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哥德小說家安.萊絲(Anne Rice)於12月12日病逝美國加州,享壽80歲。萊絲在近50年的寫作生涯中,以本名和筆名織寫吸血鬼的故事和情色小說,在類型小說的標籤下,寫出邊緣人或孤獨者不同於社會主流想像的生命力。萊絲最著名的作品是1976年的出道作《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大受好評,1994年更改編為同名電影,由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克莉絲丁.鄧斯特(Kirsten Dunst)等人主演。
■知名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12月26日因帕金森氏症併發症,於康乃狄克州家中去世,享年85歲。史景遷畢生研究中國歷史,生前在耶魯大學任教逾40年,講座一向備受歡迎。他著作極豐,擅長從微小細節發現中國歷史的大背景,將正規歷史描寫得如小說般生動。代表作包括《太平天國》(God’s Chinese Son: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f Hong Xiuquan)和《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等。厚達876頁的《追尋現代中國》回顧中國從17世紀明朝的衰落到1989年民主運動的歷史,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現已成為標準文本。
■美國記者、劇作家和普立茲獎作家瓊.蒂蒂安(Joan Didion),12月23日因帕金森氏症於家中過世,享壽87歲。早在1960、70年代,仍由男性主導新聞界的「新新聞」(New Journalism)運動時,蒂蒂安即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女性記者,以其觀察透徹、見解精闢見長,採訪經歷也成為日後的小說材料。不過,蒂蒂安最常反思探討的主題是「孤立感」,無論是悼念丈夫猝逝、書寫女兒病重的《奇想之年》、直指好萊塢生活空虛的小說《Play It As It Lays》,或是描寫外派人員不小心介入中美洲政治問題的小說《A Book of Common Prayer》,她都仿若不在中心,而是以抽離而略帶哀戚的眼光看待世間紛擾。蒂蒂安晚年不再做傳統新聞報導,轉寫文化觀察,討論媒體與電視如何詮釋政治人物和重大事件。蒂蒂安最後一本文集出版於2017年,集結1970年與丈夫在美國南方各州的生活,事後看來,當時對於德州選民的犀利觀察,早已精準預告川普的當選。
最佳中篇小說獎頒給美國作家Nghi Vo的古典奇幻小說《The Empress of Salt and Fortune》,場景設在如古代中國的王朝,在這個神巫操控季節、人民的命運寫在星辰中的年代,北方沒落貴族唯一倖存的女兒「In-Yo」,孤身一人南下嫁給皇帝。但與被賣入宮中的侍女「兔兒」相遇後,身分迥異卻境遇相似的兩人,將靠微薄之力翻轉自身與國家的歷史。
小說類中,英美書房已介紹過《Crossroads》、《克拉拉與太陽》、《Matrix》、《Intimacies》、《No One Is Talking About This》。其他名列十大好書的還有《Gold Diggers》,講述移民第二代的印裔美國少年Neil,無意間發現鄰居少女Anita利用煉金術製成的魔藥獲得好成績,於是提議兩人合作利用魔藥申請大學,未料招來意外後果,導致社區分崩離析,兩人也分開。直到十年後男女主角再度相遇,Neil已是歷史系研究生,但兩人必須再次合作,利用煉金術解救家人。書評形容本書是「歡鬧的社會諷刺劇」,以機智詼諧的筆法探討身分認同、移民史和「轉大人」這回事,本書也將由製作、編寫Netflix影集《好想做一次》的喜劇女王Mindy Kaling改編影集。
無獨有偶,另一本入選小說《The Love Songs of W.E.B. Du Bois》也是成長故事。都市少女Ailey對考古和歷史興趣與日漸增,卻挖掘出家族曾在美國喬治亞州農場為奴的痛苦過往。本書為美國國家書卷獎提名詩人Honorée Fanonne Jeffers第一本小說,故事在現代少女的自我探索,以及過去美洲原住民和黑奴的歌聲中跳轉,歷史與今日相互呼應,寫出美國史不可忽略的一頁。
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得主Imbolo Mbue的第二本小說《How Beautiful We Were》也是《紐時》最佳小說之一。《How Beautiful We Were》故事建立在虛構的非洲村莊「喀沙瓦」,該地因美國石油公司入境採油造成環境污染,當地小孩只能在有毒環境中長大。但Mbue的故事並非單純以小抗大的二元對立,而是聚焦在資本主義與殖民主義的影響下,各方深不見底的慾望如何複雜交織,以及從逆境中燃起革命之火,當地人誓言改善生活、討回土地正義的決心。
如同小說類好書多著重種族問題和反思美國歷史,今年度《華郵》和《紐時》的非小說好書中,關於美國奴隸制度的書寫也叫好叫座。《How the Word Is Passed: A Reckoning With the History of Slavery Across America》作者Clint Smith探訪美國蓄奴史的多項重要地標,如路易斯安那州監獄、開國元老兼〈獨立宣言〉起草人傑佛遜的蓄奴莊園Monticello等,訪談觀光客、導遊、社會運動家和當地歷史研究者,並結合學術論文和回憶錄,整理成一面歷史之鏡,映照美國奴隸制如何凸顯蓄奴者之偽善,以及奴隸追尋自由的勇氣。
其他非小說好書觸及許多更現代的問題,如《Invisible Child: Poverty, Survival and Hope in an American City》以人為主體,如紀錄片般赤裸呈現美國社福政策應對貧窮問題之不足。《Under a White Sky: The Nature of the Future》則是普立茲獎作家Elizabeth Kolbert第二本環境議題書,縝密地安排遊記、自然科學報導和科普知識內容,針對現代科技提問:究竟這些科技能減緩人類破壞環境,還是讓狀況更糟?
優秀的調查類報導不僅能揭露真相,更能顯示作者揉和事實證據和人物性格的功力,令複雜的議題引人入勝,有兩本好書可說是最佳範例:《Empire of Pa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Sackler Dynasty》調查Sackler家族因鴉片類止痛藥OxyContin獲得巨大財富,卻也成為鴉片類藥物成癮問題的元兇。作者結合公司內部文件和人物訪談,側寫出現代鴉片帝國的輪廓。《The Afghanistan Papers: A Secret History of the War》則爬梳數代美國政府解密文件和政府發言等,揭露政府高層如何將失敗扭曲為成功,數十年間在阿富汗的作為如何導致退兵後的衝突,造成當地人民更多痛苦。
自1995年以來,Amazon根據銷量每日即時更新年度百大暢銷書單,若與BookScan相較,同樣能明顯看出童書驚人的占比,而且兩份暢銷榜的前10名中都有出現《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American Marxism》、《The Four Agreements》、《The Boy, the Mole, the Fox and the Horse》及《好餓好餓的毛毛蟲》(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It Ends with Us》這本2016年出版的言情小說居然在Amazon打敗克莉絲汀.漢娜今年出版的最新小說《The Four Winds》,這可歸功於作者Colleen Hoover的鐵粉們近期在BookTok上的大力推薦,以及書店行銷的推波助瀾。此外,《My First Learn to Write Workbook》這本幼兒習字書今年再度打入Amazon暢銷前10(去年是第4),可見疫情對幼兒照護與教育模式所帶來的轉變,以及父母肩上難以分攤的育兒重擔。
去年1月甫成立、以「提供地區書店、獨立書店經濟支持」為宗旨的電商平台「Bookshop.org」,也公布了該通路2021年的50大暢銷書榜。與前兩者的相較,可看出Bookshop.org的書單更明顯呈現這兩年社會對於公平正義、多元價值的訴求。同樣是以剖析美國歷史及價值核心為主題,保守陣營的《American Marxism》沒在這份書單出現,反倒是以普立茲得獎專題為基礎撰寫的《The 1619 Project: A New Origin Story》高居榜首。
此外,對比其他兩家的榜單,Bookshop.org榜上的書目更為「年輕」,書單9成都是近三年的新書,出版日期最久遠的是今年電影剛上映的《沙丘 1》(Dune,1965年),其次為2012年出版的小說《阿基里斯之歌》(The Song of Achilles)。暢銷榜過度集中新書未必是件好事,尤其是《The 1619 Project》明明於今年11月中剛出版,卻已登上年度冠軍的寶座,這除了能反映該通路讀者對於本書的熱烈支持,其實也令人擔憂是否其他書目的銷量過於黯淡。然而,由於這個通路才剛起步,因此整體銷量較少、新書居多也是正常狀況,或許可以再靜待數年,觀察它的年度暢銷榜變化。
OB短評》#346 牽連生活歷史軌跡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吃的台灣史
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
翁佳音、 曹銘宗著,貓頭鷹出版,5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就像是一場臺灣古今飲食的博覽會,全書呈現了琳琅滿目的視覺感。小吃、罐頭、食材、調味料、風味……多樣的切入角度,再加上作者熟悉史料的功力,自在穿梭於各類型文獻、圖像間。親近的口氣,將零星散落於歷史洪流中的材料信手拈來,一則一則臺灣口腹的身世帶著氣息、口味浮現,也勾畫出一部島民們與環境,與歷史軌跡牽連甚深的生活史。【內容簡介➤】
●從釘子到鐵剪刀
臺南壁鎖300年的華麗轉身
李志祥、許淑娟著,蔚藍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獨 益
「壁鎖」之名如其意,鎖住牆壁、是為強化結構,但隨著建築技術演進,在老舊建築上才可見的壁鎖,如今大多已成裝飾物件。但這不是壁鎖的全部身世。書名即明示了壁鎖自身的演進,此書亦追溯、記錄了台灣(主要為台南)從荷治到晚清,在不同文化政權治理下的建築與鐵件運用的變革,並附上現今仍可接觸的各式壁鎖鐵件之型態與資料,是目前唯一以此鐵件為題之著作。【內容簡介➤】
●神木偵探
神宿之樹的祕密
神木探偵: 神宿る木の秘密
本田不二雄著,陳嫻若譯,健行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探訪神木不一定要到深山,聚落周遭的老樹亦有他看盡人世的靈魂。隨著作者的步伐,在日常情境的散策氣氛中,走入日本自然崇拜中的「神木信仰」。世代相傳的神木傳說、老樹的故事,提醒了我們,這些看似旁觀者的老靈魂們,是我們生活中關係密切的伙伴。有了這些體認,人們才會自然而然地接受他們,不將他們驅逐出生活。【內容簡介➤】
●延平北路十段再進去的李姓人家
賈彝倫著,Pulu繪,鏡文學,420元
推薦原因: 樂
如湛藍水面綴著粼粼星芒,青春正好。那些初生的、蒙昧的、發光的你我他之間,既陌生又熟悉。校園和BL帶來的是青春的鄉愁,將如此鄉愁的故鄉,設定在社子島,著實別出心裁,使得這部輕小說竟然還隱隱透出地方書寫之意。【內容簡介➤】
●生命式
村田沙耶香著,邱香凝譯,時報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樂
完全合理又透著絲絲的詭異感。所謂的生命式,是一種認真面對桌上佳餚的儀式,只是食材是人——熟識之人。那些食譜、烹調步驟,乃至色香味的描寫,像是有情有境的記食故事。但時不時被提醒,此乃品嚐、懷念故人之舉,又使得毛孔緊縮,心頭一震,也隱約感到,循著世界發展,這並非不可能而脈搏加速。作者剝除了表象世界的紛擾,一舉越過時間之流,將食物鏈與資源化約成最大公因數,對地球生態、人類文明、生物本質的連結一併推想到極致。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的同時,人們確實是該多想想。【內容簡介➤】
●當我們重返書桌
當代多元散文讀本
楊佳嫻編,蔚藍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益
散文在閱讀方面的好處是可以應主題、心情、時間……等各種條件排列組合。而這部散文合集的選編,不僅滿足對上乘文筆抒情發興的寄望,作者們精彩的論述能力也幫助我們穿透現象,直抵家庭、性別、動保、勞動、民主……等議題的中核。從選材、編排,到文本後所附的「筆記」,都可感受到主編的精神與功力。也使這組散文在其原本大學教材的功能外,對於當下臺灣大眾產生了陶冶公民意識的意義。【內容簡介➤】
●改變性別,是為了活出真實自我
日本第一位跨性別議員為性少數、性別認同障礙者打破成規,改變社會!
変えてゆく勇気-「性同一性障害」の私から
上川礼(上川あや)著,葉廷昭譯,時報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議
2003年日本跨性別者上川禮當選了區議員。身為日本首位公開自己性別取向的參選人,上川於2007年出版本書,道出自己在性別生活經驗上的挫折與步入政壇的緣由。回顧自己的人生,上川沒有死命地往悲壯方寫,而是寫出了一段山不轉路轉人轉的旅程。身體不合適,她就改變身體,然後改變身體所處的社會,描繪出柳暗花明互相包容的願景。原書於2007年使用的「性同一性障害」(即中譯:性別認同障礙),日本醫界已於2013年依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改稱為「性別違和」(性別不安),編譯對這個名詞的使用及其變化應更為敏感才是。【內容簡介➤】
●共產元年1917
俄國革命與改寫世界歷史的關鍵時刻
The Russian Revolution, 1917
雷克斯.韋德(Rex A. Wade)著,謝家柔譯,廣場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本書是俄國史的經典論著,且結構和論點都因著再版而隨研究發展更新。作者藉由說明1917這一年俄國歷經兩次革命的命運,剖析革命的細部零件和結構,也引領讀者見識俄國革命的複雜,理解其影響力何以深遠。透過新政治集團、外省、農民、女性等不同群體在革命中的角色,作者論說了革命的社會性,也考慮到語言、符號和節日的作用。豐富的層次,加上著重情境、場景以述帶議的論述方式,閱讀就像是在觀賞一部史詩般的影片。【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