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王爾德迷也心服口服的經典改編:薛林版《快樂王子》

《快樂王子》是最著名的作家童話,它無遠弗屆,可以很保險地說,每個人都是伴隨著這則故事長大的。然而,這則簡潔的故事何以能有歷久彌新的魅力,吸引了無數藝術家不斷重新詮釋呢?

王爾德是劇作家、小說家、詩人、頂尖的文體家,「為藝術而藝術」的社會批評家。他的語言風格融合了對世情的嘲諷,為他贏得「悖論王子」(prince of paradox)的封號。其實他的尖酸並無惡意,而是以無上的才情表現對眾生的體察。童話表現最洗鍊的文字藝術,王爾德儘管文學身分不一,卻是這種體裁最能凝鍊他的天分。這也就是何以在他的等身著作中,以童話最能發人深省,寥寥數篇,就足以獨樹一幟的原因了。

對王爾德迷來說,《快樂王子》再重聽幾次都不會覺得煩膩,他們在意的,反而是這則故事是如何被敘說。譬如,王爾德的語調是否被保存了?詩意是否被淡化了?關懷是否被模糊了?思想是否被傳達了?獨特趣味是否被維持了……這些忠實的讀者既歡迎世上多一副王爾德的藝術喉舌,也同時不容許他的作品被非分地踰越,其改編之難絕對遠遠超乎那簡潔的篇幅。


《快樂王子》內頁

我多少帶著找碴的心理讀這部梅希.派樂地.薛林(Maisie Paradise Shearring)改寫的繪本後,先是大大地鬆了一口氣,然後才逐頁反覆欣賞圖畫所呈現的豐富意象。薛林顯然就是一等的王爾德迷,精準地掌握了大作家的筆調,毫不逾矩。王爾德的王子宛如佛陀的化身,俗世的快樂只是假象,體察了眾生的苦難乃見生命的真諦。關切貧苦、深愛孩童、調侃作家、嘲諷政客,王爾德真是一以貫之。

我常想,快樂王子莫非就是出身富貴的作者本人的化身。多情的燕子(以及另一則故事裡的夜鶯)才是真正的主角,牠穿針引線,讓我們時而進入北國的酷寒森冷,時而飛進南方多彩豐饒的天地,現實與想像縱橫在薛林交錯的畫面中,為《快樂王子》下了絕佳的註解。


《快樂王子》內頁

第一次接觸《快樂王子》的小讀者,必然也會為這部充滿現代感的圖畫書怦然心動。薛林的圖案呈現無數孩童的天地,即使身處嚴冬也生機盎然。文字的配置讓讀者眼光緊隨畫中種種線索,薛林反覆運用冷暖的場景對照,以王子和小燕子像結為連理般的歡樂終結,最後再以全幅且風采熱鬧的大千世界落幕,抽象的快樂就圓滿地圖像化了。

薛林的畫既不寫實,也不追求精美,究竟何以能如此吸睛呢?我恍然大悟,原來薛林是刻意以兒童畫的風格詮釋了王爾德,難怪故事與圖畫能如此相得益彰。

於是,在我滿架子的王爾德著作中,又多加了這一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快樂王子
The Happy Prince
作者: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
繪者:梅希.派樂地.薛林(Maisie Paradise Shearring)
譯者:海狗房東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奧斯卡.王爾德
1854年出生在都柏林,父母都是知識份子。 
他就讀牛津大學,並以犀利的機智聞名,會說好幾種語言,也受過大量的古典教育。他被公認是維多利亞時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寫過九部劇作、一部小說,以及許多詩作和短篇故事;1888年出版了《快樂王子和其他童話》,這是他為兩個兒子──西里爾與維維恩所寫的兒童故事集。1900年11月30日,奧斯卡.王爾德在巴黎過世,當時年僅46歲。
 
改編、繪者簡介:梅希.派樂地.薛林

英國插畫家,2013年畢業於愛丁堡藝術學院,2015 年於劍橋藝術學院,獲兒童圖書插畫碩士學位。2015 年以《快樂王子》獲得第六屆波隆那SM國際插畫獎大獎。


《Openbook閱讀誌》是台灣少數以非營利方式運營的專業閱讀媒體。我們正在準備改版網站,希望它能更符合您的使用習慣,也更貼近閱讀本身的節奏與思考。我們誠摯邀請您填寫這份問卷,花 5 分鐘跟我們分享您的感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杜明城(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2022-04-22 10:40
話題》凝視時代.再見真實——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5月6日至15日放映中!

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主辦的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今年將以12個精彩單元、188部影片揭開記錄影像的魅力與可能性,此外更規劃了論壇、講座、線上劇場和映後座談,將觸角延伸至戲院之外,探索紀錄片的全方位面向。

➤焦點專題.焦點影人

本屆焦點專題「必須虛構:後國族菲律賓紀錄片的多樣真實」為TIDF與菲律賓策展人墨夫.艾斯皮納(Merv Espina)共同規劃。幅員廣大的菲律賓素有「千島之國」稱號,境內原住民族更為數眾多,今年TIDF透過選片,凸顯菲國地理與民族的歧異性,跳脫以馬尼拉為中心的單一觀點,期待能讓觀眾更完整地了解菲律賓紀錄片創作的政治歷史脈絡,並點出菲國自馬可仕時期至杜特蒂時代的社會動盪。

本專題網羅46部電影,選映導演共32位,堪稱菲律賓本土之外最大規模回顧展。策展人林木材表示:「這個單元透過回顧視角,試圖並陳經典與奇作,爬梳具行動性、實驗性、紀實性的優秀創作,完全解放電影的意義。」


《摯愛的湯都》(Tondo, Beloved, 2011)(照片取自TIDF官網)

本屆焦點影人是南非重要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TIDF為觀眾引介他19部電影作品,完整回顧其30年來的創作生涯。

肯特里奇的創作根植於南非歷史記憶,以充滿想像力的手法呈現種族衝突、殖民與階級問題。林木材表示:「肯特里奇或許並非典型紀錄片作者,然其對歷史記憶的轉化,及對媒介如何記錄時間並描繪現實,在在回應電影本質。相對於獨尊真實,他擁抱曖昧與不確定性,在抽象的語彙間鼓勵觀眾自由解讀,而他從外圍觀看中心的邊隙思考(peripheral thinking)方法,總能自現實延伸出更深層的解讀與隱喻。」

​精選國際影展焦點的「當代風景」單元,匯集紀錄片大師最新力作,洞悉騷動世界真實風景。林木材觀察,今年作品中,「邊界」是核心命題,導演透過影像探究人性、地理、紀錄片形式等多種形式與類別的可能邊界,對歷史進行爬梳與探勘,帶來深度觀點。

記錄X記憶:檔案變形記」單元,聚焦於「檔案影像」,將探究被塵封在膠卷、錄影帶、照片等各種載體中的記憶、權力與幽魂,如何經過創作者慧眼轉化、解殖、賦予新生。本單元共有15部化用檔案影像的精彩之作,經典、新作並陳之外,影片主題亦豐富多元,包含關注女性、原住民族受迫史、諷刺民族主義與反思戰爭創傷的宏大鉅作,亦不乏溫柔檢視個人私密回憶的細膩作品。

長期投入紀錄片製作、研究與教育的李道明,是本屆TIDF傑出貢獻獎得主。大學期間曾任電影雜誌《影響》主編的李道明,是台灣首位赴美專攻紀錄片的學者和創作者,他從台灣解嚴前後制式化的影像中突圍,豐富了台灣紀錄片的多元性。他也持續在教學崗位上為台灣影視產業培育新血,見證紀錄片製作與研究在臺灣生根、茁壯的過程。其著作《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也是全方位解讀紀錄片的專書。今年影展將特別放映李道明於2003年導演的紀錄片《離鄉背井去打工》,同時將舉辦「叩問真實:關於紀錄片的幾個難題」論壇。


李道明(中)拍攝紀錄片《離鄉背井去打工》工作照(照片取自TIDF官網)

至於眾所矚目的「亞洲視野競賽」、「國際競賽」及「台灣競賽」三大競賽,共有1,896件、來自125個不同國家與地區的影像作品報名,最後各選出15部入圍作品。林木材認為,今年入圍作品皆承載不同議題面向,表現紀錄片獨具的基進電影美學。亞洲視野與國際競賽初選委員郭敏容提到,今年參賽作品涉及歷史、宗教、民主、認同等多元議題,且透過敘事安排呈現說故事的人背後情感,「雖然一部紀錄片無法改變世界,但可以做為對話、溝通、理解與思考的開始。」台灣競賽初選委員毛致新則發現今年台灣入圍作品的共通性:導演更在意人與環境的關係,並以當代的觀點和語彙來表達,製作技術亦有明顯提升。


左起:林木材、郭敏容、毛致新(照片取自TIDF官網)

➤亞洲視野競賽:建構亞洲圖像,彰顯普世人文關懷

亞洲視野競賽今年網羅來自台、港、日、韓、印、越、泰、黎巴嫩、柬埔寨等地的精采作品,映照豐富的亞洲圖像。亞洲首映的《憂鬱之島》是導演陳梓桓以香港抗爭為主題的作品,探索抗爭經歷對抗爭者造成的影響,並藉此回望港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印度作品《我們一無所知的夜晚》(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遊走於私人書信、回憶與想像,並剪裁了新聞畫面和閉路監控片段,從年輕人的浪漫出發,剖開印度社會對於自由的打壓。

《如何改善世界》(How to Improve the World)是越南導演阮純詩的新作,運用獨特的影像風格和聲音設計,探討聽覺和視覺對於人類處理記憶上的差異。此外還選入直視朝鮮戰爭歷史創傷的《206:記憶出土》(​206: Unearthed),聚焦敘利亞南方巴勒斯坦人難民營處境的《雅穆克圍城日記》(Little Palestine, Diary of a Siege)、反思越南山村搶婚習俗的《迷霧中的孩子》(Children of the Mist)。

《東京浪人》(Tokyo Kurds)追隨定居東京郊區的庫德族難民日常,陳述青年們的無助,且批判日本政府的漠視;《踊子》(Odoriko)則以蹲點長拍關注日本逐漸沒落的脫衣舞產業;《黨要我們在一起》(Side by Side)記錄赤柬時期被黨強迫配對結婚的夫妻在政黨垮台後的生活現況。另有兩部作品《Pink Mao》、《我是透明的》(Transparent, I am.)探索領袖與疾病,以不到30分鐘的片長脫穎而出,展現了有別傳統紀錄片的敘事力道。

➤國際競賽:凝視內部與外在現實,拓展紀錄片創作疆界

國際競賽入圍作品橫跨歐、美、非、亞各洲,創作者藉由影像觀照外部與內在的現實,在敘事觀點和美學形式上拓展紀錄片的疆界。《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運用各種檔案影像、空拍、虛構、新聞資料等素材,甚至是帶有惡趣味的觀光影片風格,以極具批判力道的影音,反覆追問並哀悼當代泰國的政治處境。《千重火焰》(A Thousand Fires)深入印尼的村落,以優美卻憂傷的影像,記錄全世界最古老也最小型的煉油產業勞動現況和居民生活處境。

《寂靜的喧嘩》(Eat Your Catfish)從漸凍母親的視角出發,從930小時的影像素材中,萃取出一個瀕臨崩潰邊緣的家庭樣貌;《胯下情事》(Crotch Stories)則運用定格影像和手繪動畫的形式,娓娓道出女性身體與分娩細語;智利作品《另一個我》(The Other One)透過對於文學經典《白鯨記》的解讀與想像,記錄獨居於海邊的老人的自我對話,突顯其追求極致自由的個人意志。

本屆透過紀錄片反思個人歷史與大歷史的作品格外亮眼,《維也納——家庭故事》(Weiyena - The Long March Home)從導演的家族追尋之旅,切入近代中國被遺忘的歷史與傷痛與新中國的理想與失落。《在言語之中》(In Flow of Words)跟隨海牙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上,藉由口譯員一字一句聽似冰冷的證詞,帶領觀眾潛入雪布尼查大屠殺的傷痛。《游擊的風景》(Landscapes of Resistance)聚焦一位南斯拉夫最早的女游擊隊員,揭開這位97歲反法西斯戰士的革命歷史和生命風景。

➤台灣競賽:展現多元視角,創作能量大爆發

台灣競賽共有198部作品參賽,最終入選的15部題材豐富、形式各異,展現台灣導演豐沛的創作能量。其中,將於TIDF世界首映的作品包含《北將七》、《島.國》、《布洛卡區》與《金門留念》。

《北將七》為黃信堯集結12年影像紀錄的長篇鉅作,蒐集他在臺南縣北門、將軍、七股定居後,所見的在地采風與生活點滴;蘇明彥以貼近鏡頭旁觀情趣矽膠娃娃旅館,帶出《布洛卡區》魔幻奇異的故事;江偉華的《島.國》跟拍一位太陽花學運核心成員,追蹤其決心移居馬祖,投身地方政治工作的生命轉折;《金門留念》為本屆影展開幕片,洪淳修耗時7年,拍攝3位金門居民,輻射出兩岸一甲子歷史變遷。

本屆有許多導演不約而同以獨特手法回望不義歷史,許哲瑜的《事件現場製造》採訪江南案槍手吳敦,與刑案鑑識掃描團隊合作,以重演、3D動畫等手法翻演謀殺現場;廖克發以《野番茄》凝望高雄二戰台籍日本兵、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遺族、雄中自衛隊成員及軍事遺址 ,自日常影像中透析傷痕記憶。洪瑋伶的《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提取白色恐怖受難者柯旗化其作《新英文法》之文法例句,試圖拼貼其於戒嚴時期因左傾思想入獄時的精神世界。

入圍名單中,亦不乏關注當今重要社會議題的作品。《庭中有奇樹》是曾威量在城中城大火前留下的珍貴紀錄,照見大樓居民飽含韌性的生活質地;曾文珍費時8年攝製《逃跑的人》,深入跟拍逃逸移工,揭露他們之所以選擇逃跑的艱難困境;施佑倫以《彼岸》詳細探討纏訟19年的后豐大橋冤案,並記錄兩個因命案受牽連的家庭,十多年來的苦痛與堅韌。李永超的《二○二○年的一場雨》以7年紀錄影像映照家族今昔,日常切片堆疊出疫情下緬甸的膠著現況。

部分導演選擇聚焦人物,帶出角色獨特生活樣態。許哲嘉透過《捕鰻的人》貼身觀察捕鰻人社群,捕捉高風險職業的諸多挑戰,與人們身處其中所展露的真摯情誼;葉家辰的《未泯》則專注拍攝二度入獄時奪得林榮三文學獎的作家羅義皇,以極為親暱的角度直視其生命中脆弱與迷茫;李永超的《惡人之煞》講述被抓去當兵的主角如何從一位懵懂青年,長成把殺戳當兒戲談笑的惡人;黃胤毓的《綠色牢籠》則取材沖繩邊陲西表島,探詢深埋礦坑的台灣故事,揭開90逾歲橋間阿嬤身扛的沉重歷史記憶。

綠色牢籠:帝國主義下惡名昭彰的礦坑之島

2010年展開紀錄片創作生涯的黃胤毓,自2013年起,以一年多的時間走訪日本,為拍攝八重山群島台灣移民主題的系列紀錄片進行採訪。這項計畫稱之為「狂山之海」,目的是爬梳與紀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台日移民的離散經驗與生命故事。本次入圍TIDF台灣競賽的《綠色牢籠》,即是「狂山之海」系列第二部紀錄長片。

《綠色牢籠》費時7年製作,以在日本沖繩「礦坑之島」西表島上度過大半人生的橋間阿嬤為主角與引線,意圖拼湊、召喚與重現明治到戰前日本帝國礦業開發史上,來自九州、沖繩及日本當時殖民地台灣、朝鮮等地的數千位礦工,在西表礦坑被高壓治理、長期遭受剝削,卻鮮為人知的真實過往。透過個人與家族史的線索,勾勒台日礦業的連結,揭開沉埋於荒島密林、被無聲封印的礦工悲史。

1937年,年僅10歲的橋間良子(本名江氏緞),以童養媳身分,隨著從台灣礦坑被招募到西表島擔任「斤先人」的養父楊添福一家,來到白浜(しらはま)村莊落腳。她經歷過一戰結束後、二戰開打前,礦業開發的黃金時代,也曾經在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後全家返台,又於228事件發生的1947年偷渡回西表島。她活過美軍統治沖繩「八重山開發」、沖繩回歸日本的大時代變化,丈夫早逝、養父母相繼去世、與兒女關係決裂的種種推移,直到黃胤毓與攝影師夥伴中谷駿吾探訪,記錄下她88歲到92歲這段人生夕暮的形影。


擷取自TIDF台灣競賽|綠色牢籠 Green Jail 預告片

黃胤毓在《綠色牢籠:埋藏於沖繩西表島礦坑的台灣記憶》書中,分享他拍攝此片的起心動念:

為何在文獻中,在這段六十年的開發史中,台灣人是如何大程度地參與,卻在歷史中「無聲」,在戰後銷聲匿跡?日本的文獻也多半只有戰後留存在西表島的幾位台灣「親方」的故事,這些以每段時期數百位、最盛期佔西表礦坑近一半人口的「台灣礦工」們,無名且噤聲,他們最終在哪裡?是否回到家鄉,或是客死異鄉?

黃胤毓回顧2019年參與捷克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影展(Jihlav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工作坊,選擇「memory」一詞作為個人紀錄片創作理念的原因:

我想,如果紀錄片能透過影像空間觸及「回憶」所影射出的真實,無論是情緒或想像,那紀錄片的定義將不再是「紀錄真實」,而是「觸及真實」。

《綠色牢籠》透過橋間阿嬤所觸及的回憶真實,不只是阿嬤的家庭記憶,而是透過阿嬤的人生與重現、歷史資料畫面所連結到的更龐大的集體回憶:阿嬤的回憶、楊添福的回憶、礦工們的回憶、島上人們的回憶……

這樣的釐清同時也帶來啟發。同年,黃胤毓與拍攝團隊分別至沖繩與台灣兩地搭景拍攝:重整台灣廢棄礦坑,率領人手搭建枕木與軌道;在西表島與石垣島佈置台灣組礦坑工寮,記憶中的楊家樣貌,以「歷史重現」手法創造、引領大家進入《綠色牢籠》的空間。

➤真實的再創造:為從沒在文獻中現身的礦工,留下存在的證據

2020年,《綠色牢籠》紀錄片進入剪接與後製階段,黃胤毓也開始撰寫《綠色牢籠:埋藏於沖繩西表島礦坑的台灣記憶》一書。內容除收錄文史圖文資料與側拍照片,更詳細回顧與描述了7年來採訪、踏查、考據、拍攝,逐步釐清主題與方向的心路歷程,並解釋以虛實穿插的複合方式,呈現本片的考量。

「我想以各種手法,把現實紀錄段落中所無法呈現的『空白』,以一種回憶與想像的形式連接起來,將其指向更遙遠的『真實』所在之處。」他一一細數工作團隊共同織就的舊時代片段,「在河邊洗著針筒的礦工們、在楊家的阿嬤與養父、在森林廢墟中遊蕩著的礦工幽靈、在玩著花牌賭博著的台灣礦工們、在坑道內留著和的礦工肉體正勞動著……」。

黃胤毓認為,這些重新搬演的影像,指向了那些不曾被記載的無數名礦工及其家族「活過」的痕跡:「在故事之中,他們是楊家的故事;在故事之外,他們可能是任何一個我們沒有提起過的家族與礦工們」。

此書獲得2021Openbook好書獎。好書獎評審吳易澄讚譽本書「讓台灣人在日本帝國榮景下被剝削、禁錮、控制的身體得以重見天日」,也指出本書在紀錄片之外的重要性,猶如一部「平行創作」,展現出作者「帶領讀者進入現場的魔力」:「作者在字裡行間不時透露為何必須保留或捨棄任何片段紀錄的掙扎,並且陳述如何與片中人物建立關係,怎樣藉著有限的證據逼近真實。這些思辨都是紀錄片本身難以呈現的。」

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精選國內外近188部紀錄片,將於5月6日至15日,在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等地舉行。除本文提及特色項目,另有「敬!華語獨立紀錄片」、「比紀錄片還陌生:潛未來」、「台灣切片|真實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電影」、「時光台灣:1986—1991『百工圖』系列精選」等單元,歡迎至TIDF官網瀏覽相關資訊。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主辦的TIDF,以「再見.真實」為核心哲學,希冀引薦來自世界的多元作品與優秀紀錄片,透過放映與交流,推促亞洲與華人紀錄片發展。

➤時間:2022.5.06-5.15 
➤地點:國家影視聽中心|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影展手冊下載購票資訊


《Openbook閱讀誌》是台灣少數以非營利方式運營的專業閱讀媒體。我們正在準備改版網站,希望它能更符合您的使用習慣,也更貼近閱讀本身的節奏與思考。我們誠摯邀請您填寫這份問卷,花 5 分鐘跟我們分享您的感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4-21 11:00
書.人生.施昇輝》財經作家的閱讀學習之路

我從一個閱讀投資理財書的讀者,到親身實踐的投資人,最後再成為一個把經驗分享給大家的作者,一路走來,有順遂時、有徬徨時,當然也有失意時。

我開始投資股票,可以追溯到1986年,台股加權指數剛剛突破1000點時。當時,我連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股神巴菲特都沒聽過,更遑論看過與他相關的任何書籍。現在,投資理財類絕對是出版市場最火紅的一類,但當年卻非常罕見。我們的啟蒙,幾乎都是來自大學商學相關科系教授指定的教科書。

我曾在念大學時,選修過一門「投資學」。授課的教授是林煜宗,而課本則是他自己寫的《投資學原理》,在當年是相關課程最重要的一本教科書。第一堂上課時,有個同學問他:「教授,你一定靠股票賺了很多錢吧?」他的回答非常直白而誠實,我迄今都還記得。他說:「我如果賺了很多錢,還來教書幹嘛?」

聽完他的話,我就知道「理論」和「實務」的差距一定非常巨大。如果「投資學」考試能考100分,難道就一定可以在股市中獲利嗎?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這堂課雖然讓我建立了相關的基本知識,但我知道這並不能保證我投資就能賺到錢。順利拿到該門課的學分後,直到大學畢業,我都沒有馬上投入股市的慾望。

我第一次買股票時,早就把課本內容忘得一乾二淨。該怎麼開戶和買賣,都是同事教我的。我赫然發現,教科書上連最基本的買賣實務,例如該怎麼填「買賣委託書」,居然都沒有教!

我在1988年進入證券公司上班後,買賣股票成了生活的日常。這時,才想說要開始閱讀一些相關書籍。不過,當時股市火熱,隨便買,隨便賺,其實也沒有積極「進修」的必要。

當時有一本由黃培源所寫的《理財聖經》,成了超級暢銷書,幾乎人手一冊,我當然也趕時髦買了一本來看。該書的重點很簡單:「隨便買,不要賣。」這六個字一度讓所有的投資人荷包賺滿滿,沒想到1990年「鴻源」公司倒閉,讓股市從12682點直接殺到2485點,一年跌掉萬點才止跌。投資人損失慘重,對股票投資完全喪失信心,出版市場當然也沒有再出現任何相關書籍了。

直到許多獲利超好的電子股,如華碩、廣達、台積電上市之後,股市才開始恢復榮景,又讓很多人重新回到股市,期望藉此賺錢,然後能提早財富自由。

這時,股票家數比起1990年之前,呈現幾何倍數的成長,選股的困難度因而大幅提升。大多數人開始希望透過學習,來加強自己的投資能力。這時,強調價值投資的「基本分析」,以及強調買賣技巧的「技術分析」的書,在出版市場開始多了起來。

基本分析談的是財務分析,我在大學都曾念過,所以我的閱讀重心就放在技術分析上。很多投資人應該都跟我當時的心態一樣:「不必管股票基本面好壞,只要股價漲就會賺。」

後來才發現所有的技術分析都是「事後看圖說故事」,而且很多個股都有主力炒手介入,所以在實務操作上仍是無用武之地,怪不得股市有句名言:「千線萬線,不如一條內線。」

當閱讀不足以提升投資能力後,我開始放棄學習,轉而和大多數人一樣到處打聽明牌,結果總是賠多賺少。

真正讓我終於體悟到投資真諦的書,是那本暢銷全球的投資經典《富爸爸,窮爸爸》,但它卻不是一本完全聚焦股票的書。它所揭櫫的原則可以適用於所有的投資工具上。

經濟學說穿了,就是在探討「供給」與「需求」的關係,而投資說穿了,就是在分辨「資產」和「支出」的區別。釐清之後,其他都是枝微末節。

把錢拿去投資,就是「資產」,即使你在睡覺,它也默默替你賺錢;如果拿去消費,就是「支出」,這筆錢就永遠消失了。我這才頓悟,買股票當然要買每年都能配息的好股票,這就是巴菲特所主張的「價值投資」:「找一個長長的山坡(時間),讓雪球(獲利)越滾越大。」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投資策略,但2008年面對金融海嘯,再好的股票都躲不過系統性風險,所以我放棄了「選股」,開始只買幾乎完全複製大盤走勢的ETF(指數股票型基金)。這個轉變,並非來自閱讀,而是當時的金融環境改變了我的投資心境。

因為這種簡單的投資方法,讓我能夠安心生活、穩健獲利,所以我出了生平第一本書《只買一支股,勝過18%》,希望把這些投資經驗分享給大家。

因為這本書在當年很暢銷,讓我意外走上「財經作家」的人生道路,同時也有很多出版社找我寫推薦序,才開始看了很多與「指數化投資」有關的書籍,更藉此堅定了我的投資信心。

我的方法並未完全服膺「指數化投資」,而是加上一些更適合自己的操作方法,不過卻激怒了「指數化投資教父」約翰.柏格在台灣的許多信徒。我從未打著「指數化投資」的旗幟為文或演講,但他們卻硬要說我背離了「指數化投資」的精神。這時,我決定好好來閱讀約翰.柏格的經典《約翰柏格投資常識》。

閱畢,我非常感謝他發明了ETF這種連巴菲特都非常推崇,也很適合一般民眾的投資商品,但他的方法卻並不完全適合我的個性,所以我還是堅持分享自己的想法與作法給讀者或聽眾,並不會因為看過這本書而成為他的另一個鐵粉。

我也希望大家不一定要完全依照我的方式,甚至或許有人根本不認同我的理念和做法,也沒關係。

投資理財,絕對是需要經過廣泛學習的,絕對不能盲目聽信別人推荐給你的明牌,就抱著僥倖的心理貿然進場。當你看完了各家的著作,深入了解他們不同的理念和做法之後,請務必要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當你確立之後,我反而會建議你不要再看投資理財的書籍了,否則你又會開始心猿意馬、舉棋不定,然後亂了自己應該遵守的紀律。

如何閱讀投資理財類的書呢?首先,一定要配合自己能夠理解的程度,然後再循序漸進。其次,出版超過一年以上的書或許就過時了,反而有可能造成誤導。再者,過度吹捧作者投資績效的書,有可能助長你的投機心理,而且就算作者真的這麼厲害,它的方法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輕易複製的。最後,講「觀念」的書優於講「技巧」的書,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如果你真的找到一個能夠認同的投資理念,請一定要付諸行動,否則永遠只是「紙上談兵」罷了。

閱讀投資理財類的書,只能讓你具備正確的知識基礎,但絕不是獲利的保證。因為所有的投資都是著眼「未來」,但卻必須「當下」做決定,其中當然充滿了許多的「不確定性」,所以怎麼可能預知結果呢?

投資當然伴隨風險,但只敢把錢存在銀行風險更大,因為你的錢一定會被通膨怪獸吃掉。如果你是這種人,請你一定要開始看投資理財類的書。因為你若不開始投資,你一定會越存越窮,越窮就越不敢花錢。

我至今已出版了11本以投資理財為主題的書,讓我最開心的是,有很多讀者都透過我的臉書粉絲專頁「樂活分享人生」,告訴我他們已經克服原本害怕股票的心理,轉而勇敢踏入了股市,而且也能體會到「慢慢賺、穩穩賺,才能久久賺」的意義,從而建立了在經濟上的安全感。

投資絕對不是不歸路,當然也不是一片坦途,但卻是每個人都必經之路。此時,有書為伴,才能篤定面對。


施昇輝
人稱「樂活大叔」,1960年生於台北,台大商學系畢業。主要職涯是在證券公司,負責承銷業務。2003年,離開職場,成為專職投資人。2012年底,出版第一本書,高居隔年博客來年度排行榜第68名,自此走上寫作的人生。迄今共計出版16本書,其中11本寫理財,3本寫人生,1本寫電影,1本寫旅遊,成為近年最多產也最多元的暢銷作家。最新著作是2022年,由商業周刊出版的《ETF實戰週記:樂活大叔的52個叮嚀》,並在「方格子」網站撰寫專欄「小資幸福講堂」。


《Openbook閱讀誌》是台灣少數以非營利方式運營的專業閱讀媒體。我們正在準備改版網站,希望它能更符合您的使用習慣,也更貼近閱讀本身的節奏與思考。我們誠摯邀請您填寫這份問卷,花 5 分鐘跟我們分享您的感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4-21 10: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