化景觀也非常豐富。有如萬馬奔騰的伊瓜蘇瀑布(Iguazu Falls)與壯麗雄偉的伊泰普(Itaipu)水力發電廠,是旅人必定造訪的景點,也為巴拉圭賺取大量外匯。

拉丁美洲是有個性、有特色,而且具有獨特與豐富歷史、飲食文化及天然資源的區域。歷史不僅造就拉丁美洲的風俗習慣和傳統,也讓當地生活更加多采多姿,更是形塑拉丁美洲特色的根源。由於血統融合,通常拉丁美洲人比較不會歧視外國人,而且都很親切。

當你到拉美,不論是工作、出差、實習、交流或旅遊,凡事只要跟著當地人的腳步、入境隨俗就錯不了。在別人的國度,自己的行為一定要合乎規範與禮節,這樣才能期盼當地人對你友善。在拉丁美洲,你就應該放慢步調,學會輕鬆自在。拉美人非常懂得享受「當下」的生活哲學,明天的事就留到明天再說。

透過系列國別史的出版,我希望把拉丁美洲諸多國家的風俗習慣、傳統、歷史、飲食和其人民介紹給讀者,幫助讀者更深入發現、認識拉丁美洲並體會某種程度的文化衝擊。只要有一顆了解和體貼的心,除了容易融入新環境,也更好讓周遭的人接受你。這樣,在拉丁美洲的體驗和樂趣就會大幅提高。


作者簡介:何國世

西班牙馬德里大學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歷史學博士,在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執教長達26年,長期研究拉美歷史文化,出版過《墨西哥史》、《秘魯史》、《阿根廷史》、《巴西史》、《委內瑞拉史》、《巴拉圭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何國世(靜宜大學西班牙語言學系副教授)
2022-12-29 10:00
現場》要純情,要勇敢,要相信文學:《尋琴者》經典版歲末祝福會

從高中開始創作的郭強生,迄今出版過數十本小說散文著作。2020出版的中篇小說《尋琴者》打動無數讀者的心弦,出版以來屢屢獲得多項文學獎肯定。就在今年,《尋琴者》更踏出華語世界,在頂尖華文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林麗君(Sylvia Li-chun Lin)攜手合作下,化身為《The Piano Tuner》,將於明(2023)年1月由Simon & Schuster集團下的Arcade出版社正式介紹給英語讀者,而Arcade出版社即是中國作家莫言英譯作品的重要推手。

慶祝《尋琴者》英語版面市,木馬文化藉此舉辦歲末茶會,提前與文學知音們相聚。木馬文化社長陳蕙慧在開場時感性地說,「閱讀《尋琴者》最大的心得是:如果我們有祝福,要提前說出來,有真誠愛意也要當面表達」,於是有了這場文房書香的約會。

很勇敢的人才有資格談美,要很堅強的人才能夠奢言浪漫

面對讀者殷殷期盼的眼神,郭強生微笑說,「要純情,要勇敢,要相信文學」是支持他一路走來的三句話,也是今晚的主題。那一刻,原本有點興奮躁動的氣氛,緩緩地沉靜下來,這三句話彷彿一組完美和弦,頓時在大家心上撥動出無聲的共鳴,定調這晚一期一會的主旋律。

郭強生說,「我相信磁場是一件很神祕的事。能夠讀完《尋琴者》這本書,能夠理解書中提到的『情』字,讀完有感覺、有感應,就會化成祝福,感染到更多的人。我心裡的弦先動了,然後你們的跟著動了。而目前至少有上萬人的情弦動了。這個力量不是很巨大,但很溫柔。這是從文學中能得到最好的事情。」

對「情」有深刻理解,源自於誠實追求真實的執著。郭強生自小生長環境與學業成績都屬中上,本可以輕鬆踏上一條既定的康莊大道,但他選擇面對自我的真實。他自剖,「我從小在文學與藝術中看見真實,看到我們如何重複別人給的指令而不自知。」不斷挑戰、尋找真實,結果儘管豐碩,但很多時候會是傷痕累累。郭強生認為,沒有人生來需要如此堅強,所有的堅強都是迫不得已。

問題是,堅強的原因是為什麼?對郭強生來說,這是為了要純情。他直言,「一般以為純情是浪漫軟弱、不合時宜、不敢面對現實,這都是誤解。純情,得要勇敢才行。」當勇敢付諸行動,就是以誠實面對自己、做自己,「用你自己的方式走下去,否則怎麼做,剩下的只是填不完的後悔」。

在書寫裡頭生活,在創作之中重生

郭強生自認是個喜歡繞遠路,不放心走快速捷徑的人,越是理所當然的事,他越想掙脫突破。這樣的個性讓他的人生版圖與境遇不斷壯大,他卻也曾經歷13年完全無法提筆再寫小說。面對中年後重新歸零,他更加意識到,「一切的選擇都是一個『情』字。人生至此,我只剩下寫或不寫。面對自己時,我看到了最底處。如果我繼續寫作這件事還有一點意義的話,就是讓大家看到『這樣的人生也是OK的』」。

面對人生空茫一段,他把自己化成調音師,看待人生起落,寫成精巧罕見的中篇小說《尋琴者》。他想寫的是「一個人一直不斷離開別人的目光,去追尋自己心中的那座鋼琴,以及自己彈奏鋼琴時,音樂與自己之間的震動。」

《尋琴者》讓人重拾感傷的超能力

本書的頭號書迷當數陳蕙慧。一接過麥克風,陳蕙慧迫不及待向大家告白,《尋琴者》她已經讀過7次,每一次都有新發現,相信這會是當代經典。她深信「這本書可以進入人心很深的地方,除了因為情弦撥動之外,還有漣漪的擴散」,而在此時推出新封面經典版,除了感謝讀者,也想鼓勵更多創作者。


陳蕙慧分享閱讀《尋琴者》的啟發(圖源:木馬文化)

《尋琴者》經典版封面是郭強生1996年在紐約完成的畫作《夢中的樣子》,紀念哀悼自殺身亡的初戀情人,也是回應此書的寫作動機。書中關於夢想、失落、告別、死亡、紐約、大雪,都是在1996年經歷破滅與傷痛時種下的,而書中表達的體會,都萌芽自這幅畫作。

在茶會上,陳蕙慧分享了閱讀《尋琴者》最大的啟發。她說自己每天有開不完的會,要處理很多不浪漫的事,完全沒有餘裕與能力去感傷。但每每參加《尋琴者》相關講座,她就會重讀一次,只要一讀,心就會揪得很緊。她苦笑說,「這是超能力的鍛鍊啊!」

陳蕙慧說明,超能力有一部分來自作者的文字能力,讓她不管重讀幾次都還覺得震動;另一方面,「這文字打開了我心的縫隙,風吹進來了,我又重新拾回了感傷的超能力。我們社會很需要更多的感性,這其中可能有很多你不願意顯露出的柔軟。」

《尋琴者》當初在《印刻文學》雜誌連載,只有4萬多字,準備出版時增添了一些細節,也才加到逾6萬字。連載時的結局,郭強生寫的是林桑把鑰匙給胡以魯,後者不知道要不要接,故事就停在那裡。經過一年多的沉澱,他突然想把兩人的結局改成後來我們讀到的模樣,這個起心動念有點神祕,他也很難說得清楚。陳蕙慧則補充說,在鑰匙場景之後,胡以魯去了李赫特故居,最終停在一個開放式的謎樣結局,或許十個人讀來會有十種不同的想法,然而這就是文學的美好,讓我們的心靈因此躍動。

在文學中體會人生況味,在生命中尋找自己的調音師

當晚參加茶會的書迷有不同的背景與年紀,共通點是他們都對郭強生的作品如數家珍,因為著迷《尋琴者》的繞樑餘韻而相會於此。

其中有讀者因為郭強生的散文集而重拾讀書習慣,有人因此開始涉獵工具書以外的書籍,真切感受到文字的重量,找回自己一部分的感性;有讀者在分享自己的讀後感時,不斷提到「深刻」這個形容詞,這讓陳蕙慧深表同意地說,「讀老師的書就是『用生命跟生命在對話』,我們或許沒有那樣的文字能力,但可能有類似的經歷,那樣痛過,那樣愛過。」還有幾位讀者表示自己很幸運地生活順遂,但透過郭強生的書,體會到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理解生命的多元性,萌生突破框架的動力。

現場最年輕的讀者是個國三生,沉穩大方的談吐引發大家的好奇與騷動。他說,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壓抑」,對情感、雪、鋼琴等各方面的壓抑,包括他一開始以為主角調音師溫文儒雅,但後來他的作為原來也是壓抑到底的轉變。


郭強生與國三生讀者。(圖源:木馬文化)

最好的音色不是極強的,而是極微極微的弱音

現場一位玩樂團的讀者針對《尋琴者》的戀物情感提出自己的體會。他因為接觸不同的吉他,於是能從彈奏的微妙手感中,辨別出每把吉他的音色、情感、質地,這讓他在閱讀《尋琴者》時特別有感,也更加好奇郭強生如何處理人與物品的關係,並堆疊出這些情感細節?

郭強生說,自己其實不會彈奏樂器,書中引用的樂理也不深奧,他只是用了大量的投射,想像演奏者與鋼琴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很相像。因此,他不只寫樂器,也是寫調音師與樂器、鋼琴家與樂器。他說,「如果你對人生沒有體悟,你讀到這樣的樂理也不會有特別感覺。這是人的情感的投射,這才會讓冷硬的原理,化成了故事」。

一波波的能量堆疊到讀者交流時間,交織出豐沛的共振,讓原本互不相識的書迷,愉快地在會後「彼此相認」,呼應了本書想要傳遞的想法之一:我們可能是調音師,有時也是彈奏者,更是那台勇於發出極微極微弱音的鋼琴,渴望被聽見、被欣賞。這一晚因為《尋琴者》而相聚,便是具體守護了那樣的感知與浪漫,給予我們繼續前行的動能。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尋琴者經典版
作者:郭強生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郭強生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NYU)戲劇博士,回國後先於國立東華大學任教,協助創立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2021年獲第八屆聯合報文學大獎。中篇小說《尋琴者》獲2020台灣文學金典獎、Openbook2020年度好書獎、2021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2020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獎、2020博客來年度選書。曾以《非關男女》獲時報文學獎戲劇首獎;長篇小說《惑鄉之人》獲金鼎獎;《夜行之子》、《斷代》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短篇小說〈罪人〉榮獲2017年九歌年度小說獎。散文集《何不認真來悲傷》獲開卷好書獎、金鼎獎、台灣文學金典獎肯定;《我將前往的遠方》獲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獎。

優遊於文學與文化不同領域,其文字美學與創作視角成熟沉穩,冷冽華麗,從激昂與憂鬱之人性衝突中淬取恣放與純情,澎湃中見深厚底蘊。除小說與戲劇外,其他散文出版作品包括《用青春換一場相逢》、《來不及美好》、日記文學《2003╱郭強生》,以及評論文集《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文學公民》、《在文學徬徨的年代》等多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12-28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