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如果我們終將誤聽:張郅忻、謝子凡談《憶曲心聲》與生命中的歌

歌曲是因接觸世界而生的

謝子凡
先謝謝郅忻,《憶曲心聲》讓我想起許多音樂帶來的美好時光,腦袋叮叮咚咚響個不停,像是按下琴鍵後,震動於空氣中的音符撞擊了各種物件,又分別綻放出自己的音色。

最近我正好在讀是枝裕和導演的書《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裡頭提到拍攝歌手Cocco的紀錄片時,導演心裡的感受:「歌曲是因接觸世界而生的」。這句話用以形容《憶曲心聲》也是恰恰好的。郅忻的文字因歌曲而生,也收攏了當下的內心風景,是作者與世界的切面產生的真情互動。

我有一種感覺,郅忻的心像是精巧的玻璃風鈴,此書即是玲瓏心腸敲出的長長曲子。說是玻璃風鈴,是因為郅忻說起家人,無論是長輩或孩子,皆自然不保留,即使提起傷逝,情感亦透明可親。

要將對某首歌的深情化為篇章,實屬不易。歌曲有詞曲原本設定的意境,又需與自己所感做結合,想請郅忻分享一下這捕捉的手藝。是因為歌曲牽動了感情,進而召喚出場景;還是在此情此景之下,聽見了迴盪的背景音呢?

張郅忻
謝謝子凡的閱讀與聆聽。聲音,確實是不可捉摸,卻又沒有什麼比它更能表達存在於內心深處、難以言喻的觸動與情緒。《憶曲心聲》原是我在人間福報副刊的專欄,最初是想記錄兒時聽過的客家歌曲與念謠,那時父喪不久,總覺得四方歌聲都有父親的影子。我才醒悟,儘管曾有怨懟,我依舊還是那個依賴父親的小女孩。於是,專欄也開始寫了與父親回憶有關的歌。如父親臨終時我才知曉的〈給你呆呆〉,還有父親拿起麥克風必唱的張雨生〈大海〉。關於子凡的提問,似乎是兩者都有。有時是點播記憶中的歌,進而召喚情感。有時則是忽然在某個時刻,耳邊響起舊時的樂音。

我們在聆聽一首歌時,總是會想起某一個人或第一次聽見這首歌的場景。這使我們經常「誤讀」一首歌,然後在漫漫的成長之途中重新認識它。比如子凡在〈與你的相對位置〉中,提到哥哥在上舖哼著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年紀尚小的我,是聽小叔叔播放的,懵懂間跟著哼唱「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只是當時怎會知道那玩具竟如此沉重?但,這種「誤讀」讓一首歌對不同聆聽者有了殊異體驗。不知道子凡如何看待這種「誤讀」或「誤聽」?

誤讀之外,讀者的江湖道義

謝子凡
誤讀經常發生,甚至是必然的。

如我輩聽團仔必聽的1976,每每唱起名曲之一〈方向感〉的時候,全場都會跟著嘶吼:「也許你該學習相信自己的方向感」,現場幾成暴動狀態。我相信這時大家心中想的,是在徬徨中想抓住些什麼的自己。

但主唱阿凱曾半開玩笑地說這原本是一首渣男之歌,本意是在感情中,「我」不想擔負指南針的角色,你去尋找自己的方向感吧。

有名的誤讀還有工人皇帝Bruce Springsteen,一首激昂的〈Born in the USA〉曾被美國政治人物選為競選歌曲。然而歌詞所述的是藉由一名越戰退伍軍人之口,控訴這塊土地的種種不公,Demo帶的初版編曲更是幽幽怨怨如泣如訴。後來發行時採取與歌詞相反的音樂意象,頗有反諷意味。所以當有人眼神閃亮地唱著這首歌時,我都覺得饒富趣味。


Bruce Springsteen(圖片來源:wikipedia

我又接著想到,是枝裕和帶著《幻之光》參加法國的南特三洲影展時,觀眾在映後座談會上熱烈討論「究竟從哪裡開始是夢境?」,當導演想要開口時,還被觀眾制止,「導演請先別說」,而觀眾繼續各自訴說自己的看法。

總之誤讀看來不可避免。而抽離出來看他人的各種誤讀,再對照作者原意,也成另一種有意思的風景。

但作為一個讀者、聽眾,在相信自己的感受之餘,同時努力去靠近作者,也是身為讀者的江湖道義(笑),我是這麼覺得的。郅忻的看法又是怎麼樣的呢?

郅忻在這本書裡採取了非常溫柔的切入點,接下來這個問題是我自己近期的思索,剛好有這難得的機會,便大膽提問:在親族的感情上,有沒有可能——可以恨,所以其他部分才可以愛?許多感情就是糾結在又愛又恨,所以處理不來。想要愛他,但又有地方是絕對不想原諒的。想要恨他,一些自己相信是愛的記憶卻也揮之不去。我們在處理生命難題時,有沒有可能切割開來,分開談愛與恨(或是愛與不愛)?

指認,然後到下一個地方

張郅忻
謝謝子凡分享如此精彩的誤讀經驗。我一邊聽著這些歌曲,一邊重新咀嚼子凡的文字。當我放大了耳朵,才聽見〈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中多層次的聲音。那些圍繞生活的聲響,如租屋處隔壁吃著鹹酥雞的聲音、辦公室裡細碎交談聲,最終以垃圾車播放的「少女的祈禱」作為結束。我彷彿走進一個精心佈置的聲響世界,在字裡行間尋覓作者的身影。

對於子凡詢問在書寫中如何處理關於親族的「愛」與「恨」,讓我想起一段往事。那時我剛出版《孩子的我》,爸爸拖著病體南下參加我的新書分享會。在得知爸爸會出席時,我已準備好演講的簡報。簡報中摘錄書中的片段,我循著過往地景,談起童年中不堪的往事。我很猶豫是不是該從簡報中拿掉和爸爸有關的部分?後來還是留了下來。分享會尾聲,有讀者問爸爸,對於我所寫的有什麼想法?爸爸笑著回:「那都是事實啊。」

當爸爸說出那是事實時,我反而困惑了。我以文字寫下的真的是「真的」嗎?也許在某個角度來看確實如此,但並非事件的全貌。每當我要書寫親族,特別是以散文作為載體時,爸爸說那句話的聲音就會在我耳邊迴盪。相較之下,小說給予我更寬廣的探索空間。

還有,人的情緒總是太複雜,愛恨有時連自己都分辨不明。就我而言,實在很難完全將愛恨區別開來,不知道子凡對親族書寫的思索又是如何呢?

謝子凡
突然想到呀,前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在2018年出版自傳《成為這樣的我》,上了電視訪談,主持人中途請來歐巴馬加入談話。歐巴馬笑說,她說的與「事實」不完全相符;蜜雪兒(翻了白眼)笑笑反擊:「那是『我這方』的事實。」(That‘s MY version of reality.)

心理學上有種叫做「我訊息」的說法。就是溝通時先放下指著對方說「你怎樣怎樣」的「你訊息」,先說出「我」的感受,接著再表達我這樣感受的客觀事實,以及我希望未來可以怎麼處理的具體建言。「我訊息」傳達的也是一種「我這方的事實」。

我覺得,我們在文學裡處理的似乎也一直都是「我訊息」,必然也不停計算著與世界的摩擦力有幾何、自己能不能承擔等等。對我來說,盡量去指認當時的感情是什麼,似乎能幫助我在裡頭搖晃出一點空間。

所以說,這些接近都只是允許自己去想想看:咦,這是什麼?有可能是什麼黑暗的東西嗎?有可能是我沒想過的情緒嗎?對,我受傷了;對,我極度不爽;或是,對,那裡有愛。在恍然大悟的當下,也覺得身體深處有什麼地方鬆開了。

試圖接近那個不可言述的,我覺得很像郅忻在〈我也不想這樣〉一文寫到的情感,察覺了自己的隱隱不安,然後拉鋸,然後得到釋放(以及安古的拍拍)。

指認過後也並非不能推翻嘛,但沒有經過這層指認,我好像就到不了下一個地方。另一方面,在文字裡思考親族關係,雖然在精神層面或許獲得了許多東西,但是否反而忽略了實質相處的時光,這是我近日在默默反省的。

說起來,我與郅忻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同樣出身新竹,也是客家人。書中提到的客家歌謠〈阿揪箭〉讓我想起母親教我這首歌的情景;〈打粄歌〉、〈ㄤ咕仔〉則殘忍地使我想起油亮鮮豔的紅粄與香氣四溢的艾粄,還接連想起紅粄有綠豆餡、紅豆餡與花生粉餡的分別(真的好久沒想起來了)。回憶總是在我餓的時候補上一槍。


紅粄、艾粄(圖片來源:新北市客家事務局

郅忻這本散文與小說《海市》是同時進行的對嗎?想請問郅忻是如何調配力氣完成這兩件事的呢?

愛可以不是零和遊戲

張郅忻
謝謝子凡對「我訊息」的釋義,這說法讓我更坦然且自由許多。每次看子凡旁徵博引,就會想倘若可以真正聽子凡說話一定很精彩有趣吧。子凡提及的〈我也不想這樣〉一文,其實在刊登前,我也曾經歷一番掙扎。反而在真正刊登後,以及最後成書,透過印製的方正文字,一次次重新閱讀那一夜的我,才慢慢真正認識那樣的自己,甚至諒解自己。

對於在文字裡思索親族關係,而忽略實質相處一事,我記得在幾年前,曾有個朋友問我:「寫著寫著,會不會變成只能在文字裡愛人?」我被這句話切切實實的擊中,確實,我發現某些時候,我真的只能在文字裡愛人。又或許是,當時的我還不懂愛是什麼。但有了小孩後,他會不停向你索討一切的愛。擁抱、親吻,甚至直接了當的說:「媽媽愛弟弟!」在這些實質的相處中,我反而比較能理直氣壯地在可以寫作時就專心地寫。有時甚至是想短暫的逃避一下(笑)。只是對於阿婆,還有臨終的父親,確實會有一種虧欠,覺得自己可以陪伴的時間太少。

《海市》寫作的時間比較早,已經完成初稿之後,接到了人間福報副刊的專欄邀請。所以是一邊寫專欄的短篇文字,一邊重新修改《海市》。大約從第二本書開始,我就開始一次處理兩種以上的題材,比如《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關於女性成為母親的思索,與《孩子的我》輯一中記錄孩子成長的部分,是在同一個時間創作的,只是思考的面向不同。

這樣的節奏,讓我獲得轉換與喘氣的空間。其實在寫作《海市》的後期,我跟媽媽大吵一架,媽媽個性很硬,偏偏我又遺傳了她,母女冷戰很長一段時間。期間,我寫了〈飄洋過海來看你〉,回憶起曾經那樣一心想要找母親的自己。後來鼓起勇氣傳了一封簡訊給她,彼此才破了冰。

我很喜歡〈快感延遲〉這一篇,子凡透過吃東西、與愛人相見,以刻意放慢的速度,放大延遲快感來襲的那一刻。子凡總是能捕捉到這樣細微的情感流動與變化。我也注意到文章中寫到:「幼時從家裡坐公車到新竹市區,快的話,大約20分鐘即可到達;若坐到的是每站都停的普通號,則要將近30分鐘。」這個距離感跟我從湖口搭上電車到新竹市的時間差不多。因此,我總在子凡的文字中猜想著,子凡的家鄉究竟是哪裡呢?這讓我不禁想起讀竹女時來自各方的同學們。在文學創作的長程裡,我們也算是某種「同學」吧?願我們都能邁開步伐一步一步往前走,衷心期待子凡的下一本創作。

謝子凡
郅忻提到孩子對愛的索討,因而「在這些實質的相處中,我反而比較能理直氣壯地在可以寫作時就專心地寫。」這段話讓我很有感觸。以往有時覺得愛是有限的,分給這個了,那個則必定要少去。愛可以不是零和遊戲,是可以再生的。可以給人,也可以給文學,可以給任何使你心動的事物。

郅忻「在同一段時間內,處理兩種以上的題材」,在其中能得到轉換與喘息的空間。原來兩種題材與文體的轉換可以帶來這樣的效果呀~我自己有時也會兩種文體交錯著寫,寫著寫著有些忐忑,懷疑是不是該先完成哪一邊。郅忻的分享讓我安心許多。

〈快感延遲〉裡寫的是竹東喔。在我3歲的時候,我們家從新竹市搬到竹東,15歲時又搬到新竹市。大學到了台北,至今在台北的時間也遠超過了新竹。在海外居住時,想念的「家鄉」是台北。但前陣子米其林公布必比登推薦名單,網友做了新竹的迷因圖,不是名單上一片空白,就是列名的全是麥當勞。

 

我~很~生~氣。會為它生氣的,應該就是很有感情的地方吧。

這次與郅忻的線上對談,雖然見不到人,但是也因而有了餘裕可以慢慢思索並回應,很珍惜每一次的往覆。

最後,謝謝郅忻在《憶曲心聲》中一篇篇的昨日重現。在〈旅行的意義〉中,郅忻寫道,幼時與阿公阿婆在假日早晨,「從家裡出發,沒有任何目的地,在鄉間小路上漫步」。這樣的晃盪實在叫人羨慕(熱騰騰的豆花也是),當中的隱喻似乎也呼之欲出:邁開步伐便是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憶曲心聲
作者:張郅忻
出版:九歌出版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張郅忻

1982年生於新竹。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現專職寫作。希望透過書寫,尋找生命中往返流動的軌跡。著有散文集《我家是聯合國》、《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孩子的我》及長篇小說《織》、《海市》。曾於《蘋果日報》撰寫專欄「長大以後」,《人間福報.副刊》專欄「安咕安咕」、「憶曲心聲」。

獲選《文訊》21世紀上升星座散文類、入圍2018年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並多次入選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亦獲國立台灣文學館文學好書推廣推薦好書、九歌年度散文選。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長篇小說專案補助、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長篇歷史小說寫作計畫補助、桐花文學獎、客家歷史小說獎、九歌少兒文學獎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10-12 11:00
話題》時不我予的寂寞英雄:胡金倫看紀錄片《大俠胡金銓》二部曲

江河淺灘,水流湍急。夕陽殘照,煙鎖層層。刀光劍影中,石雋頻頻低頭沉思,步履印在大大小小的河床石頭上。回首遠眺,彷彿看見時光倒流中,客棧佛寺廟宇古剎門前揚起記憶的塵土,馬蹄踏不碎喧囂聲。舊簾內人人算盡心計,各懷企圖,陰謀陽謀機關重重。

山壑深深間,石雋回望前塵,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南投、韓國……林葉蔽天,大海群巔,島嶼浮沉,多少年來浪淘盡無數英雄俠客、奸臣宦孽。

忠良之後,忠義相全,參禪悟道,邪不勝正,是胡金銓電影要傳達的必要。文化中國的繪畫京劇書法舞蹈藝術,在有限無限的影像空間裡錯落縱橫出飄逸的美學,透過角色的舉手投足,在銀幕上一覽無遺。


演員石雋重遊舊地,回到當初拍攝《龍門客棧》的取景地點

回頭看胡金銓電影,如果沒有書生型的石雋,胡導的武俠電影是否少了俠客的味道?如果少了徐楓的嫵媚瞪睜,胡導的江湖又是否有所遺憾?除了這兩位老搭檔,還有上官靈鳳、白鷹、田豐、吳明才、佟林、苗天、韓英傑、孫越、喬宏、洪金寶、張艾嘉,還有後來以武術指導出道的董瑋、元彪、元華……尚未塵封的名字,一旦喚出,多少記憶湧上心頭。

也許很多年輕影迷不認識胡金銓,或曾經聽聞《龍門客棧》、《俠女》、《空山靈雨》、《山中傳奇》、《大醉俠》、《忠烈圖》、《迎春閣之風波》等電影,但不知其實。不過在華語電影史,甚至世界電影史上,「胡金銓」這三個字絕對占有一席之地。

胡金倫與胡金銓相差一字,年歲相差近40歲,世代之隔,今我來思寫大俠,是湊巧嗎?


胡金銓導演工作照(持劍者)。(來源: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從我所認識的林靖傑導演說起

我所認識的林靖傑,曾以「江邊」為筆名創作小說和散文(現在覺得這個筆名好「武俠」!)。1993年他以〈焦躁的街道〉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首獎,同年以〈傾斜之地〉獲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隔年(1994)又以〈流浪者之歌〉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好作品讀後讓人印象深刻至今,不過後來「江邊」消失了,我曾經遍尋不獲這位作家。

後來有一年,同班機飛往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書展,正巧偶遇。我大喊啊,是你,我一直想出你的書!原來林靖傑不寫作了,後來從事電影和紀錄片導演。那年,他去吉隆坡負責台灣電影節。退出文學江湖的作家江邊,選擇了影劇界這個更大的五湖四海。

於是我們看見2011年王文興文學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2014年電影《愛琳娜》、2022年吳晟文學紀錄片《他還年輕》,以及《大俠胡金銓》〈第一部曲:先知曾經來過〉、〈第二部曲:斷腸人在天涯〉。當然林靖傑導演的作品不僅是前述而已。讓人好奇的是,從台語本土文化到傳統文化中國,這中間的過渡,或度過,林靖傑是如何克服的?答案就在《大俠胡金銓》。這部紀錄片耗時4年半拍攝製作,林靖傑盡職地,不負眾望呈現了大師胡金銓的一生。


左起:演員石雋、攝影師、導演林靖傑

➤先知曾經來過:一同走訪那時那地那景,遙想當年

在《大俠胡金銓》第一部曲〈先知曾經來過〉,林靖傑採取第三人稱的視角,從沙榮峰、王童、吳宇森、徐克、許鞍華、鄭佩佩、徐楓、洪金寶、吳明才、秦沛等與胡導合作過的夥伴,焦雄屏、聞天祥、黃建業等影評人的訪談,再加上和胡金銓往來密切的親友,透過他們的合作經驗與視角,現身說法,娓娓道來《龍門客棧》、《俠女》、《空山靈雨》、《山中傳奇》、《大醉俠》、《迎春閣之風波》等影片的攝影、剪接、武打動作場面和外景布景設計,重建胡金銓編導電影時的精神。

林靖傑的鏡頭,隨著石雋不斷翻看胡導留下的劇本、場景、過場、道具、服飾、色彩(胡導對每一位角色的服裝顏色是別有用心的)、筆記等原初手稿,謄改的痕跡,再由口述者一一印證,來具體說明胡導拍攝電影時求真求實的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胡導本人在第一部曲中是「失聲」的。他的導演形象、工作方式、對電影藝術的嚴謹嚴肅、美學邏輯以及藝術追求,都是透過所有受訪者的精采口述,構築出客觀的胡金銓形象。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受訪者,就是演員石雋。

石雋是胡導電影中最重要的靈魂人物,在紀錄片裡他則貫穿從古至今的時空畫面,從年輕羞澀的一介書生,到武功高深莫測、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俠客,而今白髮蒼蒼的石雋,在鏡頭前仍腳步健朗地尋找往日回憶。佝僂背影逡遊在林裡河間,回到當時拍戲原地原景,遙想當年。

林靖傑執導這部紀錄片可貴之處,在於用「破案」方式,為觀眾解謎胡導電影的美學特色:其武打設計、背景音樂均源自中國京劇文化或國樂。胡導在電影裡,充分以京劇中的鑼鼓節點和身段姿態,作為演員或打鬥或奔走,或跳躍偷窺盜私的動作節拍,鋪陳故事進展節奏。

他要觀眾看到確確實實的一拳一招,而不是咻咻咻的飛過了無痕,武打戲演員於是你掌來我腿往。尤其徐楓在《俠女》竹林裡往下飛躍,喬宏率領僧徒縱躍葉上那幕,雖然觀眾看到的只有一瞬,可是演員們在幕後是跳了又跳,跳了又跳,直到胡導喊cut為止。


《俠女》劇照。(來源: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靖傑找來現代京劇的武場和年輕團員,擬仿並示範胡導影片中的武打身影及節奏。在一鑼一鼓的搭配下,團員單身跳躍,或雙人反向跳躍,在彈床上展演輕功,沒有吊鋼絲吊威也。攝影師李屏賓、金馬獎最佳剪輯陳曉東在紀錄片受訪時,就分析了胡導的影像獨到之處。早在1960年代,胡導開始採用這種動作設計,因此被譽為新派武俠電影的先驅巨人。

此外,胡導電影中的設計創意,一景一物,房屋古街,均根據史實呈現,非憑空想像。搭景經過參考翻閱各種史書典籍紀錄,在原野戶外人工搭建,重現原貌。胡導的團隊隨著他上山下海,靖虜屯堡(趙光衛!明朝軍事家。徐克《倩女幽魂》裡鬼氣陰森的蘭若寺是向靖虜屯堡致敬了),鎮北屯堡(明朝邊關)都有他們的足蹤。屯堡這特定的歷史空間,孕育了以「武戲」為代表的屯堡地景,也滋潤了胡導的武俠情意,建立他心中正本清源的「中國」。

胡導對中國古典小說情有獨鍾。特別是描寫神仙妖狐鬼怪的宋代話本和《聊齋誌異》。這些作品多談鬼、妖、人、神之間的糾纏不清,字裡行間透露出有時鬼妖還比人有情有義,人心/人性比鬼妖更可怕。

從《大醉俠》(1966)到《山中傳奇》(1979)等電影上映的年代,中共建國,四人幫上台,山河變色,大饑荒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民族主義的糾葛,殖民、再殖民、移民、遺民、後遺民等理論大可在胡導電影裡派上用場,也是他心裡驅之不卻的使命,暗喻諷刺當時祖國的政治變遷(這時候胡導心中的「國」又在哪兒呢?)。

➤斷腸人在天涯:大家心中懷想的胡金銓


紀錄片中導演徐克受訪

終於在〈第二部曲:斷腸人在天涯〉,胡金銓本人「現聲」了。林靖傑除了採用沙榮峰、陳俊傑、吳宇森、徐克、徐楓、吳明才、張錯、卜大中、鍾玲以及胡導在香港的親戚等人的口述訪問,也大量剪輯沿用胡導年輕青春時曾演出的電影、受訪過的紀錄片段、照片,並實地走訪胡導晚年定居之地,讓胡導來說自己的故事。

1932年生於北平的胡金銓,出身書香門第,北平老家是個大院子,1950年隻身前往香港。忠良之後無故人,胡導很明顯失意於祖國易主,人生地不熟,不諳粤語。他曾與知名導演宋存壽同事,曾在廣告公司負責繪畫電影廣告。作為一名成功的電影工作者,胡導擁有豐富的演出經驗(他年輕時非常帥!)

胡金銓作為電影導演的巔峰期,是1975年《俠女》榮獲第28屆坎城影展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1978年入選英國「電影指南」當年「世界五大導演」。1979年則以《山中傳奇》榮獲第16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配樂、最佳錄音等6項大獎。


1975年,胡金銓獲得坎城影展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來源: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俠女》劇照。(來源: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龍門客棧》、《俠女》、《空山靈雨》、《山中傳奇》、《畫皮之陰陽法王》等配樂迄今聽來仍震撼人心。吳大江在胡導電影裡的配樂非常出色。他非音樂學院出身,但擅於演奏各種中國樂器,尤以二胡最為擅長。正因吳大江熟悉各類樂器,故而在作曲編曲配器上,與胡導的電影風格一拍即合。

在第二部曲出現的受訪者陳俊傑,1946年出生於香港,是胡導的得意攝影搭檔。他侃侃而談與胡導的合作關係,愛恨交加,眉飛色舞間,讓觀眾不斷想像他們在拍片現場大眼瞪小眼的吵鬧畫面。天時地利人和,這些電影工作者對於胡導是無不尊敬無不崇拜的。

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市場歸市場。進入1980年代,香港新浪潮來了,台灣新電影崛起。除了電影改革運動,也要求票房和市場化。投資者希望短期投資,迅速回收成本,不再願意投資經年累月的長期電影拍攝。第二部曲直接說明了晚年胡導失意於電影事業,最後定居在美國加州。

➤生為電影人,終身電影魂


《龍門客棧》劇照。(來源: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晚年的胡金銓關心中國華人花果飄零在美國後的命運。他心繫華工在美的血淚史,魂牽夢縈於籌拍《華工血淚史》。吳宇森、張錯等人在紀錄片中道出其中的困難原委。斷腸人胡導,離散在中國、香港、台灣、美國之間,家庭事業不如人意,胡導的經濟窘境也只能找舊識紓發,舉杯澆愁愁更愁。

奔走多方多年,最後《華工血淚史》美方製片人找到投資者,劇本寫好了,場景也找到了,1997年7月準備開鏡,胡導卻在該年1月因心導管擴張手術失敗去世。骨灰長埋於美國加州洛杉磯玫瑰崗墓園。鏡頭停格在這片墓園裡,斜路殘照,斷腸人在天涯。

人生後期,一代大俠胡導似乎沒有獲得應有的掌聲。如斯人生。

胡導在大時代下飄泊的宿命,成為他作品的藝術軌跡,直至壯志末酬。他是創造時代的人,也是在大時代翻轉中,時不我予的孤獨英雄。自古英雄多寂寞,留取丹心照影魂。胡金銓留下的經典不朽,無人能出其右。他的電影藝術成就,是同時代或後來者、電影人、觀眾的驚嘆震撼,也是對他晚年遭遇的不勝唏噓,感慨萬千。

作為晚輩的徐克《新龍門客棧》、《倩女幽魂》、李安《臥虎藏龍》、許鞍華《書劍恩仇錄》、《香香公主》等,除了向胡導致敬,也是新派、新潮流、新浪潮、吊鋼絲之外的一種緬懷與懷舊。試圖呼應胡導電影中的古典、細緻,無不考據自傳統中國藝術文物中,那種一撇一捺的飄逸灑落意境。(讀者也可仔細注意,胡導各部電影中片名和工作人員的名字,均以書法呈現,徐克也大量沿用了。)

看試片時,銀幕上打得轟轟烈烈,第一部曲快結束時,卻傳來天搖地動,地震!英雄俠女繼續你死我活,紀錄片沒有停播。後座有人悄聲說要出去嗎?結果沒有。顯然大家都被胡金銓吸引住了,對他的電影,如畫般搭建的一景一物興趣更大。

無人衝出去,直至結束,也無地震再搖了。大家繼續看第二部曲,哭泣聲此起彼落,直到第二部曲結束。感謝有戴口罩吧,不願意被人看見自己淚眼紅眶的觀眾們相繼低頭離去。我哽咽得哭濕了口罩。離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昔人已乘仙鶴去。落寞與孤寂,斜陽長伴永眠墓園的胡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胡金倫(時報文化出版第一編輯部總編輯)
2022-10-11 10:30
現場》「參詳.當代客家文藝沙龍」:客籍文學家的私房文學走讀路線大公開

➤​池畔的文學巨樹:龍潭鍾肇政文學走讀

時間:2022/1/16(8:30~17:00)
行程: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基督教長老教會→龍元宮→龍元路→小家庭客家料理→九座寮鍾家祖祠→菱潭街興創基地→龍元橋→下街伯公祠→龍潭大池

導讀
鍾延威(鍾肇政之子、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理事長)
蔡濟民(財團法人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專任副執行長)

由北到南的文學走讀,創作者們的足跡首先抵達桃園龍潭。

龍潭武德殿座落於熱鬧喧騰的市街旁,對面是龍潭國小,「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曾於此任教三十餘年,並在小學一側的日式宿舍群中住了11年,此區目前規畫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

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理事長鍾延威(鍾肇政次子)回憶一家人過往在此處生活的種種:有作為重要社交的場域、供宿舍教員家庭使用的公共古井、師母曾為貼補家用飼養母豬的豬欄,還有她為支持鍾老創作,而特別向木匠訂製的檜木書桌等。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鍾肇政次子––鍾延威帶領眾人,回憶在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中過往的種種點滴。

鍾肇政文學地景包含龍潭基督長老教會、龍元宮、龍元路等。行過極具在地歷史意義的雜貨鋪、冰菓室、中藥房、餐廳、「水果巷」、老修鞋鋪、傳統西裝店、手工香鋪,再走過鍾肇政的老家九座寮鍾家祠堂,大家回到武德殿,跟著元春中藥房第二代主理人曾卓穎製作藥草包,了解藥籤文化,體驗龍潭小鎮風光。

沿著南龍路再出發,經過鍾老以前蹺班看電影的龍潭戲院,行經充滿文創氣息的菱潭街文化園區,看見更多青年在此生根萌芽。抵達龍潭大池,遙望乳姑山,此刻的心情猶如鍾肇政詩作所寫:「若人个樂園,若人个天堂;恁靚个龍潭,分涯來掛心腸。」


龍潭武德殿。第二代主理人曾卓穎帶眾人體驗製作藥草包,了解藥籤文化。

延伸閱讀:

  • 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濁流三部曲》(《濁流》、《江山萬里》、《流雲》)、《幸福歲月》、《魯冰花》、《青春行》、《望春風》、《歸來記》、《靈潭恨》
  • 鍾延威《攀一座山:以生命書寫歷史長河的鍾肇政》
  • 周錦宏、鍾延威、王保鍵主編《鍾肇政的臺灣關懷》

➤​小說、老宅、佐茶香:北埔龍瑛宗文學走讀

時間:2021/12/12(8:30~17:00)
行程:龍瑛宗文學館→北埔國小→彭家祠堂→金廣福公館→龍瑛宗故居→秀鑾公園→北埔食堂→慈天宮→忠恕堂→天水堂→姜阿新洋樓→橘香甜甜

導讀
劉抒苑(龍瑛宗孫女、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姚其中(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古蹟課程講師)

文學旅行下一站來到新竹北埔與新埔:

北埔小鎮是文化、歷史與文學的載體,刻印著作家龍瑛宗筆下許多故事的背景軌跡。

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龍瑛宗孫女劉抒苑,談起龍瑛宗在家時沈默寡言,總以自己的方式展現慈愛與對晚輩的期待。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王惠珍所長接著向一行人介紹龍瑛宗文學館的建築空間規劃、策展概念到展品擺設,並帶大家走進北埔小鎮參訪北埔國小、彭家祠堂(龍瑛宗曾在此上過幾天私塾,卻因警察干涉沒能持續,他在〈夜流〉中一再提到沒繼續受私塾教育的遺憾)、天水堂、金廣福與慈天宮的歷史,再走上秀巒山,遠眺龍瑛宗小說中敘述的淺丘景象。


姜阿新洋樓。姜阿新的長孫女女婿吳錫斌董事長導覽。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的古蹟課程講師姚其中,沿途介紹慈天宮、忠恕堂與天水堂之堂號由來及建築特色。緊接著來到《茶金》故事靈感來源的姜阿新洋樓,由姜阿新教育基金會吳錫斌董事長介紹洋樓設計細節,談起買回洋樓至修建完成,其中的不易與堅持。

最後到隆源餅行體驗手作柑橘味紅粄,將鹹甜內餡包入粄糰中,再以粄模壓製成形,仍不失客家傳統風味。本場走讀在新與舊、古與今之間交織,歷史、文化、文學、地景彼此牽動,北埔的故事永遠都是未完待續,令人期待。


隆源餅行。製作創新柑橘風味紅粄

延伸閱讀:

  • 龍瑛宗〈夜流〉、〈一個望鄉族的告白〉、〈山居故鄉之記〉、〈北埔金廣福〉、〈還鄉記〉、〈黃家〉、〈貘〉、〈萬葉集的回憶〉、〈半世紀前的往事〉、〈歡鬧河邊的女子們〉、〈故園秋色〉、〈新春懷古〉、〈白鬼〉、〈村姑娘逝矣〉
  • 王惠珍《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

➤​向光~草木有情:新埔杜潘芳格文學走讀

時間:2022/3/20(8:30~17:00)
行程:褒忠亭義民廟→新埔鎮宗祠客家文化導覽館→潘家洋樓(潘錦河故居)→廣和宮→潘屋與螃蟹穴洗衫窟→日勝飲食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埔教會→戰鬥巷→涼井人文生態園區

導讀
張芳慈(杜潘芳格深入研究詩人)
戴德泉(客家民俗植物講師)
彭元岐(涼井人文園區經營者)
彭瑜亮(《亮語》雜誌創辦人)

來到古蹟建築豐富密集的新埔鎮,也是詩人杜潘芳格的故鄉,大家因文學齊聚在褒忠亭義民廟廟埕上,講師張芳慈帶領大家理解杜潘芳格〈平安戲〉與〈中元節〉背後的政治性,及時代更迭下所造成的無奈、壓抑與苦痛。

來到新埔國小旁的新埔鎮宗祠客家文化導覽館,張芳慈提到杜潘芳格因無法以母語創作,而一生都不甘願,於是用盡心力推廣客家語言創作。再走入新埔街區,行經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廣和宮、新埔潘宅,於螃蟹穴洗衫窟駐足,張芳慈娓娓道來杜潘芳格父母的故事,他們何以影響杜潘芳格的人生與性格,以及那段詩人經過長年苦戀,在無數書信往返後,終於得到父母首肯的愛情故事。

在新埔教會前,從〈紙人〉及〈重生〉兩首詩,看見杜潘芳格如何在信仰中找到依靠,與看待死亡的智慧,張芳慈說:「她認為死是朝向光明的。」


褒忠亭義民廟。詩人張芳慈的導覽一同認識杜潘芳格的文學世界。

午後在涼井人文咖啡,經營者彭元岐再朗誦〈平安戲〉,詮釋詩人的壓抑、憤慨與無奈。植物專家戴德泉則帶大家認識杜潘芳格詩中的客庄常見植物,包含芙蓉花、桂花、月桃、梧桐、樟樹、蓮蕉花的特質、客語用法與生活運用方式。最後由《亮語》雜誌創辦人彭瑜亮,分享自己的教育歷程與理念,進行幽默風趣的二行詩教學。於是眾人把今日的記憶結集成詩,帶回了各自的生活。

延伸閱讀:

  • 杜潘芳格《慶壽》、《朝晴》、《青鳳蘭波》、《芙蓉花的季節》
  • 張芳慈《越軌》、《紅色漩渦》、《天光日》
  • 戴德泉《南庄植物誌》
  • 亮孩《詩控城市》、《詩控餐桌》

➤苦楝花開的時節:新埔西湖吳濁流文學走讀

時間:2022/6/26(8:30~17:00)
行程:吳濁流故居→吳濁流藝文館→宣王宮→劉恩寬古宅→苦楝樹→金龍窯

導讀
吳載威(吳濁流侄孫)
姚其中(臺灣生態旅遊協會古蹟課程講師)
張典婉(資深媒體工作者)
甘耀明(小說家)

文學家吳濁流成長於新竹新埔,任教於苗栗西湖。本場活動跨越縣市交界,帶文化人們走進文學家過往的生活場景。

古蹟講師姚其中從吳濁流故居前的「督憲光臨紀念碑」與伯公廟講起,除認識客家民間信仰,也講述新埔大茅埔與小茅埔的發展史。吳濁流侄孫吳載威,則介紹吳家的興起,與其飛行員大哥吳載熙過去於黑貓中隊期間的英勇事蹟。

午後圍坐在吳濁流文學藝術館中,作家張典婉分享她珍藏、由吳濁流主編的《臺灣文藝》,並娓娓道出自身家庭與吳濁流的情誼,讓大家對吳濁流有更立體的認識。作家甘耀明並領隊走讀「雲梯書院」宣王宮、聖蹟亭、劉恩寬古宅(翻譯家劉慕沙老家),談起西湖地景如何影響吳濁流的創作心境,他受到教書時認識的同事袖川小姐的鼓勵,走上文學創作之路。大夥兒圍著小伯公廟輪流朗讀《亞細亞的孤兒》第一章:〈苦楝花開的時節〉。


吳濁流文學藝術館。資深媒體人張典婉分享珍藏的《臺灣文藝》雜誌。

最後來到金龍窯,由窯主李錦明介紹窯場歷史與經營理念,不時感嘆老一輩製陶師不在了,傳統柴燒「登窯」也逐漸消逝。本次走讀所到之處,都充滿農村的美、歷史的美、時間停滯的美。願這些美透過我們不斷踏尋、關心這片土地,而能一直留存、美麗下去。


金龍窯。第三代窯主李錦明介紹窯燒文化。

延伸閱讀:

  • 吳濁流《無花果》、《亞細亞的孤兒》、《臺灣連翹》、《水月》
  •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

➤藥學詩人與水果之鄉:卓蘭詹冰文學走讀

時間:2021/10/23(8:30~17:00)
行程:詹冰故事文學館暨饒平客語園區→詹冰故居→卓蘭鵝肉擔→峩崙廟→繼述堂→智和醫院→老庄中角伯公→饒平文化協會→老庄溪溪畔→滙豐觀光果園→回卓蘭鎮上

導讀
謝鴻文(兒童文學作家)
詹佩芬(卓蘭客家饒平文化協會執行長)
詹前裕(詹冰侄子、畫家)

苗栗客庄與文學交會的下一站是以水果著稱的卓蘭,文藝工作者圍坐在詹冰故事文學館園區前的芒果樹下,欣賞卓蘭國小師生動人的演出,不僅以客、華語朗誦呈現詹冰詩作〈插秧〉、〈連日大雨〉與〈我的日記簿〉,更演唱客語歌謠〈客家山歌序曲〉、〈禾埕記趣〉及〈桐花樹下喔喔孺〉。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特別應邀前來,分享與外公詹冰互動的點滴回憶,更形容詹冰的詩越讀越有一種清澈感。蔡其昌與客家委員會主委楊長鎮接著分別以鏗鏘有力,卻不失感性的聲韻,朗讀詹冰詩作〈蝸牛〉、〈天門開的時候〉與〈椪柑〉。

著名畫家、詹冰侄子詹前裕教授熱心介紹近百年的詹冰故居建築特色以及家族回憶。故居富有文人素雅別緻的品味,日後預計規畫為詹冰故居紀念館,供人參訪研究,更保存三代以來的家族記憶。


詹冰文學故事館。詹冰姪子––詹前裕教授熱心介紹近百年的故居格局以及家族回憶。

兒童文學作家謝鴻文,介紹文學館周遭的詹冰詩作壁畫〈插秧〉、〈雨〉與〈奇妙的夢〉等,解析詩文的對仗、排比與作為圖像的呈現。他認為,詹冰的詩作能具體呈現畫面,又能兼顧文字的詩意與韻律節奏,更不斷嘗試以最精簡的文字,讓人看見最豐富的意象。他更強調,讀詹冰的詩,要記得發揮想像,感受詹冰澄澈的童心看見的世界。

卓蘭客家饒平文化協會執行長詹佩芬則帶領一行人走讀峩崙廟、詹氏繼述堂、智和醫院、老庄中角伯公廟與老庄溪溪畔。最後到訪在地果園,品嘗正當時令的楊桃、水梨、柿子與芭樂,也體驗詹冰詩作中描繪的農家田園風光及採果的樂趣。

延伸閱讀:

  • 詹冰《綠血球》、《實驗室》、《詹冰詩選集》
  • 謝鴻文《兒童文學的新生與新聲》

➤歸鄉,回家的路:六堆鍾理和、鍾鐵民走讀

時間:2022/8/6(9:00~17:00)
行程:雙溪母樹林(雙溪熱帶樹木園)→鍾理和紀念館→DIY調色→鍾理和故居

導讀
鍾舜文(鍾鐵民女兒、畫家)

文學走讀壓軸路線踏上南部六堆,橫跨部分高雄、屏東的客家庄。首先深入美濃,直奔日治時期1935年設立的「雙溪熱帶樹木園」,由身兼畫家、鍾理和孫女及鍾鐵民三女兒的鍾舜文,導覽森林生態。這裡有她甜蜜的童年,也有許多美濃鄉親的回憶。園中有珍貴的各種龍腦香,也談及客家話稱「船底樹」的柚木。鍾理和在〈貧賤夫妻〉中,描述妻子鍾平妹為了扛起家計,不惜冒險到山中盜採柚木,鍾理和因此自責不已,文章中流露出夫妻之間的鶼鰈情深。


雙溪熱帶樹木園。畫家鍾舜文沿途介紹雙溪熱帶樹木園中的各種植物。

鍾舜文更帶領大家朗誦鍾鐵民作品〈揚葉仔!飛歸來!〉,文中訴說著保育生態的重要性,期許眾人與大自然和平相處。創辦於1995年的美濃黃蝶祭,每年也會朗誦這首作品,透過儀式喚起大家對自然保育的重視,以及對萬物生命的尊重。

鍾理和紀念館是臺灣第一座平民文學家的紀念館,館內展示了鍾理和生前珍貴的手稿、日記、生活用品等文學資料,看著陳列的文物,彷彿進入了文學時光隧道。鍾舜文也帶著大家在館外進行「DIY調色卡」彩繪活動。


鍾理和紀念館。館內保存了許多他生前珍貴的手稿、日記、生活用品等文學資料,可以感受鍾理和對美濃這塊土地深厚的情感。

走讀的最後一站來到屏東縣高樹鄉「大路關」的鍾理和故居,其為典型的客家夥房建築,牆外彩繪著鍾理和的《假黎婆》與〈初戀〉,庭院裡植有百年夜合花與桂花,是鍾理和父親鍾鎮榮(鍾番薯)1910年興建伙房時所栽種。走在六堆優美的農田與山林,文學家的身影彷彿歷歷在目,與大夥兒一同走進盛夏的歸鄉之路。

延伸閱讀:

  • 鍾理和《笠山農場》、《雨》、《原鄉人》、《貧賤夫妻》、《假黎婆》
  • 鍾鐵民〈美濃的黃蝶祭〉、〈揚葉仔!飛歸來!〉、〈大地書房〉、〈淚滴禾下土〉、〈苦苓樹〉、〈運動〉

參詳.當代客家藝文沙龍】預計於2022年底集結出版,共3冊,內容包含42場沙龍(含6場思辯場)、6場走讀精華,敬請期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