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我們來開100家書店好不好:訪大稻埕郭怡美書店郭重興與趙偉仁

「我開書店就是一個不甘心。」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創辦人暨社長郭重興說,他之所以起心動念開書店,是因為無法坐視台灣一個嚴重的危機。

「說起韓國,大家最有感。幾年前台灣人還自以為比韓國富裕一點,現在(不管影視甚至文化各方面)我們都落後了,包括閱讀。台灣輸得這麼明顯,讀書的人太少,而韓國每年平均買的書是我們的4倍。」

我們需要故事,需要更深度的創作,才能產出更具份量的大眾作品(諸如劇本),否則只會越來越膚淺。郭重興說:「所以我認為應該要開書店。」他提及郭怡美書店經理人趙偉仁不久前從日本回來,曾對他說到日本上下班時間,書店是擠爆的,他因而更加確信,台灣人不是不愛書,他一直想挑戰這件事。

「我想做書店已經講了好幾年,去年七八月才比較正式的做。」身為出版人,郭重興用經營讀書共和國的概念,把書店管理人當總編看待,給予資金,讓有志者自己去經營。「我開書店跟開出版社一樣,會從好幾個小系統慢慢做大,所以不會滿足於一家書店。」他說:「當然不管做什麼,除了熱情還要有方法,我相信只要經營得法,書店是可以做下去的。」

然而開店念頭才初萌,他的總編就勸他不要,認為書只要上網買就好。他回道:「你買書的指向很明確,可是我著想的不是你,是年輕人。實體書店裡總有很多書是年輕人不知道的,如果沒有書店,他們怎麼決定自己讀書的方向?錯過了,未來只會更糟糕。」總編的一番勸告,反而更堅定了郭重興的決心。


訪談進行的空間位於三樓前棟中間。設定為電影研究室,隔間木作都沒有動到原設計。

➤(離開)大稻埕的人與他們的生活痕跡

在人稱「無牆博物館」的大稻埕內,位於迪化街1段129號的,是一座三層樓高的巴洛克式紅磚建築。日本時期有「大稻埕三仙」之稱的郭烏隆在此開設「郭怡美商行」,從建築立面上的文字可知,當時經營的是海陸產、雜穀、麵粉、糖等批發。

郭重興是郭烏隆的孫子,走進祖父奠基家業的這座建築,勾起他許多回憶。「我的祖父很有名氣,中研院也有豐富紀載。他為人老實可靠,大家都喜歡跟他做生意,他會幫助別人,女兒都嫁給老師。我記得小時候如果我考100分,他就會給我10塊錢,要知道那時10塊是很大的。」

過去迪化街的街屋,通常一樓做生意,後面是倉庫,二三樓做為住家,天井旁大部分是廚房。他環顧四周:「祖父分家前,我爸、伯父、小姑媽,都住在這裡,現在這裡看起來很特別,但當時這就是他們的日常。分家後,我們住後面的大房子,從二樓看出去是這裡的屋瓦,我們小朋友很壞,都會爬上去把人家屋瓦踩破。」郭重興笑說。


二樓後棟連結到前棟三樓的樓梯。紅瓦後方的建築,是郭重興人生前半載住的地方。

日本時代,大稻埕的進出口貿易盛極一時,許多做生意的大戶人家都是深宅大院,他們的子弟多和郭重興年齡相仿,常常互相串門,直到長大各分東西。「我們這一代,我跟我哥的朋友幾乎就兩種,一種是家業很大,需要繼承;一種若不是排行老大,就送出國。」

郭重興的姑媽是祖父的千金,捨不得送出國,因此少女時代她最喜歡寒暑假,因為去德國、日本留學的人都回來了,他們穿著洋服、和服,見識的世界跟一般台灣人不一樣。「在我姑媽口中,當年的大稻埕是很洋化的,這一區除了有蓬萊閣酒家、波麗路餐廳等,很多藝術家也在這裡活動,也就是商業的力量,孕育了藝術文化的力量出來。」亦即比起台北其他地方,大稻埕當時不只富裕,還很有格調。

經過分家,郭怡美商行在郭重興出生時,已經被伯父賣掉。於三十多歲他也輾轉離開了大稻埕,赴美國紐約,返台後投入出版,直到今天。回國後他偶爾一個月中有兩三次,會回到李春生教會做禮拜,吃一吃「老台北人的美食街」慈聖宮周邊的台菜餐廳。他說:「我就喜歡走在這裡的街上,我看到房子就喜歡。」

➤寧可它純粹是一間書店

歷經數十年,郭重興已經七十多歲,大宅或許幾度易手,但郭怡美三個字已在他的血液之中。如今這座建築陰錯陽差又與郭家子孫產生連結,從商行變書店。這無疑是個美麗的緣分。

「我算是現在家族活著的人中,年紀最大的,我很高興看見它還留著,拜祖先的祖公廳、我爸的房間什麼的都還在。」他說:「這件事我必須感謝周奕成先生,他知道我跟迪化街的關係,知道郭怡美是我祖父的商號,他兩次打電話給我,想合作開書店,但第一次這裡被別人租走了,而第二次我已經自己開書店,結果他很大方,說『只要大家努力把迪化街熱鬧起來就好』,抱著這樣的心情,他介紹我跟房東認識。」

如今郭怡美書店堂堂在大眾面前落成並引燃話題,只是郭重興認為,大家都太強調書店跟他的身世淵源了。「我當初只是想租一個房子開書店,這裡跟我的關係,反而是後來我才慢慢去感受。甚至連店名,也是Willie取的。」

有人曾問他,「如果不是郭怡美你還會租嗎?」他說自己也沒有很明確的答案。但他寧可它純粹就是家書店,把這樣一個很難再找到的、舊有的老宅,變成讓大家都可以享受的書店,才是最有趣、最有意思的事。

「如何去充實它,為迪化街帶來一點人文風景,我認為Willie有辦法做到。」他說Willie很在意他對這間書店的想像他都知道,「但我跟他講,只要不要變成書很少、餐點很多、進去都在賣文創產品就好。大稻埕不缺逛街的地方,它必須用書跟大家見面。」


一樓前棟主要陳列書籍是跟大稻埕生活與日常相關

➤10年100家書店,郭怡美是關鍵

「我們來開100家書店好不好?」這是郭重興提議開書店時,最讓Willie感到雞皮疙瘩的一句話。他說他深刻接收到郭重興對開店這件事的理想與浪漫。

原本經營青旅的Willie,面對2021年疫情衝擊,整個旅館行業幾乎崩盤,郭重興在那個環境最嚴峻的當下邀他一起開書店,這不想清楚可不行。

然而Willie也承認,書店在他與郭重興生命中,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從過去一些訪談中,郭重興就曾提過他很懷念三十幾歲逛紐約中央車站旁小書店的那種快樂。他的眷戀、他的敘述,也讓Willie回到大學時代,那時每天放學就去重慶南路的書店報到,一直到打烊才離開。他第一次打工也在那裡的書局(而且人家至今還活得很好)。

所以當被問及要不要一起開書店時,Willie內心其實是想的,而且被深深感動。「郭先生說他今年72歲,10年後82歲,他不希望走時發現全台灣的書店都結束了,在沒有書店的世界之下離開人間,所以他希望很多人能跟他一起,在台灣各地開書店。」

他對Willie說:「我覺得台灣討論一些事情常各有各的立場,但會不會某種程度是因為我們對事情的了解不夠深?如果我們每人能多讀一本書,對很多事物的看法是不是就能更提升一點?」

但是10年100家?Willie就問:「你不怕10年之後倒了嗎?」郭重興回;「那時我都走了,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

對開書店理念十足的郭重興,慢慢說服了Willie。於是繼「一間書店(the 1 bookstore)」之後,Willie接下了郭怡美的開店計畫。「郭先生起初還問我,是不是要叫『二間書店』?我說不不不!你爺爺的祖宅不可以叫二間,應該就叫郭怡美。」Willie笑道。

Willie感受到,除了開書店,郭重興以某種形式回到郭怡美大宅,成為他精神上的寄居之處。「他對這裡的殷殷期望是很大的,且不斷加深。他從小在大稻埕長大,以後再也不是來這裡做做禮拜就回去了。」

而書店是郭重興最後一個人生大夢,Willie認為自己必須顧慮到他的想法。「但他總是反過來跟我講,『不要管我說什麼,不要被我影響,你可以自己做決定』,這跟他經營讀書共和國的態度是一樣的,只要記得把書店擺在最前面就好,你可以盡量發揮。」

➤如何讓讀者看見書​:營造人與書店的關係

相較於大多數大稻埕商家,僅開放一樓作為商用,郭怡美書店讓讀者在所有樓層中,自由穿梭,由錯落的樓層瞥見歷史光影,感受日本時期台灣大戶人家的生活氛圍。此外,這幢建築本身就是大稻埕或台灣建築史中,極具代表性的空間,深富人文之美。

郭怡美書店的格局,仍保留1922年初建的樣貌,共有5個分層且分隔的不同空間。由於硬體上有其基礎,因此考慮迪化街「前店後家」的使用法,Willie讓場域氛圍,前棟知性、後棟放鬆。

至於書籍的分區規劃方面,一樓店面是知識的核心,所以以台灣為主;二樓放眼世界史地,還有心理學、社會學等,與人類文明比較深入的思考;三樓則進階到藝術、文化等等,有詩區、電影研究室、與建築和設計區,思考美學。四樓的閣樓,尚無擺設,可做攝影展或畫廊策展之用。

Willie說,從一樓到三樓,這樣的規劃是有其脈絡的。「人一出生只想了解周邊的世界,長大後希望認識更遠的地方,到最後會想欣賞美好的事物。」他說人進化到最後,會發現世上最有價值都不是實體的物件,而是能夠震撼身心靈的事物。書隨著樓層,層層向上,呼應著人的成長。「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會影響整個人的氣質,以及知識、精神、視覺的審美程度。」


二樓前棟主要陳列書籍為世界與國別主題。

在迪化街,郭怡美是座非常有魅力的老房子,打造成書店,空間美學成分很強。很多讀者第一次走進去,眼裡看不見書,而是驚呼「這房子好美!」然後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參觀。

「書被空間吃掉了。」Willie能夠理解這是人的正常反應,必須等心沉澱下來之後,才會慢慢瀏覽群書。不過他也強調,如果喜歡某些空間,只去拍些IG照片就走人是沒用的,「這樣空間跟你沒有連結。反之,你來到這裡看書,一次兩次三次,跟空間有了感情,開始產生故事,之後你就會懷念這個地方。」

過去Willie的青旅就開在敦南誠品周邊,他曾經半夜睡不著覺,在那裡又哭又笑的讀完《父後七日》,他喜歡這樣的情感連結。怎樣讓郭怡美書店變成讀者生命當中的成分,有事沒事就想來這裡,翻翻書、喝杯飲料也好,他想追求的是這種人與書店的關係。


二樓後棟為童書區。

➤實體書店的驚喜:原來這裡還有這個!

從一間書店到郭怡美,Willie說從他開店以來,就承受了很多人的熱情與善意,無論是社區或市場上,書店都相當受公眾歡迎。但實體書店如何面對當前網路購物的衝擊,創造出自己的競爭力?Willie認為,那就必須在純粹的供需關係以外,「提供體驗」。

他說,體驗公共空間這件事,是很大的賣點。「我們能拿來相比的東西從來不是方方便便在家點兩下,書就送到你面前這樣的交易效率,而是網路沒有的另一種刺激──你可能會在實體書店撞見超過你認知範圍的事物,『原來這裡還有這個!』然後相對開心。而且如今內容表現形式已不只書與文字,這裡的空間除了可以靜下來看書,還可以聽講座、看展覽,或參加讀書會、討論電影。」讓書店成為大眾日常休閒娛樂的一部分。

Willie對郭怡美未來可以辦的活動充滿各種想像。很多家具都是活動的,端看怎麼利用,不同隔間卻又相連的空間,還可以帶來不同的趣味。無論辦小型個展、社團活動、讀書會、寫作課程等,都很適合;podcaster、youtuber、或想拍廣告和電影的人,這裡也很歡迎。


三樓前棟樓梯下的邊角空間,陳列以詩集為主。

「對我來講,這裡空間的最大優勢,可能也是我最大的困擾,因為它的可能性實在太多了。」所以他歡迎各方藝文團體、各種合作提案。「現在是分眾時代,每個分眾都有做得特別好的一群人,把這樣的人吸收過來,大家一起做活動,除了讓書店更好玩,讀者也可能因此開發出新的興趣。」

例如在地活動方面,可邀請大稻埕老店來開講。像凱恩洋服,歷經快半世紀,老闆從學徒變成GQ紳士,最大夢想是在迪化街創建西服博物館。還有民俗、中藥跟南北食材,各有各的發家史,也各有其執業的驕傲自豪。此外愛情是人的剛需,迪化街的復興與月老的關係,也是一條大眾最感興趣的熱門話題,這裡有號稱「全台最靈」的霞海城隍廟,提供想脫單的人拜月老的全套攻略,聽完講座拜完廟,還可吃個東西再回去。

職人系列講座,也有很多文化意涵,例如精釀啤酒,從農田到餐桌,背後連結了中產階級的興起,Willie說:「所有物質文化展現到最後都有一套論述,你會發現啤酒不只是拿來裝逼,知道越多會越有趣,這些大大小小事,我們都有興趣發展。」

當然少不了一個重要的主軸,是與出版社的合作。郭怡美除了進書符合綜合型書店應有的比重,空間方面,也適合出版社辦理30-40人的中型推廣活動,任何合作機會,Willie都歡迎洽詢。

➤以大型書店培育更多獨當一面的書店人才

郭重興覺得開書店跟開出版社很像,而Willie則認為經營書店跟旅館、咖啡館有類似之處。譬如一間咖啡館,只要有兩千個每個月回來一次的客人,就可能存活下來。書店越大,需要這樣的人越多,只要做到這件事,書店就不會結束。也就是書店不單純是賣場,還要靠「與我們match到彼此」的社群支持。

「大家都講『想賺錢不要開書店』,但書店開了,就一定要想辦法賺錢。這是我們自己要克服的事,而不是去挑戰讀者。」Willie表示:「我們一方面會在價格上稍微跟連鎖書店或網路書店逼近,另方面也會提供他們所沒有的價值與讀者想要的服務,並發展成常態,加總起來才會是消費者比較容易買單,且願意回來找你的理由。」

而空間的營造會轉變心境,怎樣才能令人感到安心舒適?想要一來再來?Willie笑說:「如果你在這邊看書看到很爽,那就表示我們做到位了。」

想要達成這個目標,最重要是團隊的組成。由於不是走高效率消費路線而是體驗,所以郭怡美書店不分採購組、活動組、行銷組等,而是依5個空間劃分,各自負責區域內的所有選書、陳列擺設、活動、會員照顧、關係連結等。這些都是經營書店的重要技能,換句話說,每個分區都像負責了一家小型書店。


三樓前棟靠迪化街的空間,陳列書籍設定為設計與建築。

Willie以日本飯店星野(hoshinoya)集團為例,說他們同樣也是讓每個成員做區域內的完整管轄。女將從迎客、介紹、房間整理等等,對房客與房間有專人專門的照顧,這會讓整個服務品質更細膩,消費體驗的愉悅感受也隨之更加深刻。

「我們的店員服務熱忱都非常足,他們也共同參與打造的過程,書店剛裝修完,我們一起把書落櫃上架,從原先的懵懵懂懂到來來回回的修改,得到了創造的快樂,因為貢獻了心力,他們會覺得這裡是自己的一部分。」

郭怡美書店培養店員獨當一面的作法,希望成為獨立書店的人才庫,這也呼應了郭重興未來在全台遍地開花的理想,郭重興原本想像的就是20-30坪的小書店,且書店的人員要有能力通過書,跟讀者做知識上的對話。

Willie說,有熱忱的年輕人其實很多,許多在文字、藝術有想法或天賦的人想開書店,但開店有其資本條件,不可能拿一筆錢放個煙火就結束了。「所以我們的夥伴在郭怡美書店裡,想像會化成實際,他們每天操作POS系統,看得到書店到底賺不賺錢、離目標還有多遠,會比較有意識的明白需要更注重些什麼,而非單靠業績壓力。現在業績壓力都在我頭上。」

➤用出版與書店,面對當今的台灣

從書店,拉回到初衷,郭重興說,比起韓國,台灣值得被寫的東西,是很大的空白(包括類型小說),所以他一直在尋找能以台灣為主題創作的作家,到現在還在開發。「這樣的作家慢慢在出現,台灣本土意識慢慢在甦醒,可是編輯有點跟不上,所以我希望有更年輕的編輯出現,來面對當今的台灣。」

而被郭重興託付重任、要他放手去做的Willie,最看重的則是公共空間之中人的交流,有交流、啟發、撞擊,才可能發生故事。他認為書店與人雖說不上強連結,卻是很深的連結。「書店是活的,希望這裡的空間、活動、書籍,都讓你覺得豐富,最後化為購買行動,支持書店。」


郭怡美書店外觀

郭怡美書店

  • 營業時間(試營運期間):一到五 14:00-22:00、六日 11:00-22:00
  •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29號
  • 粉專連結:請點此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12-20 11:00
書評》誤點一分鐘都不行!從《準點發車》看日本鐵路的歷史、系統與文化

車站

每當打開日本關東或關西鐵路路網圖,除了一探其中的漢字站名是否或可用華語解讀其意義(當然也包括挑出會令人啞然失笑的那些,滿足惡趣味),總會驚訝車站的數量之多與密集,不免好奇這麼複雜的鐵路網是怎麼運作的。

若有機會搭上東京山手線,不難發現會有JR其他路線的列車與山手線列車連袂進站同一大站月台,短暫的月台停留時刻讓雙方乘客可換車搭乘,完畢又相偕同時離去,好似在同方向的平行軌道競速,但過不多久就被佔先,看著對方的車尾燈越來越遠。而搭乘行駛較長距離的列車每到大站,車掌總會以與平常說話稍有不同的語調提醒乘客注意,前往什麼地方要在哪個月台換車,該接續列車又是幾點幾分開動。

《準點發車》的作者三戶祐子本是主攻經濟議題的記者、作家,原本並非鐵道迷,某一次她反思自己竟然只因鐵路誤點5分鐘而焦躁不已,因此開始探究日本社會大眾視為理所當然的「準點運行」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她透過回顧歷史文獻、拜訪知名的鐵路史與鐵路事故專家,加上觀察和訪談從業者的紀錄,從探討整體鐵路系統這樣宏觀的視野,深入淺出地說明各種從歷史、環境、技術和設備所輻輳而成的準時運行結果。

透過作者對於日本鐵路系統的描繪,上文所述的一般旅人經驗,與整個鐵路系統的關係頓時清晰了起來。在原書出版的當時,週間每天有300多萬人通勤、通學來到東京都中心,其中從鄰近縣市來到的就超過300萬,到了晚上數百萬人又如退潮而去。JR東日本公司的營運路線,一天超過1600萬人搭乘,而全日本最繁忙的JR新宿站,一天就有160萬人次出入,如果加上私鐵和地鐵,新宿站每天超過300萬人次來去……

那些與山手線在部分區間平行的路線,正是鄰近地區出入東京的主要動脈,採用跳站停車以求提高輸送效率。相較於歐美大都市車站佔地廣、軌道多使得調度相對容易,地狹人稠的日本大都市鐵路,只能最大程度地榨取設備和人員的潛力,維繫著驚人的吞吐量。

為什麼大都市有這麼多人跨縣通勤?距今百年前,日本就歷經了大規模的工作地與居處的分離。這一方面源自於東京大地震後,東京居民大量往郊區尋找住處,另一方面則來自鐵路實業家的推波助瀾,在沿線興建郊區住宅,這尤其以「私鐵王國」著稱的阪神地區最為知名。

如同作者在一個注腳所述,「民營鐵路公司模式的沿線開發,決定了日本的都市化,甚至決定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它對於大都市的鐵道運作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時間

然而「職住分離」不代表鐵路必須那麼準時。日本鐵路為什麼能維持平均誤點少於一分鐘內的準點率?依作者的看法,日本城市多從古時的驛站發展出來,彼此距離僅約十數公里。站間距離不長,以早年的火車速度而言,半小時的「移動」自然不易容忍太久的延遲。然而,這與小於一分鐘的準點程度仍然有別。

1872年日本鐵路剛開通時,日本一般民眾並沒有精準的計時器具,車站還得貼出告示「教育」民眾火車不等人,必須恪守時間等等搭車禮儀。及至1910年至1920年代,鐵路業者面對著人口增加,以及其後因都市化而大增的運輸需求,在有限的列車數量下,日本鐵路即朝向縮短班距、準點運行的方向發展。


東京車站(圖源:flickr/bryan...

這當中不但有從業人員鑽研行車技術的成果,也受益於新穎的設備和營運、維護方法的標準化。此時期的山手線,班距已經縮短到尖峰時間兩分半鐘一班。也正是在大正年間,山手線到站的停車時間,僅10年就已從2分鐘減少到20秒。雖然班距與現在所差無幾,技術的差距還是存在。加上戰爭的破壞、1970年代的勞工運動等等因素,要到1980年代,日本鐵路才得以實現誤點不超過1分鐘的準時運行。

作者特別強調,鐵路業者對於準點的執著,遠早於民眾。手錶在日本的大量普及要等到1960年代,在那之前,一般民眾並沒有精確到分、秒的時間感。日本鐵路的準時,固然是源自於少量設備要運送大量民眾和貨物的壓力,但一般民眾認為鐵路準點天經地義——這也是作者出於個人經驗自問為何認為準時理所當然,而成為寫作本書的契機——乃是相當晚近的事。

系統

從20世紀初期鐵路業者開始致力於準時運行開始,作者提供了許多引領讀者身歷其境的近身觀察。書中有1920年代上下車耗時時間實驗(這應該是社會學者竹村民郎所述,當時的鐵路業受科學管理風潮影響的又一例證)的描述:

「50人上車需時5秒,再50人上車,再花4.5秒,再40人上車是6秒……要讓一班車搭上280人,最後35人搭上去就花了30秒,而最後2人搭上去則花了2秒。」

也有新宿車站早上尖峰時間,每幾十秒就排起長長的人龍,站務人員忙著透過廣播、哨音和高聲提醒,疏導人潮的光景。


圖源:flickr/tokyoform

而這個近身的觀察,以及如何維持準點的原理解說,是作者帶領讀者瞭解日本鐵路系統的兩個角度。在原理方面,作者以電路的並聯說明冗餘設計,也就是確保系統的某組成元素故障時不致完全失靈的方法;並且以玩具火車的圓形軌道舉例,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了鐵路系統在追求準時運行時都有內在不穩定性:所有軌道基本上皆可視為圓形軌道,列車繞了一圈回來,後方列車終歸變成前方列車,而可能成為誤點的原因。

其後再以推倒骨牌為例,說明將系統分割,以便不讓誤點擴散到整個系統的方法,包括創造空間上和時間上的餘裕。前者如通常位於車站(因為只有車站才有足夠的土地設置)的待避線,後者則像列車運行計畫裡設定站間行駛時間時,加入1%到3%的餘裕,期能因應各種會導致誤點的情況。

而在近身觀察方面,我們直擊了駕駛員學習記憶路線上的景色特徵,與通過該地的時速一起記憶,以及使用熟練的階段式煞車操作,輔以載客數量影響列車加減速帶給身體的感覺差異,讓列車得以分秒不差地靜止於停止線前(身體感是《電車Go!》這類的駕駛遊戲很難模擬的,但現今的列車則多半有載重感應裝置,讓煞車在不同載重時維持相同的輸出力道)。

此外,行控中心對於幾乎每天發生的跳軌自殺,以及季節性的颱風、大雪等自然因素所構成的日常壓力測試,是如何從確認情況、擬定新的運行計畫並且順利執行.來降低事件的影響,最終回復正常的準點運行。而行控中心也從此起彼落的吆喝騷亂中,歸於若無其事的平靜。

文化

在作者四處詢問鐵道人,日本鐵路為何如此準時,有個回答最耐人尋味:因為所有人都認為這理所當然。這個訴諸文化的回答,或許說明了日本鐵路人為何精進駕駛技術到以分秒不差、列車停止位置小於10公分的誤差,或者想方設法在尖峰時間月台兩側交替發車以避免誤點、新幹線改變月台兩側同向列車自由座的車廂位置,讓月台上自由座的等車隊伍不致塞爆而影響上車速度導致誤點等等這些將系統潛力榨取到極限的手法。

這可能也說明了發生誤點時,設立替代運行計畫等等處理方式,其實全世界都相仿,但執行結果卻有天壤之別的原因。

不過,《準點發車》著重在探究維持準點的鐵道人技術,以及處置龐大系統問題的手法,並未言及民營化後JR各公司與各私鐵公司在執行手段上的差異。恰在原書文庫版於書店上架翌日,JR西日本發生了列車過彎前太遲才開始減速,導致嚴重傷亡的福知山線事故。


福知山線出軌事故照(圖源:日本運輸安全委員会) 

松本創的《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一書指出,該事故的主要成因可歸結於JR西日本對司機員高壓式地要求準點,使其深懼誤點(而這種管理方式又與舊國鐵時期勞資鬥爭的歷史有關),以及推遲對安全設備的投資。也就是說,在日本全國鐵路都維持高準點率的表象下,各公司達成的方式可能因組織文化而有不同,而組織目標的差異導致的資源配置不平衡,也可能暗藏危機。當然,如果組織沒有將提供準點服務視作重要目標,就不會有相應的設備、維護投資,而造成服務的快速劣化——這正是德國國鐵公司化之後的情況。

三戶祐子本不是鐵道迷,《準點發車》專注於有助系統維持準點的種種因素的精要舖陳,沒有關於運行圖上的各種記號、鐵軌的各種配置方式等等鐵道迷專屬知識。但下次搭車的時候,如果你開始注意尖峰時間與離峰時間列車上下客時間的秒數不同,或者雨天列車要進站之前,司機員會比較早開始操作煞車等等細微差異,那麼你可能已經被堆坑了。

更進一步地,從作者因列車誤點5分鐘而焦躁的經驗反思,我們是不是很習慣誤點,從而常有「晚個兩、三分鐘應該還來得及搭上車吧」的僥倖心理?從對鐵道的不同期待背後所代表的整個系統運作的細節,《準點發車》足供我們進一步關心鐵道運作的組織目標,以及中介它的實現所仰賴的組織文化。


【參考書目】

黃哲翰

老川慶喜

  • 2016《日本鉄道史 大正・昭和戰前篇》。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竹村民郎

  • 2001〈一九二0年代における鉄道の時間革命自動連結器取替に関連して〉。收於橋本毅彥、栗山茂久編,《遅刻の誕生:近代日本における時間意識の形成》,頁47-75。東京:三元社。
  • 2016 《阪神地區與大眾休閒:近代日本現代性再考》。羅成純、張碧惠、何源湖譯。台北:玉山社。

松本創

  • 2020《軌道:福知山線出軌事故,改變JR西日本的奮鬥》。黃耀進譯。台北:游擊文化。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準點發車:日本鐵路為什麼是世界上最準確的?
定刻発車:日本の鉄道はなぜ世界で最も正確なのか?
作者:三戸祐子
譯者:羅晨音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三戸祐子

1956年(昭和31年)生於東京。1979年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系畢業,修習數理經濟學。1980年,以時間為討論主軸,論述政府與市場之間關係的論文〈大政府還是小政府?〉,獲得日本經濟新聞社《選擇的自由》出版記念論文優秀獎。自1983年起為經濟、經營管理議題作家,以經濟雜誌為主發表各種報導。後來因於鐵道雜誌書寫報導,而與鐵道結緣。2002年(平成14年)以《準點發車》一書,獲得藤田未來經營獎(圖書部門),以及交通圖書獎(技術部門)。自此之後,書寫議題主要針對人與系統之間的關係。也兼事演講活動。興趣為歌舞伎鑑賞、美術鑑賞、自行車及將棋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林宗德(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社會學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2022-12-19 11:00
童書評》一道祈願和平的光亮:藍劍虹讀《基輔的月光》

若非今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基輔」可能只是一個遙遠的名詞,一個我們抬頭看月亮時,不會去想到的城市。然而,戰爭爆發後幾天內,義大利兒童文學家和詩人羅大里(Gianni Rodari)的詩作〈基輔的月亮〉在網路上瘋傳,並被義大利全國報紙和國家第一電視台(TG1)刊載、朗讀,此詩成了對戰爭暴行的回應和追求和平的象徵。

義大利童書出版社Edizioni EL迅速有了將此詩做成繪本,並將收益捐給義大利紅十字會以資助烏克蘭的構想。此書遂以罕見的速度於15天內完成,於4月12日出版;插畫家碧翠絲・阿雷馬娜(Beatrice Alemagna)更在短短數天繪製完成。這非一般出版,而是快速回應世界局勢的出版行動。羅大里的月光照耀著基輔、羅馬與世界各國,如今也來到台灣。什麼樣的月光,得以如此迅速打破國界?


賈尼.羅大里(圖源:wikipedia

〈基輔的月亮〉收錄於羅大里1960年的《天空與土地的童謠》,詩集裡的作品大都寫於50年代:經歷過二戰和法西斯政權的羅大里,這時來到創作爆發時期。他的上百首詩都頗受好評,但只在左翼圈內流通。當時他遭天主教和右派打壓,甚至下禁書令,直到此詩集才扭轉。被打壓,因為羅大里不只揚棄教化,以美妙詩句與奇思激發想像,更在詩中向孩子談論政治、各行各業的人和貧富差距。

詩集第一首就是〈獨裁者〉;而在〈八月假期〉中,寫有人去海邊度假,但是沒有錢的人,「只能留在城市裡,躺在人行道上曬太陽。」寫漁夫的孩子沒鞋穿,漁夫爸爸看到櫥窗裡的一雙鞋,心想:「它需要很多沙丁魚的皮,才能做出這雙小皮鞋。還需要兩條小魷魚,給小皮鞋做鞋帶。」

還有〈清潔工〉,每天把紙屑、果皮等掃進垃圾車,而他知道他老的時候,也會「被掃進垃圾車」;批評資本主義,坐頭等車廂的外國億萬富翁:「義大利很美麗,我買了。」關注兒童平等的〈全世界兒童圍成圈圈〉:「兒歌唱給所有兒童聽」,唱給從義大利到衣索比亞和各國兒童聽,更要唱給「睡在破布」、「受凍的兒童聽」。

這是羅大里的月光為何如此不同,也是他為何會寫遙遠基輔的月亮的原因。他詩中的月亮會「大叫著抗議」不要將目光侷限自家一時的溫暖與安眠:「我可不是你頭上戴的那頂睡帽!」不管基輔、羅馬或非洲,世界的月亮是共同的。透過月光,我們的目光得以投向遠方:如此遠,如此近。不只是空間,也是時間。

這本書的主編奧立維塔.法度琪(Orietta Fatucci)說,這首詩完成於1955年,但宛若是為了今日而寫。我們不應忘記,此詩書寫的隔年1956年,爆發了匈牙利革命事件,那是首次對蘇聯統治的反抗之聲。

阿雷馬娜選擇兒童畫的筆調來呈現這首兒歌,樸質蠟筆直觀描繪月光灑落世界各地的場景,帶著孩子們於月空中盪著鞦韆……。筆觸樸拙卻詩意昭明,就如孩子平凡直率的聲音與心願:祈求和平降臨的安寧月夜。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基輔的月亮
La luna di Kiev
作者:賈尼.羅大里(Gianni Rodari)
繪者:碧翠絲.阿雷馬娜(Beatrice Alemagna)
譯者:楊馥如
出版:小山丘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賈尼.羅大里

1920年出生於義大利北邊小鎮歐美尼亞。取得教育文憑後,曾在小學任教數年。二戰尾聲他轉任記者,並與不同報社合作,包括《統一報》、《先鋒報》、《國家晚報》。1950年代,他開始發表童書作品,初試啼聲便獲得大眾及評論家肯定:除了韻文、文字遊戲,還創作寓言故事及小說,主題涵括自由、人權、尊嚴、公民教育,在輕鬆的筆觸中蘊含深意。羅大里著作最值得一提的有:《小洋蔥頭冒險記》(親子天下出版)、(以下為暫譯)《謊言村中的小茉莉》、《天空與土地的童謠》、《電話寓言故事》、《錯誤之書》,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1970年他獲頒兒童文學界的諾貝爾獎「國際安徒生文學獎」。

1960~70年代是羅大里創作的成熟期,作品《老伯爵綁架事件》即是一例。這段期間,他密集投入「田野調查」,透過參與講座和會議,積極與教師、圖書館員、家長和學生互動,之後匯集涓滴經驗,寫成《想像力的文法》,自此成為閱讀教育和兒童文學界指標人物。

1980年,羅大里在羅馬去世,得年59歲。他的作品啟發了之後幾位繪本大家,布魯諾.莫那利、伊曼努.盧薩第、拉烏爾.韋提尼、亞爾坦,都在此列。

繪者簡介:碧翠絲.阿雷馬娜

1973年出生於義大利波隆那,得到烏爾比諾高等藝術學院設計文憑後,移居法國巴黎,展開繪本文字及插畫創作的藝術職涯,並活躍於世界各地。曾為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設計海報,除受邀擔任國際比賽評審,作品亦入選全球重要大獎,如林格倫兒童文學獎(連續8年提名)和國際安徒生大獎。舉辦過多次插畫個展,地點包括德國慕尼黑國際青少年圖書館、巴黎蒙特勒伊的少兒讀物展、紐約插畫家協會,和波隆那大學歷史校區博物館。她的創作獲獎無數,除了波隆那童書展大獎,也得到《赫芬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媒體肯定。

她曾為以下名家作品創作插畫,包括大衛.格羅斯曼、雅歌塔.克里斯多夫、雷蒙.格諾、阿道斯.赫胥黎、紀堯姆.阿波里奈爾、戴維.艾蒙、阿斯特麗.林格倫,以及被阿雷馬娜視為「精神導師」的賈尼.羅大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藍劍虹(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2022-12-18 19: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