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345 安定浮動生活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
曹疏影著,黑眼睛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在兩岸三地、城市浮隙間移居的身體,在告別與重逢、悼亡與新生間的情感,匯集在一部書中,指向的是世界的斷裂與再造。看似主題發散的各首詩被安頓在地理坐標,以及不安的舌尖上,猶如每個文字從四面八方飄來落在紙頁上,成為詩,也成為記憶與言說的一種形式。這些詩作捕捉、重構空間與心理的斷裂,亦形成各種層次的更新,讓語言有了新的歷史、想像、生存方案。【內容簡介➤】
●偽神的密林
ㄩㄐ著,雙囍出版,37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此作善於調動文化事件符號與寓言、物質化都市生活與家鄉的界限,寫生活寫得透澈,寫心靈寫得實地,讓「敘述」著床文字宮殿,生出一同溺水、一起仰泳的讀者。在看似(大家都會)抱怨生活的字句中可以讀到浪漫與篤定,有諸多詩篇非常明朗可愛,緩緩輕撫厭世的毛球與陰晴皺摺,因此浮動的生活猶如被安定在詩裡。【內容簡介➤】
●倖存者,如我們
We, the Survivors
歐大旭(Tash Aw)著,彭臨桂譯,聯經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一個由個人經歷發展出的嫌疑故事,往上一層映照出馬來西亞社會偏見的複雜輪廓,更上一層推展開的是全球化的問題。故事主角的冒險經歷體現了馬來西亞社會中的族群與資本矛盾,然而當西方社會自詡要拯救世界而禁止橡膠時,在地的工廠即紛紛倒閉讓底層勞動者陷入困境,外資與本地勞工的共業,諷刺地要以羅興亞難民作為解決方案,諭示邊緣之外還有邊緣,而中心依舊是(由美國代表的)西方社會。然而作者將中心移至一個小人物身上,以出色的敘事能力擾動國界,並以人性的邊界寓言地緣政治的虛妄。【內容簡介➤】
●革命的那一天
Adjustment Day
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著,黃鴻硯譯,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在小說創作的領域裡,(反)烏托邦與近未來題材或許已不闕奇,但帕拉尼克就是能把既存的敘事框架翻攪成屬於他的世界。在高速進行、不斷拋擲出來的對話主題與場景的敘事中,讀者暈車又清醒;在我們以為「美國的政治、宗教、種族、性別、性向與階級等議題談得還不夠多?」的疑問下,作者犀利地插針引線,讓問題不斷堆疊抬高,又重重地甩進敘事者的腹中,腸繞也纏繞的思緒大量迸發,成就的是一部只有帕拉尼克才寫得出來的小說。【內容簡介➤】
●辛波絲卡.拼貼人生
Wisława Szymborska. Si dà il caso che io sia qui
愛麗絲.米蘭尼(Alice Milani)著,林蔚昀譯,大塊文化,68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以波蘭重量級詩人的生平為基底創作的圖像小說,擷取自詩人生命中重要的片段、事件、人物,但並非僅是「史實」再現,而是「心靈現實」的重現。為求趨近較少為人著墨的心理狀態,作者加入虛構的人物與設計,與風格獨特動人的插畫一起,構築出屬於創作者的觀看視角,讓敘事舞台更臻穩固,也讓詩人的愁苦喜樂立體浮現。【內容簡介➤】
●重回大地
薩爾加多的凝視
De ma terre à la terre
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伊莎貝爾.馮克(Isabelle Francq)著,陳綺文譯,衛城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樂
薩爾加多凝視世間的沉重與瑰麗,自己也成為眾人凝視的對象。自述的角度呈現了他的生命軌跡,他是如何與攝影產生交集,形成光暈與風景。在一幅幅照片背後,攝影者又是如何與客體間形成細密的互動。最珍貴的,是薩爾加多對於攝影的闡釋。那些言說,既道出了技法,捕捉了光影令人著迷之處,也勾勒出「攝影」的輪廓。【內容簡介➤】
●搖滾經濟學
解開超級巨星與暢銷商品推手的7大祕訣, 既酷又殘酷的全新成功法則讓你成為最厲害的1%
Rockonomics: A Backstage Tour of What the Music Industry Can Teach Us About Economics and Life
亞倫.克魯格(Alan B. Krueger)著,林步昇譯,天下雜誌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議
經濟學家以商業營運的角度剖析了音樂,帶我們走入後臺,指點出7項音樂與巨星得以縱橫江湖,成為成功產業的密訣。原本身處經營迷魂陣中的我們,隨著作者攀上制高點,望見了陣中的重重機關。豐富的案例讓我們看到音樂人和音樂的關係,經營者又是如何為音樂擘劃未來。更珍貴的是,作者提醒了所有人:音樂為人們帶來的快樂才是一切的源頭,是成功的大絕招。【內容簡介➤】
●社會主義快來吧!
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問答
Vivement le Socialisme! Chroniques 2016-2021
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著,陳郁雯譯,衛城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看著資本主義、自由主義與民主制度的種種扞格不入,曾經討論21世紀資本集中趨勢的皮凱提,以他所擅長的時間和結構分析,為大家端出「參與式社會主義」的處方。他以明確有感的社會現象,契合時事展開論說,讓關懷自身未來與世界運轉的普羅大眾,有了較可親的途徑進入議題背後的論證。在諸多反省與調整方案中,這道處方,確實值得還在崇尚表面平等,視簡單民主為普世真理的臺灣深思細想。【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人物》直視創作者巨大才華:訪漫畫編輯林怡君 ft.金漫、金鼎、Openbook好書獎獲獎故事
年底是出版大盤點的日子,也是各種獎項頒發的璀璨時刻。此時,被得獎光輝照耀的除了作者,埋首書後的編輯也難得站到台前接受掌聲。
以「小毛」、「MaoPoPo」等名為人熟知的大塊文化副總編輯、資深漫畫/圖文編輯林怡君,近年來與插畫家阿尼默合作的《情批》、川貝母的《成為洞穴》,分別獲得今年度金鼎獎圖書插畫獎及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她個人則以任正華的《漫漫畫人間》、《人肉包子》套書及王登鈺的《秘密耳語1》,獲頒金漫獎漫畫編輯獎。
三款獎座一字排開,星光熠熠,然而其中每一顆微小的亮點,都是編輯用耐心細細鑿開的光。尤其對林怡君來說,每本書的成形不只是用「年」,甚至是5年、10年來計量的。
可以說,沒有掌聲的時刻,才是編輯們的常態。下了頒獎台,繼續騎著摩托車穿梭市區、在辦公室與印刷廠熬夜加班,偶爾閒暇時往山林野外跑、尤熱愛太極拳,則是編輯林怡君的日常。
➤面對創作者的耐心守候
面對創作者,林怡君的耐心是擅長等待。比如任正華,她在1980年代末以《修羅海》一鳴驚人,後來作品風格多元,幽默諷刺現實,並曾成立出版社、創辦漫畫月刊,但在2010年前後淡出漫壇。
林怡君年少時便是任正華的讀者,2012年、2015年兩度試圖透過中間人聯絡任正華,但都未果;直到進入大塊文化任職,2019年請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出面邀約,終得以與任正華見面,但漫畫家仍表明停筆多年,也堅拒重出成名作《修羅海》。
一般人約莫到此便「盡人事,聽天命」,但林怡君心中的懸念,促使她再寫了封email,提議整理任正華其它中短篇舊作。或許是數度叩門的堅持,任正華終於首肯,並另外給出《人肉包子》長篇舊稿,連同收羅她舊作與評論、年表的《漫漫畫人間》,兩書才得以在2020年出版,今年金漫獎也把特別貢獻獎,頒給這位神祕低調的漫畫家。
「不去試怎麼知道不可能,反而正因爲很難,覺得失敗了也沒有損失。」留著率性短髮的林怡君眼神發亮地說。想必對熱血的她而言,做比不做更容易。
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譬如十多年前林怡君擔任《自由時報》記者時結識了插畫家阿尼默,其後阿尼默負笈捷克5年、回台後潛心創作無心出書,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拿著短篇漫畫稿《緞帶》來找林怡君,然後又是3年的打磨,才出版漫畫集《小輓》。2019年《小輓》獲得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2020年更獲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獎漫畫類首獎,今年阿尼默以《情批》再度獲頒拉加茲獎「詩類評審優選獎」,讓主辦單位對台灣的創作力驚嘆不已。
再如插畫家阿力.金吉兒(Ali Ginger),林怡君與她的交誼可遠溯到求學時期參加陳璐茜的手製繪本班、後來在由學生們組成的「圖畫書俱樂部」相識,至今10多年,但今年才首度合作出版圖文集《去遠方:聖塔菲印象》;插畫家川貝母的圖文畫冊《成為洞穴》也是她歷經5年的等待與討論才成書。若非漫長的守候,這幾本書恐怕都難以如此完滿的面貌問世。
➤發掘創作者的眼光、樂與人交遊的「編輯力」
林怡君發掘作者的眼光、做書的品味獨到,意外的是她本科讀的是台大心理系。不過就讀輔大心理所時,她的碩士論文以繪本大師安東尼.布朗(Antony Brown)的作品研究圖像知覺,已稍稍透露「轉行」端倪。
她從小跟著兄姊看漫畫,也熱愛繪本與動畫。研究所時,她自覺對諮商、社輔、統計分析等本科系出路都沒興趣,於是放下論文休學,第一份工作在PChome旗下的網路e世界出版社擔任書籍寫手(in-house writer),後歷任誠品書店網站企畫編輯、《自由時報》天生玩家版與副刊版記者,2006年進入時報出版擔任流行漫畫線主編。
對網路快節奏的敏銳、樂於與人交遊的記者性格,可說養成了林怡君身為編輯的「關鍵力」。至今她仍每天追蹤大量插畫家的IG和FB,「不只看他們的作品,也看他們轉貼的國內外創作者,才能保持敏感度。」
而聽她言談,往往在一段敘述中會出現至少3個人名,然後再延伸出4、5、6個;若是一本書的完成,從設計、插畫、文宣,到展覽、書店與媒體宣傳,她大概可以動員十來個人脈朋友。這也許有點戲言,但她確實擅長與人維持關係,朋友廣且相交深,她笑說有回編書需查找佛經問題,「我還真找到一個佛經專業的朋友。」
此外,她也勇於挑戰創新,任職時報主編未久,她便大膽選書,引進台灣相對陌生的歐洲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如奎格.湯普森(Craig Thompson)的《被子》、克里斯.衛爾(Chirs Ware)的《吉米.科瑞根:地球上最聰明的小子》,與法國插畫家法蘭斯瓦.普拉斯(Francois Place)的圖文創作《歐赫貝奇幻地誌學》等。這些作品不僅在台灣書市引起矚目,《歐赫貝奇幻地誌學》更得到當年開卷好書獎的肯定。
➤沉浸在追求完美的龜毛情境裡
然而,她追溯「奠定」編輯心法的一本書,卻是2006年出版日本作家村上龍的《工作大未來》。這本書為青少年指引500多種職業的工作實況,但林怡君認為中文版不該只是照本翻譯,便另找一群寫者,為每個職業編寫台灣現況,甚至不顧某週刊的封面報導刊出時間已定,即使社內希望書和報導同時出版,她仍為了完成此構想而延期出書。
而耗時費力的企畫成果,是出乎意料的轟動暢銷,讓她從此確信:「很多事急不得,一定要把書做到最好,不要為任何原因倉促出手。」
如今線上圖像閱讀容易,紙本書的魅力更在於編輯與裝幀。林怡君秉持職人精神:「當創作變成一本書,必須有在結構與概念上的意義。」除了與作者在創作端打磨努力,她也深諳「魔鬼藏在細節裡」,尤其圖文書從文圖配置、選紙、上色、到印刷等關卡重重,而她就是那個不斷打怪、升級再進化的魔人。
比如早年編輯《吉米.科瑞根》時,她便選了7種紙打樣書衣、邀阿尼默跨刀中文手寫字;《被子》中文版曾被作者湯普森譽為「全世界最美的版本」。
進入大塊文化後,林怡君規畫松本大洋的《惡童當街》、《乒乓》等經典舊作與首度引進台灣的作品,找來漫畫創作者力本擔綱中文手寫字,將畫格中的「砰」、「咚」等狀聲詞以中文重現,並根據原文情狀細究字型、大小,字距和排列角度等細節。定稿時她甚至一字字手動微調,沉浸在追求完美的龜毛情境裡。今年推出松本的《GoGo Monster》則取得日本設計大師祖父江慎授權,呈現書口網印圖案等原版特殊裝幀,精美製作在在驚艷漫迷。
插畫家川貝母的圖文畫冊《成為洞穴》則宛如典藏精品,以特殊選紙、特調油墨等設計和裝幀,與瑰麗的圖文創作相映,即使定價高達1600元,仍創下一個月便再刷紀錄。
做好做滿,不只在等待作者創作能量水到渠成、對編務細節的堅持,還在行銷上使盡全力。林怡君說:「因為編輯是最懂作品的人,我知道找什麼人合作辦展、設計海報,找誰翻譯、審書,甚至和哪個單位合作邀請國外作者來台。」這些全是專業,也可以是行銷策略。
➤編輯出書就像「打牌」,要配牌也要調整節奏
林怡君自2006年進入時報出版、2011年離職自由接案、2016年投身大塊出版至今,剛好15年。她觀察出版市場整體不佳,「但讀者的開放性與可能性變大。」她列舉如2012年台灣開始參展安古蘭漫畫節、2013年專注本土紀實漫畫的慢工出版社成立、同年公館Mangasick漫畫私倉成立,與2018年起文化部首設漫畫輔導金等,都讓創作者和讀者眼界大開。
而今在坐四望五的交界,林怡君被編輯友人的話點醒:「如果從退休倒數,已經剩沒幾本書可以做,所以我更不想勉強自己了!」換言之,必須把心力投入最擅長、最值得的事,也適時帶領年輕編輯。
她妙喻編輯出書就像「打牌」:「你手上不可能都是好牌,所以要『配』、要調整節奏,嘗試創新但銷售較困難的作品,需搭配市場接受度較高的,不能瘋狂出冷門書,也不能啪啪啪一次把所有好牌打出來。」
這過程還包括如何說服老闆、業務、通路和讀者,然而結果不會永遠順利,全力以赴,但也難免心累。林怡君曾描述這工作最美好的部分是「能近距離直視創作者巨大的才華。」與作者的革命情感,和來自各界種種的正面回饋,支撐著她走到現在。
她說:「我喜歡拉大家一起,一起想把事情做好,做好後會很有成就感。」很美麗,很困難,但是很滿足——這也是大家享受跟林怡君一起做書的原因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