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46》數位出版獎近似數位新聞獎?只頒3座,能獎勵多元內容嗎?訪數位評委召集人李怡志
「過去幾年來(包含今年),數位出版類獲獎的作品其實都是『新聞』,它變成滿特別的獎項。」本屆金鼎獎數位出版類評委召集人李怡志接受採訪時指出:「金鼎獎本質是鼓勵出版,而數位內容類獎也應該廣泛鼓勵各種數位的形式應用在內容的產製。可是根據近年的成果來看,獲獎的都是新聞,其他類別作品都不見了,或者很少。評委不免擔心金鼎獎變成另一個『數位新聞獎』。」
這不僅是李怡志個人的擔憂,也是今年數位出版類評委的意見。即使今年在評選會議時,評委之間已針對這個現象,提醒不要只關注新聞,但最終獲得前4名票數的,仍然都屬新聞類作品。
當閱聽人接收各式數位內容的時間與費用早已不輸平面出版品,隨著閱讀載體與習慣的改變,金鼎獎「數位出版類」獎項或許需要有所變革與修正。
➤數位內容日益多元,獎額僅3座,數量過少
目前金鼎獎針對數位出版品設置了3個獎項,各頒發1個獎座,包括「政府出版品類獎數位出版獎」、「數位出版類獎數位內容獎」、「數位出版類獎數位創新獎」。類別與數量均遠不及雜誌類(11類11座)與圖書類(5類14座)。

數位獎項的設置可追溯至2007年,當時行政院新聞局主辦的「數位出版金鼎獎」,共分為10項(詳細內容請見附錄)。2013年文化部將「數位出版金鼎獎」整併入第37屆金鼎獎,獎項僅餘4項。到了第38屆,獎項再度濃縮為2項:數位內容獎與數位創新獎,至第42屆政府出版品類增設「數位出版獎」,此後數位出版類獎3項3座,沿用5年迄今。
歷年獎項類別的調整,雖然有與時俱進、反映社會需求的意圖,然而隨著時代變化,數位內容類型日益多元,讀者閱讀數位內容的時長也日漸增加,獎項數量的不足,卻明顯造成了獎勵意義的局限。
➤數位內容獎一步步趨近數位新聞獎?
嚴格說來,金鼎獎並不是特定為出版品設立的專屬獎項。早年金鼎獎分為「新聞」、「雜誌」、「圖書」及「唱片」4大類,1996年唱片類金鼎獎與金曲獎合併辦理。而民主意識普及後,各界意識到政府應受媒體監督,不宜再頒發新聞類獎項,因此自2001年起金鼎獎取消新聞相關獎勵項目,形成今日聚焦於「雜誌」及「圖書」兩大出版產業的現狀。
然而檢視近年數位內容獎的獲獎作品,第41屆得主《天下雜誌》「農地上的世界冠軍,卻是違章工廠!」,第42屆同樣由《天下雜誌》「【2027 電力戰役】全台發電廠荒謬記事」獲獎,同年優良推薦名單中,則有《報導者》「廢墟裡的少年」。第43屆由《商業周刊》「荒謬議會現形記」獲獎,第44屆則為《報導者》「無聲的滅絕:新疆『再教育營』實錄」,第45屆得主《端傳媒》「【互動頁面】412張連儂牆影像:當年今日,香港『時代革命』心跳聲」。
不難發現,數位內容獎確實有聚焦在新聞議題的現象。即使「新聞」與「深度報導/專題」的界線仍有所差異,問題在於,其它類型的數位作品少有被看見的機會。

檢閱歷年金鼎獎數位出版類的評委組成,其實來源廣布,並不只限於新聞工作者。以本屆為例,5位評委中,李怡志為數位媒體工作者、2009數位金鼎獎得主,方念萱為傳播學者,其他3位則包括樂天Kobo內容部長胡惠君、國文系教授須文蔚、VR實境業者謝京蓓。
數位內容獎傾向獎勵新聞性內容,部分來自新聞媒體的數位敘事能力逐漸廣泛且成熟。李怡志指出:「從決選的名單來看,有不少都是來自優質的新聞媒體。」
李怡志說:「評審也討論到,不知道是因為過去選了很多的新聞,以致於鼓勵了新聞界來參賽,還是新聞界的作品真的比較好,因此其他領域沒有來參賽?這尚無結論。」
數位內容獎目前出現的窘迫和不足,最核心的問題出在獎項過少。

➤數位出版品類獎,究竟獎勵內容面、技術面還是商業模式?
「對評審而言,數位內容類的評選難度非常大,因為同時要面對不同議題、技術、載體的作品,但只能給一個獎。有些作品在數位的技術上十分創新、有的則數位敘事很強,也有的作品內容很優秀,但全部都必須在同一個獎項內比較,是數位內容類評審最困難的地方。」數位出版品類獎的總評如此描述。
李怡志也指出,即使是本屆進入決選的數位新聞專題,放到非金鼎的其他獎項,都可歸類至不同類別,比如資料新聞類、沉浸式新聞類、傳統新聞類等等,各有值得獎勵之處。
「數位內容獎」整合了原先的原生數位內容獎、數位技術整合獎,思考上應是認為獲獎作品須兼顧內容與技術的平衡。然而,假若有優質原生內容而技術門檻低的內容,值得獎勵嗎?或者數位技術整合優秀而內容簡明者,值得嘉獎嗎?這幾類作品,放在一起並比公平嗎?
➤從增加獎座數量與強調數位原生兩方面著手
從近年的趨勢來說,紙本與數位內容的整合是交互發展的,可粗分為3種:第一類是以紙本優先,後發展數位,譬如出版業多數是先製作紙本,再轉化為電子書。第二類是紙本與數位並存,以雜誌類為大宗,比如發行紙本刊物,文章同時刊登於網路。第三類則是先有數位,後有紙本,如《報導者》將網站上的專題集結成《廢墟少年》、《留學黑工》等圖書。

在獎勵圖書產業及創作的同時,金鼎獎該如何因應當代媒體變化,調整及修訂紙本與數位獎項的配置,是金鼎獎獎制下一步需留意的問題。
首先可以修正的,或許便是提高數位內容獎的類別項目。譬如目前圖書類的文學、非文學、兒童及少年圖書獎,單項分別各頒發4座,依比例原則,將數位內容獎、數位創新獎或許也可考慮由1座增為多座。
一直以來,圖書類及雜誌類獎不乏獨立出版社或小型雜誌的作品獲獎,相較之下,數位內容獎與數位創新獎,因為對技術門檻要求頗高,多數是中、大型企業才有能力與資源製作。若獎項數量增加之後,如何兼顧更多優質數位原生卻技術門檻低的內容,則是值得思考的下一個議題。
➤亟待重新定義的「數位出版品」
除了獎制面的修訂,「數位出版品」究竟包含哪些作品?該如何定義?也是金鼎獎需要思索的問題。
相較於紙本出版品可依據ISBN作為檢核條件,數位原生內容不管是表現形式或載體方面都可謂廣如大海,比如線上課程、有聲書、圖文作家在Instagram上的漫畫連載,是否有資格參賽?不同政府單位在社群媒體上圖文並茂的精采科普貼文,算不算數位政府出版品?
李怡志說:「評委建議文化部應該鼓勵網站、APP形式的作品來參賽。我個人的意見是,應該多鼓勵日常營運形式的網站或專題形式的網站來參賽。」在政府出版品方面,李怡志也指出,因為COVID-19盛行,近年政府其實做了很多網站與APP,都是很具公益性的數位內容,很建議參賽。
雖然數位出版類獎過去確實有作品以APP形式獲獎,但參選的團隊大多是出版業延伸的,還有為數更多的益智類、知識類、科普類原創APP的台灣科技公司,尚不清楚他們是否符合參選標準。

此外,參選作品的表現形式也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李怡志指出,目前參選的作品,尤其是政府出版品類,絕大部分採用PDF格式。PDF雖然適合表現複雜的圖文整合,卻不一定適合跨載具使用。真正適合跨載具使用的格式,譬如由國際數位出版論壇(International Digital Publishing Forum,IDPF)提出、目前最常見的電子書格式標準Epub在參選作品中幾乎沒有出現,如何讓更多元、優質的作品也有機會透過評選被看見,也是金鼎獎值得努力的地方。
評審委員建議,除了需要重新定義參選標準,金鼎獎也應針對數位出版類別,擴大舉辦說明會,向非傳統出版公司、不同政府部會、獨立媒體,以及更多符合參選定義的內容生產者,廣泛說明參選標準。如此,才能從獎制與作品等不同面向,促進數位出版獎的豐富度、影響力與公信力。●
【附錄】數位出版類獎項沿革數位出版品獎項的設置可追溯至2007年,當時行政院新聞局主辦的「數位出版金鼎獎」,計為10項如下:
此獎勵辦法於2010年5月廢止,隔年移交至文化部沿用辦理,其中的變化為:
從新聞局到文化部,最顯著的改變在於將電子書分門別類,區分藝術、科學、文學獲獎範疇等。此時期的數位金鼎獎數量仍維持10座。 2013年,文化部將「數位出版金鼎獎」整併入第37屆金鼎獎,獎項僅餘4項:最佳原生數位內容獎、最佳數位技術整合獎、最佳數位創新營運獎、最佳數位轉型單位獎。內容面與技術面分別立獎,再設置營運與轉型之獎勵。 到了第38屆,獎項再度濃縮為2項:數位內容獎與數位創新獎,至第42屆政府出版品類增設「數位出版獎」,此後數位出版類獎3項3座,沿用5年迄今。 * * * 【延伸閱讀】評審觀點》與時俱進的出版,從台灣樣貌的繁茂並陳到數位敘事的精湛創新 |
話題》告別美國夢後的亞洲夢,擁抱自我的亞裔書寫觀察
因為COVID-19疫情緣故,從2020起,掀起了一波海外台裔移居台灣的風潮。他們是因為歐美疫情嚴峻只能網路上課的年輕大學生,也是帶著一家老小來台短居的專業人士。兩個月的短期計畫演變成兩年,這是我身邊不少「長期滯留」台裔美籍朋友的經驗,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來台灣會是一個選擇,但COVID-19促成了這樣的機緣,有些人就再也沒有離開了。全球疫情的不確定,歐美種族歧視的高漲,以及地緣紛爭導致人們對於未來的不確定,使得《經濟學人》曾形容「地表最危險的地方」的台灣,看起來反而相對風平浪靜。
我這一輩人,1980年代中後出生,許多都還背負著上一代的美國夢,認為有機會的話仍是必須出國唸書,最好是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拿到綠卡移民國外。這個焦慮的背後,一方面是擔憂台灣的政治動盪,另一方面還是認為國外有比較好的工作機會。但一出國10年、20年過去,在美國待越久,不難發現這個社會仍是屬於白人的社會,作為亞裔移民,找到一份安身的工作並不難,但要融入美國主流社會,恐怕仍是需要下一個世代的翻轉。
《台北愛之船》故事的即是來自亞裔移民二代尋找認同的脈絡,某種程度上這本書的出版與竄紅(已經授權好萊塢電影團隊拍攝),體現了近年大量二代亞裔美國人透過對於亞洲的思鄉書寫,更細緻地闡述自我身分認同的風潮。
《台北愛之船》作者邢立美在美國俄亥俄州長大,如同書中主人翁艾佛的設定,父母為華裔背景移民,父親放棄了在中國的醫學學位,到美國當清潔工維生,因此希望女兒能夠申請醫學院,擁有更理想的、穩定的事業前途,但艾佛卻一心想要報考紐約大學舞蹈系,成為一名舞蹈家。這份亞裔跨世代間經常聽見的衝突成為故事的張力,不斷將艾佛推向尋找她個人價值的劇情核心。
在上大學前的最後一個暑假,艾佛的父母擅自為她報名了在台灣的「愛之船」營隊,希望她能多認識其他海外華裔青年與了解自身的歷史。中華民國政府於1967年成立「海外華僑青年語言學習營」,隸屬於救國團下,在北美、歐洲廣招華裔年輕人,作為冷戰下宣導中華民國作為「正統中國」、連結海外華僑的政治手段。
這個營隊俗稱「愛之船」,也是因為華裔人士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替他們的子女找到相同背景的另一半。戀愛的渴望也是《台北愛之船》書中的軸心,也因此這本書經常被拿來與《瘋狂亞洲富豪》系列作比較。某種程度上都是透過純樸亞美二代的視角,形容台北街景與商二代的往來,衝擊他們對於「亞洲」的想像,就像艾佛驚訝發現的:「台北的東西都好貴!」
在移民社群中,我們經常會提到一種常見的「老僑心態」,指的即是移民太久、與離開之地已經有文化上難以彌補隔閡的族群,他們經常會在新的國家懷念舊國之美好,而當久久回國一次,卻又無法接受原來的國度已經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改變。把家鄉凍結在單一時間點所產生的認知上錯亂,經常會造成老僑們體驗巨大的失落感,甚至在政治上變為趨向保守的一群人。
當然,《台北愛之船》故事中的二代青年,並不是所謂的老僑,愛之船也已不再是冷戰時代的愛之船。經過多次改革,交由僑委會舉辦後,這個暑期研習營加入更多本土台灣的文化。在《台北》一書中,也能看見透過艾佛所遇見不同背景的華裔與台裔青年,帶出海外二代身分認同的複雜性。比如,在艾佛與營隊同學的對話中,即有人強調自己是「台裔美國人」,而非「華裔美國人」,兩者不能混而一談,這對於來到愛之船前只知道台灣是一個「福建外海的島嶼」的艾佛是一大衝擊,也修正了她對台灣的想像。
不過,在這些亞裔二代的創作中,多數的核心議題並非亞洲的地緣政治或國族認同,而是與他們成長背景切身相關的種族身分。台裔美國作家游朝凱(Charles Yu)的《內景唐人街》,即是用劇本形式「戲中戲」的書寫手法,描寫「平凡亞裔男」所遭遇的種族歧視,以及亞裔男性在美國大眾媒體常見的刻板印象角色:送貨人、殭屍、功夫明星⋯⋯等等,諷刺亞男難以被賦予具有靈魂並且深入的對話與劇情,更不用說被設定為「可戀愛」的對象了。
上一輩經歷過的歷史創傷,包含主角父親遭遇到二二八事件的迫害,才離開台灣來到美國,卻也只能被視為平凡無奇的唐人街餐廳服務生,游朝凱寫道:「所有亞裔男都被折疊成一個平凡的亞裔男」,精準地體現亞裔移民在白人主導社會中所感受到的流離與困境。
延伸閱讀:書評》內之內與外之外:探訪游朝凱的《內景唐人街》
《內景唐人街》出版後獲得2020年美國國家書卷獎,為少數亞裔作家得到的創作殊榮,如同2022年熱賣的電影《媽的多重宇宙》,這些以諷刺視角挑戰西方對於亞裔刻板印象的作品,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內景》與《媽的》相似之處,即是它們都巧妙地挪用大眾文化中視為理所當然的亞裔符號,並充滿自覺地玩弄、翻轉這些印象。如同游朝凱寫道,種族身分的扮演,如同台前台後運作的不停轉換:
如何脫離種族的束縛,成為本真的「自我」,即是許多亞裔二代創作的核心關懷,如同《台北》的主角艾佛,最後透過在父親面前展現的一場舞,拒絕成為家長期待中的角色;《內景》透過劇場的設定,書寫不同代亞裔經歷的歷史。
另外,近年其他值得關注的亞美作品,包含越南裔酷兒作家王鷗行《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以及韓裔混血作家蜜雪兒《沒有媽媽的超市》,皆是透過對於母親的懷念,重新審視自我的身分認同與亞洲的牽絆。我們也看見從前以離散華裔與日裔為主的亞美書寫,逐漸擴張到更多元的、包含其他東亞與東南亞作家生命經驗的故事。
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這20年絕對是亞裔美國創作嶄露頭角的年代。在90年代前的亞美著作,比如譚恩美的《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與John Okada的《叛國小子》(No-No Boy),這些在我大學時代亞美文學課程中必讀的文本,多數強調受到二戰影響而導致家庭人生破裂的創傷故事。在這些敘事中,「亞洲」不但是個回不去的遙遠國度,更是主角必須拋下才能「成為美國人」的物件。
而90年代後,隨著全球化與兩地往返越來越頻繁,亞洲的崛起,使它在大眾文化場域也更受到歐美市場的重視,針對亞美書寫的視角也相對被打開,提供了亞美二代書寫另一個時空維度的想像。
曾經,從「亞洲」作為一塊離開後就回不去的創傷之地,直到「亞洲」作為二代重建自我認同的新可能。隨著「美國夢」因為種族問題的不解、內部政治紛亂而逐漸殞落之後,「亞洲夢」似乎成為新的慾望主題,並且這樣的想望,不再是隔海鄉愁似的物化與幻想,而是一個具有複雜歷史質地,更具體並細緻的地景。●
Loveboat, Taipei
作者:邢立美
譯者:李建興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Interior Chinatown
作者:游朝凱(Charles Yu)
譯者:宋瑛堂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作者:王鷗行(Ocean Vuong)
譯者:林錚顗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Crying in H Mart: A Memoir
作者:蜜雪兒.桑娜(Michelle Zauner)
譯者:韓絜光
繪者:洪愛珠
出版:二十張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